'「消息」煉油行業“煉化一體化”轉型成共識'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煉油行業取得長足進步,煉油能力躍居世界第二位,但產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且呈加劇之勢,倒逼煉油企業從原來的燃料型向煉化一體化轉型,從以生產成品油為主到拉長產業鏈,朝著“油化並舉、油頭化尾”方向發展。不過,業內人士提醒,煉化一體化趨勢勢必將煉油產能過剩壓力傳導至化工領域,應當警惕化工板塊產能過剩苗頭。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煉油行業取得長足進步,煉油能力躍居世界第二位,但產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且呈加劇之勢,倒逼煉油企業從原來的燃料型向煉化一體化轉型,從以生產成品油為主到拉長產業鏈,朝著“油化並舉、油頭化尾”方向發展。不過,業內人士提醒,煉化一體化趨勢勢必將煉油產能過剩壓力傳導至化工領域,應當警惕化工板塊產能過剩苗頭。

「消息」煉油行業“煉化一體化”轉型成共識

原油加工過剩能力每年將超億噸

7月末,地煉大省山東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門研究了地煉企業產能整合轉移問題。

實際上早在去年10月,山東出臺《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就為地煉行業減量整合、轉型升級畫出路線圖:力爭到2022年,將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進行整合轉移;到2025年,將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的煉油產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全省地煉行業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

山東整合壓減地煉產能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也與全國煉油行業產能整體過剩密不可分。相關數據顯示,山東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2.1億噸/年,約佔全國總產能的1/4,煉油產能規模僅次於美國休斯敦地區和日本東京灣沿岸。其中,山東地方煉油產能1.3億噸/年,佔全國地煉總產能的70%。金聯創的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8年,山東地煉平均開工率僅保持在60%以上的水平,今年以來,在成品油庫存高位及虧損拉寬雙重壓力下,開工率下滑趨勢顯現,產能遠未得到有效釋放。

放大到全國看,與山東主動壓減地方煉油產能相反,全國煉油能力在未來有增無減。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我國煉油能力結構性過剩趨重。2018年,全國新增煉能擴張勢頭強勁,落後產能淘汰速度和幅度不及預期,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淨增2225萬噸,總煉能增至8.31億噸/年。而當年原油加工量僅為6.06億噸,即產能利用率為72.9%。綜合規模、產品質量、能耗、一體化水平判斷,去年國內煉油能力至少過剩0.9億噸/年。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近日在山東煙臺表示,發達經濟體其產能過剩量有一個合理區間,若用裝置開工率或產能利用率為標誌則在80%至85%為佳,去年底我國煉油裝置的平均產能利用率約73%,與世界平均水平還有10個點的差距,與美國這兩年的開工率相差更大,約18個點。

專家認為,在原油進口放開、審批權限下放等一系列改革紅利刺激下,國內煉油規模仍將快速增長,過剩壓力難以緩解。

今年5月,大連恆力石化和浙江石化一期工程兩個2000萬噸/年級別的“巨無霸”項目接連投產,獨立煉廠成為新增煉油產能的主力,產能過剩形勢更趨嚴峻。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預測,2019年,隨著地方民營大型煉化項目相繼投產和一些落後產能繼續退出,全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將淨增3200萬噸,過剩能力將達到1.2億噸/年。

儘管從煉油能力看我國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煉廠平均規模小、一體化水平低的問題十分突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趙睿介紹,2018年中國煉廠平均規模為87千桶/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結構調整將成為我國煉油工業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據瞭解,作為原油加工主要產品的成品油,近年來也面臨較重的過剩壓力。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的《2019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報告》顯示,預計2019年國內成品油產量3.71億噸,而表觀消費量只有3.23億噸。

與成品油過剩相反,我國諸多基礎化工原料卻存在較大缺口。煉化一體、少油多化,成為當下煉油行業轉型共識。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煉油行業取得長足進步,煉油能力躍居世界第二位,但產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且呈加劇之勢,倒逼煉油企業從原來的燃料型向煉化一體化轉型,從以生產成品油為主到拉長產業鏈,朝著“油化並舉、油頭化尾”方向發展。不過,業內人士提醒,煉化一體化趨勢勢必將煉油產能過剩壓力傳導至化工領域,應當警惕化工板塊產能過剩苗頭。

「消息」煉油行業“煉化一體化”轉型成共識

原油加工過剩能力每年將超億噸

7月末,地煉大省山東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門研究了地煉企業產能整合轉移問題。

實際上早在去年10月,山東出臺《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就為地煉行業減量整合、轉型升級畫出路線圖:力爭到2022年,將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進行整合轉移;到2025年,將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的煉油產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全省地煉行業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

山東整合壓減地煉產能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也與全國煉油行業產能整體過剩密不可分。相關數據顯示,山東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2.1億噸/年,約佔全國總產能的1/4,煉油產能規模僅次於美國休斯敦地區和日本東京灣沿岸。其中,山東地方煉油產能1.3億噸/年,佔全國地煉總產能的70%。金聯創的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8年,山東地煉平均開工率僅保持在60%以上的水平,今年以來,在成品油庫存高位及虧損拉寬雙重壓力下,開工率下滑趨勢顯現,產能遠未得到有效釋放。

放大到全國看,與山東主動壓減地方煉油產能相反,全國煉油能力在未來有增無減。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我國煉油能力結構性過剩趨重。2018年,全國新增煉能擴張勢頭強勁,落後產能淘汰速度和幅度不及預期,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淨增2225萬噸,總煉能增至8.31億噸/年。而當年原油加工量僅為6.06億噸,即產能利用率為72.9%。綜合規模、產品質量、能耗、一體化水平判斷,去年國內煉油能力至少過剩0.9億噸/年。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近日在山東煙臺表示,發達經濟體其產能過剩量有一個合理區間,若用裝置開工率或產能利用率為標誌則在80%至85%為佳,去年底我國煉油裝置的平均產能利用率約73%,與世界平均水平還有10個點的差距,與美國這兩年的開工率相差更大,約18個點。

專家認為,在原油進口放開、審批權限下放等一系列改革紅利刺激下,國內煉油規模仍將快速增長,過剩壓力難以緩解。

今年5月,大連恆力石化和浙江石化一期工程兩個2000萬噸/年級別的“巨無霸”項目接連投產,獨立煉廠成為新增煉油產能的主力,產能過剩形勢更趨嚴峻。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預測,2019年,隨著地方民營大型煉化項目相繼投產和一些落後產能繼續退出,全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將淨增3200萬噸,過剩能力將達到1.2億噸/年。

儘管從煉油能力看我國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煉廠平均規模小、一體化水平低的問題十分突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趙睿介紹,2018年中國煉廠平均規模為87千桶/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結構調整將成為我國煉油工業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據瞭解,作為原油加工主要產品的成品油,近年來也面臨較重的過剩壓力。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的《2019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報告》顯示,預計2019年國內成品油產量3.71億噸,而表觀消費量只有3.23億噸。

與成品油過剩相反,我國諸多基礎化工原料卻存在較大缺口。煉化一體、少油多化,成為當下煉油行業轉型共識。

「消息」煉油行業“煉化一體化”轉型成共識

“煉化一體化”為化解產能過剩找到出路

炎炎夏日蟬鳴噪。在環渤海灣的魯北地區,一批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加緊施工或前期論證。一家地煉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輕烴綜合利用項目將於明年建成投產,進一步拉伸產業鏈條,真正將原油“吃幹榨淨”。目前這家企業的產品結構中,化工產品佔比大幅超過汽柴油。

由此往東,在煙臺龍口,規劃總產能4000萬噸/年的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正全力推進中。這個高端煉化項目承載著山東地煉整合提升的重要願景。

據瞭解,當前山東正全力打造“油頭化尾”一體化產業模式,實現煉油與下游高端石化產品生產的平衡發展,由“一油獨大”向“油化並舉”轉變。山東提出,按照“優化重組、減量整合、上大壓小、煉化一體”的原則,在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和省政府公佈的煉化產業集中度較高、產能較大的化工園區,建設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打造高端石化產業和特色產業集群。

山東地煉的轉型方向代表了國內煉油產業發展趨勢。專家表示,我國石化行業正面臨煉油產能過剩和化工產品、特別是高端石化產品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當前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緩,但芳烴和烯烴等基礎有機化工原料仍短缺,煉油企業亟須從“燃料型”向“煉化一體化”轉型升級。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表示,2018年,中國石化工業貿易總額7432.7億美元,但貿易逆差高達2833億美元,同比增長42.5%,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化工新材料和專用化學品的進口。

這暴露出國內供給能力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但同時為煉油企業轉型指明瞭方向,化工原料及下游衍生物仍存在巨大掘金空間。目前,新建大型煉化一體化企業不斷壓縮成品油收率,大幅增加化工原料佔比。

遼寧大連長興島上,恆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於5月份在此建成投產,通過採用柴油加氫、混合脫氫、正異構分離等新技術,將低附加值物料轉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用2000萬噸的原油,可生產出1400多萬噸的化工品,化工品率達70%。

據悉,恆力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有450萬噸/年芳烴聯合裝置,規模在世界上也屬罕見,可提高國內重要化工原料芳烴總產量30%,補齊國內芳烴供應短板,扭轉大量依賴進口的局面。

趙睿分析認為,2019-2025年間,國內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將達數十個,新增乙烯和PX產能各3000萬噸以上,屆時長三角、珠三角、遼東灣將向世界級煉化基地邁進,佔據全國石化產品產能的60%-80%。

不只是國內民營石化企業加速佈局,國際巨頭也紛紛搶灘中國市場,比如埃克森美孚宣佈在廣東惠州建設100億美元獨資石化項目。

隨著國內煉化市場進一步放開,殼牌、埃克森美孚、巴斯夫和沙特阿美等大型外資企業接連在中國佈局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國營、地煉、外資等經營主體多元化競爭態勢日趨激烈。

"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煉油行業取得長足進步,煉油能力躍居世界第二位,但產能過剩矛盾日益突出,且呈加劇之勢,倒逼煉油企業從原來的燃料型向煉化一體化轉型,從以生產成品油為主到拉長產業鏈,朝著“油化並舉、油頭化尾”方向發展。不過,業內人士提醒,煉化一體化趨勢勢必將煉油產能過剩壓力傳導至化工領域,應當警惕化工板塊產能過剩苗頭。

「消息」煉油行業“煉化一體化”轉型成共識

原油加工過剩能力每年將超億噸

7月末,地煉大省山東召開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門研究了地煉企業產能整合轉移問題。

實際上早在去年10月,山東出臺《關於加快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就為地煉行業減量整合、轉型升級畫出路線圖:力爭到2022年,將位於城市人口密集區和煉油能力在300萬噸及以下的地煉企業煉油產能進行整合轉移;到2025年,將500萬噸及以下地煉企業的煉油產能分批分步進行整合轉移,全省地煉行業原油加工能力由目前的1.3億噸/年壓減到9000萬噸/年左右。

山東整合壓減地煉產能固然有其自身原因,也與全國煉油行業產能整體過剩密不可分。相關數據顯示,山東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2.1億噸/年,約佔全國總產能的1/4,煉油產能規模僅次於美國休斯敦地區和日本東京灣沿岸。其中,山東地方煉油產能1.3億噸/年,佔全國地煉總產能的70%。金聯創的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8年,山東地煉平均開工率僅保持在60%以上的水平,今年以來,在成品油庫存高位及虧損拉寬雙重壓力下,開工率下滑趨勢顯現,產能遠未得到有效釋放。

放大到全國看,與山東主動壓減地方煉油產能相反,全國煉油能力在未來有增無減。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的《2018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我國煉油能力結構性過剩趨重。2018年,全國新增煉能擴張勢頭強勁,落後產能淘汰速度和幅度不及預期,原油一次加工能力淨增2225萬噸,總煉能增至8.31億噸/年。而當年原油加工量僅為6.06億噸,即產能利用率為72.9%。綜合規模、產品質量、能耗、一體化水平判斷,去年國內煉油能力至少過剩0.9億噸/年。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傅向升近日在山東煙臺表示,發達經濟體其產能過剩量有一個合理區間,若用裝置開工率或產能利用率為標誌則在80%至85%為佳,去年底我國煉油裝置的平均產能利用率約73%,與世界平均水平還有10個點的差距,與美國這兩年的開工率相差更大,約18個點。

專家認為,在原油進口放開、審批權限下放等一系列改革紅利刺激下,國內煉油規模仍將快速增長,過剩壓力難以緩解。

今年5月,大連恆力石化和浙江石化一期工程兩個2000萬噸/年級別的“巨無霸”項目接連投產,獨立煉廠成為新增煉油產能的主力,產能過剩形勢更趨嚴峻。據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預測,2019年,隨著地方民營大型煉化項目相繼投產和一些落後產能繼續退出,全國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將淨增3200萬噸,過剩能力將達到1.2億噸/年。

儘管從煉油能力看我國已居世界第二位,但煉廠平均規模小、一體化水平低的問題十分突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趙睿介紹,2018年中國煉廠平均規模為87千桶/日,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結構調整將成為我國煉油工業主要發展方向之一。

據瞭解,作為原油加工主要產品的成品油,近年來也面臨較重的過剩壓力。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經濟技術研究院發佈的《2019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報告》顯示,預計2019年國內成品油產量3.71億噸,而表觀消費量只有3.23億噸。

與成品油過剩相反,我國諸多基礎化工原料卻存在較大缺口。煉化一體、少油多化,成為當下煉油行業轉型共識。

「消息」煉油行業“煉化一體化”轉型成共識

“煉化一體化”為化解產能過剩找到出路

炎炎夏日蟬鳴噪。在環渤海灣的魯北地區,一批煉化一體化項目正加緊施工或前期論證。一家地煉企業負責人介紹,他們輕烴綜合利用項目將於明年建成投產,進一步拉伸產業鏈條,真正將原油“吃幹榨淨”。目前這家企業的產品結構中,化工產品佔比大幅超過汽柴油。

由此往東,在煙臺龍口,規劃總產能4000萬噸/年的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前期工作正全力推進中。這個高端煉化項目承載著山東地煉整合提升的重要願景。

據瞭解,當前山東正全力打造“油頭化尾”一體化產業模式,實現煉油與下游高端石化產品生產的平衡發展,由“一油獨大”向“油化並舉”轉變。山東提出,按照“優化重組、減量整合、上大壓小、煉化一體”的原則,在魯北高端石化產業基地和省政府公佈的煉化產業集中度較高、產能較大的化工園區,建設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打造高端石化產業和特色產業集群。

山東地煉的轉型方向代表了國內煉油產業發展趨勢。專家表示,我國石化行業正面臨煉油產能過剩和化工產品、特別是高端石化產品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當前成品油需求增速放緩,但芳烴和烯烴等基礎有機化工原料仍短缺,煉油企業亟須從“燃料型”向“煉化一體化”轉型升級。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表示,2018年,中國石化工業貿易總額7432.7億美元,但貿易逆差高達2833億美元,同比增長42.5%,貿易逆差的主要原因就是化工新材料和專用化學品的進口。

這暴露出國內供給能力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但同時為煉油企業轉型指明瞭方向,化工原料及下游衍生物仍存在巨大掘金空間。目前,新建大型煉化一體化企業不斷壓縮成品油收率,大幅增加化工原料佔比。

遼寧大連長興島上,恆力2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於5月份在此建成投產,通過採用柴油加氫、混合脫氫、正異構分離等新技術,將低附加值物料轉化成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用2000萬噸的原油,可生產出1400多萬噸的化工品,化工品率達70%。

據悉,恆力煉化一體化項目建設有450萬噸/年芳烴聯合裝置,規模在世界上也屬罕見,可提高國內重要化工原料芳烴總產量30%,補齊國內芳烴供應短板,扭轉大量依賴進口的局面。

趙睿分析認為,2019-2025年間,國內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將達數十個,新增乙烯和PX產能各3000萬噸以上,屆時長三角、珠三角、遼東灣將向世界級煉化基地邁進,佔據全國石化產品產能的60%-80%。

不只是國內民營石化企業加速佈局,國際巨頭也紛紛搶灘中國市場,比如埃克森美孚宣佈在廣東惠州建設100億美元獨資石化項目。

隨著國內煉化市場進一步放開,殼牌、埃克森美孚、巴斯夫和沙特阿美等大型外資企業接連在中國佈局大型煉化一體化項目,國營、地煉、外資等經營主體多元化競爭態勢日趨激烈。

「消息」煉油行業“煉化一體化”轉型成共識

警惕煉油壓力傳導致化工板塊過剩

“我們本來打算上苯乙烯項目,結果發現全國不少地方都在做苯乙烯,所以就放棄了,現在還在研究討論到底上什麼化工產品。”山東一家地煉企業負責人談到他們的“油化並舉”戰略時,言語中帶著幾分迷茫,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前化工板塊部分產能過剩的隱憂。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煉化一體化成為行業轉型一致選擇,有增無減的煉油產能勢必將過剩壓力傳導至化工板塊。

趙睿說,競爭主體多元化發展下,全產業鏈躍進式擴能。2018年,烯烴、聚烯烴等產品新增產能創新高,2019年全產業鏈將迎來更大規模的擴能,絕大多數產能在2019年新增規模均超過2018年。

他判斷,未來十年,中國化工產能擴張將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全產業鏈將面臨過剩壓力。其中基礎化學品(三烯三苯和甲醇)產能將以年均超過1700萬噸/年的規模迅猛增長,但下游需求增長遠不及供應,導致國內大宗石化產品平均自給率迅速突破90%,近70%的化工產品將面臨過剩壓力。

在日前舉行的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形勢分析會上,傅向升介紹,“十三五”以來規劃建設多套大型煉化一體化裝置,今年有2套2000萬噸/年裝置投產,已經開工和擬開工的規模1600萬噸/年或2000萬噸/年的煉化裝置還不少於5套。烯烴、芳烴的產能也隨之快速增長,PX今年將新增產能896萬噸/年,總產能將達到2275萬噸/年;目前在建的項目11個,擬建的項目還有6個,合計產能3140萬噸/年,預計2025年PX總產能將達到4400萬噸/年,產銷將處於飽和狀態。

傅向升認為,石化企業的現實選擇是推進結構調整、加快轉型升級,新建石化裝置在煉化一體化的基礎上,一定要突出市場需求導向,產業鏈設計要少油多化,成品油產出要儘量低的柴汽比,化工產品也要立足當地需求、瞄準國內市場、面向國際供需,做好產品結構的高端化與差異化,做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此外,我國煉化行業創新能力不足,特別是受高端技術制約,為煉化一體化發展帶來挑戰。隨著全球煉油能力的提高和市場競爭的加劇,煉廠裝置的複雜程度越來越高,催化裂化、加氫裂化、重整、焦化以及加氫處理等二次加工能力不斷提高,原油加工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需不斷增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