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街頭的龍鬚糖,到南洋美食,再到麵包延展開來的亞洲商業帝國,他在烘焙和餐飲行業成了一個奇蹟。他就是麵包新語(Bread Talk)的創始人郭明忠。


"

從街頭的龍鬚糖,到南洋美食,再到麵包延展開來的亞洲商業帝國,他在烘焙和餐飲行業成了一個奇蹟。他就是麵包新語(Bread Talk)的創始人郭明忠。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心繫美術,留學追夢

郭明忠祖籍廣東潮州,生於新加坡一個勤苦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困,他被父母放在遠房阿姨家寄養。

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盛多一碗飯都要忍受他們非議的目光,上頓吃完愁下頓,他的童年就是這麼餓過來的。

那個年代,受英文教育比較容易找到工作,郭明忠找不到工作後來就去當兵。當兵很辛苦,在文萊的叢林裡訓練,28天隨身帶的只有一些罐頭餅乾,要學習怎樣野外求生,怎樣在陌生的環境生存。當兵的磨練,讓郭明忠也成長為一個剛強的男人。

臺灣國立藝專學費不菲,郭明忠父母用全部家當湊足了2000新幣(約9544人民幣),然而,這2000塊除去機票的幾百塊,剩下的1000多塊很快就用完了,他就沒有去上課。

自尊心極強的郭明忠沒有腆著臉皮回家要錢,而是選擇留在這個陌生的地方打拼,不做到衣錦,絕不還鄉!


"

從街頭的龍鬚糖,到南洋美食,再到麵包延展開來的亞洲商業帝國,他在烘焙和餐飲行業成了一個奇蹟。他就是麵包新語(Bread Talk)的創始人郭明忠。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心繫美術,留學追夢

郭明忠祖籍廣東潮州,生於新加坡一個勤苦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困,他被父母放在遠房阿姨家寄養。

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盛多一碗飯都要忍受他們非議的目光,上頓吃完愁下頓,他的童年就是這麼餓過來的。

那個年代,受英文教育比較容易找到工作,郭明忠找不到工作後來就去當兵。當兵很辛苦,在文萊的叢林裡訓練,28天隨身帶的只有一些罐頭餅乾,要學習怎樣野外求生,怎樣在陌生的環境生存。當兵的磨練,讓郭明忠也成長為一個剛強的男人。

臺灣國立藝專學費不菲,郭明忠父母用全部家當湊足了2000新幣(約9544人民幣),然而,這2000塊除去機票的幾百塊,剩下的1000多塊很快就用完了,他就沒有去上課。

自尊心極強的郭明忠沒有腆著臉皮回家要錢,而是選擇留在這個陌生的地方打拼,不做到衣錦,絕不還鄉!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顛沛流離,被迫創業

想想看,一個一窮二白的大學生,花光了家裡的錢,又沒有學到什麼真本事,人在異鄉漂,心是該有多孤獨、絕望。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朋友的介紹下,郭明忠放下尊嚴,老老實實地開始擺地攤。

1982年郭明忠借了點錢,租了輛花車開始賣龍鬚,並從此與餐飲界結緣。

看人擺過地攤的都知道,起早貪黑,風雨無阻,既要主動攬生意,又要防著城管來趕人,一天下來累得成狗。

他發揮自己的美術水準,在小花車上畫了條活靈活現的長龍,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街頭生意越做越好。

有了擴張的資本,他拿著錢到百貨商場租店面,連續開了好幾家糖鋪子。

後面,年輕人吃膩了龍鬚糖,他又當機立斷賣起冰淇淋和南洋美食。

1991年,郭明忠的“新加南洋小品”小吃店已經開到了21家!


"

從街頭的龍鬚糖,到南洋美食,再到麵包延展開來的亞洲商業帝國,他在烘焙和餐飲行業成了一個奇蹟。他就是麵包新語(Bread Talk)的創始人郭明忠。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心繫美術,留學追夢

郭明忠祖籍廣東潮州,生於新加坡一個勤苦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困,他被父母放在遠房阿姨家寄養。

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盛多一碗飯都要忍受他們非議的目光,上頓吃完愁下頓,他的童年就是這麼餓過來的。

那個年代,受英文教育比較容易找到工作,郭明忠找不到工作後來就去當兵。當兵很辛苦,在文萊的叢林裡訓練,28天隨身帶的只有一些罐頭餅乾,要學習怎樣野外求生,怎樣在陌生的環境生存。當兵的磨練,讓郭明忠也成長為一個剛強的男人。

臺灣國立藝專學費不菲,郭明忠父母用全部家當湊足了2000新幣(約9544人民幣),然而,這2000塊除去機票的幾百塊,剩下的1000多塊很快就用完了,他就沒有去上課。

自尊心極強的郭明忠沒有腆著臉皮回家要錢,而是選擇留在這個陌生的地方打拼,不做到衣錦,絕不還鄉!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顛沛流離,被迫創業

想想看,一個一窮二白的大學生,花光了家裡的錢,又沒有學到什麼真本事,人在異鄉漂,心是該有多孤獨、絕望。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朋友的介紹下,郭明忠放下尊嚴,老老實實地開始擺地攤。

1982年郭明忠借了點錢,租了輛花車開始賣龍鬚,並從此與餐飲界結緣。

看人擺過地攤的都知道,起早貪黑,風雨無阻,既要主動攬生意,又要防著城管來趕人,一天下來累得成狗。

他發揮自己的美術水準,在小花車上畫了條活靈活現的長龍,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街頭生意越做越好。

有了擴張的資本,他拿著錢到百貨商場租店面,連續開了好幾家糖鋪子。

後面,年輕人吃膩了龍鬚糖,他又當機立斷賣起冰淇淋和南洋美食。

1991年,郭明忠的“新加南洋小品”小吃店已經開到了21家!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情牽故土,二次創業

1993年事業日漸起色的時候,郭明忠突然想回家了,濃烈的鄉愁驅使他做出一個“衝動”的決定:轉手臺灣生意,衣錦還鄉!

郭明忠原本想著當畫家,向齊白石、李可染、黃賓虹等大師看齊,可沒想到的是,往後他將和“經商”命運相系。

那時,新加坡經濟日益發展,商業氣象欣欣向榮,在臺灣闖出點名堂的他,見狀又不淡定了,尋思著拿著賺下的錢踏入餐飲行業。

郭明忠回到新加坡後創立了“Food Junction”美食廣場,其內囊括周邊很多東南亞一帶有名的小吃,好比現在的地鐵站、美食街一樣,性價比相對高、又富有創意,吸引了很多吃貨的駐足。

那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能有這樣的商業模式,也是足夠創新了。

無疑,郭明忠在餐飲行業開了一個先鋒,第一個吃螃蟹,賺個盆滿缽滿也不足為奇。

1997年,名為“大食代”(Food Republic)的美食廣場在中國悄悄出現。

靠著幾年的跌打滾爬,郭明忠在中國已經建立了50多家大食代,平均月流量多達百萬人次。

玩完餐飲行業,他又不安分地開始想著搞自有品牌。

賣啥佔地面積小、回頭客多、又能快速增長?郭明忠想的答案是,麵包。


"

從街頭的龍鬚糖,到南洋美食,再到麵包延展開來的亞洲商業帝國,他在烘焙和餐飲行業成了一個奇蹟。他就是麵包新語(Bread Talk)的創始人郭明忠。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心繫美術,留學追夢

郭明忠祖籍廣東潮州,生於新加坡一個勤苦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困,他被父母放在遠房阿姨家寄養。

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盛多一碗飯都要忍受他們非議的目光,上頓吃完愁下頓,他的童年就是這麼餓過來的。

那個年代,受英文教育比較容易找到工作,郭明忠找不到工作後來就去當兵。當兵很辛苦,在文萊的叢林裡訓練,28天隨身帶的只有一些罐頭餅乾,要學習怎樣野外求生,怎樣在陌生的環境生存。當兵的磨練,讓郭明忠也成長為一個剛強的男人。

臺灣國立藝專學費不菲,郭明忠父母用全部家當湊足了2000新幣(約9544人民幣),然而,這2000塊除去機票的幾百塊,剩下的1000多塊很快就用完了,他就沒有去上課。

自尊心極強的郭明忠沒有腆著臉皮回家要錢,而是選擇留在這個陌生的地方打拼,不做到衣錦,絕不還鄉!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顛沛流離,被迫創業

想想看,一個一窮二白的大學生,花光了家裡的錢,又沒有學到什麼真本事,人在異鄉漂,心是該有多孤獨、絕望。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朋友的介紹下,郭明忠放下尊嚴,老老實實地開始擺地攤。

1982年郭明忠借了點錢,租了輛花車開始賣龍鬚,並從此與餐飲界結緣。

看人擺過地攤的都知道,起早貪黑,風雨無阻,既要主動攬生意,又要防著城管來趕人,一天下來累得成狗。

他發揮自己的美術水準,在小花車上畫了條活靈活現的長龍,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街頭生意越做越好。

有了擴張的資本,他拿著錢到百貨商場租店面,連續開了好幾家糖鋪子。

後面,年輕人吃膩了龍鬚糖,他又當機立斷賣起冰淇淋和南洋美食。

1991年,郭明忠的“新加南洋小品”小吃店已經開到了21家!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情牽故土,二次創業

1993年事業日漸起色的時候,郭明忠突然想回家了,濃烈的鄉愁驅使他做出一個“衝動”的決定:轉手臺灣生意,衣錦還鄉!

郭明忠原本想著當畫家,向齊白石、李可染、黃賓虹等大師看齊,可沒想到的是,往後他將和“經商”命運相系。

那時,新加坡經濟日益發展,商業氣象欣欣向榮,在臺灣闖出點名堂的他,見狀又不淡定了,尋思著拿著賺下的錢踏入餐飲行業。

郭明忠回到新加坡後創立了“Food Junction”美食廣場,其內囊括周邊很多東南亞一帶有名的小吃,好比現在的地鐵站、美食街一樣,性價比相對高、又富有創意,吸引了很多吃貨的駐足。

那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能有這樣的商業模式,也是足夠創新了。

無疑,郭明忠在餐飲行業開了一個先鋒,第一個吃螃蟹,賺個盆滿缽滿也不足為奇。

1997年,名為“大食代”(Food Republic)的美食廣場在中國悄悄出現。

靠著幾年的跌打滾爬,郭明忠在中國已經建立了50多家大食代,平均月流量多達百萬人次。

玩完餐飲行業,他又不安分地開始想著搞自有品牌。

賣啥佔地面積小、回頭客多、又能快速增長?郭明忠想的答案是,麵包。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歷經三年,成功上市

剛開始提出這個想法時,大夥兒不理解,他們覺得麵包行業是夕陽行業,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會被時代淘汰的。

郭明忠不以為意,他認為沒有真正的夕陽行業,只有不入流的夕陽產業。

2000年7月,他和幾個老友再次創業,第一家麵包新語在新加坡誕生。

為啥叫麵包新語(Bread Talk)?

此名稱緣由於郭明忠骨子裡的藝術細胞,他將從攪拌麵粉、酵母發酵、進入烤爐的麵包製作過程,看成一個新生命誕生的奇蹟時刻。

既然有生命,自然就會呼吸和說話,於是這款“會說話的麵包”出現了。畢竟也在食品行業闖蕩了那麼多年,郭明忠對自己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成立面包新語之初,他對外公佈,2年內要開出10家新店。結果剛開始的那幾個月,月營收勉強上100新幣,租金都快付不起,更別提開新店了。



"

從街頭的龍鬚糖,到南洋美食,再到麵包延展開來的亞洲商業帝國,他在烘焙和餐飲行業成了一個奇蹟。他就是麵包新語(Bread Talk)的創始人郭明忠。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心繫美術,留學追夢

郭明忠祖籍廣東潮州,生於新加坡一個勤苦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困,他被父母放在遠房阿姨家寄養。

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盛多一碗飯都要忍受他們非議的目光,上頓吃完愁下頓,他的童年就是這麼餓過來的。

那個年代,受英文教育比較容易找到工作,郭明忠找不到工作後來就去當兵。當兵很辛苦,在文萊的叢林裡訓練,28天隨身帶的只有一些罐頭餅乾,要學習怎樣野外求生,怎樣在陌生的環境生存。當兵的磨練,讓郭明忠也成長為一個剛強的男人。

臺灣國立藝專學費不菲,郭明忠父母用全部家當湊足了2000新幣(約9544人民幣),然而,這2000塊除去機票的幾百塊,剩下的1000多塊很快就用完了,他就沒有去上課。

自尊心極強的郭明忠沒有腆著臉皮回家要錢,而是選擇留在這個陌生的地方打拼,不做到衣錦,絕不還鄉!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顛沛流離,被迫創業

想想看,一個一窮二白的大學生,花光了家裡的錢,又沒有學到什麼真本事,人在異鄉漂,心是該有多孤獨、絕望。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朋友的介紹下,郭明忠放下尊嚴,老老實實地開始擺地攤。

1982年郭明忠借了點錢,租了輛花車開始賣龍鬚,並從此與餐飲界結緣。

看人擺過地攤的都知道,起早貪黑,風雨無阻,既要主動攬生意,又要防著城管來趕人,一天下來累得成狗。

他發揮自己的美術水準,在小花車上畫了條活靈活現的長龍,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街頭生意越做越好。

有了擴張的資本,他拿著錢到百貨商場租店面,連續開了好幾家糖鋪子。

後面,年輕人吃膩了龍鬚糖,他又當機立斷賣起冰淇淋和南洋美食。

1991年,郭明忠的“新加南洋小品”小吃店已經開到了21家!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情牽故土,二次創業

1993年事業日漸起色的時候,郭明忠突然想回家了,濃烈的鄉愁驅使他做出一個“衝動”的決定:轉手臺灣生意,衣錦還鄉!

郭明忠原本想著當畫家,向齊白石、李可染、黃賓虹等大師看齊,可沒想到的是,往後他將和“經商”命運相系。

那時,新加坡經濟日益發展,商業氣象欣欣向榮,在臺灣闖出點名堂的他,見狀又不淡定了,尋思著拿著賺下的錢踏入餐飲行業。

郭明忠回到新加坡後創立了“Food Junction”美食廣場,其內囊括周邊很多東南亞一帶有名的小吃,好比現在的地鐵站、美食街一樣,性價比相對高、又富有創意,吸引了很多吃貨的駐足。

那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能有這樣的商業模式,也是足夠創新了。

無疑,郭明忠在餐飲行業開了一個先鋒,第一個吃螃蟹,賺個盆滿缽滿也不足為奇。

1997年,名為“大食代”(Food Republic)的美食廣場在中國悄悄出現。

靠著幾年的跌打滾爬,郭明忠在中國已經建立了50多家大食代,平均月流量多達百萬人次。

玩完餐飲行業,他又不安分地開始想著搞自有品牌。

賣啥佔地面積小、回頭客多、又能快速增長?郭明忠想的答案是,麵包。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歷經三年,成功上市

剛開始提出這個想法時,大夥兒不理解,他們覺得麵包行業是夕陽行業,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會被時代淘汰的。

郭明忠不以為意,他認為沒有真正的夕陽行業,只有不入流的夕陽產業。

2000年7月,他和幾個老友再次創業,第一家麵包新語在新加坡誕生。

為啥叫麵包新語(Bread Talk)?

此名稱緣由於郭明忠骨子裡的藝術細胞,他將從攪拌麵粉、酵母發酵、進入烤爐的麵包製作過程,看成一個新生命誕生的奇蹟時刻。

既然有生命,自然就會呼吸和說話,於是這款“會說話的麵包”出現了。畢竟也在食品行業闖蕩了那麼多年,郭明忠對自己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成立面包新語之初,他對外公佈,2年內要開出10家新店。結果剛開始的那幾個月,月營收勉強上100新幣,租金都快付不起,更別提開新店了。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為了不讓自己打臉,郭明忠又一次“文藝附體”,祭出三把斧:

1.精準定位,走特立獨行的時尚範兒

傳統的麵包店以黃色的暖色調為主,裝修材料多用磚頭和木頭,用戶多是家庭主婦為主的人群,而他的麵包新語不然。

它反其道而行之,主打年輕人,走性冷淡風格,使用玻璃、不鏽鋼和白色大理石,無形間和年輕人追求個性、特立獨行的作風遙相呼應。


"

從街頭的龍鬚糖,到南洋美食,再到麵包延展開來的亞洲商業帝國,他在烘焙和餐飲行業成了一個奇蹟。他就是麵包新語(Bread Talk)的創始人郭明忠。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心繫美術,留學追夢

郭明忠祖籍廣東潮州,生於新加坡一個勤苦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困,他被父母放在遠房阿姨家寄養。

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盛多一碗飯都要忍受他們非議的目光,上頓吃完愁下頓,他的童年就是這麼餓過來的。

那個年代,受英文教育比較容易找到工作,郭明忠找不到工作後來就去當兵。當兵很辛苦,在文萊的叢林裡訓練,28天隨身帶的只有一些罐頭餅乾,要學習怎樣野外求生,怎樣在陌生的環境生存。當兵的磨練,讓郭明忠也成長為一個剛強的男人。

臺灣國立藝專學費不菲,郭明忠父母用全部家當湊足了2000新幣(約9544人民幣),然而,這2000塊除去機票的幾百塊,剩下的1000多塊很快就用完了,他就沒有去上課。

自尊心極強的郭明忠沒有腆著臉皮回家要錢,而是選擇留在這個陌生的地方打拼,不做到衣錦,絕不還鄉!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顛沛流離,被迫創業

想想看,一個一窮二白的大學生,花光了家裡的錢,又沒有學到什麼真本事,人在異鄉漂,心是該有多孤獨、絕望。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朋友的介紹下,郭明忠放下尊嚴,老老實實地開始擺地攤。

1982年郭明忠借了點錢,租了輛花車開始賣龍鬚,並從此與餐飲界結緣。

看人擺過地攤的都知道,起早貪黑,風雨無阻,既要主動攬生意,又要防著城管來趕人,一天下來累得成狗。

他發揮自己的美術水準,在小花車上畫了條活靈活現的長龍,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街頭生意越做越好。

有了擴張的資本,他拿著錢到百貨商場租店面,連續開了好幾家糖鋪子。

後面,年輕人吃膩了龍鬚糖,他又當機立斷賣起冰淇淋和南洋美食。

1991年,郭明忠的“新加南洋小品”小吃店已經開到了21家!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情牽故土,二次創業

1993年事業日漸起色的時候,郭明忠突然想回家了,濃烈的鄉愁驅使他做出一個“衝動”的決定:轉手臺灣生意,衣錦還鄉!

郭明忠原本想著當畫家,向齊白石、李可染、黃賓虹等大師看齊,可沒想到的是,往後他將和“經商”命運相系。

那時,新加坡經濟日益發展,商業氣象欣欣向榮,在臺灣闖出點名堂的他,見狀又不淡定了,尋思著拿著賺下的錢踏入餐飲行業。

郭明忠回到新加坡後創立了“Food Junction”美食廣場,其內囊括周邊很多東南亞一帶有名的小吃,好比現在的地鐵站、美食街一樣,性價比相對高、又富有創意,吸引了很多吃貨的駐足。

那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能有這樣的商業模式,也是足夠創新了。

無疑,郭明忠在餐飲行業開了一個先鋒,第一個吃螃蟹,賺個盆滿缽滿也不足為奇。

1997年,名為“大食代”(Food Republic)的美食廣場在中國悄悄出現。

靠著幾年的跌打滾爬,郭明忠在中國已經建立了50多家大食代,平均月流量多達百萬人次。

玩完餐飲行業,他又不安分地開始想著搞自有品牌。

賣啥佔地面積小、回頭客多、又能快速增長?郭明忠想的答案是,麵包。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歷經三年,成功上市

剛開始提出這個想法時,大夥兒不理解,他們覺得麵包行業是夕陽行業,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會被時代淘汰的。

郭明忠不以為意,他認為沒有真正的夕陽行業,只有不入流的夕陽產業。

2000年7月,他和幾個老友再次創業,第一家麵包新語在新加坡誕生。

為啥叫麵包新語(Bread Talk)?

此名稱緣由於郭明忠骨子裡的藝術細胞,他將從攪拌麵粉、酵母發酵、進入烤爐的麵包製作過程,看成一個新生命誕生的奇蹟時刻。

既然有生命,自然就會呼吸和說話,於是這款“會說話的麵包”出現了。畢竟也在食品行業闖蕩了那麼多年,郭明忠對自己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成立面包新語之初,他對外公佈,2年內要開出10家新店。結果剛開始的那幾個月,月營收勉強上100新幣,租金都快付不起,更別提開新店了。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為了不讓自己打臉,郭明忠又一次“文藝附體”,祭出三把斧:

1.精準定位,走特立獨行的時尚範兒

傳統的麵包店以黃色的暖色調為主,裝修材料多用磚頭和木頭,用戶多是家庭主婦為主的人群,而他的麵包新語不然。

它反其道而行之,主打年輕人,走性冷淡風格,使用玻璃、不鏽鋼和白色大理石,無形間和年輕人追求個性、特立獨行的作風遙相呼應。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2.開誠佈公,打開廚房透氣

在很多餐飲店、小吃店甚至麵包烘烤店,門面雖然裝飾精美,但往往後廚“不堪入目”,最髒最亂的莫過於出產食品的廚房了。

人家是藏都來不及,郭明忠倒好,直接開誠佈公,將後廚打開,讓用戶一覽麵包的出爐。

消費者關注食品無非有兩點,一是性價比高,二是健康、綠色、安全。

能見證麵包的誕生,人們自然都要上來圍觀一番了。

3.端得正,玩得起

人怕出名豬怕壯,麵包新語火了,自然有很多跟風者入局。

碰到這種情況,郭明忠想的不是如何防止被抄襲,而是如何突破瓶頸、尋找新的創新之處。

2012年9月,他帶來第四代叫“物享其中”的新概念門店,去除前面時尚、奢華的風格,返璞歸真,實打實走自然的蘋果風。

除了風格多變,麵包新語還喜歡蹭熱點,比如《臥虎藏龍》電影一出來,他就做了款“臥虎藏寶”的麵包,還有什麼接地氣的“蝦米袋子”(閩南語啥事的意思),“上海儂好”、“北京你好”等。


"

從街頭的龍鬚糖,到南洋美食,再到麵包延展開來的亞洲商業帝國,他在烘焙和餐飲行業成了一個奇蹟。他就是麵包新語(Bread Talk)的創始人郭明忠。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心繫美術,留學追夢

郭明忠祖籍廣東潮州,生於新加坡一個勤苦家庭。小時候,家境貧困,他被父母放在遠房阿姨家寄養。

寄人籬下的滋味不好受,盛多一碗飯都要忍受他們非議的目光,上頓吃完愁下頓,他的童年就是這麼餓過來的。

那個年代,受英文教育比較容易找到工作,郭明忠找不到工作後來就去當兵。當兵很辛苦,在文萊的叢林裡訓練,28天隨身帶的只有一些罐頭餅乾,要學習怎樣野外求生,怎樣在陌生的環境生存。當兵的磨練,讓郭明忠也成長為一個剛強的男人。

臺灣國立藝專學費不菲,郭明忠父母用全部家當湊足了2000新幣(約9544人民幣),然而,這2000塊除去機票的幾百塊,剩下的1000多塊很快就用完了,他就沒有去上課。

自尊心極強的郭明忠沒有腆著臉皮回家要錢,而是選擇留在這個陌生的地方打拼,不做到衣錦,絕不還鄉!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顛沛流離,被迫創業

想想看,一個一窮二白的大學生,花光了家裡的錢,又沒有學到什麼真本事,人在異鄉漂,心是該有多孤獨、絕望。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朋友的介紹下,郭明忠放下尊嚴,老老實實地開始擺地攤。

1982年郭明忠借了點錢,租了輛花車開始賣龍鬚,並從此與餐飲界結緣。

看人擺過地攤的都知道,起早貪黑,風雨無阻,既要主動攬生意,又要防著城管來趕人,一天下來累得成狗。

他發揮自己的美術水準,在小花車上畫了條活靈活現的長龍,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街頭生意越做越好。

有了擴張的資本,他拿著錢到百貨商場租店面,連續開了好幾家糖鋪子。

後面,年輕人吃膩了龍鬚糖,他又當機立斷賣起冰淇淋和南洋美食。

1991年,郭明忠的“新加南洋小品”小吃店已經開到了21家!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情牽故土,二次創業

1993年事業日漸起色的時候,郭明忠突然想回家了,濃烈的鄉愁驅使他做出一個“衝動”的決定:轉手臺灣生意,衣錦還鄉!

郭明忠原本想著當畫家,向齊白石、李可染、黃賓虹等大師看齊,可沒想到的是,往後他將和“經商”命運相系。

那時,新加坡經濟日益發展,商業氣象欣欣向榮,在臺灣闖出點名堂的他,見狀又不淡定了,尋思著拿著賺下的錢踏入餐飲行業。

郭明忠回到新加坡後創立了“Food Junction”美食廣場,其內囊括周邊很多東南亞一帶有名的小吃,好比現在的地鐵站、美食街一樣,性價比相對高、又富有創意,吸引了很多吃貨的駐足。

那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能有這樣的商業模式,也是足夠創新了。

無疑,郭明忠在餐飲行業開了一個先鋒,第一個吃螃蟹,賺個盆滿缽滿也不足為奇。

1997年,名為“大食代”(Food Republic)的美食廣場在中國悄悄出現。

靠著幾年的跌打滾爬,郭明忠在中國已經建立了50多家大食代,平均月流量多達百萬人次。

玩完餐飲行業,他又不安分地開始想著搞自有品牌。

賣啥佔地面積小、回頭客多、又能快速增長?郭明忠想的答案是,麵包。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歷經三年,成功上市

剛開始提出這個想法時,大夥兒不理解,他們覺得麵包行業是夕陽行業,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會被時代淘汰的。

郭明忠不以為意,他認為沒有真正的夕陽行業,只有不入流的夕陽產業。

2000年7月,他和幾個老友再次創業,第一家麵包新語在新加坡誕生。

為啥叫麵包新語(Bread Talk)?

此名稱緣由於郭明忠骨子裡的藝術細胞,他將從攪拌麵粉、酵母發酵、進入烤爐的麵包製作過程,看成一個新生命誕生的奇蹟時刻。

既然有生命,自然就會呼吸和說話,於是這款“會說話的麵包”出現了。畢竟也在食品行業闖蕩了那麼多年,郭明忠對自己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成立面包新語之初,他對外公佈,2年內要開出10家新店。結果剛開始的那幾個月,月營收勉強上100新幣,租金都快付不起,更別提開新店了。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為了不讓自己打臉,郭明忠又一次“文藝附體”,祭出三把斧:

1.精準定位,走特立獨行的時尚範兒

傳統的麵包店以黃色的暖色調為主,裝修材料多用磚頭和木頭,用戶多是家庭主婦為主的人群,而他的麵包新語不然。

它反其道而行之,主打年輕人,走性冷淡風格,使用玻璃、不鏽鋼和白色大理石,無形間和年輕人追求個性、特立獨行的作風遙相呼應。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2.開誠佈公,打開廚房透氣

在很多餐飲店、小吃店甚至麵包烘烤店,門面雖然裝飾精美,但往往後廚“不堪入目”,最髒最亂的莫過於出產食品的廚房了。

人家是藏都來不及,郭明忠倒好,直接開誠佈公,將後廚打開,讓用戶一覽麵包的出爐。

消費者關注食品無非有兩點,一是性價比高,二是健康、綠色、安全。

能見證麵包的誕生,人們自然都要上來圍觀一番了。

3.端得正,玩得起

人怕出名豬怕壯,麵包新語火了,自然有很多跟風者入局。

碰到這種情況,郭明忠想的不是如何防止被抄襲,而是如何突破瓶頸、尋找新的創新之處。

2012年9月,他帶來第四代叫“物享其中”的新概念門店,去除前面時尚、奢華的風格,返璞歸真,實打實走自然的蘋果風。

除了風格多變,麵包新語還喜歡蹭熱點,比如《臥虎藏龍》電影一出來,他就做了款“臥虎藏寶”的麵包,還有什麼接地氣的“蝦米袋子”(閩南語啥事的意思),“上海儂好”、“北京你好”等。


這位潮商從街頭小販到成為行業標杆,三年就將企業做上市


麵包新語(BreadTalk)集團上市後,郭明忠積極展開多元化經營步伐。

如今,郭明忠的集團旗下已經有900多家門店(包括麵包新語、大食代等),員工遍佈全球17個國家,單拿麵包新語來說,一年就賣出2億個麵包!

誰還能想得到這位上市公司老總,昔日還是位吃不飽的清貧少年郎呢?郭明忠認為自己成功三分靠幸運,七分靠打拼。用喬布斯的話來說,大多數年輕人不是沒有成功的條件,而是沒有成功的行動力,懶惰和拖延讓他們和成功擦肩而過。

來源:餐人餐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