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無數大道理,可你依舊活在塵埃裡

時間管理 顧準 老子 美文 薰楚的華音閣 2017-04-06

1

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被說爛的話:我聽過無數道理,可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這是為什麼?

脫不花在《好好學習》一說的序裡說:知道這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動。

是的,比如我們很多人學時間管理,買了很多的書回來看了,看的時候,深刻的感受到書中言之有物,然而合上書之後,就把知識拋之腦後了。如水過鴨子背,杳然無痕。

又比如我們有的人學習習慣管理,看到富蘭克林為了培養自己好的習慣而每日自省,心想這人真是牛逼,但卻僅此而已,自己並不去踐行。

成甲舉了一個例子,形象說明這個問題:我們看到一段文字,如果不去閱讀,那就只是一些數據;如果去進行了閱讀,那就成為了信息;但只有你運用這個信息去改變自己的行動,這才成為了知識——好比你參加了某個企業管理的培訓,回來後依舊用老一套管理下屬,這能叫學到知識了麼?

很多人出現這樣的問題,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對這個知識或老師,並不信任。

《超級記憶》一書中,認為人接受新的知識會經歷四座山:排斥山、懷疑山、嘗試山、本能山。

比如我們有的人讀了《晨間日記的奇蹟》一書,他真的相信每天寫晨間日記,能那麼大程度的改變一個人一生的軌跡嗎?

不,其實他不信的。

這就是排斥山,他不相信,也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去研究、驗證這些道理是否可行。

而有些人的境界是在懷疑山上。比如他有些認識的朋友,通過踐行這些方法達到很高的成就,那麼他會半信半疑地覺得這些道理是真的有用的——但只是對別人有用,但自己累死累活也達不到這個境界。

很多人看書,學習,其實就停留在這兩個境界上,做得都是無用功,多努力,也只是陷入了老鼠賽道的怪圈。

你知道無數大道理,可你依舊活在塵埃裡

看起來無比努力,但永遠停留在原地

2

想要讓知識內化成能力,進而改變我們的一生,至少要進入第三個境界,也就是嘗試山——你試都不試,怎麼知道行不行呢?

但是,不能機械的照搬

成甲老師最初接觸到《顧準日記》,覺得書中方法很不錯,於是也開始每天寫日記——都是流水賬,沒什麼用,於是,他產生了動搖。

注意,關鍵點來了,平常人動搖後,都是直接放棄——寫什麼日記啊,浪費老子時間——而成甲不是,他假設:反思日記是一定有用的,是自己的方法不對。

通過這個假設,他改變了自己記日記的方式,開始在事件中加入當時的情緒,思考為什麼這件事,我會做出這樣的反應,下次如果遇到相似的事,我會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嗎?

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有時不是來自年齡、經驗。年齡大,未必見識多(鄉下務農的老人);經驗足,卻未必正確(人看事情,往往只看到自己瞭解的領域,所謂拿錘子的人,看所有問題都是釘子)。

真正的差距,來自於對生活和經驗的反思。東方有句古老的話充分說明了這個觀點:吾日三省吾身。

總結一下,想要活出高度,我們要“知行合一”,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是:完成比完美重要。先去做,去踐行,然後在實踐的過程中,反思得失,這樣,必能收穫一個越來越優秀的自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