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上海垃圾分類:從“要我分”到“我要分”的演變

探訪上海垃圾分類:從“要我分”到“我要分”的演變

上海市黃浦區陸家浜路附近一處垃圾箱房

探訪上海垃圾分類:從“要我分”到“我要分”的演變

一家便利店門口擺放的垃圾分類桶

探訪上海垃圾分類:從“要我分”到“我要分”的演變

垃圾分類管理員在指導居民投放垃圾

□策劃熱線互動調查部執行記者呂高見文圖

7月3日,上海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第三天,大河報記者趕赴上海通過實地探訪發現,市民們大多都能夠自覺分揀垃圾,按照對應投放點進行投放。

此前,從7月1日零點開始,上海正式步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規定,從當天起上海的生活垃圾將分成幹垃圾、溼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四類,滬上垃圾分類邁入“硬約束時代”。

“最嚴垃圾分類”:個人扔錯最高罰200元

上世紀80年代起,上海開始實行生活垃圾袋裝化,90年代開始探索垃圾分類,2000年被列為國家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之一。2011年上海以居住區為先導,開展新一輪的垃圾分類試點。

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按照規定,個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罰款200元;單位如果進行混合投放或混合運輸,最高可罰5萬元。據悉,當天,上海市各級城管執法部門共開出623張整改單。

7月3日,大河報記者走訪上海虹橋火車站、地鐵站、市區公共場所等地發現,幹垃圾和可回收物等分類的垃圾桶隨處可見。很多行人很自覺,有垃圾的大多都投放到了相應垃圾桶。

不僅如此,酒店住宿方面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探訪上海多家酒店、賓館記者發現,根據《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7月1日起將不主動提供牙刷、梳子、浴擦、剃鬚刀、指甲銼、鞋擦等六類一次性日用品,違者將被最高處以5000元罰款。

記者居住的某連鎖酒店床頭桌子上擺放著溫馨提示:“綠色出行,你的好友‘六小件’已經隱身,洗漱間也沒有牙具。”

據該酒店前臺一名女服務員稱,他們嚴格按照相關規定執行,否則會被罰款。

陸家浜路和製造局路交叉口附近一家便利店門前,擺放著兩個黑色塑料桶,裡面裝著4個能夠活動的小桶,每個桶裡面套著塑料袋,裝滿了垃圾。便利店老闆坦言,他們花100多元購買了垃圾桶,根據垃圾種類的不同,一次分揀到位,方便多了,裝滿後直接取出來扔掉即可。

多名受訪者表示,垃圾分類,從之前的“要我分”到現在的“我要分”,市民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家庭生活垃圾人人分揀“拎得清”

當天,記者走訪了多個小區。在上海福建南路84弄1-20號吉安裡小區,門口有一處垃圾箱房,分為幹垃圾和溼垃圾、可回收、有害垃圾4個投放點。不過,不到投放時間,除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外,乾溼垃圾都鎖著,居民無法打開。

旁邊張貼著“生活垃圾分類定時投放點”上面顯示,每日投放時間上午7點至9點,18點至20點。

記者注意到,為了讓居民更清晰準確地投放垃圾,對面張貼有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指引,圖文並茂,讓人一目瞭然。

“乾溼垃圾要分開,共同維護生態環境。”當天下午5點多,離下午6點垃圾投放時間還有20分鐘,一名保安拎著擴音器,在小區弄堂裡宣傳垃圾分類知識。他告訴記者,該小區有兩個人,每天要宣傳好幾趟。

下午6點,一名垃圾分類管理員張先生穿著黃色馬夾來到現場,用鑰匙打開垃圾箱房的鎖,拽出黑色和紅色垃圾桶放在外面,打開蓋子,用長鉗子不時翻看桶裡的垃圾。

“溼垃圾不能有塑料袋、紙張。”見有居民提著大袋、小袋子過來扔垃圾,張先生一邊查看,一邊不忘提醒。

張先生說,他之前是經過近一週的培訓,考試合格後才上崗的,對這項工作很珍惜,髒點累點不算啥。

張先生稱,和他一起工作的,每天還有一名志願者,他們的職責就是指導居民分揀好垃圾。

老家在安徽的裴先生,在此租房居住了20多年,他見證了垃圾分類的變化。他說,之前垃圾桶挺多,隨便亂扔垃圾的人也有很多,如今只有兩處投放點,之前的臨時垃圾桶都被撤掉了。

漫步小區,對於垃圾分類,記者發現,張貼的有標語、懸掛的有橫幅、黑板上有通知。

對此,外灘街道寶興居委會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居民不明白垃圾分類,現場都有分類管理員引導。垃圾每天清理兩次,多了存放在居民自己家裡。

其實,這個小區只是上海垃圾分類的一個縮影。居民們說,對於垃圾分類,他們人人“拎得清”。如今,更多小區都是如此,環境更美了,居民的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分揀清運員工作比以前輕鬆多了

7月3日下午,大河報記者來到了黃浦區麗園路附近的黃浦新苑小區,在該小區一棟樓下空地處,擺放著一套生活垃圾智能分類回收機。三個金屬箱子上,分別寫著幹垃圾、溼垃圾與可回收垃圾。

一名居民帶著卡,輕輕一掃描,“砰”的一聲,相對應的垃圾桶就自動打開了,她把手裡的幹垃圾順手扔了進去。

隨後,記者來到了一戶居民家進行探訪。70多歲的吳先生,是上海本地人,和老伴退休後,目前與女兒、女婿一起生活在該小區。

在吳先生家廚房洗碗池裡,記者見到了兩個垃圾桶,裡面套著袋子。他說,垃圾分為幹垃圾和溼垃圾,裝滿後等投放時間就會扔出去。

提起垃圾分類,他感觸很多。之前家裡分類有點粗糙,現在精細化,要求得比較高,垃圾分揀得也比較細。

他和老伴通過居委會普及,還有平時的上課、講座、電視等,學會了垃圾正確分類。生活中,如果遇到垃圾不確定情況,他們還有一個業主群,就會查看生活常見物品分類列表和請教別人。

他回憶,一次孩子喝完牛奶,順手把瓶子扔到了溼垃圾裡面,他看到後,又重新把它撿了起來,放到了可回收垃圾袋裡。諸如此類情況,發生得越來越少。

居民垃圾分類,也方便了垃圾清運員。在該小區西藏南路1108弄7號,47歲的垃圾清運員許洪強,拎著水管正在沖洗垃圾桶。

許洪強老家在安徽,從事垃圾清運工作有12年了,目前和妻子生活在一起,靠回收廢品生活。

他說,每天用電動三輪車把垃圾桶運過來後,都要清洗乾淨,否則在夏天會有很大的味道。他負責小區裡16棟樓,1000多個住戶,溼垃圾一天清理兩次,每天有近20桶。幹垃圾更多了,有了就清理。

記者採訪期間,他妻子拉著滿滿一垃圾桶紙箱子回來,卸下來後,堆放在一起。

“自從垃圾強制分類以來,現在比過去工作輕鬆多了。”許洪強抹了一把頭上的汗,開心地說,如今,居民的分揀意識增強,乾溼垃圾分類後,他省了不少事,節省時間不說,還減少很多工作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