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夏天,徹底被高溫炙熱籠罩,出門去陽臺晾個衣服,像進入了蒸籠,火熱著連氣都透不過來。

“那麼,陽臺上待上會兒,出一身汗,回到房間衝個澡,免費桑拿啊。。。哈哈哈哈。。。”閨蜜電話裡被自己逗樂了。

我沒心情領會她的幽默,早晨剛打開電腦,就被“北京有2000萬人 假裝在生活”刷屏,讓我忍不住想起在上海生活的20多年。

大學畢業時,被一所高校錄用,作為上海市引進人才自然而然地解決了戶口問題,從此成了新上海人一族。在大學做老師的一年,住學校的教工宿舍,工作生活都很被老上海的幾個教授同事們關照著,每週只要上幾節課,悠閒自在。我卻並不喜歡這樣安定的生活,似乎讓人一眼就看到幾十年後的樣子。

一年後離開學校做了外企白領,完成了我到上海的心願。 在上海最高級的辦公樓裡上班,每天穿著裙子高跟鞋、妝容精緻,上班都說著英語;電梯是豪華的透明的,一樓的門廳是豪華的高大的,連大門口到裡面一路的保安都是穿著整齊,舉止訓練有素的豪華陣容。外企的工作,滿足了我極大的虛榮心。雖然每天下班後,離開當時算上海最高端的靜安寺地段,我要走路20多分鐘到地鐵1號線,到漕寶路後,再穿過正在修路塵土飛揚的大路小路,回到我簡陋的出租屋。那些辦公室的同事們,也並不比我好多少,一個個上班時光鮮的模樣,下班候回到各自簡陋的住處,不管是上海人,還是在上海討生活的外地人。

後來換了工作,買了房子,過了幾年自己開了公司,又買了房子,叱吒商場很多年,最後因為兩個孩子的出生,放下工作,迴歸家庭,做了10年的全職媽媽。

曾在上海的老街坊弄堂住過很多年,和退休的阿姨們一起到門口的小菜場買菜,帶著剛出生不久的沐恩在弄堂裡轉悠;也在新上海人的高級小區裡住了很多年,有自己的花園,每天送孩子上幼兒園,週末到附近的shopping mall吃飯看電影,和幾個學歷相近的新上海媽媽們一起過著新上海人的生活......

上海普通人的種種生活狀態,幾乎算是都經歷了一遍。

剛到上海的時候,我是外地人,奮發上進卻極其忐忑的,努力著想要融入這個城市,成為上海人;漸漸地和老上海人走得越近,越發現生活其實都是不易,住老弄堂的時候,我一個人住著近百平米的兩層樓房,而隔壁卻是一家4代近10個人逼仄著蝸居在更小的房子裡,還有更多的家裡連衛生設備都沒有,每天都要去幾十米外的弄堂口廁所倒痰盂,稍微有點能力的早就搬走了,留下的都是生活無奈無望,唯一的盼望是等待拆遷改善住房條件。其實市區的很多老上海人陸續都拆遷了,離開了原來熟悉的市中心,搬到了偏遠的郊區,他們對新上海人是排斥的、妒忌的,卻還是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感慨著城市的變化和他們的無奈。站穩了腳跟的新上海人很快充滿了碧雲社區、聯洋社區和陸家嘴,新老上海人交織著,形成了獨特的新上海氛圍。

算起來,我已經在上海生活了22年,相比我的家鄉,我更熟悉上海,這裡是我開始生活和努力打拼的地方,也是屬於我自己的家所在的地方。我一直在想我離開上海的定義,我仍然有著上海的戶口,上海的房產、上海的社保和在上海工作生活的能力,在別人眼裡,我其實是個上海人,不管新老。可是現在我對上海這個城市或上海人已經徹底不CARE了,不在乎滿眼高聳入雲的摩登大廈,不在乎常年不間斷的各種音樂會或展覽,守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在哪裡我都可以擁有自己;我不在乎是否可以住帶花園的別墅,只是有個陽臺或露臺種花就已經足夠;不在乎是否可以穿著高跟鞋行走在陸家嘴最高級的辦公中心,每天穿著牛仔褲運動鞋,行走在太陽下反而更覺得歡暢;不在乎哪裡有最正宗的西餐,家門口那個一碗十幾元的重慶小面就讓我幸福滿滿。

這個城市或那個城市,所有的繁華其實都與你無關,你所擁有的,不過是一個開著空調吹著涼風的工作室或住處,而內心的充盈才是屬於自己的繁華

那篇刷屏的文章最後說:北京,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離開,文章說:那些追夢成功了的正在逃離,他們去了澳洲、加拿大和美國;那些追夢無望的也在逃離,他們回到了河北、東北、還有各自的故鄉。

還剩下2000多萬人留在這個城市,假裝在生活。

我也終於回了我的故鄉,然而,並不是因為追夢成功或無望,而是夢醒了,因著已經毫不在乎,也無所畏懼。

曾經奔向大城市,努力追求的繁華,終究只是一場夢,就像屋外的熱氣騰騰,置之身外,心裡卻清涼一片。

突然想起王維的那首詩: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恰有些我此時心境的寫照。

當然我依然深愛著上海,那個曾經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不然,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起,提筆寫它。

我也深愛我現在生活的城市,我闊別了多年的故鄉:常州,或許會在這裡接著生活很多年。

我還愛屋外的熏熏熱氣,萬物生長;也想念千里之外的雪山和野花。

老子說:“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 ......

人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無論在哪裡,不再羈絆於仁義功名,一切任其自然,本性不亂。

本文寫於: 2017年7月25日

"

這個夏天,徹底被高溫炙熱籠罩,出門去陽臺晾個衣服,像進入了蒸籠,火熱著連氣都透不過來。

“那麼,陽臺上待上會兒,出一身汗,回到房間衝個澡,免費桑拿啊。。。哈哈哈哈。。。”閨蜜電話裡被自己逗樂了。

我沒心情領會她的幽默,早晨剛打開電腦,就被“北京有2000萬人 假裝在生活”刷屏,讓我忍不住想起在上海生活的20多年。

大學畢業時,被一所高校錄用,作為上海市引進人才自然而然地解決了戶口問題,從此成了新上海人一族。在大學做老師的一年,住學校的教工宿舍,工作生活都很被老上海的幾個教授同事們關照著,每週只要上幾節課,悠閒自在。我卻並不喜歡這樣安定的生活,似乎讓人一眼就看到幾十年後的樣子。

一年後離開學校做了外企白領,完成了我到上海的心願。 在上海最高級的辦公樓裡上班,每天穿著裙子高跟鞋、妝容精緻,上班都說著英語;電梯是豪華的透明的,一樓的門廳是豪華的高大的,連大門口到裡面一路的保安都是穿著整齊,舉止訓練有素的豪華陣容。外企的工作,滿足了我極大的虛榮心。雖然每天下班後,離開當時算上海最高端的靜安寺地段,我要走路20多分鐘到地鐵1號線,到漕寶路後,再穿過正在修路塵土飛揚的大路小路,回到我簡陋的出租屋。那些辦公室的同事們,也並不比我好多少,一個個上班時光鮮的模樣,下班候回到各自簡陋的住處,不管是上海人,還是在上海討生活的外地人。

後來換了工作,買了房子,過了幾年自己開了公司,又買了房子,叱吒商場很多年,最後因為兩個孩子的出生,放下工作,迴歸家庭,做了10年的全職媽媽。

曾在上海的老街坊弄堂住過很多年,和退休的阿姨們一起到門口的小菜場買菜,帶著剛出生不久的沐恩在弄堂裡轉悠;也在新上海人的高級小區裡住了很多年,有自己的花園,每天送孩子上幼兒園,週末到附近的shopping mall吃飯看電影,和幾個學歷相近的新上海媽媽們一起過著新上海人的生活......

上海普通人的種種生活狀態,幾乎算是都經歷了一遍。

剛到上海的時候,我是外地人,奮發上進卻極其忐忑的,努力著想要融入這個城市,成為上海人;漸漸地和老上海人走得越近,越發現生活其實都是不易,住老弄堂的時候,我一個人住著近百平米的兩層樓房,而隔壁卻是一家4代近10個人逼仄著蝸居在更小的房子裡,還有更多的家裡連衛生設備都沒有,每天都要去幾十米外的弄堂口廁所倒痰盂,稍微有點能力的早就搬走了,留下的都是生活無奈無望,唯一的盼望是等待拆遷改善住房條件。其實市區的很多老上海人陸續都拆遷了,離開了原來熟悉的市中心,搬到了偏遠的郊區,他們對新上海人是排斥的、妒忌的,卻還是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感慨著城市的變化和他們的無奈。站穩了腳跟的新上海人很快充滿了碧雲社區、聯洋社區和陸家嘴,新老上海人交織著,形成了獨特的新上海氛圍。

算起來,我已經在上海生活了22年,相比我的家鄉,我更熟悉上海,這裡是我開始生活和努力打拼的地方,也是屬於我自己的家所在的地方。我一直在想我離開上海的定義,我仍然有著上海的戶口,上海的房產、上海的社保和在上海工作生活的能力,在別人眼裡,我其實是個上海人,不管新老。可是現在我對上海這個城市或上海人已經徹底不CARE了,不在乎滿眼高聳入雲的摩登大廈,不在乎常年不間斷的各種音樂會或展覽,守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在哪裡我都可以擁有自己;我不在乎是否可以住帶花園的別墅,只是有個陽臺或露臺種花就已經足夠;不在乎是否可以穿著高跟鞋行走在陸家嘴最高級的辦公中心,每天穿著牛仔褲運動鞋,行走在太陽下反而更覺得歡暢;不在乎哪裡有最正宗的西餐,家門口那個一碗十幾元的重慶小面就讓我幸福滿滿。

這個城市或那個城市,所有的繁華其實都與你無關,你所擁有的,不過是一個開著空調吹著涼風的工作室或住處,而內心的充盈才是屬於自己的繁華

那篇刷屏的文章最後說:北京,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離開,文章說:那些追夢成功了的正在逃離,他們去了澳洲、加拿大和美國;那些追夢無望的也在逃離,他們回到了河北、東北、還有各自的故鄉。

還剩下2000多萬人留在這個城市,假裝在生活。

我也終於回了我的故鄉,然而,並不是因為追夢成功或無望,而是夢醒了,因著已經毫不在乎,也無所畏懼。

曾經奔向大城市,努力追求的繁華,終究只是一場夢,就像屋外的熱氣騰騰,置之身外,心裡卻清涼一片。

突然想起王維的那首詩: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恰有些我此時心境的寫照。

當然我依然深愛著上海,那個曾經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不然,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起,提筆寫它。

我也深愛我現在生活的城市,我闊別了多年的故鄉:常州,或許會在這裡接著生活很多年。

我還愛屋外的熏熏熱氣,萬物生長;也想念千里之外的雪山和野花。

老子說:“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 ......

人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無論在哪裡,不再羈絆於仁義功名,一切任其自然,本性不亂。

本文寫於: 2017年7月25日

隨筆:上海生活二十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