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

你發現了嗎

喜愛讀書的人

臉上總是透露出一股舒朗之氣

當然,談吐上也自然不俗

任何時候,任何地方

只要不將書丟掉,一切就都不會丟掉

睡前時光

除了刷新朋友圈

或輾轉反側

也許,你也可以拿起一本書

看看世界上更多的風景

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作者:張抗抗

讀書,就是黑暗裡守著一點光的姿態。

在那個極度閉塞的年代,我們尋書、借書、偷偷讀書,那種讀書的艱辛,是現在的年輕人難以體會到的。

有了一本好書,我就覺得屬於自己的那個世界還存在,心靈世界就有了寄託。

"

你發現了嗎

喜愛讀書的人

臉上總是透露出一股舒朗之氣

當然,談吐上也自然不俗

任何時候,任何地方

只要不將書丟掉,一切就都不會丟掉

睡前時光

除了刷新朋友圈

或輾轉反側

也許,你也可以拿起一本書

看看世界上更多的風景

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作者:張抗抗

讀書,就是黑暗裡守著一點光的姿態。

在那個極度閉塞的年代,我們尋書、借書、偷偷讀書,那種讀書的艱辛,是現在的年輕人難以體會到的。

有了一本好書,我就覺得屬於自己的那個世界還存在,心靈世界就有了寄託。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我最特別最重要的一段讀書經歷,發生在上海。1975年,我從北大荒到上海修改我的長篇處女作《分界線》,稿子改完到出書的間歇中,有三個月等待時間,我就住在當時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招待所。

出版社內部有個圖書室,所有的書架都安有玻璃櫥窗,上著鎖,有個專職的圖書管理員阿姨坐鎮。經當時出版社領導的批准,我得以去那裡閱讀,但不可以借書出去。每天一早,我就到那兒去"上班",那位管理員阿姨就打開書櫥鎖,取出我想要的那本書。我拿了書,就坐在圖書室角落裡一頁頁地看。夏天天氣很熱,記得圖書室有個電風扇,我已經覺得非常幸福了。

在那個圖書室裡,我讀完了十幾部文學名著,都是當時極難看到的西方經典文學作品,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紅與黑》《基督山伯爵》《邦斯舅舅》等等。為了節約時間,我完全捨不得花時間做筆記或者摘抄,只是如飢似渴地儘可能地吞下去、吞下去。這種閱讀感受至今清晰。

那確實是一種奇怪的現象,書裡的世界和當時我所處的環境,簡直是截然相反。書中所呈現的人性深度和複雜性,使我對現實世界產生疑問。這種疑問和思考帶來的震動,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持續和微妙的,可能只是給我的心帶來一點漣漪,或者是在我的頭腦裡引爆一點小小的衝突。

到了1979年,我已經在哈爾濱上學了,並創作了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夏》,我明白了在那個封閉年代裡我所暗中堅持的經典閱讀,宛如寒冬埋在心裡的一顆種子,遇到了春天就會發芽。我藉由閱讀明白了這樣的道理:真理終究會回到它原來的位置上去。

"

你發現了嗎

喜愛讀書的人

臉上總是透露出一股舒朗之氣

當然,談吐上也自然不俗

任何時候,任何地方

只要不將書丟掉,一切就都不會丟掉

睡前時光

除了刷新朋友圈

或輾轉反側

也許,你也可以拿起一本書

看看世界上更多的風景

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作者:張抗抗

讀書,就是黑暗裡守著一點光的姿態。

在那個極度閉塞的年代,我們尋書、借書、偷偷讀書,那種讀書的艱辛,是現在的年輕人難以體會到的。

有了一本好書,我就覺得屬於自己的那個世界還存在,心靈世界就有了寄託。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我最特別最重要的一段讀書經歷,發生在上海。1975年,我從北大荒到上海修改我的長篇處女作《分界線》,稿子改完到出書的間歇中,有三個月等待時間,我就住在當時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招待所。

出版社內部有個圖書室,所有的書架都安有玻璃櫥窗,上著鎖,有個專職的圖書管理員阿姨坐鎮。經當時出版社領導的批准,我得以去那裡閱讀,但不可以借書出去。每天一早,我就到那兒去"上班",那位管理員阿姨就打開書櫥鎖,取出我想要的那本書。我拿了書,就坐在圖書室角落裡一頁頁地看。夏天天氣很熱,記得圖書室有個電風扇,我已經覺得非常幸福了。

在那個圖書室裡,我讀完了十幾部文學名著,都是當時極難看到的西方經典文學作品,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紅與黑》《基督山伯爵》《邦斯舅舅》等等。為了節約時間,我完全捨不得花時間做筆記或者摘抄,只是如飢似渴地儘可能地吞下去、吞下去。這種閱讀感受至今清晰。

那確實是一種奇怪的現象,書裡的世界和當時我所處的環境,簡直是截然相反。書中所呈現的人性深度和複雜性,使我對現實世界產生疑問。這種疑問和思考帶來的震動,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持續和微妙的,可能只是給我的心帶來一點漣漪,或者是在我的頭腦裡引爆一點小小的衝突。

到了1979年,我已經在哈爾濱上學了,並創作了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夏》,我明白了在那個封閉年代裡我所暗中堅持的經典閱讀,宛如寒冬埋在心裡的一顆種子,遇到了春天就會發芽。我藉由閱讀明白了這樣的道理:真理終究會回到它原來的位置上去。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所有的閱讀,都會在某個時刻與你的經歷產生化學反應。

以前我會趕十幾裡雪路去借一本書,現在滿屋子的書,有時一本新書買回來,可能隔很久才會去看。但這並不是因為我不愛書了,而是對書的需求"等級"不一樣了。

書和我的生命是連在一起的。

我這大半生的讀書,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求知,也就是"我想知道是什麼";第二階段是求解,也就是"我想知道為什麼"。它幫助我們度過艱難的歲月,使我們成長、思考、祛魅。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就什麼也不為了,讀書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化妝品。

"

你發現了嗎

喜愛讀書的人

臉上總是透露出一股舒朗之氣

當然,談吐上也自然不俗

任何時候,任何地方

只要不將書丟掉,一切就都不會丟掉

睡前時光

除了刷新朋友圈

或輾轉反側

也許,你也可以拿起一本書

看看世界上更多的風景

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作者:張抗抗

讀書,就是黑暗裡守著一點光的姿態。

在那個極度閉塞的年代,我們尋書、借書、偷偷讀書,那種讀書的艱辛,是現在的年輕人難以體會到的。

有了一本好書,我就覺得屬於自己的那個世界還存在,心靈世界就有了寄託。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我最特別最重要的一段讀書經歷,發生在上海。1975年,我從北大荒到上海修改我的長篇處女作《分界線》,稿子改完到出書的間歇中,有三個月等待時間,我就住在當時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招待所。

出版社內部有個圖書室,所有的書架都安有玻璃櫥窗,上著鎖,有個專職的圖書管理員阿姨坐鎮。經當時出版社領導的批准,我得以去那裡閱讀,但不可以借書出去。每天一早,我就到那兒去"上班",那位管理員阿姨就打開書櫥鎖,取出我想要的那本書。我拿了書,就坐在圖書室角落裡一頁頁地看。夏天天氣很熱,記得圖書室有個電風扇,我已經覺得非常幸福了。

在那個圖書室裡,我讀完了十幾部文學名著,都是當時極難看到的西方經典文學作品,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紅與黑》《基督山伯爵》《邦斯舅舅》等等。為了節約時間,我完全捨不得花時間做筆記或者摘抄,只是如飢似渴地儘可能地吞下去、吞下去。這種閱讀感受至今清晰。

那確實是一種奇怪的現象,書裡的世界和當時我所處的環境,簡直是截然相反。書中所呈現的人性深度和複雜性,使我對現實世界產生疑問。這種疑問和思考帶來的震動,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持續和微妙的,可能只是給我的心帶來一點漣漪,或者是在我的頭腦裡引爆一點小小的衝突。

到了1979年,我已經在哈爾濱上學了,並創作了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夏》,我明白了在那個封閉年代裡我所暗中堅持的經典閱讀,宛如寒冬埋在心裡的一顆種子,遇到了春天就會發芽。我藉由閱讀明白了這樣的道理:真理終究會回到它原來的位置上去。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所有的閱讀,都會在某個時刻與你的經歷產生化學反應。

以前我會趕十幾裡雪路去借一本書,現在滿屋子的書,有時一本新書買回來,可能隔很久才會去看。但這並不是因為我不愛書了,而是對書的需求"等級"不一樣了。

書和我的生命是連在一起的。

我這大半生的讀書,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求知,也就是"我想知道是什麼";第二階段是求解,也就是"我想知道為什麼"。它幫助我們度過艱難的歲月,使我們成長、思考、祛魅。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就什麼也不為了,讀書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化妝品。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讀書是一種見效很慢,但對人生影響長遠的事情。

中國人愛看報紙、時政新聞、娛樂八卦或是實用性書籍,但不太熱衷於讀純文學、詩歌及文史哲。我想,這可能與大家的急功近利有點關係。只要能夠有所"獲得",就肯"投入"——比如,走親訪友可以結交或鞏固社會關係、對股市的關注可有微利或暴利、微信可以炫耀也可以獲得更多信息、花費大量時間用於網購可以省錢……對這些"有用"的事情,大家都捨得投入時間和精力。

反之,如果看起來沒有用處的事情,人們就不"捨得"為此支付時間。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讀書。因為閱讀的收穫在心裡,何況短時間內看不出什麼效果,或許永遠也看不到什麼好處。所以,閱讀像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往往很容易被捨棄。

"

你發現了嗎

喜愛讀書的人

臉上總是透露出一股舒朗之氣

當然,談吐上也自然不俗

任何時候,任何地方

只要不將書丟掉,一切就都不會丟掉

睡前時光

除了刷新朋友圈

或輾轉反側

也許,你也可以拿起一本書

看看世界上更多的風景

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作者:張抗抗

讀書,就是黑暗裡守著一點光的姿態。

在那個極度閉塞的年代,我們尋書、借書、偷偷讀書,那種讀書的艱辛,是現在的年輕人難以體會到的。

有了一本好書,我就覺得屬於自己的那個世界還存在,心靈世界就有了寄託。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我最特別最重要的一段讀書經歷,發生在上海。1975年,我從北大荒到上海修改我的長篇處女作《分界線》,稿子改完到出書的間歇中,有三個月等待時間,我就住在當時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招待所。

出版社內部有個圖書室,所有的書架都安有玻璃櫥窗,上著鎖,有個專職的圖書管理員阿姨坐鎮。經當時出版社領導的批准,我得以去那裡閱讀,但不可以借書出去。每天一早,我就到那兒去"上班",那位管理員阿姨就打開書櫥鎖,取出我想要的那本書。我拿了書,就坐在圖書室角落裡一頁頁地看。夏天天氣很熱,記得圖書室有個電風扇,我已經覺得非常幸福了。

在那個圖書室裡,我讀完了十幾部文學名著,都是當時極難看到的西方經典文學作品,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紅與黑》《基督山伯爵》《邦斯舅舅》等等。為了節約時間,我完全捨不得花時間做筆記或者摘抄,只是如飢似渴地儘可能地吞下去、吞下去。這種閱讀感受至今清晰。

那確實是一種奇怪的現象,書裡的世界和當時我所處的環境,簡直是截然相反。書中所呈現的人性深度和複雜性,使我對現實世界產生疑問。這種疑問和思考帶來的震動,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持續和微妙的,可能只是給我的心帶來一點漣漪,或者是在我的頭腦裡引爆一點小小的衝突。

到了1979年,我已經在哈爾濱上學了,並創作了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夏》,我明白了在那個封閉年代裡我所暗中堅持的經典閱讀,宛如寒冬埋在心裡的一顆種子,遇到了春天就會發芽。我藉由閱讀明白了這樣的道理:真理終究會回到它原來的位置上去。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所有的閱讀,都會在某個時刻與你的經歷產生化學反應。

以前我會趕十幾裡雪路去借一本書,現在滿屋子的書,有時一本新書買回來,可能隔很久才會去看。但這並不是因為我不愛書了,而是對書的需求"等級"不一樣了。

書和我的生命是連在一起的。

我這大半生的讀書,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求知,也就是"我想知道是什麼";第二階段是求解,也就是"我想知道為什麼"。它幫助我們度過艱難的歲月,使我們成長、思考、祛魅。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就什麼也不為了,讀書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化妝品。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讀書是一種見效很慢,但對人生影響長遠的事情。

中國人愛看報紙、時政新聞、娛樂八卦或是實用性書籍,但不太熱衷於讀純文學、詩歌及文史哲。我想,這可能與大家的急功近利有點關係。只要能夠有所"獲得",就肯"投入"——比如,走親訪友可以結交或鞏固社會關係、對股市的關注可有微利或暴利、微信可以炫耀也可以獲得更多信息、花費大量時間用於網購可以省錢……對這些"有用"的事情,大家都捨得投入時間和精力。

反之,如果看起來沒有用處的事情,人們就不"捨得"為此支付時間。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讀書。因為閱讀的收穫在心裡,何況短時間內看不出什麼效果,或許永遠也看不到什麼好處。所以,閱讀像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往往很容易被捨棄。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今天,我們可能變成了知道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

我不反對電子閱讀,現在我出門也喜歡在手機或者電子閱覽器裡存進電子書,利用邊角料時間來看。閱讀的載體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閱讀的內容。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進入了一個文字獲得太方便快捷的時代,而人們又那麼忙忙碌碌,所以,閱讀經常是碎片化的,就像吃零食一樣。現在,我們從微信上就可以看到很多東西,可有時候我會問自己,一個人有必要知道那麼多信息嗎?

即便一個人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也就是個"知道分子"。就像零食只是食物的一種,即便一個人每天吃各種零食,他的營養肯定還是不全面的。今天,我們的問題不是不知道,而是浪費大量時間去了解不必要的信息,可能變成了知道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

學會吃好的正餐,首先需要控制自己,這包括對零食式閱讀的控制和對自己需求的控制。智慧的人是有控制能力、清楚自己需要什麼、然後有的放矢地去閱讀的。當你不再忙於"知道",而開始靜心"思考"時,你就有了求知的方向。然後,根據你所關注的,去看有思想含量的書,這時的閱讀才是有意義的。

"

你發現了嗎

喜愛讀書的人

臉上總是透露出一股舒朗之氣

當然,談吐上也自然不俗

任何時候,任何地方

只要不將書丟掉,一切就都不會丟掉

睡前時光

除了刷新朋友圈

或輾轉反側

也許,你也可以拿起一本書

看看世界上更多的風景

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作者:張抗抗

讀書,就是黑暗裡守著一點光的姿態。

在那個極度閉塞的年代,我們尋書、借書、偷偷讀書,那種讀書的艱辛,是現在的年輕人難以體會到的。

有了一本好書,我就覺得屬於自己的那個世界還存在,心靈世界就有了寄託。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我最特別最重要的一段讀書經歷,發生在上海。1975年,我從北大荒到上海修改我的長篇處女作《分界線》,稿子改完到出書的間歇中,有三個月等待時間,我就住在當時的上海人民出版社招待所。

出版社內部有個圖書室,所有的書架都安有玻璃櫥窗,上著鎖,有個專職的圖書管理員阿姨坐鎮。經當時出版社領導的批准,我得以去那裡閱讀,但不可以借書出去。每天一早,我就到那兒去"上班",那位管理員阿姨就打開書櫥鎖,取出我想要的那本書。我拿了書,就坐在圖書室角落裡一頁頁地看。夏天天氣很熱,記得圖書室有個電風扇,我已經覺得非常幸福了。

在那個圖書室裡,我讀完了十幾部文學名著,都是當時極難看到的西方經典文學作品,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紅與黑》《基督山伯爵》《邦斯舅舅》等等。為了節約時間,我完全捨不得花時間做筆記或者摘抄,只是如飢似渴地儘可能地吞下去、吞下去。這種閱讀感受至今清晰。

那確實是一種奇怪的現象,書裡的世界和當時我所處的環境,簡直是截然相反。書中所呈現的人性深度和複雜性,使我對現實世界產生疑問。這種疑問和思考帶來的震動,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持續和微妙的,可能只是給我的心帶來一點漣漪,或者是在我的頭腦裡引爆一點小小的衝突。

到了1979年,我已經在哈爾濱上學了,並創作了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夏》,我明白了在那個封閉年代裡我所暗中堅持的經典閱讀,宛如寒冬埋在心裡的一顆種子,遇到了春天就會發芽。我藉由閱讀明白了這樣的道理:真理終究會回到它原來的位置上去。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所有的閱讀,都會在某個時刻與你的經歷產生化學反應。

以前我會趕十幾裡雪路去借一本書,現在滿屋子的書,有時一本新書買回來,可能隔很久才會去看。但這並不是因為我不愛書了,而是對書的需求"等級"不一樣了。

書和我的生命是連在一起的。

我這大半生的讀書,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求知,也就是"我想知道是什麼";第二階段是求解,也就是"我想知道為什麼"。它幫助我們度過艱難的歲月,使我們成長、思考、祛魅。進入到第三個階段,就什麼也不為了,讀書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生活的必需品而不是化妝品。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讀書是一種見效很慢,但對人生影響長遠的事情。

中國人愛看報紙、時政新聞、娛樂八卦或是實用性書籍,但不太熱衷於讀純文學、詩歌及文史哲。我想,這可能與大家的急功近利有點關係。只要能夠有所"獲得",就肯"投入"——比如,走親訪友可以結交或鞏固社會關係、對股市的關注可有微利或暴利、微信可以炫耀也可以獲得更多信息、花費大量時間用於網購可以省錢……對這些"有用"的事情,大家都捨得投入時間和精力。

反之,如果看起來沒有用處的事情,人們就不"捨得"為此支付時間。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讀書。因為閱讀的收穫在心裡,何況短時間內看不出什麼效果,或許永遠也看不到什麼好處。所以,閱讀像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往往很容易被捨棄。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今天,我們可能變成了知道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

我不反對電子閱讀,現在我出門也喜歡在手機或者電子閱覽器裡存進電子書,利用邊角料時間來看。閱讀的載體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閱讀的內容。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進入了一個文字獲得太方便快捷的時代,而人們又那麼忙忙碌碌,所以,閱讀經常是碎片化的,就像吃零食一樣。現在,我們從微信上就可以看到很多東西,可有時候我會問自己,一個人有必要知道那麼多信息嗎?

即便一個人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也就是個"知道分子"。就像零食只是食物的一種,即便一個人每天吃各種零食,他的營養肯定還是不全面的。今天,我們的問題不是不知道,而是浪費大量時間去了解不必要的信息,可能變成了知道最多而思考最少的人。

學會吃好的正餐,首先需要控制自己,這包括對零食式閱讀的控制和對自己需求的控制。智慧的人是有控制能力、清楚自己需要什麼、然後有的放矢地去閱讀的。當你不再忙於"知道",而開始靜心"思考"時,你就有了求知的方向。然後,根據你所關注的,去看有思想含量的書,這時的閱讀才是有意義的。

夜話丨張抗抗:書是生活的必需品不是化妝品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