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上週看到了拼多多2019年第二季度的財報,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驚心動魄

截至今年6月底,拼多多的年活躍買家數達4.832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41%。同期,京東年活躍買家數為3.213億,阿里巴巴為6.74億。

二季度,拼多多平均月活用戶數達3.66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88%,單季淨增7630萬。同期,阿里巴巴月活用戶單季增長規模為3400萬。

二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72.9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7.09億元同比增長169%,較今年一季度的45.452億元環比增長60%。

這些驚人數字的背後,有三個關鍵信息:

在中國第二大電商平臺的龐大基數上,拼多多的活躍買家數量增長幅度仍在持續提升,遠超其他電商平臺;

拼多多在月活用戶數量上趕上阿里巴巴只是時間問題,他的增長曲線太陡峭了;

被唱衰了整整一年,然而拼多多活得更好了。

財報發佈後,拼多多股價持續飆升,市值超越百度,成為中國第五大互聯網公司。“BAT”成為“BAT”用了12年,但是成為“PAT”只用了4年,這個速度已經不只是驚人了。

然而這種快速崛起的結果恰恰也是註定在拼多多基因中的。或者說,是註定在千千萬萬個落地於上海的企業中的。

拼多多或許是目前最顯眼的一個,但絕對不是唯一一個。我一直尊敬並且相信每一個努力的人,但我也相信,沒有人能夠單純憑藉自己的努力而成功。

時勢造英雄,一切成功都是大環境造就的成功。百度阿里如此,騰訊拼多多亦是如此。

而通過這一個樣本,我們可窺見的是整個上海商業環境的根底,是滬上百年發展的圖譜,也是每一個紮根在這裡、渴望紮根在這裡的年輕人所必然會經歷的狂喜與挫敗。

今天我們聊的不是拼多多,是讓我熱愛和痛苦的上海。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上週看到了拼多多2019年第二季度的財報,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驚心動魄

截至今年6月底,拼多多的年活躍買家數達4.832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41%。同期,京東年活躍買家數為3.213億,阿里巴巴為6.74億。

二季度,拼多多平均月活用戶數達3.66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88%,單季淨增7630萬。同期,阿里巴巴月活用戶單季增長規模為3400萬。

二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72.9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7.09億元同比增長169%,較今年一季度的45.452億元環比增長60%。

這些驚人數字的背後,有三個關鍵信息:

在中國第二大電商平臺的龐大基數上,拼多多的活躍買家數量增長幅度仍在持續提升,遠超其他電商平臺;

拼多多在月活用戶數量上趕上阿里巴巴只是時間問題,他的增長曲線太陡峭了;

被唱衰了整整一年,然而拼多多活得更好了。

財報發佈後,拼多多股價持續飆升,市值超越百度,成為中國第五大互聯網公司。“BAT”成為“BAT”用了12年,但是成為“PAT”只用了4年,這個速度已經不只是驚人了。

然而這種快速崛起的結果恰恰也是註定在拼多多基因中的。或者說,是註定在千千萬萬個落地於上海的企業中的。

拼多多或許是目前最顯眼的一個,但絕對不是唯一一個。我一直尊敬並且相信每一個努力的人,但我也相信,沒有人能夠單純憑藉自己的努力而成功。

時勢造英雄,一切成功都是大環境造就的成功。百度阿里如此,騰訊拼多多亦是如此。

而通過這一個樣本,我們可窺見的是整個上海商業環境的根底,是滬上百年發展的圖譜,也是每一個紮根在這裡、渴望紮根在這裡的年輕人所必然會經歷的狂喜與挫敗。

今天我們聊的不是拼多多,是讓我熱愛和痛苦的上海。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先來看一組數據。

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此時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突破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業超過3000家,形成了較成熟的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初步建成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領先地區之一。

而這催生的是如拼多多之類的企業得天獨厚的高維度和技術實力。

“我們的成績與上海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不無關係,人工智能為拼多多提供了後來居上的底氣。”拼多多業務發展副總裁曾懷億說。

深入的下沉市場洞察+超強的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是當下拼多多日均訂單量超過4000萬單,佔全國1/4的快遞包裹單量。在分佈式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平臺才能夠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實現供需匹配,奠定了其新模式立足的基因。

這是環境允許的必然,也是上海的必然。

不論是用四年時間從初創到邁入中國互聯網企業第一梯隊的拼多多,還是以驚人之勢橫掃女性市場的新消費社區小紅書,亦或是年輕人的視頻平臺嗶哩嗶哩、人工智能公司依圖科技等新經濟企業,無一不是起勢晚但勁頭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美團點評CEO王興此前曾經發文,指出贏得“互聯網下半場”的三大路徑:高科技、“互聯網+”,國際化。

而這恰恰是上海的優勢所在。

當互聯網攻勢進入下半場,上海才真正開始發力。在今年8月工信部發布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強榜單》裡,有19家公司來自上海,數量僅次於北京。

上海是一個願意為未來的收穫投入成本的地方。

當所有城市都還纏綿在傳統工業的時候,上海已經率先開啟了新技術新智能的道路,大膽地投入時間和精力、金錢成本去支持技術的研發,去開發人工智能,再以技術優勢彌補時間積累,後來居上,最終實現快速反超。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上週看到了拼多多2019年第二季度的財報,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驚心動魄

截至今年6月底,拼多多的年活躍買家數達4.832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41%。同期,京東年活躍買家數為3.213億,阿里巴巴為6.74億。

二季度,拼多多平均月活用戶數達3.66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88%,單季淨增7630萬。同期,阿里巴巴月活用戶單季增長規模為3400萬。

二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72.9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7.09億元同比增長169%,較今年一季度的45.452億元環比增長60%。

這些驚人數字的背後,有三個關鍵信息:

在中國第二大電商平臺的龐大基數上,拼多多的活躍買家數量增長幅度仍在持續提升,遠超其他電商平臺;

拼多多在月活用戶數量上趕上阿里巴巴只是時間問題,他的增長曲線太陡峭了;

被唱衰了整整一年,然而拼多多活得更好了。

財報發佈後,拼多多股價持續飆升,市值超越百度,成為中國第五大互聯網公司。“BAT”成為“BAT”用了12年,但是成為“PAT”只用了4年,這個速度已經不只是驚人了。

然而這種快速崛起的結果恰恰也是註定在拼多多基因中的。或者說,是註定在千千萬萬個落地於上海的企業中的。

拼多多或許是目前最顯眼的一個,但絕對不是唯一一個。我一直尊敬並且相信每一個努力的人,但我也相信,沒有人能夠單純憑藉自己的努力而成功。

時勢造英雄,一切成功都是大環境造就的成功。百度阿里如此,騰訊拼多多亦是如此。

而通過這一個樣本,我們可窺見的是整個上海商業環境的根底,是滬上百年發展的圖譜,也是每一個紮根在這裡、渴望紮根在這裡的年輕人所必然會經歷的狂喜與挫敗。

今天我們聊的不是拼多多,是讓我熱愛和痛苦的上海。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先來看一組數據。

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此時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突破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業超過3000家,形成了較成熟的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初步建成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領先地區之一。

而這催生的是如拼多多之類的企業得天獨厚的高維度和技術實力。

“我們的成績與上海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不無關係,人工智能為拼多多提供了後來居上的底氣。”拼多多業務發展副總裁曾懷億說。

深入的下沉市場洞察+超強的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是當下拼多多日均訂單量超過4000萬單,佔全國1/4的快遞包裹單量。在分佈式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平臺才能夠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實現供需匹配,奠定了其新模式立足的基因。

這是環境允許的必然,也是上海的必然。

不論是用四年時間從初創到邁入中國互聯網企業第一梯隊的拼多多,還是以驚人之勢橫掃女性市場的新消費社區小紅書,亦或是年輕人的視頻平臺嗶哩嗶哩、人工智能公司依圖科技等新經濟企業,無一不是起勢晚但勁頭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美團點評CEO王興此前曾經發文,指出贏得“互聯網下半場”的三大路徑:高科技、“互聯網+”,國際化。

而這恰恰是上海的優勢所在。

當互聯網攻勢進入下半場,上海才真正開始發力。在今年8月工信部發布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強榜單》裡,有19家公司來自上海,數量僅次於北京。

上海是一個願意為未來的收穫投入成本的地方。

當所有城市都還纏綿在傳統工業的時候,上海已經率先開啟了新技術新智能的道路,大膽地投入時間和精力、金錢成本去支持技術的研發,去開發人工智能,再以技術優勢彌補時間積累,後來居上,最終實現快速反超。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所謂“互聯網的下半場”,其實和互聯網無關,而僅僅是一個市場走過了泡沫浮華期,開始迴歸硬實力,拳拳到肉的踏實競爭。此時上海的積澱和底蘊開始大規模轉化為成果。

很多人說上海是十里洋場,是紙醉金迷,甚至是排外的。然而每個真正在這裡奮鬥過、期待過、成功過、失敗過的人都深知,會這樣說的人從未真正瞭解過上海。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上週看到了拼多多2019年第二季度的財報,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驚心動魄

截至今年6月底,拼多多的年活躍買家數達4.832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41%。同期,京東年活躍買家數為3.213億,阿里巴巴為6.74億。

二季度,拼多多平均月活用戶數達3.66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88%,單季淨增7630萬。同期,阿里巴巴月活用戶單季增長規模為3400萬。

二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72.9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7.09億元同比增長169%,較今年一季度的45.452億元環比增長60%。

這些驚人數字的背後,有三個關鍵信息:

在中國第二大電商平臺的龐大基數上,拼多多的活躍買家數量增長幅度仍在持續提升,遠超其他電商平臺;

拼多多在月活用戶數量上趕上阿里巴巴只是時間問題,他的增長曲線太陡峭了;

被唱衰了整整一年,然而拼多多活得更好了。

財報發佈後,拼多多股價持續飆升,市值超越百度,成為中國第五大互聯網公司。“BAT”成為“BAT”用了12年,但是成為“PAT”只用了4年,這個速度已經不只是驚人了。

然而這種快速崛起的結果恰恰也是註定在拼多多基因中的。或者說,是註定在千千萬萬個落地於上海的企業中的。

拼多多或許是目前最顯眼的一個,但絕對不是唯一一個。我一直尊敬並且相信每一個努力的人,但我也相信,沒有人能夠單純憑藉自己的努力而成功。

時勢造英雄,一切成功都是大環境造就的成功。百度阿里如此,騰訊拼多多亦是如此。

而通過這一個樣本,我們可窺見的是整個上海商業環境的根底,是滬上百年發展的圖譜,也是每一個紮根在這裡、渴望紮根在這裡的年輕人所必然會經歷的狂喜與挫敗。

今天我們聊的不是拼多多,是讓我熱愛和痛苦的上海。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先來看一組數據。

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此時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突破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業超過3000家,形成了較成熟的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初步建成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領先地區之一。

而這催生的是如拼多多之類的企業得天獨厚的高維度和技術實力。

“我們的成績與上海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不無關係,人工智能為拼多多提供了後來居上的底氣。”拼多多業務發展副總裁曾懷億說。

深入的下沉市場洞察+超強的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是當下拼多多日均訂單量超過4000萬單,佔全國1/4的快遞包裹單量。在分佈式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平臺才能夠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實現供需匹配,奠定了其新模式立足的基因。

這是環境允許的必然,也是上海的必然。

不論是用四年時間從初創到邁入中國互聯網企業第一梯隊的拼多多,還是以驚人之勢橫掃女性市場的新消費社區小紅書,亦或是年輕人的視頻平臺嗶哩嗶哩、人工智能公司依圖科技等新經濟企業,無一不是起勢晚但勁頭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美團點評CEO王興此前曾經發文,指出贏得“互聯網下半場”的三大路徑:高科技、“互聯網+”,國際化。

而這恰恰是上海的優勢所在。

當互聯網攻勢進入下半場,上海才真正開始發力。在今年8月工信部發布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強榜單》裡,有19家公司來自上海,數量僅次於北京。

上海是一個願意為未來的收穫投入成本的地方。

當所有城市都還纏綿在傳統工業的時候,上海已經率先開啟了新技術新智能的道路,大膽地投入時間和精力、金錢成本去支持技術的研發,去開發人工智能,再以技術優勢彌補時間積累,後來居上,最終實現快速反超。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所謂“互聯網的下半場”,其實和互聯網無關,而僅僅是一個市場走過了泡沫浮華期,開始迴歸硬實力,拳拳到肉的踏實競爭。此時上海的積澱和底蘊開始大規模轉化為成果。

很多人說上海是十里洋場,是紙醉金迷,甚至是排外的。然而每個真正在這裡奮鬥過、期待過、成功過、失敗過的人都深知,會這樣說的人從未真正瞭解過上海。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如果一個人沒有在上海生活三五年以上,很難真正理解並評價這座城市。

因為上海太大,太知名,也承載了太多誤解和幻想了。

80年代改革開放,上海的傳統優勢產業第一次遭遇到江蘇、廣東乃至深圳這類快速“開竅”的地區的強力衝擊。昔日只有上海才有的“洋氣”成了廣東的代名詞。那時就有人唱衰上海的製造和零售業。

但到了90年代,浦東開發,一個小小的突破口就讓上海再次站在了國際舞臺,又成為了最早也是最會吃螃蟹的人。2018年,上海的社會零售總額為12668億,超越了1.17萬億的北京,比杭州和深圳加在一起還要多,至今仍是中國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2000年初互聯網萌芽,到百度京東紮根北京,網易阿里紮根杭州,騰訊落地深圳,此後對於上海是“互聯網沙漠”的說法便甚囂塵上。直到拼多多以驚人的速度打破BAT格局,這樣的說法才漸漸平息。

對於上海的質疑從來未曾停止。但又一次次被打破。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上週看到了拼多多2019年第二季度的財報,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驚心動魄

截至今年6月底,拼多多的年活躍買家數達4.832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41%。同期,京東年活躍買家數為3.213億,阿里巴巴為6.74億。

二季度,拼多多平均月活用戶數達3.66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88%,單季淨增7630萬。同期,阿里巴巴月活用戶單季增長規模為3400萬。

二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72.9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7.09億元同比增長169%,較今年一季度的45.452億元環比增長60%。

這些驚人數字的背後,有三個關鍵信息:

在中國第二大電商平臺的龐大基數上,拼多多的活躍買家數量增長幅度仍在持續提升,遠超其他電商平臺;

拼多多在月活用戶數量上趕上阿里巴巴只是時間問題,他的增長曲線太陡峭了;

被唱衰了整整一年,然而拼多多活得更好了。

財報發佈後,拼多多股價持續飆升,市值超越百度,成為中國第五大互聯網公司。“BAT”成為“BAT”用了12年,但是成為“PAT”只用了4年,這個速度已經不只是驚人了。

然而這種快速崛起的結果恰恰也是註定在拼多多基因中的。或者說,是註定在千千萬萬個落地於上海的企業中的。

拼多多或許是目前最顯眼的一個,但絕對不是唯一一個。我一直尊敬並且相信每一個努力的人,但我也相信,沒有人能夠單純憑藉自己的努力而成功。

時勢造英雄,一切成功都是大環境造就的成功。百度阿里如此,騰訊拼多多亦是如此。

而通過這一個樣本,我們可窺見的是整個上海商業環境的根底,是滬上百年發展的圖譜,也是每一個紮根在這裡、渴望紮根在這裡的年輕人所必然會經歷的狂喜與挫敗。

今天我們聊的不是拼多多,是讓我熱愛和痛苦的上海。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先來看一組數據。

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此時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突破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業超過3000家,形成了較成熟的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初步建成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領先地區之一。

而這催生的是如拼多多之類的企業得天獨厚的高維度和技術實力。

“我們的成績與上海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不無關係,人工智能為拼多多提供了後來居上的底氣。”拼多多業務發展副總裁曾懷億說。

深入的下沉市場洞察+超強的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是當下拼多多日均訂單量超過4000萬單,佔全國1/4的快遞包裹單量。在分佈式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平臺才能夠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實現供需匹配,奠定了其新模式立足的基因。

這是環境允許的必然,也是上海的必然。

不論是用四年時間從初創到邁入中國互聯網企業第一梯隊的拼多多,還是以驚人之勢橫掃女性市場的新消費社區小紅書,亦或是年輕人的視頻平臺嗶哩嗶哩、人工智能公司依圖科技等新經濟企業,無一不是起勢晚但勁頭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美團點評CEO王興此前曾經發文,指出贏得“互聯網下半場”的三大路徑:高科技、“互聯網+”,國際化。

而這恰恰是上海的優勢所在。

當互聯網攻勢進入下半場,上海才真正開始發力。在今年8月工信部發布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強榜單》裡,有19家公司來自上海,數量僅次於北京。

上海是一個願意為未來的收穫投入成本的地方。

當所有城市都還纏綿在傳統工業的時候,上海已經率先開啟了新技術新智能的道路,大膽地投入時間和精力、金錢成本去支持技術的研發,去開發人工智能,再以技術優勢彌補時間積累,後來居上,最終實現快速反超。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所謂“互聯網的下半場”,其實和互聯網無關,而僅僅是一個市場走過了泡沫浮華期,開始迴歸硬實力,拳拳到肉的踏實競爭。此時上海的積澱和底蘊開始大規模轉化為成果。

很多人說上海是十里洋場,是紙醉金迷,甚至是排外的。然而每個真正在這裡奮鬥過、期待過、成功過、失敗過的人都深知,會這樣說的人從未真正瞭解過上海。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如果一個人沒有在上海生活三五年以上,很難真正理解並評價這座城市。

因為上海太大,太知名,也承載了太多誤解和幻想了。

80年代改革開放,上海的傳統優勢產業第一次遭遇到江蘇、廣東乃至深圳這類快速“開竅”的地區的強力衝擊。昔日只有上海才有的“洋氣”成了廣東的代名詞。那時就有人唱衰上海的製造和零售業。

但到了90年代,浦東開發,一個小小的突破口就讓上海再次站在了國際舞臺,又成為了最早也是最會吃螃蟹的人。2018年,上海的社會零售總額為12668億,超越了1.17萬億的北京,比杭州和深圳加在一起還要多,至今仍是中國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2000年初互聯網萌芽,到百度京東紮根北京,網易阿里紮根杭州,騰訊落地深圳,此後對於上海是“互聯網沙漠”的說法便甚囂塵上。直到拼多多以驚人的速度打破BAT格局,這樣的說法才漸漸平息。

對於上海的質疑從來未曾停止。但又一次次被打破。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上海,不只是上海。上海是長三角的代名詞,她有她的責任。

在長三角地區有著我國最多的尖端製造企業,其中的90%你肯定都沒聽說過,但它們非常厲害。

安徽德力,你可能沒聽過它的名字,但你一定一定用過它的產品。這是國內首家日用玻璃上市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市佔率接近20%,市面上每5只家用玻璃杯子,就有1只是德力製造。不止在國內,目前德力甚至擁有了亞洲最大的日用玻璃器皿生產工廠,產品出口全球70多個國家,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

同樣的情況還存在於浙江三禾的身上。三禾是國內頂尖鍋具製造商,先後與包括雙立人、LE CREUSET、膳魔師等在內的國際一線品牌達成合作關係。數據顯示,在意大利,每10戶家庭中,約有5戶使用的鍋具由三禾製造。

這樣的製造型工廠在長三角非常多。他們都非常非常優秀,有上海的經濟環境扶持,有大把大把的商業機會,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很多領域都有著比國際一線品牌還要領先的專利和技術。

然而,徒有生產力,卻就是沒有品牌認知。

“中國的製造企業正面臨新一輪的集體品牌化轉型,但在現有的市場機制下,這個轉型過程會相當漫長和困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春宇說。

中國的製造能力和需求供給之間實際上是長期錯位的。製造能力一流,市場需求龐大,但是二者無法完美匹配。時至今日,當我們說到小家電的時候第一反應依舊是飛利浦,說起高端廚具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雙立人。這對中國的企業而言是無形且鋒利的傷害。

上海不只需要強制造業,更要有強渠道,強平臺。

2018年12月,拼多多推出“新品牌計劃”,根據計劃,拼多多將扶持1000家各行業工廠,為企業提供研發建議、大數據支持和流量傾斜,幫助中小企業以最低成本對接4.8億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培育新品牌,帶動更多企業加入,共同提升產業帶綜合競爭力,批量培育新型國產品牌。

而實際上,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拼多多的新品牌計劃已於今年推出超過1300款定製化產品,累積訂單量接近7000萬單。

需求前置,降低研發的不確定性,以穩定需求推動企業的品牌成長,在下沉市場中率先完成消費者教育。而對於上海而言,這樣的經濟鏈條正是它所刻意扶持培養的,也正是在各個角落發揮效用的。拼多多這次的“新品牌計劃”遠不止是一次對傳統制造品牌的扶持,而是上海以小撬大的一個槓桿。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上週看到了拼多多2019年第二季度的財報,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驚心動魄

截至今年6月底,拼多多的年活躍買家數達4.832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41%。同期,京東年活躍買家數為3.213億,阿里巴巴為6.74億。

二季度,拼多多平均月活用戶數達3.66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88%,單季淨增7630萬。同期,阿里巴巴月活用戶單季增長規模為3400萬。

二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72.9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7.09億元同比增長169%,較今年一季度的45.452億元環比增長60%。

這些驚人數字的背後,有三個關鍵信息:

在中國第二大電商平臺的龐大基數上,拼多多的活躍買家數量增長幅度仍在持續提升,遠超其他電商平臺;

拼多多在月活用戶數量上趕上阿里巴巴只是時間問題,他的增長曲線太陡峭了;

被唱衰了整整一年,然而拼多多活得更好了。

財報發佈後,拼多多股價持續飆升,市值超越百度,成為中國第五大互聯網公司。“BAT”成為“BAT”用了12年,但是成為“PAT”只用了4年,這個速度已經不只是驚人了。

然而這種快速崛起的結果恰恰也是註定在拼多多基因中的。或者說,是註定在千千萬萬個落地於上海的企業中的。

拼多多或許是目前最顯眼的一個,但絕對不是唯一一個。我一直尊敬並且相信每一個努力的人,但我也相信,沒有人能夠單純憑藉自己的努力而成功。

時勢造英雄,一切成功都是大環境造就的成功。百度阿里如此,騰訊拼多多亦是如此。

而通過這一個樣本,我們可窺見的是整個上海商業環境的根底,是滬上百年發展的圖譜,也是每一個紮根在這裡、渴望紮根在這裡的年輕人所必然會經歷的狂喜與挫敗。

今天我們聊的不是拼多多,是讓我熱愛和痛苦的上海。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先來看一組數據。

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此時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突破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業超過3000家,形成了較成熟的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初步建成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領先地區之一。

而這催生的是如拼多多之類的企業得天獨厚的高維度和技術實力。

“我們的成績與上海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不無關係,人工智能為拼多多提供了後來居上的底氣。”拼多多業務發展副總裁曾懷億說。

深入的下沉市場洞察+超強的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是當下拼多多日均訂單量超過4000萬單,佔全國1/4的快遞包裹單量。在分佈式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平臺才能夠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實現供需匹配,奠定了其新模式立足的基因。

這是環境允許的必然,也是上海的必然。

不論是用四年時間從初創到邁入中國互聯網企業第一梯隊的拼多多,還是以驚人之勢橫掃女性市場的新消費社區小紅書,亦或是年輕人的視頻平臺嗶哩嗶哩、人工智能公司依圖科技等新經濟企業,無一不是起勢晚但勁頭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美團點評CEO王興此前曾經發文,指出贏得“互聯網下半場”的三大路徑:高科技、“互聯網+”,國際化。

而這恰恰是上海的優勢所在。

當互聯網攻勢進入下半場,上海才真正開始發力。在今年8月工信部發布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強榜單》裡,有19家公司來自上海,數量僅次於北京。

上海是一個願意為未來的收穫投入成本的地方。

當所有城市都還纏綿在傳統工業的時候,上海已經率先開啟了新技術新智能的道路,大膽地投入時間和精力、金錢成本去支持技術的研發,去開發人工智能,再以技術優勢彌補時間積累,後來居上,最終實現快速反超。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所謂“互聯網的下半場”,其實和互聯網無關,而僅僅是一個市場走過了泡沫浮華期,開始迴歸硬實力,拳拳到肉的踏實競爭。此時上海的積澱和底蘊開始大規模轉化為成果。

很多人說上海是十里洋場,是紙醉金迷,甚至是排外的。然而每個真正在這裡奮鬥過、期待過、成功過、失敗過的人都深知,會這樣說的人從未真正瞭解過上海。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如果一個人沒有在上海生活三五年以上,很難真正理解並評價這座城市。

因為上海太大,太知名,也承載了太多誤解和幻想了。

80年代改革開放,上海的傳統優勢產業第一次遭遇到江蘇、廣東乃至深圳這類快速“開竅”的地區的強力衝擊。昔日只有上海才有的“洋氣”成了廣東的代名詞。那時就有人唱衰上海的製造和零售業。

但到了90年代,浦東開發,一個小小的突破口就讓上海再次站在了國際舞臺,又成為了最早也是最會吃螃蟹的人。2018年,上海的社會零售總額為12668億,超越了1.17萬億的北京,比杭州和深圳加在一起還要多,至今仍是中國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2000年初互聯網萌芽,到百度京東紮根北京,網易阿里紮根杭州,騰訊落地深圳,此後對於上海是“互聯網沙漠”的說法便甚囂塵上。直到拼多多以驚人的速度打破BAT格局,這樣的說法才漸漸平息。

對於上海的質疑從來未曾停止。但又一次次被打破。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上海,不只是上海。上海是長三角的代名詞,她有她的責任。

在長三角地區有著我國最多的尖端製造企業,其中的90%你肯定都沒聽說過,但它們非常厲害。

安徽德力,你可能沒聽過它的名字,但你一定一定用過它的產品。這是國內首家日用玻璃上市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市佔率接近20%,市面上每5只家用玻璃杯子,就有1只是德力製造。不止在國內,目前德力甚至擁有了亞洲最大的日用玻璃器皿生產工廠,產品出口全球70多個國家,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

同樣的情況還存在於浙江三禾的身上。三禾是國內頂尖鍋具製造商,先後與包括雙立人、LE CREUSET、膳魔師等在內的國際一線品牌達成合作關係。數據顯示,在意大利,每10戶家庭中,約有5戶使用的鍋具由三禾製造。

這樣的製造型工廠在長三角非常多。他們都非常非常優秀,有上海的經濟環境扶持,有大把大把的商業機會,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很多領域都有著比國際一線品牌還要領先的專利和技術。

然而,徒有生產力,卻就是沒有品牌認知。

“中國的製造企業正面臨新一輪的集體品牌化轉型,但在現有的市場機制下,這個轉型過程會相當漫長和困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春宇說。

中國的製造能力和需求供給之間實際上是長期錯位的。製造能力一流,市場需求龐大,但是二者無法完美匹配。時至今日,當我們說到小家電的時候第一反應依舊是飛利浦,說起高端廚具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雙立人。這對中國的企業而言是無形且鋒利的傷害。

上海不只需要強制造業,更要有強渠道,強平臺。

2018年12月,拼多多推出“新品牌計劃”,根據計劃,拼多多將扶持1000家各行業工廠,為企業提供研發建議、大數據支持和流量傾斜,幫助中小企業以最低成本對接4.8億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培育新品牌,帶動更多企業加入,共同提升產業帶綜合競爭力,批量培育新型國產品牌。

而實際上,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拼多多的新品牌計劃已於今年推出超過1300款定製化產品,累積訂單量接近7000萬單。

需求前置,降低研發的不確定性,以穩定需求推動企業的品牌成長,在下沉市場中率先完成消費者教育。而對於上海而言,這樣的經濟鏈條正是它所刻意扶持培養的,也正是在各個角落發揮效用的。拼多多這次的“新品牌計劃”遠不止是一次對傳統制造品牌的扶持,而是上海以小撬大的一個槓桿。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在上海這麼多年的經歷讓我學會了一點,上海確實是排外的。

但她排斥的是思想上的懶惰和行為上的懈怠。這裡天生不適合養老,作為國家的經濟心臟,她必須保證每一秒強有力的脈搏跳動。

與此同時,她也從不拒絕新事物的發展。事實上,截至今年4月,上海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內的新經濟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已經超過31%。

“上海作為人工智能高地,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與人才環境,現在又有全球科研機構、領軍企業在此佈局,這就讓我們有機會合作。”

不只是拼多多,還有更多企業在上海獨特的商業環境中蓄力成長。而只有新的起來了,才能有機會帶動舊的。比如拼多多在今年四月和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創新的扶貧助農模式“多多農園”,就將有機會實現消費端“最後一公里”和原產地“最初一公里”直連,通過將農研隊伍、培訓團隊,以及加工廠的貨車直接開入山區,帶去完整的產業升級體系,讓農戶成為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上週看到了拼多多2019年第二季度的財報,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驚心動魄

截至今年6月底,拼多多的年活躍買家數達4.832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41%。同期,京東年活躍買家數為3.213億,阿里巴巴為6.74億。

二季度,拼多多平均月活用戶數達3.66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88%,單季淨增7630萬。同期,阿里巴巴月活用戶單季增長規模為3400萬。

二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72.9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7.09億元同比增長169%,較今年一季度的45.452億元環比增長60%。

這些驚人數字的背後,有三個關鍵信息:

在中國第二大電商平臺的龐大基數上,拼多多的活躍買家數量增長幅度仍在持續提升,遠超其他電商平臺;

拼多多在月活用戶數量上趕上阿里巴巴只是時間問題,他的增長曲線太陡峭了;

被唱衰了整整一年,然而拼多多活得更好了。

財報發佈後,拼多多股價持續飆升,市值超越百度,成為中國第五大互聯網公司。“BAT”成為“BAT”用了12年,但是成為“PAT”只用了4年,這個速度已經不只是驚人了。

然而這種快速崛起的結果恰恰也是註定在拼多多基因中的。或者說,是註定在千千萬萬個落地於上海的企業中的。

拼多多或許是目前最顯眼的一個,但絕對不是唯一一個。我一直尊敬並且相信每一個努力的人,但我也相信,沒有人能夠單純憑藉自己的努力而成功。

時勢造英雄,一切成功都是大環境造就的成功。百度阿里如此,騰訊拼多多亦是如此。

而通過這一個樣本,我們可窺見的是整個上海商業環境的根底,是滬上百年發展的圖譜,也是每一個紮根在這裡、渴望紮根在這裡的年輕人所必然會經歷的狂喜與挫敗。

今天我們聊的不是拼多多,是讓我熱愛和痛苦的上海。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先來看一組數據。

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此時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突破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業超過3000家,形成了較成熟的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初步建成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領先地區之一。

而這催生的是如拼多多之類的企業得天獨厚的高維度和技術實力。

“我們的成績與上海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不無關係,人工智能為拼多多提供了後來居上的底氣。”拼多多業務發展副總裁曾懷億說。

深入的下沉市場洞察+超強的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是當下拼多多日均訂單量超過4000萬單,佔全國1/4的快遞包裹單量。在分佈式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平臺才能夠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實現供需匹配,奠定了其新模式立足的基因。

這是環境允許的必然,也是上海的必然。

不論是用四年時間從初創到邁入中國互聯網企業第一梯隊的拼多多,還是以驚人之勢橫掃女性市場的新消費社區小紅書,亦或是年輕人的視頻平臺嗶哩嗶哩、人工智能公司依圖科技等新經濟企業,無一不是起勢晚但勁頭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美團點評CEO王興此前曾經發文,指出贏得“互聯網下半場”的三大路徑:高科技、“互聯網+”,國際化。

而這恰恰是上海的優勢所在。

當互聯網攻勢進入下半場,上海才真正開始發力。在今年8月工信部發布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強榜單》裡,有19家公司來自上海,數量僅次於北京。

上海是一個願意為未來的收穫投入成本的地方。

當所有城市都還纏綿在傳統工業的時候,上海已經率先開啟了新技術新智能的道路,大膽地投入時間和精力、金錢成本去支持技術的研發,去開發人工智能,再以技術優勢彌補時間積累,後來居上,最終實現快速反超。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所謂“互聯網的下半場”,其實和互聯網無關,而僅僅是一個市場走過了泡沫浮華期,開始迴歸硬實力,拳拳到肉的踏實競爭。此時上海的積澱和底蘊開始大規模轉化為成果。

很多人說上海是十里洋場,是紙醉金迷,甚至是排外的。然而每個真正在這裡奮鬥過、期待過、成功過、失敗過的人都深知,會這樣說的人從未真正瞭解過上海。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如果一個人沒有在上海生活三五年以上,很難真正理解並評價這座城市。

因為上海太大,太知名,也承載了太多誤解和幻想了。

80年代改革開放,上海的傳統優勢產業第一次遭遇到江蘇、廣東乃至深圳這類快速“開竅”的地區的強力衝擊。昔日只有上海才有的“洋氣”成了廣東的代名詞。那時就有人唱衰上海的製造和零售業。

但到了90年代,浦東開發,一個小小的突破口就讓上海再次站在了國際舞臺,又成為了最早也是最會吃螃蟹的人。2018年,上海的社會零售總額為12668億,超越了1.17萬億的北京,比杭州和深圳加在一起還要多,至今仍是中國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2000年初互聯網萌芽,到百度京東紮根北京,網易阿里紮根杭州,騰訊落地深圳,此後對於上海是“互聯網沙漠”的說法便甚囂塵上。直到拼多多以驚人的速度打破BAT格局,這樣的說法才漸漸平息。

對於上海的質疑從來未曾停止。但又一次次被打破。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上海,不只是上海。上海是長三角的代名詞,她有她的責任。

在長三角地區有著我國最多的尖端製造企業,其中的90%你肯定都沒聽說過,但它們非常厲害。

安徽德力,你可能沒聽過它的名字,但你一定一定用過它的產品。這是國內首家日用玻璃上市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市佔率接近20%,市面上每5只家用玻璃杯子,就有1只是德力製造。不止在國內,目前德力甚至擁有了亞洲最大的日用玻璃器皿生產工廠,產品出口全球70多個國家,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

同樣的情況還存在於浙江三禾的身上。三禾是國內頂尖鍋具製造商,先後與包括雙立人、LE CREUSET、膳魔師等在內的國際一線品牌達成合作關係。數據顯示,在意大利,每10戶家庭中,約有5戶使用的鍋具由三禾製造。

這樣的製造型工廠在長三角非常多。他們都非常非常優秀,有上海的經濟環境扶持,有大把大把的商業機會,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很多領域都有著比國際一線品牌還要領先的專利和技術。

然而,徒有生產力,卻就是沒有品牌認知。

“中國的製造企業正面臨新一輪的集體品牌化轉型,但在現有的市場機制下,這個轉型過程會相當漫長和困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春宇說。

中國的製造能力和需求供給之間實際上是長期錯位的。製造能力一流,市場需求龐大,但是二者無法完美匹配。時至今日,當我們說到小家電的時候第一反應依舊是飛利浦,說起高端廚具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雙立人。這對中國的企業而言是無形且鋒利的傷害。

上海不只需要強制造業,更要有強渠道,強平臺。

2018年12月,拼多多推出“新品牌計劃”,根據計劃,拼多多將扶持1000家各行業工廠,為企業提供研發建議、大數據支持和流量傾斜,幫助中小企業以最低成本對接4.8億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培育新品牌,帶動更多企業加入,共同提升產業帶綜合競爭力,批量培育新型國產品牌。

而實際上,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拼多多的新品牌計劃已於今年推出超過1300款定製化產品,累積訂單量接近7000萬單。

需求前置,降低研發的不確定性,以穩定需求推動企業的品牌成長,在下沉市場中率先完成消費者教育。而對於上海而言,這樣的經濟鏈條正是它所刻意扶持培養的,也正是在各個角落發揮效用的。拼多多這次的“新品牌計劃”遠不止是一次對傳統制造品牌的扶持,而是上海以小撬大的一個槓桿。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在上海這麼多年的經歷讓我學會了一點,上海確實是排外的。

但她排斥的是思想上的懶惰和行為上的懈怠。這裡天生不適合養老,作為國家的經濟心臟,她必須保證每一秒強有力的脈搏跳動。

與此同時,她也從不拒絕新事物的發展。事實上,截至今年4月,上海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內的新經濟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已經超過31%。

“上海作為人工智能高地,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與人才環境,現在又有全球科研機構、領軍企業在此佈局,這就讓我們有機會合作。”

不只是拼多多,還有更多企業在上海獨特的商業環境中蓄力成長。而只有新的起來了,才能有機會帶動舊的。比如拼多多在今年四月和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創新的扶貧助農模式“多多農園”,就將有機會實現消費端“最後一公里”和原產地“最初一公里”直連,通過將農研隊伍、培訓團隊,以及加工廠的貨車直接開入山區,帶去完整的產業升級體系,讓農戶成為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多多農園在雲南保山的扶貧行動,通過直採咖啡豆、優化當地咖啡豆精緻化加工等實際帶動經濟)

支付寶推行了多年的“螞蟻森林”對環保做出巨大貢獻,拍拍貸對小鎮青年的扶持,抖音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而上海則是以拼多多的“多多農園”為代表,以這樣的方式,在默默表現著這座城市對每一個普通人的包容和眷顧。

而在未來5年內,拼多多還將打造1000個“多多農園”項目。上海的“野心”不止在於發展上海,也不只在於發展長三角,而是放眼在整個中國,在每一個不被人所看見的細微角落。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上週看到了拼多多2019年第二季度的財報,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驚心動魄

截至今年6月底,拼多多的年活躍買家數達4.832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41%。同期,京東年活躍買家數為3.213億,阿里巴巴為6.74億。

二季度,拼多多平均月活用戶數達3.66億,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88%,單季淨增7630萬。同期,阿里巴巴月活用戶單季增長規模為3400萬。

二季度,拼多多實現營收72.9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27.09億元同比增長169%,較今年一季度的45.452億元環比增長60%。

這些驚人數字的背後,有三個關鍵信息:

在中國第二大電商平臺的龐大基數上,拼多多的活躍買家數量增長幅度仍在持續提升,遠超其他電商平臺;

拼多多在月活用戶數量上趕上阿里巴巴只是時間問題,他的增長曲線太陡峭了;

被唱衰了整整一年,然而拼多多活得更好了。

財報發佈後,拼多多股價持續飆升,市值超越百度,成為中國第五大互聯網公司。“BAT”成為“BAT”用了12年,但是成為“PAT”只用了4年,這個速度已經不只是驚人了。

然而這種快速崛起的結果恰恰也是註定在拼多多基因中的。或者說,是註定在千千萬萬個落地於上海的企業中的。

拼多多或許是目前最顯眼的一個,但絕對不是唯一一個。我一直尊敬並且相信每一個努力的人,但我也相信,沒有人能夠單純憑藉自己的努力而成功。

時勢造英雄,一切成功都是大環境造就的成功。百度阿里如此,騰訊拼多多亦是如此。

而通過這一個樣本,我們可窺見的是整個上海商業環境的根底,是滬上百年發展的圖譜,也是每一個紮根在這裡、渴望紮根在這裡的年輕人所必然會經歷的狂喜與挫敗。

今天我們聊的不是拼多多,是讓我熱愛和痛苦的上海。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先來看一組數據。

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開幕。此時上海人工智能核心企業突破1000家、泛人工智能企業超過3000家,形成了較成熟的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初步建成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領先地區之一。

而這催生的是如拼多多之類的企業得天獨厚的高維度和技術實力。

“我們的成績與上海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不無關係,人工智能為拼多多提供了後來居上的底氣。”拼多多業務發展副總裁曾懷億說。

深入的下沉市場洞察+超強的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是當下拼多多日均訂單量超過4000萬單,佔全國1/4的快遞包裹單量。在分佈式人工智能的幫助下,平臺才能夠以驚人的速度快速實現供需匹配,奠定了其新模式立足的基因。

這是環境允許的必然,也是上海的必然。

不論是用四年時間從初創到邁入中國互聯網企業第一梯隊的拼多多,還是以驚人之勢橫掃女性市場的新消費社區小紅書,亦或是年輕人的視頻平臺嗶哩嗶哩、人工智能公司依圖科技等新經濟企業,無一不是起勢晚但勁頭足,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美團點評CEO王興此前曾經發文,指出贏得“互聯網下半場”的三大路徑:高科技、“互聯網+”,國際化。

而這恰恰是上海的優勢所在。

當互聯網攻勢進入下半場,上海才真正開始發力。在今年8月工信部發布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強榜單》裡,有19家公司來自上海,數量僅次於北京。

上海是一個願意為未來的收穫投入成本的地方。

當所有城市都還纏綿在傳統工業的時候,上海已經率先開啟了新技術新智能的道路,大膽地投入時間和精力、金錢成本去支持技術的研發,去開發人工智能,再以技術優勢彌補時間積累,後來居上,最終實現快速反超。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所謂“互聯網的下半場”,其實和互聯網無關,而僅僅是一個市場走過了泡沫浮華期,開始迴歸硬實力,拳拳到肉的踏實競爭。此時上海的積澱和底蘊開始大規模轉化為成果。

很多人說上海是十里洋場,是紙醉金迷,甚至是排外的。然而每個真正在這裡奮鬥過、期待過、成功過、失敗過的人都深知,會這樣說的人從未真正瞭解過上海。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如果一個人沒有在上海生活三五年以上,很難真正理解並評價這座城市。

因為上海太大,太知名,也承載了太多誤解和幻想了。

80年代改革開放,上海的傳統優勢產業第一次遭遇到江蘇、廣東乃至深圳這類快速“開竅”的地區的強力衝擊。昔日只有上海才有的“洋氣”成了廣東的代名詞。那時就有人唱衰上海的製造和零售業。

但到了90年代,浦東開發,一個小小的突破口就讓上海再次站在了國際舞臺,又成為了最早也是最會吃螃蟹的人。2018年,上海的社會零售總額為12668億,超越了1.17萬億的北京,比杭州和深圳加在一起還要多,至今仍是中國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2000年初互聯網萌芽,到百度京東紮根北京,網易阿里紮根杭州,騰訊落地深圳,此後對於上海是“互聯網沙漠”的說法便甚囂塵上。直到拼多多以驚人的速度打破BAT格局,這樣的說法才漸漸平息。

對於上海的質疑從來未曾停止。但又一次次被打破。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上海,不只是上海。上海是長三角的代名詞,她有她的責任。

在長三角地區有著我國最多的尖端製造企業,其中的90%你肯定都沒聽說過,但它們非常厲害。

安徽德力,你可能沒聽過它的名字,但你一定一定用過它的產品。這是國內首家日用玻璃上市企業,在國內市場的市佔率接近20%,市面上每5只家用玻璃杯子,就有1只是德力製造。不止在國內,目前德力甚至擁有了亞洲最大的日用玻璃器皿生產工廠,產品出口全球70多個國家,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

同樣的情況還存在於浙江三禾的身上。三禾是國內頂尖鍋具製造商,先後與包括雙立人、LE CREUSET、膳魔師等在內的國際一線品牌達成合作關係。數據顯示,在意大利,每10戶家庭中,約有5戶使用的鍋具由三禾製造。

這樣的製造型工廠在長三角非常多。他們都非常非常優秀,有上海的經濟環境扶持,有大把大把的商業機會,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很多領域都有著比國際一線品牌還要領先的專利和技術。

然而,徒有生產力,卻就是沒有品牌認知。

“中國的製造企業正面臨新一輪的集體品牌化轉型,但在現有的市場機制下,這個轉型過程會相當漫長和困難。”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張春宇說。

中國的製造能力和需求供給之間實際上是長期錯位的。製造能力一流,市場需求龐大,但是二者無法完美匹配。時至今日,當我們說到小家電的時候第一反應依舊是飛利浦,說起高端廚具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雙立人。這對中國的企業而言是無形且鋒利的傷害。

上海不只需要強制造業,更要有強渠道,強平臺。

2018年12月,拼多多推出“新品牌計劃”,根據計劃,拼多多將扶持1000家各行業工廠,為企業提供研發建議、大數據支持和流量傾斜,幫助中小企業以最低成本對接4.8億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培育新品牌,帶動更多企業加入,共同提升產業帶綜合競爭力,批量培育新型國產品牌。

而實際上,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拼多多的新品牌計劃已於今年推出超過1300款定製化產品,累積訂單量接近7000萬單。

需求前置,降低研發的不確定性,以穩定需求推動企業的品牌成長,在下沉市場中率先完成消費者教育。而對於上海而言,這樣的經濟鏈條正是它所刻意扶持培養的,也正是在各個角落發揮效用的。拼多多這次的“新品牌計劃”遠不止是一次對傳統制造品牌的扶持,而是上海以小撬大的一個槓桿。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在上海這麼多年的經歷讓我學會了一點,上海確實是排外的。

但她排斥的是思想上的懶惰和行為上的懈怠。這裡天生不適合養老,作為國家的經濟心臟,她必須保證每一秒強有力的脈搏跳動。

與此同時,她也從不拒絕新事物的發展。事實上,截至今年4月,上海的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內的新經濟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已經超過31%。

“上海作為人工智能高地,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好的科研與人才環境,現在又有全球科研機構、領軍企業在此佈局,這就讓我們有機會合作。”

不只是拼多多,還有更多企業在上海獨特的商業環境中蓄力成長。而只有新的起來了,才能有機會帶動舊的。比如拼多多在今年四月和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辦創新的扶貧助農模式“多多農園”,就將有機會實現消費端“最後一公里”和原產地“最初一公里”直連,通過將農研隊伍、培訓團隊,以及加工廠的貨車直接開入山區,帶去完整的產業升級體系,讓農戶成為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多多農園在雲南保山的扶貧行動,通過直採咖啡豆、優化當地咖啡豆精緻化加工等實際帶動經濟)

支付寶推行了多年的“螞蟻森林”對環保做出巨大貢獻,拍拍貸對小鎮青年的扶持,抖音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而上海則是以拼多多的“多多農園”為代表,以這樣的方式,在默默表現著這座城市對每一個普通人的包容和眷顧。

而在未來5年內,拼多多還將打造1000個“多多農園”項目。上海的“野心”不止在於發展上海,也不只在於發展長三角,而是放眼在整個中國,在每一個不被人所看見的細微角落。

為什麼是上海出了拼多多?

站在外灘的江邊,看著眼前翻滾了百年的黃浦江水,身後是從炮火中走出來的西式建築。我時常會想,上海到底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這裡有最奢侈的一線大牌發佈會,隨手就能買到當年最新款;卻也能催生出下沉到國民深處的拼多多,用最快的速度實現最透徹的下沉。這裡有最先進的人工智能、高新科技、金融工業,也有緩慢流淌的工藝匠人,古道老街。

上海是發展的,有壓力的,驕傲的,焦慮的,時尚的,普通的,富裕的,貧窮的。

上海終究是無法被描述的。

每一個外地人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留在上海?

而我聽到過最好的回答是,是一個允許新生事物試探著長大的地方,是一個能夠讓你長到可以撐起一方天地的地方。因為這裡是上海。

<end>

本文作者:沈帥波

湃動諮詢CEO

暢銷書《迭代》作者。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