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仔:馬巷渡橋

廈門 漳州 泉州 歷史 釣魚 交通 農業 翔安文學 2019-06-15
星仔:馬巷渡橋

馬巷,歷史悠久、經濟繁榮的古鎮,閩南地區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坊間戲說,因鎮區街巷多,縱橫交錯,故名馬巷!原隸屬同安縣,行政改制後,現由翔安區管轄。

其水陸交通非常發達,位處廈門、泉州、漳州三市交通咽喉,泉廈高速公路、國道324線和翔安大道穿鎮而過,鎮中心距廈門市33公里,至泉州55公里。總面積66.87平方公里,轄有27個行政村、99個自然村和7個社區居委會,人口總數近十萬人。

馬巷,四十多年來,一直都無法割捨的家園,心心念的故鄉,儘管我置業於島內很少回來。

馬蹄酥、碗仔粿、五香條、芋包、同安封肉、地瓜粉條……瓜果飄香!

城隍廟、梳妝樓、印斗山、渡橋、舫山書院、龍池傳說……源遠流長!

其實,這些年來,我總想為她寫點東西,今天,咱就從那條繞城而過的乾渠、那座承載著厚重歷史的渡橋開始吧!

星仔:馬巷渡橋

建國初期,全國各地掀起了農業大發展的浪潮,廈門也不例外。由於淡水資源匱乏,當時的同安縣政府特地修建了一條幹渠,從同安汀溪水庫一直延伸至新店,一方面為周邊各村莊提供了灌溉用水,另一方面也作為汀溪水庫洩洪備用,可謂一舉兩得!

起點在汀溪水庫攔水壩下游的乾渠總長度超過20公里,一路流經汀溪鎮、五顯鎮、洪塘鎮、馬巷鎮、新店鎮,最後匯入大海。 但是,這條幹渠卻有一段非常特殊的“連接點”,即:從馬巷城隍南路末端到原馬巷衛生院,有一段長度約80米的渡橋,它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修建渡橋主要是因地形所致。

星仔:馬巷渡橋

據說,當年修建乾渠時,渡橋所在的這一片土地,地勢低窪,若開渠引水,水源難以順流而下,而會在低窪處形成一大水塘,將會淹沒周邊居民房屋,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

為此,施工方特地實地考察,研究設計出了一座木質引水渠(木渡橋),但是上世紀50年代中期,一場大暴雨衝爆了狹窄的木質引水渠,附近農田瞬間淪為一片汪洋,水深足有二、三米高,並沖刷而成一口大池塘(當地命名“壩仔下”,我們小時候就經常在此釣魚、戲水,並自學了游泳)。

那次“爆渠”之後,為了保障下游沿岸農田的灌溉水源,同時確保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安定,經縣政府有關部門研究,決定在原址上建造一座石材質渡橋。

此後,當地軍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征服自然,消滅旱災”的偉大精神,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硬是用石頭重新建造起了一座更寬、更牢固的渡橋,於1960年竣工,可謂是固若金湯,歷經近六十年風風雨雨,一直保留至今!

星仔:馬巷渡橋

渡橋重建後,橋上的水除了灌溉,還一度成為附近居民甚至是鎮區婦女浣衣的天然場所,她們三五成群,結伴立於乾渠與渡橋東西兩頭銜接區的岸邊石階上,邊洗衣邊談笑風生。而渡橋岸邊、橋下的農田及小溪也成了當地小孩的嬉鬧天堂,或捉魚,或抓蜻蜓,或追逐嬉戲,樂亦無窮也。

渡橋正上方有兩條狹長的石岸,由於乾渠水從寬闊的銜接區突然流入狹窄段,所以渡橋中水流湍急,而那兩石岸的寬都不超過40釐米。我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我們男孩子最喜歡冒險,經常跑到那橋上兩條狹窄石岸嬉戲追逐,跳入渡橋水中逆流而上,挑戰極限!

渡橋離我老家也就兩三百米的距離,那裡環境清幽靜謐。還記得我讀高三時,經常習慣於早上六點多或者下午五六點的時候,拿著課本,獨自坐在渡橋石岸上勤學苦讀,有時候小腿伸進水中,任由清澈的溪水沖刷、撫摸,瞬間學習的壓力無影無蹤!

當然,橋下涵洞也成了天然的避風雨港,附近耕作的農民如果突遇大雨,可直接跑到橋下躲雨,而我們小孩子則把涵洞當作了“共土昂”(烤地瓜、花生等)的絕佳場所。可以說,渡橋沉澱著我太多童年、青少年的美好記憶,叫我如何能忘卻呢!

星仔:馬巷渡橋

斗轉星移,自然萬物,興衰更迭,總有退出歷史舞臺的那一天,乾渠與渡橋也不例外。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速發展,渡橋也漸漸湮沒於叢林雜草之中,乾渠也逐漸失去了它最初的功能,位於林柄村和山前村之間的印斗山也已經被夷為平地,現在開發了房地產高檔住宅小區。

渡橋片區已成為新建小區和老舊居民區的交接地帶,一邊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居住新小區,一邊卻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舊平房。為了有效地保護渡橋這具有時代意義,且承載數輩人回憶的載體,讓它完美地嵌入新城建設中,更好地服務周邊居民,當地政府於2013年就開始進行研究規劃“渡橋公園”項目,次年動工開建,並在2015年6月竣工,“渡橋公園”正式對市民開放,它依託老渡橋,融入了新元素,為馬巷新區老鎮居民提供了全新的生態體驗。

現在的渡橋公園,鳥語花香,青草茵茵,樹木蔥蘢,黃髮垂髫,歡聲笑語,已經成為了馬巷鎮男女老少休閒娛樂的又一大好去處。

星仔:馬巷渡橋


星仔:馬巷渡橋

作者:星仔

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翔安文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