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
"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2020年港馬達標選手優先報名結果於9月11日下午公佈,公眾抽籤報名將於9月18日開啟。明年港馬賽事規模將會達到78070人,這樣的賽事規模,遠遠超過當下國內馬拉松。

特別是今年下半年國內很多賽事的報名,陸續跨進10萬+,中籤率一路走低,熱門賽事的名額成為緊俏貨。為什麼我們大多數馬拉松都恪守著30000人的規模,不能像港馬這般,提供更多名額,緩解全國跑者的需求呢?

"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2020年港馬達標選手優先報名結果於9月11日下午公佈,公眾抽籤報名將於9月18日開啟。明年港馬賽事規模將會達到78070人,這樣的賽事規模,遠遠超過當下國內馬拉松。

特別是今年下半年國內很多賽事的報名,陸續跨進10萬+,中籤率一路走低,熱門賽事的名額成為緊俏貨。為什麼我們大多數馬拉松都恪守著30000人的規模,不能像港馬這般,提供更多名額,緩解全國跑者的需求呢?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港馬的綜合性

港馬一向以“三橋三隧”著稱,在2016年才成為國際田聯金標賽事的。

作為香港這座“東方之珠”的城市馬拉松,港馬要兼顧各個層面跑者的需求,因此設項上較為繁雜。

可以看看明年2月9日港馬的項目情況,全馬24000人,半馬18000人,十公里32000人,十公里輪椅20人,三公里輪椅50人,少年跑(2.2公里)1000人,渣馬家庭起跑(約800米)3000人,總人數78070人。也是港馬人數史上最多的一屆。

1997年首屆港馬時,參賽者只有1076人,到2001年便破萬,此後一路飛漲,2012年超過70000後,就穩定下來,在七萬三、四千人的規模上徘徊。

如此參賽規模,對於香港這麼大的一個地方來說,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港馬的做法是,每個項目的起點不同,終點都在維多利亞公園。像全馬起點在九龍尖沙咀彌敦道,半馬起點在東區走廊,十公里起點在灣仔運動場,渣馬家庭起跑在維多利亞公園。你甚至可以理解為,是同時舉行的四個比賽。

起跑地點不同,起跑時間不同。全馬、半馬分三槍出發,十公里則分了六槍。由於終點相同,各個組別在出發時間的安排上就要十分講究,避免出現人流峰值。像半馬挑戰組05:45就起跑了,半馬1組08:00才跑。

"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2020年港馬達標選手優先報名結果於9月11日下午公佈,公眾抽籤報名將於9月18日開啟。明年港馬賽事規模將會達到78070人,這樣的賽事規模,遠遠超過當下國內馬拉松。

特別是今年下半年國內很多賽事的報名,陸續跨進10萬+,中籤率一路走低,熱門賽事的名額成為緊俏貨。為什麼我們大多數馬拉松都恪守著30000人的規模,不能像港馬這般,提供更多名額,緩解全國跑者的需求呢?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港馬的綜合性

港馬一向以“三橋三隧”著稱,在2016年才成為國際田聯金標賽事的。

作為香港這座“東方之珠”的城市馬拉松,港馬要兼顧各個層面跑者的需求,因此設項上較為繁雜。

可以看看明年2月9日港馬的項目情況,全馬24000人,半馬18000人,十公里32000人,十公里輪椅20人,三公里輪椅50人,少年跑(2.2公里)1000人,渣馬家庭起跑(約800米)3000人,總人數78070人。也是港馬人數史上最多的一屆。

1997年首屆港馬時,參賽者只有1076人,到2001年便破萬,此後一路飛漲,2012年超過70000後,就穩定下來,在七萬三、四千人的規模上徘徊。

如此參賽規模,對於香港這麼大的一個地方來說,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港馬的做法是,每個項目的起點不同,終點都在維多利亞公園。像全馬起點在九龍尖沙咀彌敦道,半馬起點在東區走廊,十公里起點在灣仔運動場,渣馬家庭起跑在維多利亞公園。你甚至可以理解為,是同時舉行的四個比賽。

起跑地點不同,起跑時間不同。全馬、半馬分三槍出發,十公里則分了六槍。由於終點相同,各個組別在出發時間的安排上就要十分講究,避免出現人流峰值。像半馬挑戰組05:45就起跑了,半馬1組08:00才跑。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廈門也曾如此

30000人,是眼前國內絕大多數賽事的一個坎兒。

北馬就固守著30000人,以前項目多時是這樣,如今變成全馬賽事還是如此。國內影響力較大的賽事,如廣馬、深馬、重慶馬、西安馬等,都是如此。

也有一些賽事,突破了30000人規模,蘭馬是40000人(四個項目),可能是國內目前最大規模的了。其全馬和半馬僅佔一半,剩下的是5公里的健康跑、家庭跑。上馬是38000人(三個項目),杭馬有36000人(五個項目)。

上述比賽中,蘭馬和杭馬跟港馬設項類似,以全馬、半馬為主,包含多個項目。不過港馬十公里規模宏大,我們則兩極分化,全馬半馬之外,多是5公里左右的短距離了。

還有廈馬,繼北馬之後國內第二個大型全馬賽事,35000人,自然是國內最大規模的全馬賽事了。

"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2020年港馬達標選手優先報名結果於9月11日下午公佈,公眾抽籤報名將於9月18日開啟。明年港馬賽事規模將會達到78070人,這樣的賽事規模,遠遠超過當下國內馬拉松。

特別是今年下半年國內很多賽事的報名,陸續跨進10萬+,中籤率一路走低,熱門賽事的名額成為緊俏貨。為什麼我們大多數馬拉松都恪守著30000人的規模,不能像港馬這般,提供更多名額,緩解全國跑者的需求呢?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港馬的綜合性

港馬一向以“三橋三隧”著稱,在2016年才成為國際田聯金標賽事的。

作為香港這座“東方之珠”的城市馬拉松,港馬要兼顧各個層面跑者的需求,因此設項上較為繁雜。

可以看看明年2月9日港馬的項目情況,全馬24000人,半馬18000人,十公里32000人,十公里輪椅20人,三公里輪椅50人,少年跑(2.2公里)1000人,渣馬家庭起跑(約800米)3000人,總人數78070人。也是港馬人數史上最多的一屆。

1997年首屆港馬時,參賽者只有1076人,到2001年便破萬,此後一路飛漲,2012年超過70000後,就穩定下來,在七萬三、四千人的規模上徘徊。

如此參賽規模,對於香港這麼大的一個地方來說,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港馬的做法是,每個項目的起點不同,終點都在維多利亞公園。像全馬起點在九龍尖沙咀彌敦道,半馬起點在東區走廊,十公里起點在灣仔運動場,渣馬家庭起跑在維多利亞公園。你甚至可以理解為,是同時舉行的四個比賽。

起跑地點不同,起跑時間不同。全馬、半馬分三槍出發,十公里則分了六槍。由於終點相同,各個組別在出發時間的安排上就要十分講究,避免出現人流峰值。像半馬挑戰組05:45就起跑了,半馬1組08:00才跑。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廈門也曾如此

30000人,是眼前國內絕大多數賽事的一個坎兒。

北馬就固守著30000人,以前項目多時是這樣,如今變成全馬賽事還是如此。國內影響力較大的賽事,如廣馬、深馬、重慶馬、西安馬等,都是如此。

也有一些賽事,突破了30000人規模,蘭馬是40000人(四個項目),可能是國內目前最大規模的了。其全馬和半馬僅佔一半,剩下的是5公里的健康跑、家庭跑。上馬是38000人(三個項目),杭馬有36000人(五個項目)。

上述比賽中,蘭馬和杭馬跟港馬設項類似,以全馬、半馬為主,包含多個項目。不過港馬十公里規模宏大,我們則兩極分化,全馬半馬之外,多是5公里左右的短距離了。

還有廈馬,繼北馬之後國內第二個大型全馬賽事,35000人,自然是國內最大規模的全馬賽事了。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廈馬是在2017年進化為全馬賽事,穩定在30000人規模的,之前一度跟港馬一樣,包含多個項目,人數七萬多。

要論馬拉松作為城市的名片,廈門首當其衝。其並非一線城市,早在2008年,馬拉松就超過了30000人,2011年,突破了60000人。

從2012年起,連續三年保持在70000+,其中2012年73642人,2013年73896人,2014年77151人。這時的廈馬,包含全馬、半馬、10公里和5公里四個項目。

到2015年,廈馬只保留全馬、半馬,人數就回落到43064人,此後半馬又分出去,2017、2018均是30000人的全馬,2019年增長為35000人。

"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2020年港馬達標選手優先報名結果於9月11日下午公佈,公眾抽籤報名將於9月18日開啟。明年港馬賽事規模將會達到78070人,這樣的賽事規模,遠遠超過當下國內馬拉松。

特別是今年下半年國內很多賽事的報名,陸續跨進10萬+,中籤率一路走低,熱門賽事的名額成為緊俏貨。為什麼我們大多數馬拉松都恪守著30000人的規模,不能像港馬這般,提供更多名額,緩解全國跑者的需求呢?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港馬的綜合性

港馬一向以“三橋三隧”著稱,在2016年才成為國際田聯金標賽事的。

作為香港這座“東方之珠”的城市馬拉松,港馬要兼顧各個層面跑者的需求,因此設項上較為繁雜。

可以看看明年2月9日港馬的項目情況,全馬24000人,半馬18000人,十公里32000人,十公里輪椅20人,三公里輪椅50人,少年跑(2.2公里)1000人,渣馬家庭起跑(約800米)3000人,總人數78070人。也是港馬人數史上最多的一屆。

1997年首屆港馬時,參賽者只有1076人,到2001年便破萬,此後一路飛漲,2012年超過70000後,就穩定下來,在七萬三、四千人的規模上徘徊。

如此參賽規模,對於香港這麼大的一個地方來說,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港馬的做法是,每個項目的起點不同,終點都在維多利亞公園。像全馬起點在九龍尖沙咀彌敦道,半馬起點在東區走廊,十公里起點在灣仔運動場,渣馬家庭起跑在維多利亞公園。你甚至可以理解為,是同時舉行的四個比賽。

起跑地點不同,起跑時間不同。全馬、半馬分三槍出發,十公里則分了六槍。由於終點相同,各個組別在出發時間的安排上就要十分講究,避免出現人流峰值。像半馬挑戰組05:45就起跑了,半馬1組08:00才跑。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廈門也曾如此

30000人,是眼前國內絕大多數賽事的一個坎兒。

北馬就固守著30000人,以前項目多時是這樣,如今變成全馬賽事還是如此。國內影響力較大的賽事,如廣馬、深馬、重慶馬、西安馬等,都是如此。

也有一些賽事,突破了30000人規模,蘭馬是40000人(四個項目),可能是國內目前最大規模的了。其全馬和半馬僅佔一半,剩下的是5公里的健康跑、家庭跑。上馬是38000人(三個項目),杭馬有36000人(五個項目)。

上述比賽中,蘭馬和杭馬跟港馬設項類似,以全馬、半馬為主,包含多個項目。不過港馬十公里規模宏大,我們則兩極分化,全馬半馬之外,多是5公里左右的短距離了。

還有廈馬,繼北馬之後國內第二個大型全馬賽事,35000人,自然是國內最大規模的全馬賽事了。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廈馬是在2017年進化為全馬賽事,穩定在30000人規模的,之前一度跟港馬一樣,包含多個項目,人數七萬多。

要論馬拉松作為城市的名片,廈門首當其衝。其並非一線城市,早在2008年,馬拉松就超過了30000人,2011年,突破了60000人。

從2012年起,連續三年保持在70000+,其中2012年73642人,2013年73896人,2014年77151人。這時的廈馬,包含全馬、半馬、10公里和5公里四個項目。

到2015年,廈馬只保留全馬、半馬,人數就回落到43064人,此後半馬又分出去,2017、2018均是30000人的全馬,2019年增長為35000人。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挑戰諸多條件

廈馬之外,國內其他馬拉松均未嘗試過高達70000+的賽事規模了。

那麼,城市馬拉松的賽事規模,取決於什麼呢?首先是硬件上的,交通、接待能力,其次是軟件上的,協調、管理能力。

像港馬,香港地方不大,可是地鐵交通便利,便於人流疏散。香港作為旅遊城市,接待今年港馬不到三成的海外參賽者(我們於港馬而言,也屬這一範疇),不是問題。至於馬拉松期間,房價上浮,也沒啥好說的。

當然,動輒70000+的賽事規模,是因為有一些半馬以下的短距離項目,這些基本上都是本地參賽者。外地參賽者,都集中在全馬和半馬。

國內馬拉松,賽事規模的決定權,並不在賽事組委會手中。基於我們對賽事安保的重視,安保的人力以及成本,恐怕才是根源。比如像去年深圳寶安馬拉松,一個區級馬拉松,20000人規模,區裡的安保力量不夠,就得向其他區“借”。

"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2020年港馬達標選手優先報名結果於9月11日下午公佈,公眾抽籤報名將於9月18日開啟。明年港馬賽事規模將會達到78070人,這樣的賽事規模,遠遠超過當下國內馬拉松。

特別是今年下半年國內很多賽事的報名,陸續跨進10萬+,中籤率一路走低,熱門賽事的名額成為緊俏貨。為什麼我們大多數馬拉松都恪守著30000人的規模,不能像港馬這般,提供更多名額,緩解全國跑者的需求呢?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港馬的綜合性

港馬一向以“三橋三隧”著稱,在2016年才成為國際田聯金標賽事的。

作為香港這座“東方之珠”的城市馬拉松,港馬要兼顧各個層面跑者的需求,因此設項上較為繁雜。

可以看看明年2月9日港馬的項目情況,全馬24000人,半馬18000人,十公里32000人,十公里輪椅20人,三公里輪椅50人,少年跑(2.2公里)1000人,渣馬家庭起跑(約800米)3000人,總人數78070人。也是港馬人數史上最多的一屆。

1997年首屆港馬時,參賽者只有1076人,到2001年便破萬,此後一路飛漲,2012年超過70000後,就穩定下來,在七萬三、四千人的規模上徘徊。

如此參賽規模,對於香港這麼大的一個地方來說,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港馬的做法是,每個項目的起點不同,終點都在維多利亞公園。像全馬起點在九龍尖沙咀彌敦道,半馬起點在東區走廊,十公里起點在灣仔運動場,渣馬家庭起跑在維多利亞公園。你甚至可以理解為,是同時舉行的四個比賽。

起跑地點不同,起跑時間不同。全馬、半馬分三槍出發,十公里則分了六槍。由於終點相同,各個組別在出發時間的安排上就要十分講究,避免出現人流峰值。像半馬挑戰組05:45就起跑了,半馬1組08:00才跑。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廈門也曾如此

30000人,是眼前國內絕大多數賽事的一個坎兒。

北馬就固守著30000人,以前項目多時是這樣,如今變成全馬賽事還是如此。國內影響力較大的賽事,如廣馬、深馬、重慶馬、西安馬等,都是如此。

也有一些賽事,突破了30000人規模,蘭馬是40000人(四個項目),可能是國內目前最大規模的了。其全馬和半馬僅佔一半,剩下的是5公里的健康跑、家庭跑。上馬是38000人(三個項目),杭馬有36000人(五個項目)。

上述比賽中,蘭馬和杭馬跟港馬設項類似,以全馬、半馬為主,包含多個項目。不過港馬十公里規模宏大,我們則兩極分化,全馬半馬之外,多是5公里左右的短距離了。

還有廈馬,繼北馬之後國內第二個大型全馬賽事,35000人,自然是國內最大規模的全馬賽事了。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廈馬是在2017年進化為全馬賽事,穩定在30000人規模的,之前一度跟港馬一樣,包含多個項目,人數七萬多。

要論馬拉松作為城市的名片,廈門首當其衝。其並非一線城市,早在2008年,馬拉松就超過了30000人,2011年,突破了60000人。

從2012年起,連續三年保持在70000+,其中2012年73642人,2013年73896人,2014年77151人。這時的廈馬,包含全馬、半馬、10公里和5公里四個項目。

到2015年,廈馬只保留全馬、半馬,人數就回落到43064人,此後半馬又分出去,2017、2018均是30000人的全馬,2019年增長為35000人。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挑戰諸多條件

廈馬之外,國內其他馬拉松均未嘗試過高達70000+的賽事規模了。

那麼,城市馬拉松的賽事規模,取決於什麼呢?首先是硬件上的,交通、接待能力,其次是軟件上的,協調、管理能力。

像港馬,香港地方不大,可是地鐵交通便利,便於人流疏散。香港作為旅遊城市,接待今年港馬不到三成的海外參賽者(我們於港馬而言,也屬這一範疇),不是問題。至於馬拉松期間,房價上浮,也沒啥好說的。

當然,動輒70000+的賽事規模,是因為有一些半馬以下的短距離項目,這些基本上都是本地參賽者。外地參賽者,都集中在全馬和半馬。

國內馬拉松,賽事規模的決定權,並不在賽事組委會手中。基於我們對賽事安保的重視,安保的人力以及成本,恐怕才是根源。比如像去年深圳寶安馬拉松,一個區級馬拉松,20000人規模,區裡的安保力量不夠,就得向其他區“借”。

明年港馬規模78070,這種玩法,我們能借鑑麼?

即便像蘭州、杭州這樣,比賽日舉一座城市之力,但也面臨著巨大的交通疏散壓力。蘭馬和杭馬這兩年我都去跑過,賽前集結、賽後疏散,真是個事。

更重要一點,想要70000+的賽事規範有序,需要很高的競賽管理水準,以及參賽者的自律,否則就亂成一鍋粥了。國內一些頂級運營商,以及一些城市管理水準毋庸置疑,但大多數運營商和城市尚不具備這樣的水準。

每個城市可以結合自身條件,來決定賽事規模,沒必要“墨守”在30000人。而隨著國內馬拉松市場的成熟,大量賽事演變為全馬、半馬賽事,乃至全馬賽事,也就是提供了更多的參賽機會給全國跑友。

總而言之,像港馬這麼大的賽事規模,現在不屬於國內馬拉松的“玩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