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文體,為何散文文體本體被稱為時代之花

散文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文體,為何散文文體本體被稱為時代之花

散文是一個古老而又十分年輕的文體。說到古老,就已知的情形來看,至少在西周時期散文文體已經成熟起來,《尚書》的一些篇章,就已經具備了散文的藝術特徵。無論是敘事也好還是議論也好,莫不感情充沛,語言精美,甚至流淌著厚重的詩意,很有美學意境和思想氣韻——同時,還有一個十分明顯的特徵,這就是散文的創作緊密地與現實社會和當下的生活場景相關,沒有凌虛高蹈遠離人間煙火的味道,倒是強烈地散發著“地氣”,並不曾脫離了當時的政治經濟生活,和整個社會息息相關。而春秋戰國時期的散文,更加凸出了現實關懷,表達出“諸子百家”意氣風發的政治訴求和社會主張——這些既說明了散文文體的源遠流長也說明了散文文體本體就是“時代之花”——散文屬於“時代之花”,是我對散文文體的審美和藝術特徵的一個比較明晰的認識。

對於散文的認識,也有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我國文學發展的相當長的時期中,散文幾乎囊括了除過詩歌、小說和戲劇以及一部分實用文體之外,其餘的例如書信、序跋、筆記、碑文等(所有的)文體。這當然不是科學的對散文文體的界定,但是,相當困難的是,散文文體究竟如何界定呢?至今仍然沒有一個確切的文體概念——不過,一般來看,散文不會超越敘事、抒情和議論這樣的範疇。前些年,在研究我國古典散文的時候,採取了這樣的分類:抒情散文、史傳散文和議論散文。因為,這三類散文是我國古典散文的主流,而且成就並支撐起我國古典文學史的主要構架。

為什麼說散文是“時代之花”呢?因為散文這個文體的思想表達要求和審美要求,決定了這個文體必須紮根於時代與現實的土壤之中,要確切地表達著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的時代與社會的政治要求和願望表達——我國的古典散文史就充分證明了這個說法。無論是儒家還是法家、墨家、名家和陰陽家以及其他的學術流派,無不借助散文來表述自己的政治要求和願望表達,而且,為了使他們的這些要求和表達易於為人們所接受,他們無不在散文的藝術表現方式上費盡心血,甚是講究詞章結構和邏輯思想,所以,當我們閱讀先秦諸子的散文還是後世諸如劉向、董仲舒、司馬遷以及“唐宋八大家”乃至元明清傑出散文作品,不但被其篇章表現的雋永深刻的思想所折服,也往往陶醉於其由文字營造出來的優美意境和豐沛氣韻與精彩紛呈的語言之中不能自拔——這就是說,散文的思想生命和審美藝術生命是根植於時代與現實社會生活裡邊,是時代與現實社會生活閃耀著思想光芒和語言藝術風采的文體。

“時代之花”是說散文是時代精神的反映,當然,還要依據散文本身的審美與藝術特性,首先是要真實。真實是散文藝術的生命線。什麼是真實呢?真實就是客觀地反映現實生活,就是通過對現實生活裡發生的人與事進行“切近”的描述。自然,在描述的過程裡離不開語言敘述和心理刻畫,這是最能表現人物靈魂的藝術手法。史傳散文就具有這樣的品質。同樣,不管是抒情散文還是議論散文,都要具備真實這樣的品質,若是沒有真實這樣的藝術要求,就根本打動不了讀者,就不會產生震撼人心的散文作品。

既然散文的生命線是真實,那麼,就要求散文寫作者具備洞察現實生活的藝術能力,善於透過浮躁而零碎的非主流的現象,抓住現實生活裡本質的東西。這裡所說的本質的東西,就是指時代與社會發展的內部規律——或者說,決定了時代與社會發展的趨向——這種趨向是任何力量也阻止不住的。說散文屬於“時代之花”,在某種意義上是說散文就是要表現出時代與社會發展的內部規律,而不是滿足於風花雪月和花前柳下的無病呻吟。當然,由於散文的藝術體裁,決定了散文不可能全貌地揭示出時代與社會發展的內部規律,也不僅僅是散文,就是小說、詩歌或者戲劇也是這樣。但是,這並不是說散文就不可以完成這樣的美學追求,而是通過對高度濃縮了時代與社會的事物進行藝術描繪,猶如打開了輝煌壯麗的建築群的一扇窗口,藉著這扇窗口而知整個建築群的風貌——自然,這是需要散文寫作者(有)敏銳的洞察一切的眼光和善於把握事物概況的能力。說到底,這是散文寫作者的思想高度和藝術能力的綜合表現——有的觀點認為,散文寫作是“隨便”就可以執筆為文,這是不正確的。散文,要求寫作者具有一定的哲學理念和豐厚的思想資源,否則,也許能寫出一些所謂的散文篇什,可以斷定,這些所謂的散文篇什很快就會被時間的潮流所湮滅,而那些真正的巨匠的散文,則不會被時間的潮流所湮滅,反而更顯出色彩的絢麗而具有恆久的藝術生命力。

散文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文體,為何散文文體本體被稱為時代之花

氣韻是散文的重要審美和藝術條件。氣韻是我國古代的美學和藝術的一個重要概念。在這裡所說的氣韻,主要是指散文的思想和哲學理念。正如上文所說,散文需要其寫作者要有思想高度和藝術能力,確實如此。一個從事散文的寫作者,主要的藝術修煉除過大量的語言實踐和儲備,更重要的是思想認識的提升與哲學理念的完善。以我國古典散文家為例,先秦的諸子百家一直到近代的“桐城流派”,其寫作者莫不是有著強烈的思想觀念,或者儒家學說,或者老莊學說,或者墨家學說,或者佛家學說,這是他們寫作的思想與哲學理念的出發點,或者說,正是這些學說支撐起來他們的散文骨架。有一句話,叫做“韓潮蘇海”,是什麼意思呢?是說韓愈的散文猶如潮汐一樣,湧動起來彌天蓋地,氣勢磅礴;而蘇東坡的散文就像大海,浩渺無際,雄渾壯闊,具有排山倒海的力量——這話概括了韓愈和蘇東坡散文具有很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究其實,無異於是說韓愈和蘇東坡的散文具有強大的思想力量:韓愈秉持的是儒家學說,是思想價值觀概莫能外;而蘇東坡除過秉持儒家學說之外,還包含有不少的道家和禪學的內容,所以,韓愈的散文與蘇東坡的散文相比較,前者的思想格局顯然沒有後者的思想格局大,但是,後者的思想未必有前者的思想深刻。在唐代,韓愈既是文學家也是思想家,而蘇東坡在宋代還是不能算一個思想家的——也就是說,韓愈對儒家的思想不僅是繼承而且還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表現在散文上,提倡“文以載道”,明確地提出儒家學說是散文主要倡揚的主導思想;蘇東坡不是這樣,他雖然立身於儒家學說,同時,還積極採納了道家特別是禪學的思想,主張靈魂的自由與人生的舒適,追求一種理想化的高遠的哲學境界。我們在在這裡不是品評兩者的高下,而是要說明的是,在他們的散文藝術上都達到了非常的高度,成為我國文學史上最為珍貴的遺產之一。之所以取得這樣的藝術成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散文具有充沛的氣韻——思想力量。過去,在閱讀我國古典散文的時候,有時候總覺得語言很美意境很美,但是,不明白這種美來自何處,也就是說,缺少古典思想與哲學理念的底蘊,後來,從文學慢慢轉入經學轉入道家學說和佛學,再轉回來欣賞古典散文,才知覺了古典散文的美,一個非常重要的現象就是滲透了思想和哲學理念——這才是包括韓愈與蘇東坡作品在內的我國古典散文真正強大的生命力所在。

散文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文體,為何散文文體本體被稱為時代之花

在這裡,並不是強調散文是單純的思想與哲學理念的宣傳載體,而是說,散文是要反映時代精神,時代精神實質上就是引領現實社會前進的思想與哲學理念的高度凝練與體現,而散文如果沒有或者缺少時代精神,那至少其內容是十分單薄和蒼白的,不能幫助讀者的思想與情感昇華,也不能提升讀者的認識生活和認識社會的能力,感知不到我們時代的發展方向,那麼,這樣的散文作品肯定得不到讀者的認可與欣賞。如果缺少讀者的認可與欣賞,其散文作品的生命力就會很快枯萎了,更算不上完整的文學作品——根據美國文藝理論家布恩在《小說修辭學》裡的觀點,讀者不是消極的文學作品閱讀者,也是建構文學作品的重要部分——試想,讀者在散文裡沒有獲得自己渴望獲得的思想和哲學理念的滿足,這樣的散文可能語言和藝術結構都不錯,可是缺少了散文的氣韻也就是思想的力量,就會喪失了藝術的價值而被時間湮滅。

強調散文的氣韻,就是強調散文的思想力量,但是,沒有否定散文不需要講究的語言和優美的意境和寫作的精湛技巧,這同樣是值得注意的。文學作品首先是語言的藝術,而散文更是要把語言推向儘可能達到最大值的藝術表現地步——這是散文的藝術品質對語言的起碼要求。在這個方面,唐代文學家王勃在漢語的運用上,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境界,讀他的《滕王閣賦》,無論是漢語的色彩、音韻和修辭手法的使用都令人歎為觀止,還有蘇東坡的《前赤壁賦》,張岱關於西湖的描寫,出神入化,美不勝收——這些,都說明了散文對語言的特殊要求。散文對語言的特殊要求是什麼呢?簡單地說,一方面是語言的基本功能,這就是語言的敘述和表現;兩一方面,是語言的藝術功能,通過實詞和虛詞的組合與搭配,讓語言活泛起來——這些是要專門論述的,這裡不過多地涉及了。

散文是一切文學體裁的基本文體,也有其獨特的藝術要求和內質規定。散文是“時代之花”並不是說散文只能是正面描寫社會和現實生活,還要積極地把寫作者對社會和現實生活裡的思考和反思表現出來,這是散文藝術的重要特質之一。例如,韓愈的散文,有不少的內容都充滿了論辯的光芒,充滿了他對儒家學說之外的一些思想觀點的批判,或者世風日下的擔憂,文章依然氣勢磅礴而語言精闢,至今仍然有一定的思想認識價值。其他的文學體裁,與散文相比較,對思想和哲學理念的表達就要曲折和隱晦的多了,如小說和戲劇,大都經過人物來體現寫作者的思想意圖和哲學理念,而詩歌則是與散文同質,往往不迴避社會和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矛盾,總是能對這些矛盾予以迴應,這也是人們喜歡閱讀散文的主要原因。

散文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文體,為何散文文體本體被稱為時代之花

散文是“時代之花”需要寫作者具有敏銳的生活感受能力,而敏銳的生活感受能力不是先天就可以獲取的,是需要寫作者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文字實踐來逐漸提高的。說到閱讀,已經成為現代人稀缺的學習習慣了——現代人不喜歡閱讀,很少有人靜下心來伏案讀書了。其原因,固然有工業化社會的技術為人們提供了許多可以直觀的媒介,電影、電視劇和視頻已經成為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獲取外界信息的工具,其娛樂性和新聞性,吸引了“手機一族”,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化,幾乎從孩子到古稀之年的人群,都可以熟練操作,選擇到自己感興趣的題材。而閱讀紙質文本則成了一種非常態的閱讀,這是非常可怕的文化現象——真的,我不知道這是人類閱讀史上的倒退還是前進,智能手機這種碎片化娛樂化和無指向性閱讀,會把人類追求知識的紙質文本閱讀排擠到怎樣尷尬的地位,而在這種智能手機的閱讀下,閱讀者的精神與思想將會是墮落還是提升,現在還不能確切地予以回答,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種閱讀不是按照人類需要的理性知識按照認識的邏輯順序去進行,只是跟著即時的閱讀興趣走,所收穫的都是不成體系的東西,這與閱讀的本質相去甚遠,也根本不會讓人們通過閱讀而提升自己的精神與思想,進而發現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並試圖解決這些問題——話說的有點遠了,還是說回來吧。散文的寫作者的閱讀,不能走智能手機閱讀的路子,而是要回到紙質文本閱讀,通過這樣的閱讀來不斷提升自己的認識和思想水平,獲取更多的審美和藝術營養,才有可能持續推進自己的散文寫作。

能不能直接從時代和當下社會與現實生活中獲取散文的創作素材,這是衡量散文寫作者藝術功力高低的分界線,然而,僅有這個藝術功力還是不夠的,關鍵是看能不能選取代表時代和當下社會和現實生活最為本質的東西,這才是決定散文作品的重要因素——在我看來,不(盡)管當前有人把散文分為景觀散文、旅遊散文、人物散文和文化散文、歷史散文等等種類,也許散文的寫作者由於自己的審美偏好和藝術追求各異,但是,根本的一條就是看能不能讓自己的散文作品成為“時代之花”——因為,(不管)景觀散文也好,旅遊散文也好,人物散文也好,還是文化散文和歷史散文,其著眼點就在於寫出當下的人們的精神和生活狀況,寫出這個時代與社會的與之前歷史過程的新異之處——而這新異之處,往往體現了時代精神與思想。不過,這個新異之處,不會直接地袒露出來,猶如隱藏在岩石和土地深處的富礦一樣,需要寫作者去尋覓去開掘。至於散文寫作者選取怎樣的題材,歷史的或者文化的,鮮活的或者山水的,人物的還是事件的,只不過是散文寫作者筆下的素材與載體而已,所反映的卻是真確的“當代史”也就是當下的社會與現實生活。

散文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文體,為何散文文體本體被稱為時代之花

散文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文體,為何散文文體本體被稱為時代之花

作者簡介:柏峰,陝西蒲城人。著有多種文學理論專著、散文集。曾獲全國及省級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