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小島秀夫的“套娃式”轉發: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日本媒體報導中國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小島秀夫得知此事,發推說“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成為話題”

NHK專門出了一檔節目,講解“科幻小說”。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小島秀夫的“套娃式”轉發: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日本媒體報導中國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小島秀夫得知此事,發推說“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成為話題”

NHK專門出了一檔節目,講解“科幻小說”。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連《日本經濟新聞》這種專業財經報紙都登了好大一副廣告。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小島秀夫的“套娃式”轉發: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日本媒體報導中國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小島秀夫得知此事,發推說“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成為話題”

NHK專門出了一檔節目,講解“科幻小說”。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連《日本經濟新聞》這種專業財經報紙都登了好大一副廣告。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日財新聞的《三體》廣告,謎之EVA氣息

藤井太洋和梅田麻裡繪透露:

很多商務人士、工程師是因為中國同事的安利才去看的。

“《三體》在東京賣得很好,尤其是在商務區,銷量特別高。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小島秀夫的“套娃式”轉發: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日本媒體報導中國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小島秀夫得知此事,發推說“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成為話題”

NHK專門出了一檔節目,講解“科幻小說”。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連《日本經濟新聞》這種專業財經報紙都登了好大一副廣告。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日財新聞的《三體》廣告,謎之EVA氣息

藤井太洋和梅田麻裡繪透露:

很多商務人士、工程師是因為中國同事的安利才去看的。

“《三體》在東京賣得很好,尤其是在商務區,銷量特別高。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感受到被劉慈欣支配恐懼的日本書店(圖:衛西諦)

今年7月,日本有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伊阪幸太郎、道尾秀介等名家的新書集中出版,《三體》的銷量毫不示弱,和日本頂級的人氣作家並駕齊驅。

“在外國翻譯小說中,這個速度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02 把《三體》翻譯成“有趣日語”的人

日本讀者對《三體》的稱讚,其中一條是”翻譯地道“日推@ashe_dalmasca:看到日語“脫水”和“再水化”(應該是“浸泡)”腦子裡馬上就浮現出那種場景,翻譯真是了不起啊”。

對於譯文小說,翻譯質量往往決定銷量。而科幻這種特殊文類,翻譯的門檻更高——

譯者要麼讀過大量科幻小說,要麼自己有科幻寫作經驗,才能讓小說有“科幻味兒”。

劉宇昆這樣兼具科幻作家和華人身份的譯者,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得。

《三體》日文版的延遲,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翻譯稀缺。

因此,一開始,早川書房打算從劉宇昆的英文版直接翻譯,但中方堅持希望直譯中文,最後想了一個辦法:

分工合作。

第一道工序,兩位譯者光吉 さくら(光吉櫻)和ワン チャイ(灣仔)先從中文翻譯成日文。

這時的初譯本大體上沒錯,但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還有因為譯者不懂科幻而造成的錯譯、誤譯。

第二道工序,大森望修改一遍,形成符合日語習慣、有科幻風格的、有趣的文字,“看起來就像日本人寫的一樣自然”。

大森望的本職是翻譯英文科幻,有35年從業經驗,做起來非常順手。

“拿‘科學邊界’、‘亂紀元’、‘恆紀元’、‘地球三體組織’這些新造詞來說,我拿到的初譯本中,都直接使用了中文的漢字。因為是漢字文化圈,日本人也能看懂意思,但是語感上會稍微有一點不舒服。因此,在最終的版本中,我把它們修改成了‘科學frontier’*、‘亂紀’、‘恆紀’、‘地球三體協會’,儘量不讓讀者感到不適。”大森望說。(* 日本人更熟悉英語詞彙)現在看來,當初這個決定雖然麻煩,但正確無比。

藤井太洋認為,從中文翻譯過來的日文版,比英文版信息量更大,更容易刺激讀者的想象。

“比如一些計算機術語,與英文版不同,大森在日文版中保留了一點中文的表達,讀的時候會覺得是中國人在那裡操作,很有畫面感。”

大森望的本土化翻譯,還讓大史成了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下文會細講)

“當那些大膽的科幻點子(如智子的開發實驗)出現時,思考怎麼把那種趣味性用日語表達出來,是很有樂趣的。可以說,《三體》暢銷,很大程度要歸功於這種特殊的翻譯法。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認為:劉慈欣《三體》眼下在日本火爆,是近年來罕見的文化現象。這本書三人團隊的翻譯也許是第一回打破了日本學者以及學院派的領域壟斷,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了一個靠譜的可能性。

03 當日本人讀《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古往今來,能“出圈”的作品,一定是能在各種文化中引起共鳴。

立原透耶認為,《三體》的風靡,是因為它兼具中國性和世界性,既有關於中國歷史、文化、風物的紮實描寫,也有優秀的科幻設定,讓外國人也能理解、共情、認同。

當初,《三體》在西方經歷了一系列“文化震盪”:很多美國讀者喜歡程心,而羅伯特·索耶聲稱他在《三體》裡讀出了中國的殖民地心理。那麼當日本人看《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我們整理了如下關鍵詞: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小島秀夫的“套娃式”轉發: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日本媒體報導中國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小島秀夫得知此事,發推說“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成為話題”

NHK專門出了一檔節目,講解“科幻小說”。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連《日本經濟新聞》這種專業財經報紙都登了好大一副廣告。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日財新聞的《三體》廣告,謎之EVA氣息

藤井太洋和梅田麻裡繪透露:

很多商務人士、工程師是因為中國同事的安利才去看的。

“《三體》在東京賣得很好,尤其是在商務區,銷量特別高。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感受到被劉慈欣支配恐懼的日本書店(圖:衛西諦)

今年7月,日本有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伊阪幸太郎、道尾秀介等名家的新書集中出版,《三體》的銷量毫不示弱,和日本頂級的人氣作家並駕齊驅。

“在外國翻譯小說中,這個速度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02 把《三體》翻譯成“有趣日語”的人

日本讀者對《三體》的稱讚,其中一條是”翻譯地道“日推@ashe_dalmasca:看到日語“脫水”和“再水化”(應該是“浸泡)”腦子裡馬上就浮現出那種場景,翻譯真是了不起啊”。

對於譯文小說,翻譯質量往往決定銷量。而科幻這種特殊文類,翻譯的門檻更高——

譯者要麼讀過大量科幻小說,要麼自己有科幻寫作經驗,才能讓小說有“科幻味兒”。

劉宇昆這樣兼具科幻作家和華人身份的譯者,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得。

《三體》日文版的延遲,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翻譯稀缺。

因此,一開始,早川書房打算從劉宇昆的英文版直接翻譯,但中方堅持希望直譯中文,最後想了一個辦法:

分工合作。

第一道工序,兩位譯者光吉 さくら(光吉櫻)和ワン チャイ(灣仔)先從中文翻譯成日文。

這時的初譯本大體上沒錯,但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還有因為譯者不懂科幻而造成的錯譯、誤譯。

第二道工序,大森望修改一遍,形成符合日語習慣、有科幻風格的、有趣的文字,“看起來就像日本人寫的一樣自然”。

大森望的本職是翻譯英文科幻,有35年從業經驗,做起來非常順手。

“拿‘科學邊界’、‘亂紀元’、‘恆紀元’、‘地球三體組織’這些新造詞來說,我拿到的初譯本中,都直接使用了中文的漢字。因為是漢字文化圈,日本人也能看懂意思,但是語感上會稍微有一點不舒服。因此,在最終的版本中,我把它們修改成了‘科學frontier’*、‘亂紀’、‘恆紀’、‘地球三體協會’,儘量不讓讀者感到不適。”大森望說。(* 日本人更熟悉英語詞彙)現在看來,當初這個決定雖然麻煩,但正確無比。

藤井太洋認為,從中文翻譯過來的日文版,比英文版信息量更大,更容易刺激讀者的想象。

“比如一些計算機術語,與英文版不同,大森在日文版中保留了一點中文的表達,讀的時候會覺得是中國人在那裡操作,很有畫面感。”

大森望的本土化翻譯,還讓大史成了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下文會細講)

“當那些大膽的科幻點子(如智子的開發實驗)出現時,思考怎麼把那種趣味性用日語表達出來,是很有樂趣的。可以說,《三體》暢銷,很大程度要歸功於這種特殊的翻譯法。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認為:劉慈欣《三體》眼下在日本火爆,是近年來罕見的文化現象。這本書三人團隊的翻譯也許是第一回打破了日本學者以及學院派的領域壟斷,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了一個靠譜的可能性。

03 當日本人讀《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古往今來,能“出圈”的作品,一定是能在各種文化中引起共鳴。

立原透耶認為,《三體》的風靡,是因為它兼具中國性和世界性,既有關於中國歷史、文化、風物的紮實描寫,也有優秀的科幻設定,讓外國人也能理解、共情、認同。

當初,《三體》在西方經歷了一系列“文化震盪”:很多美國讀者喜歡程心,而羅伯特·索耶聲稱他在《三體》裡讀出了中國的殖民地心理。那麼當日本人看《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我們整理了如下關鍵詞: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關鍵詞1:美少女

問大森望日本讀者怎麼看智子,得到了”美少女“這樣的回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小島秀夫的“套娃式”轉發: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日本媒體報導中國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小島秀夫得知此事,發推說“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成為話題”

NHK專門出了一檔節目,講解“科幻小說”。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連《日本經濟新聞》這種專業財經報紙都登了好大一副廣告。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日財新聞的《三體》廣告,謎之EVA氣息

藤井太洋和梅田麻裡繪透露:

很多商務人士、工程師是因為中國同事的安利才去看的。

“《三體》在東京賣得很好,尤其是在商務區,銷量特別高。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感受到被劉慈欣支配恐懼的日本書店(圖:衛西諦)

今年7月,日本有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伊阪幸太郎、道尾秀介等名家的新書集中出版,《三體》的銷量毫不示弱,和日本頂級的人氣作家並駕齊驅。

“在外國翻譯小說中,這個速度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02 把《三體》翻譯成“有趣日語”的人

日本讀者對《三體》的稱讚,其中一條是”翻譯地道“日推@ashe_dalmasca:看到日語“脫水”和“再水化”(應該是“浸泡)”腦子裡馬上就浮現出那種場景,翻譯真是了不起啊”。

對於譯文小說,翻譯質量往往決定銷量。而科幻這種特殊文類,翻譯的門檻更高——

譯者要麼讀過大量科幻小說,要麼自己有科幻寫作經驗,才能讓小說有“科幻味兒”。

劉宇昆這樣兼具科幻作家和華人身份的譯者,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得。

《三體》日文版的延遲,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翻譯稀缺。

因此,一開始,早川書房打算從劉宇昆的英文版直接翻譯,但中方堅持希望直譯中文,最後想了一個辦法:

分工合作。

第一道工序,兩位譯者光吉 さくら(光吉櫻)和ワン チャイ(灣仔)先從中文翻譯成日文。

這時的初譯本大體上沒錯,但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還有因為譯者不懂科幻而造成的錯譯、誤譯。

第二道工序,大森望修改一遍,形成符合日語習慣、有科幻風格的、有趣的文字,“看起來就像日本人寫的一樣自然”。

大森望的本職是翻譯英文科幻,有35年從業經驗,做起來非常順手。

“拿‘科學邊界’、‘亂紀元’、‘恆紀元’、‘地球三體組織’這些新造詞來說,我拿到的初譯本中,都直接使用了中文的漢字。因為是漢字文化圈,日本人也能看懂意思,但是語感上會稍微有一點不舒服。因此,在最終的版本中,我把它們修改成了‘科學frontier’*、‘亂紀’、‘恆紀’、‘地球三體協會’,儘量不讓讀者感到不適。”大森望說。(* 日本人更熟悉英語詞彙)現在看來,當初這個決定雖然麻煩,但正確無比。

藤井太洋認為,從中文翻譯過來的日文版,比英文版信息量更大,更容易刺激讀者的想象。

“比如一些計算機術語,與英文版不同,大森在日文版中保留了一點中文的表達,讀的時候會覺得是中國人在那裡操作,很有畫面感。”

大森望的本土化翻譯,還讓大史成了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下文會細講)

“當那些大膽的科幻點子(如智子的開發實驗)出現時,思考怎麼把那種趣味性用日語表達出來,是很有樂趣的。可以說,《三體》暢銷,很大程度要歸功於這種特殊的翻譯法。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認為:劉慈欣《三體》眼下在日本火爆,是近年來罕見的文化現象。這本書三人團隊的翻譯也許是第一回打破了日本學者以及學院派的領域壟斷,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了一個靠譜的可能性。

03 當日本人讀《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古往今來,能“出圈”的作品,一定是能在各種文化中引起共鳴。

立原透耶認為,《三體》的風靡,是因為它兼具中國性和世界性,既有關於中國歷史、文化、風物的紮實描寫,也有優秀的科幻設定,讓外國人也能理解、共情、認同。

當初,《三體》在西方經歷了一系列“文化震盪”:很多美國讀者喜歡程心,而羅伯特·索耶聲稱他在《三體》裡讀出了中國的殖民地心理。那麼當日本人看《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我們整理了如下關鍵詞: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關鍵詞1:美少女

問大森望日本讀者怎麼看智子,得到了”美少女“這樣的回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有很多人希望智子可以被擬人化(雖然已經有了官方擬人)。智子的美少女化,對於日本讀者來說是必然的吧?她一定會很受歡迎。智子老是穿著和服在茶室裡沏茶,關於這一點,日本讀者的反應恐怕會是抱怨她出場的場景太少了(笑)。”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小島秀夫的“套娃式”轉發: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日本媒體報導中國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小島秀夫得知此事,發推說“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成為話題”

NHK專門出了一檔節目,講解“科幻小說”。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連《日本經濟新聞》這種專業財經報紙都登了好大一副廣告。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日財新聞的《三體》廣告,謎之EVA氣息

藤井太洋和梅田麻裡繪透露:

很多商務人士、工程師是因為中國同事的安利才去看的。

“《三體》在東京賣得很好,尤其是在商務區,銷量特別高。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感受到被劉慈欣支配恐懼的日本書店(圖:衛西諦)

今年7月,日本有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伊阪幸太郎、道尾秀介等名家的新書集中出版,《三體》的銷量毫不示弱,和日本頂級的人氣作家並駕齊驅。

“在外國翻譯小說中,這個速度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02 把《三體》翻譯成“有趣日語”的人

日本讀者對《三體》的稱讚,其中一條是”翻譯地道“日推@ashe_dalmasca:看到日語“脫水”和“再水化”(應該是“浸泡)”腦子裡馬上就浮現出那種場景,翻譯真是了不起啊”。

對於譯文小說,翻譯質量往往決定銷量。而科幻這種特殊文類,翻譯的門檻更高——

譯者要麼讀過大量科幻小說,要麼自己有科幻寫作經驗,才能讓小說有“科幻味兒”。

劉宇昆這樣兼具科幻作家和華人身份的譯者,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得。

《三體》日文版的延遲,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翻譯稀缺。

因此,一開始,早川書房打算從劉宇昆的英文版直接翻譯,但中方堅持希望直譯中文,最後想了一個辦法:

分工合作。

第一道工序,兩位譯者光吉 さくら(光吉櫻)和ワン チャイ(灣仔)先從中文翻譯成日文。

這時的初譯本大體上沒錯,但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還有因為譯者不懂科幻而造成的錯譯、誤譯。

第二道工序,大森望修改一遍,形成符合日語習慣、有科幻風格的、有趣的文字,“看起來就像日本人寫的一樣自然”。

大森望的本職是翻譯英文科幻,有35年從業經驗,做起來非常順手。

“拿‘科學邊界’、‘亂紀元’、‘恆紀元’、‘地球三體組織’這些新造詞來說,我拿到的初譯本中,都直接使用了中文的漢字。因為是漢字文化圈,日本人也能看懂意思,但是語感上會稍微有一點不舒服。因此,在最終的版本中,我把它們修改成了‘科學frontier’*、‘亂紀’、‘恆紀’、‘地球三體協會’,儘量不讓讀者感到不適。”大森望說。(* 日本人更熟悉英語詞彙)現在看來,當初這個決定雖然麻煩,但正確無比。

藤井太洋認為,從中文翻譯過來的日文版,比英文版信息量更大,更容易刺激讀者的想象。

“比如一些計算機術語,與英文版不同,大森在日文版中保留了一點中文的表達,讀的時候會覺得是中國人在那裡操作,很有畫面感。”

大森望的本土化翻譯,還讓大史成了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下文會細講)

“當那些大膽的科幻點子(如智子的開發實驗)出現時,思考怎麼把那種趣味性用日語表達出來,是很有樂趣的。可以說,《三體》暢銷,很大程度要歸功於這種特殊的翻譯法。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認為:劉慈欣《三體》眼下在日本火爆,是近年來罕見的文化現象。這本書三人團隊的翻譯也許是第一回打破了日本學者以及學院派的領域壟斷,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了一個靠譜的可能性。

03 當日本人讀《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古往今來,能“出圈”的作品,一定是能在各種文化中引起共鳴。

立原透耶認為,《三體》的風靡,是因為它兼具中國性和世界性,既有關於中國歷史、文化、風物的紮實描寫,也有優秀的科幻設定,讓外國人也能理解、共情、認同。

當初,《三體》在西方經歷了一系列“文化震盪”:很多美國讀者喜歡程心,而羅伯特·索耶聲稱他在《三體》裡讀出了中國的殖民地心理。那麼當日本人看《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我們整理了如下關鍵詞: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關鍵詞1:美少女

問大森望日本讀者怎麼看智子,得到了”美少女“這樣的回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有很多人希望智子可以被擬人化(雖然已經有了官方擬人)。智子的美少女化,對於日本讀者來說是必然的吧?她一定會很受歡迎。智子老是穿著和服在茶室裡沏茶,關於這一點,日本讀者的反應恐怕會是抱怨她出場的場景太少了(笑)。”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小島秀夫的“套娃式”轉發: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日本媒體報導中國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小島秀夫得知此事,發推說“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成為話題”

NHK專門出了一檔節目,講解“科幻小說”。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連《日本經濟新聞》這種專業財經報紙都登了好大一副廣告。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日財新聞的《三體》廣告,謎之EVA氣息

藤井太洋和梅田麻裡繪透露:

很多商務人士、工程師是因為中國同事的安利才去看的。

“《三體》在東京賣得很好,尤其是在商務區,銷量特別高。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感受到被劉慈欣支配恐懼的日本書店(圖:衛西諦)

今年7月,日本有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伊阪幸太郎、道尾秀介等名家的新書集中出版,《三體》的銷量毫不示弱,和日本頂級的人氣作家並駕齊驅。

“在外國翻譯小說中,這個速度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02 把《三體》翻譯成“有趣日語”的人

日本讀者對《三體》的稱讚,其中一條是”翻譯地道“日推@ashe_dalmasca:看到日語“脫水”和“再水化”(應該是“浸泡)”腦子裡馬上就浮現出那種場景,翻譯真是了不起啊”。

對於譯文小說,翻譯質量往往決定銷量。而科幻這種特殊文類,翻譯的門檻更高——

譯者要麼讀過大量科幻小說,要麼自己有科幻寫作經驗,才能讓小說有“科幻味兒”。

劉宇昆這樣兼具科幻作家和華人身份的譯者,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得。

《三體》日文版的延遲,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翻譯稀缺。

因此,一開始,早川書房打算從劉宇昆的英文版直接翻譯,但中方堅持希望直譯中文,最後想了一個辦法:

分工合作。

第一道工序,兩位譯者光吉 さくら(光吉櫻)和ワン チャイ(灣仔)先從中文翻譯成日文。

這時的初譯本大體上沒錯,但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還有因為譯者不懂科幻而造成的錯譯、誤譯。

第二道工序,大森望修改一遍,形成符合日語習慣、有科幻風格的、有趣的文字,“看起來就像日本人寫的一樣自然”。

大森望的本職是翻譯英文科幻,有35年從業經驗,做起來非常順手。

“拿‘科學邊界’、‘亂紀元’、‘恆紀元’、‘地球三體組織’這些新造詞來說,我拿到的初譯本中,都直接使用了中文的漢字。因為是漢字文化圈,日本人也能看懂意思,但是語感上會稍微有一點不舒服。因此,在最終的版本中,我把它們修改成了‘科學frontier’*、‘亂紀’、‘恆紀’、‘地球三體協會’,儘量不讓讀者感到不適。”大森望說。(* 日本人更熟悉英語詞彙)現在看來,當初這個決定雖然麻煩,但正確無比。

藤井太洋認為,從中文翻譯過來的日文版,比英文版信息量更大,更容易刺激讀者的想象。

“比如一些計算機術語,與英文版不同,大森在日文版中保留了一點中文的表達,讀的時候會覺得是中國人在那裡操作,很有畫面感。”

大森望的本土化翻譯,還讓大史成了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下文會細講)

“當那些大膽的科幻點子(如智子的開發實驗)出現時,思考怎麼把那種趣味性用日語表達出來,是很有樂趣的。可以說,《三體》暢銷,很大程度要歸功於這種特殊的翻譯法。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認為:劉慈欣《三體》眼下在日本火爆,是近年來罕見的文化現象。這本書三人團隊的翻譯也許是第一回打破了日本學者以及學院派的領域壟斷,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了一個靠譜的可能性。

03 當日本人讀《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古往今來,能“出圈”的作品,一定是能在各種文化中引起共鳴。

立原透耶認為,《三體》的風靡,是因為它兼具中國性和世界性,既有關於中國歷史、文化、風物的紮實描寫,也有優秀的科幻設定,讓外國人也能理解、共情、認同。

當初,《三體》在西方經歷了一系列“文化震盪”:很多美國讀者喜歡程心,而羅伯特·索耶聲稱他在《三體》裡讀出了中國的殖民地心理。那麼當日本人看《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我們整理了如下關鍵詞: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關鍵詞1:美少女

問大森望日本讀者怎麼看智子,得到了”美少女“這樣的回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有很多人希望智子可以被擬人化(雖然已經有了官方擬人)。智子的美少女化,對於日本讀者來說是必然的吧?她一定會很受歡迎。智子老是穿著和服在茶室裡沏茶,關於這一點,日本讀者的反應恐怕會是抱怨她出場的場景太少了(笑)。”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三體藝術插畫集》 裡的各種智子形象(作者:小繪,邯小鄲,Neo1900千九)關鍵詞2:CP

立原透耶說,很多人萌大史和汪淼的CP。

“雖然是中年男人,但還是有很多女性讀者覺得大史很帥,期待出現同人作品。網絡上,已經讀過《三體3》的讀者是這麼跟大家推薦的——‘第1部只是BL,到了第3部就會有百合劇情了’。”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小島秀夫的“套娃式”轉發: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日本媒體報導中國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小島秀夫得知此事,發推說“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成為話題”

NHK專門出了一檔節目,講解“科幻小說”。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連《日本經濟新聞》這種專業財經報紙都登了好大一副廣告。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日財新聞的《三體》廣告,謎之EVA氣息

藤井太洋和梅田麻裡繪透露:

很多商務人士、工程師是因為中國同事的安利才去看的。

“《三體》在東京賣得很好,尤其是在商務區,銷量特別高。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感受到被劉慈欣支配恐懼的日本書店(圖:衛西諦)

今年7月,日本有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伊阪幸太郎、道尾秀介等名家的新書集中出版,《三體》的銷量毫不示弱,和日本頂級的人氣作家並駕齊驅。

“在外國翻譯小說中,這個速度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02 把《三體》翻譯成“有趣日語”的人

日本讀者對《三體》的稱讚,其中一條是”翻譯地道“日推@ashe_dalmasca:看到日語“脫水”和“再水化”(應該是“浸泡)”腦子裡馬上就浮現出那種場景,翻譯真是了不起啊”。

對於譯文小說,翻譯質量往往決定銷量。而科幻這種特殊文類,翻譯的門檻更高——

譯者要麼讀過大量科幻小說,要麼自己有科幻寫作經驗,才能讓小說有“科幻味兒”。

劉宇昆這樣兼具科幻作家和華人身份的譯者,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得。

《三體》日文版的延遲,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翻譯稀缺。

因此,一開始,早川書房打算從劉宇昆的英文版直接翻譯,但中方堅持希望直譯中文,最後想了一個辦法:

分工合作。

第一道工序,兩位譯者光吉 さくら(光吉櫻)和ワン チャイ(灣仔)先從中文翻譯成日文。

這時的初譯本大體上沒錯,但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還有因為譯者不懂科幻而造成的錯譯、誤譯。

第二道工序,大森望修改一遍,形成符合日語習慣、有科幻風格的、有趣的文字,“看起來就像日本人寫的一樣自然”。

大森望的本職是翻譯英文科幻,有35年從業經驗,做起來非常順手。

“拿‘科學邊界’、‘亂紀元’、‘恆紀元’、‘地球三體組織’這些新造詞來說,我拿到的初譯本中,都直接使用了中文的漢字。因為是漢字文化圈,日本人也能看懂意思,但是語感上會稍微有一點不舒服。因此,在最終的版本中,我把它們修改成了‘科學frontier’*、‘亂紀’、‘恆紀’、‘地球三體協會’,儘量不讓讀者感到不適。”大森望說。(* 日本人更熟悉英語詞彙)現在看來,當初這個決定雖然麻煩,但正確無比。

藤井太洋認為,從中文翻譯過來的日文版,比英文版信息量更大,更容易刺激讀者的想象。

“比如一些計算機術語,與英文版不同,大森在日文版中保留了一點中文的表達,讀的時候會覺得是中國人在那裡操作,很有畫面感。”

大森望的本土化翻譯,還讓大史成了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下文會細講)

“當那些大膽的科幻點子(如智子的開發實驗)出現時,思考怎麼把那種趣味性用日語表達出來,是很有樂趣的。可以說,《三體》暢銷,很大程度要歸功於這種特殊的翻譯法。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認為:劉慈欣《三體》眼下在日本火爆,是近年來罕見的文化現象。這本書三人團隊的翻譯也許是第一回打破了日本學者以及學院派的領域壟斷,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了一個靠譜的可能性。

03 當日本人讀《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古往今來,能“出圈”的作品,一定是能在各種文化中引起共鳴。

立原透耶認為,《三體》的風靡,是因為它兼具中國性和世界性,既有關於中國歷史、文化、風物的紮實描寫,也有優秀的科幻設定,讓外國人也能理解、共情、認同。

當初,《三體》在西方經歷了一系列“文化震盪”:很多美國讀者喜歡程心,而羅伯特·索耶聲稱他在《三體》裡讀出了中國的殖民地心理。那麼當日本人看《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我們整理了如下關鍵詞: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關鍵詞1:美少女

問大森望日本讀者怎麼看智子,得到了”美少女“這樣的回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有很多人希望智子可以被擬人化(雖然已經有了官方擬人)。智子的美少女化,對於日本讀者來說是必然的吧?她一定會很受歡迎。智子老是穿著和服在茶室裡沏茶,關於這一點,日本讀者的反應恐怕會是抱怨她出場的場景太少了(笑)。”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三體藝術插畫集》 裡的各種智子形象(作者:小繪,邯小鄲,Neo1900千九)關鍵詞2:CP

立原透耶說,很多人萌大史和汪淼的CP。

“雖然是中年男人,但還是有很多女性讀者覺得大史很帥,期待出現同人作品。網絡上,已經讀過《三體3》的讀者是這麼跟大家推薦的——‘第1部只是BL,到了第3部就會有百合劇情了’。”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畫師@起司 的大史x羅輯同人圖關鍵詞3:大史“大史是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

其實想想大叔刑警在日劇里居高不下的人氣,就能理解日本人對大史的愛了。

翻譯的時候,大森望還用了不同的方言、口音去強化人設,給大史加了不少分。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小島秀夫的“套娃式”轉發: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日本媒體報導中國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小島秀夫得知此事,發推說“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成為話題”

NHK專門出了一檔節目,講解“科幻小說”。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連《日本經濟新聞》這種專業財經報紙都登了好大一副廣告。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日財新聞的《三體》廣告,謎之EVA氣息

藤井太洋和梅田麻裡繪透露:

很多商務人士、工程師是因為中國同事的安利才去看的。

“《三體》在東京賣得很好,尤其是在商務區,銷量特別高。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感受到被劉慈欣支配恐懼的日本書店(圖:衛西諦)

今年7月,日本有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伊阪幸太郎、道尾秀介等名家的新書集中出版,《三體》的銷量毫不示弱,和日本頂級的人氣作家並駕齊驅。

“在外國翻譯小說中,這個速度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02 把《三體》翻譯成“有趣日語”的人

日本讀者對《三體》的稱讚,其中一條是”翻譯地道“日推@ashe_dalmasca:看到日語“脫水”和“再水化”(應該是“浸泡)”腦子裡馬上就浮現出那種場景,翻譯真是了不起啊”。

對於譯文小說,翻譯質量往往決定銷量。而科幻這種特殊文類,翻譯的門檻更高——

譯者要麼讀過大量科幻小說,要麼自己有科幻寫作經驗,才能讓小說有“科幻味兒”。

劉宇昆這樣兼具科幻作家和華人身份的譯者,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得。

《三體》日文版的延遲,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翻譯稀缺。

因此,一開始,早川書房打算從劉宇昆的英文版直接翻譯,但中方堅持希望直譯中文,最後想了一個辦法:

分工合作。

第一道工序,兩位譯者光吉 さくら(光吉櫻)和ワン チャイ(灣仔)先從中文翻譯成日文。

這時的初譯本大體上沒錯,但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還有因為譯者不懂科幻而造成的錯譯、誤譯。

第二道工序,大森望修改一遍,形成符合日語習慣、有科幻風格的、有趣的文字,“看起來就像日本人寫的一樣自然”。

大森望的本職是翻譯英文科幻,有35年從業經驗,做起來非常順手。

“拿‘科學邊界’、‘亂紀元’、‘恆紀元’、‘地球三體組織’這些新造詞來說,我拿到的初譯本中,都直接使用了中文的漢字。因為是漢字文化圈,日本人也能看懂意思,但是語感上會稍微有一點不舒服。因此,在最終的版本中,我把它們修改成了‘科學frontier’*、‘亂紀’、‘恆紀’、‘地球三體協會’,儘量不讓讀者感到不適。”大森望說。(* 日本人更熟悉英語詞彙)現在看來,當初這個決定雖然麻煩,但正確無比。

藤井太洋認為,從中文翻譯過來的日文版,比英文版信息量更大,更容易刺激讀者的想象。

“比如一些計算機術語,與英文版不同,大森在日文版中保留了一點中文的表達,讀的時候會覺得是中國人在那裡操作,很有畫面感。”

大森望的本土化翻譯,還讓大史成了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下文會細講)

“當那些大膽的科幻點子(如智子的開發實驗)出現時,思考怎麼把那種趣味性用日語表達出來,是很有樂趣的。可以說,《三體》暢銷,很大程度要歸功於這種特殊的翻譯法。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認為:劉慈欣《三體》眼下在日本火爆,是近年來罕見的文化現象。這本書三人團隊的翻譯也許是第一回打破了日本學者以及學院派的領域壟斷,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了一個靠譜的可能性。

03 當日本人讀《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古往今來,能“出圈”的作品,一定是能在各種文化中引起共鳴。

立原透耶認為,《三體》的風靡,是因為它兼具中國性和世界性,既有關於中國歷史、文化、風物的紮實描寫,也有優秀的科幻設定,讓外國人也能理解、共情、認同。

當初,《三體》在西方經歷了一系列“文化震盪”:很多美國讀者喜歡程心,而羅伯特·索耶聲稱他在《三體》裡讀出了中國的殖民地心理。那麼當日本人看《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我們整理了如下關鍵詞: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關鍵詞1:美少女

問大森望日本讀者怎麼看智子,得到了”美少女“這樣的回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有很多人希望智子可以被擬人化(雖然已經有了官方擬人)。智子的美少女化,對於日本讀者來說是必然的吧?她一定會很受歡迎。智子老是穿著和服在茶室裡沏茶,關於這一點,日本讀者的反應恐怕會是抱怨她出場的場景太少了(笑)。”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三體藝術插畫集》 裡的各種智子形象(作者:小繪,邯小鄲,Neo1900千九)關鍵詞2:CP

立原透耶說,很多人萌大史和汪淼的CP。

“雖然是中年男人,但還是有很多女性讀者覺得大史很帥,期待出現同人作品。網絡上,已經讀過《三體3》的讀者是這麼跟大家推薦的——‘第1部只是BL,到了第3部就會有百合劇情了’。”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畫師@起司 的大史x羅輯同人圖關鍵詞3:大史“大史是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

其實想想大叔刑警在日劇里居高不下的人氣,就能理解日本人對大史的愛了。

翻譯的時候,大森望還用了不同的方言、口音去強化人設,給大史加了不少分。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藤井太洋畫的大史(左一),網友指出:神似北野武

大森望說,當時他總也抓不住人物說話的語氣,看了中文也找不到感覺,只好從網上去找,看飯制同人,一邊摸索中國粉絲心目中的三體人物,一邊決定每個人物的說話方式。

“我對大史的印象是:注重現場勘查、從第一線慢慢磨礪上來的中年刑警。他講話的口氣會更粗暴一點,比汪淼‘大叔’得多,但是又有親近感。去年有個電影叫《孤狼之血》,就差不多是那裡面役所廣司的感覺。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小島秀夫的“套娃式”轉發: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日本媒體報導中國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小島秀夫得知此事,發推說“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成為話題”

NHK專門出了一檔節目,講解“科幻小說”。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連《日本經濟新聞》這種專業財經報紙都登了好大一副廣告。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日財新聞的《三體》廣告,謎之EVA氣息

藤井太洋和梅田麻裡繪透露:

很多商務人士、工程師是因為中國同事的安利才去看的。

“《三體》在東京賣得很好,尤其是在商務區,銷量特別高。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感受到被劉慈欣支配恐懼的日本書店(圖:衛西諦)

今年7月,日本有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伊阪幸太郎、道尾秀介等名家的新書集中出版,《三體》的銷量毫不示弱,和日本頂級的人氣作家並駕齊驅。

“在外國翻譯小說中,這個速度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02 把《三體》翻譯成“有趣日語”的人

日本讀者對《三體》的稱讚,其中一條是”翻譯地道“日推@ashe_dalmasca:看到日語“脫水”和“再水化”(應該是“浸泡)”腦子裡馬上就浮現出那種場景,翻譯真是了不起啊”。

對於譯文小說,翻譯質量往往決定銷量。而科幻這種特殊文類,翻譯的門檻更高——

譯者要麼讀過大量科幻小說,要麼自己有科幻寫作經驗,才能讓小說有“科幻味兒”。

劉宇昆這樣兼具科幻作家和華人身份的譯者,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得。

《三體》日文版的延遲,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翻譯稀缺。

因此,一開始,早川書房打算從劉宇昆的英文版直接翻譯,但中方堅持希望直譯中文,最後想了一個辦法:

分工合作。

第一道工序,兩位譯者光吉 さくら(光吉櫻)和ワン チャイ(灣仔)先從中文翻譯成日文。

這時的初譯本大體上沒錯,但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還有因為譯者不懂科幻而造成的錯譯、誤譯。

第二道工序,大森望修改一遍,形成符合日語習慣、有科幻風格的、有趣的文字,“看起來就像日本人寫的一樣自然”。

大森望的本職是翻譯英文科幻,有35年從業經驗,做起來非常順手。

“拿‘科學邊界’、‘亂紀元’、‘恆紀元’、‘地球三體組織’這些新造詞來說,我拿到的初譯本中,都直接使用了中文的漢字。因為是漢字文化圈,日本人也能看懂意思,但是語感上會稍微有一點不舒服。因此,在最終的版本中,我把它們修改成了‘科學frontier’*、‘亂紀’、‘恆紀’、‘地球三體協會’,儘量不讓讀者感到不適。”大森望說。(* 日本人更熟悉英語詞彙)現在看來,當初這個決定雖然麻煩,但正確無比。

藤井太洋認為,從中文翻譯過來的日文版,比英文版信息量更大,更容易刺激讀者的想象。

“比如一些計算機術語,與英文版不同,大森在日文版中保留了一點中文的表達,讀的時候會覺得是中國人在那裡操作,很有畫面感。”

大森望的本土化翻譯,還讓大史成了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下文會細講)

“當那些大膽的科幻點子(如智子的開發實驗)出現時,思考怎麼把那種趣味性用日語表達出來,是很有樂趣的。可以說,《三體》暢銷,很大程度要歸功於這種特殊的翻譯法。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認為:劉慈欣《三體》眼下在日本火爆,是近年來罕見的文化現象。這本書三人團隊的翻譯也許是第一回打破了日本學者以及學院派的領域壟斷,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了一個靠譜的可能性。

03 當日本人讀《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古往今來,能“出圈”的作品,一定是能在各種文化中引起共鳴。

立原透耶認為,《三體》的風靡,是因為它兼具中國性和世界性,既有關於中國歷史、文化、風物的紮實描寫,也有優秀的科幻設定,讓外國人也能理解、共情、認同。

當初,《三體》在西方經歷了一系列“文化震盪”:很多美國讀者喜歡程心,而羅伯特·索耶聲稱他在《三體》裡讀出了中國的殖民地心理。那麼當日本人看《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我們整理了如下關鍵詞: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關鍵詞1:美少女

問大森望日本讀者怎麼看智子,得到了”美少女“這樣的回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有很多人希望智子可以被擬人化(雖然已經有了官方擬人)。智子的美少女化,對於日本讀者來說是必然的吧?她一定會很受歡迎。智子老是穿著和服在茶室裡沏茶,關於這一點,日本讀者的反應恐怕會是抱怨她出場的場景太少了(笑)。”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三體藝術插畫集》 裡的各種智子形象(作者:小繪,邯小鄲,Neo1900千九)關鍵詞2:CP

立原透耶說,很多人萌大史和汪淼的CP。

“雖然是中年男人,但還是有很多女性讀者覺得大史很帥,期待出現同人作品。網絡上,已經讀過《三體3》的讀者是這麼跟大家推薦的——‘第1部只是BL,到了第3部就會有百合劇情了’。”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畫師@起司 的大史x羅輯同人圖關鍵詞3:大史“大史是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

其實想想大叔刑警在日劇里居高不下的人氣,就能理解日本人對大史的愛了。

翻譯的時候,大森望還用了不同的方言、口音去強化人設,給大史加了不少分。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藤井太洋畫的大史(左一),網友指出:神似北野武

大森望說,當時他總也抓不住人物說話的語氣,看了中文也找不到感覺,只好從網上去找,看飯制同人,一邊摸索中國粉絲心目中的三體人物,一邊決定每個人物的說話方式。

“我對大史的印象是:注重現場勘查、從第一線慢慢磨礪上來的中年刑警。他講話的口氣會更粗暴一點,比汪淼‘大叔’得多,但是又有親近感。去年有個電影叫《孤狼之血》,就差不多是那裡面役所廣司的感覺。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現在我們有了第二個版本的大史:役所廣司關鍵詞4:中國歷史

我們都知道,日本有一票中國歷史宅,孜孜不倦產出了《七龍珠》《封神演義》《最遊記》《三國無雙》......

當這群人看到秦始皇和荊軻,“樂瘋了”。

立原透耶表示:“日本人一直非常喜歡《三國志》《三國演義》這類中國古典作品。三體遊戲那段情節,日本的中國歷史愛好者們超級喜歡,都樂瘋了,也俘獲了遊戲愛好者的心。”另外,《三體》吸引日本讀者的點是對歷史事件的正面描寫。這對日本人來說是非常震撼的內容。“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小島秀夫的“套娃式”轉發: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日本媒體報導中國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小島秀夫得知此事,發推說“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成為話題”

NHK專門出了一檔節目,講解“科幻小說”。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連《日本經濟新聞》這種專業財經報紙都登了好大一副廣告。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日財新聞的《三體》廣告,謎之EVA氣息

藤井太洋和梅田麻裡繪透露:

很多商務人士、工程師是因為中國同事的安利才去看的。

“《三體》在東京賣得很好,尤其是在商務區,銷量特別高。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感受到被劉慈欣支配恐懼的日本書店(圖:衛西諦)

今年7月,日本有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伊阪幸太郎、道尾秀介等名家的新書集中出版,《三體》的銷量毫不示弱,和日本頂級的人氣作家並駕齊驅。

“在外國翻譯小說中,這個速度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02 把《三體》翻譯成“有趣日語”的人

日本讀者對《三體》的稱讚,其中一條是”翻譯地道“日推@ashe_dalmasca:看到日語“脫水”和“再水化”(應該是“浸泡)”腦子裡馬上就浮現出那種場景,翻譯真是了不起啊”。

對於譯文小說,翻譯質量往往決定銷量。而科幻這種特殊文類,翻譯的門檻更高——

譯者要麼讀過大量科幻小說,要麼自己有科幻寫作經驗,才能讓小說有“科幻味兒”。

劉宇昆這樣兼具科幻作家和華人身份的譯者,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得。

《三體》日文版的延遲,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翻譯稀缺。

因此,一開始,早川書房打算從劉宇昆的英文版直接翻譯,但中方堅持希望直譯中文,最後想了一個辦法:

分工合作。

第一道工序,兩位譯者光吉 さくら(光吉櫻)和ワン チャイ(灣仔)先從中文翻譯成日文。

這時的初譯本大體上沒錯,但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還有因為譯者不懂科幻而造成的錯譯、誤譯。

第二道工序,大森望修改一遍,形成符合日語習慣、有科幻風格的、有趣的文字,“看起來就像日本人寫的一樣自然”。

大森望的本職是翻譯英文科幻,有35年從業經驗,做起來非常順手。

“拿‘科學邊界’、‘亂紀元’、‘恆紀元’、‘地球三體組織’這些新造詞來說,我拿到的初譯本中,都直接使用了中文的漢字。因為是漢字文化圈,日本人也能看懂意思,但是語感上會稍微有一點不舒服。因此,在最終的版本中,我把它們修改成了‘科學frontier’*、‘亂紀’、‘恆紀’、‘地球三體協會’,儘量不讓讀者感到不適。”大森望說。(* 日本人更熟悉英語詞彙)現在看來,當初這個決定雖然麻煩,但正確無比。

藤井太洋認為,從中文翻譯過來的日文版,比英文版信息量更大,更容易刺激讀者的想象。

“比如一些計算機術語,與英文版不同,大森在日文版中保留了一點中文的表達,讀的時候會覺得是中國人在那裡操作,很有畫面感。”

大森望的本土化翻譯,還讓大史成了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下文會細講)

“當那些大膽的科幻點子(如智子的開發實驗)出現時,思考怎麼把那種趣味性用日語表達出來,是很有樂趣的。可以說,《三體》暢銷,很大程度要歸功於這種特殊的翻譯法。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認為:劉慈欣《三體》眼下在日本火爆,是近年來罕見的文化現象。這本書三人團隊的翻譯也許是第一回打破了日本學者以及學院派的領域壟斷,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了一個靠譜的可能性。

03 當日本人讀《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古往今來,能“出圈”的作品,一定是能在各種文化中引起共鳴。

立原透耶認為,《三體》的風靡,是因為它兼具中國性和世界性,既有關於中國歷史、文化、風物的紮實描寫,也有優秀的科幻設定,讓外國人也能理解、共情、認同。

當初,《三體》在西方經歷了一系列“文化震盪”:很多美國讀者喜歡程心,而羅伯特·索耶聲稱他在《三體》裡讀出了中國的殖民地心理。那麼當日本人看《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我們整理了如下關鍵詞: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關鍵詞1:美少女

問大森望日本讀者怎麼看智子,得到了”美少女“這樣的回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有很多人希望智子可以被擬人化(雖然已經有了官方擬人)。智子的美少女化,對於日本讀者來說是必然的吧?她一定會很受歡迎。智子老是穿著和服在茶室裡沏茶,關於這一點,日本讀者的反應恐怕會是抱怨她出場的場景太少了(笑)。”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三體藝術插畫集》 裡的各種智子形象(作者:小繪,邯小鄲,Neo1900千九)關鍵詞2:CP

立原透耶說,很多人萌大史和汪淼的CP。

“雖然是中年男人,但還是有很多女性讀者覺得大史很帥,期待出現同人作品。網絡上,已經讀過《三體3》的讀者是這麼跟大家推薦的——‘第1部只是BL,到了第3部就會有百合劇情了’。”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畫師@起司 的大史x羅輯同人圖關鍵詞3:大史“大史是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

其實想想大叔刑警在日劇里居高不下的人氣,就能理解日本人對大史的愛了。

翻譯的時候,大森望還用了不同的方言、口音去強化人設,給大史加了不少分。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藤井太洋畫的大史(左一),網友指出:神似北野武

大森望說,當時他總也抓不住人物說話的語氣,看了中文也找不到感覺,只好從網上去找,看飯制同人,一邊摸索中國粉絲心目中的三體人物,一邊決定每個人物的說話方式。

“我對大史的印象是:注重現場勘查、從第一線慢慢磨礪上來的中年刑警。他講話的口氣會更粗暴一點,比汪淼‘大叔’得多,但是又有親近感。去年有個電影叫《孤狼之血》,就差不多是那裡面役所廣司的感覺。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現在我們有了第二個版本的大史:役所廣司關鍵詞4:中國歷史

我們都知道,日本有一票中國歷史宅,孜孜不倦產出了《七龍珠》《封神演義》《最遊記》《三國無雙》......

當這群人看到秦始皇和荊軻,“樂瘋了”。

立原透耶表示:“日本人一直非常喜歡《三國志》《三國演義》這類中國古典作品。三體遊戲那段情節,日本的中國歷史愛好者們超級喜歡,都樂瘋了,也俘獲了遊戲愛好者的心。”另外,《三體》吸引日本讀者的點是對歷史事件的正面描寫。這對日本人來說是非常震撼的內容。“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關鍵詞5:古典

輕小說和時間輪迴題材盛行的日本,《三體》這樣的小說,被認為是“古典系”——

“像外星人侵略這種古老題材,我們本以為 50年前就滅絕了,但劉慈欣還是寫得很好,科幻作者和譯者都該反省——古老不是也挺好的嘛。

大森望稱,《三體》有一種“人類對科幻最原始的興奮”。

問他:什麼叫對科幻最原始的興奮?

他說:“第一次讀阿瑟·克拉克、小松左京作品時的那種緊張、心砰砰直跳的感覺。那種被稱作sense of wonder的驚奇與戰慄。

其實外國讀者看《三體》,最開心的不是“我們喜歡的他們也喜歡”,而是他們會發現你不曾注意的閃光點,讓人覺得:

哦,原來還可以這樣讀啊。

“《三體》有一種打破定式的力量,把各種有趣的想法都放在一起。11維紙的2維展開、三體組織和警察的鬥爭、美少女、中國工夫……各種有趣的點都堆在一起,對大眾讀者十分友好。大森望總結道。

不過,《三體》帶來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

幾乎只用了一個月,日本讀者突然對中國科幻有了期待,立原透耶之前無人問津的關於中國科幻的企劃,也突然就通過了。

新華社稱,《三體》在日本的火爆,讓中國科幻成為一種類型被記住。

面對銷售盛況,早川書房的社長下了指示要求儘早出版,翻譯團隊正在努力。《三體》2、3將在2020、2021年陸續出版。

立原透耶還想組一個《三體》應援旅行團,讓日本的粉絲來中國拜訪大劉,促進中日科幻交流。

藤井太洋說,目前大劉在日本讀者心中的印象是:優等生。

“劉慈欣可能是接受過太多采訪了,《朝日新聞》的採訪他回答得都很標準,有一種‘優等生’的感覺......到2、3部出版的時候,大家會發現(暗黑的)劉慈欣其實不是那個‘優等生’的模樣吧。”

作者 | 船長,未來局新媒體主筆,宅學家,太空美學研究員。採訪 | 小靜,一外是日語的資深科幻愛好者,有貓,熱愛一切小動物;田田,從《球狀閃電》入坑的95後科幻迷,會唱日語歌,喜歡吃檸檬,夢想騎貓旅行。鳴謝 | Mahat對本文內容亦有貢獻

拓展閱讀

《三體》日文版來了,聊聊那些驚豔、糟糕、荒誕的封面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小島秀夫的“套娃式”轉發: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日本媒體報導中國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小島秀夫得知此事,發推說“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成為話題”

NHK專門出了一檔節目,講解“科幻小說”。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連《日本經濟新聞》這種專業財經報紙都登了好大一副廣告。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日財新聞的《三體》廣告,謎之EVA氣息

藤井太洋和梅田麻裡繪透露:

很多商務人士、工程師是因為中國同事的安利才去看的。

“《三體》在東京賣得很好,尤其是在商務區,銷量特別高。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感受到被劉慈欣支配恐懼的日本書店(圖:衛西諦)

今年7月,日本有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伊阪幸太郎、道尾秀介等名家的新書集中出版,《三體》的銷量毫不示弱,和日本頂級的人氣作家並駕齊驅。

“在外國翻譯小說中,這個速度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02 把《三體》翻譯成“有趣日語”的人

日本讀者對《三體》的稱讚,其中一條是”翻譯地道“日推@ashe_dalmasca:看到日語“脫水”和“再水化”(應該是“浸泡)”腦子裡馬上就浮現出那種場景,翻譯真是了不起啊”。

對於譯文小說,翻譯質量往往決定銷量。而科幻這種特殊文類,翻譯的門檻更高——

譯者要麼讀過大量科幻小說,要麼自己有科幻寫作經驗,才能讓小說有“科幻味兒”。

劉宇昆這樣兼具科幻作家和華人身份的譯者,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得。

《三體》日文版的延遲,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翻譯稀缺。

因此,一開始,早川書房打算從劉宇昆的英文版直接翻譯,但中方堅持希望直譯中文,最後想了一個辦法:

分工合作。

第一道工序,兩位譯者光吉 さくら(光吉櫻)和ワン チャイ(灣仔)先從中文翻譯成日文。

這時的初譯本大體上沒錯,但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還有因為譯者不懂科幻而造成的錯譯、誤譯。

第二道工序,大森望修改一遍,形成符合日語習慣、有科幻風格的、有趣的文字,“看起來就像日本人寫的一樣自然”。

大森望的本職是翻譯英文科幻,有35年從業經驗,做起來非常順手。

“拿‘科學邊界’、‘亂紀元’、‘恆紀元’、‘地球三體組織’這些新造詞來說,我拿到的初譯本中,都直接使用了中文的漢字。因為是漢字文化圈,日本人也能看懂意思,但是語感上會稍微有一點不舒服。因此,在最終的版本中,我把它們修改成了‘科學frontier’*、‘亂紀’、‘恆紀’、‘地球三體協會’,儘量不讓讀者感到不適。”大森望說。(* 日本人更熟悉英語詞彙)現在看來,當初這個決定雖然麻煩,但正確無比。

藤井太洋認為,從中文翻譯過來的日文版,比英文版信息量更大,更容易刺激讀者的想象。

“比如一些計算機術語,與英文版不同,大森在日文版中保留了一點中文的表達,讀的時候會覺得是中國人在那裡操作,很有畫面感。”

大森望的本土化翻譯,還讓大史成了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下文會細講)

“當那些大膽的科幻點子(如智子的開發實驗)出現時,思考怎麼把那種趣味性用日語表達出來,是很有樂趣的。可以說,《三體》暢銷,很大程度要歸功於這種特殊的翻譯法。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認為:劉慈欣《三體》眼下在日本火爆,是近年來罕見的文化現象。這本書三人團隊的翻譯也許是第一回打破了日本學者以及學院派的領域壟斷,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了一個靠譜的可能性。

03 當日本人讀《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古往今來,能“出圈”的作品,一定是能在各種文化中引起共鳴。

立原透耶認為,《三體》的風靡,是因為它兼具中國性和世界性,既有關於中國歷史、文化、風物的紮實描寫,也有優秀的科幻設定,讓外國人也能理解、共情、認同。

當初,《三體》在西方經歷了一系列“文化震盪”:很多美國讀者喜歡程心,而羅伯特·索耶聲稱他在《三體》裡讀出了中國的殖民地心理。那麼當日本人看《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我們整理了如下關鍵詞: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關鍵詞1:美少女

問大森望日本讀者怎麼看智子,得到了”美少女“這樣的回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有很多人希望智子可以被擬人化(雖然已經有了官方擬人)。智子的美少女化,對於日本讀者來說是必然的吧?她一定會很受歡迎。智子老是穿著和服在茶室裡沏茶,關於這一點,日本讀者的反應恐怕會是抱怨她出場的場景太少了(笑)。”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三體藝術插畫集》 裡的各種智子形象(作者:小繪,邯小鄲,Neo1900千九)關鍵詞2:CP

立原透耶說,很多人萌大史和汪淼的CP。

“雖然是中年男人,但還是有很多女性讀者覺得大史很帥,期待出現同人作品。網絡上,已經讀過《三體3》的讀者是這麼跟大家推薦的——‘第1部只是BL,到了第3部就會有百合劇情了’。”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畫師@起司 的大史x羅輯同人圖關鍵詞3:大史“大史是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

其實想想大叔刑警在日劇里居高不下的人氣,就能理解日本人對大史的愛了。

翻譯的時候,大森望還用了不同的方言、口音去強化人設,給大史加了不少分。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藤井太洋畫的大史(左一),網友指出:神似北野武

大森望說,當時他總也抓不住人物說話的語氣,看了中文也找不到感覺,只好從網上去找,看飯制同人,一邊摸索中國粉絲心目中的三體人物,一邊決定每個人物的說話方式。

“我對大史的印象是:注重現場勘查、從第一線慢慢磨礪上來的中年刑警。他講話的口氣會更粗暴一點,比汪淼‘大叔’得多,但是又有親近感。去年有個電影叫《孤狼之血》,就差不多是那裡面役所廣司的感覺。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現在我們有了第二個版本的大史:役所廣司關鍵詞4:中國歷史

我們都知道,日本有一票中國歷史宅,孜孜不倦產出了《七龍珠》《封神演義》《最遊記》《三國無雙》......

當這群人看到秦始皇和荊軻,“樂瘋了”。

立原透耶表示:“日本人一直非常喜歡《三國志》《三國演義》這類中國古典作品。三體遊戲那段情節,日本的中國歷史愛好者們超級喜歡,都樂瘋了,也俘獲了遊戲愛好者的心。”另外,《三體》吸引日本讀者的點是對歷史事件的正面描寫。這對日本人來說是非常震撼的內容。“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關鍵詞5:古典

輕小說和時間輪迴題材盛行的日本,《三體》這樣的小說,被認為是“古典系”——

“像外星人侵略這種古老題材,我們本以為 50年前就滅絕了,但劉慈欣還是寫得很好,科幻作者和譯者都該反省——古老不是也挺好的嘛。

大森望稱,《三體》有一種“人類對科幻最原始的興奮”。

問他:什麼叫對科幻最原始的興奮?

他說:“第一次讀阿瑟·克拉克、小松左京作品時的那種緊張、心砰砰直跳的感覺。那種被稱作sense of wonder的驚奇與戰慄。

其實外國讀者看《三體》,最開心的不是“我們喜歡的他們也喜歡”,而是他們會發現你不曾注意的閃光點,讓人覺得:

哦,原來還可以這樣讀啊。

“《三體》有一種打破定式的力量,把各種有趣的想法都放在一起。11維紙的2維展開、三體組織和警察的鬥爭、美少女、中國工夫……各種有趣的點都堆在一起,對大眾讀者十分友好。大森望總結道。

不過,《三體》帶來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

幾乎只用了一個月,日本讀者突然對中國科幻有了期待,立原透耶之前無人問津的關於中國科幻的企劃,也突然就通過了。

新華社稱,《三體》在日本的火爆,讓中國科幻成為一種類型被記住。

面對銷售盛況,早川書房的社長下了指示要求儘早出版,翻譯團隊正在努力。《三體》2、3將在2020、2021年陸續出版。

立原透耶還想組一個《三體》應援旅行團,讓日本的粉絲來中國拜訪大劉,促進中日科幻交流。

藤井太洋說,目前大劉在日本讀者心中的印象是:優等生。

“劉慈欣可能是接受過太多采訪了,《朝日新聞》的採訪他回答得都很標準,有一種‘優等生’的感覺......到2、3部出版的時候,大家會發現(暗黑的)劉慈欣其實不是那個‘優等生’的模樣吧。”

作者 | 船長,未來局新媒體主筆,宅學家,太空美學研究員。採訪 | 小靜,一外是日語的資深科幻愛好者,有貓,熱愛一切小動物;田田,從《球狀閃電》入坑的95後科幻迷,會唱日語歌,喜歡吃檸檬,夢想騎貓旅行。鳴謝 | Mahat對本文內容亦有貢獻

拓展閱讀

《三體》日文版來了,聊聊那些驚豔、糟糕、荒誕的封面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你們知道的,前一陣,《三體》在日本火了。

今年5月,大劉還在APSFcon上質疑過《三體》在亞洲的銷量。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很快,兩個月後,《三體》在日本開售,早川書房出版,定價2052日元(約人民幣130元)。

接下來是一串寫成熱血漫畫也很魔幻的數字:

第一天,首印1萬冊全部告罄。一週內,加印10次,印刷數達8.5萬冊。 三週內,銷售突破10萬冊(包括Kindle版)。

……

“這裡科幻動漫倒是挺多,但很少有人讀小說。”日文版譯者之一大森望說。“《三體》的火爆是罕見的。”

在日推逛一圈,會感覺時光倒流到了15年初的國內:從來不看科幻的人們在討論它。你回到家,父母都會拉住問問“聽說有本書很火啊”的那種——

結束一天工作的社畜跑去書店,抄起一本《三體》就結賬。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帶到居酒屋去讀,並認真發了推文。(腦補了一個五郎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前幾天新海誠在新幹線上發推,被人發現照片一角是《三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最佳網友回覆:看到了啤酒旁邊的書,您已經開始構思下一部電影了嗎?很多人對《三體》的初印象是:一本不知道是啥但賣瘋了的賊厲害的書。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翻譯+圖:@科幻光年

印數,銷量,全民討論,幾乎沒有差評……對於一本在本土“並不知名”的科幻小說,太罕見了。

於是,我們採訪了《三體》日文版的監製立原透耶,翻譯大森望,早川書房第二編輯部負責人梅田麻裡繪,還有日本科幻作家藤井太洋,希望弄清原因。

01在日本,10萬本意味著什麼

10萬本,覺得數字不高?

問了一些在日本達到過類似銷量的書,得到的答案是:

“我能想起的是《哈利·波特》,初版就印了10萬冊。”“達到過這種程度的大概也只有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沒》。“外國小說的精裝單行本,之前恐怕只有J·K·羅琳丹·布朗達到過這種銷量。”“上次這樣,還是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當時為了立刻鋪貨給全國書店,也是在短時間內加印了很多次。”梅田麻裡繪表示,所有人都預估錯了,“《三體》的受歡迎程度完全是諾貝爾獎級別的!

日本賣書的傳統是,書店根據銷量一點點加印,避免造成浪費。

《三體》起印量不高,因為書店覺得這類書通常賣不動。

“《三體》這樣的本格*科幻,在日本通常不會很暢銷,即使是名家名作,能賣兩、三萬本就已經很好了。大森望說。

(*本格即正統、傳統,日本人心中的正統科幻,是小松左京、克拉克這類世界觀宏大、技術設定嚴謹的硬核科幻,跟輕小說、幻想文學和動漫的受眾不一樣)

而且,大劉此前在日本並不知名:《流浪地球》未在日本上映,僅有短篇《圓》被翻譯刊登在雜誌上。

考慮到這些,早川書房把初版印量控制在了1萬部左右。

“當然,《三體》是大熱的話題之作,我們猜到它可能會是有史以來賣得最好的,但也只是覺得一年賣出10萬部就不錯了。”

結果呢,一週就完成了一年的KPI。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誰貢獻了這10萬本?

據瞭解,購書的主力軍是學生、遊戲宅、歷史迷和商務人士

遊戲人小島秀夫幾天內多次轉發,帶動了不少ACG愛好者。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小島秀夫的“套娃式”轉發: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國內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日本媒體報導中國媒體報導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小島秀夫得知此事,發推說“小島秀夫推薦《三體》在中國成為話題”

NHK專門出了一檔節目,講解“科幻小說”。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連《日本經濟新聞》這種專業財經報紙都登了好大一副廣告。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日財新聞的《三體》廣告,謎之EVA氣息

藤井太洋和梅田麻裡繪透露:

很多商務人士、工程師是因為中國同事的安利才去看的。

“《三體》在東京賣得很好,尤其是在商務區,銷量特別高。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感受到被劉慈欣支配恐懼的日本書店(圖:衛西諦)

今年7月,日本有東野圭吾、宮部美雪、伊阪幸太郎、道尾秀介等名家的新書集中出版,《三體》的銷量毫不示弱,和日本頂級的人氣作家並駕齊驅。

“在外國翻譯小說中,這個速度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一次。

02 把《三體》翻譯成“有趣日語”的人

日本讀者對《三體》的稱讚,其中一條是”翻譯地道“日推@ashe_dalmasca:看到日語“脫水”和“再水化”(應該是“浸泡)”腦子裡馬上就浮現出那種場景,翻譯真是了不起啊”。

對於譯文小說,翻譯質量往往決定銷量。而科幻這種特殊文類,翻譯的門檻更高——

譯者要麼讀過大量科幻小說,要麼自己有科幻寫作經驗,才能讓小說有“科幻味兒”。

劉宇昆這樣兼具科幻作家和華人身份的譯者,在世界範圍內都很難得。

《三體》日文版的延遲,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翻譯稀缺。

因此,一開始,早川書房打算從劉宇昆的英文版直接翻譯,但中方堅持希望直譯中文,最後想了一個辦法:

分工合作。

第一道工序,兩位譯者光吉 さくら(光吉櫻)和ワン チャイ(灣仔)先從中文翻譯成日文。

這時的初譯本大體上沒錯,但有很多不自然的地方,還有因為譯者不懂科幻而造成的錯譯、誤譯。

第二道工序,大森望修改一遍,形成符合日語習慣、有科幻風格的、有趣的文字,“看起來就像日本人寫的一樣自然”。

大森望的本職是翻譯英文科幻,有35年從業經驗,做起來非常順手。

“拿‘科學邊界’、‘亂紀元’、‘恆紀元’、‘地球三體組織’這些新造詞來說,我拿到的初譯本中,都直接使用了中文的漢字。因為是漢字文化圈,日本人也能看懂意思,但是語感上會稍微有一點不舒服。因此,在最終的版本中,我把它們修改成了‘科學frontier’*、‘亂紀’、‘恆紀’、‘地球三體協會’,儘量不讓讀者感到不適。”大森望說。(* 日本人更熟悉英語詞彙)現在看來,當初這個決定雖然麻煩,但正確無比。

藤井太洋認為,從中文翻譯過來的日文版,比英文版信息量更大,更容易刺激讀者的想象。

“比如一些計算機術語,與英文版不同,大森在日文版中保留了一點中文的表達,讀的時候會覺得是中國人在那裡操作,很有畫面感。”

大森望的本土化翻譯,還讓大史成了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下文會細講)

“當那些大膽的科幻點子(如智子的開發實驗)出現時,思考怎麼把那種趣味性用日語表達出來,是很有樂趣的。可以說,《三體》暢銷,很大程度要歸功於這種特殊的翻譯法。

神戶國際大學教授毛丹青認為:劉慈欣《三體》眼下在日本火爆,是近年來罕見的文化現象。這本書三人團隊的翻譯也許是第一回打破了日本學者以及學院派的領域壟斷,為中國當代文學“走出去”提供了一個靠譜的可能性。

03 當日本人讀《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古往今來,能“出圈”的作品,一定是能在各種文化中引起共鳴。

立原透耶認為,《三體》的風靡,是因為它兼具中國性和世界性,既有關於中國歷史、文化、風物的紮實描寫,也有優秀的科幻設定,讓外國人也能理解、共情、認同。

當初,《三體》在西方經歷了一系列“文化震盪”:很多美國讀者喜歡程心,而羅伯特·索耶聲稱他在《三體》裡讀出了中國的殖民地心理。那麼當日本人看《三體》,他們看到了什麼?

我們整理了如下關鍵詞: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關鍵詞1:美少女

問大森望日本讀者怎麼看智子,得到了”美少女“這樣的回答。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有很多人希望智子可以被擬人化(雖然已經有了官方擬人)。智子的美少女化,對於日本讀者來說是必然的吧?她一定會很受歡迎。智子老是穿著和服在茶室裡沏茶,關於這一點,日本讀者的反應恐怕會是抱怨她出場的場景太少了(笑)。”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三體藝術插畫集》 裡的各種智子形象(作者:小繪,邯小鄲,Neo1900千九)關鍵詞2:CP

立原透耶說,很多人萌大史和汪淼的CP。

“雖然是中年男人,但還是有很多女性讀者覺得大史很帥,期待出現同人作品。網絡上,已經讀過《三體3》的讀者是這麼跟大家推薦的——‘第1部只是BL,到了第3部就會有百合劇情了’。”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畫師@起司 的大史x羅輯同人圖關鍵詞3:大史“大史是日本讀者最喜歡的角色。

其實想想大叔刑警在日劇里居高不下的人氣,就能理解日本人對大史的愛了。

翻譯的時候,大森望還用了不同的方言、口音去強化人設,給大史加了不少分。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藤井太洋畫的大史(左一),網友指出:神似北野武

大森望說,當時他總也抓不住人物說話的語氣,看了中文也找不到感覺,只好從網上去找,看飯制同人,一邊摸索中國粉絲心目中的三體人物,一邊決定每個人物的說話方式。

“我對大史的印象是:注重現場勘查、從第一線慢慢磨礪上來的中年刑警。他講話的口氣會更粗暴一點,比汪淼‘大叔’得多,但是又有親近感。去年有個電影叫《孤狼之血》,就差不多是那裡面役所廣司的感覺。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 現在我們有了第二個版本的大史:役所廣司關鍵詞4:中國歷史

我們都知道,日本有一票中國歷史宅,孜孜不倦產出了《七龍珠》《封神演義》《最遊記》《三國無雙》......

當這群人看到秦始皇和荊軻,“樂瘋了”。

立原透耶表示:“日本人一直非常喜歡《三國志》《三國演義》這類中國古典作品。三體遊戲那段情節,日本的中國歷史愛好者們超級喜歡,都樂瘋了,也俘獲了遊戲愛好者的心。”另外,《三體》吸引日本讀者的點是對歷史事件的正面描寫。這對日本人來說是非常震撼的內容。“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關鍵詞5:古典

輕小說和時間輪迴題材盛行的日本,《三體》這樣的小說,被認為是“古典系”——

“像外星人侵略這種古老題材,我們本以為 50年前就滅絕了,但劉慈欣還是寫得很好,科幻作者和譯者都該反省——古老不是也挺好的嘛。

大森望稱,《三體》有一種“人類對科幻最原始的興奮”。

問他:什麼叫對科幻最原始的興奮?

他說:“第一次讀阿瑟·克拉克、小松左京作品時的那種緊張、心砰砰直跳的感覺。那種被稱作sense of wonder的驚奇與戰慄。

其實外國讀者看《三體》,最開心的不是“我們喜歡的他們也喜歡”,而是他們會發現你不曾注意的閃光點,讓人覺得:

哦,原來還可以這樣讀啊。

“《三體》有一種打破定式的力量,把各種有趣的想法都放在一起。11維紙的2維展開、三體組織和警察的鬥爭、美少女、中國工夫……各種有趣的點都堆在一起,對大眾讀者十分友好。大森望總結道。

不過,《三體》帶來的影響遠遠不止於此。

幾乎只用了一個月,日本讀者突然對中國科幻有了期待,立原透耶之前無人問津的關於中國科幻的企劃,也突然就通過了。

新華社稱,《三體》在日本的火爆,讓中國科幻成為一種類型被記住。

面對銷售盛況,早川書房的社長下了指示要求儘早出版,翻譯團隊正在努力。《三體》2、3將在2020、2021年陸續出版。

立原透耶還想組一個《三體》應援旅行團,讓日本的粉絲來中國拜訪大劉,促進中日科幻交流。

藤井太洋說,目前大劉在日本讀者心中的印象是:優等生。

“劉慈欣可能是接受過太多采訪了,《朝日新聞》的採訪他回答得都很標準,有一種‘優等生’的感覺......到2、3部出版的時候,大家會發現(暗黑的)劉慈欣其實不是那個‘優等生’的模樣吧。”

作者 | 船長,未來局新媒體主筆,宅學家,太空美學研究員。採訪 | 小靜,一外是日語的資深科幻愛好者,有貓,熱愛一切小動物;田田,從《球狀閃電》入坑的95後科幻迷,會唱日語歌,喜歡吃檸檬,夢想騎貓旅行。鳴謝 | Mahat對本文內容亦有貢獻

拓展閱讀

《三體》日文版來了,聊聊那些驚豔、糟糕、荒誕的封面

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深度專訪 | 日本人在《三體》裡看見了什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