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一讖語,是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184)首領張角提出來的革命口號。這八個字細究起來沒有幾人說的明白,簡而言之說它是張角給漢王室當亡,黃巾當興的革命行為披上一件合法外衣大概不會離譜。蒼與黃本來只是兩種顏色,但經陰陽家用五行終始之說一解釋,就變得具有了社會神祕屬性。

東漢初年,劉秀建立政權後即正式確立以火德王,色尚赤。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專政,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危機日益嚴重,非但是普通百姓,就連士人也對統治者感到絕望。因此,圖讖符命之說盛行一時,各階級代表人物無不利用。於是乎“赤德氣盡”、“黃德當興”、“漢行氣盡、黃家當興”的流言紛紛。張角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人人頭裹黃巾正是利用這一讖語,為奪取政權大造輿論的。此後,張魯在漢中建立五斗米道政權,其手下司馬李休勸他舉號稱王,其理由同樣是“赤氣久衰,黃家當興”;汝南大族野心家袁術擁兵割據,覬覦帝位,給自己找的藉口是“以袁氏出陳為舜後,以黃代赤,德運之次……”;而雄霸一方的袁紹,也曾炮製出“赤德衰盡,袁為黃胤”的讖語,準備趁天下大亂的機會,陰謀一逞。

"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一讖語,是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184)首領張角提出來的革命口號。這八個字細究起來沒有幾人說的明白,簡而言之說它是張角給漢王室當亡,黃巾當興的革命行為披上一件合法外衣大概不會離譜。蒼與黃本來只是兩種顏色,但經陰陽家用五行終始之說一解釋,就變得具有了社會神祕屬性。

東漢初年,劉秀建立政權後即正式確立以火德王,色尚赤。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專政,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危機日益嚴重,非但是普通百姓,就連士人也對統治者感到絕望。因此,圖讖符命之說盛行一時,各階級代表人物無不利用。於是乎“赤德氣盡”、“黃德當興”、“漢行氣盡、黃家當興”的流言紛紛。張角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人人頭裹黃巾正是利用這一讖語,為奪取政權大造輿論的。此後,張魯在漢中建立五斗米道政權,其手下司馬李休勸他舉號稱王,其理由同樣是“赤氣久衰,黃家當興”;汝南大族野心家袁術擁兵割據,覬覦帝位,給自己找的藉口是“以袁氏出陳為舜後,以黃代赤,德運之次……”;而雄霸一方的袁紹,也曾炮製出“赤德衰盡,袁為黃胤”的讖語,準備趁天下大亂的機會,陰謀一逞。

為啥《三國演義》中各路英豪都對“黃”字情有獨鍾?

黃巾起義爆發後,東漢統治者立刻組織武裝力量瘋狂鎮壓,於是曹操、劉備、孫堅等人閃亮登場,依靠鎮壓黃巾起義各自積累了政治資本,為將來的爭雄打下了基礎。在對待黃巾軍的態度上,雄材大略的曹操與劉備、孫堅等人的態度略有不同,他採取的方法是順勢而為,在對青州黃巾軍作戰中剿撫並用,攻心為上,雙方非但沒有成為死敵,反而是梁山兄弟越打越親,甚至被黃巾軍引為同道中人,黃巾軍作書信勸降曹操,稱“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地之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

此後,歷史出現驚天大逆轉,勢單力薄的曹操成功收編數十萬黃巾軍,設立青州軍。正是這隻青州軍追隨曹操南征北戰,成為曹操逐鹿中原、統一北方的有生力量。曹操如何以弱克強,收編青州黃巾軍,史書中並無任何清晰交代,但有太多理由相信,曹操與黃巾軍在“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個事情上是形成了共識的。甚至可以說,曹操在某些方面,甚至作出了妥協,或者是有了心照不宣的君子協定。

"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一讖語,是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184)首領張角提出來的革命口號。這八個字細究起來沒有幾人說的明白,簡而言之說它是張角給漢王室當亡,黃巾當興的革命行為披上一件合法外衣大概不會離譜。蒼與黃本來只是兩種顏色,但經陰陽家用五行終始之說一解釋,就變得具有了社會神祕屬性。

東漢初年,劉秀建立政權後即正式確立以火德王,色尚赤。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專政,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危機日益嚴重,非但是普通百姓,就連士人也對統治者感到絕望。因此,圖讖符命之說盛行一時,各階級代表人物無不利用。於是乎“赤德氣盡”、“黃德當興”、“漢行氣盡、黃家當興”的流言紛紛。張角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人人頭裹黃巾正是利用這一讖語,為奪取政權大造輿論的。此後,張魯在漢中建立五斗米道政權,其手下司馬李休勸他舉號稱王,其理由同樣是“赤氣久衰,黃家當興”;汝南大族野心家袁術擁兵割據,覬覦帝位,給自己找的藉口是“以袁氏出陳為舜後,以黃代赤,德運之次……”;而雄霸一方的袁紹,也曾炮製出“赤德衰盡,袁為黃胤”的讖語,準備趁天下大亂的機會,陰謀一逞。

為啥《三國演義》中各路英豪都對“黃”字情有獨鍾?

黃巾起義爆發後,東漢統治者立刻組織武裝力量瘋狂鎮壓,於是曹操、劉備、孫堅等人閃亮登場,依靠鎮壓黃巾起義各自積累了政治資本,為將來的爭雄打下了基礎。在對待黃巾軍的態度上,雄材大略的曹操與劉備、孫堅等人的態度略有不同,他採取的方法是順勢而為,在對青州黃巾軍作戰中剿撫並用,攻心為上,雙方非但沒有成為死敵,反而是梁山兄弟越打越親,甚至被黃巾軍引為同道中人,黃巾軍作書信勸降曹操,稱“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地之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

此後,歷史出現驚天大逆轉,勢單力薄的曹操成功收編數十萬黃巾軍,設立青州軍。正是這隻青州軍追隨曹操南征北戰,成為曹操逐鹿中原、統一北方的有生力量。曹操如何以弱克強,收編青州黃巾軍,史書中並無任何清晰交代,但有太多理由相信,曹操與黃巾軍在“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個事情上是形成了共識的。甚至可以說,曹操在某些方面,甚至作出了妥協,或者是有了心照不宣的君子協定。

為啥《三國演義》中各路英豪都對“黃”字情有獨鍾?

理由如下:

首先,曹操挑選黃巾軍中的精壯男子,組成了“青州兵”。婦孺、非作戰人員則組織農業生產,開始了大規模的屯田。青州兵在曹操的作戰序列中,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存在,始終保持了獨立編制二十餘年,頗有傳奇故事中一些猛人“聽調不聽宣”的味道。曹操對待這支部隊很是寵溺,基本上是眼睜眼閉,青州兵戰鬥力強悍,但它的軍紀在曹操作戰部隊中是最差的一支。

正因為這個原因,建安年間曹操徵漢中的時候,張魯幾乎沒有做什麼抵抗,就歸順了曹操。當時有手下勸張魯歸降劉備,張魯當即表示“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很顯然,領導五斗米教的張魯推重“黃衣當王”,他與黃巾軍一樣視曹操為當立的“黃家”。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青州軍還沒有等到“蒼天”死翹翹,老驥伏櫪、志為周文王的曹操卻先掛了。曹操病死後,青州兵“擅擊鼓相引去”。幸虧繼任者曹丕處置得當,這才暫時安撫住了眾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曹丕加緊了代漢的腳步,是年三月,改元“延康”(出於道家經典,以人臣身份改君上年號,大約以曹丕始);十月緊鑼密鼓的完成了禪代,建元“黃初”(請注意“黃”這個字),降漢獻帝為“山陽公”。曹魏第一個年號之中有一“黃”字,最大的可能是給青州兵一個交待,兌現完成曹操當初許下的承諾。

"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一讖語,是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184)首領張角提出來的革命口號。這八個字細究起來沒有幾人說的明白,簡而言之說它是張角給漢王室當亡,黃巾當興的革命行為披上一件合法外衣大概不會離譜。蒼與黃本來只是兩種顏色,但經陰陽家用五行終始之說一解釋,就變得具有了社會神祕屬性。

東漢初年,劉秀建立政權後即正式確立以火德王,色尚赤。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專政,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危機日益嚴重,非但是普通百姓,就連士人也對統治者感到絕望。因此,圖讖符命之說盛行一時,各階級代表人物無不利用。於是乎“赤德氣盡”、“黃德當興”、“漢行氣盡、黃家當興”的流言紛紛。張角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人人頭裹黃巾正是利用這一讖語,為奪取政權大造輿論的。此後,張魯在漢中建立五斗米道政權,其手下司馬李休勸他舉號稱王,其理由同樣是“赤氣久衰,黃家當興”;汝南大族野心家袁術擁兵割據,覬覦帝位,給自己找的藉口是“以袁氏出陳為舜後,以黃代赤,德運之次……”;而雄霸一方的袁紹,也曾炮製出“赤德衰盡,袁為黃胤”的讖語,準備趁天下大亂的機會,陰謀一逞。

為啥《三國演義》中各路英豪都對“黃”字情有獨鍾?

黃巾起義爆發後,東漢統治者立刻組織武裝力量瘋狂鎮壓,於是曹操、劉備、孫堅等人閃亮登場,依靠鎮壓黃巾起義各自積累了政治資本,為將來的爭雄打下了基礎。在對待黃巾軍的態度上,雄材大略的曹操與劉備、孫堅等人的態度略有不同,他採取的方法是順勢而為,在對青州黃巾軍作戰中剿撫並用,攻心為上,雙方非但沒有成為死敵,反而是梁山兄弟越打越親,甚至被黃巾軍引為同道中人,黃巾軍作書信勸降曹操,稱“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地之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

此後,歷史出現驚天大逆轉,勢單力薄的曹操成功收編數十萬黃巾軍,設立青州軍。正是這隻青州軍追隨曹操南征北戰,成為曹操逐鹿中原、統一北方的有生力量。曹操如何以弱克強,收編青州黃巾軍,史書中並無任何清晰交代,但有太多理由相信,曹操與黃巾軍在“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個事情上是形成了共識的。甚至可以說,曹操在某些方面,甚至作出了妥協,或者是有了心照不宣的君子協定。

為啥《三國演義》中各路英豪都對“黃”字情有獨鍾?

理由如下:

首先,曹操挑選黃巾軍中的精壯男子,組成了“青州兵”。婦孺、非作戰人員則組織農業生產,開始了大規模的屯田。青州兵在曹操的作戰序列中,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存在,始終保持了獨立編制二十餘年,頗有傳奇故事中一些猛人“聽調不聽宣”的味道。曹操對待這支部隊很是寵溺,基本上是眼睜眼閉,青州兵戰鬥力強悍,但它的軍紀在曹操作戰部隊中是最差的一支。

正因為這個原因,建安年間曹操徵漢中的時候,張魯幾乎沒有做什麼抵抗,就歸順了曹操。當時有手下勸張魯歸降劉備,張魯當即表示“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很顯然,領導五斗米教的張魯推重“黃衣當王”,他與黃巾軍一樣視曹操為當立的“黃家”。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青州軍還沒有等到“蒼天”死翹翹,老驥伏櫪、志為周文王的曹操卻先掛了。曹操病死後,青州兵“擅擊鼓相引去”。幸虧繼任者曹丕處置得當,這才暫時安撫住了眾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曹丕加緊了代漢的腳步,是年三月,改元“延康”(出於道家經典,以人臣身份改君上年號,大約以曹丕始);十月緊鑼密鼓的完成了禪代,建元“黃初”(請注意“黃”這個字),降漢獻帝為“山陽公”。曹魏第一個年號之中有一“黃”字,最大的可能是給青州兵一個交待,兌現完成曹操當初許下的承諾。

為啥《三國演義》中各路英豪都對“黃”字情有獨鍾?

第二年四月,遠在成都的劉備聞訊,詐稱漢獻帝為曹丕所殺,迫不及待地自立為帝,改元“章武”,緊接著於是年七月起兵伐吳。劉備的年號中沒有一個“黃”字,並非是他不明白漢室將傾的道理(在《隆中對》中,他是認同諸葛亮漢室將傾說辭的),而是其既稱繼漢家大業,又不願揹負代漢的罵名,自然不能借重“黃家當興”的政治讖語,只能高舉紹嗣救國的大旗到底。魏、蜀相繼稱帝,江東孫權雖然新得荊州實力大增,但迫於劉備數十萬大軍的軍事報復,擔心腹背受敵,只好忍辱負重,對曹丕俯首稱臣,受魏封為“吳王”(孫權對向曹丕稱臣之事對手下臣民密而不宣)。222年冬十一月,當陸遜擊敗劉備,擊退曹魏的南侵後,一直把自己妝扮成大漢孤臣的孫權迫不及待的在武昌就吳王位,宣佈大赦天下,改年號為“黃武”元年。

你黃我也黃,很顯然,孫權心底也認可“黃天當立”這一說法的。

"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一讖語,是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184)首領張角提出來的革命口號。這八個字細究起來沒有幾人說的明白,簡而言之說它是張角給漢王室當亡,黃巾當興的革命行為披上一件合法外衣大概不會離譜。蒼與黃本來只是兩種顏色,但經陰陽家用五行終始之說一解釋,就變得具有了社會神祕屬性。

東漢初年,劉秀建立政權後即正式確立以火德王,色尚赤。東漢末年外戚宦官專政,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危機日益嚴重,非但是普通百姓,就連士人也對統治者感到絕望。因此,圖讖符命之說盛行一時,各階級代表人物無不利用。於是乎“赤德氣盡”、“黃德當興”、“漢行氣盡、黃家當興”的流言紛紛。張角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人人頭裹黃巾正是利用這一讖語,為奪取政權大造輿論的。此後,張魯在漢中建立五斗米道政權,其手下司馬李休勸他舉號稱王,其理由同樣是“赤氣久衰,黃家當興”;汝南大族野心家袁術擁兵割據,覬覦帝位,給自己找的藉口是“以袁氏出陳為舜後,以黃代赤,德運之次……”;而雄霸一方的袁紹,也曾炮製出“赤德衰盡,袁為黃胤”的讖語,準備趁天下大亂的機會,陰謀一逞。

為啥《三國演義》中各路英豪都對“黃”字情有獨鍾?

黃巾起義爆發後,東漢統治者立刻組織武裝力量瘋狂鎮壓,於是曹操、劉備、孫堅等人閃亮登場,依靠鎮壓黃巾起義各自積累了政治資本,為將來的爭雄打下了基礎。在對待黃巾軍的態度上,雄材大略的曹操與劉備、孫堅等人的態度略有不同,他採取的方法是順勢而為,在對青州黃巾軍作戰中剿撫並用,攻心為上,雙方非但沒有成為死敵,反而是梁山兄弟越打越親,甚至被黃巾軍引為同道中人,黃巾軍作書信勸降曹操,稱“漢行已盡、黃家當立,天地之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

此後,歷史出現驚天大逆轉,勢單力薄的曹操成功收編數十萬黃巾軍,設立青州軍。正是這隻青州軍追隨曹操南征北戰,成為曹操逐鹿中原、統一北方的有生力量。曹操如何以弱克強,收編青州黃巾軍,史書中並無任何清晰交代,但有太多理由相信,曹操與黃巾軍在“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這個事情上是形成了共識的。甚至可以說,曹操在某些方面,甚至作出了妥協,或者是有了心照不宣的君子協定。

為啥《三國演義》中各路英豪都對“黃”字情有獨鍾?

理由如下:

首先,曹操挑選黃巾軍中的精壯男子,組成了“青州兵”。婦孺、非作戰人員則組織農業生產,開始了大規模的屯田。青州兵在曹操的作戰序列中,是一個十分特別的存在,始終保持了獨立編制二十餘年,頗有傳奇故事中一些猛人“聽調不聽宣”的味道。曹操對待這支部隊很是寵溺,基本上是眼睜眼閉,青州兵戰鬥力強悍,但它的軍紀在曹操作戰部隊中是最差的一支。

正因為這個原因,建安年間曹操徵漢中的時候,張魯幾乎沒有做什麼抵抗,就歸順了曹操。當時有手下勸張魯歸降劉備,張魯當即表示“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很顯然,領導五斗米教的張魯推重“黃衣當王”,他與黃巾軍一樣視曹操為當立的“黃家”。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青州軍還沒有等到“蒼天”死翹翹,老驥伏櫪、志為周文王的曹操卻先掛了。曹操病死後,青州兵“擅擊鼓相引去”。幸虧繼任者曹丕處置得當,這才暫時安撫住了眾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曹丕加緊了代漢的腳步,是年三月,改元“延康”(出於道家經典,以人臣身份改君上年號,大約以曹丕始);十月緊鑼密鼓的完成了禪代,建元“黃初”(請注意“黃”這個字),降漢獻帝為“山陽公”。曹魏第一個年號之中有一“黃”字,最大的可能是給青州兵一個交待,兌現完成曹操當初許下的承諾。

為啥《三國演義》中各路英豪都對“黃”字情有獨鍾?

第二年四月,遠在成都的劉備聞訊,詐稱漢獻帝為曹丕所殺,迫不及待地自立為帝,改元“章武”,緊接著於是年七月起兵伐吳。劉備的年號中沒有一個“黃”字,並非是他不明白漢室將傾的道理(在《隆中對》中,他是認同諸葛亮漢室將傾說辭的),而是其既稱繼漢家大業,又不願揹負代漢的罵名,自然不能借重“黃家當興”的政治讖語,只能高舉紹嗣救國的大旗到底。魏、蜀相繼稱帝,江東孫權雖然新得荊州實力大增,但迫於劉備數十萬大軍的軍事報復,擔心腹背受敵,只好忍辱負重,對曹丕俯首稱臣,受魏封為“吳王”(孫權對向曹丕稱臣之事對手下臣民密而不宣)。222年冬十一月,當陸遜擊敗劉備,擊退曹魏的南侵後,一直把自己妝扮成大漢孤臣的孫權迫不及待的在武昌就吳王位,宣佈大赦天下,改年號為“黃武”元年。

你黃我也黃,很顯然,孫權心底也認可“黃天當立”這一說法的。

為啥《三國演義》中各路英豪都對“黃”字情有獨鍾?

公元266年,司馬炎依樣葫蘆,篡奪了曹魏政權,完成了再一次的禪代,建立了西晉政權,年號“泰始”。

晉之承魏與魏之承漢如出一轍,晉室自然認為正統在魏,每個政權在建立之初,為了彰顯其統治的合法性與權威性,毫不例外都有改元稱號之舉。司馬炎稱帝時天下猶未一統,內外矛盾重重,隱藏了諸多政治危機,政權合法性有待證明。其年號“泰始”出自《周易》,意謂國家一元更始,否極泰來,祈望早日結束戰亂,新政權長治久安。

綜上所述,東漢末年到孫權稱帝近四十年間的歷史,基本上就是圍繞著一個“黃”字在發展。搞明白了“黃”字的內涵,也就讀懂了三國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