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都單一宗教,為啥我們儒釋道一家

中國哲學開始於堯舜禹湯的聖王傳統,關注生命和道德的學問,諸子百家是為了應對周朝文化的疲弊而產生的各種思想流派。儒家肯定周文而提出了仁的觀念;道家則否定周文,提出無為;佛教“緣起性空”的觀念,認為萬事萬物是不可理解的。中國哲學的縱貫系統中,儒家是最徹底的縱貫系統,是縱貫縱講,而佛教和道家都屬於縱貫橫講。

人家都單一宗教,為啥我們儒釋道一家

中華民族的特質在於它是從堯舜禹湯的聖王傳統發展而來的德性的學問,它的主要課題是生命,是向內看,而不是向外看的。古代部落社會的氏族的領袖是天命這個觀念的由來,得到統治權,就是得到了天命。人民聽不聽你,人民怎麼看你,才是天命的關鍵。於是,出現了德性的觀念,有德性的領袖才有天命。德性和天命關係到的是我們的內在生命,因此說中國文化是關心生命的,中國哲學是生命的學問。這和西方哲學不同。

人家都單一宗教,為啥我們儒釋道一家

中國哲學將人作為目的,而不是工具,它旨在啟發人的良知。由於中國哲學向內的傳統,也因此中國沒有發展出科學的傳統。

諸子百家的由來

諸子和百家有個分別,諸子指的是思想家、哲學家。百家是指《周禮》裡面那些具有專門知識的“官”和“官”下面的人。古代的知識都集中在官府專家手中,這些掌管知識的人在古代叫做“王官”,百家就是指王官裡管事的專家。在班固的《漢書》裡有句“諸子出於王官”,也就是說,像孔子這樣的哲學家,他的思想也是有線索可尋的,這個線索就是王官。所以,諸子出於王官,意思就是哲學家是來自於這些王官的,也可以說諸子和百家是有緊密聯繫的。

人家都單一宗教,為啥我們儒釋道一家

儒家

諸子百家都是針對周文疲弊而產生的。孔子採取的態度是肯定周文,他認為社會是需要制度、禮儀來規範的。孔子認為這一套周文它本身沒有問題,周文之所以失效,是因為那些貴族生命腐敗墮落,不能實踐和承擔這套禮樂。儒家的態度是要把周文生命化,為此,孔子提出了“仁”的觀念。

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人如果沒有仁的品德,那麼你製作禮樂有什麼用呢?可見禮樂要有真實的意義,要有價值,你就必須要有真的生命,而真的生命就在於這個“仁”字。仁是一個內心的標準,不是科學的定義,仁是要我們培養如何讓我們的心不麻木,不要沒有感覺。

人家都單一宗教,為啥我們儒釋道一家

道家

針對周文疲弊,道家的態度是否定周文。道家把周文看做是虛文,是形式主義,道家背後的基本精神是要求自由。老子並不直接告訴你什麼是道,道家說“道”是從“無”入手的。老子說的無,不等於什麼都沒有,老子的無是從“無為”而來的。老子反對“有為”,老子認為有為就是造作,就是不自然,就是虛偽。

所謂的無為不是你什麼都不做,不動,而是一個精神生活上的觀念,就是自由自在。道家的自然是去掉了虛偽和造作的精神獨立的超越境界,只有“無為”才能接近自然,接近“道”。道家的“生”本身也是一種“無為”,是指不去規定、限制、束縛它,而讓它順著本性自己生長。老子從“無為”這個觀念再普遍化、抽象化而提煉出了“無”這個概念,“無”是一個實踐、生活上的觀念,是一個人生的問題,而不是形而上學的問題。

人家都單一宗教,為啥我們儒釋道一家

佛教

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興起,佛教的“緣起性空”的觀念認為世界本質是空的,也就是說,因果變化的世界是不可理解的,因為不可理解,所以佛教認為世界是“如幻如化”的,生命是“如幻如化”,佛教以“空”來看因果律,是要說明世界不可理解。西方哲學是“為實有而奮鬥”,佛教則是“為去掉實有而奮鬥”。

傳統佛教認為科學知識是一種執著,但牟宗三認為科學知識的存在是因為眾生需要,而佛普渡眾生也需要藉由科學知識的幫助,因此佛法和科學知識並不存在根本上的矛盾。

人家都單一宗教,為啥我們儒釋道一家

儒釋道三家都指向終極形態層次的問題,因此都屬於縱貫系統的哲學。其中儒家是最徹底的縱貫系統,因為它肯定了道德的創造性,肯定了“仁”和“性”的超越原則,道家和佛教則是縱貫橫講。道家肯定了道,卻將道的創造轉化為消極的“不生之生”的境界形態,開出了藝術的境界、觀照的境界;佛教不肯定道和性,佛教將終極的追求轉化為佛性和法身,佛性和法身無法創造萬法,而只能保住萬法。總的來說,儒釋道三家指向之處是同一個層次,它們之間沒有高低之分,只有並列的異同,這就是牟宗三提出的中國哲學的縱貫系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