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心性主義”、“心本主義”,與唯心主義有本質不同

儒家 文化 性學 宋朝 物理 明朝 ?? 蔡氏意學 2019-05-04

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之根,也是中國文化之主體。而儒家文化又是以“心”和“性”為中心,可以稱之為“心性主義”、“心本主義”文化。

到了宋明時期,儒學乾脆被稱為“心性學”,也叫“理學”、“道學”。儘管宋明兩朝的儒學可以整體上稱之為“心性學”,但是宋朝和明朝又有所不同,宋學更偏重於“性”,可以稱之為“性學”,而明朝則更偏重於“心”,叫“心學”、“陽明心學”。但是,“性學”和“心學”則又都是“理學”。

儒家的“心性主義”、“心本主義”,與唯心主義有本質不同

因此,要真正弄明白宋明理學究竟是怎麼回事,弄明白儒學是怎麼回事,必須首先弄清楚“心”、“性”、“理”的內涵及相互關係。這些概念都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為西方所無。但是,自辛亥革命以來,中國的學術就由自西方“拿來”的西化學術所主導,中國自身的傳統學術則被認為落後而被拋棄。由於所接受的教育是基於西式學術的,所以現代的中國人要理解這些傳統的儒學概念,是非常困難的。要麼認為其落後,而徹底否定之,輕慢之,甚至辱罵之,要麼以西式學術的視角和內涵去肢解、修正。

“心”是人的思考功能的主體和器官,是一切思考認知活動的發出者。但是,“心”的存在並非生理上的、物理上的,而是功能上的。用計算機的術語來說,“心”屬於軟件範疇,是虛擬的、邏輯的存在。

概而言之,“心”這個概念是邏輯推導的結果,是抽象的。從整個人類文明史而言,“心”這一概念,也代表著最高級別的邏輯推理能力,代表著最高級別的抽象能力。中國之外的任何文明,自古至今從未出現過真正意義上“心”的概念,包括所謂的“現代文明”。這意味著,這些文明的邏輯能力和抽象能力均處於一個非常低的層次和境界。

為什麼說“心”這一個概念代表著最高級別的邏輯和抽象,因為“心”是針對人的思考活動本身所進行的邏輯推導和抽象。西方的邏輯和抽象都是針對思考的結果的。在西方邏輯是為證明和確認真理的、知識的,這些東西實則是人心思考的結果。對於人心的思考的結果,在儒家看來,是屬於“物”的範疇,真理、知識是“物”,而非“心”。

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中國的“心”與西方的“真理”之間的關係:“心”是“漁”,“真理”是“魚”。有個成語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漁”是捉魚的方法,“魚”則是用“漁”所捉到的具體的魚。中國文化將關注點放在了“心”上、“漁”上,而西方文化則將關注點放在了“真理”上、“物”上、魚上。

儒家的“心性主義”、“心本主義”,與唯心主義有本質不同

由於中國認識到作為思考主體的“心”的存在,而一切知識不過是“心”的思考的結果。因此,知識的存在就是無需再額外去證明的,因為人心的思考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判斷和選擇過程,這些都是人心所固有的屬性,是人生而有之的,是自然天然本然的。一旦確立的“心”的存在,人心會自動的去思考,“思則得之,不思不得”,自動地會獲取知識。因此無需在人心之外再設立一個“邏輯”,對知識進行一個再證明。

心進行思考活動所依據的原則就是“理”、“義”、“道”。“理”既是“心”的基本屬性,即“性”,也是進行判斷和選擇時的標準。所謂宋朝的儒家說:“性即理”。研究人心,就是研究其屬性,也即研究“義理”。

由於“心”是根據“義理”的原則去思考的。或者說在遵循本心的前提下,心的思考結果是一定符合義理的。這樣,“義理”就是實際上也是一種邏輯,是“義理邏輯”。這是中國文化的基本思維方式,是中國文化的基本邏輯。

中國文化不僅認識到作為思考功能本身的存在,這是“心”,而是也認識到作為思考結果的“物”的存在,真理、知識都是“物”,而且正確地認識到“心”、“物”之間的關係。“心”是“體”,“物”是“用”。“心物”關係就是“體用”關係。

但是,西方卻一直沒有認識到思考主體的存在,沒有出現“心”的概念。也就是說,從思維能力上來說,他們還沒有能力對思考活動本身進行邏輯歸納,進行抽象,而僅僅停留在思考結果上,於是他們以“真理”、“知識”為中心,他們的邏輯和抽象都是侷限在這個方面。在前面一篇文章中,我指出中國的邏輯是“心邏輯”,即“義理邏輯”,西方的邏輯是“物邏輯”,真理、知識都是“物”。

西方人還認為,所有的知識、真理、理念可以分為兩類:唯心主義的和唯物主義的。其實這個分類是僅僅針對思考結果的,針對“物”的,並不包括“心”本身,思考主體本身。而中國的學問則是主要針對“心”的,針對思考主體本身的。因此,中國的“心性學”、“心學”,或者“心性主義”、“心本主義”,與西方的唯心主義存在根本不同。

中國的“心性主義”是針對“心”的,而西方唯心主義則是針對“物”的。唯心和唯物所指的都是作為心的思考結果的物,而不是“心”。西方壓根就不存在作為思考主體的“心”的概念。

這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翻譯問題。唯心主義的英文是idealism,顯然用“唯心主義”去翻譯“idealism”是錯誤的。“ideal”的意思是意念、理念,這並非“心”,而只是“心”的思考的結果,也是“物”。顯然,最初將“idealism”與中文“唯心主義”建立對應的那個翻譯家,是個二把刀。他並沒有真正弄懂中文“心”的真正含義。

那麼第一個將“idealism”翻譯成“唯心主義”的人是誰?答案是一位大約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人。事實上,現代中文中有很多現代學術詞彙,都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從日本引入的,並非中國人自己的翻譯。

我此前專門寫過兩篇文章討論這個問題。我將這些現代中文詞彙稱之為“香蕉詞”,是我根據“香蕉人”來造的。“香蕉人”是黃皮白心之人,指的是那些在生理、身體上是中國人,但是在內心精神上已經西化的華裔。“香蕉詞”指那些在字形和語法上是中文,但是含義卻是西方的詞彙。

儒家的“心性主義”、“心本主義”,與唯心主義有本質不同

現代漢語中所存在的大量的“香蕉詞”,不僅現代中國人理解中國文化造成巨大的障礙,理解西方文化也造成巨大障礙。因此這些“香蕉詞”作為實際上是把中國的傳統內涵給屏蔽了,極具欺騙性。看到“唯心”這個詞,現代人會相當人地認為,中國的“心”就是“唯心”的。如果不能夠真正理解中國文化,也就不能夠真正理解西方文化,因為兩者之間存在互動和影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