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和上海,一個政治中心一個經濟中心,中國人心裡的紅玫瑰和白玫瑰。

它們是所有社會生存類話題的常客,也是大多數城市比較文章的主角。它們集聚了最豐厚的商業社會文化資源,城市性格卻截然不同。而選擇不同的城市,可能就決定了不同的人生。

在DT財經《2019中國青年理想城報告》的城市“青和力”評價體系中,上海和北京的“青和力”幾乎同分,遙遙領先於中國其他城市,但在細分項上各有千秋。這意味著,對於年輕人來說,兩個城市具有同樣強大卻又特色迥異的吸引力。

1

北京:奮鬥青年的天堂

北京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硬實力上。

雖然北京在GDP總量、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線上消費總額等方面稍弱於上海,但由於少了近300萬人口,北京在人均指標上有微弱優勢。

從第三產業GDP佔比來看,北京也更高。2017年,北京第三產業GDP佔比為80.56%,高於上海的69.18%。第三產業越高,即意味著能提供越多工作崗位,更有利於吸引年輕人。但這不一定就說明上海的城市發展硬實力不足,因為以高端製造為優勢的德國,GDP的三產佔比也與上海相似。

細數那些讓大學畢業生垂涎的知名企業,北京的中國500強企業數量是上海的3倍,新經濟上市公司(包含TMT、互聯網、醫療技術等高科技行業)數量比上海多三成,獨角獸公司數量和創業能級比上海翻倍。

根據智聯招聘數據,上海的大公司(員工數量在1000人以上)招聘需求數量差不多是北京的3/4。在所有招聘崗位中,年輕人更偏愛的前沿行業佔比數字,上海也比北京要低約15%。其中,在IT服務、計算機軟件等領域,上海的崗位佔比比起北京少了約三成,媒體/出版/影視/文化傳播行業也不到北京的一半。

不過,優渥的就業資源和經濟實力的背後是北京青年們普遍的知識焦慮。網易雲課堂數據顯示,北京知識付費規模比起上海多出了近40%,妥妥坐穩了頭把交椅。知乎上,北漂焦慮的問答也屢見不鮮。

也許正是如此,多的是一邊在北京“追夢”,一邊抱怨北京沒有生活的年輕人。

2

上海:更具生活氣息的國際都市

“我們在這兒迷惘,我們在這兒尋找,也在這兒失去”不光是一句歌詞,也是北京居民出行時的真實寫照。

搬到上海之前,專欄作者林安曾在北京生活多年。她在一篇文章裡寫道:“剛去北京覺得城區好大,不跨區都要在路上花1.5個小時。如果要跨區,單程可能就要花2個小時——就像是一場短途旅行。”不光是林安,對於其他生活在北京的居民來說,這種日常出遠門的現象普遍存在。

顯然,粗獷的北方城市在講求供應密度的便利性建設上確實不佔優勢。而在上海,從浦東國際機場到虹橋國際機場橫穿整個城市也僅需乘坐1.5小時地鐵,這還不包括磁懸浮、機場大巴等特定便捷交通。此外,隨處可見的全家、羅森、7-11,以及遍地扎堆的各色餐廳,共同構建了更加便捷舒適的生活。

除了生活的舒適與便利,上海時尚的城市氣質也是吸引年輕人的一個重要加分項。在大眾品牌偏好度上,北京和上海的整體差距不大,然而在一些潮流品牌上,北京就不似上海那麼“洋氣”了。上海無印良品門店數量比起北京多35%,星巴克數量甚至比北京多出一倍。

同時,上海還是全球知名品牌的“首店聚集地”。號稱“世界上最好吃漢堡”的ShakeShack於2018年在上海新天地開出中國首店;當時全球最大、亞洲首家的星巴克臻選烘焙工坊選擇在南京西路開業。愛馬仕、路易威登、VeraWang等奢侈品牌登陸中國時,上海也是首選。

上升到要滿足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上海無疑是一座更具有國際範兒的大都會。“時尚新潮”“熱愛生活”的城市氣質是上海的精神內核。

與北京相比,無論是從城市面貌還是物質文明的角度來看,上海都提供了更具活力的生活氣息與最具色彩的都市生活圖景。

3

北京與上海的較量

也是兩個城市群的角逐

如果從工作、生活與精神需求三個角度來拆解北京、上海,不同個性的年輕人應該會進一步明確自己的歸屬。但城市都不是孤立的個體,地理與行政區位決定了它們作為中心城市組群發展的未來。

一方面,城市群的協同是影響城市發展潛力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地理空間的接近讓城市群內多個城市成為一個整體,年輕人選擇其中某個城市,事實上是擁抱了整個城市群的資源。

所以,“北京還是上海”的背後其實是“京津冀還是長三角”的問題。

從北上所屬城市群各城市的青和力排名來看,長三角城市群呈現出更好的城市層級體系。在上海之後,杭州、南京、蘇州進入青和力前10名,寧波、無錫進入前20名,在不同程度吸引年輕人的分位段都有排位靠前的城市。相較之下,京津冀地區在北京和天津之外,城市群缺少中堅城市,青和力僅次於天津的石家莊,也已經排至第41名。

在產業發展方面,北京的中國500強、獨角獸及新經濟上市公司的數量總和佔據京津冀城市群的86%。而在長三角城市群,上海只佔40%,緊隨其後的還有杭州、南京、蘇州等城市,產業發展差異均衡。

京津冀地區卻不太均衡。應屆生的校招機會、大公司和前沿行業的招聘名額幾乎被北京包攬,薪資水平也領先較多。相較而言,長三角的工作機會含金量得分更加均衡,圍繞上海的江浙地區城市亦有不少就業機會,收入性價比也相對較高。

當超級城市的理想與慾望承載不起高昂的生活成本和競爭壓力時,上海青年退一步還有很多不錯的長三角備選城市,而北京青年需要付出更高的機會成本尋找退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