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是一回事嗎?

儒家 國學 董仲舒 孔子 易道禪境 易道禪境 2017-09-19

文/清虛道人

“天人感應”思想由何而來

在中國人的傳統信仰中,敬天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這二者不但不是一回事,其在所追求的終極命題上還有著本質差別。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是一回事嗎?

天人感應(資料圖)

“天人感應”一詞源出於《尚書·洪範》,其寫道:“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晰,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徵:曰狂,恆雨若;曰僭,恆暘若;曰豫,恆燠若;曰急,恆寒若;曰蒙,恆風若。”意思是說,當朝君主的施政態度如何,會影響到大自然的氣候變化,認為人的行動其實是與天象有關聯的。孔子在作《春秋》的時候,也曾經提出“邦大旱,毋乃失諸刑與德乎”的疑問,並規勸國君要“正刑與德,以事上天。”由此可見,早在先秦時期,天就已經被人們供奉在至高無上的地位,並且具備根據人類行為的善惡而做出徵兆的主動性。所謂“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便是這一觀點的集中體現,而孔子強調的“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則直接奠定了人類在蒼天面前的無能為力。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是一回事嗎?

敬天法祖(資料圖)

在此基礎上,作為“天人感應”論的集大成者,董仲舒在進諫漢武帝的時候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也。”其觀點基本上繼承了先秦時期的“災異說”,同時董仲舒還充分發揮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生成論,認為天地與人類自身的禍福、社會秩序的制定都是按照五行的生克來運轉生存的。當萬物合於五行,則生生不息而萬物昌;若萬物背離於五行,則天降災異、社會失序、萬物皆禍。董仲舒還認為,構成天地萬物與人類自我的基本物質是相通的,他秉持“氣化論”,主張人之氣若能夠調和順適,天地之氣因感而必然化現祥瑞。相反,人之氣如果邪亂乖謬,當此氣與天地之氣相混淆時,就會使得災象叢生。“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氣正,則天地之化精而萬物之美起;世亂而民乖,志癖而氣逆,則天地之化傷,氣生災害起”,這是“天人感應”論的一項重要內容。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是一回事嗎?

董仲舒像(資料圖)

在災異遣告說與天人同類說的基礎上,董仲舒更進一步神化了天的存在,他提出“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的主張,把天認定為宇宙間最至高無上的主宰。不論是自然界的萬物生化,還是人類社會中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都是天神按照陽貴陰賤的意志來安排的。人們的行為如果符合天意,就會得到上天的獎勵;如果不符合,就會受到上天的制裁。至此,天人感應的思想基本形成。這一套具備神學基礎的世界觀,不僅為當朝統治者提供了一統天下的君權神授理論,更成為中國式宗教神學誕生的基礎。

“天人合一”比“天人感應”更超越

儘管董仲舒及其帶有儒家綱常色彩的“天人感應”論是建立在先秦道家及陰陽家“天人合一”理論基礎上形成的,但很顯然其把先賢口中“天”的概念狹隘化了。天的意象,有三個不同層面的表達:一為自然之天;二為董仲舒所謂之天神;三是對人類社會及自然界運行秩序的某種概括性表達,此略同於老子講的“道”。《莊子·達生篇》曰:“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道家講到的天之父母與人之子孫之間並非是自然的生育,而是對生化現象的形象性表達。“大道無情,生育天地”,這種“生育”是自然萬物按照固有的規律和準則長期演化的結果,並不是秉持了某位神明的意志,也不會因為規則的演進或改變而遭受懲罰。正相反,萬物法自然,天有天之自然,人有人之自然,這種自然是“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道的層面上來看,天與人是可以並稱的。此觀點甚至可以追溯到《易經》中,其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陰陽、柔剛、仁義,皆是自然之道在不同方面的不同體現,三者本於一源,彼此之間是同與應的關係,又何來尊卑之差別?”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是一回事嗎?

天人合一(資料圖)

《黃帝內經》中反覆強調一個觀點,曰“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蔘天地”,其認為人的生理和精神意識都應該參照自然規律的運作,以此思想來調和身心才能實現煉養的目標。在崇尚自然的道家學說中,天人合一是修真的最高境界,體現出來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係,而非隸屬關係。季羨林老先生說:“‘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不要講征服與被征服。雖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強調人類的行為要合天道,否則就會自遺其咎,但這種合道的思想、行為並不是以某種附加了人格意識的神明做主宰的,而是以天地萬物都需要遵循的自然之道為準則。自然,乃是自我之本然,是每個事物自身所具有的規律。所以在道的支配下,萬物儘管表現出千萬種不同情態,卻又都遵循同一個內在法則。天人合一,追求的是萬物在道的層面上的同一,即是和諧共生。莊子言:“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恰恰是因為人類社會制定了各種規章制度來限制自然本性,才阻礙了自我對道的體認。所以老子極力倡導“絕聖棄智”,把“忠信之薄而亂之首”的各種規章制度打碎,真正解放了人性,才能使人們復歸於自然,最終實現“萬物與我為一”的超越境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