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新儒家?新儒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儒家 國學 梁漱溟 中國近代史 哲學詩畫 2017-08-03

鴉片戰爭後,儒家文化面臨著空前的挑戰,西方的堅船大炮和民主科學已經強勢的進入,我們再也不能逃避問題了,在這種情勢下,儒家急需拓展和革新,於是新儒家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但究竟什麼是新儒家?它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一起來看。

鴉片戰爭以後,面對著西方日益進步的科學技術,面對著西方強有力的政治和經濟制度,還有堅船利炮,有著兩千年曆史的儒家文化面臨著一種新的、空前強大的“挑戰”。這種“挑戰”是世界性的,它向我們這個古老的民族提出瞭如何實現民主和科學從而進入現代化的歷史性課題。正是在這種局面下,以“老內聖開出新外王”為己任的新儒家應運而生。

新文化運動以來,在全盤西化的浪潮中,新儒家一般被稱作“保守派”。他們堅信中國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恆的價值。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東美所說:“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學,以建立新儒學。”牟宗三說:“凡是願意以平正的心懷,承認人類理性的價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東西(包括哲學思想、觀念系統、主義學說、政經活動……),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當代新儒家的共通點是一方面致力對儒、釋、道三家作出新的詮釋及應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學思想融會在中國傳統智慧之內,從而肯定中國傳統哲學也可發展出民主與科學等現代理念的新哲學思潮。

什麼是新儒家?新儒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儒家鼻祖——孔子

當代新儒家可分為三代,分別為:

第一代——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學家為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

第二代——1950年至1979年,代表哲學家為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

第三代——1980年至今,代表哲學家有成中英、杜維明、余英時等。

新儒家代表人物介紹

1,熊十力

什麼是新儒家?新儒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熊十力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繼智、升恆、定中,號子真、逸翁,晚年號漆園老人,漢族,湖北省黃岡縣張家灣人。中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新儒家開山祖師,國學大師。與其三弟子(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和張君勱、梁漱溟、馮友蘭、方東美被稱為“新儒學八大家”。

1949年以後,以特別人士身份邀請參加首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後被選為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委員。因反對文革,絕食身亡。著有《新唯識論》《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釋》《乾坤衍》等書。其哲學觀點以佛教唯識學重建儒家形而上道德本體,其學說影響深遠,在哲學界自成一體,“熊學”研究者也遍及中國和海外,《大英百科全書》稱“熊十力與馮友蘭為中國當代哲學之傑出人物”。

熊十力的哲學終極關懷在於:為人類尋找早已失落了的自我。科技理性的膨脹,人文價值的喪失,道德意識的危機,生命本性的困惑,促使熊十力以探尋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為己任,促使他重新思考人類的存在的危機和人類的本質的發展,重新反省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重新尋找“人生本質”和“宇宙本體”,並重新闡明二者的關係。

他把這些視為哲學家的首要任務,他一生的踐行和努力也充分證明了這點。

2,梁漱溟

什麼是新儒家?新儒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男,蒙古族,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名、漱溟,後以漱溟行世。原籍廣西桂林,生於北京。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國學大師、愛國民主人士,主要研究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大儒家”之稱。

梁漱溟受泰州學派的影響,在中國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並取得可以借鑑的經驗。一生著述頗豐,存有《中國文化要義》、《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唯識述義》、《中國人》、《讀書與做人》與《人心與人生》等。1988年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

梁漱溟不苟言笑,愛好和人討論,也愛好書法,但最大的愛好還是思考問題。因為思考問題,梁漱溟經常失眠。腦子一開動起來,很難剎住車。後來到北大教書,因為失眠,他還向學校提出過辭職。每隔一段時間,梁漱溟會躲起來安靜思考、潛心推究。

梁漱溟一直認為自己是個有思想,而且本著自己的思想去行動的人。他把孔子、孟子、王陽明的儒家思想,佛教哲學和西方柏格森的“生命哲學”糅合在一起,把整個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意欲不斷得到滿足的過程,提出以“意欲”為根本,又賦予中國傳統哲學中“生生”概念以本體論和近代生物進化論的意義,認為“宇宙實成於生活之上,託乎生活而存者也”,提出“生活就是沒盡的意欲和那不斷的滿足與不滿足”的哲理觀點。

3,牟宗三

什麼是新儒家?新儒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牟宗三

牟宗三(1909-1995),字離中,山東省棲霞人,祖籍湖北省公安縣,被譽為近現代中國最具“原創性”的“智者型”哲學家,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1928年考入國立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升哲學系,1933年畢業。先後任教於中央大學、金陵大學、浙江大學,以講授邏輯與西方文化為主。三十年代,主編《歷史與文化》、《再生》雜誌。1949年,赴臺北師範學院與東海大學任教。1954年受聘為臺灣地區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1960年應聘至香港大學主講中國哲學。其後又任教於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東海大學、中央大學。1984年榮獲臺灣地區行政院國家文化勳章。

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響很大,他繼承而且發展了熊十力的哲學思想,較多地著力於哲學理論方面的專研,謀求儒家哲學與康德哲學的融通,併力圖重建儒家的“道德形而上學”。代表作有《心體與性體》《才性與玄理》《中國哲學十九講》《中西哲學之匯通》《現象與物自身》《佛性與般若》等。

牟宗三把歷史上的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在儒家中則又判定孔、孟、陸、王為“正脈”,認為儒學是“身心性命”之學,而其他則都是所謂的“繞開去”、“歧出”。他對宋明理學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並一反傳統的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區分,提出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守仁、胡宏、劉宗周是宋明理學的九個代表人物,把陸象山與王陽明歸為一系,胡宏與劉宗周歸為一系,合北宋的周敦頤、張載、程顥而為“宋明儒學之大宗”。

牟宗三認為:歷史上的中國文化有道統而無學統和政統,內聖強而外王弱。近代以來,中國文化面臨西方文化的嚴峻挑戰。對中國傳統文化如何現代化的問題,牟宗三提出“開出”說,即從儒家的“內聖之學”開出“新外王”、由“道統”開出“政統”和“學統”。具體的方法就是通過“良知”的自我“坎陷”坎陷出“知性主體”和“政治主體”,簡言之,就是從“道德主體”轉出“民主”與“科學”。

4,杜維明

什麼是新儒家?新儒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杜維明

杜維明,男,1940年生於中國昆明,祖籍廣東南海。中國當代著名學者,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當代研究和傳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國際哲學學會名譽院士(代表中國)。

杜維明15歲起便研習儒家文化,曾師從唐君毅、徐復觀;1961年畢業於臺灣東海大學中文系,翌年獲哈佛燕京學社獎學金前往美國深造,1968年獲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言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1981年始任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和哲學教授,並曾任該校宗教研究委員會主席、東亞語言和文明系主任。1988年獲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1996-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社社長,2008、2013年分別當選國際哲學會聯會(FISP)執行委員、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2010年起,任哈佛大學亞洲中心資深研究員。

在各個時期,杜維明的思想和著述重點有所不同。1966-1978年,著重詮釋儒家傳統,確立了對儒家精神價值作長期探索的為學方向;1978年至80年代末,關懷重心是闡發儒家傳統的內在體驗和顯揚儒學的現代生命力;20世紀90年代迄今,所關注並拓展的領域有“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啟蒙反思”、“世界倫理”等。

杜維明總結道:五四以來的“工具理性”使儒家精神價值、傳統中國文化、東方文明頓然成為糟粕,棄之惟恐不及。因此,重新揭示蘊含在儒家傳統中的心性傳統的意義與價值,就成為東方哲學的中心論題之一;另一方面,“要想從價值根源處尋求扭轉此一狀況的途徑,我們必須深沉反思代表現代西方精神的啟蒙心態並從其基本的生命取向掌握其論據的來龍去脈”。只有這樣,我們的儒學才會有新發展,新出路。

杜維明分疏了“儒教中國”和“儒學傳統”兩個概念。他認為,前者是“以政治化的儒家倫理為主導思想的中國傳統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及其在現代文化中各種曲折的表現”,人們通常所說的封建遺毒指的是儒教中國,而儒家傳統則是“使中華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源泉活水,是塑造中國知識分子那種涵蓋天地的氣度和胸襟的價值淵源,也是培育中國人那種堅韌強毅的性格和素質的精神財富。

杜維明進一步指出:“儒家傳統”是一個體現“終極關切”的精神文明:在最壞的客觀條件下表現出最好的人性光輝;具有可貴的抗議精神——超越性與現實性的結合;儒家文化不是超越而外在,而是超越而內在。因此,儒學基本的精神方向,是以人為主的, 它所代表的是一種涵蓋性很強的人文主義。這種人文主義,和西方那種反自然、反神學的人文主義有很大不同,它提倡“天人合一、萬物一體”。這種人文主義,是入世的,要參與現實政治,但又不是現實政權勢力的一個環節,它有著相當深刻的批判精神, 即力圖通過道德理想來轉化現實政治,這就是所謂‘聖王’的思想。

儒家還具有強烈的宗教情懷,它基本上是一種哲學的人類學,是一種人文主義,而且這種人文主義既不排斥超越的層面‘天’也不排斥自然。所以,它是一種涵蓋性比較大的“人文主義”。儒家的人文主義性質和宗教性質並不建立在人格上帝的神祕氣氛中,而表現在個人人格發展的莊嚴性、超越性與無限性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