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產、裁員,戈恩時代的老套路,能拯救日產疲軟的全球銷量嗎?'

"

自從日產前董事長戈恩被捕之後,過去8個月時間裡日產陷入了動盪不安的局面之中,“宮鬥劇”還沒完全結束,縮減產能、裁員的消息又接二連三地出現,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除在中國市場實現銷量增長外,日產在美國、歐洲等其他市場銷量均呈現下跌態勢。

近日,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產汽車發佈的2019年二季度合併決算報表顯示,該公司營業利潤為16億日元,同比下降99%,為了重啟公司,日產汽車首席執行官西川廣人提出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2500人,並公佈新減產措施。


"

自從日產前董事長戈恩被捕之後,過去8個月時間裡日產陷入了動盪不安的局面之中,“宮鬥劇”還沒完全結束,縮減產能、裁員的消息又接二連三地出現,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除在中國市場實現銷量增長外,日產在美國、歐洲等其他市場銷量均呈現下跌態勢。

近日,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產汽車發佈的2019年二季度合併決算報表顯示,該公司營業利潤為16億日元,同比下降99%,為了重啟公司,日產汽車首席執行官西川廣人提出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2500人,並公佈新減產措施。


減產、裁員,戈恩時代的老套路,能拯救日產疲軟的全球銷量嗎?


若消息屬實,此次裁員數量相當於日產全球員工的一成多,整個裁員行動將在2023年3月前完成,與此同時,日產也加強中美兩大市場的調整,在華大發力發展新能源領域,在北美市場以提高利潤率為主。

想當年,戈恩用裁員、關廠等方式使日產扭虧為盈,之後的戰略決策似乎有所保守,面對汽車行業“新四化”的到來,似乎心有餘而力不足,當再次出現利潤下降的態勢,還使用減產能、大範圍裁員的方式,在如今這個競爭環境中還能奏效嗎?

全球銷量走低是主因


7月25日,日產汽車在日本召開新聞發佈會,除了公佈其營業利潤持續走低外,還把盈利能力下降歸納到收入減少和外部因素的負面影響,如國際貿易爭端加劇、原材料成本升高、整體車市疲軟等,但實際上與其全球銷量走低是脫離不了關係的。

2018年,日產汽車全球銷量為551.6萬輛,同比下降4.4%,除了中國156.4萬輛的業績達到2.9%的增長之外,美國和歐洲市場銷量大幅下滑,公司全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2%,營業利潤同比降低44.6%,日產CEO西川廣人更把這個“鍋”歸咎於戈恩的戰略決策。


"

自從日產前董事長戈恩被捕之後,過去8個月時間裡日產陷入了動盪不安的局面之中,“宮鬥劇”還沒完全結束,縮減產能、裁員的消息又接二連三地出現,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除在中國市場實現銷量增長外,日產在美國、歐洲等其他市場銷量均呈現下跌態勢。

近日,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產汽車發佈的2019年二季度合併決算報表顯示,該公司營業利潤為16億日元,同比下降99%,為了重啟公司,日產汽車首席執行官西川廣人提出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2500人,並公佈新減產措施。


減產、裁員,戈恩時代的老套路,能拯救日產疲軟的全球銷量嗎?


若消息屬實,此次裁員數量相當於日產全球員工的一成多,整個裁員行動將在2023年3月前完成,與此同時,日產也加強中美兩大市場的調整,在華大發力發展新能源領域,在北美市場以提高利潤率為主。

想當年,戈恩用裁員、關廠等方式使日產扭虧為盈,之後的戰略決策似乎有所保守,面對汽車行業“新四化”的到來,似乎心有餘而力不足,當再次出現利潤下降的態勢,還使用減產能、大範圍裁員的方式,在如今這個競爭環境中還能奏效嗎?

全球銷量走低是主因


7月25日,日產汽車在日本召開新聞發佈會,除了公佈其營業利潤持續走低外,還把盈利能力下降歸納到收入減少和外部因素的負面影響,如國際貿易爭端加劇、原材料成本升高、整體車市疲軟等,但實際上與其全球銷量走低是脫離不了關係的。

2018年,日產汽車全球銷量為551.6萬輛,同比下降4.4%,除了中國156.4萬輛的業績達到2.9%的增長之外,美國和歐洲市場銷量大幅下滑,公司全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2%,營業利潤同比降低44.6%,日產CEO西川廣人更把這個“鍋”歸咎於戈恩的戰略決策。


減產、裁員,戈恩時代的老套路,能拯救日產疲軟的全球銷量嗎?


戈恩執掌日產期間,為了刺激銷售一直靠大幅度折扣來擴大市場份額,但卻忽視了利潤率的問題,尤其是在美國等主要市場投放新品的速度過慢,這一點,也可以從日產今年的銷量表現可以證實。

今年前6個月,日產在美的銷量為65.4萬輛,同比下降7.7%,而在中國市場,前6個月的銷量達到了71.83萬輛,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日產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和整體疲軟的車市相比,即使是微弱的增長也是難能可貴的。

針對目前的經營狀況,日產方面計劃通過多種舉措來改善難看的業績。

減產、裁員還能奏效?


目前,汽車行業似乎遭遇了發展的瓶頸,一個車企如果不能創造出更多的利潤,那麼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縮減成本,面對利潤的暴跌,日產還是採用了戈恩時代的老套路,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25萬人,削減10%的產能和產品線。

大範圍的裁員以及減產計劃,在外界看來似乎是意料之中,預計可以為日產減少上千億日元的成本,加上通過削減銷售成本和減少降價促銷,並將重點放在美國的銷售上,這樣一來,美國市場的利潤率提升至5%以上回歸正常並非難事。


"

自從日產前董事長戈恩被捕之後,過去8個月時間裡日產陷入了動盪不安的局面之中,“宮鬥劇”還沒完全結束,縮減產能、裁員的消息又接二連三地出現,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除在中國市場實現銷量增長外,日產在美國、歐洲等其他市場銷量均呈現下跌態勢。

近日,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產汽車發佈的2019年二季度合併決算報表顯示,該公司營業利潤為16億日元,同比下降99%,為了重啟公司,日產汽車首席執行官西川廣人提出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2500人,並公佈新減產措施。


減產、裁員,戈恩時代的老套路,能拯救日產疲軟的全球銷量嗎?


若消息屬實,此次裁員數量相當於日產全球員工的一成多,整個裁員行動將在2023年3月前完成,與此同時,日產也加強中美兩大市場的調整,在華大發力發展新能源領域,在北美市場以提高利潤率為主。

想當年,戈恩用裁員、關廠等方式使日產扭虧為盈,之後的戰略決策似乎有所保守,面對汽車行業“新四化”的到來,似乎心有餘而力不足,當再次出現利潤下降的態勢,還使用減產能、大範圍裁員的方式,在如今這個競爭環境中還能奏效嗎?

全球銷量走低是主因


7月25日,日產汽車在日本召開新聞發佈會,除了公佈其營業利潤持續走低外,還把盈利能力下降歸納到收入減少和外部因素的負面影響,如國際貿易爭端加劇、原材料成本升高、整體車市疲軟等,但實際上與其全球銷量走低是脫離不了關係的。

2018年,日產汽車全球銷量為551.6萬輛,同比下降4.4%,除了中國156.4萬輛的業績達到2.9%的增長之外,美國和歐洲市場銷量大幅下滑,公司全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2%,營業利潤同比降低44.6%,日產CEO西川廣人更把這個“鍋”歸咎於戈恩的戰略決策。


減產、裁員,戈恩時代的老套路,能拯救日產疲軟的全球銷量嗎?


戈恩執掌日產期間,為了刺激銷售一直靠大幅度折扣來擴大市場份額,但卻忽視了利潤率的問題,尤其是在美國等主要市場投放新品的速度過慢,這一點,也可以從日產今年的銷量表現可以證實。

今年前6個月,日產在美的銷量為65.4萬輛,同比下降7.7%,而在中國市場,前6個月的銷量達到了71.83萬輛,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日產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和整體疲軟的車市相比,即使是微弱的增長也是難能可貴的。

針對目前的經營狀況,日產方面計劃通過多種舉措來改善難看的業績。

減產、裁員還能奏效?


目前,汽車行業似乎遭遇了發展的瓶頸,一個車企如果不能創造出更多的利潤,那麼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縮減成本,面對利潤的暴跌,日產還是採用了戈恩時代的老套路,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25萬人,削減10%的產能和產品線。

大範圍的裁員以及減產計劃,在外界看來似乎是意料之中,預計可以為日產減少上千億日元的成本,加上通過削減銷售成本和減少降價促銷,並將重點放在美國的銷售上,這樣一來,美國市場的利潤率提升至5%以上回歸正常並非難事。


減產、裁員,戈恩時代的老套路,能拯救日產疲軟的全球銷量嗎?


但從更深入的角度出發,日產的利潤下降真的與產能和即將被裁掉的員工有很大關係嗎?這顯然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題,而車企的運營也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日產曾積極地在印度、巴西等國增加產能,然而隨著各國經濟的滑坡而導致運作效率低迷,所以不得不進行減產。

至於日產慣用的降價促銷手段,是為了搶佔美國市場份額,並增加銷售獎勵金額,這是其第二個失敗,雖然銷售量是增加了,但利潤率降低的同時還留下了“廉價車”的形象,品牌溢價能力下滑,產品更迭速率太慢創新跟不上,缺乏核心競爭力,這些才是日產應該嘗試改變的。

日產的整體墮落


相信不少人會有些疑問,日產在中國市場有那麼好的銷量,為什麼說它是墮落的呢?透過中國市場和其他日系車企來看,相信能從中找到答案,2018年車市寒冬下,本田、豐田能在中國取得逆勢增長,這和他們不斷加快新品的投放以及產品更新迭代的速度有關,如新平臺等。

反觀日產,就好像有點吃老本的意思,憑藉合資品牌的影響力和過去所積累的口碑和銷量,主要依靠著軒逸、奇駿、逍客三大車型佔據中國市場,和豐田、本田等車企多點開花,不斷投放新產品和加快核心車型更新迭代形成鮮明對比。

長此以往下去,即使是中國市場也不能挽救日產的頹勢,拿全新一代軒逸來說,原本是有向上突破的潛力,但日產卻主動選擇了墮落,數十年如一日的1.6L發動機依然是電噴技術,修修補補整成了第三代技術來混淆消費者。


"

自從日產前董事長戈恩被捕之後,過去8個月時間裡日產陷入了動盪不安的局面之中,“宮鬥劇”還沒完全結束,縮減產能、裁員的消息又接二連三地出現,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除在中國市場實現銷量增長外,日產在美國、歐洲等其他市場銷量均呈現下跌態勢。

近日,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產汽車發佈的2019年二季度合併決算報表顯示,該公司營業利潤為16億日元,同比下降99%,為了重啟公司,日產汽車首席執行官西川廣人提出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2500人,並公佈新減產措施。


減產、裁員,戈恩時代的老套路,能拯救日產疲軟的全球銷量嗎?


若消息屬實,此次裁員數量相當於日產全球員工的一成多,整個裁員行動將在2023年3月前完成,與此同時,日產也加強中美兩大市場的調整,在華大發力發展新能源領域,在北美市場以提高利潤率為主。

想當年,戈恩用裁員、關廠等方式使日產扭虧為盈,之後的戰略決策似乎有所保守,面對汽車行業“新四化”的到來,似乎心有餘而力不足,當再次出現利潤下降的態勢,還使用減產能、大範圍裁員的方式,在如今這個競爭環境中還能奏效嗎?

全球銷量走低是主因


7月25日,日產汽車在日本召開新聞發佈會,除了公佈其營業利潤持續走低外,還把盈利能力下降歸納到收入減少和外部因素的負面影響,如國際貿易爭端加劇、原材料成本升高、整體車市疲軟等,但實際上與其全球銷量走低是脫離不了關係的。

2018年,日產汽車全球銷量為551.6萬輛,同比下降4.4%,除了中國156.4萬輛的業績達到2.9%的增長之外,美國和歐洲市場銷量大幅下滑,公司全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3.2%,營業利潤同比降低44.6%,日產CEO西川廣人更把這個“鍋”歸咎於戈恩的戰略決策。


減產、裁員,戈恩時代的老套路,能拯救日產疲軟的全球銷量嗎?


戈恩執掌日產期間,為了刺激銷售一直靠大幅度折扣來擴大市場份額,但卻忽視了利潤率的問題,尤其是在美國等主要市場投放新品的速度過慢,這一點,也可以從日產今年的銷量表現可以證實。

今年前6個月,日產在美的銷量為65.4萬輛,同比下降7.7%,而在中國市場,前6個月的銷量達到了71.83萬輛,已經超越美國成為日產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和整體疲軟的車市相比,即使是微弱的增長也是難能可貴的。

針對目前的經營狀況,日產方面計劃通過多種舉措來改善難看的業績。

減產、裁員還能奏效?


目前,汽車行業似乎遭遇了發展的瓶頸,一個車企如果不能創造出更多的利潤,那麼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縮減成本,面對利潤的暴跌,日產還是採用了戈恩時代的老套路,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25萬人,削減10%的產能和產品線。

大範圍的裁員以及減產計劃,在外界看來似乎是意料之中,預計可以為日產減少上千億日元的成本,加上通過削減銷售成本和減少降價促銷,並將重點放在美國的銷售上,這樣一來,美國市場的利潤率提升至5%以上回歸正常並非難事。


減產、裁員,戈恩時代的老套路,能拯救日產疲軟的全球銷量嗎?


但從更深入的角度出發,日產的利潤下降真的與產能和即將被裁掉的員工有很大關係嗎?這顯然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學題,而車企的運營也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日產曾積極地在印度、巴西等國增加產能,然而隨著各國經濟的滑坡而導致運作效率低迷,所以不得不進行減產。

至於日產慣用的降價促銷手段,是為了搶佔美國市場份額,並增加銷售獎勵金額,這是其第二個失敗,雖然銷售量是增加了,但利潤率降低的同時還留下了“廉價車”的形象,品牌溢價能力下滑,產品更迭速率太慢創新跟不上,缺乏核心競爭力,這些才是日產應該嘗試改變的。

日產的整體墮落


相信不少人會有些疑問,日產在中國市場有那麼好的銷量,為什麼說它是墮落的呢?透過中國市場和其他日系車企來看,相信能從中找到答案,2018年車市寒冬下,本田、豐田能在中國取得逆勢增長,這和他們不斷加快新品的投放以及產品更新迭代的速度有關,如新平臺等。

反觀日產,就好像有點吃老本的意思,憑藉合資品牌的影響力和過去所積累的口碑和銷量,主要依靠著軒逸、奇駿、逍客三大車型佔據中國市場,和豐田、本田等車企多點開花,不斷投放新產品和加快核心車型更新迭代形成鮮明對比。

長此以往下去,即使是中國市場也不能挽救日產的頹勢,拿全新一代軒逸來說,原本是有向上突破的潛力,但日產卻主動選擇了墮落,數十年如一日的1.6L發動機依然是電噴技術,修修補補整成了第三代技術來混淆消費者。


減產、裁員,戈恩時代的老套路,能拯救日產疲軟的全球銷量嗎?


10.90萬的起售價使整體價格看似全面下降,但是仔細一看並不是這麼回事,後輪鼓剎、鋼輪轂、腳剎成為了軒逸控制成本的手段,入門版車型連個彩色中控屏都沒有幾乎只是擺設,真正排產的只有12萬以上的車型,除非大降價,要不然軒逸正在偏離性價比這條航道。

軸距和尺寸的大幅度提升,顏值高、內飾質感出色,如果能將配置、性能部分短板補齊,新軒逸有可能避免“降價促銷才能大賣”的命運,但日產並沒有這樣做,全系沒有定速巡航、依然沿用非獨立後懸掛、全系1.6L發動機,主動選擇了繼續墮落。

日產主動放棄了向上突破的想法,2.0T可變壓縮比發動機因成本過高20萬以下車型幾乎無緣,旗下車型在外觀、內飾上給了消費者很多驚喜,但在落後的發動機以及底盤和寒酸的配置上,依然是那個“不思上進”的日產。

眼下,日產更應該豐富自己的產品線佈局,調整策略增強品牌競爭力,努力“向上”並非“向下”,沿用老一套的策略,裁員、減產或許只能一時奏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