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還不喚醒你的創造力,人工智能終將把你取代

1997年,IBM的“ 深藍”電腦,擊敗了人類世界象棋冠軍Garry Kasparov。2005年,斯坦福大學的機器人,在一條沒有走過的沙漠小路上自動駕駛131英里。2017年,谷歌研發的AlphaGo機器人,以3比0的總比分,戰勝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圍棋冠軍柯潔。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術,從1956年正式提出,發展到現在,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今,在智能製造、智能駕駛、智能服務、全媒體融合等領域,都能看到AI的身影。

埃森哲卓越績效研究院的Mark Purdy認為,"現有的勞動力和資本,可以更有效地運用人工智能技術,使人們可以更專注於他們擅長的工作——想象、創造和創新。人工智能預示著,社會經濟和人類潛能將取得巨大增長和深度開發。"

的確,人工智能可以推動創新,這對整個社會乃至全人類都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對於社會中的某些人來說,AI技術並不友好。

因為在AI時代,那些從事機械化,高重複性工作的人,將會面臨著失業的風險。這些人可能包括售貨員、司機、甚至還有翻譯、醫生。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將要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

李開復就曾經預言:“未來的十年之內,人工智能將越來越強大,50%的工作都將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工智能已向人類發起挑戰,如果你還在重複機械地勞動,毫無改變,你將毫無懸念地被取代!

人類應該如何應對這種挑戰?

其實,剛才Mark的話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那就是,去想象、去創造

如果還不喚醒你的創造力,人工智能終將把你取代

01 想象力是人類的天賦本能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說,區別於機器和動物,人類獨有四種天賦。這四種天賦分別是,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想象力(Imagination)、良知(Conscience),以及獨立意志(Independent Will)。

而在這四種天賦中,想象力是最重要的。是想象力,讓人類離開洞穴,住進有空調的屋子裡,甚至在太空中遨遊。是想象力,讓人類在頭腦中創造,不斷超越現實。想象力和創造力,是造物主賜予人類的禮物,但是,很多人卻把這珍貴的禮物遺落了。

你可曾記得,童年時的自己有多少天馬行空的想法,很普通的事物在我們眼中都是形色鮮活的。然而,隨著年歲漸長,步入社會,我們五彩繽紛的世界不見了,為了謀生,我們慣性麻木地工作,生活如一潭死水,毫無創造性可言。

《喚醒心中的大師》中,把我們在孩童時期的心智稱為原始心智(Original Mind),原始心智被認為靈活有彈性,可以開放地接受新資訊。

而我們成年後的心智,被稱為傳統心智(Conventional Mind)。在傳統心智下,我們透過成見的濾網看世界,再也看不見事物的全貌。我的心漸漸緊縮,充滿防衛,對新奇的事物提不起任何興趣。

為什麼會這樣呢?

該書作者羅伯·葛林認為,扼殺創造力的元凶不是年紀太大,也不是才氣太少,而是我們的心境和態度。

我們故步自封,害怕危險,於是在舒適圈裡尋求安全。殊不知,自以為的安全,其實是最大的危險,你將因此付出高昂的代價。

比如,在職業發展上遭遇瓶頸,輕易被取代,再比如,親密關係出現裂痕,面臨離婚……總之,如果缺乏創造力,你的人生就會落得死氣沉沉。

因此,想要重新拿回生活的主動權,就需要我們喚醒休眠中的創造力。當然了,這並不會很難,因為想象和創造是人類的天賦本能

如果還不喚醒你的創造力,人工智能終將把你取代

02 大師們的創意之道

古今各界的大師級人物,無不是成功的創意人。《像藝術家一樣思考:BBC主編的藝術啟蒙課》一書,就講了許多藝術家的創意故事。下面我們就從這些故事,學習大師們的創意之道。

美國藝術家喬治亞·奧基夫說,“無論在何種門類的藝術中,要創造一個自己的世界都是需要勇氣的。” 那麼,我們就來看一個關於創造之勇氣的故事。

1508年,意大利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過得有些不順心。贊助人教皇尤里烏斯二世取消了他雕刻教皇陵墓的委託,卻派了他另一個任務——繪製西斯廷禮拜堂拱頂溼壁畫。

對米開朗基羅來說,接下這個任務,就意味著,要不顧一切來完成一項背離本意,也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工作。如果這項任務無法完成,米開朗基羅將會失去當時的優越地位,乃至全部生計。他因此而感到恐懼。

然而,最終,米開朗基羅還是接受了挑戰。

1512年,已近不惑的米開朗基羅完成了這項浩大的工程。當教皇和教廷的其他人員受邀參觀時,他們被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宏偉鉅作震撼了。米開朗基羅精湛的技巧,生動的想象力,令人眼花繚亂,驚歎不已。

其實,米開朗基羅不是非接下這個任務不可,他在幾年前已經完成了自己的雕塑傑作《大衛》,他完全不用冒這個險。

是勇氣,讓米開朗基羅踏出舒適圈,啟動自己的創造力;也是勇氣,成就了西斯廷禮拜堂拱頂溼壁畫,這一載入史冊的偉大傑作。

如果還不喚醒你的創造力,人工智能終將把你取代

西斯廷禮拜堂拱頂溼壁畫(圖片摘自網絡)

如果說,米開朗基羅告訴我們,創意需要十足的勇氣,那麼,下面畢加索的故事會告訴我們什麼呢?

法國啟蒙作家伏爾泰曾經說過,“創意不過是明智的模仿。”

而兩個世紀以後的畢加索,模仿伏爾泰說:“優秀的藝術家模仿,偉大的藝術家偷竊。

這兩句話說的什麼意思呢?那就是,創意絕非憑空而來,創意需要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模仿,模仿,也就是大師們的學徒階段。

2013年,倫敦考陶爾美術館舉辦了一場名為“成為畢加索”的展覽,展出的是,1901年畢加索還未成名時的作品。60多幅畫作,涵蓋了各式各樣的風格。

《侏儒舞者》像是德加《小舞者》的翻版,《藍色房間》又是對塞尚《沐浴者》的臨摹,而《在紅磨坊》的題材和風格,都像極了圖盧茲·勞特雷克。

其實,這些模仿期的畫作,已經在畫廊打開了銷路,讓畢加索小有名氣。但是,他並沒有滿足於此,因為他要成為獨一無二的畢加索。

於是,1901年的下半年,畢加索停止了模仿,轉而“偷竊”。其實,所謂“偷竊”,在我理解,就是借鑑前人的技法,創造自己藝術風格的過程。

《坐著的阿爾列金》就是畢加索“偷竊”的作品,他在畫作中創造出獨創的角色。這使一位未滿20歲的藝術家,由模仿者變成了大師。也正是這時,畢加索開始在畫作上,使用“Picasso”作為簽名,而不再用之前的姓名首字母。

從此,“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成為了“畢加索”。

從畢加索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發現,任何人在成為大師前,都需要模仿,需要經歷自己的學徒生涯。而在學徒生涯結束後,如果想要進入大師境界,就必須有自己獨特的創意。必須讓之前所有的模仿,變成你自己的骨血,你自己的風格。

總之,無論是勇氣,還是從模仿,到“偷竊”,它們都是大師們的創意之道。

如果還不喚醒你的創造力,人工智能終將把你取代

畢加索,《坐著的阿爾列金》,1901年(圖片摘自網絡)

03 創造的三個策略

上面,我們從米開朗基羅和畢加索的故事中,瞭解了大師們的創意之道。接下來,我們結合《喚醒心中的大師》中的觀點,來談談創造的具體策略。

策略1.培養容受力

什麼是容受力?詩人濟慈在給弟弟的信中說,“智慧已開的人,允許心智儘量吸收當下的體驗,而不去批判其所代表的的意義。而這些唯有放下我執才能辦到。”

從濟慈的話中,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能夠放下既有想法,讓自己吸收所有觀點,而不急於下結論,這種能力就是容受力。

可以說,容受力是創造力的源泉,所有大師都具備容受力。

莫扎特在自己的音樂生涯中,從未堅持某種定見,而是像海綿一樣吸收所有音樂風格,然後再把它們融入到自己的音樂中,從而賦予作品以新的生命。

愛因斯坦在提出相對論之前,也用了十年時間,發揮他的容受力。他沒有引用現成的理論,而是設想每一種可能性,直到最終創立出這套經典理論。

對於創造來說,容受力的確是必不可少的能力,那麼,這種能力該如何培養呢?

《喚醒心中的大師》中說,“要培養容受力,就要練習不急於滿足評斷每件事的心理需求,直到變成習慣。”

為什麼不要急於評斷呢?

《新世界: 靈性的覺醒 》中說,“愈快地加諸一個言語上的或是心理上的標籤,在人、事、物或情況上面時,你所面臨的實相就會變得愈淺薄和無生命力,而你也遠離了在你之內和周圍展開的生命奇蹟。你也許會有些小聰明,但是會失去智慧,還有喜悅、愛、創造力和生命力。 ”

也就是說,如果想要得到創造力和生命力,我們應該用盡一切方法,擺脫慣常的思考模式。不要急於下結論,不要認為自己一定對,只有這樣我們才具備了容受力。

如果還不喚醒你的創造力,人工智能終將把你取代

策略2.讓機緣巧合有機會發生

有了容受力以後,我們的心智就是開放的,可以容納各種觀點。這些觀點我在我們的頭腦中,並不是各行其是,互不影響的。要知道,我們的大腦具備雙重處理系統,它在接收資訊的同時,還會把這個資訊與已有的資訊作比對,找到資訊間的關聯。

不過,大腦的雙重處理系統並不能隨時處於工作狀態。當我們聚焦於一項工作時,注意力通常會收縮到極小的範圍,大腦基本無法進行多重任務。只有處於放鬆狀態時,大腦才能得到機會,讓機緣巧合發生。

機緣巧合的發生,在科學界極為普遍,比如,愛迪生髮明留聲機的過程。

當時,愛迪生正在研究改進電報機,但進展並不順利,紙張通過機器時的聲音尤其讓他煩心。在試圖去除這嗡鳴聲時,愛迪生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或許自己無意間發現了記錄人聲的方法。於是,他接連幾個月沉浸在這個想法裡,不斷進行實驗,最後發明出了記錄人聲的留聲機。

讓大腦不時地處於放鬆狀態,在機緣巧合中,最佳的創意就可能誕生。

如果還不喚醒你的創造力,人工智能終將把你取代

策略3.培養非語言的思考能力

我們都知道,規範而穩定的語言系統,會讓我們的人際交流變得更加有效。但不得不說,這種語言的範式,也把我們的思維,限制在了特定的邏輯形式中,使我們的心智失去彈性。

而創造力十足的人,知道讓心智保持彈性的方法,那就是,培養非語言的思考能力。

愛因斯坦曾經寫道:“語言中的字詞,不論是書面或口語的,似乎都沒在我的思想機制中扮演任何角色。充當思想元件的,是成堆的符號和還算清晰的圖像,我可以自行將它們重製、合併運用。”

大數學家雅克·阿達馬也說,“大部分數學家都是以圖像思考,為試圖破解的定理製作視覺圖像。”

相比於嚴謹的語言,圖像可以更靈活地呈現想法,還可以使我們的想法具體起來,從而更能幫助我們發揮創意。

除了圖像,圖表和模型,都可以幫助我們培養非語言的思考能力。

總之,非語言的思考能力,就是通過各種感官,多樣化地刺激大腦,使我們天賦的創造力得以解放

如果還不喚醒你的創造力,人工智能終將把你取代

自從互聯網走進我們的生活,我們享受到它帶來的便利,同時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我們的生活已經被互聯網主宰,不禁感覺疲憊、空虛、無力。

《像藝術家一樣思考:BBC主編的藝術啟蒙課》中說,“要想在數字時代獲得滿足感、目標與一席之地,我們需要變得有創造性。”

的確是這樣,AlphaGo機器人雖然贏了人類,但它永遠不能變成牛頓和愛因斯坦。人類獨有的創造力,是對我們人性的根本肯定,是能讓我們真正感到活著的東西

所以,如果你已經厭倦了應付,厭倦了無力,請馬上做出改變,馬上開始創造自己的生活吧。

當你變得有富有創造力時,你和你周圍的一切就開始有了生命力。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創造力是可以傳染的,讓它傳下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