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國剛剛遭遇了五國伐秦的厄困,丟掉了封陵、武遂等黃河沿線的戰略要地。

此時擺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打通東進中原的通道。這就要求秦軍必須集中兵力掃除韓、魏兩國在洛陽西、南兩面憑藉山險構築的防禦屏障。於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禦秦軍東進中原的步伐。但此時秦國東征軍的右翼卻暴露在了楚國的面前。為了解除楚國對秦軍右翼的威脅,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楚,燒夷郢都,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楚國從此兵勢敗散,不復能競。

打垮楚軍之後,魏冉再次將秦軍主力調回中原對準韓、魏,並於公元前273年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城下,斬首十三萬,沉趙軍兩萬人於黃河之中。而這一場大戰役的指揮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從上述史實的梳理中我們應該能看出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作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龍刀,白起是執行魏冉領土擴張計劃最得力的人選。白起人在哪裡,往往秦國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只要他現身的地方,動輒出現規模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國剛剛遭遇了五國伐秦的厄困,丟掉了封陵、武遂等黃河沿線的戰略要地。

此時擺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打通東進中原的通道。這就要求秦軍必須集中兵力掃除韓、魏兩國在洛陽西、南兩面憑藉山險構築的防禦屏障。於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禦秦軍東進中原的步伐。但此時秦國東征軍的右翼卻暴露在了楚國的面前。為了解除楚國對秦軍右翼的威脅,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楚,燒夷郢都,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楚國從此兵勢敗散,不復能競。

打垮楚軍之後,魏冉再次將秦軍主力調回中原對準韓、魏,並於公元前273年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城下,斬首十三萬,沉趙軍兩萬人於黃河之中。而這一場大戰役的指揮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從上述史實的梳理中我們應該能看出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作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龍刀,白起是執行魏冉領土擴張計劃最得力的人選。白起人在哪裡,往往秦國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只要他現身的地方,動輒出現規模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國剛剛遭遇了五國伐秦的厄困,丟掉了封陵、武遂等黃河沿線的戰略要地。

此時擺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打通東進中原的通道。這就要求秦軍必須集中兵力掃除韓、魏兩國在洛陽西、南兩面憑藉山險構築的防禦屏障。於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禦秦軍東進中原的步伐。但此時秦國東征軍的右翼卻暴露在了楚國的面前。為了解除楚國對秦軍右翼的威脅,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楚,燒夷郢都,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楚國從此兵勢敗散,不復能競。

打垮楚軍之後,魏冉再次將秦軍主力調回中原對準韓、魏,並於公元前273年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城下,斬首十三萬,沉趙軍兩萬人於黃河之中。而這一場大戰役的指揮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從上述史實的梳理中我們應該能看出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作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龍刀,白起是執行魏冉領土擴張計劃最得力的人選。白起人在哪裡,往往秦國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只要他現身的地方,動輒出現規模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認識回過頭來審視公元前282年至280年間白起三徵趙國的行動,他的目的可就令人費解了

連續三年伐趙,貌似秦國攻趙的決心和意志都很頑強。但這三次戰役的規模又都不大,而且按照秦國東擴的三階段計劃來看,地處北方的趙國顯然不在秦軍的主攻方向上。那為什麼魏冉還要命白起不辭辛勞地三徵趙國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補充一段在《史記》中失載的史實。

據楊寬先生《戰國史》一書所說,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之後,秦國成為了地緣形勢最為有利的強國。魏冉最初的計劃並不是趁齊國失敗的當口南下攻楚,而是東向攻魏。得到白起出徵魏國的消息後,蘇厲曾經對西周君預言:

“白起是攻善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樑,樑必破!”——《戰國策·西周策》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國剛剛遭遇了五國伐秦的厄困,丟掉了封陵、武遂等黃河沿線的戰略要地。

此時擺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打通東進中原的通道。這就要求秦軍必須集中兵力掃除韓、魏兩國在洛陽西、南兩面憑藉山險構築的防禦屏障。於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禦秦軍東進中原的步伐。但此時秦國東征軍的右翼卻暴露在了楚國的面前。為了解除楚國對秦軍右翼的威脅,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楚,燒夷郢都,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楚國從此兵勢敗散,不復能競。

打垮楚軍之後,魏冉再次將秦軍主力調回中原對準韓、魏,並於公元前273年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城下,斬首十三萬,沉趙軍兩萬人於黃河之中。而這一場大戰役的指揮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從上述史實的梳理中我們應該能看出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作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龍刀,白起是執行魏冉領土擴張計劃最得力的人選。白起人在哪裡,往往秦國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只要他現身的地方,動輒出現規模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認識回過頭來審視公元前282年至280年間白起三徵趙國的行動,他的目的可就令人費解了

連續三年伐趙,貌似秦國攻趙的決心和意志都很頑強。但這三次戰役的規模又都不大,而且按照秦國東擴的三階段計劃來看,地處北方的趙國顯然不在秦軍的主攻方向上。那為什麼魏冉還要命白起不辭辛勞地三徵趙國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補充一段在《史記》中失載的史實。

據楊寬先生《戰國史》一書所說,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之後,秦國成為了地緣形勢最為有利的強國。魏冉最初的計劃並不是趁齊國失敗的當口南下攻楚,而是東向攻魏。得到白起出徵魏國的消息後,蘇厲曾經對西周君預言:

“白起是攻善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樑,樑必破!”——《戰國策·西周策》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但戰役的真實結果卻與最初的預料大相徑庭。名將白起居然在魏都大梁西北的北林被困住了!

因為此時的魏國乃是山東諸侯的“縱親之腰”,無論燕、趙,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魏國被白起消滅。於是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趙國起兵十萬,燕國起兵八萬,紛紛加入了這場大會戰,由此造成了白起的困局。

攻魏的失敗給了秦昭王和魏冉一個深刻的教訓:秦國雖強,但只有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才能保持較高的勝率。一旦山東諸侯兵連勢結,秦國就有可能陷入被動。伐魏不成,秦國調轉兵鋒,南下攻楚。

對秦軍的攻楚計劃,臺灣三軍大學所編《中國曆代戰爭史》是這樣分析的:

秦昭襄王既決定三路攻郢,乃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命司馬錯發隴西之兵入蜀,並由蜀進攻楚之黔中郡,拔之。於是南路之進軍告成。司馬錯又分一部之兵,由巴郡東下,達於夔巫,準備東出巫峽以攻郢之西。另一路軍由武關東下,攻取楚之漢北及上庸之地,進入桐柏山地區。——《中國曆代戰爭史·春秋(下)》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國剛剛遭遇了五國伐秦的厄困,丟掉了封陵、武遂等黃河沿線的戰略要地。

此時擺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打通東進中原的通道。這就要求秦軍必須集中兵力掃除韓、魏兩國在洛陽西、南兩面憑藉山險構築的防禦屏障。於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禦秦軍東進中原的步伐。但此時秦國東征軍的右翼卻暴露在了楚國的面前。為了解除楚國對秦軍右翼的威脅,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楚,燒夷郢都,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楚國從此兵勢敗散,不復能競。

打垮楚軍之後,魏冉再次將秦軍主力調回中原對準韓、魏,並於公元前273年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城下,斬首十三萬,沉趙軍兩萬人於黃河之中。而這一場大戰役的指揮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從上述史實的梳理中我們應該能看出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作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龍刀,白起是執行魏冉領土擴張計劃最得力的人選。白起人在哪裡,往往秦國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只要他現身的地方,動輒出現規模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認識回過頭來審視公元前282年至280年間白起三徵趙國的行動,他的目的可就令人費解了

連續三年伐趙,貌似秦國攻趙的決心和意志都很頑強。但這三次戰役的規模又都不大,而且按照秦國東擴的三階段計劃來看,地處北方的趙國顯然不在秦軍的主攻方向上。那為什麼魏冉還要命白起不辭辛勞地三徵趙國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補充一段在《史記》中失載的史實。

據楊寬先生《戰國史》一書所說,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之後,秦國成為了地緣形勢最為有利的強國。魏冉最初的計劃並不是趁齊國失敗的當口南下攻楚,而是東向攻魏。得到白起出徵魏國的消息後,蘇厲曾經對西周君預言:

“白起是攻善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樑,樑必破!”——《戰國策·西周策》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但戰役的真實結果卻與最初的預料大相徑庭。名將白起居然在魏都大梁西北的北林被困住了!

因為此時的魏國乃是山東諸侯的“縱親之腰”,無論燕、趙,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魏國被白起消滅。於是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趙國起兵十萬,燕國起兵八萬,紛紛加入了這場大會戰,由此造成了白起的困局。

攻魏的失敗給了秦昭王和魏冉一個深刻的教訓:秦國雖強,但只有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才能保持較高的勝率。一旦山東諸侯兵連勢結,秦國就有可能陷入被動。伐魏不成,秦國調轉兵鋒,南下攻楚。

對秦軍的攻楚計劃,臺灣三軍大學所編《中國曆代戰爭史》是這樣分析的:

秦昭襄王既決定三路攻郢,乃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命司馬錯發隴西之兵入蜀,並由蜀進攻楚之黔中郡,拔之。於是南路之進軍告成。司馬錯又分一部之兵,由巴郡東下,達於夔巫,準備東出巫峽以攻郢之西。另一路軍由武關東下,攻取楚之漢北及上庸之地,進入桐柏山地區。——《中國曆代戰爭史·春秋(下)》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0年三路攻楚的秦軍都已經開始行動了,白起這時候在幹什麼呢?他還正率兵攻擊趙國的代邑呢。難道攻魏失敗之後,秦昭王和魏冉還不汲取教訓,仍想同時對趙、楚兩個大國發動大規模進攻嗎?

以秦國的國力,我們都知道它絕無可能同時打贏這兩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後來長平之戰中單為對付一個趙國,秦昭襄王把秦國15歲以上的壯勞力全都派上了前線,而他的曾孫秦始皇遣王翦攻楚,一次投入了60萬大軍,秦國甲士為之一空。

重創楚、趙之中的一國,秦國都得吃出吃奶的勁兒,以秦昭王和魏冉的精明,不可能算不出同時與趙、楚兩強搏命的後果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國剛剛遭遇了五國伐秦的厄困,丟掉了封陵、武遂等黃河沿線的戰略要地。

此時擺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打通東進中原的通道。這就要求秦軍必須集中兵力掃除韓、魏兩國在洛陽西、南兩面憑藉山險構築的防禦屏障。於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禦秦軍東進中原的步伐。但此時秦國東征軍的右翼卻暴露在了楚國的面前。為了解除楚國對秦軍右翼的威脅,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楚,燒夷郢都,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楚國從此兵勢敗散,不復能競。

打垮楚軍之後,魏冉再次將秦軍主力調回中原對準韓、魏,並於公元前273年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城下,斬首十三萬,沉趙軍兩萬人於黃河之中。而這一場大戰役的指揮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從上述史實的梳理中我們應該能看出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作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龍刀,白起是執行魏冉領土擴張計劃最得力的人選。白起人在哪裡,往往秦國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只要他現身的地方,動輒出現規模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認識回過頭來審視公元前282年至280年間白起三徵趙國的行動,他的目的可就令人費解了

連續三年伐趙,貌似秦國攻趙的決心和意志都很頑強。但這三次戰役的規模又都不大,而且按照秦國東擴的三階段計劃來看,地處北方的趙國顯然不在秦軍的主攻方向上。那為什麼魏冉還要命白起不辭辛勞地三徵趙國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補充一段在《史記》中失載的史實。

據楊寬先生《戰國史》一書所說,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之後,秦國成為了地緣形勢最為有利的強國。魏冉最初的計劃並不是趁齊國失敗的當口南下攻楚,而是東向攻魏。得到白起出徵魏國的消息後,蘇厲曾經對西周君預言:

“白起是攻善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樑,樑必破!”——《戰國策·西周策》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但戰役的真實結果卻與最初的預料大相徑庭。名將白起居然在魏都大梁西北的北林被困住了!

因為此時的魏國乃是山東諸侯的“縱親之腰”,無論燕、趙,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魏國被白起消滅。於是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趙國起兵十萬,燕國起兵八萬,紛紛加入了這場大會戰,由此造成了白起的困局。

攻魏的失敗給了秦昭王和魏冉一個深刻的教訓:秦國雖強,但只有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才能保持較高的勝率。一旦山東諸侯兵連勢結,秦國就有可能陷入被動。伐魏不成,秦國調轉兵鋒,南下攻楚。

對秦軍的攻楚計劃,臺灣三軍大學所編《中國曆代戰爭史》是這樣分析的:

秦昭襄王既決定三路攻郢,乃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命司馬錯發隴西之兵入蜀,並由蜀進攻楚之黔中郡,拔之。於是南路之進軍告成。司馬錯又分一部之兵,由巴郡東下,達於夔巫,準備東出巫峽以攻郢之西。另一路軍由武關東下,攻取楚之漢北及上庸之地,進入桐柏山地區。——《中國曆代戰爭史·春秋(下)》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0年三路攻楚的秦軍都已經開始行動了,白起這時候在幹什麼呢?他還正率兵攻擊趙國的代邑呢。難道攻魏失敗之後,秦昭王和魏冉還不汲取教訓,仍想同時對趙、楚兩個大國發動大規模進攻嗎?

以秦國的國力,我們都知道它絕無可能同時打贏這兩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後來長平之戰中單為對付一個趙國,秦昭襄王把秦國15歲以上的壯勞力全都派上了前線,而他的曾孫秦始皇遣王翦攻楚,一次投入了60萬大軍,秦國甲士為之一空。

重創楚、趙之中的一國,秦國都得吃出吃奶的勁兒,以秦昭王和魏冉的精明,不可能算不出同時與趙、楚兩強搏命的後果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國剛剛遭遇了五國伐秦的厄困,丟掉了封陵、武遂等黃河沿線的戰略要地。

此時擺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打通東進中原的通道。這就要求秦軍必須集中兵力掃除韓、魏兩國在洛陽西、南兩面憑藉山險構築的防禦屏障。於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禦秦軍東進中原的步伐。但此時秦國東征軍的右翼卻暴露在了楚國的面前。為了解除楚國對秦軍右翼的威脅,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楚,燒夷郢都,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楚國從此兵勢敗散,不復能競。

打垮楚軍之後,魏冉再次將秦軍主力調回中原對準韓、魏,並於公元前273年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城下,斬首十三萬,沉趙軍兩萬人於黃河之中。而這一場大戰役的指揮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從上述史實的梳理中我們應該能看出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作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龍刀,白起是執行魏冉領土擴張計劃最得力的人選。白起人在哪裡,往往秦國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只要他現身的地方,動輒出現規模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認識回過頭來審視公元前282年至280年間白起三徵趙國的行動,他的目的可就令人費解了

連續三年伐趙,貌似秦國攻趙的決心和意志都很頑強。但這三次戰役的規模又都不大,而且按照秦國東擴的三階段計劃來看,地處北方的趙國顯然不在秦軍的主攻方向上。那為什麼魏冉還要命白起不辭辛勞地三徵趙國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補充一段在《史記》中失載的史實。

據楊寬先生《戰國史》一書所說,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之後,秦國成為了地緣形勢最為有利的強國。魏冉最初的計劃並不是趁齊國失敗的當口南下攻楚,而是東向攻魏。得到白起出徵魏國的消息後,蘇厲曾經對西周君預言:

“白起是攻善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樑,樑必破!”——《戰國策·西周策》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但戰役的真實結果卻與最初的預料大相徑庭。名將白起居然在魏都大梁西北的北林被困住了!

因為此時的魏國乃是山東諸侯的“縱親之腰”,無論燕、趙,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魏國被白起消滅。於是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趙國起兵十萬,燕國起兵八萬,紛紛加入了這場大會戰,由此造成了白起的困局。

攻魏的失敗給了秦昭王和魏冉一個深刻的教訓:秦國雖強,但只有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才能保持較高的勝率。一旦山東諸侯兵連勢結,秦國就有可能陷入被動。伐魏不成,秦國調轉兵鋒,南下攻楚。

對秦軍的攻楚計劃,臺灣三軍大學所編《中國曆代戰爭史》是這樣分析的:

秦昭襄王既決定三路攻郢,乃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命司馬錯發隴西之兵入蜀,並由蜀進攻楚之黔中郡,拔之。於是南路之進軍告成。司馬錯又分一部之兵,由巴郡東下,達於夔巫,準備東出巫峽以攻郢之西。另一路軍由武關東下,攻取楚之漢北及上庸之地,進入桐柏山地區。——《中國曆代戰爭史·春秋(下)》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0年三路攻楚的秦軍都已經開始行動了,白起這時候在幹什麼呢?他還正率兵攻擊趙國的代邑呢。難道攻魏失敗之後,秦昭王和魏冉還不汲取教訓,仍想同時對趙、楚兩個大國發動大規模進攻嗎?

以秦國的國力,我們都知道它絕無可能同時打贏這兩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後來長平之戰中單為對付一個趙國,秦昭襄王把秦國15歲以上的壯勞力全都派上了前線,而他的曾孫秦始皇遣王翦攻楚,一次投入了60萬大軍,秦國甲士為之一空。

重創楚、趙之中的一國,秦國都得吃出吃奶的勁兒,以秦昭王和魏冉的精明,不可能算不出同時與趙、楚兩強搏命的後果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攻楚的前哨戰已經打響,白起還滯留在趙國的陣地上,我以為這絕不是大舉攻趙的信號,相反秦昭王和魏冉應該是要虛張聲勢,就用白起這頭虎來震懾趙國,防止它像當初援魏那樣阻礙秦國的攻楚大計。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白起三徵趙國的戰役規模看起來都很小——此時秦軍主力已經在南方集結,擺開架勢要大舉攻楚了,秦昭王還能撥出多少軍隊供白起在趙地用兵呢?

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秦國高層任用白起的這樣一個規律:白起往往不會在大規模戰役剛開始的時候現身前線,總是等前哨戰打完了,進入戰役關鍵階段,他才接掌兵權。

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94年由秦將向壽率先打響的,等到次年韓、魏聯軍的主力到達,白起才就任秦軍統帥;

公元前278年的破郢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80年由秦將司馬錯率先發動的,到公元前279年白起才從趙國南下,接過伐楚的北路軍指揮權。

至於後來秦、趙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也同樣不出此例。王齕在長平前線與廉頗纏鬥多時,直等到趙孝成王換將,命趙括為帥,白起才悄無聲息地走進了秦軍大營。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國剛剛遭遇了五國伐秦的厄困,丟掉了封陵、武遂等黃河沿線的戰略要地。

此時擺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打通東進中原的通道。這就要求秦軍必須集中兵力掃除韓、魏兩國在洛陽西、南兩面憑藉山險構築的防禦屏障。於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禦秦軍東進中原的步伐。但此時秦國東征軍的右翼卻暴露在了楚國的面前。為了解除楚國對秦軍右翼的威脅,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楚,燒夷郢都,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楚國從此兵勢敗散,不復能競。

打垮楚軍之後,魏冉再次將秦軍主力調回中原對準韓、魏,並於公元前273年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城下,斬首十三萬,沉趙軍兩萬人於黃河之中。而這一場大戰役的指揮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從上述史實的梳理中我們應該能看出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作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龍刀,白起是執行魏冉領土擴張計劃最得力的人選。白起人在哪裡,往往秦國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只要他現身的地方,動輒出現規模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認識回過頭來審視公元前282年至280年間白起三徵趙國的行動,他的目的可就令人費解了

連續三年伐趙,貌似秦國攻趙的決心和意志都很頑強。但這三次戰役的規模又都不大,而且按照秦國東擴的三階段計劃來看,地處北方的趙國顯然不在秦軍的主攻方向上。那為什麼魏冉還要命白起不辭辛勞地三徵趙國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補充一段在《史記》中失載的史實。

據楊寬先生《戰國史》一書所說,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之後,秦國成為了地緣形勢最為有利的強國。魏冉最初的計劃並不是趁齊國失敗的當口南下攻楚,而是東向攻魏。得到白起出徵魏國的消息後,蘇厲曾經對西周君預言:

“白起是攻善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樑,樑必破!”——《戰國策·西周策》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但戰役的真實結果卻與最初的預料大相徑庭。名將白起居然在魏都大梁西北的北林被困住了!

因為此時的魏國乃是山東諸侯的“縱親之腰”,無論燕、趙,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魏國被白起消滅。於是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趙國起兵十萬,燕國起兵八萬,紛紛加入了這場大會戰,由此造成了白起的困局。

攻魏的失敗給了秦昭王和魏冉一個深刻的教訓:秦國雖強,但只有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才能保持較高的勝率。一旦山東諸侯兵連勢結,秦國就有可能陷入被動。伐魏不成,秦國調轉兵鋒,南下攻楚。

對秦軍的攻楚計劃,臺灣三軍大學所編《中國曆代戰爭史》是這樣分析的:

秦昭襄王既決定三路攻郢,乃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命司馬錯發隴西之兵入蜀,並由蜀進攻楚之黔中郡,拔之。於是南路之進軍告成。司馬錯又分一部之兵,由巴郡東下,達於夔巫,準備東出巫峽以攻郢之西。另一路軍由武關東下,攻取楚之漢北及上庸之地,進入桐柏山地區。——《中國曆代戰爭史·春秋(下)》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0年三路攻楚的秦軍都已經開始行動了,白起這時候在幹什麼呢?他還正率兵攻擊趙國的代邑呢。難道攻魏失敗之後,秦昭王和魏冉還不汲取教訓,仍想同時對趙、楚兩個大國發動大規模進攻嗎?

以秦國的國力,我們都知道它絕無可能同時打贏這兩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後來長平之戰中單為對付一個趙國,秦昭襄王把秦國15歲以上的壯勞力全都派上了前線,而他的曾孫秦始皇遣王翦攻楚,一次投入了60萬大軍,秦國甲士為之一空。

重創楚、趙之中的一國,秦國都得吃出吃奶的勁兒,以秦昭王和魏冉的精明,不可能算不出同時與趙、楚兩強搏命的後果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攻楚的前哨戰已經打響,白起還滯留在趙國的陣地上,我以為這絕不是大舉攻趙的信號,相反秦昭王和魏冉應該是要虛張聲勢,就用白起這頭虎來震懾趙國,防止它像當初援魏那樣阻礙秦國的攻楚大計。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白起三徵趙國的戰役規模看起來都很小——此時秦軍主力已經在南方集結,擺開架勢要大舉攻楚了,秦昭王還能撥出多少軍隊供白起在趙地用兵呢?

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秦國高層任用白起的這樣一個規律:白起往往不會在大規模戰役剛開始的時候現身前線,總是等前哨戰打完了,進入戰役關鍵階段,他才接掌兵權。

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94年由秦將向壽率先打響的,等到次年韓、魏聯軍的主力到達,白起才就任秦軍統帥;

公元前278年的破郢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80年由秦將司馬錯率先發動的,到公元前279年白起才從趙國南下,接過伐楚的北路軍指揮權。

至於後來秦、趙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也同樣不出此例。王齕在長平前線與廉頗纏鬥多時,直等到趙孝成王換將,命趙括為帥,白起才悄無聲息地走進了秦軍大營。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可就算白起不必在第一時間趕赴荊楚前線,他總還得有南下的一天。到了公元前279年,秦國的三路大軍都已翻越郢都外圍的山川險塞,從北、西、南三面逐漸形成對郢都的合圍之勢,白起動身的時候終於到了。南下之後,他指揮北路秦軍連下鄢、鄧、西陵諸城。

此刻,或許留在趙國戰場上的最後一支秦國偏師都隨著白起南下了,秦昭王和魏冉又該用什麼辦法來拖住趙國可能的援楚之軍呢?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

(公元前279年)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國剛剛遭遇了五國伐秦的厄困,丟掉了封陵、武遂等黃河沿線的戰略要地。

此時擺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打通東進中原的通道。這就要求秦軍必須集中兵力掃除韓、魏兩國在洛陽西、南兩面憑藉山險構築的防禦屏障。於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禦秦軍東進中原的步伐。但此時秦國東征軍的右翼卻暴露在了楚國的面前。為了解除楚國對秦軍右翼的威脅,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楚,燒夷郢都,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楚國從此兵勢敗散,不復能競。

打垮楚軍之後,魏冉再次將秦軍主力調回中原對準韓、魏,並於公元前273年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城下,斬首十三萬,沉趙軍兩萬人於黃河之中。而這一場大戰役的指揮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從上述史實的梳理中我們應該能看出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作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龍刀,白起是執行魏冉領土擴張計劃最得力的人選。白起人在哪裡,往往秦國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只要他現身的地方,動輒出現規模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認識回過頭來審視公元前282年至280年間白起三徵趙國的行動,他的目的可就令人費解了

連續三年伐趙,貌似秦國攻趙的決心和意志都很頑強。但這三次戰役的規模又都不大,而且按照秦國東擴的三階段計劃來看,地處北方的趙國顯然不在秦軍的主攻方向上。那為什麼魏冉還要命白起不辭辛勞地三徵趙國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補充一段在《史記》中失載的史實。

據楊寬先生《戰國史》一書所說,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之後,秦國成為了地緣形勢最為有利的強國。魏冉最初的計劃並不是趁齊國失敗的當口南下攻楚,而是東向攻魏。得到白起出徵魏國的消息後,蘇厲曾經對西周君預言:

“白起是攻善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樑,樑必破!”——《戰國策·西周策》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但戰役的真實結果卻與最初的預料大相徑庭。名將白起居然在魏都大梁西北的北林被困住了!

因為此時的魏國乃是山東諸侯的“縱親之腰”,無論燕、趙,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魏國被白起消滅。於是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趙國起兵十萬,燕國起兵八萬,紛紛加入了這場大會戰,由此造成了白起的困局。

攻魏的失敗給了秦昭王和魏冉一個深刻的教訓:秦國雖強,但只有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才能保持較高的勝率。一旦山東諸侯兵連勢結,秦國就有可能陷入被動。伐魏不成,秦國調轉兵鋒,南下攻楚。

對秦軍的攻楚計劃,臺灣三軍大學所編《中國曆代戰爭史》是這樣分析的:

秦昭襄王既決定三路攻郢,乃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命司馬錯發隴西之兵入蜀,並由蜀進攻楚之黔中郡,拔之。於是南路之進軍告成。司馬錯又分一部之兵,由巴郡東下,達於夔巫,準備東出巫峽以攻郢之西。另一路軍由武關東下,攻取楚之漢北及上庸之地,進入桐柏山地區。——《中國曆代戰爭史·春秋(下)》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0年三路攻楚的秦軍都已經開始行動了,白起這時候在幹什麼呢?他還正率兵攻擊趙國的代邑呢。難道攻魏失敗之後,秦昭王和魏冉還不汲取教訓,仍想同時對趙、楚兩個大國發動大規模進攻嗎?

以秦國的國力,我們都知道它絕無可能同時打贏這兩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後來長平之戰中單為對付一個趙國,秦昭襄王把秦國15歲以上的壯勞力全都派上了前線,而他的曾孫秦始皇遣王翦攻楚,一次投入了60萬大軍,秦國甲士為之一空。

重創楚、趙之中的一國,秦國都得吃出吃奶的勁兒,以秦昭王和魏冉的精明,不可能算不出同時與趙、楚兩強搏命的後果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攻楚的前哨戰已經打響,白起還滯留在趙國的陣地上,我以為這絕不是大舉攻趙的信號,相反秦昭王和魏冉應該是要虛張聲勢,就用白起這頭虎來震懾趙國,防止它像當初援魏那樣阻礙秦國的攻楚大計。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白起三徵趙國的戰役規模看起來都很小——此時秦軍主力已經在南方集結,擺開架勢要大舉攻楚了,秦昭王還能撥出多少軍隊供白起在趙地用兵呢?

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秦國高層任用白起的這樣一個規律:白起往往不會在大規模戰役剛開始的時候現身前線,總是等前哨戰打完了,進入戰役關鍵階段,他才接掌兵權。

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94年由秦將向壽率先打響的,等到次年韓、魏聯軍的主力到達,白起才就任秦軍統帥;

公元前278年的破郢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80年由秦將司馬錯率先發動的,到公元前279年白起才從趙國南下,接過伐楚的北路軍指揮權。

至於後來秦、趙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也同樣不出此例。王齕在長平前線與廉頗纏鬥多時,直等到趙孝成王換將,命趙括為帥,白起才悄無聲息地走進了秦軍大營。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可就算白起不必在第一時間趕赴荊楚前線,他總還得有南下的一天。到了公元前279年,秦國的三路大軍都已翻越郢都外圍的山川險塞,從北、西、南三面逐漸形成對郢都的合圍之勢,白起動身的時候終於到了。南下之後,他指揮北路秦軍連下鄢、鄧、西陵諸城。

此刻,或許留在趙國戰場上的最後一支秦國偏師都隨著白起南下了,秦昭王和魏冉又該用什麼辦法來拖住趙國可能的援楚之軍呢?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

(公元前279年)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就在白起南下的幾乎同時,秦昭王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邀約趙王於韓地澠池舉行一次“好會”。

可面對秦昭王的“盛情”,趙惠文王怎麼想呢?他害怕了。也難怪,此前三年,趙軍在白起的凌厲攻勢下一敗再敗,這在趙國君臣的心裡投下了巨大的陰影,這次秦昭王竟然親自出馬,誰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秦昭王想要幹什麼?答案其實不難分析,他就是要趙國害怕,最好讓趙國君臣產生誤判,以為秦國隨時可能大舉攻趙。

有了白起此前三徵趙國的鋪墊,秦昭王在這次會晤中是完全有可能達成這個目的的。所以一到澠池會上,秦昭王就開始賣力的表演。先是詐命趙王鼓瑟作樂以為羞辱,繼而又恫嚇趙國,要求它割地為秦王上壽。

雖然在藺相如的針鋒相對下,趙惠文王貌似沒有栽面兒,但其實他輸慘了!

因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國剛剛遭遇了五國伐秦的厄困,丟掉了封陵、武遂等黃河沿線的戰略要地。

此時擺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打通東進中原的通道。這就要求秦軍必須集中兵力掃除韓、魏兩國在洛陽西、南兩面憑藉山險構築的防禦屏障。於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禦秦軍東進中原的步伐。但此時秦國東征軍的右翼卻暴露在了楚國的面前。為了解除楚國對秦軍右翼的威脅,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楚,燒夷郢都,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楚國從此兵勢敗散,不復能競。

打垮楚軍之後,魏冉再次將秦軍主力調回中原對準韓、魏,並於公元前273年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城下,斬首十三萬,沉趙軍兩萬人於黃河之中。而這一場大戰役的指揮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從上述史實的梳理中我們應該能看出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作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龍刀,白起是執行魏冉領土擴張計劃最得力的人選。白起人在哪裡,往往秦國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只要他現身的地方,動輒出現規模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認識回過頭來審視公元前282年至280年間白起三徵趙國的行動,他的目的可就令人費解了

連續三年伐趙,貌似秦國攻趙的決心和意志都很頑強。但這三次戰役的規模又都不大,而且按照秦國東擴的三階段計劃來看,地處北方的趙國顯然不在秦軍的主攻方向上。那為什麼魏冉還要命白起不辭辛勞地三徵趙國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補充一段在《史記》中失載的史實。

據楊寬先生《戰國史》一書所說,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之後,秦國成為了地緣形勢最為有利的強國。魏冉最初的計劃並不是趁齊國失敗的當口南下攻楚,而是東向攻魏。得到白起出徵魏國的消息後,蘇厲曾經對西周君預言:

“白起是攻善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樑,樑必破!”——《戰國策·西周策》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但戰役的真實結果卻與最初的預料大相徑庭。名將白起居然在魏都大梁西北的北林被困住了!

因為此時的魏國乃是山東諸侯的“縱親之腰”,無論燕、趙,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魏國被白起消滅。於是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趙國起兵十萬,燕國起兵八萬,紛紛加入了這場大會戰,由此造成了白起的困局。

攻魏的失敗給了秦昭王和魏冉一個深刻的教訓:秦國雖強,但只有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才能保持較高的勝率。一旦山東諸侯兵連勢結,秦國就有可能陷入被動。伐魏不成,秦國調轉兵鋒,南下攻楚。

對秦軍的攻楚計劃,臺灣三軍大學所編《中國曆代戰爭史》是這樣分析的:

秦昭襄王既決定三路攻郢,乃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命司馬錯發隴西之兵入蜀,並由蜀進攻楚之黔中郡,拔之。於是南路之進軍告成。司馬錯又分一部之兵,由巴郡東下,達於夔巫,準備東出巫峽以攻郢之西。另一路軍由武關東下,攻取楚之漢北及上庸之地,進入桐柏山地區。——《中國曆代戰爭史·春秋(下)》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0年三路攻楚的秦軍都已經開始行動了,白起這時候在幹什麼呢?他還正率兵攻擊趙國的代邑呢。難道攻魏失敗之後,秦昭王和魏冉還不汲取教訓,仍想同時對趙、楚兩個大國發動大規模進攻嗎?

以秦國的國力,我們都知道它絕無可能同時打贏這兩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後來長平之戰中單為對付一個趙國,秦昭襄王把秦國15歲以上的壯勞力全都派上了前線,而他的曾孫秦始皇遣王翦攻楚,一次投入了60萬大軍,秦國甲士為之一空。

重創楚、趙之中的一國,秦國都得吃出吃奶的勁兒,以秦昭王和魏冉的精明,不可能算不出同時與趙、楚兩強搏命的後果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攻楚的前哨戰已經打響,白起還滯留在趙國的陣地上,我以為這絕不是大舉攻趙的信號,相反秦昭王和魏冉應該是要虛張聲勢,就用白起這頭虎來震懾趙國,防止它像當初援魏那樣阻礙秦國的攻楚大計。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白起三徵趙國的戰役規模看起來都很小——此時秦軍主力已經在南方集結,擺開架勢要大舉攻楚了,秦昭王還能撥出多少軍隊供白起在趙地用兵呢?

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秦國高層任用白起的這樣一個規律:白起往往不會在大規模戰役剛開始的時候現身前線,總是等前哨戰打完了,進入戰役關鍵階段,他才接掌兵權。

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94年由秦將向壽率先打響的,等到次年韓、魏聯軍的主力到達,白起才就任秦軍統帥;

公元前278年的破郢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80年由秦將司馬錯率先發動的,到公元前279年白起才從趙國南下,接過伐楚的北路軍指揮權。

至於後來秦、趙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也同樣不出此例。王齕在長平前線與廉頗纏鬥多時,直等到趙孝成王換將,命趙括為帥,白起才悄無聲息地走進了秦軍大營。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可就算白起不必在第一時間趕赴荊楚前線,他總還得有南下的一天。到了公元前279年,秦國的三路大軍都已翻越郢都外圍的山川險塞,從北、西、南三面逐漸形成對郢都的合圍之勢,白起動身的時候終於到了。南下之後,他指揮北路秦軍連下鄢、鄧、西陵諸城。

此刻,或許留在趙國戰場上的最後一支秦國偏師都隨著白起南下了,秦昭王和魏冉又該用什麼辦法來拖住趙國可能的援楚之軍呢?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

(公元前279年)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就在白起南下的幾乎同時,秦昭王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邀約趙王於韓地澠池舉行一次“好會”。

可面對秦昭王的“盛情”,趙惠文王怎麼想呢?他害怕了。也難怪,此前三年,趙軍在白起的凌厲攻勢下一敗再敗,這在趙國君臣的心裡投下了巨大的陰影,這次秦昭王竟然親自出馬,誰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秦昭王想要幹什麼?答案其實不難分析,他就是要趙國害怕,最好讓趙國君臣產生誤判,以為秦國隨時可能大舉攻趙。

有了白起此前三徵趙國的鋪墊,秦昭王在這次會晤中是完全有可能達成這個目的的。所以一到澠池會上,秦昭王就開始賣力的表演。先是詐命趙王鼓瑟作樂以為羞辱,繼而又恫嚇趙國,要求它割地為秦王上壽。

雖然在藺相如的針鋒相對下,趙惠文王貌似沒有栽面兒,但其實他輸慘了!

因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秦軍主力都隨白起去了荊楚前線,這早晚秦昭王手裡哪兒還有兵對趙國發動進攻?可趙國君臣看不穿秦昭王的障眼法,大將廉頗甚至把趙軍主力擺在秦、趙邊境,一副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架勢。這下可好,失去援助的楚國就只能聽憑白起的宰割了。

司馬遷說“秦不敢動”,貌似認為趙國贏了這一局。但真實的情況應該是“趙不敢動”,秦昭王就憑一張嘴把幾十萬趙軍主力滯留在了北方,就算戲臺上演得神乎其神的諸葛空城計,高明也不過如此了吧?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國剛剛遭遇了五國伐秦的厄困,丟掉了封陵、武遂等黃河沿線的戰略要地。

此時擺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打通東進中原的通道。這就要求秦軍必須集中兵力掃除韓、魏兩國在洛陽西、南兩面憑藉山險構築的防禦屏障。於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禦秦軍東進中原的步伐。但此時秦國東征軍的右翼卻暴露在了楚國的面前。為了解除楚國對秦軍右翼的威脅,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楚,燒夷郢都,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楚國從此兵勢敗散,不復能競。

打垮楚軍之後,魏冉再次將秦軍主力調回中原對準韓、魏,並於公元前273年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城下,斬首十三萬,沉趙軍兩萬人於黃河之中。而這一場大戰役的指揮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從上述史實的梳理中我們應該能看出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作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龍刀,白起是執行魏冉領土擴張計劃最得力的人選。白起人在哪裡,往往秦國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只要他現身的地方,動輒出現規模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認識回過頭來審視公元前282年至280年間白起三徵趙國的行動,他的目的可就令人費解了

連續三年伐趙,貌似秦國攻趙的決心和意志都很頑強。但這三次戰役的規模又都不大,而且按照秦國東擴的三階段計劃來看,地處北方的趙國顯然不在秦軍的主攻方向上。那為什麼魏冉還要命白起不辭辛勞地三徵趙國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補充一段在《史記》中失載的史實。

據楊寬先生《戰國史》一書所說,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之後,秦國成為了地緣形勢最為有利的強國。魏冉最初的計劃並不是趁齊國失敗的當口南下攻楚,而是東向攻魏。得到白起出徵魏國的消息後,蘇厲曾經對西周君預言:

“白起是攻善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樑,樑必破!”——《戰國策·西周策》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但戰役的真實結果卻與最初的預料大相徑庭。名將白起居然在魏都大梁西北的北林被困住了!

因為此時的魏國乃是山東諸侯的“縱親之腰”,無論燕、趙,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魏國被白起消滅。於是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趙國起兵十萬,燕國起兵八萬,紛紛加入了這場大會戰,由此造成了白起的困局。

攻魏的失敗給了秦昭王和魏冉一個深刻的教訓:秦國雖強,但只有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才能保持較高的勝率。一旦山東諸侯兵連勢結,秦國就有可能陷入被動。伐魏不成,秦國調轉兵鋒,南下攻楚。

對秦軍的攻楚計劃,臺灣三軍大學所編《中國曆代戰爭史》是這樣分析的:

秦昭襄王既決定三路攻郢,乃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命司馬錯發隴西之兵入蜀,並由蜀進攻楚之黔中郡,拔之。於是南路之進軍告成。司馬錯又分一部之兵,由巴郡東下,達於夔巫,準備東出巫峽以攻郢之西。另一路軍由武關東下,攻取楚之漢北及上庸之地,進入桐柏山地區。——《中國曆代戰爭史·春秋(下)》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0年三路攻楚的秦軍都已經開始行動了,白起這時候在幹什麼呢?他還正率兵攻擊趙國的代邑呢。難道攻魏失敗之後,秦昭王和魏冉還不汲取教訓,仍想同時對趙、楚兩個大國發動大規模進攻嗎?

以秦國的國力,我們都知道它絕無可能同時打贏這兩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後來長平之戰中單為對付一個趙國,秦昭襄王把秦國15歲以上的壯勞力全都派上了前線,而他的曾孫秦始皇遣王翦攻楚,一次投入了60萬大軍,秦國甲士為之一空。

重創楚、趙之中的一國,秦國都得吃出吃奶的勁兒,以秦昭王和魏冉的精明,不可能算不出同時與趙、楚兩強搏命的後果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攻楚的前哨戰已經打響,白起還滯留在趙國的陣地上,我以為這絕不是大舉攻趙的信號,相反秦昭王和魏冉應該是要虛張聲勢,就用白起這頭虎來震懾趙國,防止它像當初援魏那樣阻礙秦國的攻楚大計。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白起三徵趙國的戰役規模看起來都很小——此時秦軍主力已經在南方集結,擺開架勢要大舉攻楚了,秦昭王還能撥出多少軍隊供白起在趙地用兵呢?

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秦國高層任用白起的這樣一個規律:白起往往不會在大規模戰役剛開始的時候現身前線,總是等前哨戰打完了,進入戰役關鍵階段,他才接掌兵權。

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94年由秦將向壽率先打響的,等到次年韓、魏聯軍的主力到達,白起才就任秦軍統帥;

公元前278年的破郢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80年由秦將司馬錯率先發動的,到公元前279年白起才從趙國南下,接過伐楚的北路軍指揮權。

至於後來秦、趙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也同樣不出此例。王齕在長平前線與廉頗纏鬥多時,直等到趙孝成王換將,命趙括為帥,白起才悄無聲息地走進了秦軍大營。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可就算白起不必在第一時間趕赴荊楚前線,他總還得有南下的一天。到了公元前279年,秦國的三路大軍都已翻越郢都外圍的山川險塞,從北、西、南三面逐漸形成對郢都的合圍之勢,白起動身的時候終於到了。南下之後,他指揮北路秦軍連下鄢、鄧、西陵諸城。

此刻,或許留在趙國戰場上的最後一支秦國偏師都隨著白起南下了,秦昭王和魏冉又該用什麼辦法來拖住趙國可能的援楚之軍呢?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

(公元前279年)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就在白起南下的幾乎同時,秦昭王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邀約趙王於韓地澠池舉行一次“好會”。

可面對秦昭王的“盛情”,趙惠文王怎麼想呢?他害怕了。也難怪,此前三年,趙軍在白起的凌厲攻勢下一敗再敗,這在趙國君臣的心裡投下了巨大的陰影,這次秦昭王竟然親自出馬,誰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秦昭王想要幹什麼?答案其實不難分析,他就是要趙國害怕,最好讓趙國君臣產生誤判,以為秦國隨時可能大舉攻趙。

有了白起此前三徵趙國的鋪墊,秦昭王在這次會晤中是完全有可能達成這個目的的。所以一到澠池會上,秦昭王就開始賣力的表演。先是詐命趙王鼓瑟作樂以為羞辱,繼而又恫嚇趙國,要求它割地為秦王上壽。

雖然在藺相如的針鋒相對下,趙惠文王貌似沒有栽面兒,但其實他輸慘了!

因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秦軍主力都隨白起去了荊楚前線,這早晚秦昭王手裡哪兒還有兵對趙國發動進攻?可趙國君臣看不穿秦昭王的障眼法,大將廉頗甚至把趙軍主力擺在秦、趙邊境,一副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架勢。這下可好,失去援助的楚國就只能聽憑白起的宰割了。

司馬遷說“秦不敢動”,貌似認為趙國贏了這一局。但真實的情況應該是“趙不敢動”,秦昭王就憑一張嘴把幾十萬趙軍主力滯留在了北方,就算戲臺上演得神乎其神的諸葛空城計,高明也不過如此了吧?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從澠池會前後的秦、趙博弈看,兩國此時最明顯的差距其實還不在軍力的強弱上,而是秦國的頂層戰略設計和戰略預判能力遠勝於趙國。它能夠確立這一優勢的關鍵正是賢相魏冉。

可能有人會就此提出反駁,趙國方面不是也有賢相嗎?藺相如難道不堪賢相之任?很遺憾,“將相和”的故事從來只存在於戲臺之上。在真實的歷史中,藺相如不但不是“賢相”,甚至他連“相”都不是。

這位勇氣可嘉的大臣在趙國擔任的一直都是軍職而非文職。在戰國將、相分立的體制下,他是沒法肩負起宰相的工作的。對藺相如的職務,《史記》當中其實有明確的記載。當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時候,廉頗說: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寛之至此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國剛剛遭遇了五國伐秦的厄困,丟掉了封陵、武遂等黃河沿線的戰略要地。

此時擺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打通東進中原的通道。這就要求秦軍必須集中兵力掃除韓、魏兩國在洛陽西、南兩面憑藉山險構築的防禦屏障。於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禦秦軍東進中原的步伐。但此時秦國東征軍的右翼卻暴露在了楚國的面前。為了解除楚國對秦軍右翼的威脅,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楚,燒夷郢都,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楚國從此兵勢敗散,不復能競。

打垮楚軍之後,魏冉再次將秦軍主力調回中原對準韓、魏,並於公元前273年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城下,斬首十三萬,沉趙軍兩萬人於黃河之中。而這一場大戰役的指揮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從上述史實的梳理中我們應該能看出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作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龍刀,白起是執行魏冉領土擴張計劃最得力的人選。白起人在哪裡,往往秦國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只要他現身的地方,動輒出現規模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認識回過頭來審視公元前282年至280年間白起三徵趙國的行動,他的目的可就令人費解了

連續三年伐趙,貌似秦國攻趙的決心和意志都很頑強。但這三次戰役的規模又都不大,而且按照秦國東擴的三階段計劃來看,地處北方的趙國顯然不在秦軍的主攻方向上。那為什麼魏冉還要命白起不辭辛勞地三徵趙國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補充一段在《史記》中失載的史實。

據楊寬先生《戰國史》一書所說,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之後,秦國成為了地緣形勢最為有利的強國。魏冉最初的計劃並不是趁齊國失敗的當口南下攻楚,而是東向攻魏。得到白起出徵魏國的消息後,蘇厲曾經對西周君預言:

“白起是攻善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樑,樑必破!”——《戰國策·西周策》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但戰役的真實結果卻與最初的預料大相徑庭。名將白起居然在魏都大梁西北的北林被困住了!

因為此時的魏國乃是山東諸侯的“縱親之腰”,無論燕、趙,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魏國被白起消滅。於是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趙國起兵十萬,燕國起兵八萬,紛紛加入了這場大會戰,由此造成了白起的困局。

攻魏的失敗給了秦昭王和魏冉一個深刻的教訓:秦國雖強,但只有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才能保持較高的勝率。一旦山東諸侯兵連勢結,秦國就有可能陷入被動。伐魏不成,秦國調轉兵鋒,南下攻楚。

對秦軍的攻楚計劃,臺灣三軍大學所編《中國曆代戰爭史》是這樣分析的:

秦昭襄王既決定三路攻郢,乃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命司馬錯發隴西之兵入蜀,並由蜀進攻楚之黔中郡,拔之。於是南路之進軍告成。司馬錯又分一部之兵,由巴郡東下,達於夔巫,準備東出巫峽以攻郢之西。另一路軍由武關東下,攻取楚之漢北及上庸之地,進入桐柏山地區。——《中國曆代戰爭史·春秋(下)》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0年三路攻楚的秦軍都已經開始行動了,白起這時候在幹什麼呢?他還正率兵攻擊趙國的代邑呢。難道攻魏失敗之後,秦昭王和魏冉還不汲取教訓,仍想同時對趙、楚兩個大國發動大規模進攻嗎?

以秦國的國力,我們都知道它絕無可能同時打贏這兩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後來長平之戰中單為對付一個趙國,秦昭襄王把秦國15歲以上的壯勞力全都派上了前線,而他的曾孫秦始皇遣王翦攻楚,一次投入了60萬大軍,秦國甲士為之一空。

重創楚、趙之中的一國,秦國都得吃出吃奶的勁兒,以秦昭王和魏冉的精明,不可能算不出同時與趙、楚兩強搏命的後果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攻楚的前哨戰已經打響,白起還滯留在趙國的陣地上,我以為這絕不是大舉攻趙的信號,相反秦昭王和魏冉應該是要虛張聲勢,就用白起這頭虎來震懾趙國,防止它像當初援魏那樣阻礙秦國的攻楚大計。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白起三徵趙國的戰役規模看起來都很小——此時秦軍主力已經在南方集結,擺開架勢要大舉攻楚了,秦昭王還能撥出多少軍隊供白起在趙地用兵呢?

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秦國高層任用白起的這樣一個規律:白起往往不會在大規模戰役剛開始的時候現身前線,總是等前哨戰打完了,進入戰役關鍵階段,他才接掌兵權。

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94年由秦將向壽率先打響的,等到次年韓、魏聯軍的主力到達,白起才就任秦軍統帥;

公元前278年的破郢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80年由秦將司馬錯率先發動的,到公元前279年白起才從趙國南下,接過伐楚的北路軍指揮權。

至於後來秦、趙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也同樣不出此例。王齕在長平前線與廉頗纏鬥多時,直等到趙孝成王換將,命趙括為帥,白起才悄無聲息地走進了秦軍大營。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可就算白起不必在第一時間趕赴荊楚前線,他總還得有南下的一天。到了公元前279年,秦國的三路大軍都已翻越郢都外圍的山川險塞,從北、西、南三面逐漸形成對郢都的合圍之勢,白起動身的時候終於到了。南下之後,他指揮北路秦軍連下鄢、鄧、西陵諸城。

此刻,或許留在趙國戰場上的最後一支秦國偏師都隨著白起南下了,秦昭王和魏冉又該用什麼辦法來拖住趙國可能的援楚之軍呢?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

(公元前279年)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就在白起南下的幾乎同時,秦昭王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邀約趙王於韓地澠池舉行一次“好會”。

可面對秦昭王的“盛情”,趙惠文王怎麼想呢?他害怕了。也難怪,此前三年,趙軍在白起的凌厲攻勢下一敗再敗,這在趙國君臣的心裡投下了巨大的陰影,這次秦昭王竟然親自出馬,誰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秦昭王想要幹什麼?答案其實不難分析,他就是要趙國害怕,最好讓趙國君臣產生誤判,以為秦國隨時可能大舉攻趙。

有了白起此前三徵趙國的鋪墊,秦昭王在這次會晤中是完全有可能達成這個目的的。所以一到澠池會上,秦昭王就開始賣力的表演。先是詐命趙王鼓瑟作樂以為羞辱,繼而又恫嚇趙國,要求它割地為秦王上壽。

雖然在藺相如的針鋒相對下,趙惠文王貌似沒有栽面兒,但其實他輸慘了!

因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秦軍主力都隨白起去了荊楚前線,這早晚秦昭王手裡哪兒還有兵對趙國發動進攻?可趙國君臣看不穿秦昭王的障眼法,大將廉頗甚至把趙軍主力擺在秦、趙邊境,一副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架勢。這下可好,失去援助的楚國就只能聽憑白起的宰割了。

司馬遷說“秦不敢動”,貌似認為趙國贏了這一局。但真實的情況應該是“趙不敢動”,秦昭王就憑一張嘴把幾十萬趙軍主力滯留在了北方,就算戲臺上演得神乎其神的諸葛空城計,高明也不過如此了吧?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從澠池會前後的秦、趙博弈看,兩國此時最明顯的差距其實還不在軍力的強弱上,而是秦國的頂層戰略設計和戰略預判能力遠勝於趙國。它能夠確立這一優勢的關鍵正是賢相魏冉。

可能有人會就此提出反駁,趙國方面不是也有賢相嗎?藺相如難道不堪賢相之任?很遺憾,“將相和”的故事從來只存在於戲臺之上。在真實的歷史中,藺相如不但不是“賢相”,甚至他連“相”都不是。

這位勇氣可嘉的大臣在趙國擔任的一直都是軍職而非文職。在戰國將、相分立的體制下,他是沒法肩負起宰相的工作的。對藺相如的職務,《史記》當中其實有明確的記載。當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時候,廉頗說: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寛之至此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在司馬遷的記載中,廉頗稱藺相如為“將軍”,而藺相如也稱廉頗為“廉將軍”,說明他們都是軍職人員。廉頗此前之所以對藺相如不削一顧,那是因為藺相如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僅憑完璧歸趙和澠池會上的兩次外交表現就越級擢升到了廉頗之上。

對一個將軍來說,“徒以口舌為勞”當然不是博取功名的正途,所以廉頗才這麼不服氣。倘若藺相如本來就是文職,鼓舌弄筆正是他的本分,廉頗有什麼可不滿意的?

另外,《史記》對戰國人物的類傳原則是賢相與賢相合傳,名將與名將合傳。所以樗裡子和甘茂併為一傳,範睢和蔡澤併為一傳,白起與王翦併為一傳。

至於《廉頗藺相如列傳》,除了藺相如之外,其餘幾位傳主如廉頗、趙奢、李牧無一例外都是趙國名將,藺相如與他們合傳,不正表明了他的將軍身份嗎?藺相如就像渾身是膽的趙雲,可趙惠文王身邊缺少的卻是一個運籌帷幄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裡的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對劉備說:

“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之人。”——《三國演義·玄德南漳逢隱滄》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國剛剛遭遇了五國伐秦的厄困,丟掉了封陵、武遂等黃河沿線的戰略要地。

此時擺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打通東進中原的通道。這就要求秦軍必須集中兵力掃除韓、魏兩國在洛陽西、南兩面憑藉山險構築的防禦屏障。於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禦秦軍東進中原的步伐。但此時秦國東征軍的右翼卻暴露在了楚國的面前。為了解除楚國對秦軍右翼的威脅,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楚,燒夷郢都,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楚國從此兵勢敗散,不復能競。

打垮楚軍之後,魏冉再次將秦軍主力調回中原對準韓、魏,並於公元前273年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城下,斬首十三萬,沉趙軍兩萬人於黃河之中。而這一場大戰役的指揮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從上述史實的梳理中我們應該能看出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作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龍刀,白起是執行魏冉領土擴張計劃最得力的人選。白起人在哪裡,往往秦國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只要他現身的地方,動輒出現規模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認識回過頭來審視公元前282年至280年間白起三徵趙國的行動,他的目的可就令人費解了

連續三年伐趙,貌似秦國攻趙的決心和意志都很頑強。但這三次戰役的規模又都不大,而且按照秦國東擴的三階段計劃來看,地處北方的趙國顯然不在秦軍的主攻方向上。那為什麼魏冉還要命白起不辭辛勞地三徵趙國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補充一段在《史記》中失載的史實。

據楊寬先生《戰國史》一書所說,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之後,秦國成為了地緣形勢最為有利的強國。魏冉最初的計劃並不是趁齊國失敗的當口南下攻楚,而是東向攻魏。得到白起出徵魏國的消息後,蘇厲曾經對西周君預言:

“白起是攻善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樑,樑必破!”——《戰國策·西周策》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但戰役的真實結果卻與最初的預料大相徑庭。名將白起居然在魏都大梁西北的北林被困住了!

因為此時的魏國乃是山東諸侯的“縱親之腰”,無論燕、趙,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魏國被白起消滅。於是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趙國起兵十萬,燕國起兵八萬,紛紛加入了這場大會戰,由此造成了白起的困局。

攻魏的失敗給了秦昭王和魏冉一個深刻的教訓:秦國雖強,但只有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才能保持較高的勝率。一旦山東諸侯兵連勢結,秦國就有可能陷入被動。伐魏不成,秦國調轉兵鋒,南下攻楚。

對秦軍的攻楚計劃,臺灣三軍大學所編《中國曆代戰爭史》是這樣分析的:

秦昭襄王既決定三路攻郢,乃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命司馬錯發隴西之兵入蜀,並由蜀進攻楚之黔中郡,拔之。於是南路之進軍告成。司馬錯又分一部之兵,由巴郡東下,達於夔巫,準備東出巫峽以攻郢之西。另一路軍由武關東下,攻取楚之漢北及上庸之地,進入桐柏山地區。——《中國曆代戰爭史·春秋(下)》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0年三路攻楚的秦軍都已經開始行動了,白起這時候在幹什麼呢?他還正率兵攻擊趙國的代邑呢。難道攻魏失敗之後,秦昭王和魏冉還不汲取教訓,仍想同時對趙、楚兩個大國發動大規模進攻嗎?

以秦國的國力,我們都知道它絕無可能同時打贏這兩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後來長平之戰中單為對付一個趙國,秦昭襄王把秦國15歲以上的壯勞力全都派上了前線,而他的曾孫秦始皇遣王翦攻楚,一次投入了60萬大軍,秦國甲士為之一空。

重創楚、趙之中的一國,秦國都得吃出吃奶的勁兒,以秦昭王和魏冉的精明,不可能算不出同時與趙、楚兩強搏命的後果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攻楚的前哨戰已經打響,白起還滯留在趙國的陣地上,我以為這絕不是大舉攻趙的信號,相反秦昭王和魏冉應該是要虛張聲勢,就用白起這頭虎來震懾趙國,防止它像當初援魏那樣阻礙秦國的攻楚大計。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白起三徵趙國的戰役規模看起來都很小——此時秦軍主力已經在南方集結,擺開架勢要大舉攻楚了,秦昭王還能撥出多少軍隊供白起在趙地用兵呢?

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秦國高層任用白起的這樣一個規律:白起往往不會在大規模戰役剛開始的時候現身前線,總是等前哨戰打完了,進入戰役關鍵階段,他才接掌兵權。

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94年由秦將向壽率先打響的,等到次年韓、魏聯軍的主力到達,白起才就任秦軍統帥;

公元前278年的破郢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80年由秦將司馬錯率先發動的,到公元前279年白起才從趙國南下,接過伐楚的北路軍指揮權。

至於後來秦、趙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也同樣不出此例。王齕在長平前線與廉頗纏鬥多時,直等到趙孝成王換將,命趙括為帥,白起才悄無聲息地走進了秦軍大營。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可就算白起不必在第一時間趕赴荊楚前線,他總還得有南下的一天。到了公元前279年,秦國的三路大軍都已翻越郢都外圍的山川險塞,從北、西、南三面逐漸形成對郢都的合圍之勢,白起動身的時候終於到了。南下之後,他指揮北路秦軍連下鄢、鄧、西陵諸城。

此刻,或許留在趙國戰場上的最後一支秦國偏師都隨著白起南下了,秦昭王和魏冉又該用什麼辦法來拖住趙國可能的援楚之軍呢?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

(公元前279年)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就在白起南下的幾乎同時,秦昭王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邀約趙王於韓地澠池舉行一次“好會”。

可面對秦昭王的“盛情”,趙惠文王怎麼想呢?他害怕了。也難怪,此前三年,趙軍在白起的凌厲攻勢下一敗再敗,這在趙國君臣的心裡投下了巨大的陰影,這次秦昭王竟然親自出馬,誰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秦昭王想要幹什麼?答案其實不難分析,他就是要趙國害怕,最好讓趙國君臣產生誤判,以為秦國隨時可能大舉攻趙。

有了白起此前三徵趙國的鋪墊,秦昭王在這次會晤中是完全有可能達成這個目的的。所以一到澠池會上,秦昭王就開始賣力的表演。先是詐命趙王鼓瑟作樂以為羞辱,繼而又恫嚇趙國,要求它割地為秦王上壽。

雖然在藺相如的針鋒相對下,趙惠文王貌似沒有栽面兒,但其實他輸慘了!

因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秦軍主力都隨白起去了荊楚前線,這早晚秦昭王手裡哪兒還有兵對趙國發動進攻?可趙國君臣看不穿秦昭王的障眼法,大將廉頗甚至把趙軍主力擺在秦、趙邊境,一副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架勢。這下可好,失去援助的楚國就只能聽憑白起的宰割了。

司馬遷說“秦不敢動”,貌似認為趙國贏了這一局。但真實的情況應該是“趙不敢動”,秦昭王就憑一張嘴把幾十萬趙軍主力滯留在了北方,就算戲臺上演得神乎其神的諸葛空城計,高明也不過如此了吧?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從澠池會前後的秦、趙博弈看,兩國此時最明顯的差距其實還不在軍力的強弱上,而是秦國的頂層戰略設計和戰略預判能力遠勝於趙國。它能夠確立這一優勢的關鍵正是賢相魏冉。

可能有人會就此提出反駁,趙國方面不是也有賢相嗎?藺相如難道不堪賢相之任?很遺憾,“將相和”的故事從來只存在於戲臺之上。在真實的歷史中,藺相如不但不是“賢相”,甚至他連“相”都不是。

這位勇氣可嘉的大臣在趙國擔任的一直都是軍職而非文職。在戰國將、相分立的體制下,他是沒法肩負起宰相的工作的。對藺相如的職務,《史記》當中其實有明確的記載。當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時候,廉頗說: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寛之至此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在司馬遷的記載中,廉頗稱藺相如為“將軍”,而藺相如也稱廉頗為“廉將軍”,說明他們都是軍職人員。廉頗此前之所以對藺相如不削一顧,那是因為藺相如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僅憑完璧歸趙和澠池會上的兩次外交表現就越級擢升到了廉頗之上。

對一個將軍來說,“徒以口舌為勞”當然不是博取功名的正途,所以廉頗才這麼不服氣。倘若藺相如本來就是文職,鼓舌弄筆正是他的本分,廉頗有什麼可不滿意的?

另外,《史記》對戰國人物的類傳原則是賢相與賢相合傳,名將與名將合傳。所以樗裡子和甘茂併為一傳,範睢和蔡澤併為一傳,白起與王翦併為一傳。

至於《廉頗藺相如列傳》,除了藺相如之外,其餘幾位傳主如廉頗、趙奢、李牧無一例外都是趙國名將,藺相如與他們合傳,不正表明了他的將軍身份嗎?藺相如就像渾身是膽的趙雲,可趙惠文王身邊缺少的卻是一個運籌帷幄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裡的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對劉備說:

“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之人。”——《三國演義·玄德南漳逢隱滄》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自從趙武靈王去世之後,趙國這個“善用之之人”的位置便一直虛懸,以至於在與秦國的較量中步步被動。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郢都之後,楚頃襄王被迫東遷陳縣。魏冉隨即便將白起調回了中原戰場。從公元前276年起,秦軍在此後的4年中頻年向魏國發動攻擊。

到了公元前273年,實在挨不住打的魏安釐王向趙國求援。趙惠文王遣軍救魏,韓魏聯軍併力進攻韓地華陽。魏冉命令將軍胡傷配合白起南北夾擊,大敗韓、魏聯軍於華陽之下,斬首十三萬級。趙將賈偃率領敗兵北退,白起一路追擊他到黃河岸邊,沉其卒兩萬於河中。

華陽戰敗後,韓、魏奄奄一息,楚國瘡痍未復,無論趙國是否願意,與秦國的大決戰已經離它越來越近了。


參考文獻:

臺灣三軍大學編:《中國曆代戰爭史·春秋(下)》

範祥雍《戰國策箋證》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沈長運《趙國史稿》

楊寬《戰國史》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本期話題

從公元前282年到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白起不辭辛苦,三徵趙國,屢戰屢勝。就在世人紛紛以為秦軍的下一記重拳一定會打在趙國身上的時候,秦昭王卻突然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澠池會”。

為什麼三徵趙國之後秦昭王卻主動要求與趙王“好會”,他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4年,齊愍王在五國聯軍的強大攻勢下兵敗山倒,秦昭王如願擊垮了一個東方的勁敵。放眼山東,還有能力與秦國一戰的只剩趙國一家了。秦軍的下一支箭會射向趙國嗎?

根據楊寬先生的《戰國史料編年輯證》所列大事編年來看,似乎此時的國際局勢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公元前282年,秦國以趙國不願配合自己聯軍攻齊為由,命白起攻取趙氏的祁城與茲氏;

公元前281年,白起再度統軍伐趙,又佔領了藺城和離石;

公元前280年,白起三徵趙國,攻佔光狼城,斬首三萬。

秦國連續三年對趙用兵,而且統軍出征的都是大將白起,這是極不尋常的。我們不妨觀察一下公元前295年至266年——也就是穰侯魏冉主政秦國的這30年中,他所制定的秦國對外擴張的總體規劃。

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勾勒出這樣一條“三部曲”式的線索: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95年魏冉拜相之初,秦國剛剛遭遇了五國伐秦的厄困,丟掉了封陵、武遂等黃河沿線的戰略要地。

此時擺在魏冉面前的首要任務是重新打通東進中原的通道。這就要求秦軍必須集中兵力掃除韓、魏兩國在洛陽西、南兩面憑藉山險構築的防禦屏障。於是才有了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秦將白起大破韓、魏聯軍,斬首二十四萬。

經此一戰,韓、魏兩國一蹶不振,再也無力抵禦秦軍東進中原的步伐。但此時秦國東征軍的右翼卻暴露在了楚國的面前。為了解除楚國對秦軍右翼的威脅,公元前278年白起率軍攻楚,燒夷郢都,迫使頃襄王遷都於陳。楚國從此兵勢敗散,不復能競。

打垮楚軍之後,魏冉再次將秦軍主力調回中原對準韓、魏,並於公元前273年擊破趙、魏聯軍於華陽城下,斬首十三萬,沉趙軍兩萬人於黃河之中。而這一場大戰役的指揮官不出意外仍是白起。

從上述史實的梳理中我們應該能看出這麼一條規律,那就是作為魏冉一手打磨的屠龍刀,白起是執行魏冉領土擴張計劃最得力的人選。白起人在哪裡,往往秦國對外擴張的主攻方向就在哪裡。只要他現身的地方,動輒出現規模十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的大戰役。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如果我們以這樣的認識回過頭來審視公元前282年至280年間白起三徵趙國的行動,他的目的可就令人費解了

連續三年伐趙,貌似秦國攻趙的決心和意志都很頑強。但這三次戰役的規模又都不大,而且按照秦國東擴的三階段計劃來看,地處北方的趙國顯然不在秦軍的主攻方向上。那為什麼魏冉還要命白起不辭辛勞地三徵趙國呢?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需要補充一段在《史記》中失載的史實。

據楊寬先生《戰國史》一書所說,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之後,秦國成為了地緣形勢最為有利的強國。魏冉最初的計劃並不是趁齊國失敗的當口南下攻楚,而是東向攻魏。得到白起出徵魏國的消息後,蘇厲曾經對西周君預言:

“白起是攻善用兵,又有天命也,今攻樑,樑必破!”——《戰國策·西周策》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但戰役的真實結果卻與最初的預料大相徑庭。名將白起居然在魏都大梁西北的北林被困住了!

因為此時的魏國乃是山東諸侯的“縱親之腰”,無論燕、趙,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魏國被白起消滅。於是在秦軍兵臨城下之際,趙國起兵十萬,燕國起兵八萬,紛紛加入了這場大會戰,由此造成了白起的困局。

攻魏的失敗給了秦昭王和魏冉一個深刻的教訓:秦國雖強,但只有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才能保持較高的勝率。一旦山東諸侯兵連勢結,秦國就有可能陷入被動。伐魏不成,秦國調轉兵鋒,南下攻楚。

對秦軍的攻楚計劃,臺灣三軍大學所編《中國曆代戰爭史》是這樣分析的:

秦昭襄王既決定三路攻郢,乃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命司馬錯發隴西之兵入蜀,並由蜀進攻楚之黔中郡,拔之。於是南路之進軍告成。司馬錯又分一部之兵,由巴郡東下,達於夔巫,準備東出巫峽以攻郢之西。另一路軍由武關東下,攻取楚之漢北及上庸之地,進入桐柏山地區。——《中國曆代戰爭史·春秋(下)》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公元前280年三路攻楚的秦軍都已經開始行動了,白起這時候在幹什麼呢?他還正率兵攻擊趙國的代邑呢。難道攻魏失敗之後,秦昭王和魏冉還不汲取教訓,仍想同時對趙、楚兩個大國發動大規模進攻嗎?

以秦國的國力,我們都知道它絕無可能同時打贏這兩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後來長平之戰中單為對付一個趙國,秦昭襄王把秦國15歲以上的壯勞力全都派上了前線,而他的曾孫秦始皇遣王翦攻楚,一次投入了60萬大軍,秦國甲士為之一空。

重創楚、趙之中的一國,秦國都得吃出吃奶的勁兒,以秦昭王和魏冉的精明,不可能算不出同時與趙、楚兩強搏命的後果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攻楚的前哨戰已經打響,白起還滯留在趙國的陣地上,我以為這絕不是大舉攻趙的信號,相反秦昭王和魏冉應該是要虛張聲勢,就用白起這頭虎來震懾趙國,防止它像當初援魏那樣阻礙秦國的攻楚大計。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解釋為什麼白起三徵趙國的戰役規模看起來都很小——此時秦軍主力已經在南方集結,擺開架勢要大舉攻楚了,秦昭王還能撥出多少軍隊供白起在趙地用兵呢?

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秦國高層任用白起的這樣一個規律:白起往往不會在大規模戰役剛開始的時候現身前線,總是等前哨戰打完了,進入戰役關鍵階段,他才接掌兵權。

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94年由秦將向壽率先打響的,等到次年韓、魏聯軍的主力到達,白起才就任秦軍統帥;

公元前278年的破郢之戰,前哨戰是在公元前280年由秦將司馬錯率先發動的,到公元前279年白起才從趙國南下,接過伐楚的北路軍指揮權。

至於後來秦、趙之間發生的長平之戰也同樣不出此例。王齕在長平前線與廉頗纏鬥多時,直等到趙孝成王換將,命趙括為帥,白起才悄無聲息地走進了秦軍大營。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可就算白起不必在第一時間趕赴荊楚前線,他總還得有南下的一天。到了公元前279年,秦國的三路大軍都已翻越郢都外圍的山川險塞,從北、西、南三面逐漸形成對郢都的合圍之勢,白起動身的時候終於到了。南下之後,他指揮北路秦軍連下鄢、鄧、西陵諸城。

此刻,或許留在趙國戰場上的最後一支秦國偏師都隨著白起南下了,秦昭王和魏冉又該用什麼辦法來拖住趙國可能的援楚之軍呢?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

(公元前279年)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會於西河外澠池。趙王畏秦,欲毋行。——《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就在白起南下的幾乎同時,秦昭王向趙惠文王發出了會盟邀請,邀約趙王於韓地澠池舉行一次“好會”。

可面對秦昭王的“盛情”,趙惠文王怎麼想呢?他害怕了。也難怪,此前三年,趙軍在白起的凌厲攻勢下一敗再敗,這在趙國君臣的心裡投下了巨大的陰影,這次秦昭王竟然親自出馬,誰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秦昭王想要幹什麼?答案其實不難分析,他就是要趙國害怕,最好讓趙國君臣產生誤判,以為秦國隨時可能大舉攻趙。

有了白起此前三徵趙國的鋪墊,秦昭王在這次會晤中是完全有可能達成這個目的的。所以一到澠池會上,秦昭王就開始賣力的表演。先是詐命趙王鼓瑟作樂以為羞辱,繼而又恫嚇趙國,要求它割地為秦王上壽。

雖然在藺相如的針鋒相對下,趙惠文王貌似沒有栽面兒,但其實他輸慘了!

因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說: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秦軍主力都隨白起去了荊楚前線,這早晚秦昭王手裡哪兒還有兵對趙國發動進攻?可趙國君臣看不穿秦昭王的障眼法,大將廉頗甚至把趙軍主力擺在秦、趙邊境,一副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架勢。這下可好,失去援助的楚國就只能聽憑白起的宰割了。

司馬遷說“秦不敢動”,貌似認為趙國贏了這一局。但真實的情況應該是“趙不敢動”,秦昭王就憑一張嘴把幾十萬趙軍主力滯留在了北方,就算戲臺上演得神乎其神的諸葛空城計,高明也不過如此了吧?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從澠池會前後的秦、趙博弈看,兩國此時最明顯的差距其實還不在軍力的強弱上,而是秦國的頂層戰略設計和戰略預判能力遠勝於趙國。它能夠確立這一優勢的關鍵正是賢相魏冉。

可能有人會就此提出反駁,趙國方面不是也有賢相嗎?藺相如難道不堪賢相之任?很遺憾,“將相和”的故事從來只存在於戲臺之上。在真實的歷史中,藺相如不但不是“賢相”,甚至他連“相”都不是。

這位勇氣可嘉的大臣在趙國擔任的一直都是軍職而非文職。在戰國將、相分立的體制下,他是沒法肩負起宰相的工作的。對藺相如的職務,《史記》當中其實有明確的記載。當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時候,廉頗說:

“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寛之至此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在司馬遷的記載中,廉頗稱藺相如為“將軍”,而藺相如也稱廉頗為“廉將軍”,說明他們都是軍職人員。廉頗此前之所以對藺相如不削一顧,那是因為藺相如沒有拿得出手的戰功,僅憑完璧歸趙和澠池會上的兩次外交表現就越級擢升到了廉頗之上。

對一個將軍來說,“徒以口舌為勞”當然不是博取功名的正途,所以廉頗才這麼不服氣。倘若藺相如本來就是文職,鼓舌弄筆正是他的本分,廉頗有什麼可不滿意的?

另外,《史記》對戰國人物的類傳原則是賢相與賢相合傳,名將與名將合傳。所以樗裡子和甘茂併為一傳,範睢和蔡澤併為一傳,白起與王翦併為一傳。

至於《廉頗藺相如列傳》,除了藺相如之外,其餘幾位傳主如廉頗、趙奢、李牧無一例外都是趙國名將,藺相如與他們合傳,不正表明了他的將軍身份嗎?藺相如就像渾身是膽的趙雲,可趙惠文王身邊缺少的卻是一個運籌帷幄的諸葛亮。

《三國演義》裡的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對劉備說:

“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之人。”——《三國演義·玄德南漳逢隱滄》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自從趙武靈王去世之後,趙國這個“善用之之人”的位置便一直虛懸,以至於在與秦國的較量中步步被動。

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郢都之後,楚頃襄王被迫東遷陳縣。魏冉隨即便將白起調回了中原戰場。從公元前276年起,秦軍在此後的4年中頻年向魏國發動攻擊。

到了公元前273年,實在挨不住打的魏安釐王向趙國求援。趙惠文王遣軍救魏,韓魏聯軍併力進攻韓地華陽。魏冉命令將軍胡傷配合白起南北夾擊,大敗韓、魏聯軍於華陽之下,斬首十三萬級。趙將賈偃率領敗兵北退,白起一路追擊他到黃河岸邊,沉其卒兩萬於河中。

華陽戰敗後,韓、魏奄奄一息,楚國瘡痍未復,無論趙國是否願意,與秦國的大決戰已經離它越來越近了。


參考文獻:

臺灣三軍大學編:《中國曆代戰爭史·春秋(下)》

範祥雍《戰國策箋證》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沈長運《趙國史稿》

楊寬《戰國史》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簽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澠池會上藺相如真的壓倒秦昭王?別天真了,他和趙國才是真正輸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