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八旗由滿、蒙、漢組成,鮮為人知的是鑲黃旗下還有一批外國人

清代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具有濃厚的滿族特色,其最初的社會、軍事組織就是八旗。從清代二百多年的歷史來看八旗始終被視為統治集團的根本。我們知道“旗人”一般情況下是指滿洲、蒙古、漢軍所屬八旗的佐領下人,然而還有一種旗人最為特殊,也是鮮為人知的,這就是隸屬滿洲八旗的俄羅斯旗人。

清代八旗由滿、蒙、漢組成,鮮為人知的是鑲黃旗下還有一批外國人

​那麼這些俄國人是如何成為大清子民的,為何他們後來又世代生活在北京呢?明萬曆四十四年(天命元年,1616年),新興的滿洲貴族在東北建立了大金國,清崇德元年(1636年)改稱大清。在此期間,滿洲統治者多次用兵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將其納入自己的版圖。

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建立其對全國的統治。與此同時,不斷向東擴張的沙俄勢力進入黑龍江流域。隨即,清軍和沙俄勢力在黑龍江流域發生了武裝衝突,一些被清軍俘虜或投誠的俄國人,被陸續送到北京安置,編為鑲黃旗滿洲第四參領第十七佐領,史稱“俄羅斯佐領”。

清代八旗由滿、蒙、漢組成,鮮為人知的是鑲黃旗下還有一批外國人

​按八旗兵制,每旗下是參領,參領下是佐領,佐領是由壯丁編成的基層單位,每個佐領標準丁額為100人。關於俄羅斯佐領的形成,是有一個過程的。順治年間,被俘的人數並不多,只有十餘人,康熙七年(1668年)來歸的有半個佐領,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尼布楚俘虜31人,加在一起剛好湊足了一個佐領。

這些人被送到北京以後,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安置。戶部建議,將他們分散編入八旗滿洲正白旗下的各佐領,而康熙帝考慮到歸順的人數頗多,提出把他們集中編為一個佐領。最終,他們被編入鑲黃旗第四參領第十七佐領,並任命俄國人伍朗格負責管理。

一般來說,清代的旗人地位優於民人,而在旗人內部,滿洲人的地位又優於蒙古和漢軍。而這支來自遙遠異國的俄羅斯人,不僅被編入了滿洲八旗,而且還是上三旗中的鑲黃旗,這樣一來,在清朝多民族等級架構中,他們就被置於了與滿洲人同等的社會地位。

清代八旗由滿、蒙、漢組成,鮮為人知的是鑲黃旗下還有一批外國人

​清政府對這些人的生活待遇給予了很大的照顧,給他們安排了住房,派了傭人,還規定每隔三年發給他們四時所需的衣物,將步軍統領衙門收押的女犯配給他們為妻,還給他們當中的某些人匹配了大戶人家的婦女。與其他八旗軍民一樣,俄羅斯佐領在髮型、服飾以及姓氏上全部遵循滿族傳統,一定意義上說,除了面孔不同,他們和其他旗人已經融為一體了。

當然,清政府如此優待俄羅斯降人,一來是出自寬大,二來也有政治意圖。在很大程度上清政府是著眼於黑龍江流域對俄作戰的需要。事實上,這些俄羅斯人編入八旗後,至少其中一部分,很快又被送往了黑龍江前線。在前線,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偵察敵情和招降。

清代八旗由滿、蒙、漢組成,鮮為人知的是鑲黃旗下還有一批外國人

​他們在陣前向自己的同胞喊話,號召他們投降清朝皇帝,這種攻心戰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第二次雅克薩之戰中取得奇效。正是在他們的招降下,國守雅克薩的沙俄軍隊放下武器投降。可見,在於沙俄武力對抗中,俄羅斯佐領起到了關鍵作用,立有大功。

如果說清朝前期的俄羅斯人較多地是適應滿洲文化的話,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也和滿人一樣,又日益受到漢文化的薰陶。一個明顯的標誌是,他們的俄羅斯姓氏根據諧音改稱了漢姓,如羅曼諾夫改為羅姓、杜必寧改為杜姓、賀洛斯托夫改為賀姓。

清代八旗由滿、蒙、漢組成,鮮為人知的是鑲黃旗下還有一批外國人

​從清初到清末,這支俄羅斯佐領一直生活在中國,他們也由表及裡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晚清時期,俄國使臣來到北京見到這些人後,感到十分驚愕,說他們的服飾、語言、容貌一點都不像俄羅斯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