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



"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前文參考:宋蒙戰爭之血戰兩淮:歷史在人性底線上的慘烈搏殺

蒙古帝國,即大蒙古國,是1206年鐵木真掃平蒙兀室韋人的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等各部後,在斡難河源頭舉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繼而建立的一個與華夏文明並列的遊牧帝國。

斡難河,位於蒙古和俄國。地緣上顯然與現在的蒙古無關。

其餘除卻極少的民族文化習俗之外,歷史上的這個蒙古帝國與現在的內蒙古,確實沒有太多的關係。

當然,如果非要說蒙古帝國和我們有關係,我想,也只有侵略與抵抗的關係。

其實對歐亞大陸而言,蒙古帝國在歷史上留給如此遼闊,如此廣袤的土地上的歷史刻痕,無非侵略與毀滅。

蒙古帝國如何出現?如何在中世紀成為所向無敵的強大軍事帝國?

這要從東胡說起。

在古代中原,人們堅信自己身處世界的中央,所以,非中原的世界成為中原的補丁,被稱為四方。

在古代中原人認知之外的遙遠北方,東胡在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書成的史書裡,便以碎片化與矇昧化的方式存在。

蒙兀室韋人最大概率可能源出早期的東胡。

東胡,其實既不是國名,也不是民族。而是早期居住在中原的人們隨手一指,對遙遠的那個方向的所有陌生的人類族群和邦國的泛稱。

自秦漢以降,東胡文明高速發展,日漸強大,頻繁西進、南下,激起若干遊牧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大碰撞。

與東湖關聯的征服與反征服戰爭,豐富了古人坐井觀天的單薄、蒼白的傳統史籍。

也因為東胡,現在去認知逶迤而來的歷史,才有了匈奴,拓跋鮮卑,慕容鮮卑,禿髮鮮卑,烏桓,柔然,吐谷渾,奚,以及契丹、女真、蒙兀室韋人等等新鮮的內容。


"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前文參考:宋蒙戰爭之血戰兩淮:歷史在人性底線上的慘烈搏殺

蒙古帝國,即大蒙古國,是1206年鐵木真掃平蒙兀室韋人的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等各部後,在斡難河源頭舉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繼而建立的一個與華夏文明並列的遊牧帝國。

斡難河,位於蒙古和俄國。地緣上顯然與現在的蒙古無關。

其餘除卻極少的民族文化習俗之外,歷史上的這個蒙古帝國與現在的內蒙古,確實沒有太多的關係。

當然,如果非要說蒙古帝國和我們有關係,我想,也只有侵略與抵抗的關係。

其實對歐亞大陸而言,蒙古帝國在歷史上留給如此遼闊,如此廣袤的土地上的歷史刻痕,無非侵略與毀滅。

蒙古帝國如何出現?如何在中世紀成為所向無敵的強大軍事帝國?

這要從東胡說起。

在古代中原,人們堅信自己身處世界的中央,所以,非中原的世界成為中原的補丁,被稱為四方。

在古代中原人認知之外的遙遠北方,東胡在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書成的史書裡,便以碎片化與矇昧化的方式存在。

蒙兀室韋人最大概率可能源出早期的東胡。

東胡,其實既不是國名,也不是民族。而是早期居住在中原的人們隨手一指,對遙遠的那個方向的所有陌生的人類族群和邦國的泛稱。

自秦漢以降,東胡文明高速發展,日漸強大,頻繁西進、南下,激起若干遊牧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大碰撞。

與東湖關聯的征服與反征服戰爭,豐富了古人坐井觀天的單薄、蒼白的傳統史籍。

也因為東胡,現在去認知逶迤而來的歷史,才有了匈奴,拓跋鮮卑,慕容鮮卑,禿髮鮮卑,烏桓,柔然,吐谷渾,奚,以及契丹、女真、蒙兀室韋人等等新鮮的內容。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以後,在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人全部融入中國,為後來的唐人。

智人走出非洲以後,對中原而言,無論歐亞,遙遠的陌生人,其實一直都客觀存在。

礙於古人古籍囿於中原,只是因為歷史演變,等到他們闖進了中原古人們平靜的生活,這才被中原文化逐漸瞭解,開始有了中原譯音的名字。

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在農業文明發展基礎上進行社會分工,出現畜牧業。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誰更高明,值得學術商榷。

不過,在邏輯上可以理解的是,中原並沒有主動走出去,而是在看似平靜、甜美的田園生活裡,等來了北方的入侵。

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無論中原或者四方,生產力落後。青銅武器和棍棒相加的戰爭,威脅畢竟有限。

所以,最早稱霸亞洲東部的東胡對遙遠的中原的入侵,往往侷限中原東北皮毛,形成不了根本性威脅。

於是,東胡如何強大,史書少於記載。

不過,東胡征服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等廣袤地區,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在秦漢期間強大的匈奴為人們熟知,當年,匈奴就是東胡遊牧聯邦控制下的其中一個邦國。

進入鐵器時代,沒有菜刀管制,刀具氾濫,殺戮烈度加劇,戰爭更為頻繁。

對中原文明最早的威脅,還是自河西走廊向東而來。

現在,熟讀史記、中學歷史課本的朋友提起披髮左衽的匈奴,往往情不自禁以歷史正統自居,咬牙切齒,口稱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然而,匈奴可能對中原文明影響最為深沉,這確實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最早的匈奴,其實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包括月氏、樓蘭、烏孫、呼揭、盧水胡、塞種人等幾十個遊牧小國聯邦。

現在史書,說起中原文明之外的文明,往往簡單定論為部落,似乎中原之外,文明再無存在。

然而,我們確實無法根據傳統的史書,閉門臆想著評判當時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比較,誰更發達。


"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前文參考:宋蒙戰爭之血戰兩淮:歷史在人性底線上的慘烈搏殺

蒙古帝國,即大蒙古國,是1206年鐵木真掃平蒙兀室韋人的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等各部後,在斡難河源頭舉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繼而建立的一個與華夏文明並列的遊牧帝國。

斡難河,位於蒙古和俄國。地緣上顯然與現在的蒙古無關。

其餘除卻極少的民族文化習俗之外,歷史上的這個蒙古帝國與現在的內蒙古,確實沒有太多的關係。

當然,如果非要說蒙古帝國和我們有關係,我想,也只有侵略與抵抗的關係。

其實對歐亞大陸而言,蒙古帝國在歷史上留給如此遼闊,如此廣袤的土地上的歷史刻痕,無非侵略與毀滅。

蒙古帝國如何出現?如何在中世紀成為所向無敵的強大軍事帝國?

這要從東胡說起。

在古代中原,人們堅信自己身處世界的中央,所以,非中原的世界成為中原的補丁,被稱為四方。

在古代中原人認知之外的遙遠北方,東胡在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書成的史書裡,便以碎片化與矇昧化的方式存在。

蒙兀室韋人最大概率可能源出早期的東胡。

東胡,其實既不是國名,也不是民族。而是早期居住在中原的人們隨手一指,對遙遠的那個方向的所有陌生的人類族群和邦國的泛稱。

自秦漢以降,東胡文明高速發展,日漸強大,頻繁西進、南下,激起若干遊牧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大碰撞。

與東湖關聯的征服與反征服戰爭,豐富了古人坐井觀天的單薄、蒼白的傳統史籍。

也因為東胡,現在去認知逶迤而來的歷史,才有了匈奴,拓跋鮮卑,慕容鮮卑,禿髮鮮卑,烏桓,柔然,吐谷渾,奚,以及契丹、女真、蒙兀室韋人等等新鮮的內容。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以後,在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人全部融入中國,為後來的唐人。

智人走出非洲以後,對中原而言,無論歐亞,遙遠的陌生人,其實一直都客觀存在。

礙於古人古籍囿於中原,只是因為歷史演變,等到他們闖進了中原古人們平靜的生活,這才被中原文化逐漸瞭解,開始有了中原譯音的名字。

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在農業文明發展基礎上進行社會分工,出現畜牧業。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誰更高明,值得學術商榷。

不過,在邏輯上可以理解的是,中原並沒有主動走出去,而是在看似平靜、甜美的田園生活裡,等來了北方的入侵。

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無論中原或者四方,生產力落後。青銅武器和棍棒相加的戰爭,威脅畢竟有限。

所以,最早稱霸亞洲東部的東胡對遙遠的中原的入侵,往往侷限中原東北皮毛,形成不了根本性威脅。

於是,東胡如何強大,史書少於記載。

不過,東胡征服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等廣袤地區,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在秦漢期間強大的匈奴為人們熟知,當年,匈奴就是東胡遊牧聯邦控制下的其中一個邦國。

進入鐵器時代,沒有菜刀管制,刀具氾濫,殺戮烈度加劇,戰爭更為頻繁。

對中原文明最早的威脅,還是自河西走廊向東而來。

現在,熟讀史記、中學歷史課本的朋友提起披髮左衽的匈奴,往往情不自禁以歷史正統自居,咬牙切齒,口稱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然而,匈奴可能對中原文明影響最為深沉,這確實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最早的匈奴,其實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包括月氏、樓蘭、烏孫、呼揭、盧水胡、塞種人等幾十個遊牧小國聯邦。

現在史書,說起中原文明之外的文明,往往簡單定論為部落,似乎中原之外,文明再無存在。

然而,我們確實無法根據傳統的史書,閉門臆想著評判當時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比較,誰更發達。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影視劇演繹的刑罰。從現在可查詢的諸多文獻來看,當年中原、東胡、匈奴,同屬濫殺的霸道之國。

中原、東胡、匈奴,獵頭習俗都是他們各自傳統文化核心的保留節目。

漢武帝執政,滅大臣滿門,殺自己親子,這是歷史。

鼎烹腰斬,滅門殺降,獵頭求賞,種種矇昧、落後的文化通過史書記載的故事隨處可見。

尤其在國人最看重的性文明方面,中原、東胡、匈奴三方,在同期同樣都有不相上下的不倫記載。

沿襲古代史家本來就受限的認知,非要強調秦漢時期的文明領先匈奴、東胡,其實不免偏頗。

個人淺見,簡單理解這段歷史,其實東胡、中原、匈奴,正是當時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最為強勢的,文明高速發育的三個集團。

這可能才是史上最真實的三國志。

然而,三個集團並沒有和平相處。

第一個轉折,發生在戰國、秦漢之際。

當時,介於匈奴與中原之間的半遊牧、半農耕的專制體制下的軍事帝國嬴秦,向中原諸多王國發起了吞併戰爭。

為抵抗來自西方的入侵,中原東方各國不得不調集舉國國力、軍力全力以赴。

然而,這一階段,強大的東胡遊牧王國聯邦武裝並沒有藉此機會,南下襲擾中原北方諸國。中原的北方風平浪靜,中原的史書自然極少有來自北方的記載。

原來,正在秦滅六國戰爭期間,匈奴也在北方與強大的東胡進行生死存亡的鏖戰。

為爭奪中原以北的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的霸權,匈奴和東胡集中精力,全力死磕,無暇南下。

北方和中原都在戰爭中忘卻了對方。

在秦帝國一統中原,以及楚漢戰爭結束,漢帝國立國,等到中原從容完成由簡單的農耕文明向更為複雜的半農耕、半商業的大一統體制轉型之後,同樣經過漫長的戰爭,匈奴也徹底地崩潰了東胡,一統漠北。

這時,東胡遊牧王國的四分五裂,南方的中原漢帝國和北方的匈奴遊牧王國聯邦,成為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現在考古匈奴墓葬,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以及中原北方均有發現。

相比之下,當時的漢王朝墓葬,並無這般寬廣。

可見,匈奴和漢帝國確為名不虛傳的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前文參考:宋蒙戰爭之血戰兩淮:歷史在人性底線上的慘烈搏殺

蒙古帝國,即大蒙古國,是1206年鐵木真掃平蒙兀室韋人的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等各部後,在斡難河源頭舉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繼而建立的一個與華夏文明並列的遊牧帝國。

斡難河,位於蒙古和俄國。地緣上顯然與現在的蒙古無關。

其餘除卻極少的民族文化習俗之外,歷史上的這個蒙古帝國與現在的內蒙古,確實沒有太多的關係。

當然,如果非要說蒙古帝國和我們有關係,我想,也只有侵略與抵抗的關係。

其實對歐亞大陸而言,蒙古帝國在歷史上留給如此遼闊,如此廣袤的土地上的歷史刻痕,無非侵略與毀滅。

蒙古帝國如何出現?如何在中世紀成為所向無敵的強大軍事帝國?

這要從東胡說起。

在古代中原,人們堅信自己身處世界的中央,所以,非中原的世界成為中原的補丁,被稱為四方。

在古代中原人認知之外的遙遠北方,東胡在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書成的史書裡,便以碎片化與矇昧化的方式存在。

蒙兀室韋人最大概率可能源出早期的東胡。

東胡,其實既不是國名,也不是民族。而是早期居住在中原的人們隨手一指,對遙遠的那個方向的所有陌生的人類族群和邦國的泛稱。

自秦漢以降,東胡文明高速發展,日漸強大,頻繁西進、南下,激起若干遊牧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大碰撞。

與東湖關聯的征服與反征服戰爭,豐富了古人坐井觀天的單薄、蒼白的傳統史籍。

也因為東胡,現在去認知逶迤而來的歷史,才有了匈奴,拓跋鮮卑,慕容鮮卑,禿髮鮮卑,烏桓,柔然,吐谷渾,奚,以及契丹、女真、蒙兀室韋人等等新鮮的內容。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以後,在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人全部融入中國,為後來的唐人。

智人走出非洲以後,對中原而言,無論歐亞,遙遠的陌生人,其實一直都客觀存在。

礙於古人古籍囿於中原,只是因為歷史演變,等到他們闖進了中原古人們平靜的生活,這才被中原文化逐漸瞭解,開始有了中原譯音的名字。

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在農業文明發展基礎上進行社會分工,出現畜牧業。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誰更高明,值得學術商榷。

不過,在邏輯上可以理解的是,中原並沒有主動走出去,而是在看似平靜、甜美的田園生活裡,等來了北方的入侵。

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無論中原或者四方,生產力落後。青銅武器和棍棒相加的戰爭,威脅畢竟有限。

所以,最早稱霸亞洲東部的東胡對遙遠的中原的入侵,往往侷限中原東北皮毛,形成不了根本性威脅。

於是,東胡如何強大,史書少於記載。

不過,東胡征服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等廣袤地區,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在秦漢期間強大的匈奴為人們熟知,當年,匈奴就是東胡遊牧聯邦控制下的其中一個邦國。

進入鐵器時代,沒有菜刀管制,刀具氾濫,殺戮烈度加劇,戰爭更為頻繁。

對中原文明最早的威脅,還是自河西走廊向東而來。

現在,熟讀史記、中學歷史課本的朋友提起披髮左衽的匈奴,往往情不自禁以歷史正統自居,咬牙切齒,口稱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然而,匈奴可能對中原文明影響最為深沉,這確實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最早的匈奴,其實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包括月氏、樓蘭、烏孫、呼揭、盧水胡、塞種人等幾十個遊牧小國聯邦。

現在史書,說起中原文明之外的文明,往往簡單定論為部落,似乎中原之外,文明再無存在。

然而,我們確實無法根據傳統的史書,閉門臆想著評判當時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比較,誰更發達。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影視劇演繹的刑罰。從現在可查詢的諸多文獻來看,當年中原、東胡、匈奴,同屬濫殺的霸道之國。

中原、東胡、匈奴,獵頭習俗都是他們各自傳統文化核心的保留節目。

漢武帝執政,滅大臣滿門,殺自己親子,這是歷史。

鼎烹腰斬,滅門殺降,獵頭求賞,種種矇昧、落後的文化通過史書記載的故事隨處可見。

尤其在國人最看重的性文明方面,中原、東胡、匈奴三方,在同期同樣都有不相上下的不倫記載。

沿襲古代史家本來就受限的認知,非要強調秦漢時期的文明領先匈奴、東胡,其實不免偏頗。

個人淺見,簡單理解這段歷史,其實東胡、中原、匈奴,正是當時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最為強勢的,文明高速發育的三個集團。

這可能才是史上最真實的三國志。

然而,三個集團並沒有和平相處。

第一個轉折,發生在戰國、秦漢之際。

當時,介於匈奴與中原之間的半遊牧、半農耕的專制體制下的軍事帝國嬴秦,向中原諸多王國發起了吞併戰爭。

為抵抗來自西方的入侵,中原東方各國不得不調集舉國國力、軍力全力以赴。

然而,這一階段,強大的東胡遊牧王國聯邦武裝並沒有藉此機會,南下襲擾中原北方諸國。中原的北方風平浪靜,中原的史書自然極少有來自北方的記載。

原來,正在秦滅六國戰爭期間,匈奴也在北方與強大的東胡進行生死存亡的鏖戰。

為爭奪中原以北的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的霸權,匈奴和東胡集中精力,全力死磕,無暇南下。

北方和中原都在戰爭中忘卻了對方。

在秦帝國一統中原,以及楚漢戰爭結束,漢帝國立國,等到中原從容完成由簡單的農耕文明向更為複雜的半農耕、半商業的大一統體制轉型之後,同樣經過漫長的戰爭,匈奴也徹底地崩潰了東胡,一統漠北。

這時,東胡遊牧王國的四分五裂,南方的中原漢帝國和北方的匈奴遊牧王國聯邦,成為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現在考古匈奴墓葬,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以及中原北方均有發現。

相比之下,當時的漢王朝墓葬,並無這般寬廣。

可見,匈奴和漢帝國確為名不虛傳的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漢匈戰爭持續近300年,兩個超級大國死磕、苦耗對方,雙雙由此走向歷史的終點。

既然都是靠霸道建國、立國,兩個超級大國同樣充滿自信,捏緊簸箕大的拳頭,彼此不服。

打吧!

於是,自白登之圍開始,遊牧聯邦文明和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文明開始了亞洲歷史上最為驚天動地的大碰撞。

第二次歷史的轉折,發生在公元前119年。

漠北之戰,匈奴大敗,匈奴遊牧聯邦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

然而,匈奴並沒有為此慘敗被徹底擊垮,反而,在很長的時間,匈奴更是把強漢視為頭號敵人,兩者之間,在和談與戰爭中進行無休止的消耗。

漢匈戰爭導致了西漢王朝的崩盤,並且在東漢復興後,以連綿不斷的戰爭引爆了東漢王朝的最後亂世。

然而,匈奴為此同樣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相比漢帝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在匈奴的遊牧聯邦體制下,最高統治者單于的權力,客觀上受到分散、制約。

漢匈戰爭無休止持續進行,受戰爭、天災消磨,匈奴聯邦最早開始瓦解。


"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前文參考:宋蒙戰爭之血戰兩淮:歷史在人性底線上的慘烈搏殺

蒙古帝國,即大蒙古國,是1206年鐵木真掃平蒙兀室韋人的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等各部後,在斡難河源頭舉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繼而建立的一個與華夏文明並列的遊牧帝國。

斡難河,位於蒙古和俄國。地緣上顯然與現在的蒙古無關。

其餘除卻極少的民族文化習俗之外,歷史上的這個蒙古帝國與現在的內蒙古,確實沒有太多的關係。

當然,如果非要說蒙古帝國和我們有關係,我想,也只有侵略與抵抗的關係。

其實對歐亞大陸而言,蒙古帝國在歷史上留給如此遼闊,如此廣袤的土地上的歷史刻痕,無非侵略與毀滅。

蒙古帝國如何出現?如何在中世紀成為所向無敵的強大軍事帝國?

這要從東胡說起。

在古代中原,人們堅信自己身處世界的中央,所以,非中原的世界成為中原的補丁,被稱為四方。

在古代中原人認知之外的遙遠北方,東胡在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書成的史書裡,便以碎片化與矇昧化的方式存在。

蒙兀室韋人最大概率可能源出早期的東胡。

東胡,其實既不是國名,也不是民族。而是早期居住在中原的人們隨手一指,對遙遠的那個方向的所有陌生的人類族群和邦國的泛稱。

自秦漢以降,東胡文明高速發展,日漸強大,頻繁西進、南下,激起若干遊牧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大碰撞。

與東湖關聯的征服與反征服戰爭,豐富了古人坐井觀天的單薄、蒼白的傳統史籍。

也因為東胡,現在去認知逶迤而來的歷史,才有了匈奴,拓跋鮮卑,慕容鮮卑,禿髮鮮卑,烏桓,柔然,吐谷渾,奚,以及契丹、女真、蒙兀室韋人等等新鮮的內容。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以後,在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人全部融入中國,為後來的唐人。

智人走出非洲以後,對中原而言,無論歐亞,遙遠的陌生人,其實一直都客觀存在。

礙於古人古籍囿於中原,只是因為歷史演變,等到他們闖進了中原古人們平靜的生活,這才被中原文化逐漸瞭解,開始有了中原譯音的名字。

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在農業文明發展基礎上進行社會分工,出現畜牧業。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誰更高明,值得學術商榷。

不過,在邏輯上可以理解的是,中原並沒有主動走出去,而是在看似平靜、甜美的田園生活裡,等來了北方的入侵。

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無論中原或者四方,生產力落後。青銅武器和棍棒相加的戰爭,威脅畢竟有限。

所以,最早稱霸亞洲東部的東胡對遙遠的中原的入侵,往往侷限中原東北皮毛,形成不了根本性威脅。

於是,東胡如何強大,史書少於記載。

不過,東胡征服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等廣袤地區,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在秦漢期間強大的匈奴為人們熟知,當年,匈奴就是東胡遊牧聯邦控制下的其中一個邦國。

進入鐵器時代,沒有菜刀管制,刀具氾濫,殺戮烈度加劇,戰爭更為頻繁。

對中原文明最早的威脅,還是自河西走廊向東而來。

現在,熟讀史記、中學歷史課本的朋友提起披髮左衽的匈奴,往往情不自禁以歷史正統自居,咬牙切齒,口稱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然而,匈奴可能對中原文明影響最為深沉,這確實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最早的匈奴,其實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包括月氏、樓蘭、烏孫、呼揭、盧水胡、塞種人等幾十個遊牧小國聯邦。

現在史書,說起中原文明之外的文明,往往簡單定論為部落,似乎中原之外,文明再無存在。

然而,我們確實無法根據傳統的史書,閉門臆想著評判當時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比較,誰更發達。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影視劇演繹的刑罰。從現在可查詢的諸多文獻來看,當年中原、東胡、匈奴,同屬濫殺的霸道之國。

中原、東胡、匈奴,獵頭習俗都是他們各自傳統文化核心的保留節目。

漢武帝執政,滅大臣滿門,殺自己親子,這是歷史。

鼎烹腰斬,滅門殺降,獵頭求賞,種種矇昧、落後的文化通過史書記載的故事隨處可見。

尤其在國人最看重的性文明方面,中原、東胡、匈奴三方,在同期同樣都有不相上下的不倫記載。

沿襲古代史家本來就受限的認知,非要強調秦漢時期的文明領先匈奴、東胡,其實不免偏頗。

個人淺見,簡單理解這段歷史,其實東胡、中原、匈奴,正是當時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最為強勢的,文明高速發育的三個集團。

這可能才是史上最真實的三國志。

然而,三個集團並沒有和平相處。

第一個轉折,發生在戰國、秦漢之際。

當時,介於匈奴與中原之間的半遊牧、半農耕的專制體制下的軍事帝國嬴秦,向中原諸多王國發起了吞併戰爭。

為抵抗來自西方的入侵,中原東方各國不得不調集舉國國力、軍力全力以赴。

然而,這一階段,強大的東胡遊牧王國聯邦武裝並沒有藉此機會,南下襲擾中原北方諸國。中原的北方風平浪靜,中原的史書自然極少有來自北方的記載。

原來,正在秦滅六國戰爭期間,匈奴也在北方與強大的東胡進行生死存亡的鏖戰。

為爭奪中原以北的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的霸權,匈奴和東胡集中精力,全力死磕,無暇南下。

北方和中原都在戰爭中忘卻了對方。

在秦帝國一統中原,以及楚漢戰爭結束,漢帝國立國,等到中原從容完成由簡單的農耕文明向更為複雜的半農耕、半商業的大一統體制轉型之後,同樣經過漫長的戰爭,匈奴也徹底地崩潰了東胡,一統漠北。

這時,東胡遊牧王國的四分五裂,南方的中原漢帝國和北方的匈奴遊牧王國聯邦,成為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現在考古匈奴墓葬,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以及中原北方均有發現。

相比之下,當時的漢王朝墓葬,並無這般寬廣。

可見,匈奴和漢帝國確為名不虛傳的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漢匈戰爭持續近300年,兩個超級大國死磕、苦耗對方,雙雙由此走向歷史的終點。

既然都是靠霸道建國、立國,兩個超級大國同樣充滿自信,捏緊簸箕大的拳頭,彼此不服。

打吧!

於是,自白登之圍開始,遊牧聯邦文明和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文明開始了亞洲歷史上最為驚天動地的大碰撞。

第二次歷史的轉折,發生在公元前119年。

漠北之戰,匈奴大敗,匈奴遊牧聯邦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

然而,匈奴並沒有為此慘敗被徹底擊垮,反而,在很長的時間,匈奴更是把強漢視為頭號敵人,兩者之間,在和談與戰爭中進行無休止的消耗。

漢匈戰爭導致了西漢王朝的崩盤,並且在東漢復興後,以連綿不斷的戰爭引爆了東漢王朝的最後亂世。

然而,匈奴為此同樣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相比漢帝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在匈奴的遊牧聯邦體制下,最高統治者單于的權力,客觀上受到分散、制約。

漢匈戰爭無休止持續進行,受戰爭、天災消磨,匈奴聯邦最早開始瓦解。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東漢中期的亞洲地圖。實際上漢帝國有效控制地區比地圖較少。同樣,北匈奴有效控制面積也小於地圖。

隨後,從匈奴核心分權,五單于並列,到南北匈奴分裂,再到佔有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的南匈奴內附漢帝國,北匈奴徹底退回漠北,匈奴聯邦隨著分化、分裂加劇,領土、人口急遽減小,實力大大衰減,名存實亡。

在東漢進入三國亂世,最終滅亡的同時,北匈奴遠走高飛,南匈奴再次分裂為五部,匈奴單于王朝和匈奴聯邦就此徹底終結。

爭強好勝之後,兩敗俱傷。

隨著兩個古代超級大國的滅亡,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中原和遠東變成霸權的真空。

被匈奴擊潰、瓦解而分散在漠北各地的東胡諸多小國,因而幸運地得到了死灰復燃的空間。


"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前文參考:宋蒙戰爭之血戰兩淮:歷史在人性底線上的慘烈搏殺

蒙古帝國,即大蒙古國,是1206年鐵木真掃平蒙兀室韋人的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等各部後,在斡難河源頭舉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繼而建立的一個與華夏文明並列的遊牧帝國。

斡難河,位於蒙古和俄國。地緣上顯然與現在的蒙古無關。

其餘除卻極少的民族文化習俗之外,歷史上的這個蒙古帝國與現在的內蒙古,確實沒有太多的關係。

當然,如果非要說蒙古帝國和我們有關係,我想,也只有侵略與抵抗的關係。

其實對歐亞大陸而言,蒙古帝國在歷史上留給如此遼闊,如此廣袤的土地上的歷史刻痕,無非侵略與毀滅。

蒙古帝國如何出現?如何在中世紀成為所向無敵的強大軍事帝國?

這要從東胡說起。

在古代中原,人們堅信自己身處世界的中央,所以,非中原的世界成為中原的補丁,被稱為四方。

在古代中原人認知之外的遙遠北方,東胡在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書成的史書裡,便以碎片化與矇昧化的方式存在。

蒙兀室韋人最大概率可能源出早期的東胡。

東胡,其實既不是國名,也不是民族。而是早期居住在中原的人們隨手一指,對遙遠的那個方向的所有陌生的人類族群和邦國的泛稱。

自秦漢以降,東胡文明高速發展,日漸強大,頻繁西進、南下,激起若干遊牧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大碰撞。

與東湖關聯的征服與反征服戰爭,豐富了古人坐井觀天的單薄、蒼白的傳統史籍。

也因為東胡,現在去認知逶迤而來的歷史,才有了匈奴,拓跋鮮卑,慕容鮮卑,禿髮鮮卑,烏桓,柔然,吐谷渾,奚,以及契丹、女真、蒙兀室韋人等等新鮮的內容。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以後,在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人全部融入中國,為後來的唐人。

智人走出非洲以後,對中原而言,無論歐亞,遙遠的陌生人,其實一直都客觀存在。

礙於古人古籍囿於中原,只是因為歷史演變,等到他們闖進了中原古人們平靜的生活,這才被中原文化逐漸瞭解,開始有了中原譯音的名字。

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在農業文明發展基礎上進行社會分工,出現畜牧業。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誰更高明,值得學術商榷。

不過,在邏輯上可以理解的是,中原並沒有主動走出去,而是在看似平靜、甜美的田園生活裡,等來了北方的入侵。

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無論中原或者四方,生產力落後。青銅武器和棍棒相加的戰爭,威脅畢竟有限。

所以,最早稱霸亞洲東部的東胡對遙遠的中原的入侵,往往侷限中原東北皮毛,形成不了根本性威脅。

於是,東胡如何強大,史書少於記載。

不過,東胡征服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等廣袤地區,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在秦漢期間強大的匈奴為人們熟知,當年,匈奴就是東胡遊牧聯邦控制下的其中一個邦國。

進入鐵器時代,沒有菜刀管制,刀具氾濫,殺戮烈度加劇,戰爭更為頻繁。

對中原文明最早的威脅,還是自河西走廊向東而來。

現在,熟讀史記、中學歷史課本的朋友提起披髮左衽的匈奴,往往情不自禁以歷史正統自居,咬牙切齒,口稱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然而,匈奴可能對中原文明影響最為深沉,這確實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最早的匈奴,其實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包括月氏、樓蘭、烏孫、呼揭、盧水胡、塞種人等幾十個遊牧小國聯邦。

現在史書,說起中原文明之外的文明,往往簡單定論為部落,似乎中原之外,文明再無存在。

然而,我們確實無法根據傳統的史書,閉門臆想著評判當時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比較,誰更發達。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影視劇演繹的刑罰。從現在可查詢的諸多文獻來看,當年中原、東胡、匈奴,同屬濫殺的霸道之國。

中原、東胡、匈奴,獵頭習俗都是他們各自傳統文化核心的保留節目。

漢武帝執政,滅大臣滿門,殺自己親子,這是歷史。

鼎烹腰斬,滅門殺降,獵頭求賞,種種矇昧、落後的文化通過史書記載的故事隨處可見。

尤其在國人最看重的性文明方面,中原、東胡、匈奴三方,在同期同樣都有不相上下的不倫記載。

沿襲古代史家本來就受限的認知,非要強調秦漢時期的文明領先匈奴、東胡,其實不免偏頗。

個人淺見,簡單理解這段歷史,其實東胡、中原、匈奴,正是當時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最為強勢的,文明高速發育的三個集團。

這可能才是史上最真實的三國志。

然而,三個集團並沒有和平相處。

第一個轉折,發生在戰國、秦漢之際。

當時,介於匈奴與中原之間的半遊牧、半農耕的專制體制下的軍事帝國嬴秦,向中原諸多王國發起了吞併戰爭。

為抵抗來自西方的入侵,中原東方各國不得不調集舉國國力、軍力全力以赴。

然而,這一階段,強大的東胡遊牧王國聯邦武裝並沒有藉此機會,南下襲擾中原北方諸國。中原的北方風平浪靜,中原的史書自然極少有來自北方的記載。

原來,正在秦滅六國戰爭期間,匈奴也在北方與強大的東胡進行生死存亡的鏖戰。

為爭奪中原以北的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的霸權,匈奴和東胡集中精力,全力死磕,無暇南下。

北方和中原都在戰爭中忘卻了對方。

在秦帝國一統中原,以及楚漢戰爭結束,漢帝國立國,等到中原從容完成由簡單的農耕文明向更為複雜的半農耕、半商業的大一統體制轉型之後,同樣經過漫長的戰爭,匈奴也徹底地崩潰了東胡,一統漠北。

這時,東胡遊牧王國的四分五裂,南方的中原漢帝國和北方的匈奴遊牧王國聯邦,成為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現在考古匈奴墓葬,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以及中原北方均有發現。

相比之下,當時的漢王朝墓葬,並無這般寬廣。

可見,匈奴和漢帝國確為名不虛傳的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漢匈戰爭持續近300年,兩個超級大國死磕、苦耗對方,雙雙由此走向歷史的終點。

既然都是靠霸道建國、立國,兩個超級大國同樣充滿自信,捏緊簸箕大的拳頭,彼此不服。

打吧!

於是,自白登之圍開始,遊牧聯邦文明和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文明開始了亞洲歷史上最為驚天動地的大碰撞。

第二次歷史的轉折,發生在公元前119年。

漠北之戰,匈奴大敗,匈奴遊牧聯邦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

然而,匈奴並沒有為此慘敗被徹底擊垮,反而,在很長的時間,匈奴更是把強漢視為頭號敵人,兩者之間,在和談與戰爭中進行無休止的消耗。

漢匈戰爭導致了西漢王朝的崩盤,並且在東漢復興後,以連綿不斷的戰爭引爆了東漢王朝的最後亂世。

然而,匈奴為此同樣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相比漢帝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在匈奴的遊牧聯邦體制下,最高統治者單于的權力,客觀上受到分散、制約。

漢匈戰爭無休止持續進行,受戰爭、天災消磨,匈奴聯邦最早開始瓦解。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東漢中期的亞洲地圖。實際上漢帝國有效控制地區比地圖較少。同樣,北匈奴有效控制面積也小於地圖。

隨後,從匈奴核心分權,五單于並列,到南北匈奴分裂,再到佔有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的南匈奴內附漢帝國,北匈奴徹底退回漠北,匈奴聯邦隨著分化、分裂加劇,領土、人口急遽減小,實力大大衰減,名存實亡。

在東漢進入三國亂世,最終滅亡的同時,北匈奴遠走高飛,南匈奴再次分裂為五部,匈奴單于王朝和匈奴聯邦就此徹底終結。

爭強好勝之後,兩敗俱傷。

隨著兩個古代超級大國的滅亡,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中原和遠東變成霸權的真空。

被匈奴擊潰、瓦解而分散在漠北各地的東胡諸多小國,因而幸運地得到了死灰復燃的空間。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畫作上的永嘉南渡的秦漢遺民。

源出東胡的烏桓、鮮卑、柔然等遊牧聯邦在寬鬆、富庶的軍事與物資的環境裡,無聲無息地生息、崛起。

等到這些源出東胡的遊牧聯邦發展壯大、捲土重來,廣袤的北方的霸權的真空,直接誘發了亞洲史上空前驚悚的混亂。

來自中部、東部亞洲北方的空前威脅,悄然襲向中原。

當時,晉帝國雖然一統三國,然而,經歷長年戰亂,這時的中原,再無法與戰國、秦漢時期相提並論。

積貧積弱之下,勉強繼承漢統的晉帝國矛盾四起,內亂不息。

群雄崛起,逐鹿中原,便是演繹那個空前慘烈、血腥時代的主題詞。

由此,在晉帝國與匈奴、鮮卑、羯、氐、羌等遊牧聯邦勢力之間,爆發了混亂的、慘烈的、長期的、你死我活的搏殺。

期間,長期與劉漢帝國和親的匈奴後裔,以劉漢血統、正統自居,繼而爭取人心,得到了王霸天下的機會。

五胡十六國之亂,匈奴後裔率先起兵,最早成就霸業者,無不自稱漢王、漢天王。

永嘉南渡,秦漢遺民紛紛南渡。

中原徹底空虛,源出匈奴、東胡遊牧聯邦的以匈奴、鮮卑、羯、氐、羌人為核心的集團,相繼由河西走廊、蒙古高原、遼西走廊,全面衝擊中原。

於是,來自北方的遊牧聯邦文明進入中原,與退守南方的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中原文明隔江對峙、並存,中原史籍記載的歷史,也就進入了南北朝時代。

客觀而言,南北朝時代確實算是中國文明的一次大融合。


"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前文參考:宋蒙戰爭之血戰兩淮:歷史在人性底線上的慘烈搏殺

蒙古帝國,即大蒙古國,是1206年鐵木真掃平蒙兀室韋人的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等各部後,在斡難河源頭舉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繼而建立的一個與華夏文明並列的遊牧帝國。

斡難河,位於蒙古和俄國。地緣上顯然與現在的蒙古無關。

其餘除卻極少的民族文化習俗之外,歷史上的這個蒙古帝國與現在的內蒙古,確實沒有太多的關係。

當然,如果非要說蒙古帝國和我們有關係,我想,也只有侵略與抵抗的關係。

其實對歐亞大陸而言,蒙古帝國在歷史上留給如此遼闊,如此廣袤的土地上的歷史刻痕,無非侵略與毀滅。

蒙古帝國如何出現?如何在中世紀成為所向無敵的強大軍事帝國?

這要從東胡說起。

在古代中原,人們堅信自己身處世界的中央,所以,非中原的世界成為中原的補丁,被稱為四方。

在古代中原人認知之外的遙遠北方,東胡在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書成的史書裡,便以碎片化與矇昧化的方式存在。

蒙兀室韋人最大概率可能源出早期的東胡。

東胡,其實既不是國名,也不是民族。而是早期居住在中原的人們隨手一指,對遙遠的那個方向的所有陌生的人類族群和邦國的泛稱。

自秦漢以降,東胡文明高速發展,日漸強大,頻繁西進、南下,激起若干遊牧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大碰撞。

與東湖關聯的征服與反征服戰爭,豐富了古人坐井觀天的單薄、蒼白的傳統史籍。

也因為東胡,現在去認知逶迤而來的歷史,才有了匈奴,拓跋鮮卑,慕容鮮卑,禿髮鮮卑,烏桓,柔然,吐谷渾,奚,以及契丹、女真、蒙兀室韋人等等新鮮的內容。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以後,在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人全部融入中國,為後來的唐人。

智人走出非洲以後,對中原而言,無論歐亞,遙遠的陌生人,其實一直都客觀存在。

礙於古人古籍囿於中原,只是因為歷史演變,等到他們闖進了中原古人們平靜的生活,這才被中原文化逐漸瞭解,開始有了中原譯音的名字。

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在農業文明發展基礎上進行社會分工,出現畜牧業。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誰更高明,值得學術商榷。

不過,在邏輯上可以理解的是,中原並沒有主動走出去,而是在看似平靜、甜美的田園生活裡,等來了北方的入侵。

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無論中原或者四方,生產力落後。青銅武器和棍棒相加的戰爭,威脅畢竟有限。

所以,最早稱霸亞洲東部的東胡對遙遠的中原的入侵,往往侷限中原東北皮毛,形成不了根本性威脅。

於是,東胡如何強大,史書少於記載。

不過,東胡征服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等廣袤地區,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在秦漢期間強大的匈奴為人們熟知,當年,匈奴就是東胡遊牧聯邦控制下的其中一個邦國。

進入鐵器時代,沒有菜刀管制,刀具氾濫,殺戮烈度加劇,戰爭更為頻繁。

對中原文明最早的威脅,還是自河西走廊向東而來。

現在,熟讀史記、中學歷史課本的朋友提起披髮左衽的匈奴,往往情不自禁以歷史正統自居,咬牙切齒,口稱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然而,匈奴可能對中原文明影響最為深沉,這確實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最早的匈奴,其實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包括月氏、樓蘭、烏孫、呼揭、盧水胡、塞種人等幾十個遊牧小國聯邦。

現在史書,說起中原文明之外的文明,往往簡單定論為部落,似乎中原之外,文明再無存在。

然而,我們確實無法根據傳統的史書,閉門臆想著評判當時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比較,誰更發達。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影視劇演繹的刑罰。從現在可查詢的諸多文獻來看,當年中原、東胡、匈奴,同屬濫殺的霸道之國。

中原、東胡、匈奴,獵頭習俗都是他們各自傳統文化核心的保留節目。

漢武帝執政,滅大臣滿門,殺自己親子,這是歷史。

鼎烹腰斬,滅門殺降,獵頭求賞,種種矇昧、落後的文化通過史書記載的故事隨處可見。

尤其在國人最看重的性文明方面,中原、東胡、匈奴三方,在同期同樣都有不相上下的不倫記載。

沿襲古代史家本來就受限的認知,非要強調秦漢時期的文明領先匈奴、東胡,其實不免偏頗。

個人淺見,簡單理解這段歷史,其實東胡、中原、匈奴,正是當時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最為強勢的,文明高速發育的三個集團。

這可能才是史上最真實的三國志。

然而,三個集團並沒有和平相處。

第一個轉折,發生在戰國、秦漢之際。

當時,介於匈奴與中原之間的半遊牧、半農耕的專制體制下的軍事帝國嬴秦,向中原諸多王國發起了吞併戰爭。

為抵抗來自西方的入侵,中原東方各國不得不調集舉國國力、軍力全力以赴。

然而,這一階段,強大的東胡遊牧王國聯邦武裝並沒有藉此機會,南下襲擾中原北方諸國。中原的北方風平浪靜,中原的史書自然極少有來自北方的記載。

原來,正在秦滅六國戰爭期間,匈奴也在北方與強大的東胡進行生死存亡的鏖戰。

為爭奪中原以北的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的霸權,匈奴和東胡集中精力,全力死磕,無暇南下。

北方和中原都在戰爭中忘卻了對方。

在秦帝國一統中原,以及楚漢戰爭結束,漢帝國立國,等到中原從容完成由簡單的農耕文明向更為複雜的半農耕、半商業的大一統體制轉型之後,同樣經過漫長的戰爭,匈奴也徹底地崩潰了東胡,一統漠北。

這時,東胡遊牧王國的四分五裂,南方的中原漢帝國和北方的匈奴遊牧王國聯邦,成為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現在考古匈奴墓葬,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以及中原北方均有發現。

相比之下,當時的漢王朝墓葬,並無這般寬廣。

可見,匈奴和漢帝國確為名不虛傳的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漢匈戰爭持續近300年,兩個超級大國死磕、苦耗對方,雙雙由此走向歷史的終點。

既然都是靠霸道建國、立國,兩個超級大國同樣充滿自信,捏緊簸箕大的拳頭,彼此不服。

打吧!

於是,自白登之圍開始,遊牧聯邦文明和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文明開始了亞洲歷史上最為驚天動地的大碰撞。

第二次歷史的轉折,發生在公元前119年。

漠北之戰,匈奴大敗,匈奴遊牧聯邦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

然而,匈奴並沒有為此慘敗被徹底擊垮,反而,在很長的時間,匈奴更是把強漢視為頭號敵人,兩者之間,在和談與戰爭中進行無休止的消耗。

漢匈戰爭導致了西漢王朝的崩盤,並且在東漢復興後,以連綿不斷的戰爭引爆了東漢王朝的最後亂世。

然而,匈奴為此同樣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相比漢帝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在匈奴的遊牧聯邦體制下,最高統治者單于的權力,客觀上受到分散、制約。

漢匈戰爭無休止持續進行,受戰爭、天災消磨,匈奴聯邦最早開始瓦解。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東漢中期的亞洲地圖。實際上漢帝國有效控制地區比地圖較少。同樣,北匈奴有效控制面積也小於地圖。

隨後,從匈奴核心分權,五單于並列,到南北匈奴分裂,再到佔有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的南匈奴內附漢帝國,北匈奴徹底退回漠北,匈奴聯邦隨著分化、分裂加劇,領土、人口急遽減小,實力大大衰減,名存實亡。

在東漢進入三國亂世,最終滅亡的同時,北匈奴遠走高飛,南匈奴再次分裂為五部,匈奴單于王朝和匈奴聯邦就此徹底終結。

爭強好勝之後,兩敗俱傷。

隨著兩個古代超級大國的滅亡,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中原和遠東變成霸權的真空。

被匈奴擊潰、瓦解而分散在漠北各地的東胡諸多小國,因而幸運地得到了死灰復燃的空間。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畫作上的永嘉南渡的秦漢遺民。

源出東胡的烏桓、鮮卑、柔然等遊牧聯邦在寬鬆、富庶的軍事與物資的環境裡,無聲無息地生息、崛起。

等到這些源出東胡的遊牧聯邦發展壯大、捲土重來,廣袤的北方的霸權的真空,直接誘發了亞洲史上空前驚悚的混亂。

來自中部、東部亞洲北方的空前威脅,悄然襲向中原。

當時,晉帝國雖然一統三國,然而,經歷長年戰亂,這時的中原,再無法與戰國、秦漢時期相提並論。

積貧積弱之下,勉強繼承漢統的晉帝國矛盾四起,內亂不息。

群雄崛起,逐鹿中原,便是演繹那個空前慘烈、血腥時代的主題詞。

由此,在晉帝國與匈奴、鮮卑、羯、氐、羌等遊牧聯邦勢力之間,爆發了混亂的、慘烈的、長期的、你死我活的搏殺。

期間,長期與劉漢帝國和親的匈奴後裔,以劉漢血統、正統自居,繼而爭取人心,得到了王霸天下的機會。

五胡十六國之亂,匈奴後裔率先起兵,最早成就霸業者,無不自稱漢王、漢天王。

永嘉南渡,秦漢遺民紛紛南渡。

中原徹底空虛,源出匈奴、東胡遊牧聯邦的以匈奴、鮮卑、羯、氐、羌人為核心的集團,相繼由河西走廊、蒙古高原、遼西走廊,全面衝擊中原。

於是,來自北方的遊牧聯邦文明進入中原,與退守南方的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中原文明隔江對峙、並存,中原史籍記載的歷史,也就進入了南北朝時代。

客觀而言,南北朝時代確實算是中國文明的一次大融合。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時期是華夏文明的一次重要的重塑,遊牧風格深入融合對傳統農耕文明影響極為深刻。

分拆、重組,重組,分拆。

再分拆,再重組,再重組,再分拆。

秦漢遺民被壓制在南方,匈奴、鮮卑、羯、氐、羌人等等北方遊牧聯邦不斷南下,湧向中原,留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中原和遠東的更小、更多、結構更復雜遊牧聯邦循路填空,漸漸成勢。

在史籍慣於囿於中原歷史的視線之外,就在南北朝對峙血戰的同時,在中原之外,北方遊牧聯邦的血腥混戰,由遠東而中亞,由中原而漠北,年年不得消停。

可是,遊牧文化既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一味憑藉國力、軍力衝擊南方,曠日持久,在戰爭消耗下重蹈覆轍,不斷瓦解。

胡人無百年國運,袁騰飛曾經就這一歷史現象津津有味有所總結。

然而,袁騰飛其實並不知道,漢唐以降至南北朝期間,藏在胡人無百年國運這一現象深處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北方遊牧邦國都以聯邦形式存在,沒有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

順時一哄而上,逆境一鬨而散。

然而,在南北朝時期,鮮卑人開始了遊牧聯邦體制向大一統體制的轉型,北魏帝國橫空出世,標誌著類似秦皇漢武時代初具雛形的大一統軍事帝國,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這場改革,和史籍記載的漢化改革,不過是改名換字皮毛關聯。

傳統的遊牧聯邦就此轉為大一統軍事帝國,才是這場改革的根本。

空前強大的鮮卑北魏帝國橫空出世,南征北伐,所向無敵。


"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前文參考:宋蒙戰爭之血戰兩淮:歷史在人性底線上的慘烈搏殺

蒙古帝國,即大蒙古國,是1206年鐵木真掃平蒙兀室韋人的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等各部後,在斡難河源頭舉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繼而建立的一個與華夏文明並列的遊牧帝國。

斡難河,位於蒙古和俄國。地緣上顯然與現在的蒙古無關。

其餘除卻極少的民族文化習俗之外,歷史上的這個蒙古帝國與現在的內蒙古,確實沒有太多的關係。

當然,如果非要說蒙古帝國和我們有關係,我想,也只有侵略與抵抗的關係。

其實對歐亞大陸而言,蒙古帝國在歷史上留給如此遼闊,如此廣袤的土地上的歷史刻痕,無非侵略與毀滅。

蒙古帝國如何出現?如何在中世紀成為所向無敵的強大軍事帝國?

這要從東胡說起。

在古代中原,人們堅信自己身處世界的中央,所以,非中原的世界成為中原的補丁,被稱為四方。

在古代中原人認知之外的遙遠北方,東胡在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書成的史書裡,便以碎片化與矇昧化的方式存在。

蒙兀室韋人最大概率可能源出早期的東胡。

東胡,其實既不是國名,也不是民族。而是早期居住在中原的人們隨手一指,對遙遠的那個方向的所有陌生的人類族群和邦國的泛稱。

自秦漢以降,東胡文明高速發展,日漸強大,頻繁西進、南下,激起若干遊牧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大碰撞。

與東湖關聯的征服與反征服戰爭,豐富了古人坐井觀天的單薄、蒼白的傳統史籍。

也因為東胡,現在去認知逶迤而來的歷史,才有了匈奴,拓跋鮮卑,慕容鮮卑,禿髮鮮卑,烏桓,柔然,吐谷渾,奚,以及契丹、女真、蒙兀室韋人等等新鮮的內容。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以後,在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人全部融入中國,為後來的唐人。

智人走出非洲以後,對中原而言,無論歐亞,遙遠的陌生人,其實一直都客觀存在。

礙於古人古籍囿於中原,只是因為歷史演變,等到他們闖進了中原古人們平靜的生活,這才被中原文化逐漸瞭解,開始有了中原譯音的名字。

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在農業文明發展基礎上進行社會分工,出現畜牧業。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誰更高明,值得學術商榷。

不過,在邏輯上可以理解的是,中原並沒有主動走出去,而是在看似平靜、甜美的田園生活裡,等來了北方的入侵。

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無論中原或者四方,生產力落後。青銅武器和棍棒相加的戰爭,威脅畢竟有限。

所以,最早稱霸亞洲東部的東胡對遙遠的中原的入侵,往往侷限中原東北皮毛,形成不了根本性威脅。

於是,東胡如何強大,史書少於記載。

不過,東胡征服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等廣袤地區,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在秦漢期間強大的匈奴為人們熟知,當年,匈奴就是東胡遊牧聯邦控制下的其中一個邦國。

進入鐵器時代,沒有菜刀管制,刀具氾濫,殺戮烈度加劇,戰爭更為頻繁。

對中原文明最早的威脅,還是自河西走廊向東而來。

現在,熟讀史記、中學歷史課本的朋友提起披髮左衽的匈奴,往往情不自禁以歷史正統自居,咬牙切齒,口稱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然而,匈奴可能對中原文明影響最為深沉,這確實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最早的匈奴,其實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包括月氏、樓蘭、烏孫、呼揭、盧水胡、塞種人等幾十個遊牧小國聯邦。

現在史書,說起中原文明之外的文明,往往簡單定論為部落,似乎中原之外,文明再無存在。

然而,我們確實無法根據傳統的史書,閉門臆想著評判當時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比較,誰更發達。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影視劇演繹的刑罰。從現在可查詢的諸多文獻來看,當年中原、東胡、匈奴,同屬濫殺的霸道之國。

中原、東胡、匈奴,獵頭習俗都是他們各自傳統文化核心的保留節目。

漢武帝執政,滅大臣滿門,殺自己親子,這是歷史。

鼎烹腰斬,滅門殺降,獵頭求賞,種種矇昧、落後的文化通過史書記載的故事隨處可見。

尤其在國人最看重的性文明方面,中原、東胡、匈奴三方,在同期同樣都有不相上下的不倫記載。

沿襲古代史家本來就受限的認知,非要強調秦漢時期的文明領先匈奴、東胡,其實不免偏頗。

個人淺見,簡單理解這段歷史,其實東胡、中原、匈奴,正是當時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最為強勢的,文明高速發育的三個集團。

這可能才是史上最真實的三國志。

然而,三個集團並沒有和平相處。

第一個轉折,發生在戰國、秦漢之際。

當時,介於匈奴與中原之間的半遊牧、半農耕的專制體制下的軍事帝國嬴秦,向中原諸多王國發起了吞併戰爭。

為抵抗來自西方的入侵,中原東方各國不得不調集舉國國力、軍力全力以赴。

然而,這一階段,強大的東胡遊牧王國聯邦武裝並沒有藉此機會,南下襲擾中原北方諸國。中原的北方風平浪靜,中原的史書自然極少有來自北方的記載。

原來,正在秦滅六國戰爭期間,匈奴也在北方與強大的東胡進行生死存亡的鏖戰。

為爭奪中原以北的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的霸權,匈奴和東胡集中精力,全力死磕,無暇南下。

北方和中原都在戰爭中忘卻了對方。

在秦帝國一統中原,以及楚漢戰爭結束,漢帝國立國,等到中原從容完成由簡單的農耕文明向更為複雜的半農耕、半商業的大一統體制轉型之後,同樣經過漫長的戰爭,匈奴也徹底地崩潰了東胡,一統漠北。

這時,東胡遊牧王國的四分五裂,南方的中原漢帝國和北方的匈奴遊牧王國聯邦,成為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現在考古匈奴墓葬,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以及中原北方均有發現。

相比之下,當時的漢王朝墓葬,並無這般寬廣。

可見,匈奴和漢帝國確為名不虛傳的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漢匈戰爭持續近300年,兩個超級大國死磕、苦耗對方,雙雙由此走向歷史的終點。

既然都是靠霸道建國、立國,兩個超級大國同樣充滿自信,捏緊簸箕大的拳頭,彼此不服。

打吧!

於是,自白登之圍開始,遊牧聯邦文明和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文明開始了亞洲歷史上最為驚天動地的大碰撞。

第二次歷史的轉折,發生在公元前119年。

漠北之戰,匈奴大敗,匈奴遊牧聯邦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

然而,匈奴並沒有為此慘敗被徹底擊垮,反而,在很長的時間,匈奴更是把強漢視為頭號敵人,兩者之間,在和談與戰爭中進行無休止的消耗。

漢匈戰爭導致了西漢王朝的崩盤,並且在東漢復興後,以連綿不斷的戰爭引爆了東漢王朝的最後亂世。

然而,匈奴為此同樣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相比漢帝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在匈奴的遊牧聯邦體制下,最高統治者單于的權力,客觀上受到分散、制約。

漢匈戰爭無休止持續進行,受戰爭、天災消磨,匈奴聯邦最早開始瓦解。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東漢中期的亞洲地圖。實際上漢帝國有效控制地區比地圖較少。同樣,北匈奴有效控制面積也小於地圖。

隨後,從匈奴核心分權,五單于並列,到南北匈奴分裂,再到佔有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的南匈奴內附漢帝國,北匈奴徹底退回漠北,匈奴聯邦隨著分化、分裂加劇,領土、人口急遽減小,實力大大衰減,名存實亡。

在東漢進入三國亂世,最終滅亡的同時,北匈奴遠走高飛,南匈奴再次分裂為五部,匈奴單于王朝和匈奴聯邦就此徹底終結。

爭強好勝之後,兩敗俱傷。

隨著兩個古代超級大國的滅亡,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中原和遠東變成霸權的真空。

被匈奴擊潰、瓦解而分散在漠北各地的東胡諸多小國,因而幸運地得到了死灰復燃的空間。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畫作上的永嘉南渡的秦漢遺民。

源出東胡的烏桓、鮮卑、柔然等遊牧聯邦在寬鬆、富庶的軍事與物資的環境裡,無聲無息地生息、崛起。

等到這些源出東胡的遊牧聯邦發展壯大、捲土重來,廣袤的北方的霸權的真空,直接誘發了亞洲史上空前驚悚的混亂。

來自中部、東部亞洲北方的空前威脅,悄然襲向中原。

當時,晉帝國雖然一統三國,然而,經歷長年戰亂,這時的中原,再無法與戰國、秦漢時期相提並論。

積貧積弱之下,勉強繼承漢統的晉帝國矛盾四起,內亂不息。

群雄崛起,逐鹿中原,便是演繹那個空前慘烈、血腥時代的主題詞。

由此,在晉帝國與匈奴、鮮卑、羯、氐、羌等遊牧聯邦勢力之間,爆發了混亂的、慘烈的、長期的、你死我活的搏殺。

期間,長期與劉漢帝國和親的匈奴後裔,以劉漢血統、正統自居,繼而爭取人心,得到了王霸天下的機會。

五胡十六國之亂,匈奴後裔率先起兵,最早成就霸業者,無不自稱漢王、漢天王。

永嘉南渡,秦漢遺民紛紛南渡。

中原徹底空虛,源出匈奴、東胡遊牧聯邦的以匈奴、鮮卑、羯、氐、羌人為核心的集團,相繼由河西走廊、蒙古高原、遼西走廊,全面衝擊中原。

於是,來自北方的遊牧聯邦文明進入中原,與退守南方的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中原文明隔江對峙、並存,中原史籍記載的歷史,也就進入了南北朝時代。

客觀而言,南北朝時代確實算是中國文明的一次大融合。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時期是華夏文明的一次重要的重塑,遊牧風格深入融合對傳統農耕文明影響極為深刻。

分拆、重組,重組,分拆。

再分拆,再重組,再重組,再分拆。

秦漢遺民被壓制在南方,匈奴、鮮卑、羯、氐、羌人等等北方遊牧聯邦不斷南下,湧向中原,留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中原和遠東的更小、更多、結構更復雜遊牧聯邦循路填空,漸漸成勢。

在史籍慣於囿於中原歷史的視線之外,就在南北朝對峙血戰的同時,在中原之外,北方遊牧聯邦的血腥混戰,由遠東而中亞,由中原而漠北,年年不得消停。

可是,遊牧文化既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一味憑藉國力、軍力衝擊南方,曠日持久,在戰爭消耗下重蹈覆轍,不斷瓦解。

胡人無百年國運,袁騰飛曾經就這一歷史現象津津有味有所總結。

然而,袁騰飛其實並不知道,漢唐以降至南北朝期間,藏在胡人無百年國運這一現象深處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北方遊牧邦國都以聯邦形式存在,沒有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

順時一哄而上,逆境一鬨而散。

然而,在南北朝時期,鮮卑人開始了遊牧聯邦體制向大一統體制的轉型,北魏帝國橫空出世,標誌著類似秦皇漢武時代初具雛形的大一統軍事帝國,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這場改革,和史籍記載的漢化改革,不過是改名換字皮毛關聯。

傳統的遊牧聯邦就此轉為大一統軍事帝國,才是這場改革的根本。

空前強大的鮮卑北魏帝國橫空出世,南征北伐,所向無敵。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隋唐時期回鶻人形象。回鶻人經歷演變,融入中國。

等到了繼承北魏衣缽的隋唐時代,中原一統不說,原屬北方遊牧邦國的廣袤土地也成為中原大一統軍事帝國的國土。

古代中國雛形初現,唐人顯然和純粹的、傳統的秦漢遺民,風格大變。

同樣在秦漢曾經控制的土地上,隋、唐帝國兼容遊牧文明、農商文明,締造了一個嶄新的文明。

胡人無百年國運,無疑是極為感性的一句囈語。

隋唐以降,進入中原的老的一批、已經完成大一統改制的原遊牧族群,一方面南下加速與江南秦漢遺民交融,一方面受族群本能引導,開始以戰爭、貿易等等手段,繼續著對世界新的探索。

在與強大的隋唐頻繁碰撞中,越來越多的北方遊牧聯邦吃盡苦頭卻豁然開朗。

原來,北方遊牧聯邦一旦實施大一統軍國改制,戰鬥力立刻飆升,爆表。

看到事情如此簡單,在地廣人稀混世界的突厥人、沙陀人、契丹人、鮮卑人、女真人目睹人煙稠密的隋唐地界,眼紅髮熱。

於是,更多的大一統軍事帝國開始出現在傳統中原的四方。

這些胡人建立的大一統軍事帝國何止百年國運?

遼、宋、夏、金以戰爭、貿易手段不斷碰撞,南北方的競爭隨之進入更為白熱化的階段。


"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前文參考:宋蒙戰爭之血戰兩淮:歷史在人性底線上的慘烈搏殺

蒙古帝國,即大蒙古國,是1206年鐵木真掃平蒙兀室韋人的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等各部後,在斡難河源頭舉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繼而建立的一個與華夏文明並列的遊牧帝國。

斡難河,位於蒙古和俄國。地緣上顯然與現在的蒙古無關。

其餘除卻極少的民族文化習俗之外,歷史上的這個蒙古帝國與現在的內蒙古,確實沒有太多的關係。

當然,如果非要說蒙古帝國和我們有關係,我想,也只有侵略與抵抗的關係。

其實對歐亞大陸而言,蒙古帝國在歷史上留給如此遼闊,如此廣袤的土地上的歷史刻痕,無非侵略與毀滅。

蒙古帝國如何出現?如何在中世紀成為所向無敵的強大軍事帝國?

這要從東胡說起。

在古代中原,人們堅信自己身處世界的中央,所以,非中原的世界成為中原的補丁,被稱為四方。

在古代中原人認知之外的遙遠北方,東胡在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書成的史書裡,便以碎片化與矇昧化的方式存在。

蒙兀室韋人最大概率可能源出早期的東胡。

東胡,其實既不是國名,也不是民族。而是早期居住在中原的人們隨手一指,對遙遠的那個方向的所有陌生的人類族群和邦國的泛稱。

自秦漢以降,東胡文明高速發展,日漸強大,頻繁西進、南下,激起若干遊牧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大碰撞。

與東湖關聯的征服與反征服戰爭,豐富了古人坐井觀天的單薄、蒼白的傳統史籍。

也因為東胡,現在去認知逶迤而來的歷史,才有了匈奴,拓跋鮮卑,慕容鮮卑,禿髮鮮卑,烏桓,柔然,吐谷渾,奚,以及契丹、女真、蒙兀室韋人等等新鮮的內容。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以後,在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人全部融入中國,為後來的唐人。

智人走出非洲以後,對中原而言,無論歐亞,遙遠的陌生人,其實一直都客觀存在。

礙於古人古籍囿於中原,只是因為歷史演變,等到他們闖進了中原古人們平靜的生活,這才被中原文化逐漸瞭解,開始有了中原譯音的名字。

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在農業文明發展基礎上進行社會分工,出現畜牧業。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誰更高明,值得學術商榷。

不過,在邏輯上可以理解的是,中原並沒有主動走出去,而是在看似平靜、甜美的田園生活裡,等來了北方的入侵。

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無論中原或者四方,生產力落後。青銅武器和棍棒相加的戰爭,威脅畢竟有限。

所以,最早稱霸亞洲東部的東胡對遙遠的中原的入侵,往往侷限中原東北皮毛,形成不了根本性威脅。

於是,東胡如何強大,史書少於記載。

不過,東胡征服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等廣袤地區,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在秦漢期間強大的匈奴為人們熟知,當年,匈奴就是東胡遊牧聯邦控制下的其中一個邦國。

進入鐵器時代,沒有菜刀管制,刀具氾濫,殺戮烈度加劇,戰爭更為頻繁。

對中原文明最早的威脅,還是自河西走廊向東而來。

現在,熟讀史記、中學歷史課本的朋友提起披髮左衽的匈奴,往往情不自禁以歷史正統自居,咬牙切齒,口稱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然而,匈奴可能對中原文明影響最為深沉,這確實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最早的匈奴,其實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包括月氏、樓蘭、烏孫、呼揭、盧水胡、塞種人等幾十個遊牧小國聯邦。

現在史書,說起中原文明之外的文明,往往簡單定論為部落,似乎中原之外,文明再無存在。

然而,我們確實無法根據傳統的史書,閉門臆想著評判當時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比較,誰更發達。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影視劇演繹的刑罰。從現在可查詢的諸多文獻來看,當年中原、東胡、匈奴,同屬濫殺的霸道之國。

中原、東胡、匈奴,獵頭習俗都是他們各自傳統文化核心的保留節目。

漢武帝執政,滅大臣滿門,殺自己親子,這是歷史。

鼎烹腰斬,滅門殺降,獵頭求賞,種種矇昧、落後的文化通過史書記載的故事隨處可見。

尤其在國人最看重的性文明方面,中原、東胡、匈奴三方,在同期同樣都有不相上下的不倫記載。

沿襲古代史家本來就受限的認知,非要強調秦漢時期的文明領先匈奴、東胡,其實不免偏頗。

個人淺見,簡單理解這段歷史,其實東胡、中原、匈奴,正是當時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最為強勢的,文明高速發育的三個集團。

這可能才是史上最真實的三國志。

然而,三個集團並沒有和平相處。

第一個轉折,發生在戰國、秦漢之際。

當時,介於匈奴與中原之間的半遊牧、半農耕的專制體制下的軍事帝國嬴秦,向中原諸多王國發起了吞併戰爭。

為抵抗來自西方的入侵,中原東方各國不得不調集舉國國力、軍力全力以赴。

然而,這一階段,強大的東胡遊牧王國聯邦武裝並沒有藉此機會,南下襲擾中原北方諸國。中原的北方風平浪靜,中原的史書自然極少有來自北方的記載。

原來,正在秦滅六國戰爭期間,匈奴也在北方與強大的東胡進行生死存亡的鏖戰。

為爭奪中原以北的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的霸權,匈奴和東胡集中精力,全力死磕,無暇南下。

北方和中原都在戰爭中忘卻了對方。

在秦帝國一統中原,以及楚漢戰爭結束,漢帝國立國,等到中原從容完成由簡單的農耕文明向更為複雜的半農耕、半商業的大一統體制轉型之後,同樣經過漫長的戰爭,匈奴也徹底地崩潰了東胡,一統漠北。

這時,東胡遊牧王國的四分五裂,南方的中原漢帝國和北方的匈奴遊牧王國聯邦,成為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現在考古匈奴墓葬,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以及中原北方均有發現。

相比之下,當時的漢王朝墓葬,並無這般寬廣。

可見,匈奴和漢帝國確為名不虛傳的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漢匈戰爭持續近300年,兩個超級大國死磕、苦耗對方,雙雙由此走向歷史的終點。

既然都是靠霸道建國、立國,兩個超級大國同樣充滿自信,捏緊簸箕大的拳頭,彼此不服。

打吧!

於是,自白登之圍開始,遊牧聯邦文明和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文明開始了亞洲歷史上最為驚天動地的大碰撞。

第二次歷史的轉折,發生在公元前119年。

漠北之戰,匈奴大敗,匈奴遊牧聯邦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

然而,匈奴並沒有為此慘敗被徹底擊垮,反而,在很長的時間,匈奴更是把強漢視為頭號敵人,兩者之間,在和談與戰爭中進行無休止的消耗。

漢匈戰爭導致了西漢王朝的崩盤,並且在東漢復興後,以連綿不斷的戰爭引爆了東漢王朝的最後亂世。

然而,匈奴為此同樣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相比漢帝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在匈奴的遊牧聯邦體制下,最高統治者單于的權力,客觀上受到分散、制約。

漢匈戰爭無休止持續進行,受戰爭、天災消磨,匈奴聯邦最早開始瓦解。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東漢中期的亞洲地圖。實際上漢帝國有效控制地區比地圖較少。同樣,北匈奴有效控制面積也小於地圖。

隨後,從匈奴核心分權,五單于並列,到南北匈奴分裂,再到佔有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的南匈奴內附漢帝國,北匈奴徹底退回漠北,匈奴聯邦隨著分化、分裂加劇,領土、人口急遽減小,實力大大衰減,名存實亡。

在東漢進入三國亂世,最終滅亡的同時,北匈奴遠走高飛,南匈奴再次分裂為五部,匈奴單于王朝和匈奴聯邦就此徹底終結。

爭強好勝之後,兩敗俱傷。

隨著兩個古代超級大國的滅亡,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中原和遠東變成霸權的真空。

被匈奴擊潰、瓦解而分散在漠北各地的東胡諸多小國,因而幸運地得到了死灰復燃的空間。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畫作上的永嘉南渡的秦漢遺民。

源出東胡的烏桓、鮮卑、柔然等遊牧聯邦在寬鬆、富庶的軍事與物資的環境裡,無聲無息地生息、崛起。

等到這些源出東胡的遊牧聯邦發展壯大、捲土重來,廣袤的北方的霸權的真空,直接誘發了亞洲史上空前驚悚的混亂。

來自中部、東部亞洲北方的空前威脅,悄然襲向中原。

當時,晉帝國雖然一統三國,然而,經歷長年戰亂,這時的中原,再無法與戰國、秦漢時期相提並論。

積貧積弱之下,勉強繼承漢統的晉帝國矛盾四起,內亂不息。

群雄崛起,逐鹿中原,便是演繹那個空前慘烈、血腥時代的主題詞。

由此,在晉帝國與匈奴、鮮卑、羯、氐、羌等遊牧聯邦勢力之間,爆發了混亂的、慘烈的、長期的、你死我活的搏殺。

期間,長期與劉漢帝國和親的匈奴後裔,以劉漢血統、正統自居,繼而爭取人心,得到了王霸天下的機會。

五胡十六國之亂,匈奴後裔率先起兵,最早成就霸業者,無不自稱漢王、漢天王。

永嘉南渡,秦漢遺民紛紛南渡。

中原徹底空虛,源出匈奴、東胡遊牧聯邦的以匈奴、鮮卑、羯、氐、羌人為核心的集團,相繼由河西走廊、蒙古高原、遼西走廊,全面衝擊中原。

於是,來自北方的遊牧聯邦文明進入中原,與退守南方的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中原文明隔江對峙、並存,中原史籍記載的歷史,也就進入了南北朝時代。

客觀而言,南北朝時代確實算是中國文明的一次大融合。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時期是華夏文明的一次重要的重塑,遊牧風格深入融合對傳統農耕文明影響極為深刻。

分拆、重組,重組,分拆。

再分拆,再重組,再重組,再分拆。

秦漢遺民被壓制在南方,匈奴、鮮卑、羯、氐、羌人等等北方遊牧聯邦不斷南下,湧向中原,留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中原和遠東的更小、更多、結構更復雜遊牧聯邦循路填空,漸漸成勢。

在史籍慣於囿於中原歷史的視線之外,就在南北朝對峙血戰的同時,在中原之外,北方遊牧聯邦的血腥混戰,由遠東而中亞,由中原而漠北,年年不得消停。

可是,遊牧文化既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一味憑藉國力、軍力衝擊南方,曠日持久,在戰爭消耗下重蹈覆轍,不斷瓦解。

胡人無百年國運,袁騰飛曾經就這一歷史現象津津有味有所總結。

然而,袁騰飛其實並不知道,漢唐以降至南北朝期間,藏在胡人無百年國運這一現象深處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北方遊牧邦國都以聯邦形式存在,沒有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

順時一哄而上,逆境一鬨而散。

然而,在南北朝時期,鮮卑人開始了遊牧聯邦體制向大一統體制的轉型,北魏帝國橫空出世,標誌著類似秦皇漢武時代初具雛形的大一統軍事帝國,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這場改革,和史籍記載的漢化改革,不過是改名換字皮毛關聯。

傳統的遊牧聯邦就此轉為大一統軍事帝國,才是這場改革的根本。

空前強大的鮮卑北魏帝國橫空出世,南征北伐,所向無敵。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隋唐時期回鶻人形象。回鶻人經歷演變,融入中國。

等到了繼承北魏衣缽的隋唐時代,中原一統不說,原屬北方遊牧邦國的廣袤土地也成為中原大一統軍事帝國的國土。

古代中國雛形初現,唐人顯然和純粹的、傳統的秦漢遺民,風格大變。

同樣在秦漢曾經控制的土地上,隋、唐帝國兼容遊牧文明、農商文明,締造了一個嶄新的文明。

胡人無百年國運,無疑是極為感性的一句囈語。

隋唐以降,進入中原的老的一批、已經完成大一統改制的原遊牧族群,一方面南下加速與江南秦漢遺民交融,一方面受族群本能引導,開始以戰爭、貿易等等手段,繼續著對世界新的探索。

在與強大的隋唐頻繁碰撞中,越來越多的北方遊牧聯邦吃盡苦頭卻豁然開朗。

原來,北方遊牧聯邦一旦實施大一統軍國改制,戰鬥力立刻飆升,爆表。

看到事情如此簡單,在地廣人稀混世界的突厥人、沙陀人、契丹人、鮮卑人、女真人目睹人煙稠密的隋唐地界,眼紅髮熱。

於是,更多的大一統軍事帝國開始出現在傳統中原的四方。

這些胡人建立的大一統軍事帝國何止百年國運?

遼、宋、夏、金以戰爭、貿易手段不斷碰撞,南北方的競爭隨之進入更為白熱化的階段。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宋朝可能是歷史上同期登頂世界文明巔峰的朝代。

空前激烈的南北方競爭中,南方的宋帝國融合千年積累的遊牧文明、農耕文明、農商文明元素,在維持大一統形勢下,進行君臣共治,三司、宰執、樞密使並立制衡,繼而使得僅僅佔有傳統中原狹小地域的宋帝國走向華夏文明的巔峰。

宋帝國,尤其南宋帝國階段,其政治、經濟、文化、製造、建築、航海等高度文明,領先全球,更是創造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

也因為此,兩宋階段位居四面受敵的中原,以極度匱缺冷兵器時代的主要戰爭資源的自然條件,靠著發展商業,尤其發展海外貿易,而與強大的遊牧大一統軍事帝國周旋、對抗,而保國祚300餘年,這本身也有力地證明了兩宋奇蹟。

然而,北方也並沒有停在原地。

蒙古帝國出現了。

隋唐以後,隨著早期遊牧聯邦、軍事帝國不斷南下進入中原,留在原地本來毫不起眼的落後的,依附於其他遊牧邦國的韃靼聯盟不聲不響地露頭了。

傳統史籍少見蒙古帝國來歷,但是,這不意味著蒙古人就是在1206年才從樹上爬下來,由猴子變成了人類。

蒙古人同樣有著數以千年、萬年的文明進程。

他們和遠古無數原始部落一樣,在大約與秦帝國先祖秦非子同期,步入遊牧文明。

只是,在東胡遊牧聯邦分化之後,鐵木真出現之前,他們沒有秦人席捲八荒,創建秦帝國而名揚古今的運氣。


"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前文參考:宋蒙戰爭之血戰兩淮:歷史在人性底線上的慘烈搏殺

蒙古帝國,即大蒙古國,是1206年鐵木真掃平蒙兀室韋人的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等各部後,在斡難河源頭舉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繼而建立的一個與華夏文明並列的遊牧帝國。

斡難河,位於蒙古和俄國。地緣上顯然與現在的蒙古無關。

其餘除卻極少的民族文化習俗之外,歷史上的這個蒙古帝國與現在的內蒙古,確實沒有太多的關係。

當然,如果非要說蒙古帝國和我們有關係,我想,也只有侵略與抵抗的關係。

其實對歐亞大陸而言,蒙古帝國在歷史上留給如此遼闊,如此廣袤的土地上的歷史刻痕,無非侵略與毀滅。

蒙古帝國如何出現?如何在中世紀成為所向無敵的強大軍事帝國?

這要從東胡說起。

在古代中原,人們堅信自己身處世界的中央,所以,非中原的世界成為中原的補丁,被稱為四方。

在古代中原人認知之外的遙遠北方,東胡在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書成的史書裡,便以碎片化與矇昧化的方式存在。

蒙兀室韋人最大概率可能源出早期的東胡。

東胡,其實既不是國名,也不是民族。而是早期居住在中原的人們隨手一指,對遙遠的那個方向的所有陌生的人類族群和邦國的泛稱。

自秦漢以降,東胡文明高速發展,日漸強大,頻繁西進、南下,激起若干遊牧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大碰撞。

與東湖關聯的征服與反征服戰爭,豐富了古人坐井觀天的單薄、蒼白的傳統史籍。

也因為東胡,現在去認知逶迤而來的歷史,才有了匈奴,拓跋鮮卑,慕容鮮卑,禿髮鮮卑,烏桓,柔然,吐谷渾,奚,以及契丹、女真、蒙兀室韋人等等新鮮的內容。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以後,在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人全部融入中國,為後來的唐人。

智人走出非洲以後,對中原而言,無論歐亞,遙遠的陌生人,其實一直都客觀存在。

礙於古人古籍囿於中原,只是因為歷史演變,等到他們闖進了中原古人們平靜的生活,這才被中原文化逐漸瞭解,開始有了中原譯音的名字。

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在農業文明發展基礎上進行社會分工,出現畜牧業。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誰更高明,值得學術商榷。

不過,在邏輯上可以理解的是,中原並沒有主動走出去,而是在看似平靜、甜美的田園生活裡,等來了北方的入侵。

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無論中原或者四方,生產力落後。青銅武器和棍棒相加的戰爭,威脅畢竟有限。

所以,最早稱霸亞洲東部的東胡對遙遠的中原的入侵,往往侷限中原東北皮毛,形成不了根本性威脅。

於是,東胡如何強大,史書少於記載。

不過,東胡征服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等廣袤地區,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在秦漢期間強大的匈奴為人們熟知,當年,匈奴就是東胡遊牧聯邦控制下的其中一個邦國。

進入鐵器時代,沒有菜刀管制,刀具氾濫,殺戮烈度加劇,戰爭更為頻繁。

對中原文明最早的威脅,還是自河西走廊向東而來。

現在,熟讀史記、中學歷史課本的朋友提起披髮左衽的匈奴,往往情不自禁以歷史正統自居,咬牙切齒,口稱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然而,匈奴可能對中原文明影響最為深沉,這確實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最早的匈奴,其實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包括月氏、樓蘭、烏孫、呼揭、盧水胡、塞種人等幾十個遊牧小國聯邦。

現在史書,說起中原文明之外的文明,往往簡單定論為部落,似乎中原之外,文明再無存在。

然而,我們確實無法根據傳統的史書,閉門臆想著評判當時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比較,誰更發達。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影視劇演繹的刑罰。從現在可查詢的諸多文獻來看,當年中原、東胡、匈奴,同屬濫殺的霸道之國。

中原、東胡、匈奴,獵頭習俗都是他們各自傳統文化核心的保留節目。

漢武帝執政,滅大臣滿門,殺自己親子,這是歷史。

鼎烹腰斬,滅門殺降,獵頭求賞,種種矇昧、落後的文化通過史書記載的故事隨處可見。

尤其在國人最看重的性文明方面,中原、東胡、匈奴三方,在同期同樣都有不相上下的不倫記載。

沿襲古代史家本來就受限的認知,非要強調秦漢時期的文明領先匈奴、東胡,其實不免偏頗。

個人淺見,簡單理解這段歷史,其實東胡、中原、匈奴,正是當時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最為強勢的,文明高速發育的三個集團。

這可能才是史上最真實的三國志。

然而,三個集團並沒有和平相處。

第一個轉折,發生在戰國、秦漢之際。

當時,介於匈奴與中原之間的半遊牧、半農耕的專制體制下的軍事帝國嬴秦,向中原諸多王國發起了吞併戰爭。

為抵抗來自西方的入侵,中原東方各國不得不調集舉國國力、軍力全力以赴。

然而,這一階段,強大的東胡遊牧王國聯邦武裝並沒有藉此機會,南下襲擾中原北方諸國。中原的北方風平浪靜,中原的史書自然極少有來自北方的記載。

原來,正在秦滅六國戰爭期間,匈奴也在北方與強大的東胡進行生死存亡的鏖戰。

為爭奪中原以北的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的霸權,匈奴和東胡集中精力,全力死磕,無暇南下。

北方和中原都在戰爭中忘卻了對方。

在秦帝國一統中原,以及楚漢戰爭結束,漢帝國立國,等到中原從容完成由簡單的農耕文明向更為複雜的半農耕、半商業的大一統體制轉型之後,同樣經過漫長的戰爭,匈奴也徹底地崩潰了東胡,一統漠北。

這時,東胡遊牧王國的四分五裂,南方的中原漢帝國和北方的匈奴遊牧王國聯邦,成為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現在考古匈奴墓葬,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以及中原北方均有發現。

相比之下,當時的漢王朝墓葬,並無這般寬廣。

可見,匈奴和漢帝國確為名不虛傳的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漢匈戰爭持續近300年,兩個超級大國死磕、苦耗對方,雙雙由此走向歷史的終點。

既然都是靠霸道建國、立國,兩個超級大國同樣充滿自信,捏緊簸箕大的拳頭,彼此不服。

打吧!

於是,自白登之圍開始,遊牧聯邦文明和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文明開始了亞洲歷史上最為驚天動地的大碰撞。

第二次歷史的轉折,發生在公元前119年。

漠北之戰,匈奴大敗,匈奴遊牧聯邦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

然而,匈奴並沒有為此慘敗被徹底擊垮,反而,在很長的時間,匈奴更是把強漢視為頭號敵人,兩者之間,在和談與戰爭中進行無休止的消耗。

漢匈戰爭導致了西漢王朝的崩盤,並且在東漢復興後,以連綿不斷的戰爭引爆了東漢王朝的最後亂世。

然而,匈奴為此同樣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相比漢帝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在匈奴的遊牧聯邦體制下,最高統治者單于的權力,客觀上受到分散、制約。

漢匈戰爭無休止持續進行,受戰爭、天災消磨,匈奴聯邦最早開始瓦解。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東漢中期的亞洲地圖。實際上漢帝國有效控制地區比地圖較少。同樣,北匈奴有效控制面積也小於地圖。

隨後,從匈奴核心分權,五單于並列,到南北匈奴分裂,再到佔有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的南匈奴內附漢帝國,北匈奴徹底退回漠北,匈奴聯邦隨著分化、分裂加劇,領土、人口急遽減小,實力大大衰減,名存實亡。

在東漢進入三國亂世,最終滅亡的同時,北匈奴遠走高飛,南匈奴再次分裂為五部,匈奴單于王朝和匈奴聯邦就此徹底終結。

爭強好勝之後,兩敗俱傷。

隨著兩個古代超級大國的滅亡,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中原和遠東變成霸權的真空。

被匈奴擊潰、瓦解而分散在漠北各地的東胡諸多小國,因而幸運地得到了死灰復燃的空間。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畫作上的永嘉南渡的秦漢遺民。

源出東胡的烏桓、鮮卑、柔然等遊牧聯邦在寬鬆、富庶的軍事與物資的環境裡,無聲無息地生息、崛起。

等到這些源出東胡的遊牧聯邦發展壯大、捲土重來,廣袤的北方的霸權的真空,直接誘發了亞洲史上空前驚悚的混亂。

來自中部、東部亞洲北方的空前威脅,悄然襲向中原。

當時,晉帝國雖然一統三國,然而,經歷長年戰亂,這時的中原,再無法與戰國、秦漢時期相提並論。

積貧積弱之下,勉強繼承漢統的晉帝國矛盾四起,內亂不息。

群雄崛起,逐鹿中原,便是演繹那個空前慘烈、血腥時代的主題詞。

由此,在晉帝國與匈奴、鮮卑、羯、氐、羌等遊牧聯邦勢力之間,爆發了混亂的、慘烈的、長期的、你死我活的搏殺。

期間,長期與劉漢帝國和親的匈奴後裔,以劉漢血統、正統自居,繼而爭取人心,得到了王霸天下的機會。

五胡十六國之亂,匈奴後裔率先起兵,最早成就霸業者,無不自稱漢王、漢天王。

永嘉南渡,秦漢遺民紛紛南渡。

中原徹底空虛,源出匈奴、東胡遊牧聯邦的以匈奴、鮮卑、羯、氐、羌人為核心的集團,相繼由河西走廊、蒙古高原、遼西走廊,全面衝擊中原。

於是,來自北方的遊牧聯邦文明進入中原,與退守南方的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中原文明隔江對峙、並存,中原史籍記載的歷史,也就進入了南北朝時代。

客觀而言,南北朝時代確實算是中國文明的一次大融合。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時期是華夏文明的一次重要的重塑,遊牧風格深入融合對傳統農耕文明影響極為深刻。

分拆、重組,重組,分拆。

再分拆,再重組,再重組,再分拆。

秦漢遺民被壓制在南方,匈奴、鮮卑、羯、氐、羌人等等北方遊牧聯邦不斷南下,湧向中原,留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中原和遠東的更小、更多、結構更復雜遊牧聯邦循路填空,漸漸成勢。

在史籍慣於囿於中原歷史的視線之外,就在南北朝對峙血戰的同時,在中原之外,北方遊牧聯邦的血腥混戰,由遠東而中亞,由中原而漠北,年年不得消停。

可是,遊牧文化既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一味憑藉國力、軍力衝擊南方,曠日持久,在戰爭消耗下重蹈覆轍,不斷瓦解。

胡人無百年國運,袁騰飛曾經就這一歷史現象津津有味有所總結。

然而,袁騰飛其實並不知道,漢唐以降至南北朝期間,藏在胡人無百年國運這一現象深處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北方遊牧邦國都以聯邦形式存在,沒有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

順時一哄而上,逆境一鬨而散。

然而,在南北朝時期,鮮卑人開始了遊牧聯邦體制向大一統體制的轉型,北魏帝國橫空出世,標誌著類似秦皇漢武時代初具雛形的大一統軍事帝國,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這場改革,和史籍記載的漢化改革,不過是改名換字皮毛關聯。

傳統的遊牧聯邦就此轉為大一統軍事帝國,才是這場改革的根本。

空前強大的鮮卑北魏帝國橫空出世,南征北伐,所向無敵。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隋唐時期回鶻人形象。回鶻人經歷演變,融入中國。

等到了繼承北魏衣缽的隋唐時代,中原一統不說,原屬北方遊牧邦國的廣袤土地也成為中原大一統軍事帝國的國土。

古代中國雛形初現,唐人顯然和純粹的、傳統的秦漢遺民,風格大變。

同樣在秦漢曾經控制的土地上,隋、唐帝國兼容遊牧文明、農商文明,締造了一個嶄新的文明。

胡人無百年國運,無疑是極為感性的一句囈語。

隋唐以降,進入中原的老的一批、已經完成大一統改制的原遊牧族群,一方面南下加速與江南秦漢遺民交融,一方面受族群本能引導,開始以戰爭、貿易等等手段,繼續著對世界新的探索。

在與強大的隋唐頻繁碰撞中,越來越多的北方遊牧聯邦吃盡苦頭卻豁然開朗。

原來,北方遊牧聯邦一旦實施大一統軍國改制,戰鬥力立刻飆升,爆表。

看到事情如此簡單,在地廣人稀混世界的突厥人、沙陀人、契丹人、鮮卑人、女真人目睹人煙稠密的隋唐地界,眼紅髮熱。

於是,更多的大一統軍事帝國開始出現在傳統中原的四方。

這些胡人建立的大一統軍事帝國何止百年國運?

遼、宋、夏、金以戰爭、貿易手段不斷碰撞,南北方的競爭隨之進入更為白熱化的階段。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宋朝可能是歷史上同期登頂世界文明巔峰的朝代。

空前激烈的南北方競爭中,南方的宋帝國融合千年積累的遊牧文明、農耕文明、農商文明元素,在維持大一統形勢下,進行君臣共治,三司、宰執、樞密使並立制衡,繼而使得僅僅佔有傳統中原狹小地域的宋帝國走向華夏文明的巔峰。

宋帝國,尤其南宋帝國階段,其政治、經濟、文化、製造、建築、航海等高度文明,領先全球,更是創造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

也因為此,兩宋階段位居四面受敵的中原,以極度匱缺冷兵器時代的主要戰爭資源的自然條件,靠著發展商業,尤其發展海外貿易,而與強大的遊牧大一統軍事帝國周旋、對抗,而保國祚300餘年,這本身也有力地證明了兩宋奇蹟。

然而,北方也並沒有停在原地。

蒙古帝國出現了。

隋唐以後,隨著早期遊牧聯邦、軍事帝國不斷南下進入中原,留在原地本來毫不起眼的落後的,依附於其他遊牧邦國的韃靼聯盟不聲不響地露頭了。

傳統史籍少見蒙古帝國來歷,但是,這不意味著蒙古人就是在1206年才從樹上爬下來,由猴子變成了人類。

蒙古人同樣有著數以千年、萬年的文明進程。

他們和遠古無數原始部落一樣,在大約與秦帝國先祖秦非子同期,步入遊牧文明。

只是,在東胡遊牧聯邦分化之後,鐵木真出現之前,他們沒有秦人席捲八荒,創建秦帝國而名揚古今的運氣。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現代影視演繹的蒙古騎兵。

隋唐以降,他們遷徙漠北蒙古高原,依附在回紇汗廷、唐帝國、契丹及女真人,在不斷分化中,勉強維持著一個純粹的蒙兀室韋族群。

宏觀上,蒙兀室韋人在南、北方諸多強大的帝國控制下,為這些帝國在軍事、貿易上長年跑腿。

於是,他們走南闖北,學會了戰爭和貿易。自然也看慣了殘酷、血腥、奸詐和市儈。

中世紀期間,歐亞大陸商貿空前活躍。然而,大航海時代尚未到來,至關重要的歐亞絲綢之路穿越地廣人稀的中亞,漠北,所到之處,商業高度發育,城市高度繁華。

隨著絲綢之路上一個又一個的國家轉型為商業文明,歐亞絲綢之路更是變成直接關係著歐亞大大小小諸多國家興衰的命脈之路。

1206年出現的蒙古帝國,得地利之便,正處於遏制歐亞絲綢之路東段的要害位置。

蒙古帝國以鐵木真為絕對權威,有著集權軍事帝國的根本特色。

所以,蒙古帝國一旦發起入侵,所到之處,沿絲綢之路的商業國家無不土崩瓦解。

靠著暴力侵略征服,蒙古帝國掠奪絲綢之路亞洲東段的商業國家的財富,同時,壟斷了東方由歐亞絲綢之路向西方的貿易。

於是,昨天還在蒙古高原窮得叮噹響的蒙古帝國,很快變成世界首富之國。

蒙古帝國隨即由集權軍事帝國,向著集權商業軍事帝國進化。

對南方的金、夏、宋等帝國來說,因為喪失絲綢之路,缺少如絲綢之路這般寬廣的戰略拓展空間,被蒙古帝國後來居上,繼而遠遠拋在身後,純屬極為自然的事情。

控制絲綢之路,壟斷東西貿易,以東方的技術、財富力量西征,以西方的技術、財富力量南下,這是蒙古帝國縱橫歐亞大陸的最為根本的原因。

所謂軍神、戰神,不過後世文人對鐵木真低眉順眼的謳歌。

就像王思聰,他要泡妞,有著人人明瞭的天賦。文人如非要謳歌王思聰是情聖、情神,不免就會讓人感到肉麻。


"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前文參考:宋蒙戰爭之血戰兩淮:歷史在人性底線上的慘烈搏殺

蒙古帝國,即大蒙古國,是1206年鐵木真掃平蒙兀室韋人的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等各部後,在斡難河源頭舉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繼而建立的一個與華夏文明並列的遊牧帝國。

斡難河,位於蒙古和俄國。地緣上顯然與現在的蒙古無關。

其餘除卻極少的民族文化習俗之外,歷史上的這個蒙古帝國與現在的內蒙古,確實沒有太多的關係。

當然,如果非要說蒙古帝國和我們有關係,我想,也只有侵略與抵抗的關係。

其實對歐亞大陸而言,蒙古帝國在歷史上留給如此遼闊,如此廣袤的土地上的歷史刻痕,無非侵略與毀滅。

蒙古帝國如何出現?如何在中世紀成為所向無敵的強大軍事帝國?

這要從東胡說起。

在古代中原,人們堅信自己身處世界的中央,所以,非中原的世界成為中原的補丁,被稱為四方。

在古代中原人認知之外的遙遠北方,東胡在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書成的史書裡,便以碎片化與矇昧化的方式存在。

蒙兀室韋人最大概率可能源出早期的東胡。

東胡,其實既不是國名,也不是民族。而是早期居住在中原的人們隨手一指,對遙遠的那個方向的所有陌生的人類族群和邦國的泛稱。

自秦漢以降,東胡文明高速發展,日漸強大,頻繁西進、南下,激起若干遊牧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大碰撞。

與東湖關聯的征服與反征服戰爭,豐富了古人坐井觀天的單薄、蒼白的傳統史籍。

也因為東胡,現在去認知逶迤而來的歷史,才有了匈奴,拓跋鮮卑,慕容鮮卑,禿髮鮮卑,烏桓,柔然,吐谷渾,奚,以及契丹、女真、蒙兀室韋人等等新鮮的內容。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以後,在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人全部融入中國,為後來的唐人。

智人走出非洲以後,對中原而言,無論歐亞,遙遠的陌生人,其實一直都客觀存在。

礙於古人古籍囿於中原,只是因為歷史演變,等到他們闖進了中原古人們平靜的生活,這才被中原文化逐漸瞭解,開始有了中原譯音的名字。

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在農業文明發展基礎上進行社會分工,出現畜牧業。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誰更高明,值得學術商榷。

不過,在邏輯上可以理解的是,中原並沒有主動走出去,而是在看似平靜、甜美的田園生活裡,等來了北方的入侵。

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無論中原或者四方,生產力落後。青銅武器和棍棒相加的戰爭,威脅畢竟有限。

所以,最早稱霸亞洲東部的東胡對遙遠的中原的入侵,往往侷限中原東北皮毛,形成不了根本性威脅。

於是,東胡如何強大,史書少於記載。

不過,東胡征服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等廣袤地區,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在秦漢期間強大的匈奴為人們熟知,當年,匈奴就是東胡遊牧聯邦控制下的其中一個邦國。

進入鐵器時代,沒有菜刀管制,刀具氾濫,殺戮烈度加劇,戰爭更為頻繁。

對中原文明最早的威脅,還是自河西走廊向東而來。

現在,熟讀史記、中學歷史課本的朋友提起披髮左衽的匈奴,往往情不自禁以歷史正統自居,咬牙切齒,口稱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然而,匈奴可能對中原文明影響最為深沉,這確實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最早的匈奴,其實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包括月氏、樓蘭、烏孫、呼揭、盧水胡、塞種人等幾十個遊牧小國聯邦。

現在史書,說起中原文明之外的文明,往往簡單定論為部落,似乎中原之外,文明再無存在。

然而,我們確實無法根據傳統的史書,閉門臆想著評判當時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比較,誰更發達。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影視劇演繹的刑罰。從現在可查詢的諸多文獻來看,當年中原、東胡、匈奴,同屬濫殺的霸道之國。

中原、東胡、匈奴,獵頭習俗都是他們各自傳統文化核心的保留節目。

漢武帝執政,滅大臣滿門,殺自己親子,這是歷史。

鼎烹腰斬,滅門殺降,獵頭求賞,種種矇昧、落後的文化通過史書記載的故事隨處可見。

尤其在國人最看重的性文明方面,中原、東胡、匈奴三方,在同期同樣都有不相上下的不倫記載。

沿襲古代史家本來就受限的認知,非要強調秦漢時期的文明領先匈奴、東胡,其實不免偏頗。

個人淺見,簡單理解這段歷史,其實東胡、中原、匈奴,正是當時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最為強勢的,文明高速發育的三個集團。

這可能才是史上最真實的三國志。

然而,三個集團並沒有和平相處。

第一個轉折,發生在戰國、秦漢之際。

當時,介於匈奴與中原之間的半遊牧、半農耕的專制體制下的軍事帝國嬴秦,向中原諸多王國發起了吞併戰爭。

為抵抗來自西方的入侵,中原東方各國不得不調集舉國國力、軍力全力以赴。

然而,這一階段,強大的東胡遊牧王國聯邦武裝並沒有藉此機會,南下襲擾中原北方諸國。中原的北方風平浪靜,中原的史書自然極少有來自北方的記載。

原來,正在秦滅六國戰爭期間,匈奴也在北方與強大的東胡進行生死存亡的鏖戰。

為爭奪中原以北的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的霸權,匈奴和東胡集中精力,全力死磕,無暇南下。

北方和中原都在戰爭中忘卻了對方。

在秦帝國一統中原,以及楚漢戰爭結束,漢帝國立國,等到中原從容完成由簡單的農耕文明向更為複雜的半農耕、半商業的大一統體制轉型之後,同樣經過漫長的戰爭,匈奴也徹底地崩潰了東胡,一統漠北。

這時,東胡遊牧王國的四分五裂,南方的中原漢帝國和北方的匈奴遊牧王國聯邦,成為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現在考古匈奴墓葬,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以及中原北方均有發現。

相比之下,當時的漢王朝墓葬,並無這般寬廣。

可見,匈奴和漢帝國確為名不虛傳的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漢匈戰爭持續近300年,兩個超級大國死磕、苦耗對方,雙雙由此走向歷史的終點。

既然都是靠霸道建國、立國,兩個超級大國同樣充滿自信,捏緊簸箕大的拳頭,彼此不服。

打吧!

於是,自白登之圍開始,遊牧聯邦文明和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文明開始了亞洲歷史上最為驚天動地的大碰撞。

第二次歷史的轉折,發生在公元前119年。

漠北之戰,匈奴大敗,匈奴遊牧聯邦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

然而,匈奴並沒有為此慘敗被徹底擊垮,反而,在很長的時間,匈奴更是把強漢視為頭號敵人,兩者之間,在和談與戰爭中進行無休止的消耗。

漢匈戰爭導致了西漢王朝的崩盤,並且在東漢復興後,以連綿不斷的戰爭引爆了東漢王朝的最後亂世。

然而,匈奴為此同樣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相比漢帝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在匈奴的遊牧聯邦體制下,最高統治者單于的權力,客觀上受到分散、制約。

漢匈戰爭無休止持續進行,受戰爭、天災消磨,匈奴聯邦最早開始瓦解。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東漢中期的亞洲地圖。實際上漢帝國有效控制地區比地圖較少。同樣,北匈奴有效控制面積也小於地圖。

隨後,從匈奴核心分權,五單于並列,到南北匈奴分裂,再到佔有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的南匈奴內附漢帝國,北匈奴徹底退回漠北,匈奴聯邦隨著分化、分裂加劇,領土、人口急遽減小,實力大大衰減,名存實亡。

在東漢進入三國亂世,最終滅亡的同時,北匈奴遠走高飛,南匈奴再次分裂為五部,匈奴單于王朝和匈奴聯邦就此徹底終結。

爭強好勝之後,兩敗俱傷。

隨著兩個古代超級大國的滅亡,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中原和遠東變成霸權的真空。

被匈奴擊潰、瓦解而分散在漠北各地的東胡諸多小國,因而幸運地得到了死灰復燃的空間。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畫作上的永嘉南渡的秦漢遺民。

源出東胡的烏桓、鮮卑、柔然等遊牧聯邦在寬鬆、富庶的軍事與物資的環境裡,無聲無息地生息、崛起。

等到這些源出東胡的遊牧聯邦發展壯大、捲土重來,廣袤的北方的霸權的真空,直接誘發了亞洲史上空前驚悚的混亂。

來自中部、東部亞洲北方的空前威脅,悄然襲向中原。

當時,晉帝國雖然一統三國,然而,經歷長年戰亂,這時的中原,再無法與戰國、秦漢時期相提並論。

積貧積弱之下,勉強繼承漢統的晉帝國矛盾四起,內亂不息。

群雄崛起,逐鹿中原,便是演繹那個空前慘烈、血腥時代的主題詞。

由此,在晉帝國與匈奴、鮮卑、羯、氐、羌等遊牧聯邦勢力之間,爆發了混亂的、慘烈的、長期的、你死我活的搏殺。

期間,長期與劉漢帝國和親的匈奴後裔,以劉漢血統、正統自居,繼而爭取人心,得到了王霸天下的機會。

五胡十六國之亂,匈奴後裔率先起兵,最早成就霸業者,無不自稱漢王、漢天王。

永嘉南渡,秦漢遺民紛紛南渡。

中原徹底空虛,源出匈奴、東胡遊牧聯邦的以匈奴、鮮卑、羯、氐、羌人為核心的集團,相繼由河西走廊、蒙古高原、遼西走廊,全面衝擊中原。

於是,來自北方的遊牧聯邦文明進入中原,與退守南方的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中原文明隔江對峙、並存,中原史籍記載的歷史,也就進入了南北朝時代。

客觀而言,南北朝時代確實算是中國文明的一次大融合。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時期是華夏文明的一次重要的重塑,遊牧風格深入融合對傳統農耕文明影響極為深刻。

分拆、重組,重組,分拆。

再分拆,再重組,再重組,再分拆。

秦漢遺民被壓制在南方,匈奴、鮮卑、羯、氐、羌人等等北方遊牧聯邦不斷南下,湧向中原,留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中原和遠東的更小、更多、結構更復雜遊牧聯邦循路填空,漸漸成勢。

在史籍慣於囿於中原歷史的視線之外,就在南北朝對峙血戰的同時,在中原之外,北方遊牧聯邦的血腥混戰,由遠東而中亞,由中原而漠北,年年不得消停。

可是,遊牧文化既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一味憑藉國力、軍力衝擊南方,曠日持久,在戰爭消耗下重蹈覆轍,不斷瓦解。

胡人無百年國運,袁騰飛曾經就這一歷史現象津津有味有所總結。

然而,袁騰飛其實並不知道,漢唐以降至南北朝期間,藏在胡人無百年國運這一現象深處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北方遊牧邦國都以聯邦形式存在,沒有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

順時一哄而上,逆境一鬨而散。

然而,在南北朝時期,鮮卑人開始了遊牧聯邦體制向大一統體制的轉型,北魏帝國橫空出世,標誌著類似秦皇漢武時代初具雛形的大一統軍事帝國,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這場改革,和史籍記載的漢化改革,不過是改名換字皮毛關聯。

傳統的遊牧聯邦就此轉為大一統軍事帝國,才是這場改革的根本。

空前強大的鮮卑北魏帝國橫空出世,南征北伐,所向無敵。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隋唐時期回鶻人形象。回鶻人經歷演變,融入中國。

等到了繼承北魏衣缽的隋唐時代,中原一統不說,原屬北方遊牧邦國的廣袤土地也成為中原大一統軍事帝國的國土。

古代中國雛形初現,唐人顯然和純粹的、傳統的秦漢遺民,風格大變。

同樣在秦漢曾經控制的土地上,隋、唐帝國兼容遊牧文明、農商文明,締造了一個嶄新的文明。

胡人無百年國運,無疑是極為感性的一句囈語。

隋唐以降,進入中原的老的一批、已經完成大一統改制的原遊牧族群,一方面南下加速與江南秦漢遺民交融,一方面受族群本能引導,開始以戰爭、貿易等等手段,繼續著對世界新的探索。

在與強大的隋唐頻繁碰撞中,越來越多的北方遊牧聯邦吃盡苦頭卻豁然開朗。

原來,北方遊牧聯邦一旦實施大一統軍國改制,戰鬥力立刻飆升,爆表。

看到事情如此簡單,在地廣人稀混世界的突厥人、沙陀人、契丹人、鮮卑人、女真人目睹人煙稠密的隋唐地界,眼紅髮熱。

於是,更多的大一統軍事帝國開始出現在傳統中原的四方。

這些胡人建立的大一統軍事帝國何止百年國運?

遼、宋、夏、金以戰爭、貿易手段不斷碰撞,南北方的競爭隨之進入更為白熱化的階段。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宋朝可能是歷史上同期登頂世界文明巔峰的朝代。

空前激烈的南北方競爭中,南方的宋帝國融合千年積累的遊牧文明、農耕文明、農商文明元素,在維持大一統形勢下,進行君臣共治,三司、宰執、樞密使並立制衡,繼而使得僅僅佔有傳統中原狹小地域的宋帝國走向華夏文明的巔峰。

宋帝國,尤其南宋帝國階段,其政治、經濟、文化、製造、建築、航海等高度文明,領先全球,更是創造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

也因為此,兩宋階段位居四面受敵的中原,以極度匱缺冷兵器時代的主要戰爭資源的自然條件,靠著發展商業,尤其發展海外貿易,而與強大的遊牧大一統軍事帝國周旋、對抗,而保國祚300餘年,這本身也有力地證明了兩宋奇蹟。

然而,北方也並沒有停在原地。

蒙古帝國出現了。

隋唐以後,隨著早期遊牧聯邦、軍事帝國不斷南下進入中原,留在原地本來毫不起眼的落後的,依附於其他遊牧邦國的韃靼聯盟不聲不響地露頭了。

傳統史籍少見蒙古帝國來歷,但是,這不意味著蒙古人就是在1206年才從樹上爬下來,由猴子變成了人類。

蒙古人同樣有著數以千年、萬年的文明進程。

他們和遠古無數原始部落一樣,在大約與秦帝國先祖秦非子同期,步入遊牧文明。

只是,在東胡遊牧聯邦分化之後,鐵木真出現之前,他們沒有秦人席捲八荒,創建秦帝國而名揚古今的運氣。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現代影視演繹的蒙古騎兵。

隋唐以降,他們遷徙漠北蒙古高原,依附在回紇汗廷、唐帝國、契丹及女真人,在不斷分化中,勉強維持著一個純粹的蒙兀室韋族群。

宏觀上,蒙兀室韋人在南、北方諸多強大的帝國控制下,為這些帝國在軍事、貿易上長年跑腿。

於是,他們走南闖北,學會了戰爭和貿易。自然也看慣了殘酷、血腥、奸詐和市儈。

中世紀期間,歐亞大陸商貿空前活躍。然而,大航海時代尚未到來,至關重要的歐亞絲綢之路穿越地廣人稀的中亞,漠北,所到之處,商業高度發育,城市高度繁華。

隨著絲綢之路上一個又一個的國家轉型為商業文明,歐亞絲綢之路更是變成直接關係著歐亞大大小小諸多國家興衰的命脈之路。

1206年出現的蒙古帝國,得地利之便,正處於遏制歐亞絲綢之路東段的要害位置。

蒙古帝國以鐵木真為絕對權威,有著集權軍事帝國的根本特色。

所以,蒙古帝國一旦發起入侵,所到之處,沿絲綢之路的商業國家無不土崩瓦解。

靠著暴力侵略征服,蒙古帝國掠奪絲綢之路亞洲東段的商業國家的財富,同時,壟斷了東方由歐亞絲綢之路向西方的貿易。

於是,昨天還在蒙古高原窮得叮噹響的蒙古帝國,很快變成世界首富之國。

蒙古帝國隨即由集權軍事帝國,向著集權商業軍事帝國進化。

對南方的金、夏、宋等帝國來說,因為喪失絲綢之路,缺少如絲綢之路這般寬廣的戰略拓展空間,被蒙古帝國後來居上,繼而遠遠拋在身後,純屬極為自然的事情。

控制絲綢之路,壟斷東西貿易,以東方的技術、財富力量西征,以西方的技術、財富力量南下,這是蒙古帝國縱橫歐亞大陸的最為根本的原因。

所謂軍神、戰神,不過後世文人對鐵木真低眉順眼的謳歌。

就像王思聰,他要泡妞,有著人人明瞭的天賦。文人如非要謳歌王思聰是情聖、情神,不免就會讓人感到肉麻。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1230年左右,蒙古帝國滅金帝國前夕的歐亞地圖。絲綢之路盡被蒙古控制。

當然,僅有絕對領先的財富,蒙古帝國也不至於在百餘年間,實現幾何數字的膨脹,成為地跨歐亞大陸,迄今為止,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帝國。

長期貧窮而一夜暴富,蒙古帝國毫無底線純屬自然。

端平大屠殺、撒馬爾罕大屠殺、興慶府大屠殺、成都大屠殺,蒙古大軍西征、南征,所到之處,猶如人間地獄,

正是毫無底線,對稍微抵抗者和無辜者的無情殺戮的屢屢劣跡,成就了蒙古帝國的軍事神話。

在毫無底線的基礎上,消耗對手人口資源,震懾對手反抗意志,無疑是蒙古帝國所向披靡,速戰速勝的主要原因。

隨著絲綢之路上的無數歐亞國家被蒙古征服,蒙古終於得以轉身,提刀砍向金、夏等東亞傳統的遊牧大一統軍事帝國。

1234年,在蒙古帝國數次巨斧砍樹的征伐中,東亞軍事最強大的金帝國轟然倒塌。至此,蒙古帝國已經膨脹為地跨漠北、華北、遠東、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的超級帝國。

雖然創造了政治、經濟、文化、製造、建築、航海等高度文明,相比之下,偏居江南的南宋帝國在人口上,遠遠少於蒙古帝國。

兵員不足,處於被蒙古帝國在大陸全面封鎖的態勢下,南宋軍事技術發展也漸漸遲緩下來。

自1235年蒙古帝國大舉南侵爆發戰爭以來,南宋極力發展製造業、商業和海運,勉力以保障國家抗戰所消耗的天文數字的後勤物資。

客觀而言,宋蒙戰爭本質就是南宋以一個國家,對抗蒙古帝國裝載的歐亞大陸數十個國家的非對稱戰爭。

南宋抗蒙戰爭之血腥,之悲壯,現在人少有了解。


"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前文參考:宋蒙戰爭之血戰兩淮:歷史在人性底線上的慘烈搏殺

蒙古帝國,即大蒙古國,是1206年鐵木真掃平蒙兀室韋人的塔塔爾、泰赤烏、蔑兒乞、乃蠻、克烈、汪古部、以尼倫和迭列斤等各部後,在斡難河源頭舉尊汗號為成吉思汗 ,繼而建立的一個與華夏文明並列的遊牧帝國。

斡難河,位於蒙古和俄國。地緣上顯然與現在的蒙古無關。

其餘除卻極少的民族文化習俗之外,歷史上的這個蒙古帝國與現在的內蒙古,確實沒有太多的關係。

當然,如果非要說蒙古帝國和我們有關係,我想,也只有侵略與抵抗的關係。

其實對歐亞大陸而言,蒙古帝國在歷史上留給如此遼闊,如此廣袤的土地上的歷史刻痕,無非侵略與毀滅。

蒙古帝國如何出現?如何在中世紀成為所向無敵的強大軍事帝國?

這要從東胡說起。

在古代中原,人們堅信自己身處世界的中央,所以,非中原的世界成為中原的補丁,被稱為四方。

在古代中原人認知之外的遙遠北方,東胡在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書成的史書裡,便以碎片化與矇昧化的方式存在。

蒙兀室韋人最大概率可能源出早期的東胡。

東胡,其實既不是國名,也不是民族。而是早期居住在中原的人們隨手一指,對遙遠的那個方向的所有陌生的人類族群和邦國的泛稱。

自秦漢以降,東胡文明高速發展,日漸強大,頻繁西進、南下,激起若干遊牧文化和農耕文明的大碰撞。

與東湖關聯的征服與反征服戰爭,豐富了古人坐井觀天的單薄、蒼白的傳統史籍。

也因為東胡,現在去認知逶迤而來的歷史,才有了匈奴,拓跋鮮卑,慕容鮮卑,禿髮鮮卑,烏桓,柔然,吐谷渾,奚,以及契丹、女真、蒙兀室韋人等等新鮮的內容。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以後,在中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人全部融入中國,為後來的唐人。

智人走出非洲以後,對中原而言,無論歐亞,遙遠的陌生人,其實一直都客觀存在。

礙於古人古籍囿於中原,只是因為歷史演變,等到他們闖進了中原古人們平靜的生活,這才被中原文化逐漸瞭解,開始有了中原譯音的名字。

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在農業文明發展基礎上進行社會分工,出現畜牧業。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誰更高明,值得學術商榷。

不過,在邏輯上可以理解的是,中原並沒有主動走出去,而是在看似平靜、甜美的田園生活裡,等來了北方的入侵。

姬周時期,甚至最早的時期,無論中原或者四方,生產力落後。青銅武器和棍棒相加的戰爭,威脅畢竟有限。

所以,最早稱霸亞洲東部的東胡對遙遠的中原的入侵,往往侷限中原東北皮毛,形成不了根本性威脅。

於是,東胡如何強大,史書少於記載。

不過,東胡征服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等廣袤地區,這確是不爭的事實。

在秦漢期間強大的匈奴為人們熟知,當年,匈奴就是東胡遊牧聯邦控制下的其中一個邦國。

進入鐵器時代,沒有菜刀管制,刀具氾濫,殺戮烈度加劇,戰爭更為頻繁。

對中原文明最早的威脅,還是自河西走廊向東而來。

現在,熟讀史記、中學歷史課本的朋友提起披髮左衽的匈奴,往往情不自禁以歷史正統自居,咬牙切齒,口稱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然而,匈奴可能對中原文明影響最為深沉,這確實是無法迴避的事實。

最早的匈奴,其實也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包括月氏、樓蘭、烏孫、呼揭、盧水胡、塞種人等幾十個遊牧小國聯邦。

現在史書,說起中原文明之外的文明,往往簡單定論為部落,似乎中原之外,文明再無存在。

然而,我們確實無法根據傳統的史書,閉門臆想著評判當時的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比較,誰更發達。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影視劇演繹的刑罰。從現在可查詢的諸多文獻來看,當年中原、東胡、匈奴,同屬濫殺的霸道之國。

中原、東胡、匈奴,獵頭習俗都是他們各自傳統文化核心的保留節目。

漢武帝執政,滅大臣滿門,殺自己親子,這是歷史。

鼎烹腰斬,滅門殺降,獵頭求賞,種種矇昧、落後的文化通過史書記載的故事隨處可見。

尤其在國人最看重的性文明方面,中原、東胡、匈奴三方,在同期同樣都有不相上下的不倫記載。

沿襲古代史家本來就受限的認知,非要強調秦漢時期的文明領先匈奴、東胡,其實不免偏頗。

個人淺見,簡單理解這段歷史,其實東胡、中原、匈奴,正是當時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最為強勢的,文明高速發育的三個集團。

這可能才是史上最真實的三國志。

然而,三個集團並沒有和平相處。

第一個轉折,發生在戰國、秦漢之際。

當時,介於匈奴與中原之間的半遊牧、半農耕的專制體制下的軍事帝國嬴秦,向中原諸多王國發起了吞併戰爭。

為抵抗來自西方的入侵,中原東方各國不得不調集舉國國力、軍力全力以赴。

然而,這一階段,強大的東胡遊牧王國聯邦武裝並沒有藉此機會,南下襲擾中原北方諸國。中原的北方風平浪靜,中原的史書自然極少有來自北方的記載。

原來,正在秦滅六國戰爭期間,匈奴也在北方與強大的東胡進行生死存亡的鏖戰。

為爭奪中原以北的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遠東的霸權,匈奴和東胡集中精力,全力死磕,無暇南下。

北方和中原都在戰爭中忘卻了對方。

在秦帝國一統中原,以及楚漢戰爭結束,漢帝國立國,等到中原從容完成由簡單的農耕文明向更為複雜的半農耕、半商業的大一統體制轉型之後,同樣經過漫長的戰爭,匈奴也徹底地崩潰了東胡,一統漠北。

這時,東胡遊牧王國的四分五裂,南方的中原漢帝國和北方的匈奴遊牧王國聯邦,成為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現在考古匈奴墓葬,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蒙古高原、中原、遠東,以及中原北方均有發現。

相比之下,當時的漢王朝墓葬,並無這般寬廣。

可見,匈奴和漢帝國確為名不虛傳的亞洲東方的兩個超級大國。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漢匈戰爭持續近300年,兩個超級大國死磕、苦耗對方,雙雙由此走向歷史的終點。

既然都是靠霸道建國、立國,兩個超級大國同樣充滿自信,捏緊簸箕大的拳頭,彼此不服。

打吧!

於是,自白登之圍開始,遊牧聯邦文明和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文明開始了亞洲歷史上最為驚天動地的大碰撞。

第二次歷史的轉折,發生在公元前119年。

漠北之戰,匈奴大敗,匈奴遊牧聯邦文明遭到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

然而,匈奴並沒有為此慘敗被徹底擊垮,反而,在很長的時間,匈奴更是把強漢視為頭號敵人,兩者之間,在和談與戰爭中進行無休止的消耗。

漢匈戰爭導致了西漢王朝的崩盤,並且在東漢復興後,以連綿不斷的戰爭引爆了東漢王朝的最後亂世。

然而,匈奴為此同樣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

相比漢帝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在匈奴的遊牧聯邦體制下,最高統治者單于的權力,客觀上受到分散、制約。

漢匈戰爭無休止持續進行,受戰爭、天災消磨,匈奴聯邦最早開始瓦解。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東漢中期的亞洲地圖。實際上漢帝國有效控制地區比地圖較少。同樣,北匈奴有效控制面積也小於地圖。

隨後,從匈奴核心分權,五單于並列,到南北匈奴分裂,再到佔有河西走廊、河套平原的南匈奴內附漢帝國,北匈奴徹底退回漠北,匈奴聯邦隨著分化、分裂加劇,領土、人口急遽減小,實力大大衰減,名存實亡。

在東漢進入三國亂世,最終滅亡的同時,北匈奴遠走高飛,南匈奴再次分裂為五部,匈奴單于王朝和匈奴聯邦就此徹底終結。

爭強好勝之後,兩敗俱傷。

隨著兩個古代超級大國的滅亡,亞洲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中原和遠東變成霸權的真空。

被匈奴擊潰、瓦解而分散在漠北各地的東胡諸多小國,因而幸運地得到了死灰復燃的空間。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畫作上的永嘉南渡的秦漢遺民。

源出東胡的烏桓、鮮卑、柔然等遊牧聯邦在寬鬆、富庶的軍事與物資的環境裡,無聲無息地生息、崛起。

等到這些源出東胡的遊牧聯邦發展壯大、捲土重來,廣袤的北方的霸權的真空,直接誘發了亞洲史上空前驚悚的混亂。

來自中部、東部亞洲北方的空前威脅,悄然襲向中原。

當時,晉帝國雖然一統三國,然而,經歷長年戰亂,這時的中原,再無法與戰國、秦漢時期相提並論。

積貧積弱之下,勉強繼承漢統的晉帝國矛盾四起,內亂不息。

群雄崛起,逐鹿中原,便是演繹那個空前慘烈、血腥時代的主題詞。

由此,在晉帝國與匈奴、鮮卑、羯、氐、羌等遊牧聯邦勢力之間,爆發了混亂的、慘烈的、長期的、你死我活的搏殺。

期間,長期與劉漢帝國和親的匈奴後裔,以劉漢血統、正統自居,繼而爭取人心,得到了王霸天下的機會。

五胡十六國之亂,匈奴後裔率先起兵,最早成就霸業者,無不自稱漢王、漢天王。

永嘉南渡,秦漢遺民紛紛南渡。

中原徹底空虛,源出匈奴、東胡遊牧聯邦的以匈奴、鮮卑、羯、氐、羌人為核心的集團,相繼由河西走廊、蒙古高原、遼西走廊,全面衝擊中原。

於是,來自北方的遊牧聯邦文明進入中原,與退守南方的大一統體制下的半農耕、半商業中原文明隔江對峙、並存,中原史籍記載的歷史,也就進入了南北朝時代。

客觀而言,南北朝時代確實算是中國文明的一次大融合。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南北朝時期是華夏文明的一次重要的重塑,遊牧風格深入融合對傳統農耕文明影響極為深刻。

分拆、重組,重組,分拆。

再分拆,再重組,再重組,再分拆。

秦漢遺民被壓制在南方,匈奴、鮮卑、羯、氐、羌人等等北方遊牧聯邦不斷南下,湧向中原,留在貝加爾湖以東,西伯利亞、漠北、中原和遠東的更小、更多、結構更復雜遊牧聯邦循路填空,漸漸成勢。

在史籍慣於囿於中原歷史的視線之外,就在南北朝對峙血戰的同時,在中原之外,北方遊牧聯邦的血腥混戰,由遠東而中亞,由中原而漠北,年年不得消停。

可是,遊牧文化既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一味憑藉國力、軍力衝擊南方,曠日持久,在戰爭消耗下重蹈覆轍,不斷瓦解。

胡人無百年國運,袁騰飛曾經就這一歷史現象津津有味有所總結。

然而,袁騰飛其實並不知道,漢唐以降至南北朝期間,藏在胡人無百年國運這一現象深處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北方遊牧邦國都以聯邦形式存在,沒有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大一統體制。

順時一哄而上,逆境一鬨而散。

然而,在南北朝時期,鮮卑人開始了遊牧聯邦體制向大一統體制的轉型,北魏帝國橫空出世,標誌著類似秦皇漢武時代初具雛形的大一統軍事帝國,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這場改革,和史籍記載的漢化改革,不過是改名換字皮毛關聯。

傳統的遊牧聯邦就此轉為大一統軍事帝國,才是這場改革的根本。

空前強大的鮮卑北魏帝國橫空出世,南征北伐,所向無敵。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隋唐時期回鶻人形象。回鶻人經歷演變,融入中國。

等到了繼承北魏衣缽的隋唐時代,中原一統不說,原屬北方遊牧邦國的廣袤土地也成為中原大一統軍事帝國的國土。

古代中國雛形初現,唐人顯然和純粹的、傳統的秦漢遺民,風格大變。

同樣在秦漢曾經控制的土地上,隋、唐帝國兼容遊牧文明、農商文明,締造了一個嶄新的文明。

胡人無百年國運,無疑是極為感性的一句囈語。

隋唐以降,進入中原的老的一批、已經完成大一統改制的原遊牧族群,一方面南下加速與江南秦漢遺民交融,一方面受族群本能引導,開始以戰爭、貿易等等手段,繼續著對世界新的探索。

在與強大的隋唐頻繁碰撞中,越來越多的北方遊牧聯邦吃盡苦頭卻豁然開朗。

原來,北方遊牧聯邦一旦實施大一統軍國改制,戰鬥力立刻飆升,爆表。

看到事情如此簡單,在地廣人稀混世界的突厥人、沙陀人、契丹人、鮮卑人、女真人目睹人煙稠密的隋唐地界,眼紅髮熱。

於是,更多的大一統軍事帝國開始出現在傳統中原的四方。

這些胡人建立的大一統軍事帝國何止百年國運?

遼、宋、夏、金以戰爭、貿易手段不斷碰撞,南北方的競爭隨之進入更為白熱化的階段。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宋朝可能是歷史上同期登頂世界文明巔峰的朝代。

空前激烈的南北方競爭中,南方的宋帝國融合千年積累的遊牧文明、農耕文明、農商文明元素,在維持大一統形勢下,進行君臣共治,三司、宰執、樞密使並立制衡,繼而使得僅僅佔有傳統中原狹小地域的宋帝國走向華夏文明的巔峰。

宋帝國,尤其南宋帝國階段,其政治、經濟、文化、製造、建築、航海等高度文明,領先全球,更是創造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蹟。

也因為此,兩宋階段位居四面受敵的中原,以極度匱缺冷兵器時代的主要戰爭資源的自然條件,靠著發展商業,尤其發展海外貿易,而與強大的遊牧大一統軍事帝國周旋、對抗,而保國祚300餘年,這本身也有力地證明了兩宋奇蹟。

然而,北方也並沒有停在原地。

蒙古帝國出現了。

隋唐以後,隨著早期遊牧聯邦、軍事帝國不斷南下進入中原,留在原地本來毫不起眼的落後的,依附於其他遊牧邦國的韃靼聯盟不聲不響地露頭了。

傳統史籍少見蒙古帝國來歷,但是,這不意味著蒙古人就是在1206年才從樹上爬下來,由猴子變成了人類。

蒙古人同樣有著數以千年、萬年的文明進程。

他們和遠古無數原始部落一樣,在大約與秦帝國先祖秦非子同期,步入遊牧文明。

只是,在東胡遊牧聯邦分化之後,鐵木真出現之前,他們沒有秦人席捲八荒,創建秦帝國而名揚古今的運氣。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現代影視演繹的蒙古騎兵。

隋唐以降,他們遷徙漠北蒙古高原,依附在回紇汗廷、唐帝國、契丹及女真人,在不斷分化中,勉強維持著一個純粹的蒙兀室韋族群。

宏觀上,蒙兀室韋人在南、北方諸多強大的帝國控制下,為這些帝國在軍事、貿易上長年跑腿。

於是,他們走南闖北,學會了戰爭和貿易。自然也看慣了殘酷、血腥、奸詐和市儈。

中世紀期間,歐亞大陸商貿空前活躍。然而,大航海時代尚未到來,至關重要的歐亞絲綢之路穿越地廣人稀的中亞,漠北,所到之處,商業高度發育,城市高度繁華。

隨著絲綢之路上一個又一個的國家轉型為商業文明,歐亞絲綢之路更是變成直接關係著歐亞大大小小諸多國家興衰的命脈之路。

1206年出現的蒙古帝國,得地利之便,正處於遏制歐亞絲綢之路東段的要害位置。

蒙古帝國以鐵木真為絕對權威,有著集權軍事帝國的根本特色。

所以,蒙古帝國一旦發起入侵,所到之處,沿絲綢之路的商業國家無不土崩瓦解。

靠著暴力侵略征服,蒙古帝國掠奪絲綢之路亞洲東段的商業國家的財富,同時,壟斷了東方由歐亞絲綢之路向西方的貿易。

於是,昨天還在蒙古高原窮得叮噹響的蒙古帝國,很快變成世界首富之國。

蒙古帝國隨即由集權軍事帝國,向著集權商業軍事帝國進化。

對南方的金、夏、宋等帝國來說,因為喪失絲綢之路,缺少如絲綢之路這般寬廣的戰略拓展空間,被蒙古帝國後來居上,繼而遠遠拋在身後,純屬極為自然的事情。

控制絲綢之路,壟斷東西貿易,以東方的技術、財富力量西征,以西方的技術、財富力量南下,這是蒙古帝國縱橫歐亞大陸的最為根本的原因。

所謂軍神、戰神,不過後世文人對鐵木真低眉順眼的謳歌。

就像王思聰,他要泡妞,有著人人明瞭的天賦。文人如非要謳歌王思聰是情聖、情神,不免就會讓人感到肉麻。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1230年左右,蒙古帝國滅金帝國前夕的歐亞地圖。絲綢之路盡被蒙古控制。

當然,僅有絕對領先的財富,蒙古帝國也不至於在百餘年間,實現幾何數字的膨脹,成為地跨歐亞大陸,迄今為止,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帝國。

長期貧窮而一夜暴富,蒙古帝國毫無底線純屬自然。

端平大屠殺、撒馬爾罕大屠殺、興慶府大屠殺、成都大屠殺,蒙古大軍西征、南征,所到之處,猶如人間地獄,

正是毫無底線,對稍微抵抗者和無辜者的無情殺戮的屢屢劣跡,成就了蒙古帝國的軍事神話。

在毫無底線的基礎上,消耗對手人口資源,震懾對手反抗意志,無疑是蒙古帝國所向披靡,速戰速勝的主要原因。

隨著絲綢之路上的無數歐亞國家被蒙古征服,蒙古終於得以轉身,提刀砍向金、夏等東亞傳統的遊牧大一統軍事帝國。

1234年,在蒙古帝國數次巨斧砍樹的征伐中,東亞軍事最強大的金帝國轟然倒塌。至此,蒙古帝國已經膨脹為地跨漠北、華北、遠東、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的超級帝國。

雖然創造了政治、經濟、文化、製造、建築、航海等高度文明,相比之下,偏居江南的南宋帝國在人口上,遠遠少於蒙古帝國。

兵員不足,處於被蒙古帝國在大陸全面封鎖的態勢下,南宋軍事技術發展也漸漸遲緩下來。

自1235年蒙古帝國大舉南侵爆發戰爭以來,南宋極力發展製造業、商業和海運,勉力以保障國家抗戰所消耗的天文數字的後勤物資。

客觀而言,宋蒙戰爭本質就是南宋以一個國家,對抗蒙古帝國裝載的歐亞大陸數十個國家的非對稱戰爭。

南宋抗蒙戰爭之血腥,之悲壯,現在人少有了解。


橡樹 | 由草原到中原—說匈奴、東胡到蒙古帝國少為人知的那些事


崖山之變圖。中國歷史再次全面刷新。

自明帝國以繼承蒙元大統立國,滿清入關建立滿蒙為根本的多民族清帝國,南宋抗蒙戰爭都被明清王朝的官修歷史擠壓到極限的邊緣。

——實際上蒙古帝國和現在的蒙古、內蒙古其實關係不大。

蒙古帝國以和林為核心,包含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和拖雷汗國,其中,建都大都的元蒙,不過是窩闊臺汗國的主要部分。

在1279年,南宋在崖山蹈海。

華夏的一段歷史,也就此劃上了一個句號。

而我們現在知道得最多的,正是這個句號之後的歷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