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

往海上皇宮的西南方向走上500米,到瞿塘峽路,有一家小青旅。四年前,它還是一家飯店。因為一個“青旅夢”,96年的青島小嫚兒姚奕含租下這裡,和它結了緣。

青旅雛型初建時,19歲的姚奕含發起一項眾籌,欲借眾人之力點燃最後一把火,30天眾籌期,總計9131元。她說:“我向大家承諾,凡是參加過眾籌的朋友,在青旅營業後,均可免費入住三晚。該權利長期保留,永不失效。”

那時,姚奕含也不過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她的夢想種子剛剛發芽。

而如今,四年已過,這青旅佇立海邊,看著每日潮起潮落,見證了海上皇宮的“甦醒”,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年輕的人。

"

往海上皇宮的西南方向走上500米,到瞿塘峽路,有一家小青旅。四年前,它還是一家飯店。因為一個“青旅夢”,96年的青島小嫚兒姚奕含租下這裡,和它結了緣。

青旅雛型初建時,19歲的姚奕含發起一項眾籌,欲借眾人之力點燃最後一把火,30天眾籌期,總計9131元。她說:“我向大家承諾,凡是參加過眾籌的朋友,在青旅營業後,均可免費入住三晚。該權利長期保留,永不失效。”

那時,姚奕含也不過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她的夢想種子剛剛發芽。

而如今,四年已過,這青旅佇立海邊,看著每日潮起潮落,見證了海上皇宮的“甦醒”,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年輕的人。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每年都有人回來看看”

五一假期那幾天,姚奕含的青旅迎來一波小高峰。60個床位全滿,又加了20多個臨時床位,8個沙發,兩頂帳篷。一天總計接待了90多位客人。

5—8月,是青旅營業的旺季。最忙的時候,凌晨一兩點還會有沙發客登門。姚奕含形容青旅是一個充滿期待和回憶的地方。常有外地遊客懷揣著對青島的嚮往住進來,幾天下來,大家相互熟絡,成為朋友。一年又一年,新朋友變成老朋友,像是約定俗成了一般,每年都會有老朋友回來看看。

2015年,青旅開業的第一個夏天,三個濟寧男孩趁著放暑假來青島遊玩,剛好住在姚奕含的青旅。“我對他們的印象特別深刻,那年他們剛讀初一。這幾年,每逢暑假他們都會過來住上一陣。”年齡相差不大,姚奕含說他們就像自家弟弟,平時也會在微信上聊天,等他們回來也成了一種習慣。

今年四月,姚奕含收到一條信息:我是當初參與過眾籌的一員,和家人過段時間要去青島,請問是否可以入住青旅?

“真的有人找回來了,好神奇!”她眼睛發光,特興奮。怎麼形容這種感覺呢?就像你寄出很久很久的信,終於有了答覆。“當初,在我需要幫助時,很多素昧平生的人伸出援手,選擇相信我。現在,我總算也能回報他們了。”

"

往海上皇宮的西南方向走上500米,到瞿塘峽路,有一家小青旅。四年前,它還是一家飯店。因為一個“青旅夢”,96年的青島小嫚兒姚奕含租下這裡,和它結了緣。

青旅雛型初建時,19歲的姚奕含發起一項眾籌,欲借眾人之力點燃最後一把火,30天眾籌期,總計9131元。她說:“我向大家承諾,凡是參加過眾籌的朋友,在青旅營業後,均可免費入住三晚。該權利長期保留,永不失效。”

那時,姚奕含也不過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她的夢想種子剛剛發芽。

而如今,四年已過,這青旅佇立海邊,看著每日潮起潮落,見證了海上皇宮的“甦醒”,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年輕的人。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每年都有人回來看看”

五一假期那幾天,姚奕含的青旅迎來一波小高峰。60個床位全滿,又加了20多個臨時床位,8個沙發,兩頂帳篷。一天總計接待了90多位客人。

5—8月,是青旅營業的旺季。最忙的時候,凌晨一兩點還會有沙發客登門。姚奕含形容青旅是一個充滿期待和回憶的地方。常有外地遊客懷揣著對青島的嚮往住進來,幾天下來,大家相互熟絡,成為朋友。一年又一年,新朋友變成老朋友,像是約定俗成了一般,每年都會有老朋友回來看看。

2015年,青旅開業的第一個夏天,三個濟寧男孩趁著放暑假來青島遊玩,剛好住在姚奕含的青旅。“我對他們的印象特別深刻,那年他們剛讀初一。這幾年,每逢暑假他們都會過來住上一陣。”年齡相差不大,姚奕含說他們就像自家弟弟,平時也會在微信上聊天,等他們回來也成了一種習慣。

今年四月,姚奕含收到一條信息:我是當初參與過眾籌的一員,和家人過段時間要去青島,請問是否可以入住青旅?

“真的有人找回來了,好神奇!”她眼睛發光,特興奮。怎麼形容這種感覺呢?就像你寄出很久很久的信,終於有了答覆。“當初,在我需要幫助時,很多素昧平生的人伸出援手,選擇相信我。現在,我總算也能回報他們了。”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大象山的支教之旅。

從海邊到深山,青旅女孩的公益路

“我就是想趁著年輕做一些事情,一些等我80歲再想起時,依然可以笑的事情。”如果你問姚奕含,為什麼敢19歲開青旅,她一定會這樣回答你。這姑娘有著很高的能量密度,敢想也敢做。“我想做什麼,就一定會去做。”

同樣是2015年夏天,在青旅的運營步入正軌後,姚奕含又做了一件事情——支教。

凌晨12點,最後一名客人入住完畢。早上8點,她隻身一人從青島流亭機場飛往泰國。她的支教學校在中國和泰國的交界處——一個叫大象山的地方。那裡住著中國阿卡族的後代。

那是她第一次出國門,自己一個人跑到了泰國的偏遠地區。支教學校坐落在大象山上,學校校長騎著摩托車到山腳接姚奕含,從山腳到山頂,大概花了半個小時。大象山風景獨好,適合種植咖啡豆,是咖啡豆的提供地。但對孩子們而言,卻並非受教育的好地方。

“這兒的孩子們習慣講泰語。週一到週五,他們在泰國學校學習。週六才到漢語學校學習。”校長為了能讓孩子們堅持在這裡學習中文,把學費壓得很低,一人一學期300泰銖,摺合人民幣50元。但儘管如此,依然不斷有孩子輟學。

姚奕含教中文課。這裡並沒有統一的教材,只能根據不同的年級,設計不同的課程。這也導致了每個老師講課進度大相徑庭,孩子們學習並不系統。“但是沒辦法,這裡的條件就這個樣子,沒有足夠的老師,也沒有足夠的課本,上課全靠老師手寫板書。二三四年級一個班,五六年級和初一一個班,對於這些孩子來說,能來上學已經很難得了。”姚奕含說。

和她同期在這所學校支教的還有一位叫阿英的廣東姑娘。阿英30多歲,這是她第二次來這裡。姚奕含教幼兒班,阿英教大齡班。

“我們住的房間很暗,只有一個小吊燈和一張破舊的床墊。因為在山裡,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昆蟲。”雖然條件艱苦,可是在那段時光裡,姚奕含擁有了很多感動的瞬間。幼兒班的小姐妹從家裡帶來小果子,親手掰開送給她吃。下午的活動課上,孩子們圍在一起大聲唱中文歌,儘管他們並不理解歌詞的意思,卻唱得很開心……

眼瞅著自己也該開學了,姚奕含不得不結束這段支教之旅。買完機票,她身上還剩下500元。臨走前,她把這筆錢悉數留給了大象山的孩子們。

"

往海上皇宮的西南方向走上500米,到瞿塘峽路,有一家小青旅。四年前,它還是一家飯店。因為一個“青旅夢”,96年的青島小嫚兒姚奕含租下這裡,和它結了緣。

青旅雛型初建時,19歲的姚奕含發起一項眾籌,欲借眾人之力點燃最後一把火,30天眾籌期,總計9131元。她說:“我向大家承諾,凡是參加過眾籌的朋友,在青旅營業後,均可免費入住三晚。該權利長期保留,永不失效。”

那時,姚奕含也不過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她的夢想種子剛剛發芽。

而如今,四年已過,這青旅佇立海邊,看著每日潮起潮落,見證了海上皇宮的“甦醒”,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年輕的人。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每年都有人回來看看”

五一假期那幾天,姚奕含的青旅迎來一波小高峰。60個床位全滿,又加了20多個臨時床位,8個沙發,兩頂帳篷。一天總計接待了90多位客人。

5—8月,是青旅營業的旺季。最忙的時候,凌晨一兩點還會有沙發客登門。姚奕含形容青旅是一個充滿期待和回憶的地方。常有外地遊客懷揣著對青島的嚮往住進來,幾天下來,大家相互熟絡,成為朋友。一年又一年,新朋友變成老朋友,像是約定俗成了一般,每年都會有老朋友回來看看。

2015年,青旅開業的第一個夏天,三個濟寧男孩趁著放暑假來青島遊玩,剛好住在姚奕含的青旅。“我對他們的印象特別深刻,那年他們剛讀初一。這幾年,每逢暑假他們都會過來住上一陣。”年齡相差不大,姚奕含說他們就像自家弟弟,平時也會在微信上聊天,等他們回來也成了一種習慣。

今年四月,姚奕含收到一條信息:我是當初參與過眾籌的一員,和家人過段時間要去青島,請問是否可以入住青旅?

“真的有人找回來了,好神奇!”她眼睛發光,特興奮。怎麼形容這種感覺呢?就像你寄出很久很久的信,終於有了答覆。“當初,在我需要幫助時,很多素昧平生的人伸出援手,選擇相信我。現在,我總算也能回報他們了。”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大象山的支教之旅。

從海邊到深山,青旅女孩的公益路

“我就是想趁著年輕做一些事情,一些等我80歲再想起時,依然可以笑的事情。”如果你問姚奕含,為什麼敢19歲開青旅,她一定會這樣回答你。這姑娘有著很高的能量密度,敢想也敢做。“我想做什麼,就一定會去做。”

同樣是2015年夏天,在青旅的運營步入正軌後,姚奕含又做了一件事情——支教。

凌晨12點,最後一名客人入住完畢。早上8點,她隻身一人從青島流亭機場飛往泰國。她的支教學校在中國和泰國的交界處——一個叫大象山的地方。那裡住著中國阿卡族的後代。

那是她第一次出國門,自己一個人跑到了泰國的偏遠地區。支教學校坐落在大象山上,學校校長騎著摩托車到山腳接姚奕含,從山腳到山頂,大概花了半個小時。大象山風景獨好,適合種植咖啡豆,是咖啡豆的提供地。但對孩子們而言,卻並非受教育的好地方。

“這兒的孩子們習慣講泰語。週一到週五,他們在泰國學校學習。週六才到漢語學校學習。”校長為了能讓孩子們堅持在這裡學習中文,把學費壓得很低,一人一學期300泰銖,摺合人民幣50元。但儘管如此,依然不斷有孩子輟學。

姚奕含教中文課。這裡並沒有統一的教材,只能根據不同的年級,設計不同的課程。這也導致了每個老師講課進度大相徑庭,孩子們學習並不系統。“但是沒辦法,這裡的條件就這個樣子,沒有足夠的老師,也沒有足夠的課本,上課全靠老師手寫板書。二三四年級一個班,五六年級和初一一個班,對於這些孩子來說,能來上學已經很難得了。”姚奕含說。

和她同期在這所學校支教的還有一位叫阿英的廣東姑娘。阿英30多歲,這是她第二次來這裡。姚奕含教幼兒班,阿英教大齡班。

“我們住的房間很暗,只有一個小吊燈和一張破舊的床墊。因為在山裡,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昆蟲。”雖然條件艱苦,可是在那段時光裡,姚奕含擁有了很多感動的瞬間。幼兒班的小姐妹從家裡帶來小果子,親手掰開送給她吃。下午的活動課上,孩子們圍在一起大聲唱中文歌,儘管他們並不理解歌詞的意思,卻唱得很開心……

眼瞅著自己也該開學了,姚奕含不得不結束這段支教之旅。買完機票,她身上還剩下500元。臨走前,她把這筆錢悉數留給了大象山的孩子們。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一個人的“青旅夢”,

成為一群人的“夢工廠”

大象山的支教經歷,讓姚奕含從只關心周邊事情轉變為關注更多的志願活動。

於是,她一邊開青旅,一邊做更多的公益活動。時間久了,這青旅已經不僅僅是她自己的“夢想”。在家人的支持下,姚奕含和青島同沐陽光與支教島等公益組織建立起合作關係。她把青旅作為一個基地,免費向公益組織提供舉辦活動的場所。於她個人而言,每個月無論賺多賺少,她總會抽出百分之十的工資,投到公益項目中。

當年,姚奕含兼顧學業和青旅,兩地奔波,每年暑假恰好是青旅入住的高峰期,她可以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和時間。而今,踏入工作崗位後,她又開始在新的道路上努力奔跑,青旅已成為她汲取動力的後方大本營。

這一點,無論是遊客還是她,都應了那句話:“走得再遠都要回來看看。”

時間再次回到四年前,姚奕含從姑姑手中租下這個地方,她喊了幾位朋友一起琢磨,想把飯店改成青旅。因此,青旅的設計和裝飾全部出自這群年輕人之手。

“大家都是無償勞動,有些人是朋友的朋友,聽到要開家青旅,覺得很酷,都跑來幫忙。”他們刷塗料,佈置房間,設計風格。17中美術班的朋友畫了一面又面的壁畫,青島大學的小姐姐們用便利貼貼出一幅巨型馬里奧……白天,大家卯足了勁兒幹,晚上,他們把桌子拼起來,十多個人湊在一起吃飯聊天,要多熱鬧有多熱鬧。原本不相識的一群人,因同一個“青旅夢”在這裡相聚。

從一個人的“青旅夢”,到一群人的“夢工廠”。回望最初,那年輕的人們多勇敢,敢想敢做,就有夢想。

"

往海上皇宮的西南方向走上500米,到瞿塘峽路,有一家小青旅。四年前,它還是一家飯店。因為一個“青旅夢”,96年的青島小嫚兒姚奕含租下這裡,和它結了緣。

青旅雛型初建時,19歲的姚奕含發起一項眾籌,欲借眾人之力點燃最後一把火,30天眾籌期,總計9131元。她說:“我向大家承諾,凡是參加過眾籌的朋友,在青旅營業後,均可免費入住三晚。該權利長期保留,永不失效。”

那時,姚奕含也不過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她的夢想種子剛剛發芽。

而如今,四年已過,這青旅佇立海邊,看著每日潮起潮落,見證了海上皇宮的“甦醒”,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年輕的人。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每年都有人回來看看”

五一假期那幾天,姚奕含的青旅迎來一波小高峰。60個床位全滿,又加了20多個臨時床位,8個沙發,兩頂帳篷。一天總計接待了90多位客人。

5—8月,是青旅營業的旺季。最忙的時候,凌晨一兩點還會有沙發客登門。姚奕含形容青旅是一個充滿期待和回憶的地方。常有外地遊客懷揣著對青島的嚮往住進來,幾天下來,大家相互熟絡,成為朋友。一年又一年,新朋友變成老朋友,像是約定俗成了一般,每年都會有老朋友回來看看。

2015年,青旅開業的第一個夏天,三個濟寧男孩趁著放暑假來青島遊玩,剛好住在姚奕含的青旅。“我對他們的印象特別深刻,那年他們剛讀初一。這幾年,每逢暑假他們都會過來住上一陣。”年齡相差不大,姚奕含說他們就像自家弟弟,平時也會在微信上聊天,等他們回來也成了一種習慣。

今年四月,姚奕含收到一條信息:我是當初參與過眾籌的一員,和家人過段時間要去青島,請問是否可以入住青旅?

“真的有人找回來了,好神奇!”她眼睛發光,特興奮。怎麼形容這種感覺呢?就像你寄出很久很久的信,終於有了答覆。“當初,在我需要幫助時,很多素昧平生的人伸出援手,選擇相信我。現在,我總算也能回報他們了。”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大象山的支教之旅。

從海邊到深山,青旅女孩的公益路

“我就是想趁著年輕做一些事情,一些等我80歲再想起時,依然可以笑的事情。”如果你問姚奕含,為什麼敢19歲開青旅,她一定會這樣回答你。這姑娘有著很高的能量密度,敢想也敢做。“我想做什麼,就一定會去做。”

同樣是2015年夏天,在青旅的運營步入正軌後,姚奕含又做了一件事情——支教。

凌晨12點,最後一名客人入住完畢。早上8點,她隻身一人從青島流亭機場飛往泰國。她的支教學校在中國和泰國的交界處——一個叫大象山的地方。那裡住著中國阿卡族的後代。

那是她第一次出國門,自己一個人跑到了泰國的偏遠地區。支教學校坐落在大象山上,學校校長騎著摩托車到山腳接姚奕含,從山腳到山頂,大概花了半個小時。大象山風景獨好,適合種植咖啡豆,是咖啡豆的提供地。但對孩子們而言,卻並非受教育的好地方。

“這兒的孩子們習慣講泰語。週一到週五,他們在泰國學校學習。週六才到漢語學校學習。”校長為了能讓孩子們堅持在這裡學習中文,把學費壓得很低,一人一學期300泰銖,摺合人民幣50元。但儘管如此,依然不斷有孩子輟學。

姚奕含教中文課。這裡並沒有統一的教材,只能根據不同的年級,設計不同的課程。這也導致了每個老師講課進度大相徑庭,孩子們學習並不系統。“但是沒辦法,這裡的條件就這個樣子,沒有足夠的老師,也沒有足夠的課本,上課全靠老師手寫板書。二三四年級一個班,五六年級和初一一個班,對於這些孩子來說,能來上學已經很難得了。”姚奕含說。

和她同期在這所學校支教的還有一位叫阿英的廣東姑娘。阿英30多歲,這是她第二次來這裡。姚奕含教幼兒班,阿英教大齡班。

“我們住的房間很暗,只有一個小吊燈和一張破舊的床墊。因為在山裡,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昆蟲。”雖然條件艱苦,可是在那段時光裡,姚奕含擁有了很多感動的瞬間。幼兒班的小姐妹從家裡帶來小果子,親手掰開送給她吃。下午的活動課上,孩子們圍在一起大聲唱中文歌,儘管他們並不理解歌詞的意思,卻唱得很開心……

眼瞅著自己也該開學了,姚奕含不得不結束這段支教之旅。買完機票,她身上還剩下500元。臨走前,她把這筆錢悉數留給了大象山的孩子們。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一個人的“青旅夢”,

成為一群人的“夢工廠”

大象山的支教經歷,讓姚奕含從只關心周邊事情轉變為關注更多的志願活動。

於是,她一邊開青旅,一邊做更多的公益活動。時間久了,這青旅已經不僅僅是她自己的“夢想”。在家人的支持下,姚奕含和青島同沐陽光與支教島等公益組織建立起合作關係。她把青旅作為一個基地,免費向公益組織提供舉辦活動的場所。於她個人而言,每個月無論賺多賺少,她總會抽出百分之十的工資,投到公益項目中。

當年,姚奕含兼顧學業和青旅,兩地奔波,每年暑假恰好是青旅入住的高峰期,她可以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和時間。而今,踏入工作崗位後,她又開始在新的道路上努力奔跑,青旅已成為她汲取動力的後方大本營。

這一點,無論是遊客還是她,都應了那句話:“走得再遠都要回來看看。”

時間再次回到四年前,姚奕含從姑姑手中租下這個地方,她喊了幾位朋友一起琢磨,想把飯店改成青旅。因此,青旅的設計和裝飾全部出自這群年輕人之手。

“大家都是無償勞動,有些人是朋友的朋友,聽到要開家青旅,覺得很酷,都跑來幫忙。”他們刷塗料,佈置房間,設計風格。17中美術班的朋友畫了一面又面的壁畫,青島大學的小姐姐們用便利貼貼出一幅巨型馬里奧……白天,大家卯足了勁兒幹,晚上,他們把桌子拼起來,十多個人湊在一起吃飯聊天,要多熱鬧有多熱鬧。原本不相識的一群人,因同一個“青旅夢”在這裡相聚。

從一個人的“青旅夢”,到一群人的“夢工廠”。回望最初,那年輕的人們多勇敢,敢想敢做,就有夢想。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便利貼貼出的馬里奧。

"

往海上皇宮的西南方向走上500米,到瞿塘峽路,有一家小青旅。四年前,它還是一家飯店。因為一個“青旅夢”,96年的青島小嫚兒姚奕含租下這裡,和它結了緣。

青旅雛型初建時,19歲的姚奕含發起一項眾籌,欲借眾人之力點燃最後一把火,30天眾籌期,總計9131元。她說:“我向大家承諾,凡是參加過眾籌的朋友,在青旅營業後,均可免費入住三晚。該權利長期保留,永不失效。”

那時,姚奕含也不過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她的夢想種子剛剛發芽。

而如今,四年已過,這青旅佇立海邊,看著每日潮起潮落,見證了海上皇宮的“甦醒”,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年輕的人。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每年都有人回來看看”

五一假期那幾天,姚奕含的青旅迎來一波小高峰。60個床位全滿,又加了20多個臨時床位,8個沙發,兩頂帳篷。一天總計接待了90多位客人。

5—8月,是青旅營業的旺季。最忙的時候,凌晨一兩點還會有沙發客登門。姚奕含形容青旅是一個充滿期待和回憶的地方。常有外地遊客懷揣著對青島的嚮往住進來,幾天下來,大家相互熟絡,成為朋友。一年又一年,新朋友變成老朋友,像是約定俗成了一般,每年都會有老朋友回來看看。

2015年,青旅開業的第一個夏天,三個濟寧男孩趁著放暑假來青島遊玩,剛好住在姚奕含的青旅。“我對他們的印象特別深刻,那年他們剛讀初一。這幾年,每逢暑假他們都會過來住上一陣。”年齡相差不大,姚奕含說他們就像自家弟弟,平時也會在微信上聊天,等他們回來也成了一種習慣。

今年四月,姚奕含收到一條信息:我是當初參與過眾籌的一員,和家人過段時間要去青島,請問是否可以入住青旅?

“真的有人找回來了,好神奇!”她眼睛發光,特興奮。怎麼形容這種感覺呢?就像你寄出很久很久的信,終於有了答覆。“當初,在我需要幫助時,很多素昧平生的人伸出援手,選擇相信我。現在,我總算也能回報他們了。”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大象山的支教之旅。

從海邊到深山,青旅女孩的公益路

“我就是想趁著年輕做一些事情,一些等我80歲再想起時,依然可以笑的事情。”如果你問姚奕含,為什麼敢19歲開青旅,她一定會這樣回答你。這姑娘有著很高的能量密度,敢想也敢做。“我想做什麼,就一定會去做。”

同樣是2015年夏天,在青旅的運營步入正軌後,姚奕含又做了一件事情——支教。

凌晨12點,最後一名客人入住完畢。早上8點,她隻身一人從青島流亭機場飛往泰國。她的支教學校在中國和泰國的交界處——一個叫大象山的地方。那裡住著中國阿卡族的後代。

那是她第一次出國門,自己一個人跑到了泰國的偏遠地區。支教學校坐落在大象山上,學校校長騎著摩托車到山腳接姚奕含,從山腳到山頂,大概花了半個小時。大象山風景獨好,適合種植咖啡豆,是咖啡豆的提供地。但對孩子們而言,卻並非受教育的好地方。

“這兒的孩子們習慣講泰語。週一到週五,他們在泰國學校學習。週六才到漢語學校學習。”校長為了能讓孩子們堅持在這裡學習中文,把學費壓得很低,一人一學期300泰銖,摺合人民幣50元。但儘管如此,依然不斷有孩子輟學。

姚奕含教中文課。這裡並沒有統一的教材,只能根據不同的年級,設計不同的課程。這也導致了每個老師講課進度大相徑庭,孩子們學習並不系統。“但是沒辦法,這裡的條件就這個樣子,沒有足夠的老師,也沒有足夠的課本,上課全靠老師手寫板書。二三四年級一個班,五六年級和初一一個班,對於這些孩子來說,能來上學已經很難得了。”姚奕含說。

和她同期在這所學校支教的還有一位叫阿英的廣東姑娘。阿英30多歲,這是她第二次來這裡。姚奕含教幼兒班,阿英教大齡班。

“我們住的房間很暗,只有一個小吊燈和一張破舊的床墊。因為在山裡,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昆蟲。”雖然條件艱苦,可是在那段時光裡,姚奕含擁有了很多感動的瞬間。幼兒班的小姐妹從家裡帶來小果子,親手掰開送給她吃。下午的活動課上,孩子們圍在一起大聲唱中文歌,儘管他們並不理解歌詞的意思,卻唱得很開心……

眼瞅著自己也該開學了,姚奕含不得不結束這段支教之旅。買完機票,她身上還剩下500元。臨走前,她把這筆錢悉數留給了大象山的孩子們。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一個人的“青旅夢”,

成為一群人的“夢工廠”

大象山的支教經歷,讓姚奕含從只關心周邊事情轉變為關注更多的志願活動。

於是,她一邊開青旅,一邊做更多的公益活動。時間久了,這青旅已經不僅僅是她自己的“夢想”。在家人的支持下,姚奕含和青島同沐陽光與支教島等公益組織建立起合作關係。她把青旅作為一個基地,免費向公益組織提供舉辦活動的場所。於她個人而言,每個月無論賺多賺少,她總會抽出百分之十的工資,投到公益項目中。

當年,姚奕含兼顧學業和青旅,兩地奔波,每年暑假恰好是青旅入住的高峰期,她可以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和時間。而今,踏入工作崗位後,她又開始在新的道路上努力奔跑,青旅已成為她汲取動力的後方大本營。

這一點,無論是遊客還是她,都應了那句話:“走得再遠都要回來看看。”

時間再次回到四年前,姚奕含從姑姑手中租下這個地方,她喊了幾位朋友一起琢磨,想把飯店改成青旅。因此,青旅的設計和裝飾全部出自這群年輕人之手。

“大家都是無償勞動,有些人是朋友的朋友,聽到要開家青旅,覺得很酷,都跑來幫忙。”他們刷塗料,佈置房間,設計風格。17中美術班的朋友畫了一面又面的壁畫,青島大學的小姐姐們用便利貼貼出一幅巨型馬里奧……白天,大家卯足了勁兒幹,晚上,他們把桌子拼起來,十多個人湊在一起吃飯聊天,要多熱鬧有多熱鬧。原本不相識的一群人,因同一個“青旅夢”在這裡相聚。

從一個人的“青旅夢”,到一群人的“夢工廠”。回望最初,那年輕的人們多勇敢,敢想敢做,就有夢想。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便利貼貼出的馬里奧。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每年5—8月,都是青旅營業的高峰期,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入住青旅。

"

往海上皇宮的西南方向走上500米,到瞿塘峽路,有一家小青旅。四年前,它還是一家飯店。因為一個“青旅夢”,96年的青島小嫚兒姚奕含租下這裡,和它結了緣。

青旅雛型初建時,19歲的姚奕含發起一項眾籌,欲借眾人之力點燃最後一把火,30天眾籌期,總計9131元。她說:“我向大家承諾,凡是參加過眾籌的朋友,在青旅營業後,均可免費入住三晚。該權利長期保留,永不失效。”

那時,姚奕含也不過是一名大二的學生,她的夢想種子剛剛發芽。

而如今,四年已過,這青旅佇立海邊,看著每日潮起潮落,見證了海上皇宮的“甦醒”,迎來送往一批又一批年輕的人。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每年都有人回來看看”

五一假期那幾天,姚奕含的青旅迎來一波小高峰。60個床位全滿,又加了20多個臨時床位,8個沙發,兩頂帳篷。一天總計接待了90多位客人。

5—8月,是青旅營業的旺季。最忙的時候,凌晨一兩點還會有沙發客登門。姚奕含形容青旅是一個充滿期待和回憶的地方。常有外地遊客懷揣著對青島的嚮往住進來,幾天下來,大家相互熟絡,成為朋友。一年又一年,新朋友變成老朋友,像是約定俗成了一般,每年都會有老朋友回來看看。

2015年,青旅開業的第一個夏天,三個濟寧男孩趁著放暑假來青島遊玩,剛好住在姚奕含的青旅。“我對他們的印象特別深刻,那年他們剛讀初一。這幾年,每逢暑假他們都會過來住上一陣。”年齡相差不大,姚奕含說他們就像自家弟弟,平時也會在微信上聊天,等他們回來也成了一種習慣。

今年四月,姚奕含收到一條信息:我是當初參與過眾籌的一員,和家人過段時間要去青島,請問是否可以入住青旅?

“真的有人找回來了,好神奇!”她眼睛發光,特興奮。怎麼形容這種感覺呢?就像你寄出很久很久的信,終於有了答覆。“當初,在我需要幫助時,很多素昧平生的人伸出援手,選擇相信我。現在,我總算也能回報他們了。”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大象山的支教之旅。

從海邊到深山,青旅女孩的公益路

“我就是想趁著年輕做一些事情,一些等我80歲再想起時,依然可以笑的事情。”如果你問姚奕含,為什麼敢19歲開青旅,她一定會這樣回答你。這姑娘有著很高的能量密度,敢想也敢做。“我想做什麼,就一定會去做。”

同樣是2015年夏天,在青旅的運營步入正軌後,姚奕含又做了一件事情——支教。

凌晨12點,最後一名客人入住完畢。早上8點,她隻身一人從青島流亭機場飛往泰國。她的支教學校在中國和泰國的交界處——一個叫大象山的地方。那裡住著中國阿卡族的後代。

那是她第一次出國門,自己一個人跑到了泰國的偏遠地區。支教學校坐落在大象山上,學校校長騎著摩托車到山腳接姚奕含,從山腳到山頂,大概花了半個小時。大象山風景獨好,適合種植咖啡豆,是咖啡豆的提供地。但對孩子們而言,卻並非受教育的好地方。

“這兒的孩子們習慣講泰語。週一到週五,他們在泰國學校學習。週六才到漢語學校學習。”校長為了能讓孩子們堅持在這裡學習中文,把學費壓得很低,一人一學期300泰銖,摺合人民幣50元。但儘管如此,依然不斷有孩子輟學。

姚奕含教中文課。這裡並沒有統一的教材,只能根據不同的年級,設計不同的課程。這也導致了每個老師講課進度大相徑庭,孩子們學習並不系統。“但是沒辦法,這裡的條件就這個樣子,沒有足夠的老師,也沒有足夠的課本,上課全靠老師手寫板書。二三四年級一個班,五六年級和初一一個班,對於這些孩子來說,能來上學已經很難得了。”姚奕含說。

和她同期在這所學校支教的還有一位叫阿英的廣東姑娘。阿英30多歲,這是她第二次來這裡。姚奕含教幼兒班,阿英教大齡班。

“我們住的房間很暗,只有一個小吊燈和一張破舊的床墊。因為在山裡,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昆蟲。”雖然條件艱苦,可是在那段時光裡,姚奕含擁有了很多感動的瞬間。幼兒班的小姐妹從家裡帶來小果子,親手掰開送給她吃。下午的活動課上,孩子們圍在一起大聲唱中文歌,儘管他們並不理解歌詞的意思,卻唱得很開心……

眼瞅著自己也該開學了,姚奕含不得不結束這段支教之旅。買完機票,她身上還剩下500元。臨走前,她把這筆錢悉數留給了大象山的孩子們。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一個人的“青旅夢”,

成為一群人的“夢工廠”

大象山的支教經歷,讓姚奕含從只關心周邊事情轉變為關注更多的志願活動。

於是,她一邊開青旅,一邊做更多的公益活動。時間久了,這青旅已經不僅僅是她自己的“夢想”。在家人的支持下,姚奕含和青島同沐陽光與支教島等公益組織建立起合作關係。她把青旅作為一個基地,免費向公益組織提供舉辦活動的場所。於她個人而言,每個月無論賺多賺少,她總會抽出百分之十的工資,投到公益項目中。

當年,姚奕含兼顧學業和青旅,兩地奔波,每年暑假恰好是青旅入住的高峰期,她可以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和時間。而今,踏入工作崗位後,她又開始在新的道路上努力奔跑,青旅已成為她汲取動力的後方大本營。

這一點,無論是遊客還是她,都應了那句話:“走得再遠都要回來看看。”

時間再次回到四年前,姚奕含從姑姑手中租下這個地方,她喊了幾位朋友一起琢磨,想把飯店改成青旅。因此,青旅的設計和裝飾全部出自這群年輕人之手。

“大家都是無償勞動,有些人是朋友的朋友,聽到要開家青旅,覺得很酷,都跑來幫忙。”他們刷塗料,佈置房間,設計風格。17中美術班的朋友畫了一面又面的壁畫,青島大學的小姐姐們用便利貼貼出一幅巨型馬里奧……白天,大家卯足了勁兒幹,晚上,他們把桌子拼起來,十多個人湊在一起吃飯聊天,要多熱鬧有多熱鬧。原本不相識的一群人,因同一個“青旅夢”在這裡相聚。

從一個人的“青旅夢”,到一群人的“夢工廠”。回望最初,那年輕的人們多勇敢,敢想敢做,就有夢想。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便利貼貼出的馬里奧。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每年5—8月,都是青旅營業的高峰期,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入住青旅。

這個青島95後女孩太牛了!眾籌在海邊開民宿,還在泰國山區當老師…

“我想趁著年輕做一些事情,一些等我80歲再想起時,依然可以笑的事情。”姚奕含說。


內容來源:青島新聞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