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為牛慶生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為牛慶生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晒書晒衣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為牛慶生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晒書晒衣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晒書、晒衣的風俗盛行。

吃巧果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為牛慶生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晒書晒衣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晒書、晒衣的風俗盛行。

吃巧果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拜織女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為牛慶生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晒書晒衣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晒書、晒衣的風俗盛行。

吃巧果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拜織女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為牛慶生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晒書晒衣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晒書、晒衣的風俗盛行。

吃巧果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拜織女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染指甲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為牛慶生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晒書晒衣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晒書、晒衣的風俗盛行。

吃巧果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拜織女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染指甲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染指甲系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州兩地,也有此風。用花草染指甲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婦女洗髮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為牛慶生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晒書晒衣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晒書、晒衣的風俗盛行。

吃巧果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拜織女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染指甲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染指甲系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州兩地,也有此風。用花草染指甲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婦女洗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採柏葉、桃枝,煎湯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姐誕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為牛慶生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晒書晒衣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晒書、晒衣的風俗盛行。

吃巧果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拜織女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染指甲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染指甲系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州兩地,也有此風。用花草染指甲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婦女洗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採柏葉、桃枝,煎湯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姐誕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廣州舊時過乞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人劉克莊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

"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視頻來源 林杉聲音雜誌 朗誦 姜林杉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在中國古代,農曆七月初七日夜晚,氣候溫暖,草木留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也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唯美的一個節日,更是過去姑娘們最看重的日子。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美妙傳說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給他出了計謀,教他怎樣娶織女做妻子。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並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婚後,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後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以求幫助。老牛死後,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織女和牛郎成親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後,他們勃然大怒,並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頭上的金簪向銀河一劃,昔日清淺的銀河一霎間變得濁浪滔天,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牛郎織女只能淚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長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過他們之間的真摯情感,准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為牛郎織女搭鵲橋相會。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傳世佳作七夕詩詞

行香子

(宋) 李清照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醍兒雨,醍兒風。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唐)權德輿

今日雲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

七夕詞

(唐)崔顥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

韓莊閘舟中七夕

(清)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牽牛織女

唐·杜甫

牽牛出河西,

織女出其東。

萬古永相望,

七夕誰見同?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七夕

唐人

向月穿針易,

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

明月試看看。

七夕

唐 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佇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牽牛織女 七夕

唐 白居易

煙霄微月淡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並在此霄中。

辛未七夕

唐 李商隱

恐是仙家好離別,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鷓鴣天 七夕

宋 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鸞歌鳳舞前。

歡盡夜,別經年,別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二郎神 七夕

宋 柳永

炎光初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鉤遙掛。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閒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抬粉面雲鬢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迴廊影下?願天上人間,佔得歡娛,年年今夜。

七夕 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 范成大

雙星良夜,耕慵織懶,應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滿眉顰,更無奈風姨吹雨。

相逢草草,爭如休見,重攪別離心緒。

新歡不低舊愁多,倒添了新愁歸去

七夕

風雨七夕夜--嘯之

日暮晴空起墨雲,無端又阻有情人。

一生幾度一良夜?淚若傾盆又一年。

風雨七夕計已久,炎涼人事亦非鮮。

年來慣作孤燈讀,哪管晴天或雨天.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慾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別離還有經年客,

悵望不如河鼓星。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五代·後唐)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古意

(唐 )孟郊

河邊織女星,

河畔牽牛郎。

未得渡清淺,

相對遙相望。

他鄉七夕

(唐) 孟浩然

他鄉逢七夕,旅館益羈愁。

不見穿針婦,空懷故國樓。

緒風初減熱,新月始臨秋。

誰忍窺河漢,迢迢問鬥牛。

鷓鴣天 《馬嵬其二》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民俗

穿針乞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

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投針驗巧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徵矣。

種生求子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供奉「磨喝樂」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古時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為牛慶生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 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晒書晒衣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晒書、晒衣的風俗盛行。

吃巧果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然後和入麵粉、芝麻,拌勻後攤在案上捍薄,晾涼後用刀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

拜織女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襬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麼,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唸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拜魁星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運亨通。魁星爺就是魁鬥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染指甲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染指甲系傳在中國西南一帶的七夕習俗,四川省諸多縣誌以及貴州、廣州兩地,也有此風。用花草染指甲也與生育信仰有密切的關係。

婦女洗髮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婦女七夕洗髮,也是特別的習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例如湖南湘潭地區《攸縣誌》:“七月七日,婦女採柏葉、桃枝,煎湯沐發。”這項習俗,大約和七夕“聖水”的信仰有關。人們認為,七夕這天取泉水、河水,就如同取銀河水一樣,具有潔淨的神聖力量。有的地方直接叫它“天孫(即織女)聖水”。因此女性在這天沐發,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裡的聖水淨髮,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

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俗。傳說七夕節時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姐誕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廣州舊時過乞巧節是非常熱鬧的。宋人劉克莊曾有詩詠道:“瓜果跽拳祝,喉羅樸賣聲。粵人重巧夕,燈光到天明。”

七夕 ,女兒乞巧,佳期如夢

時至今日,傳統的七夕節再次被人重視,已不再是女性專屬的節日,而是被重新賦予新的含義——中國情人節。而正因如此,七夕這個傳統節日因其特定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而在當今社會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散發出美麗而動人的浪漫氣息。

祝福大家七夕團圓美滿、幸福浪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