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

唐卡(Thangka)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繪畫藝術。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這一經典的佛教藝術形式終究以其工筆重彩、描繪精細的獨特藝術手法,構圖嚴謹、筆力生動的藝術魅力,熠熠生輝、世代相傳的宗教光環,為人們所喜愛、觀賞、收藏和供奉,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和心靈感應。佛陀故鄉尼泊爾,迴盪著來自喜瑪拉雅另一端的美妙之音。

"

唐卡(Thangka)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繪畫藝術。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這一經典的佛教藝術形式終究以其工筆重彩、描繪精細的獨特藝術手法,構圖嚴謹、筆力生動的藝術魅力,熠熠生輝、世代相傳的宗教光環,為人們所喜愛、觀賞、收藏和供奉,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和心靈感應。佛陀故鄉尼泊爾,迴盪著來自喜瑪拉雅另一端的美妙之音。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博德納大佛塔。這座尼泊爾最大的佛塔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撰文、攝影/黃德澤 支持/文成公主基金會

大多數人相信,最早的唐卡藝術是公元7世紀出現的印度“帕達”(pata),即一種繪在布帛上的宗教畫,大約公元11世紀傳入我國的西藏與青海等地。在尼泊爾,唐卡被稱為“波巴”(Paubha),大約出現於公元9世紀。但由於種種原因,唐卡藝術的起源地與出現時間仍然存有爭議。

相傳,唐卡的初始功能是印度的佛門弟子為了復原釋迦牟尼的尊容,聘請畫師依照一位老嫗的記憶為佛陀造像以作供奉,而後逐步演變為圖解佛教教義和佛陀的故事。在其後的年月裡,唐卡的絕大多數題材反映的都是宗教教義的內容,進而成為藏傳佛教徒對抽象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圖解,同時也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繪畫藝術。這種宗教學和圖像學的雙重意義,很快受到藏傳佛教信眾的喜愛,被他們稱為“隨身攜帶的廟宇”。可以說,唐卡是對深奧抽象的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它讓艱深的宗教理論變得更易理解和更易傳播,使信仰的傳播不再受信徒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

唐卡(Thangka)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繪畫藝術。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這一經典的佛教藝術形式終究以其工筆重彩、描繪精細的獨特藝術手法,構圖嚴謹、筆力生動的藝術魅力,熠熠生輝、世代相傳的宗教光環,為人們所喜愛、觀賞、收藏和供奉,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和心靈感應。佛陀故鄉尼泊爾,迴盪著來自喜瑪拉雅另一端的美妙之音。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博德納大佛塔。這座尼泊爾最大的佛塔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撰文、攝影/黃德澤 支持/文成公主基金會

大多數人相信,最早的唐卡藝術是公元7世紀出現的印度“帕達”(pata),即一種繪在布帛上的宗教畫,大約公元11世紀傳入我國的西藏與青海等地。在尼泊爾,唐卡被稱為“波巴”(Paubha),大約出現於公元9世紀。但由於種種原因,唐卡藝術的起源地與出現時間仍然存有爭議。

相傳,唐卡的初始功能是印度的佛門弟子為了復原釋迦牟尼的尊容,聘請畫師依照一位老嫗的記憶為佛陀造像以作供奉,而後逐步演變為圖解佛教教義和佛陀的故事。在其後的年月裡,唐卡的絕大多數題材反映的都是宗教教義的內容,進而成為藏傳佛教徒對抽象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圖解,同時也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繪畫藝術。這種宗教學和圖像學的雙重意義,很快受到藏傳佛教信眾的喜愛,被他們稱為“隨身攜帶的廟宇”。可以說,唐卡是對深奧抽象的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它讓艱深的宗教理論變得更易理解和更易傳播,使信仰的傳播不再受信徒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釋迦穆尼出生地藍毗尼的古菩提樹下,總有老僧人或佛家信徒禪修禮佛。

為尼泊爾唐卡的藝術價值和精神魅力所吸引,今年3月,我走進了神祕的佛教之國——尼泊爾,對唐卡藝術進行了近距離地觀賞和拍攝。雖然時間短暫,但唐卡的選材、繪製特點以及濃厚的宗教色彩,依然令我深深著迷。

尼泊爾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內陸國家,有著舉世聞名的杜巴廣場、斯瓦揚布納特寺、博德納大佛塔、巴特崗古王宮、昌古納拉揚寺、帕坦、帕斯帕提那寺、蘭毗尼八大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印度教與佛教是信眾最多的兩支宗教。作為佛陀故鄉的尼泊爾,從古迄今均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佛教在尼泊爾經歷了榮枯興衰的漫長歲月。與印度不同,中世紀印度佛教滅亡之時,加德滿都谷地卻成為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避難所。佛教在尼泊爾不但得以保存,而且繼續發展,並一度成為佛教文獻和梵文作品的寶庫。

"

唐卡(Thangka)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繪畫藝術。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這一經典的佛教藝術形式終究以其工筆重彩、描繪精細的獨特藝術手法,構圖嚴謹、筆力生動的藝術魅力,熠熠生輝、世代相傳的宗教光環,為人們所喜愛、觀賞、收藏和供奉,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和心靈感應。佛陀故鄉尼泊爾,迴盪著來自喜瑪拉雅另一端的美妙之音。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博德納大佛塔。這座尼泊爾最大的佛塔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撰文、攝影/黃德澤 支持/文成公主基金會

大多數人相信,最早的唐卡藝術是公元7世紀出現的印度“帕達”(pata),即一種繪在布帛上的宗教畫,大約公元11世紀傳入我國的西藏與青海等地。在尼泊爾,唐卡被稱為“波巴”(Paubha),大約出現於公元9世紀。但由於種種原因,唐卡藝術的起源地與出現時間仍然存有爭議。

相傳,唐卡的初始功能是印度的佛門弟子為了復原釋迦牟尼的尊容,聘請畫師依照一位老嫗的記憶為佛陀造像以作供奉,而後逐步演變為圖解佛教教義和佛陀的故事。在其後的年月裡,唐卡的絕大多數題材反映的都是宗教教義的內容,進而成為藏傳佛教徒對抽象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圖解,同時也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繪畫藝術。這種宗教學和圖像學的雙重意義,很快受到藏傳佛教信眾的喜愛,被他們稱為“隨身攜帶的廟宇”。可以說,唐卡是對深奧抽象的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它讓艱深的宗教理論變得更易理解和更易傳播,使信仰的傳播不再受信徒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釋迦穆尼出生地藍毗尼的古菩提樹下,總有老僧人或佛家信徒禪修禮佛。

為尼泊爾唐卡的藝術價值和精神魅力所吸引,今年3月,我走進了神祕的佛教之國——尼泊爾,對唐卡藝術進行了近距離地觀賞和拍攝。雖然時間短暫,但唐卡的選材、繪製特點以及濃厚的宗教色彩,依然令我深深著迷。

尼泊爾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內陸國家,有著舉世聞名的杜巴廣場、斯瓦揚布納特寺、博德納大佛塔、巴特崗古王宮、昌古納拉揚寺、帕坦、帕斯帕提那寺、蘭毗尼八大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印度教與佛教是信眾最多的兩支宗教。作為佛陀故鄉的尼泊爾,從古迄今均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佛教在尼泊爾經歷了榮枯興衰的漫長歲月。與印度不同,中世紀印度佛教滅亡之時,加德滿都谷地卻成為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避難所。佛教在尼泊爾不但得以保存,而且繼續發展,並一度成為佛教文獻和梵文作品的寶庫。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建於16〜18世紀的帕坦杜巴王宮廣場。杜巴王宮廣場建於馬拉王朝最鼎盛的時期。廣場的東側是老王宮,西側是一些寺院,整座廣場恰似尼泊爾古建築的展覽會場。

在加德滿都,在藍毗尼,在博卡拉,在巴德剛……狹窄擁堵的街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佛龕、佛像和各個教派的建築。由此可見,在相對貧窮但無比悠閒的尼泊爾人心裡,宗教乃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卡是佛教地區傳播甚廣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印度、尼泊爾還是我國的西藏、青海地區,唐卡藝術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在歷史上,這些地區的唐卡藝術曾經互相影響,並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比如,我國西藏地區的唐卡藝術可大致分為藏東、藏中與藏西三大流派。其中,藏東靠近漢地,其畫風深受漢地繪畫技藝的影響,畫風浪漫,並不拘泥於造像規則;而藏西地區因為靠近印度與尼泊爾,受到這兩地的影響,畫風嚴謹,嚴格遵循古制。唐卡造像的操作規範體現在《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疏》、《繪畫量度》和《造像量度》(合稱“三經一疏”)等四本經典裡。

“三經一疏”四本經典記錄了繪製唐卡必須遵循的規則,諸如人物比例、臉譜造型、色彩確認、圖像大小以及分佈位置均不可有任意改變。縱使技藝高超的唐卡師也只能嚴格遵守“三經一疏”的規定起稿著色,絕對不可隨心所欲。所以,與大多數西藏唐卡相比,尼泊爾唐卡的畫面更為簡潔,線條更為直白,色彩也更為柔和。甚至在17或18世紀之前,尼泊爾唐卡仍然不對背景畫面進行特別的刻畫和處理。

"

唐卡(Thangka)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繪畫藝術。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這一經典的佛教藝術形式終究以其工筆重彩、描繪精細的獨特藝術手法,構圖嚴謹、筆力生動的藝術魅力,熠熠生輝、世代相傳的宗教光環,為人們所喜愛、觀賞、收藏和供奉,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和心靈感應。佛陀故鄉尼泊爾,迴盪著來自喜瑪拉雅另一端的美妙之音。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博德納大佛塔。這座尼泊爾最大的佛塔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撰文、攝影/黃德澤 支持/文成公主基金會

大多數人相信,最早的唐卡藝術是公元7世紀出現的印度“帕達”(pata),即一種繪在布帛上的宗教畫,大約公元11世紀傳入我國的西藏與青海等地。在尼泊爾,唐卡被稱為“波巴”(Paubha),大約出現於公元9世紀。但由於種種原因,唐卡藝術的起源地與出現時間仍然存有爭議。

相傳,唐卡的初始功能是印度的佛門弟子為了復原釋迦牟尼的尊容,聘請畫師依照一位老嫗的記憶為佛陀造像以作供奉,而後逐步演變為圖解佛教教義和佛陀的故事。在其後的年月裡,唐卡的絕大多數題材反映的都是宗教教義的內容,進而成為藏傳佛教徒對抽象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圖解,同時也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繪畫藝術。這種宗教學和圖像學的雙重意義,很快受到藏傳佛教信眾的喜愛,被他們稱為“隨身攜帶的廟宇”。可以說,唐卡是對深奧抽象的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它讓艱深的宗教理論變得更易理解和更易傳播,使信仰的傳播不再受信徒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釋迦穆尼出生地藍毗尼的古菩提樹下,總有老僧人或佛家信徒禪修禮佛。

為尼泊爾唐卡的藝術價值和精神魅力所吸引,今年3月,我走進了神祕的佛教之國——尼泊爾,對唐卡藝術進行了近距離地觀賞和拍攝。雖然時間短暫,但唐卡的選材、繪製特點以及濃厚的宗教色彩,依然令我深深著迷。

尼泊爾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內陸國家,有著舉世聞名的杜巴廣場、斯瓦揚布納特寺、博德納大佛塔、巴特崗古王宮、昌古納拉揚寺、帕坦、帕斯帕提那寺、蘭毗尼八大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印度教與佛教是信眾最多的兩支宗教。作為佛陀故鄉的尼泊爾,從古迄今均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佛教在尼泊爾經歷了榮枯興衰的漫長歲月。與印度不同,中世紀印度佛教滅亡之時,加德滿都谷地卻成為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避難所。佛教在尼泊爾不但得以保存,而且繼續發展,並一度成為佛教文獻和梵文作品的寶庫。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建於16〜18世紀的帕坦杜巴王宮廣場。杜巴王宮廣場建於馬拉王朝最鼎盛的時期。廣場的東側是老王宮,西側是一些寺院,整座廣場恰似尼泊爾古建築的展覽會場。

在加德滿都,在藍毗尼,在博卡拉,在巴德剛……狹窄擁堵的街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佛龕、佛像和各個教派的建築。由此可見,在相對貧窮但無比悠閒的尼泊爾人心裡,宗教乃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卡是佛教地區傳播甚廣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印度、尼泊爾還是我國的西藏、青海地區,唐卡藝術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在歷史上,這些地區的唐卡藝術曾經互相影響,並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比如,我國西藏地區的唐卡藝術可大致分為藏東、藏中與藏西三大流派。其中,藏東靠近漢地,其畫風深受漢地繪畫技藝的影響,畫風浪漫,並不拘泥於造像規則;而藏西地區因為靠近印度與尼泊爾,受到這兩地的影響,畫風嚴謹,嚴格遵循古制。唐卡造像的操作規範體現在《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疏》、《繪畫量度》和《造像量度》(合稱“三經一疏”)等四本經典裡。

“三經一疏”四本經典記錄了繪製唐卡必須遵循的規則,諸如人物比例、臉譜造型、色彩確認、圖像大小以及分佈位置均不可有任意改變。縱使技藝高超的唐卡師也只能嚴格遵守“三經一疏”的規定起稿著色,絕對不可隨心所欲。所以,與大多數西藏唐卡相比,尼泊爾唐卡的畫面更為簡潔,線條更為直白,色彩也更為柔和。甚至在17或18世紀之前,尼泊爾唐卡仍然不對背景畫面進行特別的刻畫和處理。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四臂觀音。觀世音菩薩為大悲尊者。他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蓮花,在藏傳佛教中受到最廣泛的參拜。

在尼泊爾的半個月時間裡,我徜徉於尼泊爾的名勝古蹟之間,感受著濃厚的宗教氣息,品味著神聖的佛教文化。我深入尼泊爾的寺院,走近世代為寺院繪製唐卡的“唐卡世家”,順利地拍攝了我所需要的圖片,品讀了宗教藝術的精華。

尼泊爾的寺院和家庭珍藏著許多精美的唐卡,為僧侶和信徒供奉參拜。這些唐卡幅面宏大,繪製精美,全部出自經寺院培養的、世代相傳的專業唐卡師之手。當我屏聲靜氣地走進唐卡師的工作場所,只見唐卡師們個個盤腿而坐,儼然是在禮佛修行,他們或起稿,或調色,或著色描繪,滿室香菸裊繞卻又寂靜無聲。隨行的坎都拉夫人告訴我,繪製唐卡之前,唐卡師們必須依照嚴格的章法、程序和宗教儀軌,對所描繪的密宗本尊或護法神靈進行入密儀式和觀修,然後沐浴淨身、素食禁色,靜心而虔誠地開始繪畫,在繪製時還會默默誦經。唐卡師需要有非常安定的心境,才能繪製得細緻精美。

"

唐卡(Thangka)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繪畫藝術。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這一經典的佛教藝術形式終究以其工筆重彩、描繪精細的獨特藝術手法,構圖嚴謹、筆力生動的藝術魅力,熠熠生輝、世代相傳的宗教光環,為人們所喜愛、觀賞、收藏和供奉,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和心靈感應。佛陀故鄉尼泊爾,迴盪著來自喜瑪拉雅另一端的美妙之音。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博德納大佛塔。這座尼泊爾最大的佛塔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撰文、攝影/黃德澤 支持/文成公主基金會

大多數人相信,最早的唐卡藝術是公元7世紀出現的印度“帕達”(pata),即一種繪在布帛上的宗教畫,大約公元11世紀傳入我國的西藏與青海等地。在尼泊爾,唐卡被稱為“波巴”(Paubha),大約出現於公元9世紀。但由於種種原因,唐卡藝術的起源地與出現時間仍然存有爭議。

相傳,唐卡的初始功能是印度的佛門弟子為了復原釋迦牟尼的尊容,聘請畫師依照一位老嫗的記憶為佛陀造像以作供奉,而後逐步演變為圖解佛教教義和佛陀的故事。在其後的年月裡,唐卡的絕大多數題材反映的都是宗教教義的內容,進而成為藏傳佛教徒對抽象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圖解,同時也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繪畫藝術。這種宗教學和圖像學的雙重意義,很快受到藏傳佛教信眾的喜愛,被他們稱為“隨身攜帶的廟宇”。可以說,唐卡是對深奧抽象的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它讓艱深的宗教理論變得更易理解和更易傳播,使信仰的傳播不再受信徒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釋迦穆尼出生地藍毗尼的古菩提樹下,總有老僧人或佛家信徒禪修禮佛。

為尼泊爾唐卡的藝術價值和精神魅力所吸引,今年3月,我走進了神祕的佛教之國——尼泊爾,對唐卡藝術進行了近距離地觀賞和拍攝。雖然時間短暫,但唐卡的選材、繪製特點以及濃厚的宗教色彩,依然令我深深著迷。

尼泊爾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內陸國家,有著舉世聞名的杜巴廣場、斯瓦揚布納特寺、博德納大佛塔、巴特崗古王宮、昌古納拉揚寺、帕坦、帕斯帕提那寺、蘭毗尼八大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印度教與佛教是信眾最多的兩支宗教。作為佛陀故鄉的尼泊爾,從古迄今均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佛教在尼泊爾經歷了榮枯興衰的漫長歲月。與印度不同,中世紀印度佛教滅亡之時,加德滿都谷地卻成為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避難所。佛教在尼泊爾不但得以保存,而且繼續發展,並一度成為佛教文獻和梵文作品的寶庫。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建於16〜18世紀的帕坦杜巴王宮廣場。杜巴王宮廣場建於馬拉王朝最鼎盛的時期。廣場的東側是老王宮,西側是一些寺院,整座廣場恰似尼泊爾古建築的展覽會場。

在加德滿都,在藍毗尼,在博卡拉,在巴德剛……狹窄擁堵的街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佛龕、佛像和各個教派的建築。由此可見,在相對貧窮但無比悠閒的尼泊爾人心裡,宗教乃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卡是佛教地區傳播甚廣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印度、尼泊爾還是我國的西藏、青海地區,唐卡藝術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在歷史上,這些地區的唐卡藝術曾經互相影響,並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比如,我國西藏地區的唐卡藝術可大致分為藏東、藏中與藏西三大流派。其中,藏東靠近漢地,其畫風深受漢地繪畫技藝的影響,畫風浪漫,並不拘泥於造像規則;而藏西地區因為靠近印度與尼泊爾,受到這兩地的影響,畫風嚴謹,嚴格遵循古制。唐卡造像的操作規範體現在《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疏》、《繪畫量度》和《造像量度》(合稱“三經一疏”)等四本經典裡。

“三經一疏”四本經典記錄了繪製唐卡必須遵循的規則,諸如人物比例、臉譜造型、色彩確認、圖像大小以及分佈位置均不可有任意改變。縱使技藝高超的唐卡師也只能嚴格遵守“三經一疏”的規定起稿著色,絕對不可隨心所欲。所以,與大多數西藏唐卡相比,尼泊爾唐卡的畫面更為簡潔,線條更為直白,色彩也更為柔和。甚至在17或18世紀之前,尼泊爾唐卡仍然不對背景畫面進行特別的刻畫和處理。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四臂觀音。觀世音菩薩為大悲尊者。他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蓮花,在藏傳佛教中受到最廣泛的參拜。

在尼泊爾的半個月時間裡,我徜徉於尼泊爾的名勝古蹟之間,感受著濃厚的宗教氣息,品味著神聖的佛教文化。我深入尼泊爾的寺院,走近世代為寺院繪製唐卡的“唐卡世家”,順利地拍攝了我所需要的圖片,品讀了宗教藝術的精華。

尼泊爾的寺院和家庭珍藏著許多精美的唐卡,為僧侶和信徒供奉參拜。這些唐卡幅面宏大,繪製精美,全部出自經寺院培養的、世代相傳的專業唐卡師之手。當我屏聲靜氣地走進唐卡師的工作場所,只見唐卡師們個個盤腿而坐,儼然是在禮佛修行,他們或起稿,或調色,或著色描繪,滿室香菸裊繞卻又寂靜無聲。隨行的坎都拉夫人告訴我,繪製唐卡之前,唐卡師們必須依照嚴格的章法、程序和宗教儀軌,對所描繪的密宗本尊或護法神靈進行入密儀式和觀修,然後沐浴淨身、素食禁色,靜心而虔誠地開始繪畫,在繪製時還會默默誦經。唐卡師需要有非常安定的心境,才能繪製得細緻精美。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加德滿都夏鉑寺法會上的比丘們。

尼泊爾唐卡的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畫布須經唐卡師一番漿染處理後再以光滑的卵石細細打磨,然後將平整光滑的畫布以繩索緊繃在鐵製的畫框上,唐卡師才可在上面起稿著色。這種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後的畫布不僅著色均勻,顏料的依附力很強,可以保持色彩準確而且長久不褪。繪製唐卡的顏料以硃砂、珍珠、珊瑚、綠松石等礦物類為主,再加以植物類、藥材類、動物類顏料以及純黃金或白銀,這些材料將會在研缽中被搗碎並製成細顆粒的粉末,並由畫師親手調製。這些按照傳統規範起稿、描色、裝裱的精美唐卡,投入的精力很大,所耗時間很長,大多需要數月甚至經年才能完成。但是,尼泊爾的唐卡畫師們仍然遵守著不在唐卡上簽名或留下個人印記的古訓。可以說,繪製唐卡的過程就是唐卡師修煉佛法的過程,整個過程始終貫穿著唐卡師的潛心修煉。

"

唐卡(Thangka)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繪畫藝術。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這一經典的佛教藝術形式終究以其工筆重彩、描繪精細的獨特藝術手法,構圖嚴謹、筆力生動的藝術魅力,熠熠生輝、世代相傳的宗教光環,為人們所喜愛、觀賞、收藏和供奉,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和心靈感應。佛陀故鄉尼泊爾,迴盪著來自喜瑪拉雅另一端的美妙之音。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博德納大佛塔。這座尼泊爾最大的佛塔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撰文、攝影/黃德澤 支持/文成公主基金會

大多數人相信,最早的唐卡藝術是公元7世紀出現的印度“帕達”(pata),即一種繪在布帛上的宗教畫,大約公元11世紀傳入我國的西藏與青海等地。在尼泊爾,唐卡被稱為“波巴”(Paubha),大約出現於公元9世紀。但由於種種原因,唐卡藝術的起源地與出現時間仍然存有爭議。

相傳,唐卡的初始功能是印度的佛門弟子為了復原釋迦牟尼的尊容,聘請畫師依照一位老嫗的記憶為佛陀造像以作供奉,而後逐步演變為圖解佛教教義和佛陀的故事。在其後的年月裡,唐卡的絕大多數題材反映的都是宗教教義的內容,進而成為藏傳佛教徒對抽象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圖解,同時也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繪畫藝術。這種宗教學和圖像學的雙重意義,很快受到藏傳佛教信眾的喜愛,被他們稱為“隨身攜帶的廟宇”。可以說,唐卡是對深奧抽象的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它讓艱深的宗教理論變得更易理解和更易傳播,使信仰的傳播不再受信徒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釋迦穆尼出生地藍毗尼的古菩提樹下,總有老僧人或佛家信徒禪修禮佛。

為尼泊爾唐卡的藝術價值和精神魅力所吸引,今年3月,我走進了神祕的佛教之國——尼泊爾,對唐卡藝術進行了近距離地觀賞和拍攝。雖然時間短暫,但唐卡的選材、繪製特點以及濃厚的宗教色彩,依然令我深深著迷。

尼泊爾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內陸國家,有著舉世聞名的杜巴廣場、斯瓦揚布納特寺、博德納大佛塔、巴特崗古王宮、昌古納拉揚寺、帕坦、帕斯帕提那寺、蘭毗尼八大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印度教與佛教是信眾最多的兩支宗教。作為佛陀故鄉的尼泊爾,從古迄今均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佛教在尼泊爾經歷了榮枯興衰的漫長歲月。與印度不同,中世紀印度佛教滅亡之時,加德滿都谷地卻成為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避難所。佛教在尼泊爾不但得以保存,而且繼續發展,並一度成為佛教文獻和梵文作品的寶庫。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建於16〜18世紀的帕坦杜巴王宮廣場。杜巴王宮廣場建於馬拉王朝最鼎盛的時期。廣場的東側是老王宮,西側是一些寺院,整座廣場恰似尼泊爾古建築的展覽會場。

在加德滿都,在藍毗尼,在博卡拉,在巴德剛……狹窄擁堵的街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佛龕、佛像和各個教派的建築。由此可見,在相對貧窮但無比悠閒的尼泊爾人心裡,宗教乃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卡是佛教地區傳播甚廣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印度、尼泊爾還是我國的西藏、青海地區,唐卡藝術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在歷史上,這些地區的唐卡藝術曾經互相影響,並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比如,我國西藏地區的唐卡藝術可大致分為藏東、藏中與藏西三大流派。其中,藏東靠近漢地,其畫風深受漢地繪畫技藝的影響,畫風浪漫,並不拘泥於造像規則;而藏西地區因為靠近印度與尼泊爾,受到這兩地的影響,畫風嚴謹,嚴格遵循古制。唐卡造像的操作規範體現在《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疏》、《繪畫量度》和《造像量度》(合稱“三經一疏”)等四本經典裡。

“三經一疏”四本經典記錄了繪製唐卡必須遵循的規則,諸如人物比例、臉譜造型、色彩確認、圖像大小以及分佈位置均不可有任意改變。縱使技藝高超的唐卡師也只能嚴格遵守“三經一疏”的規定起稿著色,絕對不可隨心所欲。所以,與大多數西藏唐卡相比,尼泊爾唐卡的畫面更為簡潔,線條更為直白,色彩也更為柔和。甚至在17或18世紀之前,尼泊爾唐卡仍然不對背景畫面進行特別的刻畫和處理。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四臂觀音。觀世音菩薩為大悲尊者。他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蓮花,在藏傳佛教中受到最廣泛的參拜。

在尼泊爾的半個月時間裡,我徜徉於尼泊爾的名勝古蹟之間,感受著濃厚的宗教氣息,品味著神聖的佛教文化。我深入尼泊爾的寺院,走近世代為寺院繪製唐卡的“唐卡世家”,順利地拍攝了我所需要的圖片,品讀了宗教藝術的精華。

尼泊爾的寺院和家庭珍藏著許多精美的唐卡,為僧侶和信徒供奉參拜。這些唐卡幅面宏大,繪製精美,全部出自經寺院培養的、世代相傳的專業唐卡師之手。當我屏聲靜氣地走進唐卡師的工作場所,只見唐卡師們個個盤腿而坐,儼然是在禮佛修行,他們或起稿,或調色,或著色描繪,滿室香菸裊繞卻又寂靜無聲。隨行的坎都拉夫人告訴我,繪製唐卡之前,唐卡師們必須依照嚴格的章法、程序和宗教儀軌,對所描繪的密宗本尊或護法神靈進行入密儀式和觀修,然後沐浴淨身、素食禁色,靜心而虔誠地開始繪畫,在繪製時還會默默誦經。唐卡師需要有非常安定的心境,才能繪製得細緻精美。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加德滿都夏鉑寺法會上的比丘們。

尼泊爾唐卡的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畫布須經唐卡師一番漿染處理後再以光滑的卵石細細打磨,然後將平整光滑的畫布以繩索緊繃在鐵製的畫框上,唐卡師才可在上面起稿著色。這種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後的畫布不僅著色均勻,顏料的依附力很強,可以保持色彩準確而且長久不褪。繪製唐卡的顏料以硃砂、珍珠、珊瑚、綠松石等礦物類為主,再加以植物類、藥材類、動物類顏料以及純黃金或白銀,這些材料將會在研缽中被搗碎並製成細顆粒的粉末,並由畫師親手調製。這些按照傳統規範起稿、描色、裝裱的精美唐卡,投入的精力很大,所耗時間很長,大多需要數月甚至經年才能完成。但是,尼泊爾的唐卡畫師們仍然遵守著不在唐卡上簽名或留下個人印記的古訓。可以說,繪製唐卡的過程就是唐卡師修煉佛法的過程,整個過程始終貫穿著唐卡師的潛心修煉。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的唐卡師正在專心致志地繪製唐卡。

綜觀唐卡師們描繪的題材,主要有佛、菩薩尊像,即佛和菩薩的端正像;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即講述佛陀生前作為菩薩修行和成佛後的本尊故事和佛傳故事;經變圖類,即將佛經內容繪製為具體的圖畫(變相),其目的是將信眾較難理解的教義以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曼荼羅類,即藏傳佛教特有的宗教文化——壇城。壇城唐卡是藏傳佛教修行密法的供奉物,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欣賞,而主要是為了修持。此外還有展示歷史人物、佛教寺院、佛教吉祥圖案等與宗教關係密切的唐卡。

"

唐卡(Thangka)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繪畫藝術。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這一經典的佛教藝術形式終究以其工筆重彩、描繪精細的獨特藝術手法,構圖嚴謹、筆力生動的藝術魅力,熠熠生輝、世代相傳的宗教光環,為人們所喜愛、觀賞、收藏和供奉,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和心靈感應。佛陀故鄉尼泊爾,迴盪著來自喜瑪拉雅另一端的美妙之音。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博德納大佛塔。這座尼泊爾最大的佛塔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撰文、攝影/黃德澤 支持/文成公主基金會

大多數人相信,最早的唐卡藝術是公元7世紀出現的印度“帕達”(pata),即一種繪在布帛上的宗教畫,大約公元11世紀傳入我國的西藏與青海等地。在尼泊爾,唐卡被稱為“波巴”(Paubha),大約出現於公元9世紀。但由於種種原因,唐卡藝術的起源地與出現時間仍然存有爭議。

相傳,唐卡的初始功能是印度的佛門弟子為了復原釋迦牟尼的尊容,聘請畫師依照一位老嫗的記憶為佛陀造像以作供奉,而後逐步演變為圖解佛教教義和佛陀的故事。在其後的年月裡,唐卡的絕大多數題材反映的都是宗教教義的內容,進而成為藏傳佛教徒對抽象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圖解,同時也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繪畫藝術。這種宗教學和圖像學的雙重意義,很快受到藏傳佛教信眾的喜愛,被他們稱為“隨身攜帶的廟宇”。可以說,唐卡是對深奧抽象的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它讓艱深的宗教理論變得更易理解和更易傳播,使信仰的傳播不再受信徒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釋迦穆尼出生地藍毗尼的古菩提樹下,總有老僧人或佛家信徒禪修禮佛。

為尼泊爾唐卡的藝術價值和精神魅力所吸引,今年3月,我走進了神祕的佛教之國——尼泊爾,對唐卡藝術進行了近距離地觀賞和拍攝。雖然時間短暫,但唐卡的選材、繪製特點以及濃厚的宗教色彩,依然令我深深著迷。

尼泊爾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內陸國家,有著舉世聞名的杜巴廣場、斯瓦揚布納特寺、博德納大佛塔、巴特崗古王宮、昌古納拉揚寺、帕坦、帕斯帕提那寺、蘭毗尼八大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印度教與佛教是信眾最多的兩支宗教。作為佛陀故鄉的尼泊爾,從古迄今均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佛教在尼泊爾經歷了榮枯興衰的漫長歲月。與印度不同,中世紀印度佛教滅亡之時,加德滿都谷地卻成為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避難所。佛教在尼泊爾不但得以保存,而且繼續發展,並一度成為佛教文獻和梵文作品的寶庫。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建於16〜18世紀的帕坦杜巴王宮廣場。杜巴王宮廣場建於馬拉王朝最鼎盛的時期。廣場的東側是老王宮,西側是一些寺院,整座廣場恰似尼泊爾古建築的展覽會場。

在加德滿都,在藍毗尼,在博卡拉,在巴德剛……狹窄擁堵的街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佛龕、佛像和各個教派的建築。由此可見,在相對貧窮但無比悠閒的尼泊爾人心裡,宗教乃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卡是佛教地區傳播甚廣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印度、尼泊爾還是我國的西藏、青海地區,唐卡藝術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在歷史上,這些地區的唐卡藝術曾經互相影響,並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比如,我國西藏地區的唐卡藝術可大致分為藏東、藏中與藏西三大流派。其中,藏東靠近漢地,其畫風深受漢地繪畫技藝的影響,畫風浪漫,並不拘泥於造像規則;而藏西地區因為靠近印度與尼泊爾,受到這兩地的影響,畫風嚴謹,嚴格遵循古制。唐卡造像的操作規範體現在《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疏》、《繪畫量度》和《造像量度》(合稱“三經一疏”)等四本經典裡。

“三經一疏”四本經典記錄了繪製唐卡必須遵循的規則,諸如人物比例、臉譜造型、色彩確認、圖像大小以及分佈位置均不可有任意改變。縱使技藝高超的唐卡師也只能嚴格遵守“三經一疏”的規定起稿著色,絕對不可隨心所欲。所以,與大多數西藏唐卡相比,尼泊爾唐卡的畫面更為簡潔,線條更為直白,色彩也更為柔和。甚至在17或18世紀之前,尼泊爾唐卡仍然不對背景畫面進行特別的刻畫和處理。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四臂觀音。觀世音菩薩為大悲尊者。他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蓮花,在藏傳佛教中受到最廣泛的參拜。

在尼泊爾的半個月時間裡,我徜徉於尼泊爾的名勝古蹟之間,感受著濃厚的宗教氣息,品味著神聖的佛教文化。我深入尼泊爾的寺院,走近世代為寺院繪製唐卡的“唐卡世家”,順利地拍攝了我所需要的圖片,品讀了宗教藝術的精華。

尼泊爾的寺院和家庭珍藏著許多精美的唐卡,為僧侶和信徒供奉參拜。這些唐卡幅面宏大,繪製精美,全部出自經寺院培養的、世代相傳的專業唐卡師之手。當我屏聲靜氣地走進唐卡師的工作場所,只見唐卡師們個個盤腿而坐,儼然是在禮佛修行,他們或起稿,或調色,或著色描繪,滿室香菸裊繞卻又寂靜無聲。隨行的坎都拉夫人告訴我,繪製唐卡之前,唐卡師們必須依照嚴格的章法、程序和宗教儀軌,對所描繪的密宗本尊或護法神靈進行入密儀式和觀修,然後沐浴淨身、素食禁色,靜心而虔誠地開始繪畫,在繪製時還會默默誦經。唐卡師需要有非常安定的心境,才能繪製得細緻精美。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加德滿都夏鉑寺法會上的比丘們。

尼泊爾唐卡的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畫布須經唐卡師一番漿染處理後再以光滑的卵石細細打磨,然後將平整光滑的畫布以繩索緊繃在鐵製的畫框上,唐卡師才可在上面起稿著色。這種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後的畫布不僅著色均勻,顏料的依附力很強,可以保持色彩準確而且長久不褪。繪製唐卡的顏料以硃砂、珍珠、珊瑚、綠松石等礦物類為主,再加以植物類、藥材類、動物類顏料以及純黃金或白銀,這些材料將會在研缽中被搗碎並製成細顆粒的粉末,並由畫師親手調製。這些按照傳統規範起稿、描色、裝裱的精美唐卡,投入的精力很大,所耗時間很長,大多需要數月甚至經年才能完成。但是,尼泊爾的唐卡畫師們仍然遵守著不在唐卡上簽名或留下個人印記的古訓。可以說,繪製唐卡的過程就是唐卡師修煉佛法的過程,整個過程始終貫穿著唐卡師的潛心修煉。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的唐卡師正在專心致志地繪製唐卡。

綜觀唐卡師們描繪的題材,主要有佛、菩薩尊像,即佛和菩薩的端正像;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即講述佛陀生前作為菩薩修行和成佛後的本尊故事和佛傳故事;經變圖類,即將佛經內容繪製為具體的圖畫(變相),其目的是將信眾較難理解的教義以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曼荼羅類,即藏傳佛教特有的宗教文化——壇城。壇城唐卡是藏傳佛教修行密法的供奉物,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欣賞,而主要是為了修持。此外還有展示歷史人物、佛教寺院、佛教吉祥圖案等與宗教關係密切的唐卡。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構圖奇特的壇城唐卡。壇城,梵名曼荼羅,在古代印度指國家的領土和祭祀的祭壇。

最為常見的是以畫佛像、神像為主的唐卡,這也是尼泊爾唐卡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其畫面內容明晰,中間畫的是主尊佛或菩薩。主尊通常坐於或站立於蓮花座上,其身後有光環。為主尊做襯托的是環繞在主尊周圍的護法神或弟子,除此之外,還會點綴有花朵與香草。而具有密宗色彩的壇城唐卡則帶有一種神祕的氣息。其特點是畫面中間是根據密宗教義而突出的內容,大多為四周對稱的幾何圖形,圖形內外有吉祥符、法器和花卉等。

"

唐卡(Thangka)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繪畫藝術。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這一經典的佛教藝術形式終究以其工筆重彩、描繪精細的獨特藝術手法,構圖嚴謹、筆力生動的藝術魅力,熠熠生輝、世代相傳的宗教光環,為人們所喜愛、觀賞、收藏和供奉,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和心靈感應。佛陀故鄉尼泊爾,迴盪著來自喜瑪拉雅另一端的美妙之音。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博德納大佛塔。這座尼泊爾最大的佛塔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撰文、攝影/黃德澤 支持/文成公主基金會

大多數人相信,最早的唐卡藝術是公元7世紀出現的印度“帕達”(pata),即一種繪在布帛上的宗教畫,大約公元11世紀傳入我國的西藏與青海等地。在尼泊爾,唐卡被稱為“波巴”(Paubha),大約出現於公元9世紀。但由於種種原因,唐卡藝術的起源地與出現時間仍然存有爭議。

相傳,唐卡的初始功能是印度的佛門弟子為了復原釋迦牟尼的尊容,聘請畫師依照一位老嫗的記憶為佛陀造像以作供奉,而後逐步演變為圖解佛教教義和佛陀的故事。在其後的年月裡,唐卡的絕大多數題材反映的都是宗教教義的內容,進而成為藏傳佛教徒對抽象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圖解,同時也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繪畫藝術。這種宗教學和圖像學的雙重意義,很快受到藏傳佛教信眾的喜愛,被他們稱為“隨身攜帶的廟宇”。可以說,唐卡是對深奧抽象的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它讓艱深的宗教理論變得更易理解和更易傳播,使信仰的傳播不再受信徒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釋迦穆尼出生地藍毗尼的古菩提樹下,總有老僧人或佛家信徒禪修禮佛。

為尼泊爾唐卡的藝術價值和精神魅力所吸引,今年3月,我走進了神祕的佛教之國——尼泊爾,對唐卡藝術進行了近距離地觀賞和拍攝。雖然時間短暫,但唐卡的選材、繪製特點以及濃厚的宗教色彩,依然令我深深著迷。

尼泊爾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內陸國家,有著舉世聞名的杜巴廣場、斯瓦揚布納特寺、博德納大佛塔、巴特崗古王宮、昌古納拉揚寺、帕坦、帕斯帕提那寺、蘭毗尼八大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印度教與佛教是信眾最多的兩支宗教。作為佛陀故鄉的尼泊爾,從古迄今均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佛教在尼泊爾經歷了榮枯興衰的漫長歲月。與印度不同,中世紀印度佛教滅亡之時,加德滿都谷地卻成為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避難所。佛教在尼泊爾不但得以保存,而且繼續發展,並一度成為佛教文獻和梵文作品的寶庫。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建於16〜18世紀的帕坦杜巴王宮廣場。杜巴王宮廣場建於馬拉王朝最鼎盛的時期。廣場的東側是老王宮,西側是一些寺院,整座廣場恰似尼泊爾古建築的展覽會場。

在加德滿都,在藍毗尼,在博卡拉,在巴德剛……狹窄擁堵的街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佛龕、佛像和各個教派的建築。由此可見,在相對貧窮但無比悠閒的尼泊爾人心裡,宗教乃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卡是佛教地區傳播甚廣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印度、尼泊爾還是我國的西藏、青海地區,唐卡藝術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在歷史上,這些地區的唐卡藝術曾經互相影響,並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比如,我國西藏地區的唐卡藝術可大致分為藏東、藏中與藏西三大流派。其中,藏東靠近漢地,其畫風深受漢地繪畫技藝的影響,畫風浪漫,並不拘泥於造像規則;而藏西地區因為靠近印度與尼泊爾,受到這兩地的影響,畫風嚴謹,嚴格遵循古制。唐卡造像的操作規範體現在《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疏》、《繪畫量度》和《造像量度》(合稱“三經一疏”)等四本經典裡。

“三經一疏”四本經典記錄了繪製唐卡必須遵循的規則,諸如人物比例、臉譜造型、色彩確認、圖像大小以及分佈位置均不可有任意改變。縱使技藝高超的唐卡師也只能嚴格遵守“三經一疏”的規定起稿著色,絕對不可隨心所欲。所以,與大多數西藏唐卡相比,尼泊爾唐卡的畫面更為簡潔,線條更為直白,色彩也更為柔和。甚至在17或18世紀之前,尼泊爾唐卡仍然不對背景畫面進行特別的刻畫和處理。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四臂觀音。觀世音菩薩為大悲尊者。他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蓮花,在藏傳佛教中受到最廣泛的參拜。

在尼泊爾的半個月時間裡,我徜徉於尼泊爾的名勝古蹟之間,感受著濃厚的宗教氣息,品味著神聖的佛教文化。我深入尼泊爾的寺院,走近世代為寺院繪製唐卡的“唐卡世家”,順利地拍攝了我所需要的圖片,品讀了宗教藝術的精華。

尼泊爾的寺院和家庭珍藏著許多精美的唐卡,為僧侶和信徒供奉參拜。這些唐卡幅面宏大,繪製精美,全部出自經寺院培養的、世代相傳的專業唐卡師之手。當我屏聲靜氣地走進唐卡師的工作場所,只見唐卡師們個個盤腿而坐,儼然是在禮佛修行,他們或起稿,或調色,或著色描繪,滿室香菸裊繞卻又寂靜無聲。隨行的坎都拉夫人告訴我,繪製唐卡之前,唐卡師們必須依照嚴格的章法、程序和宗教儀軌,對所描繪的密宗本尊或護法神靈進行入密儀式和觀修,然後沐浴淨身、素食禁色,靜心而虔誠地開始繪畫,在繪製時還會默默誦經。唐卡師需要有非常安定的心境,才能繪製得細緻精美。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加德滿都夏鉑寺法會上的比丘們。

尼泊爾唐卡的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畫布須經唐卡師一番漿染處理後再以光滑的卵石細細打磨,然後將平整光滑的畫布以繩索緊繃在鐵製的畫框上,唐卡師才可在上面起稿著色。這種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後的畫布不僅著色均勻,顏料的依附力很強,可以保持色彩準確而且長久不褪。繪製唐卡的顏料以硃砂、珍珠、珊瑚、綠松石等礦物類為主,再加以植物類、藥材類、動物類顏料以及純黃金或白銀,這些材料將會在研缽中被搗碎並製成細顆粒的粉末,並由畫師親手調製。這些按照傳統規範起稿、描色、裝裱的精美唐卡,投入的精力很大,所耗時間很長,大多需要數月甚至經年才能完成。但是,尼泊爾的唐卡畫師們仍然遵守著不在唐卡上簽名或留下個人印記的古訓。可以說,繪製唐卡的過程就是唐卡師修煉佛法的過程,整個過程始終貫穿著唐卡師的潛心修煉。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的唐卡師正在專心致志地繪製唐卡。

綜觀唐卡師們描繪的題材,主要有佛、菩薩尊像,即佛和菩薩的端正像;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即講述佛陀生前作為菩薩修行和成佛後的本尊故事和佛傳故事;經變圖類,即將佛經內容繪製為具體的圖畫(變相),其目的是將信眾較難理解的教義以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曼荼羅類,即藏傳佛教特有的宗教文化——壇城。壇城唐卡是藏傳佛教修行密法的供奉物,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欣賞,而主要是為了修持。此外還有展示歷史人物、佛教寺院、佛教吉祥圖案等與宗教關係密切的唐卡。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構圖奇特的壇城唐卡。壇城,梵名曼荼羅,在古代印度指國家的領土和祭祀的祭壇。

最為常見的是以畫佛像、神像為主的唐卡,這也是尼泊爾唐卡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其畫面內容明晰,中間畫的是主尊佛或菩薩。主尊通常坐於或站立於蓮花座上,其身後有光環。為主尊做襯托的是環繞在主尊周圍的護法神或弟子,除此之外,還會點綴有花朵與香草。而具有密宗色彩的壇城唐卡則帶有一種神祕的氣息。其特點是畫面中間是根據密宗教義而突出的內容,大多為四周對稱的幾何圖形,圖形內外有吉祥符、法器和花卉等。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蓮花生大師,又名咕嚕仁波切,意為如意寶上師,被尊為第二佛,是藏傳佛教的奠基者。

唐卡繪畫中的色彩運用也很有講究,傳統的尼泊爾唐卡通常由五種基本色組成,分別為紅、藍、黃、黑、白。這些顏色都具有自身的獨特內涵,通常紅色代表了對畫面主體神尊和佛祖的顯赫地位的突出;黃色代表了明亮與歡快;藍色代表了安寧與平靜;黑色代表了恐怖或無知;白色代表了純潔與端莊。從15世紀開始,一些尼泊爾的唐卡畫師開始在畫像的服飾上點綴真金,使唐卡更加光彩奪目。

"

唐卡(Thangka)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繪畫藝術。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這一經典的佛教藝術形式終究以其工筆重彩、描繪精細的獨特藝術手法,構圖嚴謹、筆力生動的藝術魅力,熠熠生輝、世代相傳的宗教光環,為人們所喜愛、觀賞、收藏和供奉,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和心靈感應。佛陀故鄉尼泊爾,迴盪著來自喜瑪拉雅另一端的美妙之音。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博德納大佛塔。這座尼泊爾最大的佛塔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撰文、攝影/黃德澤 支持/文成公主基金會

大多數人相信,最早的唐卡藝術是公元7世紀出現的印度“帕達”(pata),即一種繪在布帛上的宗教畫,大約公元11世紀傳入我國的西藏與青海等地。在尼泊爾,唐卡被稱為“波巴”(Paubha),大約出現於公元9世紀。但由於種種原因,唐卡藝術的起源地與出現時間仍然存有爭議。

相傳,唐卡的初始功能是印度的佛門弟子為了復原釋迦牟尼的尊容,聘請畫師依照一位老嫗的記憶為佛陀造像以作供奉,而後逐步演變為圖解佛教教義和佛陀的故事。在其後的年月裡,唐卡的絕大多數題材反映的都是宗教教義的內容,進而成為藏傳佛教徒對抽象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圖解,同時也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繪畫藝術。這種宗教學和圖像學的雙重意義,很快受到藏傳佛教信眾的喜愛,被他們稱為“隨身攜帶的廟宇”。可以說,唐卡是對深奧抽象的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它讓艱深的宗教理論變得更易理解和更易傳播,使信仰的傳播不再受信徒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釋迦穆尼出生地藍毗尼的古菩提樹下,總有老僧人或佛家信徒禪修禮佛。

為尼泊爾唐卡的藝術價值和精神魅力所吸引,今年3月,我走進了神祕的佛教之國——尼泊爾,對唐卡藝術進行了近距離地觀賞和拍攝。雖然時間短暫,但唐卡的選材、繪製特點以及濃厚的宗教色彩,依然令我深深著迷。

尼泊爾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內陸國家,有著舉世聞名的杜巴廣場、斯瓦揚布納特寺、博德納大佛塔、巴特崗古王宮、昌古納拉揚寺、帕坦、帕斯帕提那寺、蘭毗尼八大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印度教與佛教是信眾最多的兩支宗教。作為佛陀故鄉的尼泊爾,從古迄今均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佛教在尼泊爾經歷了榮枯興衰的漫長歲月。與印度不同,中世紀印度佛教滅亡之時,加德滿都谷地卻成為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避難所。佛教在尼泊爾不但得以保存,而且繼續發展,並一度成為佛教文獻和梵文作品的寶庫。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建於16〜18世紀的帕坦杜巴王宮廣場。杜巴王宮廣場建於馬拉王朝最鼎盛的時期。廣場的東側是老王宮,西側是一些寺院,整座廣場恰似尼泊爾古建築的展覽會場。

在加德滿都,在藍毗尼,在博卡拉,在巴德剛……狹窄擁堵的街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佛龕、佛像和各個教派的建築。由此可見,在相對貧窮但無比悠閒的尼泊爾人心裡,宗教乃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卡是佛教地區傳播甚廣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印度、尼泊爾還是我國的西藏、青海地區,唐卡藝術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在歷史上,這些地區的唐卡藝術曾經互相影響,並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比如,我國西藏地區的唐卡藝術可大致分為藏東、藏中與藏西三大流派。其中,藏東靠近漢地,其畫風深受漢地繪畫技藝的影響,畫風浪漫,並不拘泥於造像規則;而藏西地區因為靠近印度與尼泊爾,受到這兩地的影響,畫風嚴謹,嚴格遵循古制。唐卡造像的操作規範體現在《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疏》、《繪畫量度》和《造像量度》(合稱“三經一疏”)等四本經典裡。

“三經一疏”四本經典記錄了繪製唐卡必須遵循的規則,諸如人物比例、臉譜造型、色彩確認、圖像大小以及分佈位置均不可有任意改變。縱使技藝高超的唐卡師也只能嚴格遵守“三經一疏”的規定起稿著色,絕對不可隨心所欲。所以,與大多數西藏唐卡相比,尼泊爾唐卡的畫面更為簡潔,線條更為直白,色彩也更為柔和。甚至在17或18世紀之前,尼泊爾唐卡仍然不對背景畫面進行特別的刻畫和處理。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四臂觀音。觀世音菩薩為大悲尊者。他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蓮花,在藏傳佛教中受到最廣泛的參拜。

在尼泊爾的半個月時間裡,我徜徉於尼泊爾的名勝古蹟之間,感受著濃厚的宗教氣息,品味著神聖的佛教文化。我深入尼泊爾的寺院,走近世代為寺院繪製唐卡的“唐卡世家”,順利地拍攝了我所需要的圖片,品讀了宗教藝術的精華。

尼泊爾的寺院和家庭珍藏著許多精美的唐卡,為僧侶和信徒供奉參拜。這些唐卡幅面宏大,繪製精美,全部出自經寺院培養的、世代相傳的專業唐卡師之手。當我屏聲靜氣地走進唐卡師的工作場所,只見唐卡師們個個盤腿而坐,儼然是在禮佛修行,他們或起稿,或調色,或著色描繪,滿室香菸裊繞卻又寂靜無聲。隨行的坎都拉夫人告訴我,繪製唐卡之前,唐卡師們必須依照嚴格的章法、程序和宗教儀軌,對所描繪的密宗本尊或護法神靈進行入密儀式和觀修,然後沐浴淨身、素食禁色,靜心而虔誠地開始繪畫,在繪製時還會默默誦經。唐卡師需要有非常安定的心境,才能繪製得細緻精美。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加德滿都夏鉑寺法會上的比丘們。

尼泊爾唐卡的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畫布須經唐卡師一番漿染處理後再以光滑的卵石細細打磨,然後將平整光滑的畫布以繩索緊繃在鐵製的畫框上,唐卡師才可在上面起稿著色。這種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後的畫布不僅著色均勻,顏料的依附力很強,可以保持色彩準確而且長久不褪。繪製唐卡的顏料以硃砂、珍珠、珊瑚、綠松石等礦物類為主,再加以植物類、藥材類、動物類顏料以及純黃金或白銀,這些材料將會在研缽中被搗碎並製成細顆粒的粉末,並由畫師親手調製。這些按照傳統規範起稿、描色、裝裱的精美唐卡,投入的精力很大,所耗時間很長,大多需要數月甚至經年才能完成。但是,尼泊爾的唐卡畫師們仍然遵守著不在唐卡上簽名或留下個人印記的古訓。可以說,繪製唐卡的過程就是唐卡師修煉佛法的過程,整個過程始終貫穿著唐卡師的潛心修煉。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的唐卡師正在專心致志地繪製唐卡。

綜觀唐卡師們描繪的題材,主要有佛、菩薩尊像,即佛和菩薩的端正像;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即講述佛陀生前作為菩薩修行和成佛後的本尊故事和佛傳故事;經變圖類,即將佛經內容繪製為具體的圖畫(變相),其目的是將信眾較難理解的教義以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曼荼羅類,即藏傳佛教特有的宗教文化——壇城。壇城唐卡是藏傳佛教修行密法的供奉物,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欣賞,而主要是為了修持。此外還有展示歷史人物、佛教寺院、佛教吉祥圖案等與宗教關係密切的唐卡。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構圖奇特的壇城唐卡。壇城,梵名曼荼羅,在古代印度指國家的領土和祭祀的祭壇。

最為常見的是以畫佛像、神像為主的唐卡,這也是尼泊爾唐卡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其畫面內容明晰,中間畫的是主尊佛或菩薩。主尊通常坐於或站立於蓮花座上,其身後有光環。為主尊做襯托的是環繞在主尊周圍的護法神或弟子,除此之外,還會點綴有花朵與香草。而具有密宗色彩的壇城唐卡則帶有一種神祕的氣息。其特點是畫面中間是根據密宗教義而突出的內容,大多為四周對稱的幾何圖形,圖形內外有吉祥符、法器和花卉等。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蓮花生大師,又名咕嚕仁波切,意為如意寶上師,被尊為第二佛,是藏傳佛教的奠基者。

唐卡繪畫中的色彩運用也很有講究,傳統的尼泊爾唐卡通常由五種基本色組成,分別為紅、藍、黃、黑、白。這些顏色都具有自身的獨特內涵,通常紅色代表了對畫面主體神尊和佛祖的顯赫地位的突出;黃色代表了明亮與歡快;藍色代表了安寧與平靜;黑色代表了恐怖或無知;白色代表了純潔與端莊。從15世紀開始,一些尼泊爾的唐卡畫師開始在畫像的服飾上點綴真金,使唐卡更加光彩奪目。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白度母是諸佛之母,代表慈悲中母性的一面。

美國學者T.R.馬特蘭(Thomas R. Martland)曾經說過:“宗教做著與藝術同樣的事情,它們二者指導我們怎樣看,並間接地指導我們做些什麼。”唐卡繪畫與其他宗教藝術一樣,它的價值並不是單純來源於它的美,更重要的是,在它之中蘊藏著對永恆的追求。

尼泊爾唐卡藝術嚴格遵循著“三經一疏”這四本經典所規定的繪製傳世唐卡必須遵循的規則,唐卡畫師們對於人物比例、臉譜造型、色彩確認、圖像大小以及分佈位置均不可任意改變,自由發揮。從藝術角度來說,其多樣性與獨創性無法與受到西洋畫風或漢地畫風影響的現代唐卡相媲美。但是,尼泊爾唐卡對“三經一疏”的嚴格遵守卻凸顯了它的莊嚴肅穆,以及對宗教中永恆之美的追求。

"

唐卡(Thangka)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繪畫藝術。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這一經典的佛教藝術形式終究以其工筆重彩、描繪精細的獨特藝術手法,構圖嚴謹、筆力生動的藝術魅力,熠熠生輝、世代相傳的宗教光環,為人們所喜愛、觀賞、收藏和供奉,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和心靈感應。佛陀故鄉尼泊爾,迴盪著來自喜瑪拉雅另一端的美妙之音。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博德納大佛塔。這座尼泊爾最大的佛塔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撰文、攝影/黃德澤 支持/文成公主基金會

大多數人相信,最早的唐卡藝術是公元7世紀出現的印度“帕達”(pata),即一種繪在布帛上的宗教畫,大約公元11世紀傳入我國的西藏與青海等地。在尼泊爾,唐卡被稱為“波巴”(Paubha),大約出現於公元9世紀。但由於種種原因,唐卡藝術的起源地與出現時間仍然存有爭議。

相傳,唐卡的初始功能是印度的佛門弟子為了復原釋迦牟尼的尊容,聘請畫師依照一位老嫗的記憶為佛陀造像以作供奉,而後逐步演變為圖解佛教教義和佛陀的故事。在其後的年月裡,唐卡的絕大多數題材反映的都是宗教教義的內容,進而成為藏傳佛教徒對抽象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圖解,同時也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繪畫藝術。這種宗教學和圖像學的雙重意義,很快受到藏傳佛教信眾的喜愛,被他們稱為“隨身攜帶的廟宇”。可以說,唐卡是對深奧抽象的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它讓艱深的宗教理論變得更易理解和更易傳播,使信仰的傳播不再受信徒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釋迦穆尼出生地藍毗尼的古菩提樹下,總有老僧人或佛家信徒禪修禮佛。

為尼泊爾唐卡的藝術價值和精神魅力所吸引,今年3月,我走進了神祕的佛教之國——尼泊爾,對唐卡藝術進行了近距離地觀賞和拍攝。雖然時間短暫,但唐卡的選材、繪製特點以及濃厚的宗教色彩,依然令我深深著迷。

尼泊爾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內陸國家,有著舉世聞名的杜巴廣場、斯瓦揚布納特寺、博德納大佛塔、巴特崗古王宮、昌古納拉揚寺、帕坦、帕斯帕提那寺、蘭毗尼八大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印度教與佛教是信眾最多的兩支宗教。作為佛陀故鄉的尼泊爾,從古迄今均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佛教在尼泊爾經歷了榮枯興衰的漫長歲月。與印度不同,中世紀印度佛教滅亡之時,加德滿都谷地卻成為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避難所。佛教在尼泊爾不但得以保存,而且繼續發展,並一度成為佛教文獻和梵文作品的寶庫。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建於16〜18世紀的帕坦杜巴王宮廣場。杜巴王宮廣場建於馬拉王朝最鼎盛的時期。廣場的東側是老王宮,西側是一些寺院,整座廣場恰似尼泊爾古建築的展覽會場。

在加德滿都,在藍毗尼,在博卡拉,在巴德剛……狹窄擁堵的街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佛龕、佛像和各個教派的建築。由此可見,在相對貧窮但無比悠閒的尼泊爾人心裡,宗教乃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卡是佛教地區傳播甚廣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印度、尼泊爾還是我國的西藏、青海地區,唐卡藝術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在歷史上,這些地區的唐卡藝術曾經互相影響,並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比如,我國西藏地區的唐卡藝術可大致分為藏東、藏中與藏西三大流派。其中,藏東靠近漢地,其畫風深受漢地繪畫技藝的影響,畫風浪漫,並不拘泥於造像規則;而藏西地區因為靠近印度與尼泊爾,受到這兩地的影響,畫風嚴謹,嚴格遵循古制。唐卡造像的操作規範體現在《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疏》、《繪畫量度》和《造像量度》(合稱“三經一疏”)等四本經典裡。

“三經一疏”四本經典記錄了繪製唐卡必須遵循的規則,諸如人物比例、臉譜造型、色彩確認、圖像大小以及分佈位置均不可有任意改變。縱使技藝高超的唐卡師也只能嚴格遵守“三經一疏”的規定起稿著色,絕對不可隨心所欲。所以,與大多數西藏唐卡相比,尼泊爾唐卡的畫面更為簡潔,線條更為直白,色彩也更為柔和。甚至在17或18世紀之前,尼泊爾唐卡仍然不對背景畫面進行特別的刻畫和處理。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四臂觀音。觀世音菩薩為大悲尊者。他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蓮花,在藏傳佛教中受到最廣泛的參拜。

在尼泊爾的半個月時間裡,我徜徉於尼泊爾的名勝古蹟之間,感受著濃厚的宗教氣息,品味著神聖的佛教文化。我深入尼泊爾的寺院,走近世代為寺院繪製唐卡的“唐卡世家”,順利地拍攝了我所需要的圖片,品讀了宗教藝術的精華。

尼泊爾的寺院和家庭珍藏著許多精美的唐卡,為僧侶和信徒供奉參拜。這些唐卡幅面宏大,繪製精美,全部出自經寺院培養的、世代相傳的專業唐卡師之手。當我屏聲靜氣地走進唐卡師的工作場所,只見唐卡師們個個盤腿而坐,儼然是在禮佛修行,他們或起稿,或調色,或著色描繪,滿室香菸裊繞卻又寂靜無聲。隨行的坎都拉夫人告訴我,繪製唐卡之前,唐卡師們必須依照嚴格的章法、程序和宗教儀軌,對所描繪的密宗本尊或護法神靈進行入密儀式和觀修,然後沐浴淨身、素食禁色,靜心而虔誠地開始繪畫,在繪製時還會默默誦經。唐卡師需要有非常安定的心境,才能繪製得細緻精美。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加德滿都夏鉑寺法會上的比丘們。

尼泊爾唐卡的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畫布須經唐卡師一番漿染處理後再以光滑的卵石細細打磨,然後將平整光滑的畫布以繩索緊繃在鐵製的畫框上,唐卡師才可在上面起稿著色。這種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後的畫布不僅著色均勻,顏料的依附力很強,可以保持色彩準確而且長久不褪。繪製唐卡的顏料以硃砂、珍珠、珊瑚、綠松石等礦物類為主,再加以植物類、藥材類、動物類顏料以及純黃金或白銀,這些材料將會在研缽中被搗碎並製成細顆粒的粉末,並由畫師親手調製。這些按照傳統規範起稿、描色、裝裱的精美唐卡,投入的精力很大,所耗時間很長,大多需要數月甚至經年才能完成。但是,尼泊爾的唐卡畫師們仍然遵守著不在唐卡上簽名或留下個人印記的古訓。可以說,繪製唐卡的過程就是唐卡師修煉佛法的過程,整個過程始終貫穿著唐卡師的潛心修煉。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的唐卡師正在專心致志地繪製唐卡。

綜觀唐卡師們描繪的題材,主要有佛、菩薩尊像,即佛和菩薩的端正像;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即講述佛陀生前作為菩薩修行和成佛後的本尊故事和佛傳故事;經變圖類,即將佛經內容繪製為具體的圖畫(變相),其目的是將信眾較難理解的教義以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曼荼羅類,即藏傳佛教特有的宗教文化——壇城。壇城唐卡是藏傳佛教修行密法的供奉物,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欣賞,而主要是為了修持。此外還有展示歷史人物、佛教寺院、佛教吉祥圖案等與宗教關係密切的唐卡。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構圖奇特的壇城唐卡。壇城,梵名曼荼羅,在古代印度指國家的領土和祭祀的祭壇。

最為常見的是以畫佛像、神像為主的唐卡,這也是尼泊爾唐卡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其畫面內容明晰,中間畫的是主尊佛或菩薩。主尊通常坐於或站立於蓮花座上,其身後有光環。為主尊做襯托的是環繞在主尊周圍的護法神或弟子,除此之外,還會點綴有花朵與香草。而具有密宗色彩的壇城唐卡則帶有一種神祕的氣息。其特點是畫面中間是根據密宗教義而突出的內容,大多為四周對稱的幾何圖形,圖形內外有吉祥符、法器和花卉等。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蓮花生大師,又名咕嚕仁波切,意為如意寶上師,被尊為第二佛,是藏傳佛教的奠基者。

唐卡繪畫中的色彩運用也很有講究,傳統的尼泊爾唐卡通常由五種基本色組成,分別為紅、藍、黃、黑、白。這些顏色都具有自身的獨特內涵,通常紅色代表了對畫面主體神尊和佛祖的顯赫地位的突出;黃色代表了明亮與歡快;藍色代表了安寧與平靜;黑色代表了恐怖或無知;白色代表了純潔與端莊。從15世紀開始,一些尼泊爾的唐卡畫師開始在畫像的服飾上點綴真金,使唐卡更加光彩奪目。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白度母是諸佛之母,代表慈悲中母性的一面。

美國學者T.R.馬特蘭(Thomas R. Martland)曾經說過:“宗教做著與藝術同樣的事情,它們二者指導我們怎樣看,並間接地指導我們做些什麼。”唐卡繪畫與其他宗教藝術一樣,它的價值並不是單純來源於它的美,更重要的是,在它之中蘊藏著對永恆的追求。

尼泊爾唐卡藝術嚴格遵循著“三經一疏”這四本經典所規定的繪製傳世唐卡必須遵循的規則,唐卡畫師們對於人物比例、臉譜造型、色彩確認、圖像大小以及分佈位置均不可任意改變,自由發揮。從藝術角度來說,其多樣性與獨創性無法與受到西洋畫風或漢地畫風影響的現代唐卡相媲美。但是,尼泊爾唐卡對“三經一疏”的嚴格遵守卻凸顯了它的莊嚴肅穆,以及對宗教中永恆之美的追求。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釋迦牟尼佛,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出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藍毗尼(今尼泊爾境內)。

可以說,正是“三經一疏”的代代傳承,才使得唐卡藝術的精髓得以完整保留而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珍貴的唐卡作品不僅是尼泊爾佛教文化的遺產,也是繪畫藝術領域的一朵奇葩,更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它們仍被虔誠的宗教人士瞻仰膜拜,也是歷史文化學者的研究對象,還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領略到這獨特的文化藝術所蘊涵的魅力,盡情感受尼泊爾神祕的宗教文化氣息。

"

唐卡(Thangka)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繪畫藝術。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這一經典的佛教藝術形式終究以其工筆重彩、描繪精細的獨特藝術手法,構圖嚴謹、筆力生動的藝術魅力,熠熠生輝、世代相傳的宗教光環,為人們所喜愛、觀賞、收藏和供奉,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和心靈感應。佛陀故鄉尼泊爾,迴盪著來自喜瑪拉雅另一端的美妙之音。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博德納大佛塔。這座尼泊爾最大的佛塔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撰文、攝影/黃德澤 支持/文成公主基金會

大多數人相信,最早的唐卡藝術是公元7世紀出現的印度“帕達”(pata),即一種繪在布帛上的宗教畫,大約公元11世紀傳入我國的西藏與青海等地。在尼泊爾,唐卡被稱為“波巴”(Paubha),大約出現於公元9世紀。但由於種種原因,唐卡藝術的起源地與出現時間仍然存有爭議。

相傳,唐卡的初始功能是印度的佛門弟子為了復原釋迦牟尼的尊容,聘請畫師依照一位老嫗的記憶為佛陀造像以作供奉,而後逐步演變為圖解佛教教義和佛陀的故事。在其後的年月裡,唐卡的絕大多數題材反映的都是宗教教義的內容,進而成為藏傳佛教徒對抽象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圖解,同時也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繪畫藝術。這種宗教學和圖像學的雙重意義,很快受到藏傳佛教信眾的喜愛,被他們稱為“隨身攜帶的廟宇”。可以說,唐卡是對深奧抽象的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它讓艱深的宗教理論變得更易理解和更易傳播,使信仰的傳播不再受信徒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釋迦穆尼出生地藍毗尼的古菩提樹下,總有老僧人或佛家信徒禪修禮佛。

為尼泊爾唐卡的藝術價值和精神魅力所吸引,今年3月,我走進了神祕的佛教之國——尼泊爾,對唐卡藝術進行了近距離地觀賞和拍攝。雖然時間短暫,但唐卡的選材、繪製特點以及濃厚的宗教色彩,依然令我深深著迷。

尼泊爾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內陸國家,有著舉世聞名的杜巴廣場、斯瓦揚布納特寺、博德納大佛塔、巴特崗古王宮、昌古納拉揚寺、帕坦、帕斯帕提那寺、蘭毗尼八大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印度教與佛教是信眾最多的兩支宗教。作為佛陀故鄉的尼泊爾,從古迄今均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佛教在尼泊爾經歷了榮枯興衰的漫長歲月。與印度不同,中世紀印度佛教滅亡之時,加德滿都谷地卻成為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避難所。佛教在尼泊爾不但得以保存,而且繼續發展,並一度成為佛教文獻和梵文作品的寶庫。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建於16〜18世紀的帕坦杜巴王宮廣場。杜巴王宮廣場建於馬拉王朝最鼎盛的時期。廣場的東側是老王宮,西側是一些寺院,整座廣場恰似尼泊爾古建築的展覽會場。

在加德滿都,在藍毗尼,在博卡拉,在巴德剛……狹窄擁堵的街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佛龕、佛像和各個教派的建築。由此可見,在相對貧窮但無比悠閒的尼泊爾人心裡,宗教乃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卡是佛教地區傳播甚廣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印度、尼泊爾還是我國的西藏、青海地區,唐卡藝術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在歷史上,這些地區的唐卡藝術曾經互相影響,並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比如,我國西藏地區的唐卡藝術可大致分為藏東、藏中與藏西三大流派。其中,藏東靠近漢地,其畫風深受漢地繪畫技藝的影響,畫風浪漫,並不拘泥於造像規則;而藏西地區因為靠近印度與尼泊爾,受到這兩地的影響,畫風嚴謹,嚴格遵循古制。唐卡造像的操作規範體現在《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疏》、《繪畫量度》和《造像量度》(合稱“三經一疏”)等四本經典裡。

“三經一疏”四本經典記錄了繪製唐卡必須遵循的規則,諸如人物比例、臉譜造型、色彩確認、圖像大小以及分佈位置均不可有任意改變。縱使技藝高超的唐卡師也只能嚴格遵守“三經一疏”的規定起稿著色,絕對不可隨心所欲。所以,與大多數西藏唐卡相比,尼泊爾唐卡的畫面更為簡潔,線條更為直白,色彩也更為柔和。甚至在17或18世紀之前,尼泊爾唐卡仍然不對背景畫面進行特別的刻畫和處理。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四臂觀音。觀世音菩薩為大悲尊者。他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蓮花,在藏傳佛教中受到最廣泛的參拜。

在尼泊爾的半個月時間裡,我徜徉於尼泊爾的名勝古蹟之間,感受著濃厚的宗教氣息,品味著神聖的佛教文化。我深入尼泊爾的寺院,走近世代為寺院繪製唐卡的“唐卡世家”,順利地拍攝了我所需要的圖片,品讀了宗教藝術的精華。

尼泊爾的寺院和家庭珍藏著許多精美的唐卡,為僧侶和信徒供奉參拜。這些唐卡幅面宏大,繪製精美,全部出自經寺院培養的、世代相傳的專業唐卡師之手。當我屏聲靜氣地走進唐卡師的工作場所,只見唐卡師們個個盤腿而坐,儼然是在禮佛修行,他們或起稿,或調色,或著色描繪,滿室香菸裊繞卻又寂靜無聲。隨行的坎都拉夫人告訴我,繪製唐卡之前,唐卡師們必須依照嚴格的章法、程序和宗教儀軌,對所描繪的密宗本尊或護法神靈進行入密儀式和觀修,然後沐浴淨身、素食禁色,靜心而虔誠地開始繪畫,在繪製時還會默默誦經。唐卡師需要有非常安定的心境,才能繪製得細緻精美。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加德滿都夏鉑寺法會上的比丘們。

尼泊爾唐卡的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畫布須經唐卡師一番漿染處理後再以光滑的卵石細細打磨,然後將平整光滑的畫布以繩索緊繃在鐵製的畫框上,唐卡師才可在上面起稿著色。這種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後的畫布不僅著色均勻,顏料的依附力很強,可以保持色彩準確而且長久不褪。繪製唐卡的顏料以硃砂、珍珠、珊瑚、綠松石等礦物類為主,再加以植物類、藥材類、動物類顏料以及純黃金或白銀,這些材料將會在研缽中被搗碎並製成細顆粒的粉末,並由畫師親手調製。這些按照傳統規範起稿、描色、裝裱的精美唐卡,投入的精力很大,所耗時間很長,大多需要數月甚至經年才能完成。但是,尼泊爾的唐卡畫師們仍然遵守著不在唐卡上簽名或留下個人印記的古訓。可以說,繪製唐卡的過程就是唐卡師修煉佛法的過程,整個過程始終貫穿著唐卡師的潛心修煉。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的唐卡師正在專心致志地繪製唐卡。

綜觀唐卡師們描繪的題材,主要有佛、菩薩尊像,即佛和菩薩的端正像;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即講述佛陀生前作為菩薩修行和成佛後的本尊故事和佛傳故事;經變圖類,即將佛經內容繪製為具體的圖畫(變相),其目的是將信眾較難理解的教義以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曼荼羅類,即藏傳佛教特有的宗教文化——壇城。壇城唐卡是藏傳佛教修行密法的供奉物,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欣賞,而主要是為了修持。此外還有展示歷史人物、佛教寺院、佛教吉祥圖案等與宗教關係密切的唐卡。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構圖奇特的壇城唐卡。壇城,梵名曼荼羅,在古代印度指國家的領土和祭祀的祭壇。

最為常見的是以畫佛像、神像為主的唐卡,這也是尼泊爾唐卡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其畫面內容明晰,中間畫的是主尊佛或菩薩。主尊通常坐於或站立於蓮花座上,其身後有光環。為主尊做襯托的是環繞在主尊周圍的護法神或弟子,除此之外,還會點綴有花朵與香草。而具有密宗色彩的壇城唐卡則帶有一種神祕的氣息。其特點是畫面中間是根據密宗教義而突出的內容,大多為四周對稱的幾何圖形,圖形內外有吉祥符、法器和花卉等。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蓮花生大師,又名咕嚕仁波切,意為如意寶上師,被尊為第二佛,是藏傳佛教的奠基者。

唐卡繪畫中的色彩運用也很有講究,傳統的尼泊爾唐卡通常由五種基本色組成,分別為紅、藍、黃、黑、白。這些顏色都具有自身的獨特內涵,通常紅色代表了對畫面主體神尊和佛祖的顯赫地位的突出;黃色代表了明亮與歡快;藍色代表了安寧與平靜;黑色代表了恐怖或無知;白色代表了純潔與端莊。從15世紀開始,一些尼泊爾的唐卡畫師開始在畫像的服飾上點綴真金,使唐卡更加光彩奪目。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白度母是諸佛之母,代表慈悲中母性的一面。

美國學者T.R.馬特蘭(Thomas R. Martland)曾經說過:“宗教做著與藝術同樣的事情,它們二者指導我們怎樣看,並間接地指導我們做些什麼。”唐卡繪畫與其他宗教藝術一樣,它的價值並不是單純來源於它的美,更重要的是,在它之中蘊藏著對永恆的追求。

尼泊爾唐卡藝術嚴格遵循著“三經一疏”這四本經典所規定的繪製傳世唐卡必須遵循的規則,唐卡畫師們對於人物比例、臉譜造型、色彩確認、圖像大小以及分佈位置均不可任意改變,自由發揮。從藝術角度來說,其多樣性與獨創性無法與受到西洋畫風或漢地畫風影響的現代唐卡相媲美。但是,尼泊爾唐卡對“三經一疏”的嚴格遵守卻凸顯了它的莊嚴肅穆,以及對宗教中永恆之美的追求。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釋迦牟尼佛,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出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藍毗尼(今尼泊爾境內)。

可以說,正是“三經一疏”的代代傳承,才使得唐卡藝術的精髓得以完整保留而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珍貴的唐卡作品不僅是尼泊爾佛教文化的遺產,也是繪畫藝術領域的一朵奇葩,更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它們仍被虔誠的宗教人士瞻仰膜拜,也是歷史文化學者的研究對象,還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領略到這獨特的文化藝術所蘊涵的魅力,盡情感受尼泊爾神祕的宗教文化氣息。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金剛手菩薩,因手執金剛杵而得名,具有除惡降魔的廣大神力。


"

唐卡(Thangka)是一門具有悠久歷史的佛教繪畫藝術。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這一經典的佛教藝術形式終究以其工筆重彩、描繪精細的獨特藝術手法,構圖嚴謹、筆力生動的藝術魅力,熠熠生輝、世代相傳的宗教光環,為人們所喜愛、觀賞、收藏和供奉,帶給人們無與倫比的精神愉悅和心靈感應。佛陀故鄉尼泊爾,迴盪著來自喜瑪拉雅另一端的美妙之音。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博德納大佛塔。這座尼泊爾最大的佛塔是藏傳佛教最重要的聖地之一。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撰文、攝影/黃德澤 支持/文成公主基金會

大多數人相信,最早的唐卡藝術是公元7世紀出現的印度“帕達”(pata),即一種繪在布帛上的宗教畫,大約公元11世紀傳入我國的西藏與青海等地。在尼泊爾,唐卡被稱為“波巴”(Paubha),大約出現於公元9世紀。但由於種種原因,唐卡藝術的起源地與出現時間仍然存有爭議。

相傳,唐卡的初始功能是印度的佛門弟子為了復原釋迦牟尼的尊容,聘請畫師依照一位老嫗的記憶為佛陀造像以作供奉,而後逐步演變為圖解佛教教義和佛陀的故事。在其後的年月裡,唐卡的絕大多數題材反映的都是宗教教義的內容,進而成為藏傳佛教徒對抽象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圖解,同時也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繪畫藝術。這種宗教學和圖像學的雙重意義,很快受到藏傳佛教信眾的喜愛,被他們稱為“隨身攜帶的廟宇”。可以說,唐卡是對深奧抽象的佛教義理的具象化,它讓艱深的宗教理論變得更易理解和更易傳播,使信仰的傳播不再受信徒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釋迦穆尼出生地藍毗尼的古菩提樹下,總有老僧人或佛家信徒禪修禮佛。

為尼泊爾唐卡的藝術價值和精神魅力所吸引,今年3月,我走進了神祕的佛教之國——尼泊爾,對唐卡藝術進行了近距離地觀賞和拍攝。雖然時間短暫,但唐卡的選材、繪製特點以及濃厚的宗教色彩,依然令我深深著迷。

尼泊爾是一個歷史文化厚重的內陸國家,有著舉世聞名的杜巴廣場、斯瓦揚布納特寺、博德納大佛塔、巴特崗古王宮、昌古納拉揚寺、帕坦、帕斯帕提那寺、蘭毗尼八大世界文化遺產。尼泊爾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其中,印度教與佛教是信眾最多的兩支宗教。作為佛陀故鄉的尼泊爾,從古迄今均與佛教有著不解之緣。佛教在尼泊爾經歷了榮枯興衰的漫長歲月。與印度不同,中世紀印度佛教滅亡之時,加德滿都谷地卻成為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避難所。佛教在尼泊爾不但得以保存,而且繼續發展,並一度成為佛教文獻和梵文作品的寶庫。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建於16〜18世紀的帕坦杜巴王宮廣場。杜巴王宮廣場建於馬拉王朝最鼎盛的時期。廣場的東側是老王宮,西側是一些寺院,整座廣場恰似尼泊爾古建築的展覽會場。

在加德滿都,在藍毗尼,在博卡拉,在巴德剛……狹窄擁堵的街巷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佛龕、佛像和各個教派的建築。由此可見,在相對貧窮但無比悠閒的尼泊爾人心裡,宗教乃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唐卡是佛教地區傳播甚廣的藝術形式,無論是印度、尼泊爾還是我國的西藏、青海地區,唐卡藝術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在歷史上,這些地區的唐卡藝術曾經互相影響,並留下了歷史的印記。比如,我國西藏地區的唐卡藝術可大致分為藏東、藏中與藏西三大流派。其中,藏東靠近漢地,其畫風深受漢地繪畫技藝的影響,畫風浪漫,並不拘泥於造像規則;而藏西地區因為靠近印度與尼泊爾,受到這兩地的影響,畫風嚴謹,嚴格遵循古制。唐卡造像的操作規範體現在《造像量度經》、《造像量度疏》、《繪畫量度》和《造像量度》(合稱“三經一疏”)等四本經典裡。

“三經一疏”四本經典記錄了繪製唐卡必須遵循的規則,諸如人物比例、臉譜造型、色彩確認、圖像大小以及分佈位置均不可有任意改變。縱使技藝高超的唐卡師也只能嚴格遵守“三經一疏”的規定起稿著色,絕對不可隨心所欲。所以,與大多數西藏唐卡相比,尼泊爾唐卡的畫面更為簡潔,線條更為直白,色彩也更為柔和。甚至在17或18世紀之前,尼泊爾唐卡仍然不對背景畫面進行特別的刻畫和處理。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四臂觀音。觀世音菩薩為大悲尊者。他右手持念珠,左手持蓮花,在藏傳佛教中受到最廣泛的參拜。

在尼泊爾的半個月時間裡,我徜徉於尼泊爾的名勝古蹟之間,感受著濃厚的宗教氣息,品味著神聖的佛教文化。我深入尼泊爾的寺院,走近世代為寺院繪製唐卡的“唐卡世家”,順利地拍攝了我所需要的圖片,品讀了宗教藝術的精華。

尼泊爾的寺院和家庭珍藏著許多精美的唐卡,為僧侶和信徒供奉參拜。這些唐卡幅面宏大,繪製精美,全部出自經寺院培養的、世代相傳的專業唐卡師之手。當我屏聲靜氣地走進唐卡師的工作場所,只見唐卡師們個個盤腿而坐,儼然是在禮佛修行,他們或起稿,或調色,或著色描繪,滿室香菸裊繞卻又寂靜無聲。隨行的坎都拉夫人告訴我,繪製唐卡之前,唐卡師們必須依照嚴格的章法、程序和宗教儀軌,對所描繪的密宗本尊或護法神靈進行入密儀式和觀修,然後沐浴淨身、素食禁色,靜心而虔誠地開始繪畫,在繪製時還會默默誦經。唐卡師需要有非常安定的心境,才能繪製得細緻精美。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加德滿都夏鉑寺法會上的比丘們。

尼泊爾唐卡的製作工藝極為複雜。畫布須經唐卡師一番漿染處理後再以光滑的卵石細細打磨,然後將平整光滑的畫布以繩索緊繃在鐵製的畫框上,唐卡師才可在上面起稿著色。這種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後的畫布不僅著色均勻,顏料的依附力很強,可以保持色彩準確而且長久不褪。繪製唐卡的顏料以硃砂、珍珠、珊瑚、綠松石等礦物類為主,再加以植物類、藥材類、動物類顏料以及純黃金或白銀,這些材料將會在研缽中被搗碎並製成細顆粒的粉末,並由畫師親手調製。這些按照傳統規範起稿、描色、裝裱的精美唐卡,投入的精力很大,所耗時間很長,大多需要數月甚至經年才能完成。但是,尼泊爾的唐卡畫師們仍然遵守著不在唐卡上簽名或留下個人印記的古訓。可以說,繪製唐卡的過程就是唐卡師修煉佛法的過程,整個過程始終貫穿著唐卡師的潛心修煉。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尼泊爾的唐卡師正在專心致志地繪製唐卡。

綜觀唐卡師們描繪的題材,主要有佛、菩薩尊像,即佛和菩薩的端正像;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即講述佛陀生前作為菩薩修行和成佛後的本尊故事和佛傳故事;經變圖類,即將佛經內容繪製為具體的圖畫(變相),其目的是將信眾較難理解的教義以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曼荼羅類,即藏傳佛教特有的宗教文化——壇城。壇城唐卡是藏傳佛教修行密法的供奉物,它的意義不僅僅是欣賞,而主要是為了修持。此外還有展示歷史人物、佛教寺院、佛教吉祥圖案等與宗教關係密切的唐卡。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構圖奇特的壇城唐卡。壇城,梵名曼荼羅,在古代印度指國家的領土和祭祀的祭壇。

最為常見的是以畫佛像、神像為主的唐卡,這也是尼泊爾唐卡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其畫面內容明晰,中間畫的是主尊佛或菩薩。主尊通常坐於或站立於蓮花座上,其身後有光環。為主尊做襯托的是環繞在主尊周圍的護法神或弟子,除此之外,還會點綴有花朵與香草。而具有密宗色彩的壇城唐卡則帶有一種神祕的氣息。其特點是畫面中間是根據密宗教義而突出的內容,大多為四周對稱的幾何圖形,圖形內外有吉祥符、法器和花卉等。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蓮花生大師,又名咕嚕仁波切,意為如意寶上師,被尊為第二佛,是藏傳佛教的奠基者。

唐卡繪畫中的色彩運用也很有講究,傳統的尼泊爾唐卡通常由五種基本色組成,分別為紅、藍、黃、黑、白。這些顏色都具有自身的獨特內涵,通常紅色代表了對畫面主體神尊和佛祖的顯赫地位的突出;黃色代表了明亮與歡快;藍色代表了安寧與平靜;黑色代表了恐怖或無知;白色代表了純潔與端莊。從15世紀開始,一些尼泊爾的唐卡畫師開始在畫像的服飾上點綴真金,使唐卡更加光彩奪目。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白度母是諸佛之母,代表慈悲中母性的一面。

美國學者T.R.馬特蘭(Thomas R. Martland)曾經說過:“宗教做著與藝術同樣的事情,它們二者指導我們怎樣看,並間接地指導我們做些什麼。”唐卡繪畫與其他宗教藝術一樣,它的價值並不是單純來源於它的美,更重要的是,在它之中蘊藏著對永恆的追求。

尼泊爾唐卡藝術嚴格遵循著“三經一疏”這四本經典所規定的繪製傳世唐卡必須遵循的規則,唐卡畫師們對於人物比例、臉譜造型、色彩確認、圖像大小以及分佈位置均不可任意改變,自由發揮。從藝術角度來說,其多樣性與獨創性無法與受到西洋畫風或漢地畫風影響的現代唐卡相媲美。但是,尼泊爾唐卡對“三經一疏”的嚴格遵守卻凸顯了它的莊嚴肅穆,以及對宗教中永恆之美的追求。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釋迦牟尼佛,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出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藍毗尼(今尼泊爾境內)。

可以說,正是“三經一疏”的代代傳承,才使得唐卡藝術的精髓得以完整保留而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這些珍貴的唐卡作品不僅是尼泊爾佛教文化的遺產,也是繪畫藝術領域的一朵奇葩,更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它們仍被虔誠的宗教人士瞻仰膜拜,也是歷史文化學者的研究對象,還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領略到這獨特的文化藝術所蘊涵的魅力,盡情感受尼泊爾神祕的宗教文化氣息。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金剛手菩薩,因手執金剛杵而得名,具有除惡降魔的廣大神力。


喜瑪拉雅的迴響:尼泊爾唐卡藝術之美

本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11年10期,責編 / 薛璐璐 製作 / 金妤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