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加氫站只有23座 中國氫能聯盟:一個12萬億的產業“正在走來”

每經記者:彭斐 每經編輯:陳俊傑

全國加氫站只有23座 中國氫能聯盟:一個12萬億的產業“正在走來”

中國氫能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同濟大學校長助理餘卓平在介紹《白皮書》內容 每經記者 彭斐 攝

繼今年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後,氫能源產業在接下來數十年的發展路線圖正式浮現。

6月26日下午,在國家能源局指導下,由國家能源集團、同濟大學、濰柴動力等30多家國內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大型骨幹企業和科研機構,歷時8個月聯合編制完成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在山東省濰坊市正式發佈。

之前的2018年2月11日,由國家能源集團牽頭,國家電網公司等多家央企參與的跨學科、跨行業、跨部門的國家級產業聯盟——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簡稱“中國氫能聯盟”)在北京宣告成立,《白皮書》正是由中國氫能聯盟發佈。

美國能源局的一份報告顯示,氫燃料的能量密度能達到汽油和柴油的三倍,能達到鋰電的十倍以上。不過,從當前的數據來看,我國氫能現狀有些薄弱。

《白皮書》中關於中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總體目標現狀(2019年)的圖表顯示,氫能源在國內能源比例中僅佔比2.7%,產業產值3000億元,加氫站23座,燃料電池車0.2萬輛。

一位汽車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目前加氫站的前期成本僅設備就需要投入1000萬左右,固定資產比較重,而且現在氫燃料汽車數量很少,加氫站要想盈利,困難非常大。

在另外一位長三角區域新能源產業人士看來,要有足夠量的車支撐,加氫站才能夠自主經營。沒有足夠的加氫站,用戶也不願意去買氫燃料電池的車。等於是站等車、車等站,最後陷入一個互相等的循環。

產業鏈的發展需要基本的配套設施,政府在這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記者注意到,進入2019年,廣東、山西等10個省份將發展氫能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山東、河北、浙江等省份陸續發佈本地氫能發展產業規劃。

“今天是個里程碑的日子。”山東省副省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在《白皮書》發佈會上說,6月26日是中國氫能聯盟成立的第500天,這天發佈了代表中國的高質量的氫能源《白皮書》,這也標誌著中國氫能源產業開始進入正常的規劃軌道,將沿著氫能發展的正確道路前進。

按照《白皮書》設定的總體目標,到2050年,氫能在中國能源體系中的佔比約為10%,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年經濟產值將達12萬億元,全國加氫站達到10000座以上,交通運輸、工業等領域將實現氫能普及應用,燃料電池車產量達到520萬輛/年,固定式發電裝置2萬臺套/年,燃料電池系統產能550萬臺套/年。

長遠目標的實現,少不了企業與項目的支撐。從中國現狀看,能源與製造大型骨幹企業加速佈局,截至2018年底,國內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鏈涉及規模以上企業約309家,能源與製造業大型骨幹企業數量佔比約20%。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12萬億的產值是2050年的目標,但瞄準商機的企業,早已開始摩拳擦掌。比如,2017年12月18日,濰柴發佈2020-2030戰略,2030年以前,濰柴新能源業務要引領全球行業發展,投資500億元建設新能源產業基地。

在6月26日的《白皮書》發佈會上,濰柴動力董事長譚旭光表示,濰柴所作的這些佈局,都是為了在2030年前濰柴的新能源業務能走向世界一流水平,也為實現這一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