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帶了多少人?為什麼能迅速擊潰大順和南明?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闖王”李自成率大順軍攻下了明朝首都北京,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類似的一幕在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許多回,這往往意味著一箇舊王朝的終結和一個新王朝的誕生。但這一次,歷史卻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清軍入關帶了多少人?為什麼能迅速擊潰大順和南明?

1644年四月初,大順軍攻克北京的消息傳到了滿清這邊。大臣范文程向攝政王多爾袞上書奏請出兵南下,奪取中原。多爾袞接受了這一建議,並立即展開戰爭動員。在清都盛京(今瀋陽)的朝鮮使者對當時情況做了這樣的記載:“頃日,九王(指多爾袞)聞中國本坐空虛,數日之內急聚兵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歲以上,無不從軍,成敗之判,在此一舉。”四月九日,多爾袞“統領滿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漢軍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聲炮起行”。從這些記載上可以看出,滿清當時是舉傾國之兵南下了。

鎮守山海關的原明朝遼東總兵吳三桂在得知了崇禎皇帝殉國的消息後,起初接受了李自成的勸降,並率部前往北京朝見新主。可是,當吳三桂到達河北玉田縣,離北京城已經只有一步之遙時,他卻突然改變主意決定投降滿清,並率部重新殺回山海關。李自成聞訊後急率大順軍趕赴山海關與吳三桂、滿清組成的聯軍展開激戰,結果以李自成大敗告終。之後清軍一路乘勝追擊,僅僅用了一年時間,就迅速擊潰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明朝殘餘勢力在南方組建的南明弘光政權。那麼問題來了,清軍一路推進,銳不可當,到底在入關時帶了多少人馬呢?

清軍入關帶了多少人?為什麼能迅速擊潰大順和南明?

關於清軍入關時帶了多少人存在好幾種說法,有的說二十萬,有的說十五萬,也有的說十三萬。事實上,這些說法都不準確。在雍正皇帝主持編著的清史文獻《大義覺迷錄》中其實已經給出了標準答案:“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師時,兵亦不過十萬。夫以十萬之眾,而服十五省之天下,豈人力所能強哉!”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清軍當時總兵力在十萬左右。

既然知道了清軍入關時僅有十萬餘人,那麼另一個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清軍憑十萬之眾就能在短短一年時間內,相繼擊潰了大順政權和南明弘光政權呢?要知道無論是大順還是南明,總兵力都不下百萬。為什麼人數佔絕對優勢的一方,反而被徹底碾壓呢?

清軍入關帶了多少人?為什麼能迅速擊潰大順和南明?

關於這個問題,《大義覺迷錄》中也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其時統領士卒者,即明之將弁;披堅執銳者,即明之甲兵也。”清軍入關後,原先明朝的文臣武將紛紛率部投降。起初投降的還是幾千、幾萬人,而到了後來,竟然發展到整支部隊數十萬人看到清軍過來就直接投降,比如南明“江北四鎮”中的劉澤清、劉良佐都是如此。更讓人無力吐槽的是,清軍抵達南京前,南京還有二十餘萬大軍,結果弘光皇帝朱由崧偷偷開溜,留守在南京的大臣趙之龍、王鐸、錢謙益等人獻城降清,清軍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南明的京師。

因此,清朝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滿清八旗軍發揮的作用並不是很大,最主要依靠的就是利用這些投降的漢人軍隊,去攻打那些尚未投降的漢人軍隊。南明弘光政權覆滅後,各地抗清勢力才紛紛崛起。但此時清朝已經擁兵百萬,佔據了絕對優勢,再想逆風翻盤,顯然已無力迴天了。

參考文獻:《朝鮮李朝實錄》、《清世祖實錄》、《大義覺迷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