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廠衛特務機構

明朝 劉瑾 明成祖 明武宗 林慮散人 2017-04-12

說起明朝,就不得不說下明代的特務統治,也就是“廠衛”。廠衛機構包括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內行廠。

明代廠衛特務機構

錦衣衛、設於洪武十五年,設指揮使一人、同知二人、僉使三人,鎮撫使二人,十四所千戶十四人,副千戶,十四人,百戶若干,另還有總旗、小旗若干人。錦衣衛的職責是侍衛皇帝,掌管儀仗。朱元璋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其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錦衣衛直接聽命皇帝,可以不經法定手續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錦衣衛使一般由皇帝親信充任,不過在宦官專權時,也有宦官充任。

東廠、朱棣經過靖難之役推翻了建文帝,在南京自行登基,是為明成祖永樂皇帝。但當時社會上對永樂政權的合法性異議紛起。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二月,朱棣為了鎮壓政治上的反對力量,決定建立一個新的機構,是為“東緝事廠”,簡稱“東廠”。這是一個地道的祕密警察機關,也是世界歷史上最早設立的國家特務情報機關。東廠的首領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也稱廠公或督主,通常以司禮監秉筆太監中最受皇帝寵信的人來擔任此職。提督東廠之下,設有掌刑千戶、理刑千戶各一員,設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役長相當於小隊長,又叫“檔頭”,共有一百多人,役長各統帥番役數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幹事”有數千人。自統領以下人員遍佈天下,偵緝訪知。偵察範圍很廣,官府民間,京師邊防,無所不有,偵察內容大到政治、軍事、經濟,小到吃、喝、拉、撒、睡都在範圍內。此外還有一個特別的任務,就是監視錦衣衛。

西廠、明憲宗為加強特務統治,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於東廠之外增設西廠,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因遭反對,被迫撤銷。明武宗正德元年短暫復開五年後又被撤銷。

內行廠、明武宗正德初年,當時司禮監太監劉瑾與掌管東廠和掌管西廠的提督太監有矛盾,便在京師榮府舊倉地,另設內行廠,自成系統,偵緝範圍比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三個特務機構還要大,除監察臣民外,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也在監察之例,權勢居東、西廠之上。正德五年劉瑾倒臺後,內行廠與西廠一同被裁撤。

東廠、西廠、內行廠和錦衣衛是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這三個司法機關以外設置的直接聽命於皇帝,執掌“詔獄”的特務機構。共同點都是監視、偵查、鎮壓官吏的不法行為,即“巡查緝捕”。錦衣衛偵伺一切官民,廠則偵察官民和錦衣衛,西廠有時還監視東廠,內行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而皇帝直接領導與監督所有偵察機關,構成一套偵察特務體系。錦衣衛的首領稱為指揮使(或指揮同知、指揮僉事),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很少由太監擔任,屬於外臣。而東廠、西廠、內行廠的首領是宦官,即內臣。在與錦衣衛的關係上,東廠後來居上,皇帝賦予東廠督主監督錦衣衛人員的權力,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 。

大明王朝建立的這些特務機構,其目的是為了控制朝野官民的言行,以維護朱明王朝江山永固。有明一代,上到流血漂杵的冤獄,內閣大臣的升降,下至民間的風吹草動,地方官員的選拔任用,無不插手其間。特務統治是一把雙刃劍,在維護和鞏固皇權的同時,也傷害了王朝。眾多特務機關連成一氣,爭著偵緝羅織,特務多如牛毛,遍佈天下,即使是窮鄉僻壤也有他們的蹤跡,他們敲骨吸髓,殺人如麻,搞得天怒人怨,臣民離心,使官民都籠罩在一片極端的恐怖之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