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甲申年大同兵亂'

"

作者:吳天有

"

作者:吳天有

明代甲申年大同兵亂

明朝嘉靖三年,也是農曆的甲申年。這一年,對於大同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是年七月,大同軍戶譁亂。從禍端首起,到次年三月平息,騷亂長達八個月之久。外患之外,又加內亂,大同軍民苦不堪言。

甲申大同兵亂,是由大同鎮城以北的水口、宣寧等五堡修築和屯兵的處置不當所引起的。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喜歡玩戰爭遊戲的正德皇帝駕崩。嘉靖皇帝繼位後,明朝北疆再次吃緊。從正德駕崩的當年起,明廷就邊報不斷。是年十一月,“虜犯大同中路,總兵官杭雄等督兵拒之。”嘉靖元年(1522)十二月,“虜寇山西,掠偏頭關外。”嘉靖二年正月,“小王子萬餘騎入沙河堡,總兵官杭雄與戰,卻之。”嘉靖二年(1523)三月,“虜大舉寇大同,總兵官杭雄不能御。”

為了加強大同鎮的防守,嘉靖元年(1522)七月二十五日,直隸巡按御史張欽上疏:“大同鎮城迤北百餘里,俱平原空闊,故有宣寧、水口、黑山三堡所,宜修葺增兵,設將分守其地。”兵部覆議:“請行提督侍郎同鎮巡官查勘具奏。”得到嘉靖帝批准。嘉靖二年(1523)九月八日,巡撫大同都御史張文錦再次上疏:“大同北無亭障,又長城歲久浸壞,虜入即至城下。”請求在大同鎮城以北九十里處修葺三堡,並增築兩堡,作為大同鎮城的藩籬,得到明廷的批准。第二年七月,修葺和增築的水口、宣寧、黑山、柳溝、樺溝五堡告成。張文錦便試圖遷徙大同鎮兵卒屯駐,以每堡屯駐五百戶,共需遷徙鎮城軍戶二千五百餘戶駐紮。新築的五堡緊鄰邊外,鎮兵恐懼,私下裡互相說:“離城下二十里,都苦於虜寇的抄掠,沒有安靜的日子。現在,五堡孤懸百里,敵至誰來相互救援者?”不肯前去,請求另行招募新兵,文錦不允許。鎮兵又請求只讓兵卒駐紮,不帶家口,文錦仍然不允許。遷徙的軍令下達後,鎮兵遲遲不肯行動。張文錦嚴令鎮兵前往,參將賈鑑杖責隊長,並揚言抗命不去者,每人杖打四十軍棍,引發眾怒。驍兵郭鑑、柳忠等糾集眾軍士,乘夜將賈鑑營帳圍住,將其殺死,屍體分裂。亂兵呼擁著出逃,佔據焦山墩。

張文錦考慮到焦山墩接近邊地,亂兵一旦與邊外虜寇勾結,將會成為大患。便派遣副總兵時陳、遊擊葉宗招撫回鎮,並趁夜捕獲把總指揮關山,“下獄究所由”。得到消息,已經解散的亂兵們連夜聯絡聚集。第二天天亮,亂兵們蜂擁至大同府門前,放火燒燬大同府門,並闖入大同行都司,打開監獄劫持囚犯。又將都察院圍住,焚燬都察院門。巡撫張文錦倉猝間越牆躲入明宗室博野王府。亂兵們便將王府圍了起來,向府內喊話:“巡撫不出來,我們就將王宮一起燒燬。”博野王害怕,交出張文錦。可憐張文錦,一出王府大門,就被亂兵打死,屍體遭分裂。接著,亂兵們打開武器庫,搶奪兵器甲冑等武裝起來,將城門封堵起來。又將鎮守、總兵公署等焚燬。鎮守太監王鄞、總兵江桓倉惶出逃,倖免於難。亂兵們從獄中請出已經革職的前任總兵官朱振,逼他做頭目。朱振見推辭不掉,便對他們說:“我必須和你們約定三條:不能侵犯明宗室,不能搶掠倉庫,不能縱火殺人。如果能依我就可以;不依,殺了我也不幹。”亂兵們一起說:“唯命。”

八月初一,消息傳到明廷。廷議後,嘉靖皇帝在“咎文錦撫馭失宜,賈鑑督工嚴刻,激眾致變”的同時,採取了三項應對措施:一是“命兵部左侍郎李昆宣敕赦之”,以防事態進一步擴大;二是鑑於原巡撫張文錦已遇難,原鎮守太監王鄞、總兵江桓等已逃離大同,“改宣府都御史李鐸巡撫大同,命太監武忠代鎮守,升都指揮桂勇署都督僉事代總兵,各趣令速往”;三是“令宣府鎮巡官飭備觀變,山西、保定鎮巡官固守關隘,團營內外官選鋒聽徵,計部預備糧草,俱以密敕行事。”此後,桂勇又建議,將張文錦所奏請的聚樂、高山兩處士卒也撤回,以安撫軍心。

李鐸因母親去世,沒有就任大同巡撫。八月二十一日,明廷改升山西按察司蔡天祐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地方。二十九日,明廷又下詔免除原大同總兵官朱振罪,以期配合解決大同軍亂。

其後,兵部左侍郎李昆到達大同,草草地向亂軍宣讀明廷的敕免詔書後,就急著趕回了京城。九月,巡撫蔡天佑臨危受命,到任大同,與鎮守太監武忠、總兵官桂勇、副總兵朱振等召集亂卒,宣諭朝廷恩威、安集良善。通過反覆開諭,人心稍定,暫時解散。

但大同亂兵已成驚弓之鳥,驚疑不定,稍有動靜便“人心洶洶”。其中,也有一些亂兵趁機搶掠、奸盜,形勢十分混亂。十月,甘肅地方告急。明廷從京城派兵前去抗禦,大軍途經大同,亂兵以為明廷派兵前來征剿,群情再次亢奮,呼哨著把守大同四門,鼓譟鬧事。十一月十一日,亂兵殺知縣王文昌,縱火燒縣衙,延及居民百餘家。並將代王府圍住,逼請代王嚮明廷求赦令。代王恐懼,攜帶二子連夜逃到了宣府避難。

在解決大同兵亂的問題上,明廷官員持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主張派大軍征剿,“討逆除凶,以正國法。”以在京的兵部成員為主。因為,此前在嘉靖元年,已經有甘肅五衛軍卒大亂,殺死巡撫都御史許銘並焚其屍。他們認為在處理甘肅兵卒譁變的問題上,朝廷過於寬宥,才導致大同兵卒今日的效尤。一種意見主張以安撫為主,以巡按直隸御史王官和巡撫都御史蔡天祐等為主。他們身處大同現場,對問題看得更清楚些。他們認為:“亂卒方囂,大兵壓境,是驅之叛也。”“在外者勞師費財,在內者受慘被禍。”同時,真正猖亂的,不過是少數幾人,大多數是被脅迫。也是朝廷用人不當,“以致激成禍變”。

嘉靖皇帝在事變之初,主張以安撫為主。但由於事變遲遲得不到解決,便於十一月十九日,令兵部召集群臣商討對策。兵部認為:對大同軍亂之事,以前過分姑息,有些失策,不能正國法。“以故悍卒愈驕,屢行稱亂。今若又專為撫處,則聲威損於九邊,紀綱難以復振。”奏請皇上特遣大臣總督宣、大軍務,以制其變。嘉靖帝表示同意,令“詔胡瓚兼左僉都御史,總制宣、大軍務,魯綱充總兵官,調兵次大同近地,相機撫剿。”

令下,胡瓚、魯綱兵至陽和,城中亂兵恐懼加劇。巡撫蔡天佑一面“以賊居中,黨與糾結,蹂躪良善,且憑堅,兵難卒下”,“上疏力陳其不可。”一面安撫兵民:“兵來惟誅首惡,脅從不問也,汝輩勿助惡即良民無事矣。”。胡瓚駐兵陽和,傳檄密令桂勇督城中兵卒設計擒獲首惡。並定下賞格:“擒縛首惡的,賞銀五百兩,升受三級。擒縛助惡的,賞銀二百兩,升授二級。脅從無罪的,事畢也各賞三兩。”在重兵壓境之下,亂軍開始恐慌,許多人以求自保,內部出現分裂。十一月十五日,郭鑑、柳忠等十一名亂卒首領被擒,斬首後將首級裝入匣內,送交胡瓚。胡瓚大喜,請班師回京。

不料,兩天後又生變故。郭鑑的父親郭疤子糾結胡雄、黃臣、徐氈兒等倡亂報復,夜圍桂勇府第,大肆搶掠,殺桂勇家口十餘人,並劫持桂勇至葉宗總兵府。得到消息後,巡撫蔡天佑立即與太監武忠前去處置。經過反覆譬曉,眾亂兵稍稍安定下來,桂勇得救。在天佑的勸說下,亂兵轉而害怕起來,請求天佑奏請明廷停止進剿。天佑說:“你們作孽至此,現在如果能擒獲首惡,我親自為你們轉達,大軍可以停止進剿。”亂卒反戈,將徐氈兒等首惡四人擒獲,送交天佑。郭疤子等見事態不妙,趁亂逃出城外。

郭疤子復仇的消息傳到陽和,胡瓚上言:“亂軍乍順乍叛,反覆不常,必天兵臨境,督本城將領設法擒薙,乃可底定。”嘉靖皇帝震怒:“大同軍士叛逆已屢有敕旨,擒斬首惡,赦其脅從,乃復肆凶悖,自取誅滅。”詔令桂勇回京,以朱振代替桂勇出任大同鎮總兵官,並督令胡瓚即刻進剿。胡瓚即欲提兵而西。為避免覆巢之下,玉石俱焚,天佑將擒獲的首惡四人斬首,將首級裝於匣內送交胡瓚,請求胡瓚暫緩進剿。並上疏明廷:“首惡已誅,其餘僅剩黨,容易處置”。疏上明廷,嘉靖皇帝覺得有理,命胡瓚班師回京。

嘉靖四年(1525)二月,蔡天佑曉諭鎮城兵民各安所業,將劫取的軍器等一律上繳,局勢基本穩定了下來。不料,郭疤子、胡雄等潛入城內,通過威脅利誘,重新糾集起數十人,趁夜縱火燒燬總兵朱振府第。第二天,天佑再次召集眾兵卒訓諭:朝廷班師回京,是不屠城之意,如果再執迷不悟,將是咎由自取。大家說:“夜裡倡亂行凶者,我們都知道,請將四門關閉,挨家挨戶搜索。”在兵卒們的協助指認下,郭疤子、胡雄等四十人很快被捕獲,人人稱快。三月,胡雄、郭疤子等四人被處凌遲,其餘人犯問斬。至此,大同兵亂告於平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