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建築 明朝 文物 高臺 開封 考古 河南 瓷器 清朝 開封市文廣旅局 2019-09-16
"

原創: 王三營

永寧王為明代周藩郡王,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為周王朱橚庶六子,始封於永樂初年。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末代永寧王朱在鏜薨,無子除國。從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至末代永寧王朱在鏜,共歷八代196年。永寧王府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廟街中段路西。經勘探,整個王府遺址平面呈長方形,邊緣有寬約1.6米的夯土包磚牆圍繞,南北通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15米。整座王府遺址建築佈局包括東、中、西三處院落,中院為主院,東院及西院為跨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重點發掘揭露了中軸線院落。主院地面距今地表深約5米,疊壓在厚約2.5米的淤土層下,佈局呈中軸對稱的四重三進式院落,中軸線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王府南大門、隔牆(照壁?)、儀門、前廳房、後廳房、花園(假山、水池)等。該院每棟主體建築之間沿中軸線有踏道或甬道相連,前廳房與後廳房均有附屬的東西廂房。儀門與甬路L1、前廳房,前廳房與後廳房、甬路L2組合形成了兩組工字形殿。


"

原創: 王三營

永寧王為明代周藩郡王,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為周王朱橚庶六子,始封於永樂初年。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末代永寧王朱在鏜薨,無子除國。從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至末代永寧王朱在鏜,共歷八代196年。永寧王府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廟街中段路西。經勘探,整個王府遺址平面呈長方形,邊緣有寬約1.6米的夯土包磚牆圍繞,南北通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15米。整座王府遺址建築佈局包括東、中、西三處院落,中院為主院,東院及西院為跨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重點發掘揭露了中軸線院落。主院地面距今地表深約5米,疊壓在厚約2.5米的淤土層下,佈局呈中軸對稱的四重三進式院落,中軸線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王府南大門、隔牆(照壁?)、儀門、前廳房、後廳房、花園(假山、水池)等。該院每棟主體建築之間沿中軸線有踏道或甬道相連,前廳房與後廳房均有附屬的東西廂房。儀門與甬路L1、前廳房,前廳房與後廳房、甬路L2組合形成了兩組工字形殿。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遠景

遺蹟遺物

大門(F9)為五間三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9.7米,進深兩間8.8米。門前對應3門有臺階3道。臺階前左右兩側有上馬石兩尊。綠釉琉璃瓦屋頂,瓦當、滴水等建築構件以龍紋為主。瓦當長32~33.5釐米、寬14.8~17.5釐米,滴水長39釐米、寬25.8~28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五樣、六樣。大門兩側八字閃牆,牆寬約1.6米,牆面塗紅,藍釉琉璃瓦牆帽。大門北側正中有三道斜坡式礓石察通往院內。大門向北與儀門之間有1道東西向隔牆將兩門之間的空間分割為南北兩部分,隔牆東端南北兩側有掖門相通。


"

原創: 王三營

永寧王為明代周藩郡王,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為周王朱橚庶六子,始封於永樂初年。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末代永寧王朱在鏜薨,無子除國。從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至末代永寧王朱在鏜,共歷八代196年。永寧王府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廟街中段路西。經勘探,整個王府遺址平面呈長方形,邊緣有寬約1.6米的夯土包磚牆圍繞,南北通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15米。整座王府遺址建築佈局包括東、中、西三處院落,中院為主院,東院及西院為跨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重點發掘揭露了中軸線院落。主院地面距今地表深約5米,疊壓在厚約2.5米的淤土層下,佈局呈中軸對稱的四重三進式院落,中軸線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王府南大門、隔牆(照壁?)、儀門、前廳房、後廳房、花園(假山、水池)等。該院每棟主體建築之間沿中軸線有踏道或甬道相連,前廳房與後廳房均有附屬的東西廂房。儀門與甬路L1、前廳房,前廳房與後廳房、甬路L2組合形成了兩組工字形殿。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遠景

遺蹟遺物

大門(F9)為五間三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9.7米,進深兩間8.8米。門前對應3門有臺階3道。臺階前左右兩側有上馬石兩尊。綠釉琉璃瓦屋頂,瓦當、滴水等建築構件以龍紋為主。瓦當長32~33.5釐米、寬14.8~17.5釐米,滴水長39釐米、寬25.8~28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五樣、六樣。大門兩側八字閃牆,牆寬約1.6米,牆面塗紅,藍釉琉璃瓦牆帽。大門北側正中有三道斜坡式礓石察通往院內。大門向北與儀門之間有1道東西向隔牆將兩門之間的空間分割為南北兩部分,隔牆東端南北兩側有掖門相通。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正視圖(自南向北)

儀門為三間一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2.8米,進深兩間8.6米。門北側東西兩側有門房。灰瓦綠琉璃剪邊屋頂,綠釉琉璃瓦以龍紋為主,間有少量花卉紋。瓦當長28.5~32.5釐米、寬13.3~15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七樣、八樣。垂獸首尾長52釐米、高45釐米。儀門前有礓石察式踏跺1組,垂帶石包邊,中線位置殘存壁石3塊,靠南端2塊陛石表面雕刻有海浪及游魚等紋飾。

儀門北側有高臺甬路(L1)通往前廳房月臺,路寬3.2米、高0.8米。路中線及邊緣鋪青石板,中間夾鋪青磚。甬路東西兩側天井內各植有樹木1列,每列4棵。


"

原創: 王三營

永寧王為明代周藩郡王,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為周王朱橚庶六子,始封於永樂初年。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末代永寧王朱在鏜薨,無子除國。從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至末代永寧王朱在鏜,共歷八代196年。永寧王府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廟街中段路西。經勘探,整個王府遺址平面呈長方形,邊緣有寬約1.6米的夯土包磚牆圍繞,南北通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15米。整座王府遺址建築佈局包括東、中、西三處院落,中院為主院,東院及西院為跨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重點發掘揭露了中軸線院落。主院地面距今地表深約5米,疊壓在厚約2.5米的淤土層下,佈局呈中軸對稱的四重三進式院落,中軸線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王府南大門、隔牆(照壁?)、儀門、前廳房、後廳房、花園(假山、水池)等。該院每棟主體建築之間沿中軸線有踏道或甬道相連,前廳房與後廳房均有附屬的東西廂房。儀門與甬路L1、前廳房,前廳房與後廳房、甬路L2組合形成了兩組工字形殿。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遠景

遺蹟遺物

大門(F9)為五間三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9.7米,進深兩間8.8米。門前對應3門有臺階3道。臺階前左右兩側有上馬石兩尊。綠釉琉璃瓦屋頂,瓦當、滴水等建築構件以龍紋為主。瓦當長32~33.5釐米、寬14.8~17.5釐米,滴水長39釐米、寬25.8~28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五樣、六樣。大門兩側八字閃牆,牆寬約1.6米,牆面塗紅,藍釉琉璃瓦牆帽。大門北側正中有三道斜坡式礓石察通往院內。大門向北與儀門之間有1道東西向隔牆將兩門之間的空間分割為南北兩部分,隔牆東端南北兩側有掖門相通。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正視圖(自南向北)

儀門為三間一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2.8米,進深兩間8.6米。門北側東西兩側有門房。灰瓦綠琉璃剪邊屋頂,綠釉琉璃瓦以龍紋為主,間有少量花卉紋。瓦當長28.5~32.5釐米、寬13.3~15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七樣、八樣。垂獸首尾長52釐米、高45釐米。儀門前有礓石察式踏跺1組,垂帶石包邊,中線位置殘存壁石3塊,靠南端2塊陛石表面雕刻有海浪及游魚等紋飾。

儀門北側有高臺甬路(L1)通往前廳房月臺,路寬3.2米、高0.8米。路中線及邊緣鋪青石板,中間夾鋪青磚。甬路東西兩側天井內各植有樹木1列,每列4棵。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遺址前廳房及月臺、甬路

甬路兩側為前廳房附屬的東西廂房(F2、F3),兩廂房亦為高臺式建築。西廂房面闊五間19.7米,進深兩間9.4米。東廂房面闊五間20米,進深兩間8.9米。廂房明間前均有臺階5級通往天井,廂房北半部臺基與月臺相連。

前廳房(F1)為王府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建築。面闊五間24.7米,進深三間19.8米,室內近一半區域為清代建築基礎所打破,未打破區域仍殘存有鋪地方磚,方磚邊長47釐米、厚5釐米。從房屋周圍坍塌堆積的建築構件來判斷,屋面為綠釉琉璃瓦,瓦當、滴水多飾龍紋。西牆外坍塌磚瓦堆積中出土正脊鴟吻拼塊2件,拼塊高56~61釐米、寬38~39釐米、厚16~31釐米。正吻通高應為121~144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房前有青石板鋪砌的臺階三級,臺階下為月臺。


"

原創: 王三營

永寧王為明代周藩郡王,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為周王朱橚庶六子,始封於永樂初年。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末代永寧王朱在鏜薨,無子除國。從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至末代永寧王朱在鏜,共歷八代196年。永寧王府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廟街中段路西。經勘探,整個王府遺址平面呈長方形,邊緣有寬約1.6米的夯土包磚牆圍繞,南北通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15米。整座王府遺址建築佈局包括東、中、西三處院落,中院為主院,東院及西院為跨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重點發掘揭露了中軸線院落。主院地面距今地表深約5米,疊壓在厚約2.5米的淤土層下,佈局呈中軸對稱的四重三進式院落,中軸線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王府南大門、隔牆(照壁?)、儀門、前廳房、後廳房、花園(假山、水池)等。該院每棟主體建築之間沿中軸線有踏道或甬道相連,前廳房與後廳房均有附屬的東西廂房。儀門與甬路L1、前廳房,前廳房與後廳房、甬路L2組合形成了兩組工字形殿。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遠景

遺蹟遺物

大門(F9)為五間三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9.7米,進深兩間8.8米。門前對應3門有臺階3道。臺階前左右兩側有上馬石兩尊。綠釉琉璃瓦屋頂,瓦當、滴水等建築構件以龍紋為主。瓦當長32~33.5釐米、寬14.8~17.5釐米,滴水長39釐米、寬25.8~28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五樣、六樣。大門兩側八字閃牆,牆寬約1.6米,牆面塗紅,藍釉琉璃瓦牆帽。大門北側正中有三道斜坡式礓石察通往院內。大門向北與儀門之間有1道東西向隔牆將兩門之間的空間分割為南北兩部分,隔牆東端南北兩側有掖門相通。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正視圖(自南向北)

儀門為三間一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2.8米,進深兩間8.6米。門北側東西兩側有門房。灰瓦綠琉璃剪邊屋頂,綠釉琉璃瓦以龍紋為主,間有少量花卉紋。瓦當長28.5~32.5釐米、寬13.3~15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七樣、八樣。垂獸首尾長52釐米、高45釐米。儀門前有礓石察式踏跺1組,垂帶石包邊,中線位置殘存壁石3塊,靠南端2塊陛石表面雕刻有海浪及游魚等紋飾。

儀門北側有高臺甬路(L1)通往前廳房月臺,路寬3.2米、高0.8米。路中線及邊緣鋪青石板,中間夾鋪青磚。甬路東西兩側天井內各植有樹木1列,每列4棵。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遺址前廳房及月臺、甬路

甬路兩側為前廳房附屬的東西廂房(F2、F3),兩廂房亦為高臺式建築。西廂房面闊五間19.7米,進深兩間9.4米。東廂房面闊五間20米,進深兩間8.9米。廂房明間前均有臺階5級通往天井,廂房北半部臺基與月臺相連。

前廳房(F1)為王府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建築。面闊五間24.7米,進深三間19.8米,室內近一半區域為清代建築基礎所打破,未打破區域仍殘存有鋪地方磚,方磚邊長47釐米、厚5釐米。從房屋周圍坍塌堆積的建築構件來判斷,屋面為綠釉琉璃瓦,瓦當、滴水多飾龍紋。西牆外坍塌磚瓦堆積中出土正脊鴟吻拼塊2件,拼塊高56~61釐米、寬38~39釐米、厚16~31釐米。正吻通高應為121~144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房前有青石板鋪砌的臺階三級,臺階下為月臺。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儀門西耳房坍塌的屋頂

前廳房明間中部偏北鋪地方磚下發現墓葬1座(M1),墓室內清理髮現棺木2具,棺內各有人骨1具。東棺內隨葬銅鏡1面、銅錢若干枚、銅牌2塊。西棺內隨葬銅簪1枚,珍珠、珊瑚串珠若干枚。經鑑定,東棺內個體為男性,死亡年齡35~40歲。西棺內個體為女性,死亡年齡50~55歲。

前廳房北側為後廳房(F10)及附屬東西廂房(F4、F5),該區域擾亂破壞較嚴重。後廳房面闊五間24.7米,進深三間13.5米,僅殘存臺基及零星鋪磚。房前月臺東西長13.4米、寬約6米、高0.8米。月臺南側有高臺甬路(L2)通往前廳房,甬路寬約3.1米、高0.8米。甬路兩側為後廳房附屬東西廂房,兩廂房擾亂破壞嚴重,僅殘存部分牆基及零星鋪地磚、石柱礎等建築構件。東廂房面闊五間18.3米,進深兩間6.9米。西廂房面闊五間17.7米,進深兩間7.5米。


"

原創: 王三營

永寧王為明代周藩郡王,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為周王朱橚庶六子,始封於永樂初年。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末代永寧王朱在鏜薨,無子除國。從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至末代永寧王朱在鏜,共歷八代196年。永寧王府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廟街中段路西。經勘探,整個王府遺址平面呈長方形,邊緣有寬約1.6米的夯土包磚牆圍繞,南北通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15米。整座王府遺址建築佈局包括東、中、西三處院落,中院為主院,東院及西院為跨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重點發掘揭露了中軸線院落。主院地面距今地表深約5米,疊壓在厚約2.5米的淤土層下,佈局呈中軸對稱的四重三進式院落,中軸線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王府南大門、隔牆(照壁?)、儀門、前廳房、後廳房、花園(假山、水池)等。該院每棟主體建築之間沿中軸線有踏道或甬道相連,前廳房與後廳房均有附屬的東西廂房。儀門與甬路L1、前廳房,前廳房與後廳房、甬路L2組合形成了兩組工字形殿。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遠景

遺蹟遺物

大門(F9)為五間三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9.7米,進深兩間8.8米。門前對應3門有臺階3道。臺階前左右兩側有上馬石兩尊。綠釉琉璃瓦屋頂,瓦當、滴水等建築構件以龍紋為主。瓦當長32~33.5釐米、寬14.8~17.5釐米,滴水長39釐米、寬25.8~28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五樣、六樣。大門兩側八字閃牆,牆寬約1.6米,牆面塗紅,藍釉琉璃瓦牆帽。大門北側正中有三道斜坡式礓石察通往院內。大門向北與儀門之間有1道東西向隔牆將兩門之間的空間分割為南北兩部分,隔牆東端南北兩側有掖門相通。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正視圖(自南向北)

儀門為三間一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2.8米,進深兩間8.6米。門北側東西兩側有門房。灰瓦綠琉璃剪邊屋頂,綠釉琉璃瓦以龍紋為主,間有少量花卉紋。瓦當長28.5~32.5釐米、寬13.3~15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七樣、八樣。垂獸首尾長52釐米、高45釐米。儀門前有礓石察式踏跺1組,垂帶石包邊,中線位置殘存壁石3塊,靠南端2塊陛石表面雕刻有海浪及游魚等紋飾。

儀門北側有高臺甬路(L1)通往前廳房月臺,路寬3.2米、高0.8米。路中線及邊緣鋪青石板,中間夾鋪青磚。甬路東西兩側天井內各植有樹木1列,每列4棵。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遺址前廳房及月臺、甬路

甬路兩側為前廳房附屬的東西廂房(F2、F3),兩廂房亦為高臺式建築。西廂房面闊五間19.7米,進深兩間9.4米。東廂房面闊五間20米,進深兩間8.9米。廂房明間前均有臺階5級通往天井,廂房北半部臺基與月臺相連。

前廳房(F1)為王府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建築。面闊五間24.7米,進深三間19.8米,室內近一半區域為清代建築基礎所打破,未打破區域仍殘存有鋪地方磚,方磚邊長47釐米、厚5釐米。從房屋周圍坍塌堆積的建築構件來判斷,屋面為綠釉琉璃瓦,瓦當、滴水多飾龍紋。西牆外坍塌磚瓦堆積中出土正脊鴟吻拼塊2件,拼塊高56~61釐米、寬38~39釐米、厚16~31釐米。正吻通高應為121~144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房前有青石板鋪砌的臺階三級,臺階下為月臺。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儀門西耳房坍塌的屋頂

前廳房明間中部偏北鋪地方磚下發現墓葬1座(M1),墓室內清理髮現棺木2具,棺內各有人骨1具。東棺內隨葬銅鏡1面、銅錢若干枚、銅牌2塊。西棺內隨葬銅簪1枚,珍珠、珊瑚串珠若干枚。經鑑定,東棺內個體為男性,死亡年齡35~40歲。西棺內個體為女性,死亡年齡50~55歲。

前廳房北側為後廳房(F10)及附屬東西廂房(F4、F5),該區域擾亂破壞較嚴重。後廳房面闊五間24.7米,進深三間13.5米,僅殘存臺基及零星鋪磚。房前月臺東西長13.4米、寬約6米、高0.8米。月臺南側有高臺甬路(L2)通往前廳房,甬路寬約3.1米、高0.8米。甬路兩側為後廳房附屬東西廂房,兩廂房擾亂破壞嚴重,僅殘存部分牆基及零星鋪地磚、石柱礎等建築構件。東廂房面闊五間18.3米,進深兩間6.9米。西廂房面闊五間17.7米,進深兩間7.5米。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八字牆前坍塌的藍釉琉璃磚瓦堆積

後廳房向北約12米處為灰色土層層堆砌而成的假山1座,殘高近5米。假山北坡有池塘一方,南北長5.8米、東西寬4.7米、深1~1.3米。假山再北為王府北牆。

除前廳房M1兩具人骨外,遺址不同地點還陸續發現掩埋於淤積層下的人骨遺骸13具,這些人骨姿態各異,呈現非正常死亡特徵。


"

原創: 王三營

永寧王為明代周藩郡王,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為周王朱橚庶六子,始封於永樂初年。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末代永寧王朱在鏜薨,無子除國。從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至末代永寧王朱在鏜,共歷八代196年。永寧王府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廟街中段路西。經勘探,整個王府遺址平面呈長方形,邊緣有寬約1.6米的夯土包磚牆圍繞,南北通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15米。整座王府遺址建築佈局包括東、中、西三處院落,中院為主院,東院及西院為跨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重點發掘揭露了中軸線院落。主院地面距今地表深約5米,疊壓在厚約2.5米的淤土層下,佈局呈中軸對稱的四重三進式院落,中軸線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王府南大門、隔牆(照壁?)、儀門、前廳房、後廳房、花園(假山、水池)等。該院每棟主體建築之間沿中軸線有踏道或甬道相連,前廳房與後廳房均有附屬的東西廂房。儀門與甬路L1、前廳房,前廳房與後廳房、甬路L2組合形成了兩組工字形殿。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遠景

遺蹟遺物

大門(F9)為五間三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9.7米,進深兩間8.8米。門前對應3門有臺階3道。臺階前左右兩側有上馬石兩尊。綠釉琉璃瓦屋頂,瓦當、滴水等建築構件以龍紋為主。瓦當長32~33.5釐米、寬14.8~17.5釐米,滴水長39釐米、寬25.8~28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五樣、六樣。大門兩側八字閃牆,牆寬約1.6米,牆面塗紅,藍釉琉璃瓦牆帽。大門北側正中有三道斜坡式礓石察通往院內。大門向北與儀門之間有1道東西向隔牆將兩門之間的空間分割為南北兩部分,隔牆東端南北兩側有掖門相通。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正視圖(自南向北)

儀門為三間一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2.8米,進深兩間8.6米。門北側東西兩側有門房。灰瓦綠琉璃剪邊屋頂,綠釉琉璃瓦以龍紋為主,間有少量花卉紋。瓦當長28.5~32.5釐米、寬13.3~15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七樣、八樣。垂獸首尾長52釐米、高45釐米。儀門前有礓石察式踏跺1組,垂帶石包邊,中線位置殘存壁石3塊,靠南端2塊陛石表面雕刻有海浪及游魚等紋飾。

儀門北側有高臺甬路(L1)通往前廳房月臺,路寬3.2米、高0.8米。路中線及邊緣鋪青石板,中間夾鋪青磚。甬路東西兩側天井內各植有樹木1列,每列4棵。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遺址前廳房及月臺、甬路

甬路兩側為前廳房附屬的東西廂房(F2、F3),兩廂房亦為高臺式建築。西廂房面闊五間19.7米,進深兩間9.4米。東廂房面闊五間20米,進深兩間8.9米。廂房明間前均有臺階5級通往天井,廂房北半部臺基與月臺相連。

前廳房(F1)為王府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建築。面闊五間24.7米,進深三間19.8米,室內近一半區域為清代建築基礎所打破,未打破區域仍殘存有鋪地方磚,方磚邊長47釐米、厚5釐米。從房屋周圍坍塌堆積的建築構件來判斷,屋面為綠釉琉璃瓦,瓦當、滴水多飾龍紋。西牆外坍塌磚瓦堆積中出土正脊鴟吻拼塊2件,拼塊高56~61釐米、寬38~39釐米、厚16~31釐米。正吻通高應為121~144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房前有青石板鋪砌的臺階三級,臺階下為月臺。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儀門西耳房坍塌的屋頂

前廳房明間中部偏北鋪地方磚下發現墓葬1座(M1),墓室內清理髮現棺木2具,棺內各有人骨1具。東棺內隨葬銅鏡1面、銅錢若干枚、銅牌2塊。西棺內隨葬銅簪1枚,珍珠、珊瑚串珠若干枚。經鑑定,東棺內個體為男性,死亡年齡35~40歲。西棺內個體為女性,死亡年齡50~55歲。

前廳房北側為後廳房(F10)及附屬東西廂房(F4、F5),該區域擾亂破壞較嚴重。後廳房面闊五間24.7米,進深三間13.5米,僅殘存臺基及零星鋪磚。房前月臺東西長13.4米、寬約6米、高0.8米。月臺南側有高臺甬路(L2)通往前廳房,甬路寬約3.1米、高0.8米。甬路兩側為後廳房附屬東西廂房,兩廂房擾亂破壞嚴重,僅殘存部分牆基及零星鋪地磚、石柱礎等建築構件。東廂房面闊五間18.3米,進深兩間6.9米。西廂房面闊五間17.7米,進深兩間7.5米。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八字牆前坍塌的藍釉琉璃磚瓦堆積

後廳房向北約12米處為灰色土層層堆砌而成的假山1座,殘高近5米。假山北坡有池塘一方,南北長5.8米、東西寬4.7米、深1~1.3米。假山再北為王府北牆。

除前廳房M1兩具人骨外,遺址不同地點還陸續發現掩埋於淤積層下的人骨遺骸13具,這些人骨姿態各異,呈現非正常死亡特徵。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大門前人骨

遺址內出土陶、瓷、石、玉、金、銀、銅、錫、琉璃、木、骨、角、貝等各類遺物1600餘件(套),主要為生活用品、建築構件、供器等。生活用品以瓷器為主,其次為陶、銅類器物及少量石、玉、金、銀、琉璃、木、骨、角、貝類器物。瓷器以青花瓷碗、碟、盤、杯等生活日用器皿為主,另外也出土有較多數量的夾砂粗瓷或灰陶質地的罐、盆、缸、甕等大件器皿。雜類生活用品主要有銅鏡、木雕版、象棋子、簪等。建築構件材質有琉璃、石、陶三類,以琉璃構件為主,器型主要有筒瓦、板瓦、瓦當、滴水、鴟吻、垂獸、走獸、脊飾磚、當溝瓦等,琉璃瓦當、滴水紋飾多為龍紋,也有少量花卉紋。陶質建築構件以磚雕為主。瓦當、滴水數量較少,紋飾以花卉紋為主,也有少量雲紋。供器主要為香爐以及瓷、銅造像等。此外,貨幣出土量也十分豐富,僅南大門1處就出土銀錠700餘克、明晚期銅錢8000餘枚。


"

原創: 王三營

永寧王為明代周藩郡王,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為周王朱橚庶六子,始封於永樂初年。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末代永寧王朱在鏜薨,無子除國。從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至末代永寧王朱在鏜,共歷八代196年。永寧王府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廟街中段路西。經勘探,整個王府遺址平面呈長方形,邊緣有寬約1.6米的夯土包磚牆圍繞,南北通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15米。整座王府遺址建築佈局包括東、中、西三處院落,中院為主院,東院及西院為跨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重點發掘揭露了中軸線院落。主院地面距今地表深約5米,疊壓在厚約2.5米的淤土層下,佈局呈中軸對稱的四重三進式院落,中軸線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王府南大門、隔牆(照壁?)、儀門、前廳房、後廳房、花園(假山、水池)等。該院每棟主體建築之間沿中軸線有踏道或甬道相連,前廳房與後廳房均有附屬的東西廂房。儀門與甬路L1、前廳房,前廳房與後廳房、甬路L2組合形成了兩組工字形殿。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遠景

遺蹟遺物

大門(F9)為五間三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9.7米,進深兩間8.8米。門前對應3門有臺階3道。臺階前左右兩側有上馬石兩尊。綠釉琉璃瓦屋頂,瓦當、滴水等建築構件以龍紋為主。瓦當長32~33.5釐米、寬14.8~17.5釐米,滴水長39釐米、寬25.8~28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五樣、六樣。大門兩側八字閃牆,牆寬約1.6米,牆面塗紅,藍釉琉璃瓦牆帽。大門北側正中有三道斜坡式礓石察通往院內。大門向北與儀門之間有1道東西向隔牆將兩門之間的空間分割為南北兩部分,隔牆東端南北兩側有掖門相通。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正視圖(自南向北)

儀門為三間一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2.8米,進深兩間8.6米。門北側東西兩側有門房。灰瓦綠琉璃剪邊屋頂,綠釉琉璃瓦以龍紋為主,間有少量花卉紋。瓦當長28.5~32.5釐米、寬13.3~15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七樣、八樣。垂獸首尾長52釐米、高45釐米。儀門前有礓石察式踏跺1組,垂帶石包邊,中線位置殘存壁石3塊,靠南端2塊陛石表面雕刻有海浪及游魚等紋飾。

儀門北側有高臺甬路(L1)通往前廳房月臺,路寬3.2米、高0.8米。路中線及邊緣鋪青石板,中間夾鋪青磚。甬路東西兩側天井內各植有樹木1列,每列4棵。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遺址前廳房及月臺、甬路

甬路兩側為前廳房附屬的東西廂房(F2、F3),兩廂房亦為高臺式建築。西廂房面闊五間19.7米,進深兩間9.4米。東廂房面闊五間20米,進深兩間8.9米。廂房明間前均有臺階5級通往天井,廂房北半部臺基與月臺相連。

前廳房(F1)為王府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建築。面闊五間24.7米,進深三間19.8米,室內近一半區域為清代建築基礎所打破,未打破區域仍殘存有鋪地方磚,方磚邊長47釐米、厚5釐米。從房屋周圍坍塌堆積的建築構件來判斷,屋面為綠釉琉璃瓦,瓦當、滴水多飾龍紋。西牆外坍塌磚瓦堆積中出土正脊鴟吻拼塊2件,拼塊高56~61釐米、寬38~39釐米、厚16~31釐米。正吻通高應為121~144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房前有青石板鋪砌的臺階三級,臺階下為月臺。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儀門西耳房坍塌的屋頂

前廳房明間中部偏北鋪地方磚下發現墓葬1座(M1),墓室內清理髮現棺木2具,棺內各有人骨1具。東棺內隨葬銅鏡1面、銅錢若干枚、銅牌2塊。西棺內隨葬銅簪1枚,珍珠、珊瑚串珠若干枚。經鑑定,東棺內個體為男性,死亡年齡35~40歲。西棺內個體為女性,死亡年齡50~55歲。

前廳房北側為後廳房(F10)及附屬東西廂房(F4、F5),該區域擾亂破壞較嚴重。後廳房面闊五間24.7米,進深三間13.5米,僅殘存臺基及零星鋪磚。房前月臺東西長13.4米、寬約6米、高0.8米。月臺南側有高臺甬路(L2)通往前廳房,甬路寬約3.1米、高0.8米。甬路兩側為後廳房附屬東西廂房,兩廂房擾亂破壞嚴重,僅殘存部分牆基及零星鋪地磚、石柱礎等建築構件。東廂房面闊五間18.3米,進深兩間6.9米。西廂房面闊五間17.7米,進深兩間7.5米。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八字牆前坍塌的藍釉琉璃磚瓦堆積

後廳房向北約12米處為灰色土層層堆砌而成的假山1座,殘高近5米。假山北坡有池塘一方,南北長5.8米、東西寬4.7米、深1~1.3米。假山再北為王府北牆。

除前廳房M1兩具人骨外,遺址不同地點還陸續發現掩埋於淤積層下的人骨遺骸13具,這些人骨姿態各異,呈現非正常死亡特徵。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大門前人骨

遺址內出土陶、瓷、石、玉、金、銀、銅、錫、琉璃、木、骨、角、貝等各類遺物1600餘件(套),主要為生活用品、建築構件、供器等。生活用品以瓷器為主,其次為陶、銅類器物及少量石、玉、金、銀、琉璃、木、骨、角、貝類器物。瓷器以青花瓷碗、碟、盤、杯等生活日用器皿為主,另外也出土有較多數量的夾砂粗瓷或灰陶質地的罐、盆、缸、甕等大件器皿。雜類生活用品主要有銅鏡、木雕版、象棋子、簪等。建築構件材質有琉璃、石、陶三類,以琉璃構件為主,器型主要有筒瓦、板瓦、瓦當、滴水、鴟吻、垂獸、走獸、脊飾磚、當溝瓦等,琉璃瓦當、滴水紋飾多為龍紋,也有少量花卉紋。陶質建築構件以磚雕為主。瓦當、滴水數量較少,紋飾以花卉紋為主,也有少量雲紋。供器主要為香爐以及瓷、銅造像等。此外,貨幣出土量也十分豐富,僅南大門1處就出土銀錠700餘克、明晚期銅錢8000餘枚。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前廳房正脊鴟吻拼塊

"

原創: 王三營

永寧王為明代周藩郡王,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為周王朱橚庶六子,始封於永樂初年。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末代永寧王朱在鏜薨,無子除國。從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至末代永寧王朱在鏜,共歷八代196年。永寧王府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廟街中段路西。經勘探,整個王府遺址平面呈長方形,邊緣有寬約1.6米的夯土包磚牆圍繞,南北通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15米。整座王府遺址建築佈局包括東、中、西三處院落,中院為主院,東院及西院為跨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重點發掘揭露了中軸線院落。主院地面距今地表深約5米,疊壓在厚約2.5米的淤土層下,佈局呈中軸對稱的四重三進式院落,中軸線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王府南大門、隔牆(照壁?)、儀門、前廳房、後廳房、花園(假山、水池)等。該院每棟主體建築之間沿中軸線有踏道或甬道相連,前廳房與後廳房均有附屬的東西廂房。儀門與甬路L1、前廳房,前廳房與後廳房、甬路L2組合形成了兩組工字形殿。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遠景

遺蹟遺物

大門(F9)為五間三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9.7米,進深兩間8.8米。門前對應3門有臺階3道。臺階前左右兩側有上馬石兩尊。綠釉琉璃瓦屋頂,瓦當、滴水等建築構件以龍紋為主。瓦當長32~33.5釐米、寬14.8~17.5釐米,滴水長39釐米、寬25.8~28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五樣、六樣。大門兩側八字閃牆,牆寬約1.6米,牆面塗紅,藍釉琉璃瓦牆帽。大門北側正中有三道斜坡式礓石察通往院內。大門向北與儀門之間有1道東西向隔牆將兩門之間的空間分割為南北兩部分,隔牆東端南北兩側有掖門相通。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正視圖(自南向北)

儀門為三間一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2.8米,進深兩間8.6米。門北側東西兩側有門房。灰瓦綠琉璃剪邊屋頂,綠釉琉璃瓦以龍紋為主,間有少量花卉紋。瓦當長28.5~32.5釐米、寬13.3~15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七樣、八樣。垂獸首尾長52釐米、高45釐米。儀門前有礓石察式踏跺1組,垂帶石包邊,中線位置殘存壁石3塊,靠南端2塊陛石表面雕刻有海浪及游魚等紋飾。

儀門北側有高臺甬路(L1)通往前廳房月臺,路寬3.2米、高0.8米。路中線及邊緣鋪青石板,中間夾鋪青磚。甬路東西兩側天井內各植有樹木1列,每列4棵。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遺址前廳房及月臺、甬路

甬路兩側為前廳房附屬的東西廂房(F2、F3),兩廂房亦為高臺式建築。西廂房面闊五間19.7米,進深兩間9.4米。東廂房面闊五間20米,進深兩間8.9米。廂房明間前均有臺階5級通往天井,廂房北半部臺基與月臺相連。

前廳房(F1)為王府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建築。面闊五間24.7米,進深三間19.8米,室內近一半區域為清代建築基礎所打破,未打破區域仍殘存有鋪地方磚,方磚邊長47釐米、厚5釐米。從房屋周圍坍塌堆積的建築構件來判斷,屋面為綠釉琉璃瓦,瓦當、滴水多飾龍紋。西牆外坍塌磚瓦堆積中出土正脊鴟吻拼塊2件,拼塊高56~61釐米、寬38~39釐米、厚16~31釐米。正吻通高應為121~144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房前有青石板鋪砌的臺階三級,臺階下為月臺。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儀門西耳房坍塌的屋頂

前廳房明間中部偏北鋪地方磚下發現墓葬1座(M1),墓室內清理髮現棺木2具,棺內各有人骨1具。東棺內隨葬銅鏡1面、銅錢若干枚、銅牌2塊。西棺內隨葬銅簪1枚,珍珠、珊瑚串珠若干枚。經鑑定,東棺內個體為男性,死亡年齡35~40歲。西棺內個體為女性,死亡年齡50~55歲。

前廳房北側為後廳房(F10)及附屬東西廂房(F4、F5),該區域擾亂破壞較嚴重。後廳房面闊五間24.7米,進深三間13.5米,僅殘存臺基及零星鋪磚。房前月臺東西長13.4米、寬約6米、高0.8米。月臺南側有高臺甬路(L2)通往前廳房,甬路寬約3.1米、高0.8米。甬路兩側為後廳房附屬東西廂房,兩廂房擾亂破壞嚴重,僅殘存部分牆基及零星鋪地磚、石柱礎等建築構件。東廂房面闊五間18.3米,進深兩間6.9米。西廂房面闊五間17.7米,進深兩間7.5米。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八字牆前坍塌的藍釉琉璃磚瓦堆積

後廳房向北約12米處為灰色土層層堆砌而成的假山1座,殘高近5米。假山北坡有池塘一方,南北長5.8米、東西寬4.7米、深1~1.3米。假山再北為王府北牆。

除前廳房M1兩具人骨外,遺址不同地點還陸續發現掩埋於淤積層下的人骨遺骸13具,這些人骨姿態各異,呈現非正常死亡特徵。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大門前人骨

遺址內出土陶、瓷、石、玉、金、銀、銅、錫、琉璃、木、骨、角、貝等各類遺物1600餘件(套),主要為生活用品、建築構件、供器等。生活用品以瓷器為主,其次為陶、銅類器物及少量石、玉、金、銀、琉璃、木、骨、角、貝類器物。瓷器以青花瓷碗、碟、盤、杯等生活日用器皿為主,另外也出土有較多數量的夾砂粗瓷或灰陶質地的罐、盆、缸、甕等大件器皿。雜類生活用品主要有銅鏡、木雕版、象棋子、簪等。建築構件材質有琉璃、石、陶三類,以琉璃構件為主,器型主要有筒瓦、板瓦、瓦當、滴水、鴟吻、垂獸、走獸、脊飾磚、當溝瓦等,琉璃瓦當、滴水紋飾多為龍紋,也有少量花卉紋。陶質建築構件以磚雕為主。瓦當、滴水數量較少,紋飾以花卉紋為主,也有少量雲紋。供器主要為香爐以及瓷、銅造像等。此外,貨幣出土量也十分豐富,僅南大門1處就出土銀錠700餘克、明晚期銅錢8000餘枚。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前廳房正脊鴟吻拼塊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青花瓷器及琉璃棋子

南大門臺階前出土木匾額1塊,長2.85米、寬1.02米、厚0.03米。楷書匾文“昭代賢宗”四字,上款題“賜進士第知陽武縣事甄淑為”一行十二字,下款題“永寧王府掌理府事肅湷立,萬曆壬子歲仲冬吉旦”兩行二十字。


"

原創: 王三營

永寧王為明代周藩郡王,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為周王朱橚庶六子,始封於永樂初年。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末代永寧王朱在鏜薨,無子除國。從第一代永寧王朱有光至末代永寧王朱在鏜,共歷八代196年。永寧王府遺址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省府西街路北、城隍廟街中段路西。經勘探,整個王府遺址平面呈長方形,邊緣有寬約1.6米的夯土包磚牆圍繞,南北通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15米。整座王府遺址建築佈局包括東、中、西三處院落,中院為主院,東院及西院為跨院。2017年7月至2018年8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重點發掘揭露了中軸線院落。主院地面距今地表深約5米,疊壓在厚約2.5米的淤土層下,佈局呈中軸對稱的四重三進式院落,中軸線建築自南向北依次為王府南大門、隔牆(照壁?)、儀門、前廳房、後廳房、花園(假山、水池)等。該院每棟主體建築之間沿中軸線有踏道或甬道相連,前廳房與後廳房均有附屬的東西廂房。儀門與甬路L1、前廳房,前廳房與後廳房、甬路L2組合形成了兩組工字形殿。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遠景

遺蹟遺物

大門(F9)為五間三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9.7米,進深兩間8.8米。門前對應3門有臺階3道。臺階前左右兩側有上馬石兩尊。綠釉琉璃瓦屋頂,瓦當、滴水等建築構件以龍紋為主。瓦當長32~33.5釐米、寬14.8~17.5釐米,滴水長39釐米、寬25.8~28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五樣、六樣。大門兩側八字閃牆,牆寬約1.6米,牆面塗紅,藍釉琉璃瓦牆帽。大門北側正中有三道斜坡式礓石察通往院內。大門向北與儀門之間有1道東西向隔牆將兩門之間的空間分割為南北兩部分,隔牆東端南北兩側有掖門相通。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正視圖(自南向北)

儀門為三間一開的高臺屋宇式建築,面闊12.8米,進深兩間8.6米。門北側東西兩側有門房。灰瓦綠琉璃剪邊屋頂,綠釉琉璃瓦以龍紋為主,間有少量花卉紋。瓦當長28.5~32.5釐米、寬13.3~15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七樣、八樣。垂獸首尾長52釐米、高45釐米。儀門前有礓石察式踏跺1組,垂帶石包邊,中線位置殘存壁石3塊,靠南端2塊陛石表面雕刻有海浪及游魚等紋飾。

儀門北側有高臺甬路(L1)通往前廳房月臺,路寬3.2米、高0.8米。路中線及邊緣鋪青石板,中間夾鋪青磚。甬路東西兩側天井內各植有樹木1列,每列4棵。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遺址前廳房及月臺、甬路

甬路兩側為前廳房附屬的東西廂房(F2、F3),兩廂房亦為高臺式建築。西廂房面闊五間19.7米,進深兩間9.4米。東廂房面闊五間20米,進深兩間8.9米。廂房明間前均有臺階5級通往天井,廂房北半部臺基與月臺相連。

前廳房(F1)為王府內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建築。面闊五間24.7米,進深三間19.8米,室內近一半區域為清代建築基礎所打破,未打破區域仍殘存有鋪地方磚,方磚邊長47釐米、厚5釐米。從房屋周圍坍塌堆積的建築構件來判斷,屋面為綠釉琉璃瓦,瓦當、滴水多飾龍紋。西牆外坍塌磚瓦堆積中出土正脊鴟吻拼塊2件,拼塊高56~61釐米、寬38~39釐米、厚16~31釐米。正吻通高應為121~144釐米,相當於《清式營造則例》六樣。房前有青石板鋪砌的臺階三級,臺階下為月臺。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儀門西耳房坍塌的屋頂

前廳房明間中部偏北鋪地方磚下發現墓葬1座(M1),墓室內清理髮現棺木2具,棺內各有人骨1具。東棺內隨葬銅鏡1面、銅錢若干枚、銅牌2塊。西棺內隨葬銅簪1枚,珍珠、珊瑚串珠若干枚。經鑑定,東棺內個體為男性,死亡年齡35~40歲。西棺內個體為女性,死亡年齡50~55歲。

前廳房北側為後廳房(F10)及附屬東西廂房(F4、F5),該區域擾亂破壞較嚴重。後廳房面闊五間24.7米,進深三間13.5米,僅殘存臺基及零星鋪磚。房前月臺東西長13.4米、寬約6米、高0.8米。月臺南側有高臺甬路(L2)通往前廳房,甬路寬約3.1米、高0.8米。甬路兩側為後廳房附屬東西廂房,兩廂房擾亂破壞嚴重,僅殘存部分牆基及零星鋪地磚、石柱礎等建築構件。東廂房面闊五間18.3米,進深兩間6.9米。西廂房面闊五間17.7米,進深兩間7.5米。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八字牆前坍塌的藍釉琉璃磚瓦堆積

後廳房向北約12米處為灰色土層層堆砌而成的假山1座,殘高近5米。假山北坡有池塘一方,南北長5.8米、東西寬4.7米、深1~1.3米。假山再北為王府北牆。

除前廳房M1兩具人骨外,遺址不同地點還陸續發現掩埋於淤積層下的人骨遺骸13具,這些人骨姿態各異,呈現非正常死亡特徵。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永寧王府遺址大門前人骨

遺址內出土陶、瓷、石、玉、金、銀、銅、錫、琉璃、木、骨、角、貝等各類遺物1600餘件(套),主要為生活用品、建築構件、供器等。生活用品以瓷器為主,其次為陶、銅類器物及少量石、玉、金、銀、琉璃、木、骨、角、貝類器物。瓷器以青花瓷碗、碟、盤、杯等生活日用器皿為主,另外也出土有較多數量的夾砂粗瓷或灰陶質地的罐、盆、缸、甕等大件器皿。雜類生活用品主要有銅鏡、木雕版、象棋子、簪等。建築構件材質有琉璃、石、陶三類,以琉璃構件為主,器型主要有筒瓦、板瓦、瓦當、滴水、鴟吻、垂獸、走獸、脊飾磚、當溝瓦等,琉璃瓦當、滴水紋飾多為龍紋,也有少量花卉紋。陶質建築構件以磚雕為主。瓦當、滴水數量較少,紋飾以花卉紋為主,也有少量雲紋。供器主要為香爐以及瓷、銅造像等。此外,貨幣出土量也十分豐富,僅南大門1處就出土銀錠700餘克、明晚期銅錢8000餘枚。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前廳房正脊鴟吻拼塊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青花瓷器及琉璃棋子

南大門臺階前出土木匾額1塊,長2.85米、寬1.02米、厚0.03米。楷書匾文“昭代賢宗”四字,上款題“賜進士第知陽武縣事甄淑為”一行十二字,下款題“永寧王府掌理府事肅湷立,萬曆壬子歲仲冬吉旦”兩行二十字。


開封發掘明代永寧王府遺址——系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


▲“昭代賢宗”匾額

學術意義

遺址性質明確 遺址內的建築規格和體量、綠琉璃構件的使用、萬曆四十年的“昭代賢宗”木匾額,綜合體現了該遺址的性質當為明代周藩永寧王府遺址。《明史》記載,永樂初年封周定王朱橚第六子朱有光為永寧王,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第八代永寧王因無子嗣而被除封號。

遺址年代確鑿 據文獻記載,崇禎十四年(1641年)三月李自成圍攻開封城,久攻不克,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九月,決黃河馬家口水灌開封城,城內建築譭棄者十之八九,“水深數丈,浮死如魚”,開封城遭受滅頂之災。該遺址開口於厚厚的淤土層下,正是對崇禎末年洪水災難在地層學上的真實反映,該遺址明確譭棄於崇禎十五年。

遺址價值極高 該遺址中軸線院落建築群佈局明晰,建築規模大、等級高,是目前國內已發掘的保存狀況最好、遺物最豐富的明代郡王府遺址,是國內發現的唯一一座按照規制修建的明代早期郡王府,其發掘對研究明代郡王府規制具有重要意義。

遺址內出土豐富的建築構件、瓷器、青銅造像等遺物,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為研究明末相關遺物的分期與特徵提供了標準器。

遺址內坍塌的房屋遺蹟、散落的銀錠和銅錢、姿態各異的人骨遺骸、飄零散落的牌匾和雕版等漆木器,再現了洪水灌城的悲慘場面,是國內罕見的災難性遺址。

該遺址的發掘為我們管窺明末社會生產力水平、社會面貌、文化審美、精神信仰提供了珍貴的考古材料。

該遺址的發掘也為確定明代開封城的總體佈局首次提供了確切的、能與文獻相對應的地標式考古遺存參照遺存。

(開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王三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