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不帶路,清軍能入關嗎?

後金(清)在崛起的過程中,除了18副遺甲起兵統一女真諸部的努爾哈赤外,皇太極不論文韜武略,還是功勞更在其父之上。身為努爾哈赤第八子的皇太極能夠脫穎而出,和他的傑出表現是分不開的。

吳三桂不帶路,清軍能入關嗎?


1612年,年僅20的皇太極隨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克六城。

1618年,為其父獻計獻策並親臨戰陣,打贏和明朝的第一次大戰-撫順之戰。

1619年,薩爾滸大戰中皇太極轉戰各路,為後金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1625年,皇太極和阿巴泰率精騎5000打跑察哈爾蒙古首領林丹汗。

1626年,皇太極即汗位。

1627年,親率大軍對明朝發起寧錦之戰。

1628年,出征察哈爾,收服蒙古諸部。

1629年-1630年,率軍從蒙古突入內地,攻打北京,史稱“己巳之變”。雖然沒能成功,但卻用反間計除掉了袁崇煥。

1633年,降服明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

1636年,稱帝,定國號“大清”。併發兵徵朝鮮,將朝鮮變成藩屬。

1636年-1639年,兩次入口之戰,長驅直入攻破山東濟南府,虜獲無數。

1640年,鬆錦大戰生擒洪承疇,降祖大壽,佔領了松山、錦州等除寧遠外的明朝關外全部城池。

1642年,最後一次入口之戰,長驅南下至山東兗州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劫掠黃金、白金、人口、牛馬無數。

吳三桂不帶路,清軍能入關嗎?


皇太極在位期間,不但對外武力擴張,而且對內進行民政軍等一系列改革,搞農業生產,造紅衣大炮,改單一騎兵為步、騎、炮多兵種的部隊等。不但鞏固了清朝在東北的統治,而且為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是在明崇禎十六年,也就是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病逝,8歲的福臨(清順治帝)繼位。這對內憂外患的明王朝來說,本來應該是件好事,然而明朝卻是不幸的。因為福臨雖然年幼,但是輔政的多爾袞卻眼光毒辣,認為入主中原的時機就快來了。

吳三桂不帶路,清軍能入關嗎?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這一年對明朝來說,是特殊的一年。農民起義軍在闖王李自成率領下攻取了京師(今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今北京景山)。延續了兩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結束了它的風雨飄搖,頃刻間轟然倒塌。

駐守寧遠(今遼寧興城)的吳三桂奉命前來拱衛京師,結果走到半路上京師已破,遂返回山海關。李自成派人招降,吳三桂已決意歸順,但率軍進京的途中,聞知小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所擄,一怒之下退回山海關,自知非大順軍對手,遂向清軍求援。

吳三桂不帶路,清軍能入關嗎?


此時清攝政王多爾袞早已率10萬大軍出發,準備趁亂以圖中原。最初計劃繞過山海關,沿以往去京師劫掠的老路南下。在接到吳三桂的求援信後,立刻改變行軍路線為沿遼西走廊急行南下。對多爾袞來說,這真是瞌睡遇到送枕頭的了。後金女真從和明朝撕破臉開始,山海關一直是難以逾越的防線,從來就沒能夠攻破過。

吳三桂不帶路,清軍能入關嗎?


遼東通往京師的道路主要有三條,對應的三個關口分別為古北口、喜峰口和山海關。通往古北口和喜峰口的那兩條路,都是沿著河谷穿行於燕山山脈崇山峻嶺之中的山道,山路狹窄崎嶇難行,小股兵力襲擾劫掠尚可,不太適合大規模軍事行動。在這種路況下,士兵倒還好說,主要是後勤補給、攻城器械等運輸是個大問題。後金在皇太極時期多次從那些山中小路竄入關內,大肆掠奪一番再退回遼東,沒有後勤保障只能襲擾,打完就走見好就收。

吳三桂不帶路,清軍能入關嗎?


唯一能夠進行大規模兵力調動的那條路,就是被山海關等眾多關城所扼守的遼西走廊,北起遼寧錦州,南至山海關(今河北秦皇島市)。遼西走廊西倚遼西山地,東臨遼東灣,長約180多公里,寬10公里左右。這條狹窄的通道上,明朝花費鉅額的人力、物力、財力打造出眾多的關城,背山靠海,城高池闊,真的是易守難攻。最堅固的關城就是山海關,扼守遼西走廊上最狹窄之處。山海關城高14米,厚7米,雄關堅城,號稱天下第一關。

吳三桂不帶路,清軍能入關嗎?


在如此狹窄的咽喉地帶,巍然聳立的山海關並非只有一座關城,而是由7座城堡組成的一個防禦體系。最大的關城居中,背靠大石河,前倚長城,兩翼各有一個城池,分別為北翼城和南翼城。在關城外、長城的另一邊和關城緊挨著的是東羅城,稍遠處是威遠城。

吳三桂不帶路,清軍能入關嗎?


在靠近海邊一側,是威海城和寧海城。萬里長城在寧海城這裡延伸到海中,這是萬里長城唯一一段海中長城,稱為老龍頭長城。寧海城比別的城要更高、更堅固,因為此城要防禦可能來自水陸兩個方向的攻擊。

吳三桂不帶路,清軍能入關嗎?


山海關的這些關城堡壘之間互為犄角,可以互相策應,士兵也可以通過從城牆上快速支援其他堡壘。有雄兵坐鎮山海關,想要破關,真是難如登天。

一聽說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要投降,多爾袞估計有種被金山砸暈的感覺,大呼一聲“天助我也!”

李自成得知吳三桂叛變,親自帶領10萬大軍進軍山海關,並且帶著吳三桂的老爹吳襄,準備再次招降,結果被拒。文的不行,只好動武了。吳三桂主力部隊約4萬,加上高第1萬部下和3萬鄉勇,約八萬人。雙方在大石河擺開陣型開打,雖然兵力人數差不多,但是吳軍士氣低落,真正有戰力的士兵人數並不多。首戰不敵,吳三桂敗退回城。

吳三桂不帶路,清軍能入關嗎?


多爾袞早已到達山海關外,只不過並未著急出手,他像一個精明的商人一樣,在看在等。他在看大順軍的戰力如何,畢竟從未和大順軍交過手,不知深淺。他在等雙方兩敗俱傷,等吳三桂真心來降,等最佳出手時機。吳三桂果然來了,剃髮稱臣,跪求多爾袞入關相助。

第二天的大戰,清軍以精銳騎兵2萬埋伏兩翼,趁大順軍和吳三桂雙方廝殺疲憊之際,突然殺出。大順軍猝不及防,在清軍騎兵凌厲的攻勢,傷亡慘重,切戰且退。退回京師的李自成,沒有固守城池以待援軍,而是放棄京師,撤向山西、陝西。因為失去山海關的京師已無險可守,大順軍主力分散在各處,留在京師只有被打的份兒。

吳三桂不帶路,清軍能入關嗎?


山海關之戰,如日中天的大順軍敗於吳三桂和多爾袞的聯軍,山海關從此對清軍洞開,清朝也開始走上中國的歷史舞臺。山海關之戰,是一場決定中國命運和歷史走向的戰爭,其意義深遠。

雖然說明朝氣數已盡,滿清卻是如日中天,入主中原也許只是早晚的事。但如果吳三桂不投降滿清,山海關沒那麼容易破,多爾袞也沒那麼容易入關。吳三桂的投降,加速了這個過程。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