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

公元1627年,病入膏肓的天啟帝挽著信王朱由檢的手,鄭重其事的囑咐他,“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同年,崇禎繼位,三個月後,在東林黨人的協助下,一代權閹魏忠賢被逼自縊身亡,權勢熏天的閹黨隨之覆滅。一時間,天下皆以“聖天子”目之。然而“不如意事常八九”正雄心勃勃欲挽大廈之將傾的崇禎卻遭遇重重阻力,當初鼎力相助、忠藎為國的東林君子也紛紛棄他而去。至此,崇禎恍然驚覺天啟帝臨終囑託的深刻含義,無奈大勢已去,頹勢難挽。公元1644年,宵衣旰食的明天子崇禎自剄於煤山,大明朝就此覆滅。

"

公元1627年,病入膏肓的天啟帝挽著信王朱由檢的手,鄭重其事的囑咐他,“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同年,崇禎繼位,三個月後,在東林黨人的協助下,一代權閹魏忠賢被逼自縊身亡,權勢熏天的閹黨隨之覆滅。一時間,天下皆以“聖天子”目之。然而“不如意事常八九”正雄心勃勃欲挽大廈之將傾的崇禎卻遭遇重重阻力,當初鼎力相助、忠藎為國的東林君子也紛紛棄他而去。至此,崇禎恍然驚覺天啟帝臨終囑託的深刻含義,無奈大勢已去,頹勢難挽。公元1644年,宵衣旰食的明天子崇禎自剄於煤山,大明朝就此覆滅。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天啟帝臨終囑託

一:天啟眼中“恪謹忠貞”的魏忠賢到底“可計”什麼大事

在主流歷史輿論中,天啟帝朱由校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據《熹宗實錄》記載,這個爭逐聲色、沉溺木工的昏君卻絕非尋常易予之輩。話說,在臨終託孤、家國易主的重要時刻,他置滿朝文武於不顧,唯獨對魏忠賢鄭重其事,並予以“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至高評價,想來必是有所指示。那麼,在天啟帝眼中,“恪謹忠貞”的魏忠賢到底“可計”什麼大事呢?

天啟初年,東林黨執掌樞要,史稱“眾正盈朝”,但就是這群大言炎炎的東林名士,執政伊始就開始黨同伐異、假公濟私。公元1622年,遼東巡撫王化貞無視經略使熊廷弼的建議,一意孤行、信賴宵小以致“廣寧之敗”,當此之際,東林黨人包庇不僅沒能秉公辦理,而且偏聽偏信,一味偏袒王化貞,將一切罪責歸於熊廷弼一人,爾後,又連篇累牘的推卸責任,爭訟不休,對於打敗之後,遼東全境失守的善後之策全無提及。此舉,令天啟帝厭惡不已,對於鐵骨錚錚,慷慨為國的東林黨人失望透頂。

"

公元1627年,病入膏肓的天啟帝挽著信王朱由檢的手,鄭重其事的囑咐他,“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同年,崇禎繼位,三個月後,在東林黨人的協助下,一代權閹魏忠賢被逼自縊身亡,權勢熏天的閹黨隨之覆滅。一時間,天下皆以“聖天子”目之。然而“不如意事常八九”正雄心勃勃欲挽大廈之將傾的崇禎卻遭遇重重阻力,當初鼎力相助、忠藎為國的東林君子也紛紛棄他而去。至此,崇禎恍然驚覺天啟帝臨終囑託的深刻含義,無奈大勢已去,頹勢難挽。公元1644年,宵衣旰食的明天子崇禎自剄於煤山,大明朝就此覆滅。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天啟帝臨終囑託

一:天啟眼中“恪謹忠貞”的魏忠賢到底“可計”什麼大事

在主流歷史輿論中,天啟帝朱由校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據《熹宗實錄》記載,這個爭逐聲色、沉溺木工的昏君卻絕非尋常易予之輩。話說,在臨終託孤、家國易主的重要時刻,他置滿朝文武於不顧,唯獨對魏忠賢鄭重其事,並予以“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至高評價,想來必是有所指示。那麼,在天啟帝眼中,“恪謹忠貞”的魏忠賢到底“可計”什麼大事呢?

天啟初年,東林黨執掌樞要,史稱“眾正盈朝”,但就是這群大言炎炎的東林名士,執政伊始就開始黨同伐異、假公濟私。公元1622年,遼東巡撫王化貞無視經略使熊廷弼的建議,一意孤行、信賴宵小以致“廣寧之敗”,當此之際,東林黨人包庇不僅沒能秉公辦理,而且偏聽偏信,一味偏袒王化貞,將一切罪責歸於熊廷弼一人,爾後,又連篇累牘的推卸責任,爭訟不休,對於打敗之後,遼東全境失守的善後之策全無提及。此舉,令天啟帝厭惡不已,對於鐵骨錚錚,慷慨為國的東林黨人失望透頂。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風聲雨聲,家事國事——東林黨

天啟四年,東林黨楊漣等以“本朝祖制,內廷不得干政”為由,要求嚴懲魏忠賢。但已經對東林黨心生厭惡的天啟帝卻索性給重權予忠賢,深悉聖心的魏忠賢自然明白皇帝此舉的用意。於是,農民出身的魏忠賢在齊楚浙諸黨精英的襄助之下,以極其霸道酷烈的手段徹查“貪汙遼餉”的案件,將清高自詡的東林黨拉下馬來。

至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醉心木工,荒廢朝政”的天啟帝實則是個“外渾厚而內精明”的角色。他對於魏忠賢,除了孺慕之情的眷戀外,更多的則是在學習他的祖父和曾祖父,學習他們利用內廷制衡外廷,進而達到把控朝政,操縱時局的目的的帝王權術。換言之,天啟帝臨終之際所謂的“大事”指的應該就是倚借魏忠賢的閹黨來制衡野心勃勃東林黨(文官集團)吧。

"

公元1627年,病入膏肓的天啟帝挽著信王朱由檢的手,鄭重其事的囑咐他,“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同年,崇禎繼位,三個月後,在東林黨人的協助下,一代權閹魏忠賢被逼自縊身亡,權勢熏天的閹黨隨之覆滅。一時間,天下皆以“聖天子”目之。然而“不如意事常八九”正雄心勃勃欲挽大廈之將傾的崇禎卻遭遇重重阻力,當初鼎力相助、忠藎為國的東林君子也紛紛棄他而去。至此,崇禎恍然驚覺天啟帝臨終囑託的深刻含義,無奈大勢已去,頹勢難挽。公元1644年,宵衣旰食的明天子崇禎自剄於煤山,大明朝就此覆滅。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天啟帝臨終囑託

一:天啟眼中“恪謹忠貞”的魏忠賢到底“可計”什麼大事

在主流歷史輿論中,天啟帝朱由校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據《熹宗實錄》記載,這個爭逐聲色、沉溺木工的昏君卻絕非尋常易予之輩。話說,在臨終託孤、家國易主的重要時刻,他置滿朝文武於不顧,唯獨對魏忠賢鄭重其事,並予以“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至高評價,想來必是有所指示。那麼,在天啟帝眼中,“恪謹忠貞”的魏忠賢到底“可計”什麼大事呢?

天啟初年,東林黨執掌樞要,史稱“眾正盈朝”,但就是這群大言炎炎的東林名士,執政伊始就開始黨同伐異、假公濟私。公元1622年,遼東巡撫王化貞無視經略使熊廷弼的建議,一意孤行、信賴宵小以致“廣寧之敗”,當此之際,東林黨人包庇不僅沒能秉公辦理,而且偏聽偏信,一味偏袒王化貞,將一切罪責歸於熊廷弼一人,爾後,又連篇累牘的推卸責任,爭訟不休,對於打敗之後,遼東全境失守的善後之策全無提及。此舉,令天啟帝厭惡不已,對於鐵骨錚錚,慷慨為國的東林黨人失望透頂。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風聲雨聲,家事國事——東林黨

天啟四年,東林黨楊漣等以“本朝祖制,內廷不得干政”為由,要求嚴懲魏忠賢。但已經對東林黨心生厭惡的天啟帝卻索性給重權予忠賢,深悉聖心的魏忠賢自然明白皇帝此舉的用意。於是,農民出身的魏忠賢在齊楚浙諸黨精英的襄助之下,以極其霸道酷烈的手段徹查“貪汙遼餉”的案件,將清高自詡的東林黨拉下馬來。

至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醉心木工,荒廢朝政”的天啟帝實則是個“外渾厚而內精明”的角色。他對於魏忠賢,除了孺慕之情的眷戀外,更多的則是在學習他的祖父和曾祖父,學習他們利用內廷制衡外廷,進而達到把控朝政,操縱時局的目的的帝王權術。換言之,天啟帝臨終之際所謂的“大事”指的應該就是倚借魏忠賢的閹黨來制衡野心勃勃東林黨(文官集團)吧。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權傾天下的魏忠賢

二:再張牙舞爪的太監,也不過是皇家的鷹犬

因為朱元璋的關係,明朝在建國伊始就對文人士子有著天然的牴觸,但在“土木堡之變”後,一貫的國策逐漸發生逆轉。文官集團則趁著勳貴集團幾乎覆沒的間隙順勢崛起,執掌樞要。一家獨大的局勢無疑滋長著文官們的慾望。“以聖人子弟自命,以致君堯舜自期”的他們開始開始利用輿論束縛皇權、指點朝政。所以,自英宗開始,明朝的帝王開始逐漸倚重宦官來鉗制文官。在他們眼中,太監乃是“去勢”之人,他們的榮華富貴,權勢祿位必須依附自己而存在,相較於文武百官而言,太監無疑是他們最理想的選擇。為此,明朝的皇帝們還專門設立“太監學堂”等一系列程序嚴密的宦官政治體系。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群因帝王而生、為帝王而死。自始至終寄生於“天子”這顆參天大樹的宦官們自然也知道老闆的想法,而對自己的定位也有著極其明確的認知,所以,君前戰戰兢兢,卑躬屈膝的他們,在主子有所需要的時候,就能不顧一切的撲向文官集團,撕咬那些有瑕疵的文官。而在這中間,做皇帝的只要把控好手中的韁繩,該鬆的時候鬆一鬆,該緊的時候緊一緊。以此,在朝廷上維持一個微妙的平衡。

"

公元1627年,病入膏肓的天啟帝挽著信王朱由檢的手,鄭重其事的囑咐他,“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同年,崇禎繼位,三個月後,在東林黨人的協助下,一代權閹魏忠賢被逼自縊身亡,權勢熏天的閹黨隨之覆滅。一時間,天下皆以“聖天子”目之。然而“不如意事常八九”正雄心勃勃欲挽大廈之將傾的崇禎卻遭遇重重阻力,當初鼎力相助、忠藎為國的東林君子也紛紛棄他而去。至此,崇禎恍然驚覺天啟帝臨終囑託的深刻含義,無奈大勢已去,頹勢難挽。公元1644年,宵衣旰食的明天子崇禎自剄於煤山,大明朝就此覆滅。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天啟帝臨終囑託

一:天啟眼中“恪謹忠貞”的魏忠賢到底“可計”什麼大事

在主流歷史輿論中,天啟帝朱由校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據《熹宗實錄》記載,這個爭逐聲色、沉溺木工的昏君卻絕非尋常易予之輩。話說,在臨終託孤、家國易主的重要時刻,他置滿朝文武於不顧,唯獨對魏忠賢鄭重其事,並予以“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至高評價,想來必是有所指示。那麼,在天啟帝眼中,“恪謹忠貞”的魏忠賢到底“可計”什麼大事呢?

天啟初年,東林黨執掌樞要,史稱“眾正盈朝”,但就是這群大言炎炎的東林名士,執政伊始就開始黨同伐異、假公濟私。公元1622年,遼東巡撫王化貞無視經略使熊廷弼的建議,一意孤行、信賴宵小以致“廣寧之敗”,當此之際,東林黨人包庇不僅沒能秉公辦理,而且偏聽偏信,一味偏袒王化貞,將一切罪責歸於熊廷弼一人,爾後,又連篇累牘的推卸責任,爭訟不休,對於打敗之後,遼東全境失守的善後之策全無提及。此舉,令天啟帝厭惡不已,對於鐵骨錚錚,慷慨為國的東林黨人失望透頂。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風聲雨聲,家事國事——東林黨

天啟四年,東林黨楊漣等以“本朝祖制,內廷不得干政”為由,要求嚴懲魏忠賢。但已經對東林黨心生厭惡的天啟帝卻索性給重權予忠賢,深悉聖心的魏忠賢自然明白皇帝此舉的用意。於是,農民出身的魏忠賢在齊楚浙諸黨精英的襄助之下,以極其霸道酷烈的手段徹查“貪汙遼餉”的案件,將清高自詡的東林黨拉下馬來。

至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醉心木工,荒廢朝政”的天啟帝實則是個“外渾厚而內精明”的角色。他對於魏忠賢,除了孺慕之情的眷戀外,更多的則是在學習他的祖父和曾祖父,學習他們利用內廷制衡外廷,進而達到把控朝政,操縱時局的目的的帝王權術。換言之,天啟帝臨終之際所謂的“大事”指的應該就是倚借魏忠賢的閹黨來制衡野心勃勃東林黨(文官集團)吧。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權傾天下的魏忠賢

二:再張牙舞爪的太監,也不過是皇家的鷹犬

因為朱元璋的關係,明朝在建國伊始就對文人士子有著天然的牴觸,但在“土木堡之變”後,一貫的國策逐漸發生逆轉。文官集團則趁著勳貴集團幾乎覆沒的間隙順勢崛起,執掌樞要。一家獨大的局勢無疑滋長著文官們的慾望。“以聖人子弟自命,以致君堯舜自期”的他們開始開始利用輿論束縛皇權、指點朝政。所以,自英宗開始,明朝的帝王開始逐漸倚重宦官來鉗制文官。在他們眼中,太監乃是“去勢”之人,他們的榮華富貴,權勢祿位必須依附自己而存在,相較於文武百官而言,太監無疑是他們最理想的選擇。為此,明朝的皇帝們還專門設立“太監學堂”等一系列程序嚴密的宦官政治體系。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群因帝王而生、為帝王而死。自始至終寄生於“天子”這顆參天大樹的宦官們自然也知道老闆的想法,而對自己的定位也有著極其明確的認知,所以,君前戰戰兢兢,卑躬屈膝的他們,在主子有所需要的時候,就能不顧一切的撲向文官集團,撕咬那些有瑕疵的文官。而在這中間,做皇帝的只要把控好手中的韁繩,該鬆的時候鬆一鬆,該緊的時候緊一緊。以此,在朝廷上維持一個微妙的平衡。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瘁心國事,憂勞天下的崇禎

三:閹黨,天啟留下的政治遺產,卻被崇禎親手毀了

“漢家自有制度”明代的宦官政治在經過百餘年的發展之後已經相當成熟,內廷外朝對此也已習以為常,在我看來“黨爭”並不足以亡國,真正能夠動搖國本的是一家獨大的寡頭政治。

雖然魏忠賢作惡多端,擅權弄政,但考慮到閹黨的特殊性以及閹黨破滅後的嚴重後果,拉攏魏忠賢制衡東林黨成了新君崇禎的最優選擇。但聖聰矇蔽、剛愎自用的崇禎絲毫沒有帝王的心胸和眼界,一方面忌憚於魏忠賢的權勢而迫不及待的希望將其收歸己手,另一方則深切痛恨閹黨對自己的構陷。再加上東林君子的煽誘,剛剛即位,尚未了然國情的崇禎,悍然覆滅潛在的政治盟友,將自己置於孤立無援的尷尬境地。

奧援已失的崇禎很快就失去了對朝政的掌控權,偌大天下,堂堂的一國至尊卻被一群面目猙獰的偽君子肆意玩弄於鼓掌之中(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豪言”即是明證),隨著時勢的發展,著急忙慌卻又無計可施的崇禎變得越來越喜怒無常、暴戾恣睢。當然這也就越發滋生了東林黨人對他的蔑視。“皇帝輪流做,明天到誰家?”站在輿論制高點的東林君子們不是坐論朝局、指摘當今,就是尋花問柳,走馬章臺。難得有幾個老成持重、操勞國事的也被自己人整的死去活來(孫承宗的致仕、熊廷弼的冤死)。畢竟,無論誰做天下,總離不開文人士子的輔佐嘛。

"

公元1627年,病入膏肓的天啟帝挽著信王朱由檢的手,鄭重其事的囑咐他,“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同年,崇禎繼位,三個月後,在東林黨人的協助下,一代權閹魏忠賢被逼自縊身亡,權勢熏天的閹黨隨之覆滅。一時間,天下皆以“聖天子”目之。然而“不如意事常八九”正雄心勃勃欲挽大廈之將傾的崇禎卻遭遇重重阻力,當初鼎力相助、忠藎為國的東林君子也紛紛棄他而去。至此,崇禎恍然驚覺天啟帝臨終囑託的深刻含義,無奈大勢已去,頹勢難挽。公元1644年,宵衣旰食的明天子崇禎自剄於煤山,大明朝就此覆滅。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天啟帝臨終囑託

一:天啟眼中“恪謹忠貞”的魏忠賢到底“可計”什麼大事

在主流歷史輿論中,天啟帝朱由校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但據《熹宗實錄》記載,這個爭逐聲色、沉溺木工的昏君卻絕非尋常易予之輩。話說,在臨終託孤、家國易主的重要時刻,他置滿朝文武於不顧,唯獨對魏忠賢鄭重其事,並予以“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至高評價,想來必是有所指示。那麼,在天啟帝眼中,“恪謹忠貞”的魏忠賢到底“可計”什麼大事呢?

天啟初年,東林黨執掌樞要,史稱“眾正盈朝”,但就是這群大言炎炎的東林名士,執政伊始就開始黨同伐異、假公濟私。公元1622年,遼東巡撫王化貞無視經略使熊廷弼的建議,一意孤行、信賴宵小以致“廣寧之敗”,當此之際,東林黨人包庇不僅沒能秉公辦理,而且偏聽偏信,一味偏袒王化貞,將一切罪責歸於熊廷弼一人,爾後,又連篇累牘的推卸責任,爭訟不休,對於打敗之後,遼東全境失守的善後之策全無提及。此舉,令天啟帝厭惡不已,對於鐵骨錚錚,慷慨為國的東林黨人失望透頂。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風聲雨聲,家事國事——東林黨

天啟四年,東林黨楊漣等以“本朝祖制,內廷不得干政”為由,要求嚴懲魏忠賢。但已經對東林黨心生厭惡的天啟帝卻索性給重權予忠賢,深悉聖心的魏忠賢自然明白皇帝此舉的用意。於是,農民出身的魏忠賢在齊楚浙諸黨精英的襄助之下,以極其霸道酷烈的手段徹查“貪汙遼餉”的案件,將清高自詡的東林黨拉下馬來。

至此,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醉心木工,荒廢朝政”的天啟帝實則是個“外渾厚而內精明”的角色。他對於魏忠賢,除了孺慕之情的眷戀外,更多的則是在學習他的祖父和曾祖父,學習他們利用內廷制衡外廷,進而達到把控朝政,操縱時局的目的的帝王權術。換言之,天啟帝臨終之際所謂的“大事”指的應該就是倚借魏忠賢的閹黨來制衡野心勃勃東林黨(文官集團)吧。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權傾天下的魏忠賢

二:再張牙舞爪的太監,也不過是皇家的鷹犬

因為朱元璋的關係,明朝在建國伊始就對文人士子有著天然的牴觸,但在“土木堡之變”後,一貫的國策逐漸發生逆轉。文官集團則趁著勳貴集團幾乎覆沒的間隙順勢崛起,執掌樞要。一家獨大的局勢無疑滋長著文官們的慾望。“以聖人子弟自命,以致君堯舜自期”的他們開始開始利用輿論束縛皇權、指點朝政。所以,自英宗開始,明朝的帝王開始逐漸倚重宦官來鉗制文官。在他們眼中,太監乃是“去勢”之人,他們的榮華富貴,權勢祿位必須依附自己而存在,相較於文武百官而言,太監無疑是他們最理想的選擇。為此,明朝的皇帝們還專門設立“太監學堂”等一系列程序嚴密的宦官政治體系。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群因帝王而生、為帝王而死。自始至終寄生於“天子”這顆參天大樹的宦官們自然也知道老闆的想法,而對自己的定位也有著極其明確的認知,所以,君前戰戰兢兢,卑躬屈膝的他們,在主子有所需要的時候,就能不顧一切的撲向文官集團,撕咬那些有瑕疵的文官。而在這中間,做皇帝的只要把控好手中的韁繩,該鬆的時候鬆一鬆,該緊的時候緊一緊。以此,在朝廷上維持一個微妙的平衡。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瘁心國事,憂勞天下的崇禎

三:閹黨,天啟留下的政治遺產,卻被崇禎親手毀了

“漢家自有制度”明代的宦官政治在經過百餘年的發展之後已經相當成熟,內廷外朝對此也已習以為常,在我看來“黨爭”並不足以亡國,真正能夠動搖國本的是一家獨大的寡頭政治。

雖然魏忠賢作惡多端,擅權弄政,但考慮到閹黨的特殊性以及閹黨破滅後的嚴重後果,拉攏魏忠賢制衡東林黨成了新君崇禎的最優選擇。但聖聰矇蔽、剛愎自用的崇禎絲毫沒有帝王的心胸和眼界,一方面忌憚於魏忠賢的權勢而迫不及待的希望將其收歸己手,另一方則深切痛恨閹黨對自己的構陷。再加上東林君子的煽誘,剛剛即位,尚未了然國情的崇禎,悍然覆滅潛在的政治盟友,將自己置於孤立無援的尷尬境地。

奧援已失的崇禎很快就失去了對朝政的掌控權,偌大天下,堂堂的一國至尊卻被一群面目猙獰的偽君子肆意玩弄於鼓掌之中(袁崇煥五年平遼的“豪言”即是明證),隨著時勢的發展,著急忙慌卻又無計可施的崇禎變得越來越喜怒無常、暴戾恣睢。當然這也就越發滋生了東林黨人對他的蔑視。“皇帝輪流做,明天到誰家?”站在輿論制高點的東林君子們不是坐論朝局、指摘當今,就是尋花問柳,走馬章臺。難得有幾個老成持重、操勞國事的也被自己人整的死去活來(孫承宗的致仕、熊廷弼的冤死)。畢竟,無論誰做天下,總離不開文人士子的輔佐嘛。

“忠賢不死,大明不亡!”魏忠賢真有這麼重要嗎?

國破家亡,窮途末路的明天子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再將一把好牌打爛之後,做了十七年的孤家寡人的崇禎皇帝,終於把自己給玩死了。1644年,在部分東林黨人(還有少部分以死殉國了)興高采烈的恭迎新君之際,勤政愛民的亡國之君自殺於煤山。當日,李自成入主北京,享國近三百年的大明朝正式覆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