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各領風騷數百年,現在你還能瞭解到他們嗎'

"

名門

濟寧地區曾出現過不少名門望族,在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東周時期的季孫、孟孫、叔孫氏三家,是為魯國公族,自春秋中期,即魯莊公歿(前662年)後,就一直是主宰魯國的貴族力量。三家曾擁有眾多的良田、成群的奴婢,並在春秋後期擁有了武裝與軍隊。在魯公三族200多年的發達期內,家族內也湧現出部分政治家、思想家。漢代任城縣(今市中區)的鄭氏家族名人輩出,自西漢晚期至東漢,望族的地位延續了200多年。見於資料的族內名人主要是鄭元、鄭廣、鄭公孺、鄭敖、鄭固、鄭季宣、鄭仲、鄭均、鄭英。尤其東漢鄭均,曾官居高位,致仕(退休)後依然貧寒,漢章帝下詔:“賜尚書祿以其終身”,故史稱“白衣尚書”,即已經成為一介平民,卻還享受著尚書俸祿的人。今縣前街白衣堂則是鄭均故里,今濟寧師專一帶則是鄭氏家族的墓地。

孔、顏、孟、曾四大家族是孔丘、顏回、孟軻、曾參的後世家族,由於歷代帝王對四位聖人的推崇,其嫡系後裔也倍受優禮,成為有著先天根基的名門望族。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到曲阜“以太牢子”時,封孔子九代孫孔騰為“奉祀君”。此後,歷代王朝都有對孔子後代的優渥封賜,除封官晉爵外,還賜給田地,免除賦役,撥給役戶。三國曹魏時期設立了孔、孟、顏“三氏學”,專門培養族內子弟,明代起改為孔、孟、顏、曾“四氏學”。孔子的四十六代孫孔宗願被宋仁宗封為“衍聖公”,金代時四品,至明代升至一品。清代之際,“衍聖公府”的土地達100多萬畝,分佈在今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安徽五個省。孔子後代的榮耀地位維持了2000多年。孔氏家族不受改朝換代的影響,真正如孔府大門的對聯所云“與國鹹休”、“同天並老”,是世界上獨有的“不倒翁家族”,號稱“天下第一家”。顏回的後代從漢代起就受到皇帝的眷顧,孟子的後代從宋代起受到帝王的優禮,曾子的後代從明代起受到皇帝的恩典。明代之時,皇帝又授予這三位聖人的後代顏希惠、孟希文、曾質粹“翰林院五經博士”銜,正八品,之後成為世襲。顏、孟、曾三大家族也曾是政治上享受諸多特權,經濟上蠲免賦稅,良田萬畝的大戶,他們也是跨越若干世紀的世家大族。

漢晉之際,濟寧地區湧現出兩家名門望族,一是山陽郡高平縣(濟寧東南)王氏;二是高平國金鄉縣郗氏。在200多年的時間裡,高平王氏一直如日中天,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漢代太尉王龔、司空王暢、謁者僕射王業、王謙的兒子王粲、王粲的族兄王凱、王凱之孫王弼及醫學大師王叔和。其中文學家王粲,哲學家王弼、醫學家王叔和堪稱大家。郗氏家族自東晉郗鑑起,在上百年的歲月中,其子孫先後有20餘人居官,有文有武,富甲一方。第一代是東晉太尉、雅儒、王羲之的岳父郗鑑,郗鑑之子郗惜,其孫郗超也曾是國之棟樑、文學家。

清代濟寧孫家曾是詩書傳家的望族,自清代乾隆年間的孫擴圖以迄清末的100多年間,計有22人居官,8名舉人,6名進士,其中孫擴圖飽讀詩書,為明通進士,曾任錢塘等地的知縣。孫擴圖第三子孫玉庭為進士,曾先後任兩江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拜體仁閣大學士。孫玉庭長子孫善寶曾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等職,三子孫瑞珍曾出任兵、禮、工、戶等部的尚書及武英殿總裁等職,均為朝廷重臣。孫瑞珍的六子孫毓汶科考榜眼,官至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軍機大臣,是慈禧太后的謀臣。孫毓汶的叔兄孫毓漣是其家族中的唯一狀元,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又遷雲南學政、浙江按察使。孫瑞珍之孫孫楫,官至順天府尹、戶部尚書。還有的孫氏族人致力於實業、商業,並卓有成就,濟寧玉堂醬園便是孫氏家族的實業之一。

今兗州市顏店鎮的鄭氏家族也曾是清代後期本地望族。這一家族自鄭橡開始,繁盛上百年,最盛時期擁有良田3萬畝,府第3處,鄭郗莊與洪福寺村的鄭府均被濟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汶上的“小縣不大四尚書”也曾是濟寧歷史的亮點,吳嶽、路迎、王果、郭朝賓均在明代嘉靖年間前後任職尚書,朝廷中的六個部只有六個尚書,而被汶上人任職四個,實在不同凡響。據傳,當時江西籍宰相嚴嵩誇官:“滿朝文武半江西”,而兵部尚書路迎緊接話茬:“小縣不大四尚書”,在場官員一陣喝彩,為汶上人爭了光。

現在你還能瞭解到其中的名門望族嗎 (單選)
0
0%
0
0%
不能

--------------謝謝閱讀-----喜歡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