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每個「消化不良」的人,都差這份消化科大夫推薦的飲食方案'

""健康|每個「消化不良」的人,都差這份消化科大夫推薦的飲食方案

消化不良是種什麼感受?

美食當前,擔心自己能不能消化得了;

吃的稍多一點,就不停打嗝;

每次吃完飯,總感覺肚子脹……

消化道猶如貫穿人體的一條河流。食物進入消化系統,會進行復雜的分解消化,並將營養輸送至身體的每個細胞。

一旦消化系統出現問題,身體也會跟著受傷。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教你從調整飲食入手,擺脫消化不良的困擾。

受訪專家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閆偉

北京積水潭醫院消化科主任 藍宇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消化內科護士長 楊翠芳

天津市天津醫院營養科營養師 康瑞雪

你是否也在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由胃動力障礙所引起的疾病,包括胃蠕動不好的胃輕癱和食管反流病,主要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消化不良兩種。

  • 器質性消化不良,是指有器官病變,由感染性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包括胃潰瘍、胃食管反流病等;

  • 功能性消化不良,無器官病變,是由胃和十二指腸功能紊亂引起的症狀,通俗地說,就是身體零件沒有壞,只是不好好幹活了。

有數據顯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國內人群的發病率約為20%,大約3億多人

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並伴有打嗝、反酸、大便異常,甚至胃疼、腹瀉等,但臨床上並沒有發現有消化系統結構、形態和生化上的異常表現。

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原因較為複雜,通常認為與胃動力下降、胃十二指腸內臟神經過於敏感及精神心理障礙等因素有關,工作壓力大、情緒波動、睡眠不佳都是誘因。

多愁善感型的人有胃腸動力障礙遺傳背景的人,及對外界變化過於敏感的人,更易患此類消化不良。大多上班族人群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越來越多。

如果各項相關檢查都沒有問題,排除了器質性病變,但餐後仍有飽脹不適、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等不適症狀頻繁發作,就可初步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此外,不吃早餐族、經常吃撐族、嗜辣族、吃飽就睡族、加班族和餐後運動族,都是消化不良的高發人群,大部分不適症狀可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得以緩解。

若消化不良症狀持續2周以上,應及時就醫。

消化不好,還能吃肉嗎?

對於消化不好的人群來說,肉類是他們想吃卻不敢吃的食物。

肉類是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12、歐米伽3多不飽和脂肪酸、鐵、鋅等營養素的重要來源,長期不吃肉,容易引發營養不良、貧血、免疫力降低等問題。

缺營養還可能進一步加重消化不良,形成惡性循環。

其實,消化不好的人只要做到以下3點,就可以放心吃肉。

1

首選容易消化的肉類

容易消化的肉類,比如雞肉、魚肉,它們肉質細膩,脂肪較低,比較容易消化吸收。

紅肉富含血紅素鐵,可以有效預防缺鐵性貧血,也應適量食用。

畜肉飽和脂肪含量較高,不容易消化,消化不好的人應少選肥肉含量高的排骨、五花肉、肘子肉等,應選裡脊、後臀等部位。

可以適量食用動物內臟,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彌補日常膳食的不足。

2

選對烹調方法

儘量選擇蒸、煮、燉等烹調方法,避免高溫煎炸。

肉類經過煎炸,不僅損失營養成分,也會因為額外的食用油而增加熱量;高溫煎炸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物,危害人體健康。

烹調時少放鹽,食用前除去浮油,有助減少油鹽攝入。

可將肉類切小切碎後再進行烹煮,如切成肉絲、剁成肉末炒菜或做成菜肉粥等,也可以做成肉丸子,或者將肉末和雞蛋一起蒸,做成肉末蛋羹,還可以做成肉鬆,吃時夾在饅頭中或者放入粥裡。

動物肝臟可以碾碎做成肝泥,營養密度高且易消化。

3

控制食用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議,每天食用畜禽肉40~75克,水產品40~75克,可以分到三餐或者兩餐中食用,每次不宜貪多。

宜搭配蔬菜、豆類等一起食用,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吃”對了,緩解消化不良

採取科學飲食方法,對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癒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患有消化系統疾病時,該如何科學飲食呢?楊翠芳有針對性地給大家推薦一些飲食方法。

普食

基本與正常人相似,一般食物均可食用,每天適宜的飲食包括谷糧類、動物類、豆類、蔬果及油脂類食物。

不適宜吃煎炸和難以消化的食物,辣椒、咖喱粉等有強烈刺激味的調味品也要少吃。

推薦每日三餐的熱量分配:早餐佔全天飲食的25%~30%,午餐佔40%~50%,晚餐佔25%~30%。

需要提醒的是,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老年人,應儘量參照此熱量分配安排日常飲食。

軟食

應多吃細軟、易消化、無刺激性且不易引起脹氣,含纖維少的食物。

  • 主食以軟米飯為主,適當搭配麵條、饅頭、包子、餃子、餛飩等;

  • 吃瘦肉、動物內臟、魚類、蛋類及豆製品時,一定要切碎煮爛;

  • 同時注意補充菜汁、果汁等,防止維生素C缺乏。

要少吃辣椒、胡椒、咖喱粉等刺激性大的調味品,少吃酸味重的水果,如李子、杏、檸檬等。

建議每日四餐,烹飪食物不用油炸、煎等方式,用炒、燉、煮、蒸、燴等方法代替。

流食

選用不含任何渣滓及產氣的流體食物,如菜汁、米湯、蛋白水及稀藕粉等,儘量少喝牛奶、豆漿、果汁以及其他過甜的食物。

若想吃點冷飲,可選純奶制的冰激凌。濃流食以無渣、較稠的食物為宜,比如雞蛋薄面糊。

半流質飲食

建議吃煮爛的掛麵湯、面片湯、稠粥、雞蛋湯等,易於吞嚥和消化。

不宜用的食物如:蒸飯、烙餅、膳食纖維含量高的蔬菜、大量肉類及用油煎炸的食物。另外,牛奶及蔗糖等產氣食物也少吃。

高蛋白飲食

每天總熱量為3000大卡左右,其中,蛋白質推薦量為1.2~2克、脂肪60~80克、碳水化物400~500克。

碳水化合物攝入不宜太少,以保證蛋白質充分利用和儲備。

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的食物,貧血患者還可適當補充維生素K、葉酸、鐵、銅等含量高的食物。

低脂肪飲食

每天飲食中的營養素供給量,需視病情而定:

  • 膽囊炎、膽結石患者蛋白質需50~70克,脂肪40克;

  • 急性胰腺炎患者需補充無脂肪及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流食,如米湯、藕粉、杏仁茶、茶湯、蛋白水等;

  • 慢性胰腺炎患者飲食應以低脂肪、碳水化合物為主,蛋白質每天補充量為0.8~1克/公斤,總熱量要達到2000大卡。

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人,要儘可能少吃肥肉、花生米、芝麻、松子、核桃、蛋黃、油酥點心等食物。

平時可多喝一些滋補湯,如有肉,一定要燉熟燉爛。

低膽固醇飲食

消化不好的人,平時少吃動物內臟、腦髓、魚籽、蝦、蟹黃、蛋黃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日常飲食可以穀類、豆類、蔬菜類、水果類、硬果類等不含膽固醇的食物代替,瘦肉、蛋白、海蜇、海蔘等膽固醇含量低的食物也可適當吃些,以改善口味。

烹飪食物最好選用植物油,豆油、菜油、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魚油含亞麻酸,可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可針對自身情況適當選擇。

低纖維飲食

食物宜細軟、渣少、無刺激性,以方便咀嚼與吞嚥。

吃時可將食物切碎燒爛,瘦肉、魚片、魚丸、蝦片、蝦仁、蝦餅、蔬菜的嫩葉、土豆、胡蘿蔔及豆腐、粉絲、粉皮等都比較好消化。

低鹽低鈉飲食

限制含鈉鹽類,如食鹽、味精等,用量根據病情和醫囑而定。

  • 每天烹飪用的食鹽量為2~4克,或醬油10~20毫升,最好別吃醬菜、鹹蛋、鹹肉等。

  • 烹飪無鹽飲食時,宜用糖醋調味,加鹽的掛麵、蝦米、油條等鹼性食品也不宜吃。

  • 烹飪少鈉飲食也可以不加鹽,但可以選用一些含鈉的食物,全天鈉量控制在500毫克。

不建議食用含鈉太高的食物,如加鹼饅頭、發酵粉、油菜、芹菜、松花蛋、豆腐乾、豬腎等。

低嘌呤飲食

飲食應多挑些易消化的食物,烹調方法宜多用蒸、煮、熬、燴等,不宜用煎炸等方法。多選用含嘌呤較低、富含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的食物。

日常適宜吃的食物如米、面、雞蛋、乳酪、水果及各種植物油,蔬菜除龍鬚菜、芹菜、菜花、菠菜外,其他蔬菜均可食用。

不宜用食物包括動物肝、腎、腦,蟹,沙丁魚,風尾魚,濃肉湯,雞湯,豌豆,扁豆及蘑菇,冬菇等。

另外,會導致神經興奮的酒、濃茶、咖啡等也要少喝。

高脂血飲食

甘油(甘油三酯)升高應嚴格控制脂肪,全天脂肪攝入總量為25~30克,最多不超過35克。

少吃或不吃含蔗糖多的食品,如甜點心、糖果等。平時不宜吃牛油、動物內臟、蛋黃、可可、椰子等。

高纖維飲食

宜選用含食物纖維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金針菜、黃豆芽、竹筍、茄子、粗糧、水果,含抗消化澱粉較多的土豆、甘薯等也可適量食用。

適量增加飲食中的脂肪,多飲水,晨起空腹飲淡鹽水250毫升效果更好。

"健康|每個「消化不良」的人,都差這份消化科大夫推薦的飲食方案

消化不良是種什麼感受?

美食當前,擔心自己能不能消化得了;

吃的稍多一點,就不停打嗝;

每次吃完飯,總感覺肚子脹……

消化道猶如貫穿人體的一條河流。食物進入消化系統,會進行復雜的分解消化,並將營養輸送至身體的每個細胞。

一旦消化系統出現問題,身體也會跟著受傷。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教你從調整飲食入手,擺脫消化不良的困擾。

受訪專家

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閆偉

北京積水潭醫院消化科主任 藍宇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消化內科護士長 楊翠芳

天津市天津醫院營養科營養師 康瑞雪

你是否也在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由胃動力障礙所引起的疾病,包括胃蠕動不好的胃輕癱和食管反流病,主要分為功能性和器質性消化不良兩種。

  • 器質性消化不良,是指有器官病變,由感染性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包括胃潰瘍、胃食管反流病等;

  • 功能性消化不良,無器官病變,是由胃和十二指腸功能紊亂引起的症狀,通俗地說,就是身體零件沒有壞,只是不好好幹活了。

有數據顯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國內人群的發病率約為20%,大約3億多人

主要表現為:上腹部不適,並伴有打嗝、反酸、大便異常,甚至胃疼、腹瀉等,但臨床上並沒有發現有消化系統結構、形態和生化上的異常表現。

功能性消化不良發病原因較為複雜,通常認為與胃動力下降、胃十二指腸內臟神經過於敏感及精神心理障礙等因素有關,工作壓力大、情緒波動、睡眠不佳都是誘因。

多愁善感型的人有胃腸動力障礙遺傳背景的人,及對外界變化過於敏感的人,更易患此類消化不良。大多上班族人群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越來越多。

如果各項相關檢查都沒有問題,排除了器質性病變,但餐後仍有飽脹不適、上腹痛、上腹燒灼感等不適症狀頻繁發作,就可初步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此外,不吃早餐族、經常吃撐族、嗜辣族、吃飽就睡族、加班族和餐後運動族,都是消化不良的高發人群,大部分不適症狀可通過改善生活方式得以緩解。

若消化不良症狀持續2周以上,應及時就醫。

消化不好,還能吃肉嗎?

對於消化不好的人群來說,肉類是他們想吃卻不敢吃的食物。

肉類是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12、歐米伽3多不飽和脂肪酸、鐵、鋅等營養素的重要來源,長期不吃肉,容易引發營養不良、貧血、免疫力降低等問題。

缺營養還可能進一步加重消化不良,形成惡性循環。

其實,消化不好的人只要做到以下3點,就可以放心吃肉。

1

首選容易消化的肉類

容易消化的肉類,比如雞肉、魚肉,它們肉質細膩,脂肪較低,比較容易消化吸收。

紅肉富含血紅素鐵,可以有效預防缺鐵性貧血,也應適量食用。

畜肉飽和脂肪含量較高,不容易消化,消化不好的人應少選肥肉含量高的排骨、五花肉、肘子肉等,應選裡脊、後臀等部位。

可以適量食用動物內臟,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可以彌補日常膳食的不足。

2

選對烹調方法

儘量選擇蒸、煮、燉等烹調方法,避免高溫煎炸。

肉類經過煎炸,不僅損失營養成分,也會因為額外的食用油而增加熱量;高溫煎炸過程中會產生致癌物,危害人體健康。

烹調時少放鹽,食用前除去浮油,有助減少油鹽攝入。

可將肉類切小切碎後再進行烹煮,如切成肉絲、剁成肉末炒菜或做成菜肉粥等,也可以做成肉丸子,或者將肉末和雞蛋一起蒸,做成肉末蛋羹,還可以做成肉鬆,吃時夾在饅頭中或者放入粥裡。

動物肝臟可以碾碎做成肝泥,營養密度高且易消化。

3

控制食用量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議,每天食用畜禽肉40~75克,水產品40~75克,可以分到三餐或者兩餐中食用,每次不宜貪多。

宜搭配蔬菜、豆類等一起食用,做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吃”對了,緩解消化不良

採取科學飲食方法,對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癒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患有消化系統疾病時,該如何科學飲食呢?楊翠芳有針對性地給大家推薦一些飲食方法。

普食

基本與正常人相似,一般食物均可食用,每天適宜的飲食包括谷糧類、動物類、豆類、蔬果及油脂類食物。

不適宜吃煎炸和難以消化的食物,辣椒、咖喱粉等有強烈刺激味的調味品也要少吃。

推薦每日三餐的熱量分配:早餐佔全天飲食的25%~30%,午餐佔40%~50%,晚餐佔25%~30%。

需要提醒的是,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老年人,應儘量參照此熱量分配安排日常飲食。

軟食

應多吃細軟、易消化、無刺激性且不易引起脹氣,含纖維少的食物。

  • 主食以軟米飯為主,適當搭配麵條、饅頭、包子、餃子、餛飩等;

  • 吃瘦肉、動物內臟、魚類、蛋類及豆製品時,一定要切碎煮爛;

  • 同時注意補充菜汁、果汁等,防止維生素C缺乏。

要少吃辣椒、胡椒、咖喱粉等刺激性大的調味品,少吃酸味重的水果,如李子、杏、檸檬等。

建議每日四餐,烹飪食物不用油炸、煎等方式,用炒、燉、煮、蒸、燴等方法代替。

流食

選用不含任何渣滓及產氣的流體食物,如菜汁、米湯、蛋白水及稀藕粉等,儘量少喝牛奶、豆漿、果汁以及其他過甜的食物。

若想吃點冷飲,可選純奶制的冰激凌。濃流食以無渣、較稠的食物為宜,比如雞蛋薄面糊。

半流質飲食

建議吃煮爛的掛麵湯、面片湯、稠粥、雞蛋湯等,易於吞嚥和消化。

不宜用的食物如:蒸飯、烙餅、膳食纖維含量高的蔬菜、大量肉類及用油煎炸的食物。另外,牛奶及蔗糖等產氣食物也少吃。

高蛋白飲食

每天總熱量為3000大卡左右,其中,蛋白質推薦量為1.2~2克、脂肪60~80克、碳水化物400~500克。

碳水化合物攝入不宜太少,以保證蛋白質充分利用和儲備。

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的食物,貧血患者還可適當補充維生素K、葉酸、鐵、銅等含量高的食物。

低脂肪飲食

每天飲食中的營養素供給量,需視病情而定:

  • 膽囊炎、膽結石患者蛋白質需50~70克,脂肪40克;

  • 急性胰腺炎患者需補充無脂肪及富含碳水化合物的流食,如米湯、藕粉、杏仁茶、茶湯、蛋白水等;

  • 慢性胰腺炎患者飲食應以低脂肪、碳水化合物為主,蛋白質每天補充量為0.8~1克/公斤,總熱量要達到2000大卡。

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人,要儘可能少吃肥肉、花生米、芝麻、松子、核桃、蛋黃、油酥點心等食物。

平時可多喝一些滋補湯,如有肉,一定要燉熟燉爛。

低膽固醇飲食

消化不好的人,平時少吃動物內臟、腦髓、魚籽、蝦、蟹黃、蛋黃等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

日常飲食可以穀類、豆類、蔬菜類、水果類、硬果類等不含膽固醇的食物代替,瘦肉、蛋白、海蜇、海蔘等膽固醇含量低的食物也可適當吃些,以改善口味。

烹飪食物最好選用植物油,豆油、菜油、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魚油含亞麻酸,可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可針對自身情況適當選擇。

低纖維飲食

食物宜細軟、渣少、無刺激性,以方便咀嚼與吞嚥。

吃時可將食物切碎燒爛,瘦肉、魚片、魚丸、蝦片、蝦仁、蝦餅、蔬菜的嫩葉、土豆、胡蘿蔔及豆腐、粉絲、粉皮等都比較好消化。

低鹽低鈉飲食

限制含鈉鹽類,如食鹽、味精等,用量根據病情和醫囑而定。

  • 每天烹飪用的食鹽量為2~4克,或醬油10~20毫升,最好別吃醬菜、鹹蛋、鹹肉等。

  • 烹飪無鹽飲食時,宜用糖醋調味,加鹽的掛麵、蝦米、油條等鹼性食品也不宜吃。

  • 烹飪少鈉飲食也可以不加鹽,但可以選用一些含鈉的食物,全天鈉量控制在500毫克。

不建議食用含鈉太高的食物,如加鹼饅頭、發酵粉、油菜、芹菜、松花蛋、豆腐乾、豬腎等。

低嘌呤飲食

飲食應多挑些易消化的食物,烹調方法宜多用蒸、煮、熬、燴等,不宜用煎炸等方法。多選用含嘌呤較低、富含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的食物。

日常適宜吃的食物如米、面、雞蛋、乳酪、水果及各種植物油,蔬菜除龍鬚菜、芹菜、菜花、菠菜外,其他蔬菜均可食用。

不宜用食物包括動物肝、腎、腦,蟹,沙丁魚,風尾魚,濃肉湯,雞湯,豌豆,扁豆及蘑菇,冬菇等。

另外,會導致神經興奮的酒、濃茶、咖啡等也要少喝。

高脂血飲食

甘油(甘油三酯)升高應嚴格控制脂肪,全天脂肪攝入總量為25~30克,最多不超過35克。

少吃或不吃含蔗糖多的食品,如甜點心、糖果等。平時不宜吃牛油、動物內臟、蛋黃、可可、椰子等。

高纖維飲食

宜選用含食物纖維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金針菜、黃豆芽、竹筍、茄子、粗糧、水果,含抗消化澱粉較多的土豆、甘薯等也可適量食用。

適量增加飲食中的脂肪,多飲水,晨起空腹飲淡鹽水250毫升效果更好。

健康|每個「消化不良」的人,都差這份消化科大夫推薦的飲食方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