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自由呼吸的教育

馬斯洛 論語 蘇格拉底 語文 中國教育新聞網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7-10-19

捧讀李希貴新作《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我讀到了深夜。我像一個忠實的聽眾,聆聽李希貴先生娓娓道出自己的教育成長史、教育實踐史和教育思想史。其中,人性、自我和道路,是我領會享受自由呼吸的教育的三個關鍵詞。

李希貴先生從一個長輩親友無人做教師的農家子弟,成長為精通教育規律、勇於教育實踐的行家,得益於其“教育學其實是‘人學’,而‘人學’應該是最大的學問”的“教育人學觀”。人學,說到底是人的學問,對人性要有敏銳的知悉和深刻的洞察。爺爺沒有上過學,靠自修能夠讀書讀報,被鄉親們當作求教問事、評說事理的明白人。這種被鄉鄰尊重的場景和記憶,使作者感受到了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期望個人能力與成就得到社會承認的巨大感召力。而這正是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人有尊重的需要”。這喚起了作者幼年心靈深處的人性渴望。以至於讀高中期間,作者擔任學校《教育革命戰報》編輯組成員,“夾帶私貨”發表詩歌,被長期不苟言笑的政治老師誇讚“你的詩寫得不錯嘛”,“一連興奮了好幾天,尤其是他那充滿期望的眼神,更讓我感受到了力量”,這也說明了人有尊重的需要。因文筆被王守忠校長欣賞,執筆學校每週上交縣教育局的彙報材料,最後和王校長面對面辦公,作者“越發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力求顯得成熟穩重”,這還是體現了人有尊重的需要。

當然,從學生轉變為老師,沒有不交學費的成長。班裡小玄同學丟了手錶,為了找到手錶,作者苦思冥想,學生齊心協力,最後將目標鎖定為小蘭。在對小蘭審問無果後,師生一致決定讓小蘭當面打開箱子,既能避免箱鎖損壞又能捉賊有證,導致小蘭臉色大變、被嚇蒙嚇哭而退學。小蘭多年後仍不參加同學聚會,再也不聯繫老師。這種遺憾讓作者感到“還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保物尋證”“守法自護”,須把“尊重人格”放在首位。也就是說,犯錯的人同樣有人格尊嚴,不能讓學生感到自己一時犯錯卻用一生難以洗脫一個“賊”字。

諸多關於人性的體驗、觀察和思考,都深刻地塑造了作者對教育的認知、理解和實踐。作者上任校長,“頭三腳”就踢在“五子登科”上,圍繞老師們的“房子”“爐子”“妻子”“孩子”和“票子”等做文章,表面看似關注切身利益,其實卻是關注價值尊嚴。後來敬贈“三朝元老”牌匾、開發“功勳四中人”項目、成立“特長教研室”等舉措,都是基於人性、開掘人性的教育管理,“讓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重要”,作者直言自己受到馬斯洛的學說和瑪麗·凱的《掌握人性的管理》等影響。源於對人性的探索和開發,為找到“自我”和“道路”鋪下了堅實的基石。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並非易事,至於找到自我、開啟自我就更非易事。李希貴先生在前言中說:“沒有一生的長度、寬度和厚度,真的是無法解開這道曠世難題。”

為了發現自我,他走進了閱讀的世界,最終讓閱讀成為完善自我的人生習慣;學校語文教師人手不足,將學生帶進閱覽室,後來建起自修樓,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下雨天引導食堂工人抬饅頭、稀飯而避免全校學生趟水就餐;看到一位學科帶頭人為了學校創建齊魯名校的目標而捨不得跟丈夫團聚,就讓她在學校和部隊首長的“命令”下帶著遺憾離開學校……學生要認識自我和發現自我,教師也要認識自我和發現自我,教育管理者更要認識自我和發現自我。而認識自我和發現自我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放自我,正如作者所說:“教育的本質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靈、思維和情感,而不是束縛人、壓抑人、限制人。”

面對當下一些教師過於注重個人利益而拼命抓成績搶課時、搶學生的惡劣現象,可從書中找到破解的良方,即“權重衡量法”:佔用課表外的學生時間,學校就根據佔用時長,扣減教師的部分工作量而降低工作量工資,原因是教師以犧牲學生時間為代價完成本該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工作,效率太低。這樣引導教師認識自我的真正職責和長遠使命,樹立了全校教師的新觀念和教師評價的新導向:人人努力研究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教師千方百計地提高個人素養、研究學生學習的心理和生理等規律,而不是在外圍兜圈子,才能迴歸自我、迴歸為學、為師、為教之道。

認識自我,開啟自我,實現自我價值,是每個人一生的精神需要。否則,後果不堪設想。作者曾被一個校長的悲劇所震撼。數學特級教師老昝,因為優秀被提拔為教導主任,上任後跟老師們打成一片,深受大家好評,很快榮升副校長,此時卻感到力不從心,好在多年來的好人緣和自己的認真負責,工作還算有起色,由於校長生病半年多,迫不得已而主持學校工作,遇到職稱評定大家爭鬥不休等難題,自己力不從心而自盡。一個特級教師的人生竟然以這樣的方式謝幕,是其本人認識自我不足還是上級主管部門識人不足,的確令人深思。作者深知,如何讓每個人找到自我、發揮個人所長,而不是迷失自我、喪失個人優勢,是成就事業的前提。

當一個人能夠認識自我的時候,才有可能開啟自我係統,進而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教育也應如此,應把創造適合每一個師生髮展的教育作為內在的價值追求。

作者擔任教導主任期間,學校盛行對學生“關、堵、卡”的做法,學生在課間打乒乓球都不讓,原因是耗費精力太大影響學習。以至於學生另尋場地而跑到糧管所打乒乓球,又被作者逮著,學生抗議:“老師,除了學習,你到底還允許我們幹什麼?”這一問,可謂振聾發聵。作者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想到了教育需要消除“目中無人”的管理,跟學生“約法三章”,用管理而對人性實現揚善抑惡,學習鍛鍊兩不誤。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的天賦和智能優勢不同,一些天賦的優勢潛力是壓不住的。因此,如何把對學生的要求轉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將學校的規章制度和具體條文跟學生的天賦、多元智能、心理規律和生理特點結合起來,是一門大學問。各種規定通過適切的途徑演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和習慣,教育才能產生雙重效果:既能為每一個學生創造適合發展的道路,又能使教育管理達到它應該達到的最高境界。

作者擔任教育局局長後,通過教育思想的領導,並用敢為人先的勇氣倡導建立學生社團、開設選修課、培養特長生等舉措,引導很多學校走上了探索適合本校發展道路的征程。例如課程建設方面,有的學校強調硬件設備不足,就選擇更薄弱的學校作為試點單位,開發泥塑、剪紙、自行車維修等不用花錢還能掙錢的課程,創造出學生喜聞樂見的課程。對此,有的學校仍然按兵不動,通過改革評價體系,實施中考改革、選修課進課表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把學校變成令學生嚮往的地方。說到底,每一個師生能夠在學校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每個人必定會在內心裡說:“教我如何不想她?”正如心理學家所指出的那樣,人的思維、行為和習慣都有路徑依賴,所喜愛的、習慣的和默會的事物與方式,都會化入血液和神經。

讀完《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我更加相信,這本書細膩描述了作者的成長多種關鍵期和思想演變史。我甚至在內心相信,李希貴就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後所引發的諸多變革,最初的本源和影子就在這本書中。作者在“楔子 不是教育的教育”中深情地說:“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他的心智自覺開啟的時候。這樣的成長才是人真正意義上的成長。”這番話寫在作者就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之前,我深以為現在北京十一學校的學生們正在享受著這樣的成長,享受著自由呼吸的教育。

(作者單位: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附屬中學)

《中國教育報》2017年10月16日第12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