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不要太李廣'

"

漢武帝時期,有兩位名將,一位叫做李廣,一位叫做程不識

兩人都以防守邊郡,能以各自的方式抗擊匈奴而知名。

李廣帶隊伍,以簡略知名。李廣帶兵打仗,全看個人魅力。將士們跟著李廣混,不用太遵守規章制度,也沒有什麼條條框框的規矩,但憑各自的喜好和特長駐營行軍,打仗交鋒,所以在李廣的部隊,將士們行軍佈陣作風自由,不拘一格,每個人的個性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尤其善於發揮騎兵的機動靈活、作戰精良的特點,有時即使士兵比較少,也常常能以少制眾,反敗為勝。

程不識帶軍,則以嚴謹著稱。程不識帶隊伍,全靠紀律約束。跟李廣完全相反,程不識帶隊風格極為穩重,訓練嚴格、層級分明、分工明確,每次出征也好,紮營也好,大家都要遵守要求,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率軍作戰的時候,前面的斥候,左右的掩護,隊列之間的照應,都佈置得非常清楚有序。所以程不識治軍至明,兵士很難得到放鬆,他的部隊以步兵為主,行軍慢,但很堅實,打起仗來,敵人也難以衝擊突破他們。

從作戰的效果上看,李廣帶兵,易於大勝,也易於大敗;程不識帶兵,不致大勝,但也不致大敗;當時人們常說,李廣軍隊的五千人可以頂五萬人來用,而程不識的一萬人,永遠是一萬人,但更不容易輕易被打垮的。

對於普通的將士們而言,他們都喜歡跟著李廣,卻不愛跟程不識,後世之人,也多知道李廣而不識程不識。

"

漢武帝時期,有兩位名將,一位叫做李廣,一位叫做程不識

兩人都以防守邊郡,能以各自的方式抗擊匈奴而知名。

李廣帶隊伍,以簡略知名。李廣帶兵打仗,全看個人魅力。將士們跟著李廣混,不用太遵守規章制度,也沒有什麼條條框框的規矩,但憑各自的喜好和特長駐營行軍,打仗交鋒,所以在李廣的部隊,將士們行軍佈陣作風自由,不拘一格,每個人的個性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尤其善於發揮騎兵的機動靈活、作戰精良的特點,有時即使士兵比較少,也常常能以少制眾,反敗為勝。

程不識帶軍,則以嚴謹著稱。程不識帶隊伍,全靠紀律約束。跟李廣完全相反,程不識帶隊風格極為穩重,訓練嚴格、層級分明、分工明確,每次出征也好,紮營也好,大家都要遵守要求,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率軍作戰的時候,前面的斥候,左右的掩護,隊列之間的照應,都佈置得非常清楚有序。所以程不識治軍至明,兵士很難得到放鬆,他的部隊以步兵為主,行軍慢,但很堅實,打起仗來,敵人也難以衝擊突破他們。

從作戰的效果上看,李廣帶兵,易於大勝,也易於大敗;程不識帶兵,不致大勝,但也不致大敗;當時人們常說,李廣軍隊的五千人可以頂五萬人來用,而程不識的一萬人,永遠是一萬人,但更不容易輕易被打垮的。

對於普通的將士們而言,他們都喜歡跟著李廣,卻不愛跟程不識,後世之人,也多知道李廣而不識程不識。

做人,不要太李廣

李廣畫像

通常,越有個性的人物,越容易把人生過得跌宕起伏,也更容易圈粉。李廣人生,比起程不識來,充滿傳奇,自然是要精彩刺激得多。

畢竟柴米油鹽的戲劇,總是少人問津;跌宕傳奇的英雄故事,更能吸人眼球;

可是很多時候,在站高看遠的人物眼中,他們寧願多要一些平平淡淡、穩紮穩打的樸實,也不要心驚肉跳,大起大落的波動。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玩心跳,有時候,行軍打仗,還是穩重一些比較讓人放心。

比如漢武帝、衛青他們而言,就覺得李廣的帶兵風格不適合大兵團作戰,認為李廣的打得仗,很多都是在賭命,打敗全屬正常,能贏純靠運氣。

以致於後來漢匈大決戰,李廣自請前鋒,一開始漢武帝不答應,後來拗不過李廣的堅持,表面答應了,私底下卻又不敢給予重任,以致李廣大漠失道,兵前自刎,留下一段千古悲風。

"

漢武帝時期,有兩位名將,一位叫做李廣,一位叫做程不識

兩人都以防守邊郡,能以各自的方式抗擊匈奴而知名。

李廣帶隊伍,以簡略知名。李廣帶兵打仗,全看個人魅力。將士們跟著李廣混,不用太遵守規章制度,也沒有什麼條條框框的規矩,但憑各自的喜好和特長駐營行軍,打仗交鋒,所以在李廣的部隊,將士們行軍佈陣作風自由,不拘一格,每個人的個性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尤其善於發揮騎兵的機動靈活、作戰精良的特點,有時即使士兵比較少,也常常能以少制眾,反敗為勝。

程不識帶軍,則以嚴謹著稱。程不識帶隊伍,全靠紀律約束。跟李廣完全相反,程不識帶隊風格極為穩重,訓練嚴格、層級分明、分工明確,每次出征也好,紮營也好,大家都要遵守要求,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率軍作戰的時候,前面的斥候,左右的掩護,隊列之間的照應,都佈置得非常清楚有序。所以程不識治軍至明,兵士很難得到放鬆,他的部隊以步兵為主,行軍慢,但很堅實,打起仗來,敵人也難以衝擊突破他們。

從作戰的效果上看,李廣帶兵,易於大勝,也易於大敗;程不識帶兵,不致大勝,但也不致大敗;當時人們常說,李廣軍隊的五千人可以頂五萬人來用,而程不識的一萬人,永遠是一萬人,但更不容易輕易被打垮的。

對於普通的將士們而言,他們都喜歡跟著李廣,卻不愛跟程不識,後世之人,也多知道李廣而不識程不識。

做人,不要太李廣

李廣畫像

通常,越有個性的人物,越容易把人生過得跌宕起伏,也更容易圈粉。李廣人生,比起程不識來,充滿傳奇,自然是要精彩刺激得多。

畢竟柴米油鹽的戲劇,總是少人問津;跌宕傳奇的英雄故事,更能吸人眼球;

可是很多時候,在站高看遠的人物眼中,他們寧願多要一些平平淡淡、穩紮穩打的樸實,也不要心驚肉跳,大起大落的波動。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玩心跳,有時候,行軍打仗,還是穩重一些比較讓人放心。

比如漢武帝、衛青他們而言,就覺得李廣的帶兵風格不適合大兵團作戰,認為李廣的打得仗,很多都是在賭命,打敗全屬正常,能贏純靠運氣。

以致於後來漢匈大決戰,李廣自請前鋒,一開始漢武帝不答應,後來拗不過李廣的堅持,表面答應了,私底下卻又不敢給予重任,以致李廣大漠失道,兵前自刎,留下一段千古悲風。

做人,不要太李廣

李將軍出師

所以,對於千古名將比如衛青,或者千古一帝的漢武帝,他們都更傾向於支持程不識而不支持李廣,甚至於整個漢朝的帶兵風格,乃至往後數千年的軍隊管理模式,也多傾向於程不識般的管理嚴格、紀律嚴明的風格。

畢竟像飛將軍李廣這樣極具個性和傳奇的將領,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得到的。

縱觀李廣戎馬一生,他都是喜於挑戰,樂於冒險,好於賭博,敢於玩命。所以每每行軍打仗,都容易以身犯險,孤注一擲,把自己安放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境地。

比如有一次,李廣帶著百騎追三個匈奴人,結果碰到了數千騎兵,隨行將士都很害怕,想要趕緊掉轉馬頭逃跑。但是李廣覺得他們已經離營地太遠,跑是跑不過了,乾脆命令部隊迎上匈奴大軍,在他們不遠處解鞍下馬,故佈疑陣,讓匈奴以為李廣他們有援軍,有一個匈奴白馬將軍,不識好歹,帶著一小股部隊想要來試探,李廣馬上帶上身邊幾十名親隨衝過去滅了他,回來後,更乾脆臥躺在草地上,貫看藍天白雲。

李廣的鎮定勇敢,讓匈奴以為他們有援軍,可能在設伏兵使自己上套,於是天黑的時候,匈奴大軍自己就先撤走了。

後來,李廣以衛尉作為將軍,從雁門出擊匈奴,再一次以少擊眾的李廣,直接兵敗被捉,被俘的路上,李廣一路裝死,走了十幾公里,才從旁邊搶了一個匈奴的好馬,把小匈奴推倒,順便佔了他的雕弓,鞭馬南跑數十里,與漢軍相會。匈奴數百名騎兵追擊李廣,李廣用奪來的匈奴騎兵的弓箭射殺追兵,才得以逃脫。

再後來,李廣又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出擊匈奴,與博望侯張騫的一萬兵馬約好會合時間地點。結果走了幾百裡,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騎兵包圍李廣,四千對四萬,李廣的士兵都覺得恐懼,只有李廣談笑自若,派兒子李敢帶了幾十名騎兵衝擊匈奴騎兵,讓將士們覺得:“胡虜易與耳。”

爾後,李廣佈成圓形陣勢,四面外向,匈奴猛烈攻擊,箭下如雨,漢兵死亡過半,連漢箭都快用完了。李廣便命令士兵把弓拉開,不要放箭,他自己親自用大黃弩弓射敵人的副將,射死了幾個,這樣匈奴人的攻擊才漸漸鬆懈。好在這時恰巧天色黑了下來,大家都面無人色,只有李廣神氣如常,意氣自如。第二天,等到張騫的軍隊到來,匈奴軍隊解圍而去之時,李廣的軍隊基本都打沒了。

作為一名喜歡玩刺激的將領,李廣射箭,不管敵人攻擊得多急,如果不近在數十步以內確保箭無虛發,一定不射,一旦發箭,敵人沒有不倒下的;外出狩獵的時候,不管面對的是兔子還是老虎,是狗熊還是獵豹,也都是這種風格。所以李廣帶兵也好,狩獵也好,都經常要受傷:“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李廣的作戰生涯,大抵都是這樣充滿壯烈和傳奇。

"

漢武帝時期,有兩位名將,一位叫做李廣,一位叫做程不識

兩人都以防守邊郡,能以各自的方式抗擊匈奴而知名。

李廣帶隊伍,以簡略知名。李廣帶兵打仗,全看個人魅力。將士們跟著李廣混,不用太遵守規章制度,也沒有什麼條條框框的規矩,但憑各自的喜好和特長駐營行軍,打仗交鋒,所以在李廣的部隊,將士們行軍佈陣作風自由,不拘一格,每個人的個性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尤其善於發揮騎兵的機動靈活、作戰精良的特點,有時即使士兵比較少,也常常能以少制眾,反敗為勝。

程不識帶軍,則以嚴謹著稱。程不識帶隊伍,全靠紀律約束。跟李廣完全相反,程不識帶隊風格極為穩重,訓練嚴格、層級分明、分工明確,每次出征也好,紮營也好,大家都要遵守要求,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率軍作戰的時候,前面的斥候,左右的掩護,隊列之間的照應,都佈置得非常清楚有序。所以程不識治軍至明,兵士很難得到放鬆,他的部隊以步兵為主,行軍慢,但很堅實,打起仗來,敵人也難以衝擊突破他們。

從作戰的效果上看,李廣帶兵,易於大勝,也易於大敗;程不識帶兵,不致大勝,但也不致大敗;當時人們常說,李廣軍隊的五千人可以頂五萬人來用,而程不識的一萬人,永遠是一萬人,但更不容易輕易被打垮的。

對於普通的將士們而言,他們都喜歡跟著李廣,卻不愛跟程不識,後世之人,也多知道李廣而不識程不識。

做人,不要太李廣

李廣畫像

通常,越有個性的人物,越容易把人生過得跌宕起伏,也更容易圈粉。李廣人生,比起程不識來,充滿傳奇,自然是要精彩刺激得多。

畢竟柴米油鹽的戲劇,總是少人問津;跌宕傳奇的英雄故事,更能吸人眼球;

可是很多時候,在站高看遠的人物眼中,他們寧願多要一些平平淡淡、穩紮穩打的樸實,也不要心驚肉跳,大起大落的波動。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玩心跳,有時候,行軍打仗,還是穩重一些比較讓人放心。

比如漢武帝、衛青他們而言,就覺得李廣的帶兵風格不適合大兵團作戰,認為李廣的打得仗,很多都是在賭命,打敗全屬正常,能贏純靠運氣。

以致於後來漢匈大決戰,李廣自請前鋒,一開始漢武帝不答應,後來拗不過李廣的堅持,表面答應了,私底下卻又不敢給予重任,以致李廣大漠失道,兵前自刎,留下一段千古悲風。

做人,不要太李廣

李將軍出師

所以,對於千古名將比如衛青,或者千古一帝的漢武帝,他們都更傾向於支持程不識而不支持李廣,甚至於整個漢朝的帶兵風格,乃至往後數千年的軍隊管理模式,也多傾向於程不識般的管理嚴格、紀律嚴明的風格。

畢竟像飛將軍李廣這樣極具個性和傳奇的將領,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得到的。

縱觀李廣戎馬一生,他都是喜於挑戰,樂於冒險,好於賭博,敢於玩命。所以每每行軍打仗,都容易以身犯險,孤注一擲,把自己安放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境地。

比如有一次,李廣帶著百騎追三個匈奴人,結果碰到了數千騎兵,隨行將士都很害怕,想要趕緊掉轉馬頭逃跑。但是李廣覺得他們已經離營地太遠,跑是跑不過了,乾脆命令部隊迎上匈奴大軍,在他們不遠處解鞍下馬,故佈疑陣,讓匈奴以為李廣他們有援軍,有一個匈奴白馬將軍,不識好歹,帶著一小股部隊想要來試探,李廣馬上帶上身邊幾十名親隨衝過去滅了他,回來後,更乾脆臥躺在草地上,貫看藍天白雲。

李廣的鎮定勇敢,讓匈奴以為他們有援軍,可能在設伏兵使自己上套,於是天黑的時候,匈奴大軍自己就先撤走了。

後來,李廣以衛尉作為將軍,從雁門出擊匈奴,再一次以少擊眾的李廣,直接兵敗被捉,被俘的路上,李廣一路裝死,走了十幾公里,才從旁邊搶了一個匈奴的好馬,把小匈奴推倒,順便佔了他的雕弓,鞭馬南跑數十里,與漢軍相會。匈奴數百名騎兵追擊李廣,李廣用奪來的匈奴騎兵的弓箭射殺追兵,才得以逃脫。

再後來,李廣又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出擊匈奴,與博望侯張騫的一萬兵馬約好會合時間地點。結果走了幾百裡,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騎兵包圍李廣,四千對四萬,李廣的士兵都覺得恐懼,只有李廣談笑自若,派兒子李敢帶了幾十名騎兵衝擊匈奴騎兵,讓將士們覺得:“胡虜易與耳。”

爾後,李廣佈成圓形陣勢,四面外向,匈奴猛烈攻擊,箭下如雨,漢兵死亡過半,連漢箭都快用完了。李廣便命令士兵把弓拉開,不要放箭,他自己親自用大黃弩弓射敵人的副將,射死了幾個,這樣匈奴人的攻擊才漸漸鬆懈。好在這時恰巧天色黑了下來,大家都面無人色,只有李廣神氣如常,意氣自如。第二天,等到張騫的軍隊到來,匈奴軍隊解圍而去之時,李廣的軍隊基本都打沒了。

作為一名喜歡玩刺激的將領,李廣射箭,不管敵人攻擊得多急,如果不近在數十步以內確保箭無虛發,一定不射,一旦發箭,敵人沒有不倒下的;外出狩獵的時候,不管面對的是兔子還是老虎,是狗熊還是獵豹,也都是這種風格。所以李廣帶兵也好,狩獵也好,都經常要受傷:“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李廣的作戰生涯,大抵都是這樣充滿壯烈和傳奇。

做人,不要太李廣

李廣射石

壯烈和傳奇的人生,如果可以得到上天的眷顧,自然是好事,比如霍去病,比如李世民,他們開掛人生都不用解釋,簡直是李廣將軍的升級版。

作為古今中外少有的戰略家和軍事家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少年從戎,征戰無數,也喜歡玩孤身犯險、玩命心跳的戰術。

討伐劉武周的時候,李世民曾經自帶輕騎探查敵情,獨與一名甲士(可惜未留名)在山坡睡著了,沒多久就被劉武周的部隊包圍,恰好有蛇追老鼠,碰到甲士的臉,把甲士驚醒,兩人趕緊上馬,用大羽箭射死追擊的驍將,才僥倖逃脫;

討王世充的時候,又以五百騎登北魏宣武陵,猝然碰到王世充帥一萬多將士,單雄信的馬槊都差掉打到李世民,幸虧尉遲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救李世民於九死之間;

後來,洛陽與王世充大決戰,兩軍對壘,李世民帶著數十騎直衝王世充的陣營,想了解王世充陣營的厚薄,結果這一衝就衝散了,身邊只有一個丘行恭陪著,李世民的馬中流矢倒斃,丘行恭趕緊回身騎射追來的人,每一箭射死一人,逼得追擊的人不敢靠近,丘行功才把馬讓給李世民,自己在馬前拿著長刀,距躍大呼,連斬數人,突陳而出,最後才回到自己的大軍。

類似這樣的作戰方式,在李世民身上,不勝枚舉。

後來,李世民有個堂弟,叫做李道玄,從小就跟著李世民四處征戰,也取得不少戰功,在討伐劉黑闥的時候,想學習李世民的孤軍深入戰法,結果兵敗陣亡,年僅十九歲。李世民深為痛惜,對人說道:“道玄常跟隨我征伐,見我深入敵陣,心中羨慕想要模仿,才會這樣。”

"

漢武帝時期,有兩位名將,一位叫做李廣,一位叫做程不識

兩人都以防守邊郡,能以各自的方式抗擊匈奴而知名。

李廣帶隊伍,以簡略知名。李廣帶兵打仗,全看個人魅力。將士們跟著李廣混,不用太遵守規章制度,也沒有什麼條條框框的規矩,但憑各自的喜好和特長駐營行軍,打仗交鋒,所以在李廣的部隊,將士們行軍佈陣作風自由,不拘一格,每個人的個性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尤其善於發揮騎兵的機動靈活、作戰精良的特點,有時即使士兵比較少,也常常能以少制眾,反敗為勝。

程不識帶軍,則以嚴謹著稱。程不識帶隊伍,全靠紀律約束。跟李廣完全相反,程不識帶隊風格極為穩重,訓練嚴格、層級分明、分工明確,每次出征也好,紮營也好,大家都要遵守要求,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率軍作戰的時候,前面的斥候,左右的掩護,隊列之間的照應,都佈置得非常清楚有序。所以程不識治軍至明,兵士很難得到放鬆,他的部隊以步兵為主,行軍慢,但很堅實,打起仗來,敵人也難以衝擊突破他們。

從作戰的效果上看,李廣帶兵,易於大勝,也易於大敗;程不識帶兵,不致大勝,但也不致大敗;當時人們常說,李廣軍隊的五千人可以頂五萬人來用,而程不識的一萬人,永遠是一萬人,但更不容易輕易被打垮的。

對於普通的將士們而言,他們都喜歡跟著李廣,卻不愛跟程不識,後世之人,也多知道李廣而不識程不識。

做人,不要太李廣

李廣畫像

通常,越有個性的人物,越容易把人生過得跌宕起伏,也更容易圈粉。李廣人生,比起程不識來,充滿傳奇,自然是要精彩刺激得多。

畢竟柴米油鹽的戲劇,總是少人問津;跌宕傳奇的英雄故事,更能吸人眼球;

可是很多時候,在站高看遠的人物眼中,他們寧願多要一些平平淡淡、穩紮穩打的樸實,也不要心驚肉跳,大起大落的波動。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玩心跳,有時候,行軍打仗,還是穩重一些比較讓人放心。

比如漢武帝、衛青他們而言,就覺得李廣的帶兵風格不適合大兵團作戰,認為李廣的打得仗,很多都是在賭命,打敗全屬正常,能贏純靠運氣。

以致於後來漢匈大決戰,李廣自請前鋒,一開始漢武帝不答應,後來拗不過李廣的堅持,表面答應了,私底下卻又不敢給予重任,以致李廣大漠失道,兵前自刎,留下一段千古悲風。

做人,不要太李廣

李將軍出師

所以,對於千古名將比如衛青,或者千古一帝的漢武帝,他們都更傾向於支持程不識而不支持李廣,甚至於整個漢朝的帶兵風格,乃至往後數千年的軍隊管理模式,也多傾向於程不識般的管理嚴格、紀律嚴明的風格。

畢竟像飛將軍李廣這樣極具個性和傳奇的將領,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得到的。

縱觀李廣戎馬一生,他都是喜於挑戰,樂於冒險,好於賭博,敢於玩命。所以每每行軍打仗,都容易以身犯險,孤注一擲,把自己安放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境地。

比如有一次,李廣帶著百騎追三個匈奴人,結果碰到了數千騎兵,隨行將士都很害怕,想要趕緊掉轉馬頭逃跑。但是李廣覺得他們已經離營地太遠,跑是跑不過了,乾脆命令部隊迎上匈奴大軍,在他們不遠處解鞍下馬,故佈疑陣,讓匈奴以為李廣他們有援軍,有一個匈奴白馬將軍,不識好歹,帶著一小股部隊想要來試探,李廣馬上帶上身邊幾十名親隨衝過去滅了他,回來後,更乾脆臥躺在草地上,貫看藍天白雲。

李廣的鎮定勇敢,讓匈奴以為他們有援軍,可能在設伏兵使自己上套,於是天黑的時候,匈奴大軍自己就先撤走了。

後來,李廣以衛尉作為將軍,從雁門出擊匈奴,再一次以少擊眾的李廣,直接兵敗被捉,被俘的路上,李廣一路裝死,走了十幾公里,才從旁邊搶了一個匈奴的好馬,把小匈奴推倒,順便佔了他的雕弓,鞭馬南跑數十里,與漢軍相會。匈奴數百名騎兵追擊李廣,李廣用奪來的匈奴騎兵的弓箭射殺追兵,才得以逃脫。

再後來,李廣又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出擊匈奴,與博望侯張騫的一萬兵馬約好會合時間地點。結果走了幾百裡,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騎兵包圍李廣,四千對四萬,李廣的士兵都覺得恐懼,只有李廣談笑自若,派兒子李敢帶了幾十名騎兵衝擊匈奴騎兵,讓將士們覺得:“胡虜易與耳。”

爾後,李廣佈成圓形陣勢,四面外向,匈奴猛烈攻擊,箭下如雨,漢兵死亡過半,連漢箭都快用完了。李廣便命令士兵把弓拉開,不要放箭,他自己親自用大黃弩弓射敵人的副將,射死了幾個,這樣匈奴人的攻擊才漸漸鬆懈。好在這時恰巧天色黑了下來,大家都面無人色,只有李廣神氣如常,意氣自如。第二天,等到張騫的軍隊到來,匈奴軍隊解圍而去之時,李廣的軍隊基本都打沒了。

作為一名喜歡玩刺激的將領,李廣射箭,不管敵人攻擊得多急,如果不近在數十步以內確保箭無虛發,一定不射,一旦發箭,敵人沒有不倒下的;外出狩獵的時候,不管面對的是兔子還是老虎,是狗熊還是獵豹,也都是這種風格。所以李廣帶兵也好,狩獵也好,都經常要受傷:“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李廣的作戰生涯,大抵都是這樣充滿壯烈和傳奇。

做人,不要太李廣

李廣射石

壯烈和傳奇的人生,如果可以得到上天的眷顧,自然是好事,比如霍去病,比如李世民,他們開掛人生都不用解釋,簡直是李廣將軍的升級版。

作為古今中外少有的戰略家和軍事家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少年從戎,征戰無數,也喜歡玩孤身犯險、玩命心跳的戰術。

討伐劉武周的時候,李世民曾經自帶輕騎探查敵情,獨與一名甲士(可惜未留名)在山坡睡著了,沒多久就被劉武周的部隊包圍,恰好有蛇追老鼠,碰到甲士的臉,把甲士驚醒,兩人趕緊上馬,用大羽箭射死追擊的驍將,才僥倖逃脫;

討王世充的時候,又以五百騎登北魏宣武陵,猝然碰到王世充帥一萬多將士,單雄信的馬槊都差掉打到李世民,幸虧尉遲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救李世民於九死之間;

後來,洛陽與王世充大決戰,兩軍對壘,李世民帶著數十騎直衝王世充的陣營,想了解王世充陣營的厚薄,結果這一衝就衝散了,身邊只有一個丘行恭陪著,李世民的馬中流矢倒斃,丘行恭趕緊回身騎射追來的人,每一箭射死一人,逼得追擊的人不敢靠近,丘行功才把馬讓給李世民,自己在馬前拿著長刀,距躍大呼,連斬數人,突陳而出,最後才回到自己的大軍。

類似這樣的作戰方式,在李世民身上,不勝枚舉。

後來,李世民有個堂弟,叫做李道玄,從小就跟著李世民四處征戰,也取得不少戰功,在討伐劉黑闥的時候,想學習李世民的孤軍深入戰法,結果兵敗陣亡,年僅十九歲。李世民深為痛惜,對人說道:“道玄常跟隨我征伐,見我深入敵陣,心中羨慕想要模仿,才會這樣。”

做人,不要太李廣

李世民第一鐵粉:少年將軍李道玄

後漢時期,因為裙帶關係被排出雲臺二十八將的名將--伏波將軍馬援,他曾經遠在交趾(現今越南一帶)行軍打仗之餘,因為聽聞兩個侄子馬嚴、馬敦平時喜譏評時政、結交俠客,想走不平凡的人生路線感到擔憂,專門寫了一封信給他們。

這就是著名的《誡兄子嚴敦書》

在信中,馬援列舉了當世的兩位著名人物:龍伯高和杜季良,作為參照:

龍伯高為人敦厚誠實,說出的話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謙約節儉,待人又不失威嚴。所以馬援愛護他,敬重他,希望子侄輩可以向他學習。杜季良為人豪俠好義,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當成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什麼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所以馬援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子侄們向他學習。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就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而一旦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有可能成了紈絝子弟。就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

所以想走不平凡的人生,看命很重要。

要是天之驕子或者是天之寵子,就可以過上李世民、霍去病般的神話人生;運氣差一點的,尚且還可以過上李廣般的傳奇人生;再差一點的,就是李道玄的悲烈人生了。

"

漢武帝時期,有兩位名將,一位叫做李廣,一位叫做程不識

兩人都以防守邊郡,能以各自的方式抗擊匈奴而知名。

李廣帶隊伍,以簡略知名。李廣帶兵打仗,全看個人魅力。將士們跟著李廣混,不用太遵守規章制度,也沒有什麼條條框框的規矩,但憑各自的喜好和特長駐營行軍,打仗交鋒,所以在李廣的部隊,將士們行軍佈陣作風自由,不拘一格,每個人的個性都能夠得到充分發揮,尤其善於發揮騎兵的機動靈活、作戰精良的特點,有時即使士兵比較少,也常常能以少制眾,反敗為勝。

程不識帶軍,則以嚴謹著稱。程不識帶隊伍,全靠紀律約束。跟李廣完全相反,程不識帶隊風格極為穩重,訓練嚴格、層級分明、分工明確,每次出征也好,紮營也好,大家都要遵守要求,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率軍作戰的時候,前面的斥候,左右的掩護,隊列之間的照應,都佈置得非常清楚有序。所以程不識治軍至明,兵士很難得到放鬆,他的部隊以步兵為主,行軍慢,但很堅實,打起仗來,敵人也難以衝擊突破他們。

從作戰的效果上看,李廣帶兵,易於大勝,也易於大敗;程不識帶兵,不致大勝,但也不致大敗;當時人們常說,李廣軍隊的五千人可以頂五萬人來用,而程不識的一萬人,永遠是一萬人,但更不容易輕易被打垮的。

對於普通的將士們而言,他們都喜歡跟著李廣,卻不愛跟程不識,後世之人,也多知道李廣而不識程不識。

做人,不要太李廣

李廣畫像

通常,越有個性的人物,越容易把人生過得跌宕起伏,也更容易圈粉。李廣人生,比起程不識來,充滿傳奇,自然是要精彩刺激得多。

畢竟柴米油鹽的戲劇,總是少人問津;跌宕傳奇的英雄故事,更能吸人眼球;

可是很多時候,在站高看遠的人物眼中,他們寧願多要一些平平淡淡、穩紮穩打的樸實,也不要心驚肉跳,大起大落的波動。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玩心跳,有時候,行軍打仗,還是穩重一些比較讓人放心。

比如漢武帝、衛青他們而言,就覺得李廣的帶兵風格不適合大兵團作戰,認為李廣的打得仗,很多都是在賭命,打敗全屬正常,能贏純靠運氣。

以致於後來漢匈大決戰,李廣自請前鋒,一開始漢武帝不答應,後來拗不過李廣的堅持,表面答應了,私底下卻又不敢給予重任,以致李廣大漠失道,兵前自刎,留下一段千古悲風。

做人,不要太李廣

李將軍出師

所以,對於千古名將比如衛青,或者千古一帝的漢武帝,他們都更傾向於支持程不識而不支持李廣,甚至於整個漢朝的帶兵風格,乃至往後數千年的軍隊管理模式,也多傾向於程不識般的管理嚴格、紀律嚴明的風格。

畢竟像飛將軍李廣這樣極具個性和傳奇的將領,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得到的。

縱觀李廣戎馬一生,他都是喜於挑戰,樂於冒險,好於賭博,敢於玩命。所以每每行軍打仗,都容易以身犯險,孤注一擲,把自己安放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境地。

比如有一次,李廣帶著百騎追三個匈奴人,結果碰到了數千騎兵,隨行將士都很害怕,想要趕緊掉轉馬頭逃跑。但是李廣覺得他們已經離營地太遠,跑是跑不過了,乾脆命令部隊迎上匈奴大軍,在他們不遠處解鞍下馬,故佈疑陣,讓匈奴以為李廣他們有援軍,有一個匈奴白馬將軍,不識好歹,帶著一小股部隊想要來試探,李廣馬上帶上身邊幾十名親隨衝過去滅了他,回來後,更乾脆臥躺在草地上,貫看藍天白雲。

李廣的鎮定勇敢,讓匈奴以為他們有援軍,可能在設伏兵使自己上套,於是天黑的時候,匈奴大軍自己就先撤走了。

後來,李廣以衛尉作為將軍,從雁門出擊匈奴,再一次以少擊眾的李廣,直接兵敗被捉,被俘的路上,李廣一路裝死,走了十幾公里,才從旁邊搶了一個匈奴的好馬,把小匈奴推倒,順便佔了他的雕弓,鞭馬南跑數十里,與漢軍相會。匈奴數百名騎兵追擊李廣,李廣用奪來的匈奴騎兵的弓箭射殺追兵,才得以逃脫。

再後來,李廣又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出擊匈奴,與博望侯張騫的一萬兵馬約好會合時間地點。結果走了幾百裡,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騎兵包圍李廣,四千對四萬,李廣的士兵都覺得恐懼,只有李廣談笑自若,派兒子李敢帶了幾十名騎兵衝擊匈奴騎兵,讓將士們覺得:“胡虜易與耳。”

爾後,李廣佈成圓形陣勢,四面外向,匈奴猛烈攻擊,箭下如雨,漢兵死亡過半,連漢箭都快用完了。李廣便命令士兵把弓拉開,不要放箭,他自己親自用大黃弩弓射敵人的副將,射死了幾個,這樣匈奴人的攻擊才漸漸鬆懈。好在這時恰巧天色黑了下來,大家都面無人色,只有李廣神氣如常,意氣自如。第二天,等到張騫的軍隊到來,匈奴軍隊解圍而去之時,李廣的軍隊基本都打沒了。

作為一名喜歡玩刺激的將領,李廣射箭,不管敵人攻擊得多急,如果不近在數十步以內確保箭無虛發,一定不射,一旦發箭,敵人沒有不倒下的;外出狩獵的時候,不管面對的是兔子還是老虎,是狗熊還是獵豹,也都是這種風格。所以李廣帶兵也好,狩獵也好,都經常要受傷:“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李廣的作戰生涯,大抵都是這樣充滿壯烈和傳奇。

做人,不要太李廣

李廣射石

壯烈和傳奇的人生,如果可以得到上天的眷顧,自然是好事,比如霍去病,比如李世民,他們開掛人生都不用解釋,簡直是李廣將軍的升級版。

作為古今中外少有的戰略家和軍事家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少年從戎,征戰無數,也喜歡玩孤身犯險、玩命心跳的戰術。

討伐劉武周的時候,李世民曾經自帶輕騎探查敵情,獨與一名甲士(可惜未留名)在山坡睡著了,沒多久就被劉武周的部隊包圍,恰好有蛇追老鼠,碰到甲士的臉,把甲士驚醒,兩人趕緊上馬,用大羽箭射死追擊的驍將,才僥倖逃脫;

討王世充的時候,又以五百騎登北魏宣武陵,猝然碰到王世充帥一萬多將士,單雄信的馬槊都差掉打到李世民,幸虧尉遲敬德躍馬大呼,橫刺雄信墜馬,救李世民於九死之間;

後來,洛陽與王世充大決戰,兩軍對壘,李世民帶著數十騎直衝王世充的陣營,想了解王世充陣營的厚薄,結果這一衝就衝散了,身邊只有一個丘行恭陪著,李世民的馬中流矢倒斃,丘行恭趕緊回身騎射追來的人,每一箭射死一人,逼得追擊的人不敢靠近,丘行功才把馬讓給李世民,自己在馬前拿著長刀,距躍大呼,連斬數人,突陳而出,最後才回到自己的大軍。

類似這樣的作戰方式,在李世民身上,不勝枚舉。

後來,李世民有個堂弟,叫做李道玄,從小就跟著李世民四處征戰,也取得不少戰功,在討伐劉黑闥的時候,想學習李世民的孤軍深入戰法,結果兵敗陣亡,年僅十九歲。李世民深為痛惜,對人說道:“道玄常跟隨我征伐,見我深入敵陣,心中羨慕想要模仿,才會這樣。”

做人,不要太李廣

李世民第一鐵粉:少年將軍李道玄

後漢時期,因為裙帶關係被排出雲臺二十八將的名將--伏波將軍馬援,他曾經遠在交趾(現今越南一帶)行軍打仗之餘,因為聽聞兩個侄子馬嚴、馬敦平時喜譏評時政、結交俠客,想走不平凡的人生路線感到擔憂,專門寫了一封信給他們。

這就是著名的《誡兄子嚴敦書》

在信中,馬援列舉了當世的兩位著名人物:龍伯高和杜季良,作為參照:

龍伯高為人敦厚誠實,說出的話沒有什麼可以指責的。謙約節儉,待人又不失威嚴。所以馬援愛護他,敬重他,希望子侄輩可以向他學習。杜季良為人豪俠好義,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當成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什麼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所以馬援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子侄們向他學習。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就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而一旦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有可能成了紈絝子弟。就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

所以想走不平凡的人生,看命很重要。

要是天之驕子或者是天之寵子,就可以過上李世民、霍去病般的神話人生;運氣差一點的,尚且還可以過上李廣般的傳奇人生;再差一點的,就是李道玄的悲烈人生了。

做人,不要太李廣

但使龍城飛將在

程不識易學,而李廣難跟。

有時候,越是普通平凡的你我,越以為自己可以成為叱吒風雲的英雄,只是時不我與,沒有伯樂引薦,所以他們都推崇和感嘆李廣的人生,讚美李世民、霍去病的開掛人生;而越處高位的人,如一代名將衛青,以及千古一帝的漢武帝劉徹,他們就越清楚,大部分的平常人,最終還只能是平常人,像李廣這樣搏命的人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有的。

人生在世,沒有什麼特別的加特技能,就好好學學程不識,做一個知輕重,守規矩的人,而不要太老想著過開掛升級,傲世群芳的人生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