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廣難封:罪魁不是漢武帝,而是李廣自己

李廣奪馬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的這首詩中盛讚的“飛將”,就是漢武帝時期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

“飛將軍”的名號,不是漢朝人給的,而是李廣的死對頭匈奴人叫響的。

說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李廣的一舉成名,源自於他當俘虜的一次傳奇經歷。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李廣帶兵出擊匈奴,大敗。匈奴單于下令活捉李廣帶回軍營。當時李廣受傷,匈奴兵就用繩索結成羅網綁在兩匹馬之間,叫李廣躺在羅網上帶著走。走了十多裡,李廣假裝死了,眯縫著眼瞅見旁邊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李廣突然縱身一躍跨上匈奴少年的馬背,一把推下少年,奪了他的弓箭,縱馬向南飛馳,匈奴出動幾百名騎兵緊緊追趕。李廣一邊催馬奔逃一邊彎弓搭箭射殺追兵。就這樣跑了數十里,才甩掉追兵,逃回漢營。

受傷的李廣,一躍而起奪馬成功逃脫,令匈奴人大為佩服,遂送了他一個“飛將軍”的名號。

然而,如此神勇的李廣,一生身經七十餘戰,卻一直到死未能封侯,留下了“李廣難封”的歷史遺憾。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生不逢時,時運不濟。

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將軍,李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李廣作為將門虎子,弓馬嫻熟,箭術高超。但他生活的年代,是文景之治的盛世,70多年無戰事,作為武將的李廣,真是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漢文帝曾不無惋惜地說,你生不逢時啊,如果你生在高帝打天下的時代,封個萬戶侯也不算什麼。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歷史也給過李廣封侯的機會,可是由於李廣政治幼稚,錯過了這次難得的機會。

那是漢景帝時,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李廣跟著周亞夫平叛,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了大功。可是由於李廣接受了樑王私自授予的將軍印,回朝後,朝廷不但沒封賞,還把他調出京城,任上谷太守,後又輾轉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主要防守匈奴襲擾。

漢景帝不待見李廣,是因為李廣犯了人臣大忌。當時樑王在諸侯王中實力最強,在平叛中又立了大功,景帝母親竇太后一直希望景帝百年之後禪位給樑王。就是說,樑王是景帝皇權最大的威脅,李廣作為中央軍的一員大將,與樑王私相授受,景帝不得不防。

"
李廣難封:罪魁不是漢武帝,而是李廣自己

李廣奪馬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的這首詩中盛讚的“飛將”,就是漢武帝時期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

“飛將軍”的名號,不是漢朝人給的,而是李廣的死對頭匈奴人叫響的。

說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李廣的一舉成名,源自於他當俘虜的一次傳奇經歷。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李廣帶兵出擊匈奴,大敗。匈奴單于下令活捉李廣帶回軍營。當時李廣受傷,匈奴兵就用繩索結成羅網綁在兩匹馬之間,叫李廣躺在羅網上帶著走。走了十多裡,李廣假裝死了,眯縫著眼瞅見旁邊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李廣突然縱身一躍跨上匈奴少年的馬背,一把推下少年,奪了他的弓箭,縱馬向南飛馳,匈奴出動幾百名騎兵緊緊追趕。李廣一邊催馬奔逃一邊彎弓搭箭射殺追兵。就這樣跑了數十里,才甩掉追兵,逃回漢營。

受傷的李廣,一躍而起奪馬成功逃脫,令匈奴人大為佩服,遂送了他一個“飛將軍”的名號。

然而,如此神勇的李廣,一生身經七十餘戰,卻一直到死未能封侯,留下了“李廣難封”的歷史遺憾。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生不逢時,時運不濟。

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將軍,李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李廣作為將門虎子,弓馬嫻熟,箭術高超。但他生活的年代,是文景之治的盛世,70多年無戰事,作為武將的李廣,真是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漢文帝曾不無惋惜地說,你生不逢時啊,如果你生在高帝打天下的時代,封個萬戶侯也不算什麼。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歷史也給過李廣封侯的機會,可是由於李廣政治幼稚,錯過了這次難得的機會。

那是漢景帝時,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李廣跟著周亞夫平叛,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了大功。可是由於李廣接受了樑王私自授予的將軍印,回朝後,朝廷不但沒封賞,還把他調出京城,任上谷太守,後又輾轉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主要防守匈奴襲擾。

漢景帝不待見李廣,是因為李廣犯了人臣大忌。當時樑王在諸侯王中實力最強,在平叛中又立了大功,景帝母親竇太后一直希望景帝百年之後禪位給樑王。就是說,樑王是景帝皇權最大的威脅,李廣作為中央軍的一員大將,與樑王私相授受,景帝不得不防。

李廣難封:罪魁不是漢武帝,而是李廣自己

李廣驍勇善戰

出擊匈奴,戰績不佳。

好不容易到了尚武的漢武帝時代,李廣終於可以發揮自己的蓋世武功了。但奇怪的是,和他一塊出征的將士一個個建功封侯,特別是衛青不僅自己封侯,他的兩個年幼的孩子也被封侯,可是李廣卻一直到死都沒有封侯。有人說,衛青是漢武帝的小舅子,武帝任人唯親、賞罰不明,李廣難封的責任在漢武帝。但細讀《史記·李將軍列傳》,筆者發現,李廣難封的罪魁並非漢武帝,而是李廣自己戰績不佳。

下面我們對比一下衛青和李廣一起出徵匈奴的戰績。

李廣與衛青一起帶兵出擊匈奴的戰爭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元光六年(前129),衛青、李廣等四位將軍一起帶兵出擊匈奴,結果李廣戰敗被活捉,在押送路上奪馬逃回;而第一次帶兵打仗的衛青不但立了大功,還帶人殺到匈奴祭天的龍城。

第二次元朔六年(前123)衛青任大將軍,李廣任後將軍,兩人一起出擊匈奴。這次漢軍總體戰績不錯,“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就是說,許多將領都立功封侯了,但李廣還是沒有立下戰功。

李廣和衛青第三次出擊匈奴是元狩四年(前109),李廣自請為前將軍,衛青為大將軍。這次李廣軍迷路,沒有按時到達指定地點合圍單于,致使單于逃脫。追查原因時,李廣不願受辱自殺。

可見,李廣戰績實在比不過衛青,但衛青畢竟與漢武帝沾親帶故,還沒法完全洗清嫌疑,而李廣的堂弟李蔡憑軍功被封樂安侯,後來當了丞相,位至三公,兒子李敢憑軍功封關內侯,這兩人封侯說明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立下大功。

“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孝武帝時,至代相。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從大將軍擊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

“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

不僅李蔡、李敢封了侯,李廣的部下以軍功封侯的也有幾十人,就連廣自己也曾經發出疑問:“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
李廣難封:罪魁不是漢武帝,而是李廣自己

李廣奪馬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的這首詩中盛讚的“飛將”,就是漢武帝時期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

“飛將軍”的名號,不是漢朝人給的,而是李廣的死對頭匈奴人叫響的。

說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李廣的一舉成名,源自於他當俘虜的一次傳奇經歷。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李廣帶兵出擊匈奴,大敗。匈奴單于下令活捉李廣帶回軍營。當時李廣受傷,匈奴兵就用繩索結成羅網綁在兩匹馬之間,叫李廣躺在羅網上帶著走。走了十多裡,李廣假裝死了,眯縫著眼瞅見旁邊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李廣突然縱身一躍跨上匈奴少年的馬背,一把推下少年,奪了他的弓箭,縱馬向南飛馳,匈奴出動幾百名騎兵緊緊追趕。李廣一邊催馬奔逃一邊彎弓搭箭射殺追兵。就這樣跑了數十里,才甩掉追兵,逃回漢營。

受傷的李廣,一躍而起奪馬成功逃脫,令匈奴人大為佩服,遂送了他一個“飛將軍”的名號。

然而,如此神勇的李廣,一生身經七十餘戰,卻一直到死未能封侯,留下了“李廣難封”的歷史遺憾。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生不逢時,時運不濟。

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將軍,李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李廣作為將門虎子,弓馬嫻熟,箭術高超。但他生活的年代,是文景之治的盛世,70多年無戰事,作為武將的李廣,真是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漢文帝曾不無惋惜地說,你生不逢時啊,如果你生在高帝打天下的時代,封個萬戶侯也不算什麼。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歷史也給過李廣封侯的機會,可是由於李廣政治幼稚,錯過了這次難得的機會。

那是漢景帝時,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李廣跟著周亞夫平叛,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了大功。可是由於李廣接受了樑王私自授予的將軍印,回朝後,朝廷不但沒封賞,還把他調出京城,任上谷太守,後又輾轉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主要防守匈奴襲擾。

漢景帝不待見李廣,是因為李廣犯了人臣大忌。當時樑王在諸侯王中實力最強,在平叛中又立了大功,景帝母親竇太后一直希望景帝百年之後禪位給樑王。就是說,樑王是景帝皇權最大的威脅,李廣作為中央軍的一員大將,與樑王私相授受,景帝不得不防。

李廣難封:罪魁不是漢武帝,而是李廣自己

李廣驍勇善戰

出擊匈奴,戰績不佳。

好不容易到了尚武的漢武帝時代,李廣終於可以發揮自己的蓋世武功了。但奇怪的是,和他一塊出征的將士一個個建功封侯,特別是衛青不僅自己封侯,他的兩個年幼的孩子也被封侯,可是李廣卻一直到死都沒有封侯。有人說,衛青是漢武帝的小舅子,武帝任人唯親、賞罰不明,李廣難封的責任在漢武帝。但細讀《史記·李將軍列傳》,筆者發現,李廣難封的罪魁並非漢武帝,而是李廣自己戰績不佳。

下面我們對比一下衛青和李廣一起出徵匈奴的戰績。

李廣與衛青一起帶兵出擊匈奴的戰爭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元光六年(前129),衛青、李廣等四位將軍一起帶兵出擊匈奴,結果李廣戰敗被活捉,在押送路上奪馬逃回;而第一次帶兵打仗的衛青不但立了大功,還帶人殺到匈奴祭天的龍城。

第二次元朔六年(前123)衛青任大將軍,李廣任後將軍,兩人一起出擊匈奴。這次漢軍總體戰績不錯,“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就是說,許多將領都立功封侯了,但李廣還是沒有立下戰功。

李廣和衛青第三次出擊匈奴是元狩四年(前109),李廣自請為前將軍,衛青為大將軍。這次李廣軍迷路,沒有按時到達指定地點合圍單于,致使單于逃脫。追查原因時,李廣不願受辱自殺。

可見,李廣戰績實在比不過衛青,但衛青畢竟與漢武帝沾親帶故,還沒法完全洗清嫌疑,而李廣的堂弟李蔡憑軍功被封樂安侯,後來當了丞相,位至三公,兒子李敢憑軍功封關內侯,這兩人封侯說明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立下大功。

“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孝武帝時,至代相。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從大將軍擊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

“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

不僅李蔡、李敢封了侯,李廣的部下以軍功封侯的也有幾十人,就連廣自己也曾經發出疑問:“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李廣難封:罪魁不是漢武帝,而是李廣自己

李廣射箭入石

那麼,武功蓋世、愛兵如子、英勇善戰的“飛將軍”李廣,究竟為什麼難以取得卓著的戰績呢?筆者以為,至少有三點原因。

一是李廣名氣大、武藝高,匈奴要麼不敢與之爭鋒,要麼集中優勢兵力對付李廣。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匈奴人見識過李廣的武藝和百發百準的箭術,一聽說“飛將軍”就害怕,常常避其鋒芒,李廣很難找到立功的機會。另一方面,因為李廣英勇善戰,對付李廣,匈奴常常用精銳重兵。

元光六年(前129)李廣帶兵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

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為圜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是時廣軍幾沒,罷歸。

可見,李廣出擊匈奴,不是找不到打擊對象,就是被匈奴重兵圍困,往往面對幾倍甚至十倍於己的強敵,自然很難取得戰績。

二是個人英雄主義思想嚴重,不注重發揮軍團作戰的威力。

李廣武功蓋世,尤其箭術精絕。射箭好像是李廣天生的能力,他的子孫和其他向他學習箭術的,都比不上他。

一次李廣晚上出獵,見草中石頭,誤以為是老虎,拔箭就射,第二天一看,箭簇竟然深深插進了石頭。李廣還親自射猛虎,被虎抓傷,但老虎最終被李廣射殺。可見李廣力大無窮、臂力過人,箭術高超。但這些優勢也造成李廣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愛呈匹夫之勇。

“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就是說,李廣為了發揮他善射的優勢,常常把部隊與敵人拉得很近,因此,他數次被敵人圍困甚至被俘。

"
李廣難封:罪魁不是漢武帝,而是李廣自己

李廣奪馬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的這首詩中盛讚的“飛將”,就是漢武帝時期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

“飛將軍”的名號,不是漢朝人給的,而是李廣的死對頭匈奴人叫響的。

說起來有點不可思議,李廣的一舉成名,源自於他當俘虜的一次傳奇經歷。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李廣帶兵出擊匈奴,大敗。匈奴單于下令活捉李廣帶回軍營。當時李廣受傷,匈奴兵就用繩索結成羅網綁在兩匹馬之間,叫李廣躺在羅網上帶著走。走了十多裡,李廣假裝死了,眯縫著眼瞅見旁邊一個匈奴少年騎著一匹好馬。說時遲那時快,只見李廣突然縱身一躍跨上匈奴少年的馬背,一把推下少年,奪了他的弓箭,縱馬向南飛馳,匈奴出動幾百名騎兵緊緊追趕。李廣一邊催馬奔逃一邊彎弓搭箭射殺追兵。就這樣跑了數十里,才甩掉追兵,逃回漢營。

受傷的李廣,一躍而起奪馬成功逃脫,令匈奴人大為佩服,遂送了他一個“飛將軍”的名號。

然而,如此神勇的李廣,一生身經七十餘戰,卻一直到死未能封侯,留下了“李廣難封”的歷史遺憾。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生不逢時,時運不濟。

李廣的先祖李信是秦朝將軍,李家世代傳習射箭之術。李廣作為將門虎子,弓馬嫻熟,箭術高超。但他生活的年代,是文景之治的盛世,70多年無戰事,作為武將的李廣,真是生不逢時,英雄無用武之地。漢文帝曾不無惋惜地說,你生不逢時啊,如果你生在高帝打天下的時代,封個萬戶侯也不算什麼。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李將軍列傳》)

歷史也給過李廣封侯的機會,可是由於李廣政治幼稚,錯過了這次難得的機會。

那是漢景帝時,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李廣跟著周亞夫平叛,在昌邑城下奪取了敵人的軍旗,立了大功。可是由於李廣接受了樑王私自授予的將軍印,回朝後,朝廷不但沒封賞,還把他調出京城,任上谷太守,後又輾轉任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主要防守匈奴襲擾。

漢景帝不待見李廣,是因為李廣犯了人臣大忌。當時樑王在諸侯王中實力最強,在平叛中又立了大功,景帝母親竇太后一直希望景帝百年之後禪位給樑王。就是說,樑王是景帝皇權最大的威脅,李廣作為中央軍的一員大將,與樑王私相授受,景帝不得不防。

李廣難封:罪魁不是漢武帝,而是李廣自己

李廣驍勇善戰

出擊匈奴,戰績不佳。

好不容易到了尚武的漢武帝時代,李廣終於可以發揮自己的蓋世武功了。但奇怪的是,和他一塊出征的將士一個個建功封侯,特別是衛青不僅自己封侯,他的兩個年幼的孩子也被封侯,可是李廣卻一直到死都沒有封侯。有人說,衛青是漢武帝的小舅子,武帝任人唯親、賞罰不明,李廣難封的責任在漢武帝。但細讀《史記·李將軍列傳》,筆者發現,李廣難封的罪魁並非漢武帝,而是李廣自己戰績不佳。

下面我們對比一下衛青和李廣一起出徵匈奴的戰績。

李廣與衛青一起帶兵出擊匈奴的戰爭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元光六年(前129),衛青、李廣等四位將軍一起帶兵出擊匈奴,結果李廣戰敗被活捉,在押送路上奪馬逃回;而第一次帶兵打仗的衛青不但立了大功,還帶人殺到匈奴祭天的龍城。

第二次元朔六年(前123)衛青任大將軍,李廣任後將軍,兩人一起出擊匈奴。這次漢軍總體戰績不錯,“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就是說,許多將領都立功封侯了,但李廣還是沒有立下戰功。

李廣和衛青第三次出擊匈奴是元狩四年(前109),李廣自請為前將軍,衛青為大將軍。這次李廣軍迷路,沒有按時到達指定地點合圍單于,致使單于逃脫。追查原因時,李廣不願受辱自殺。

可見,李廣戰績實在比不過衛青,但衛青畢竟與漢武帝沾親帶故,還沒法完全洗清嫌疑,而李廣的堂弟李蔡憑軍功被封樂安侯,後來當了丞相,位至三公,兒子李敢憑軍功封關內侯,這兩人封侯說明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立下大功。

“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孝武帝時,至代相。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軍,從大將軍擊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

“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

不僅李蔡、李敢封了侯,李廣的部下以軍功封侯的也有幾十人,就連廣自己也曾經發出疑問:“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李廣難封:罪魁不是漢武帝,而是李廣自己

李廣射箭入石

那麼,武功蓋世、愛兵如子、英勇善戰的“飛將軍”李廣,究竟為什麼難以取得卓著的戰績呢?筆者以為,至少有三點原因。

一是李廣名氣大、武藝高,匈奴要麼不敢與之爭鋒,要麼集中優勢兵力對付李廣。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匈奴人見識過李廣的武藝和百發百準的箭術,一聽說“飛將軍”就害怕,常常避其鋒芒,李廣很難找到立功的機會。另一方面,因為李廣英勇善戰,對付李廣,匈奴常常用精銳重兵。

元光六年(前129)李廣帶兵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

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為圜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是時廣軍幾沒,罷歸。

可見,李廣出擊匈奴,不是找不到打擊對象,就是被匈奴重兵圍困,往往面對幾倍甚至十倍於己的強敵,自然很難取得戰績。

二是個人英雄主義思想嚴重,不注重發揮軍團作戰的威力。

李廣武功蓋世,尤其箭術精絕。射箭好像是李廣天生的能力,他的子孫和其他向他學習箭術的,都比不上他。

一次李廣晚上出獵,見草中石頭,誤以為是老虎,拔箭就射,第二天一看,箭簇竟然深深插進了石頭。李廣還親自射猛虎,被虎抓傷,但老虎最終被李廣射殺。可見李廣力大無窮、臂力過人,箭術高超。但這些優勢也造成李廣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愛呈匹夫之勇。

“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就是說,李廣為了發揮他善射的優勢,常常把部隊與敵人拉得很近,因此,他數次被敵人圍困甚至被俘。

李廣難封:罪魁不是漢武帝,而是李廣自己

三是行軍不講究隊形陣列,寬緩不苛、治軍不嚴。

李廣帶兵,最受好評的就是愛兵如子。他得了賞賜分給士兵,出征時與士兵同甘共苦,士兵非常愛戴他。“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

李廣雖然智勇雙全、愛兵如子,士兵都願意為他拼命,但他帶兵有個重大缺陷:行軍不講究隊形陣列,兵士紀律鬆散,若遇突發軍情,難以組織有效反擊。

出征匈奴時,李廣行軍沒有嚴格的隊列和陣勢,往往在靠近水草的地方駐軍,停宿的地方人人都很隨便,晚上也不打更自我防範,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只是派了哨兵遠遠地偵察敵情。因此,曾經和李廣一起任邊郡太守多年的名將程不識指出李廣帶兵的危害是: “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可謂一語中的。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

讀《史記·李將軍列傳》,英雄末路,李廣自刎前的這段話令人深深同情,然而理智告訴筆者,造成“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餘年”的悲情結局,很大的原因還是來自李廣自己。

李廣難封的遭遇,告訴我們,個人能力再強、強素質再好、本領再大,也要融入團隊,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李廣難封的遭遇,也在告訴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把失敗的責任全部推到別人身上,而要多從自身找原因,積極取長補短、查漏補缺,才能在未來贏得成功。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讀歷史,品人性。歡迎關注烹煮歷史。歡迎批評,歡迎探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