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

漢朝以武立國,可謂將星雲集,天才輩出,誕生出眾多優秀的將領。然而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一句“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卻讓飛將軍李廣脫穎而出,讓這位並未封侯的將領卻力壓衛青、霍去病等人,成為漢朝最著名的將領。古人們常以“李廣難封”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其實作為典故主人公的李廣才是最苦悶的。李廣最痛苦的就是他難封且想封,如果換成別人覺得自己此生無望也就放棄了,然而李廣卻不同,他一生都想封侯,因而也一生都陷入不得封侯的痛苦當中。直到晚年時,李廣還時常找到星象家王朔喝悶酒,詢問自己為什麼不得封侯,足以可見他對於封侯的執著。那麼,李廣為什麼如此在意封侯呢?

"

漢朝以武立國,可謂將星雲集,天才輩出,誕生出眾多優秀的將領。然而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一句“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卻讓飛將軍李廣脫穎而出,讓這位並未封侯的將領卻力壓衛青、霍去病等人,成為漢朝最著名的將領。古人們常以“李廣難封”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其實作為典故主人公的李廣才是最苦悶的。李廣最痛苦的就是他難封且想封,如果換成別人覺得自己此生無望也就放棄了,然而李廣卻不同,他一生都想封侯,因而也一生都陷入不得封侯的痛苦當中。直到晚年時,李廣還時常找到星象家王朔喝悶酒,詢問自己為什麼不得封侯,足以可見他對於封侯的執著。那麼,李廣為什麼如此在意封侯呢?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若說是因為追求爵位,其實並不是李廣如此在意封侯最主要的原因,畢竟他的兒子已經因功被封為關內侯,他沒必要如此執著於追求侯爵。真正讓李廣日思夜想都想封侯的,是因為他認為自己距離封侯只差一線。

李廣被封為飛將軍,當然是有本事的,他從小就學習騎馬射箭,造詣極深,曾一人射殺兩位匈奴中的神箭手。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漢文帝看他驍勇善戰,稱讚他說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漢文帝不會想到,自己一句無心的鼓勵,卻創造出一位悲情的將領。

在漢武帝繼位以後,李廣奉命討伐匈奴,他數次大破匈奴,讓匈奴聞風喪膽,不敢來犯,王昌齡因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共參與過七十多次戰役,對漢朝忠心耿耿,他曾被匈奴俘虜,卻又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漢朝。然而付出需要回報,李廣認為憑藉自己的功勞可以封侯,因此他才會對封侯如此在意。

"

漢朝以武立國,可謂將星雲集,天才輩出,誕生出眾多優秀的將領。然而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一句“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卻讓飛將軍李廣脫穎而出,讓這位並未封侯的將領卻力壓衛青、霍去病等人,成為漢朝最著名的將領。古人們常以“李廣難封”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其實作為典故主人公的李廣才是最苦悶的。李廣最痛苦的就是他難封且想封,如果換成別人覺得自己此生無望也就放棄了,然而李廣卻不同,他一生都想封侯,因而也一生都陷入不得封侯的痛苦當中。直到晚年時,李廣還時常找到星象家王朔喝悶酒,詢問自己為什麼不得封侯,足以可見他對於封侯的執著。那麼,李廣為什麼如此在意封侯呢?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若說是因為追求爵位,其實並不是李廣如此在意封侯最主要的原因,畢竟他的兒子已經因功被封為關內侯,他沒必要如此執著於追求侯爵。真正讓李廣日思夜想都想封侯的,是因為他認為自己距離封侯只差一線。

李廣被封為飛將軍,當然是有本事的,他從小就學習騎馬射箭,造詣極深,曾一人射殺兩位匈奴中的神箭手。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漢文帝看他驍勇善戰,稱讚他說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漢文帝不會想到,自己一句無心的鼓勵,卻創造出一位悲情的將領。

在漢武帝繼位以後,李廣奉命討伐匈奴,他數次大破匈奴,讓匈奴聞風喪膽,不敢來犯,王昌齡因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共參與過七十多次戰役,對漢朝忠心耿耿,他曾被匈奴俘虜,卻又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漢朝。然而付出需要回報,李廣認為憑藉自己的功勞可以封侯,因此他才會對封侯如此在意。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而且李廣出身將門世家,他的祖上是秦朝名將李信。李信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作為他的後人,李廣自然也想封侯拜將,光耀門楣。將門世家是最重視榮耀的,因此李廣的孫子李陵雖然是與匈奴血戰,且以寡敵眾殺敵兩萬以後投降的,但所有的隴西世家卻都以李氏為恥。李廣出身將門世家自然也有這種情懷,他希望封侯光耀李家。

與此同時,李廣也急需要封侯來證明自己。後世人尊稱李廣為飛將軍,但他的官職在漢朝時卻十分尷尬,最高時不過做到驍騎將軍,而且在與匈奴的戰鬥中李廣雖然殺敵眾多,但他的部隊損失也是最高的,他時常全軍覆滅,最終不是功過相抵就是被貶為庶人。不說與衛青、霍去病等人相比,即使是與自己的兒子李敢相比,李廣都有些不夠看。李敢在跟隨霍去病作戰時大破匈奴左賢王軍,奪其鼓旗,因功被封為關內侯。然而此時早已在沙場征戰多年的李廣卻依舊沒有封侯。可想而知此時的李廣是多麼想通過封侯來證明自己。

"

漢朝以武立國,可謂將星雲集,天才輩出,誕生出眾多優秀的將領。然而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一句“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卻讓飛將軍李廣脫穎而出,讓這位並未封侯的將領卻力壓衛青、霍去病等人,成為漢朝最著名的將領。古人們常以“李廣難封”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其實作為典故主人公的李廣才是最苦悶的。李廣最痛苦的就是他難封且想封,如果換成別人覺得自己此生無望也就放棄了,然而李廣卻不同,他一生都想封侯,因而也一生都陷入不得封侯的痛苦當中。直到晚年時,李廣還時常找到星象家王朔喝悶酒,詢問自己為什麼不得封侯,足以可見他對於封侯的執著。那麼,李廣為什麼如此在意封侯呢?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若說是因為追求爵位,其實並不是李廣如此在意封侯最主要的原因,畢竟他的兒子已經因功被封為關內侯,他沒必要如此執著於追求侯爵。真正讓李廣日思夜想都想封侯的,是因為他認為自己距離封侯只差一線。

李廣被封為飛將軍,當然是有本事的,他從小就學習騎馬射箭,造詣極深,曾一人射殺兩位匈奴中的神箭手。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漢文帝看他驍勇善戰,稱讚他說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漢文帝不會想到,自己一句無心的鼓勵,卻創造出一位悲情的將領。

在漢武帝繼位以後,李廣奉命討伐匈奴,他數次大破匈奴,讓匈奴聞風喪膽,不敢來犯,王昌齡因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共參與過七十多次戰役,對漢朝忠心耿耿,他曾被匈奴俘虜,卻又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漢朝。然而付出需要回報,李廣認為憑藉自己的功勞可以封侯,因此他才會對封侯如此在意。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而且李廣出身將門世家,他的祖上是秦朝名將李信。李信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作為他的後人,李廣自然也想封侯拜將,光耀門楣。將門世家是最重視榮耀的,因此李廣的孫子李陵雖然是與匈奴血戰,且以寡敵眾殺敵兩萬以後投降的,但所有的隴西世家卻都以李氏為恥。李廣出身將門世家自然也有這種情懷,他希望封侯光耀李家。

與此同時,李廣也急需要封侯來證明自己。後世人尊稱李廣為飛將軍,但他的官職在漢朝時卻十分尷尬,最高時不過做到驍騎將軍,而且在與匈奴的戰鬥中李廣雖然殺敵眾多,但他的部隊損失也是最高的,他時常全軍覆滅,最終不是功過相抵就是被貶為庶人。不說與衛青、霍去病等人相比,即使是與自己的兒子李敢相比,李廣都有些不夠看。李敢在跟隨霍去病作戰時大破匈奴左賢王軍,奪其鼓旗,因功被封為關內侯。然而此時早已在沙場征戰多年的李廣卻依舊沒有封侯。可想而知此時的李廣是多麼想通過封侯來證明自己。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當然,李廣如此在意封侯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不服氣。在與王朔交談時,李廣說道:“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從李廣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對於軍中許多人能夠封侯是不服氣甚至看不起的,在他看來他沒被封侯是因為時運不振,天命如此。李廣認為漢武帝在偏袒衛青等人,否則憑藉他李廣這些年為大漢出生入死,早已經封侯了。只可惜,李廣的想法是一廂情願,因為憑藉他的功勞漢武帝不給他封侯是理所應當的。

漢武帝時被封侯的人數不少,有七十多位,但大多都是憑藉血緣獲得的“恩澤候”或是來降的小國首領,真正憑藉軍功被封侯的人其實很少,在漢朝想要憑藉軍功獲封侯爵是難上加難。

"

漢朝以武立國,可謂將星雲集,天才輩出,誕生出眾多優秀的將領。然而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一句“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卻讓飛將軍李廣脫穎而出,讓這位並未封侯的將領卻力壓衛青、霍去病等人,成為漢朝最著名的將領。古人們常以“李廣難封”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其實作為典故主人公的李廣才是最苦悶的。李廣最痛苦的就是他難封且想封,如果換成別人覺得自己此生無望也就放棄了,然而李廣卻不同,他一生都想封侯,因而也一生都陷入不得封侯的痛苦當中。直到晚年時,李廣還時常找到星象家王朔喝悶酒,詢問自己為什麼不得封侯,足以可見他對於封侯的執著。那麼,李廣為什麼如此在意封侯呢?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若說是因為追求爵位,其實並不是李廣如此在意封侯最主要的原因,畢竟他的兒子已經因功被封為關內侯,他沒必要如此執著於追求侯爵。真正讓李廣日思夜想都想封侯的,是因為他認為自己距離封侯只差一線。

李廣被封為飛將軍,當然是有本事的,他從小就學習騎馬射箭,造詣極深,曾一人射殺兩位匈奴中的神箭手。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漢文帝看他驍勇善戰,稱讚他說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漢文帝不會想到,自己一句無心的鼓勵,卻創造出一位悲情的將領。

在漢武帝繼位以後,李廣奉命討伐匈奴,他數次大破匈奴,讓匈奴聞風喪膽,不敢來犯,王昌齡因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共參與過七十多次戰役,對漢朝忠心耿耿,他曾被匈奴俘虜,卻又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漢朝。然而付出需要回報,李廣認為憑藉自己的功勞可以封侯,因此他才會對封侯如此在意。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而且李廣出身將門世家,他的祖上是秦朝名將李信。李信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作為他的後人,李廣自然也想封侯拜將,光耀門楣。將門世家是最重視榮耀的,因此李廣的孫子李陵雖然是與匈奴血戰,且以寡敵眾殺敵兩萬以後投降的,但所有的隴西世家卻都以李氏為恥。李廣出身將門世家自然也有這種情懷,他希望封侯光耀李家。

與此同時,李廣也急需要封侯來證明自己。後世人尊稱李廣為飛將軍,但他的官職在漢朝時卻十分尷尬,最高時不過做到驍騎將軍,而且在與匈奴的戰鬥中李廣雖然殺敵眾多,但他的部隊損失也是最高的,他時常全軍覆滅,最終不是功過相抵就是被貶為庶人。不說與衛青、霍去病等人相比,即使是與自己的兒子李敢相比,李廣都有些不夠看。李敢在跟隨霍去病作戰時大破匈奴左賢王軍,奪其鼓旗,因功被封為關內侯。然而此時早已在沙場征戰多年的李廣卻依舊沒有封侯。可想而知此時的李廣是多麼想通過封侯來證明自己。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當然,李廣如此在意封侯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不服氣。在與王朔交談時,李廣說道:“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從李廣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對於軍中許多人能夠封侯是不服氣甚至看不起的,在他看來他沒被封侯是因為時運不振,天命如此。李廣認為漢武帝在偏袒衛青等人,否則憑藉他李廣這些年為大漢出生入死,早已經封侯了。只可惜,李廣的想法是一廂情願,因為憑藉他的功勞漢武帝不給他封侯是理所應當的。

漢武帝時被封侯的人數不少,有七十多位,但大多都是憑藉血緣獲得的“恩澤候”或是來降的小國首領,真正憑藉軍功被封侯的人其實很少,在漢朝想要憑藉軍功獲封侯爵是難上加難。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漢朝規定斬殺與捕獲敵軍主帥者封侯;將領或士兵攻破敵陣者封侯,比如《漢書》當中就有記載:“樓船將軍以推鋒陷堅為將樑候”。如果只有這兩條規定,李廣憑藉他的戰功勉強可以封侯,但棘手的是漢朝還有兩項規定,即本部損耗不得高於斬殺敵數,且領兵將領在戰場上要聽從主將調遣。世人稱讚李廣射無虛發,但卻不知他的射無虛發是用允許敵軍接近為代價換來的。李廣是神箭手不假,但他的部下並不是人人都是神箭手,漢軍的優勢本就在於裝備先進。李廣卻放棄運用漢軍的優勢,喜歡以已之短攻敵之長,因此他的部隊時常全軍覆滅。除此以外李廣還有一個致命失誤,在他最後一次討伐匈奴時,他竟然因迷路貽誤戰機,在衛青擊敗匈奴王以後才與衛青匯合。衛青找到李廣向他詢問迷路情況,他卻因此自殺,表明自己不願面對刀筆吏的責難。

衛青、霍去病是漢武帝外戚不假,但他們封侯卻都是憑藉赫赫戰功。比如同為外戚的公孫賀,在跟隨霍去病取得戰功以後才真正的憑藉戰功封侯。然而不久之後,公孫賀就因一件小的過錯被剝奪侯爵,足以可見漢武帝在封侯一事上還是比較公平的。而李廣雖然號稱飛將軍,司馬遷在《史記》當中對他也多有讚譽,但對他在戰場上具體的殺敵人數卻語焉不詳。李廣一生共參與四次大規模討伐匈奴的戰役,其中兩次全軍覆滅,還有一次沒有戰功,最後一次甚至因為迷路貽誤戰機。漢朝以軍功封侯本就十分困難,以李廣的戰損比來說,他沒有被封侯實在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

漢朝以武立國,可謂將星雲集,天才輩出,誕生出眾多優秀的將領。然而王勃在《滕王閣序》中的一句“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卻讓飛將軍李廣脫穎而出,讓這位並未封侯的將領卻力壓衛青、霍去病等人,成為漢朝最著名的將領。古人們常以“李廣難封”來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其實作為典故主人公的李廣才是最苦悶的。李廣最痛苦的就是他難封且想封,如果換成別人覺得自己此生無望也就放棄了,然而李廣卻不同,他一生都想封侯,因而也一生都陷入不得封侯的痛苦當中。直到晚年時,李廣還時常找到星象家王朔喝悶酒,詢問自己為什麼不得封侯,足以可見他對於封侯的執著。那麼,李廣為什麼如此在意封侯呢?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若說是因為追求爵位,其實並不是李廣如此在意封侯最主要的原因,畢竟他的兒子已經因功被封為關內侯,他沒必要如此執著於追求侯爵。真正讓李廣日思夜想都想封侯的,是因為他認為自己距離封侯只差一線。

李廣被封為飛將軍,當然是有本事的,他從小就學習騎馬射箭,造詣極深,曾一人射殺兩位匈奴中的神箭手。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漢文帝看他驍勇善戰,稱讚他說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史記》)漢文帝不會想到,自己一句無心的鼓勵,卻創造出一位悲情的將領。

在漢武帝繼位以後,李廣奉命討伐匈奴,他數次大破匈奴,讓匈奴聞風喪膽,不敢來犯,王昌齡因此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李廣共參與過七十多次戰役,對漢朝忠心耿耿,他曾被匈奴俘虜,卻又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漢朝。然而付出需要回報,李廣認為憑藉自己的功勞可以封侯,因此他才會對封侯如此在意。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而且李廣出身將門世家,他的祖上是秦朝名將李信。李信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作為他的後人,李廣自然也想封侯拜將,光耀門楣。將門世家是最重視榮耀的,因此李廣的孫子李陵雖然是與匈奴血戰,且以寡敵眾殺敵兩萬以後投降的,但所有的隴西世家卻都以李氏為恥。李廣出身將門世家自然也有這種情懷,他希望封侯光耀李家。

與此同時,李廣也急需要封侯來證明自己。後世人尊稱李廣為飛將軍,但他的官職在漢朝時卻十分尷尬,最高時不過做到驍騎將軍,而且在與匈奴的戰鬥中李廣雖然殺敵眾多,但他的部隊損失也是最高的,他時常全軍覆滅,最終不是功過相抵就是被貶為庶人。不說與衛青、霍去病等人相比,即使是與自己的兒子李敢相比,李廣都有些不夠看。李敢在跟隨霍去病作戰時大破匈奴左賢王軍,奪其鼓旗,因功被封為關內侯。然而此時早已在沙場征戰多年的李廣卻依舊沒有封侯。可想而知此時的李廣是多麼想通過封侯來證明自己。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當然,李廣如此在意封侯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不服氣。在與王朔交談時,李廣說道:“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史記》)從李廣的話中可以看出他對於軍中許多人能夠封侯是不服氣甚至看不起的,在他看來他沒被封侯是因為時運不振,天命如此。李廣認為漢武帝在偏袒衛青等人,否則憑藉他李廣這些年為大漢出生入死,早已經封侯了。只可惜,李廣的想法是一廂情願,因為憑藉他的功勞漢武帝不給他封侯是理所應當的。

漢武帝時被封侯的人數不少,有七十多位,但大多都是憑藉血緣獲得的“恩澤候”或是來降的小國首領,真正憑藉軍功被封侯的人其實很少,在漢朝想要憑藉軍功獲封侯爵是難上加難。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漢朝規定斬殺與捕獲敵軍主帥者封侯;將領或士兵攻破敵陣者封侯,比如《漢書》當中就有記載:“樓船將軍以推鋒陷堅為將樑候”。如果只有這兩條規定,李廣憑藉他的戰功勉強可以封侯,但棘手的是漢朝還有兩項規定,即本部損耗不得高於斬殺敵數,且領兵將領在戰場上要聽從主將調遣。世人稱讚李廣射無虛發,但卻不知他的射無虛發是用允許敵軍接近為代價換來的。李廣是神箭手不假,但他的部下並不是人人都是神箭手,漢軍的優勢本就在於裝備先進。李廣卻放棄運用漢軍的優勢,喜歡以已之短攻敵之長,因此他的部隊時常全軍覆滅。除此以外李廣還有一個致命失誤,在他最後一次討伐匈奴時,他竟然因迷路貽誤戰機,在衛青擊敗匈奴王以後才與衛青匯合。衛青找到李廣向他詢問迷路情況,他卻因此自殺,表明自己不願面對刀筆吏的責難。

衛青、霍去病是漢武帝外戚不假,但他們封侯卻都是憑藉赫赫戰功。比如同為外戚的公孫賀,在跟隨霍去病取得戰功以後才真正的憑藉戰功封侯。然而不久之後,公孫賀就因一件小的過錯被剝奪侯爵,足以可見漢武帝在封侯一事上還是比較公平的。而李廣雖然號稱飛將軍,司馬遷在《史記》當中對他也多有讚譽,但對他在戰場上具體的殺敵人數卻語焉不詳。李廣一生共參與四次大規模討伐匈奴的戰役,其中兩次全軍覆滅,還有一次沒有戰功,最後一次甚至因為迷路貽誤戰機。漢朝以軍功封侯本就十分困難,以李廣的戰損比來說,他沒有被封侯實在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為什麼李廣這麼在意封侯,漢武帝時封侯到底有多難?

李廣是受人敬仰的飛將軍不假,但他一生執著於封侯,卻又沒有封侯的功勞,不免讓他與衛青、霍去病等人相比落了下風。司馬遷曾與李廣的兒子李敢是同事,他對於李廣多有讚譽,然而其他人評價李廣就沒有他這麼同情李廣了,比如明代黃淳耀就曾經犀利的說道:“李廣非大將才也……太史公以孤憤之故,敘廣不啻出口,而傳衛青若不值一錢,然隨文讀之,廣與青之優劣終不掩。”

李廣如此在意封侯,但李家最終卻也毀於封侯一事。李廣因迷路一事憤而自殺,他的兒子李敢認為衛青對他父親的死負有責任,因此他竟然將衛青毆打一頓。衛青對李廣的死心存愧疚,因此沒有對外聲張,但霍去病卻無法容忍自己的部屬毆打自己的舅舅,因此他將李敢射殺。而李廣的孫子李陵希望重振李家聲望,他率軍討伐匈奴,最終卻投降匈奴,李家三族被誅,成為隴西將門世家的恥辱。從李廣到李敢再到李陵,不得不說實在是一場悲劇。

參考資料:

《史記》 司馬遷

《漢書》 班固

《滕王閣序》 王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