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只是從八品的小官大理寺評事的元載,野心勃勃、善於鑽營,他收買右相府邸的丫鬟窺探當朝權相的動靜舉動,撩撥千金小姐王韞秀想要通過與其結婚攀附朝廷重臣,總之,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劇中角色元載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宰相元載。

"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只是從八品的小官大理寺評事的元載,野心勃勃、善於鑽營,他收買右相府邸的丫鬟窺探當朝權相的動靜舉動,撩撥千金小姐王韞秀想要通過與其結婚攀附朝廷重臣,總之,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劇中角色元載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宰相元載。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劇中的元載精於算計、見風使舵,將精緻利己發揮到了極致。

元載的姓氏元很容易被認為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在孝文帝改革之後改成的漢姓,若如此,這在唐代自然也是貴族世家,但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並未將元載列入元氏宰相之列,這是因為元載本不姓元,按照《舊唐書》記載,元載生父不詳,母親改嫁了繼父元景昇,所以拖油瓶的他也就改姓元氏;而《新唐書》記載,元載的父親元昇原本姓景,是替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妃元氏收取田租的僕人,改隨主人元妃的姓氏為元——無論哪種情況,元載都是冒姓,他本人無疑出身寒微。

"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只是從八品的小官大理寺評事的元載,野心勃勃、善於鑽營,他收買右相府邸的丫鬟窺探當朝權相的動靜舉動,撩撥千金小姐王韞秀想要通過與其結婚攀附朝廷重臣,總之,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劇中角色元載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宰相元載。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劇中的元載精於算計、見風使舵,將精緻利己發揮到了極致。

元載的姓氏元很容易被認為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在孝文帝改革之後改成的漢姓,若如此,這在唐代自然也是貴族世家,但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並未將元載列入元氏宰相之列,這是因為元載本不姓元,按照《舊唐書》記載,元載生父不詳,母親改嫁了繼父元景昇,所以拖油瓶的他也就改姓元氏;而《新唐書》記載,元載的父親元昇原本姓景,是替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妃元氏收取田租的僕人,改隨主人元妃的姓氏為元——無論哪種情況,元載都是冒姓,他本人無疑出身寒微。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元載並沒有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入元氏宰相之列。

元載嗜好讀書,努力上進,在天寶元年(742)考中進士,也當上了官,但是很長時間都官卑職小,因此也被妻子王韞秀的家族輕視,後來直到唐代宗繼位以後,他才藉著與有擁立之功、被尊為“尚父”、權傾朝野的李輔國妻子(李輔國雖然是宦官,但是與高力士等一樣也娶了妻子)同宗為橋樑搭上李輔國的關係。

"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只是從八品的小官大理寺評事的元載,野心勃勃、善於鑽營,他收買右相府邸的丫鬟窺探當朝權相的動靜舉動,撩撥千金小姐王韞秀想要通過與其結婚攀附朝廷重臣,總之,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劇中角色元載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宰相元載。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劇中的元載精於算計、見風使舵,將精緻利己發揮到了極致。

元載的姓氏元很容易被認為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在孝文帝改革之後改成的漢姓,若如此,這在唐代自然也是貴族世家,但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並未將元載列入元氏宰相之列,這是因為元載本不姓元,按照《舊唐書》記載,元載生父不詳,母親改嫁了繼父元景昇,所以拖油瓶的他也就改姓元氏;而《新唐書》記載,元載的父親元昇原本姓景,是替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妃元氏收取田租的僕人,改隨主人元妃的姓氏為元——無論哪種情況,元載都是冒姓,他本人無疑出身寒微。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元載並沒有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入元氏宰相之列。

元載嗜好讀書,努力上進,在天寶元年(742)考中進士,也當上了官,但是很長時間都官卑職小,因此也被妻子王韞秀的家族輕視,後來直到唐代宗繼位以後,他才藉著與有擁立之功、被尊為“尚父”、權傾朝野的李輔國妻子(李輔國雖然是宦官,但是與高力士等一樣也娶了妻子)同宗為橋樑搭上李輔國的關係。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李輔國擁戴太子李豫順利即位, 此後更加跋扈囂張,擅權作福。

"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只是從八品的小官大理寺評事的元載,野心勃勃、善於鑽營,他收買右相府邸的丫鬟窺探當朝權相的動靜舉動,撩撥千金小姐王韞秀想要通過與其結婚攀附朝廷重臣,總之,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劇中角色元載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宰相元載。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劇中的元載精於算計、見風使舵,將精緻利己發揮到了極致。

元載的姓氏元很容易被認為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在孝文帝改革之後改成的漢姓,若如此,這在唐代自然也是貴族世家,但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並未將元載列入元氏宰相之列,這是因為元載本不姓元,按照《舊唐書》記載,元載生父不詳,母親改嫁了繼父元景昇,所以拖油瓶的他也就改姓元氏;而《新唐書》記載,元載的父親元昇原本姓景,是替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妃元氏收取田租的僕人,改隨主人元妃的姓氏為元——無論哪種情況,元載都是冒姓,他本人無疑出身寒微。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元載並沒有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入元氏宰相之列。

元載嗜好讀書,努力上進,在天寶元年(742)考中進士,也當上了官,但是很長時間都官卑職小,因此也被妻子王韞秀的家族輕視,後來直到唐代宗繼位以後,他才藉著與有擁立之功、被尊為“尚父”、權傾朝野的李輔國妻子(李輔國雖然是宦官,但是與高力士等一樣也娶了妻子)同宗為橋樑搭上李輔國的關係。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李輔國擁戴太子李豫順利即位, 此後更加跋扈囂張,擅權作福。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後來的唐代宗李豫在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

史家通常認為,一方面李輔國不斷為依附自己的元載在皇帝面前說好話,另一方面他本人重金收買唐代宗身邊的內侍,不斷打探消息,才做到善於揣摩唐代宗的心思,所以才被拜為同中書平章事,兼判度支、鹽鐵轉運使,最終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封爵許昌縣子,也就是終於拜相封爵。

元載能夠當上宰相,靠的是依附權宦嗎,也靠的是揣摩上意,這些說法都沒有錯,但是當時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不乏其人,唯獨元載能夠扶搖直上並長期在位,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與其婚姻有關。

前面提到,元載的妻子是王韞秀,王韞秀的父親就是大唐名將王忠嗣。

"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只是從八品的小官大理寺評事的元載,野心勃勃、善於鑽營,他收買右相府邸的丫鬟窺探當朝權相的動靜舉動,撩撥千金小姐王韞秀想要通過與其結婚攀附朝廷重臣,總之,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劇中角色元載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宰相元載。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劇中的元載精於算計、見風使舵,將精緻利己發揮到了極致。

元載的姓氏元很容易被認為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在孝文帝改革之後改成的漢姓,若如此,這在唐代自然也是貴族世家,但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並未將元載列入元氏宰相之列,這是因為元載本不姓元,按照《舊唐書》記載,元載生父不詳,母親改嫁了繼父元景昇,所以拖油瓶的他也就改姓元氏;而《新唐書》記載,元載的父親元昇原本姓景,是替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妃元氏收取田租的僕人,改隨主人元妃的姓氏為元——無論哪種情況,元載都是冒姓,他本人無疑出身寒微。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元載並沒有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入元氏宰相之列。

元載嗜好讀書,努力上進,在天寶元年(742)考中進士,也當上了官,但是很長時間都官卑職小,因此也被妻子王韞秀的家族輕視,後來直到唐代宗繼位以後,他才藉著與有擁立之功、被尊為“尚父”、權傾朝野的李輔國妻子(李輔國雖然是宦官,但是與高力士等一樣也娶了妻子)同宗為橋樑搭上李輔國的關係。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李輔國擁戴太子李豫順利即位, 此後更加跋扈囂張,擅權作福。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後來的唐代宗李豫在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

史家通常認為,一方面李輔國不斷為依附自己的元載在皇帝面前說好話,另一方面他本人重金收買唐代宗身邊的內侍,不斷打探消息,才做到善於揣摩唐代宗的心思,所以才被拜為同中書平章事,兼判度支、鹽鐵轉運使,最終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封爵許昌縣子,也就是終於拜相封爵。

元載能夠當上宰相,靠的是依附權宦嗎,也靠的是揣摩上意,這些說法都沒有錯,但是當時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不乏其人,唯獨元載能夠扶搖直上並長期在位,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與其婚姻有關。

前面提到,元載的妻子是王韞秀,王韞秀的父親就是大唐名將王忠嗣。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河東節度使王忠嗣之女王韞秀後來成為元載的妻子。

"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只是從八品的小官大理寺評事的元載,野心勃勃、善於鑽營,他收買右相府邸的丫鬟窺探當朝權相的動靜舉動,撩撥千金小姐王韞秀想要通過與其結婚攀附朝廷重臣,總之,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劇中角色元載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宰相元載。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劇中的元載精於算計、見風使舵,將精緻利己發揮到了極致。

元載的姓氏元很容易被認為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在孝文帝改革之後改成的漢姓,若如此,這在唐代自然也是貴族世家,但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並未將元載列入元氏宰相之列,這是因為元載本不姓元,按照《舊唐書》記載,元載生父不詳,母親改嫁了繼父元景昇,所以拖油瓶的他也就改姓元氏;而《新唐書》記載,元載的父親元昇原本姓景,是替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妃元氏收取田租的僕人,改隨主人元妃的姓氏為元——無論哪種情況,元載都是冒姓,他本人無疑出身寒微。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元載並沒有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入元氏宰相之列。

元載嗜好讀書,努力上進,在天寶元年(742)考中進士,也當上了官,但是很長時間都官卑職小,因此也被妻子王韞秀的家族輕視,後來直到唐代宗繼位以後,他才藉著與有擁立之功、被尊為“尚父”、權傾朝野的李輔國妻子(李輔國雖然是宦官,但是與高力士等一樣也娶了妻子)同宗為橋樑搭上李輔國的關係。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李輔國擁戴太子李豫順利即位, 此後更加跋扈囂張,擅權作福。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後來的唐代宗李豫在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

史家通常認為,一方面李輔國不斷為依附自己的元載在皇帝面前說好話,另一方面他本人重金收買唐代宗身邊的內侍,不斷打探消息,才做到善於揣摩唐代宗的心思,所以才被拜為同中書平章事,兼判度支、鹽鐵轉運使,最終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封爵許昌縣子,也就是終於拜相封爵。

元載能夠當上宰相,靠的是依附權宦嗎,也靠的是揣摩上意,這些說法都沒有錯,但是當時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不乏其人,唯獨元載能夠扶搖直上並長期在位,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與其婚姻有關。

前面提到,元載的妻子是王韞秀,王韞秀的父親就是大唐名將王忠嗣。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河東節度使王忠嗣之女王韞秀後來成為元載的妻子。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王韞秀的父親是手握重兵的朝廷重臣。

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也是一代名將,出身太子右衛率,也就是正四品上的太子右衛率府長官,職責是掌管東宮兵、仗儀衛之政令,換句話說,王海賓曾經是唐玄宗李隆基為太子時候的心腹武將,而在開元二年(714)吐蕃犯邊的時候,王海賓在薛仁貴長子薛訥的麾下擔任先鋒,因為寡不敵眾而陣亡,被唐玄宗追贈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此時的王忠嗣還叫王訓,只有9歲,唐玄宗將其改名為王忠嗣,也就是忠臣後代的意思——玄宗稱其為霍去病的遺孤,並將其撫養在宮中,事實上就成了皇帝的養子。

王忠嗣長大之後,曾經領軍與奚、契丹、吐蕃等作戰,屢立戰功,本人也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個節度使,比後來身兼三個節度使的安祿山更加牛掰,史稱王忠嗣佩戴四個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都歸其掌握,自唐朝建國以來,還未曾有過這種事(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

當時的權相李林甫(《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林九郎的歷史原型)既妒忌王忠嗣,也想要藉機對付太子李亨,便尋機對付王忠嗣。

李林甫指使濟陽別駕魏林誣告王忠嗣,魏林說王忠嗣擔任河東節度使時,自己正是朔州刺史,王忠嗣曾經說:

早年我與太子李亨一起被養育在宮中,我願意尊奉太子(早與忠王同養宮中,我欲尊奉太子)。

本來就忌憚太子李亨的唐玄宗看到掌握軍權的王忠嗣謀立太子,不由得大怒,便將王忠嗣招入朝中,命令三法司詳細審訊追究,王忠嗣幾乎被處以極刑。幸虧繼任王忠嗣擔任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此時正蒙玄宗恩寵,上奏說王忠嗣是冤枉的,辭語非常懇切,請求用自己的官職來替王忠嗣贖罪。唐玄宗怒氣才稍稍消解,不過仍將王忠嗣貶為漢陽太守,天寶七載(748),又調任漢東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暴卒,終年45歲。

"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只是從八品的小官大理寺評事的元載,野心勃勃、善於鑽營,他收買右相府邸的丫鬟窺探當朝權相的動靜舉動,撩撥千金小姐王韞秀想要通過與其結婚攀附朝廷重臣,總之,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劇中角色元載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宰相元載。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劇中的元載精於算計、見風使舵,將精緻利己發揮到了極致。

元載的姓氏元很容易被認為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在孝文帝改革之後改成的漢姓,若如此,這在唐代自然也是貴族世家,但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並未將元載列入元氏宰相之列,這是因為元載本不姓元,按照《舊唐書》記載,元載生父不詳,母親改嫁了繼父元景昇,所以拖油瓶的他也就改姓元氏;而《新唐書》記載,元載的父親元昇原本姓景,是替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妃元氏收取田租的僕人,改隨主人元妃的姓氏為元——無論哪種情況,元載都是冒姓,他本人無疑出身寒微。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元載並沒有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入元氏宰相之列。

元載嗜好讀書,努力上進,在天寶元年(742)考中進士,也當上了官,但是很長時間都官卑職小,因此也被妻子王韞秀的家族輕視,後來直到唐代宗繼位以後,他才藉著與有擁立之功、被尊為“尚父”、權傾朝野的李輔國妻子(李輔國雖然是宦官,但是與高力士等一樣也娶了妻子)同宗為橋樑搭上李輔國的關係。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李輔國擁戴太子李豫順利即位, 此後更加跋扈囂張,擅權作福。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後來的唐代宗李豫在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

史家通常認為,一方面李輔國不斷為依附自己的元載在皇帝面前說好話,另一方面他本人重金收買唐代宗身邊的內侍,不斷打探消息,才做到善於揣摩唐代宗的心思,所以才被拜為同中書平章事,兼判度支、鹽鐵轉運使,最終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封爵許昌縣子,也就是終於拜相封爵。

元載能夠當上宰相,靠的是依附權宦嗎,也靠的是揣摩上意,這些說法都沒有錯,但是當時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不乏其人,唯獨元載能夠扶搖直上並長期在位,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與其婚姻有關。

前面提到,元載的妻子是王韞秀,王韞秀的父親就是大唐名將王忠嗣。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河東節度使王忠嗣之女王韞秀後來成為元載的妻子。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王韞秀的父親是手握重兵的朝廷重臣。

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也是一代名將,出身太子右衛率,也就是正四品上的太子右衛率府長官,職責是掌管東宮兵、仗儀衛之政令,換句話說,王海賓曾經是唐玄宗李隆基為太子時候的心腹武將,而在開元二年(714)吐蕃犯邊的時候,王海賓在薛仁貴長子薛訥的麾下擔任先鋒,因為寡不敵眾而陣亡,被唐玄宗追贈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此時的王忠嗣還叫王訓,只有9歲,唐玄宗將其改名為王忠嗣,也就是忠臣後代的意思——玄宗稱其為霍去病的遺孤,並將其撫養在宮中,事實上就成了皇帝的養子。

王忠嗣長大之後,曾經領軍與奚、契丹、吐蕃等作戰,屢立戰功,本人也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個節度使,比後來身兼三個節度使的安祿山更加牛掰,史稱王忠嗣佩戴四個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都歸其掌握,自唐朝建國以來,還未曾有過這種事(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

當時的權相李林甫(《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林九郎的歷史原型)既妒忌王忠嗣,也想要藉機對付太子李亨,便尋機對付王忠嗣。

李林甫指使濟陽別駕魏林誣告王忠嗣,魏林說王忠嗣擔任河東節度使時,自己正是朔州刺史,王忠嗣曾經說:

早年我與太子李亨一起被養育在宮中,我願意尊奉太子(早與忠王同養宮中,我欲尊奉太子)。

本來就忌憚太子李亨的唐玄宗看到掌握軍權的王忠嗣謀立太子,不由得大怒,便將王忠嗣招入朝中,命令三法司詳細審訊追究,王忠嗣幾乎被處以極刑。幸虧繼任王忠嗣擔任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此時正蒙玄宗恩寵,上奏說王忠嗣是冤枉的,辭語非常懇切,請求用自己的官職來替王忠嗣贖罪。唐玄宗怒氣才稍稍消解,不過仍將王忠嗣貶為漢陽太守,天寶七載(748),又調任漢東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暴卒,終年45歲。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天寶十節度使分佈地圖,王忠嗣曾經兼任其中的四個節度使。

王忠嗣的被冤枉與不明不白的死去,不但是其本人的悲劇,對於大唐王朝來說也是一個悲劇,如果王忠嗣不死並掌握著軍權,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就會又一個強有力的對手製約他們,甚至於安祿山都未必敢悍然起兵,這且不談。

等到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在靈武稱帝之後,王忠嗣的身份自然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他的冤死與李林甫陷害太子有關,王忠嗣這個所謂太子派系的要角此時無形中已經洗白;另一方面,王忠嗣曾經擔任過朔方節度使,而朔方軍是此時唐肅宗稱帝與平叛所依仗的最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王忠嗣作為這支武裝力量的老長官,其在朔方軍中的威望與人脈是至關重要的——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李光弼就是王忠嗣的舊部,而郭子儀也是他的後任之一。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王忠嗣被追贈兵部尚書、太子太師,這是蓋棺定論,也是對玄宗朝對王忠嗣不當處置的撥亂反正。

前文我們提到,王韞秀是王忠嗣之女,她和元載成親之後,家境貧寒又官卑職小的元載不得不寄居岳家,飽受王韞秀家族的歧視嘲笑。後來,不堪忍受的元載賦詩《別妻王韞秀》打算入長安,詩云:『年來誰不厭龍鍾,雖在侯門似不容。看取海山寒翠樹,苦遭霜霰到秦封。』王韞秀寧願和元載同行一起受窮,寫下了《同夫遊秦》明志:『路掃飢寒跡,天哀志氣人。休零離別淚,攜手入西秦。』

"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只是從八品的小官大理寺評事的元載,野心勃勃、善於鑽營,他收買右相府邸的丫鬟窺探當朝權相的動靜舉動,撩撥千金小姐王韞秀想要通過與其結婚攀附朝廷重臣,總之,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劇中角色元載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宰相元載。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劇中的元載精於算計、見風使舵,將精緻利己發揮到了極致。

元載的姓氏元很容易被認為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在孝文帝改革之後改成的漢姓,若如此,這在唐代自然也是貴族世家,但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並未將元載列入元氏宰相之列,這是因為元載本不姓元,按照《舊唐書》記載,元載生父不詳,母親改嫁了繼父元景昇,所以拖油瓶的他也就改姓元氏;而《新唐書》記載,元載的父親元昇原本姓景,是替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妃元氏收取田租的僕人,改隨主人元妃的姓氏為元——無論哪種情況,元載都是冒姓,他本人無疑出身寒微。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元載並沒有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入元氏宰相之列。

元載嗜好讀書,努力上進,在天寶元年(742)考中進士,也當上了官,但是很長時間都官卑職小,因此也被妻子王韞秀的家族輕視,後來直到唐代宗繼位以後,他才藉著與有擁立之功、被尊為“尚父”、權傾朝野的李輔國妻子(李輔國雖然是宦官,但是與高力士等一樣也娶了妻子)同宗為橋樑搭上李輔國的關係。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李輔國擁戴太子李豫順利即位, 此後更加跋扈囂張,擅權作福。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後來的唐代宗李豫在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

史家通常認為,一方面李輔國不斷為依附自己的元載在皇帝面前說好話,另一方面他本人重金收買唐代宗身邊的內侍,不斷打探消息,才做到善於揣摩唐代宗的心思,所以才被拜為同中書平章事,兼判度支、鹽鐵轉運使,最終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封爵許昌縣子,也就是終於拜相封爵。

元載能夠當上宰相,靠的是依附權宦嗎,也靠的是揣摩上意,這些說法都沒有錯,但是當時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不乏其人,唯獨元載能夠扶搖直上並長期在位,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與其婚姻有關。

前面提到,元載的妻子是王韞秀,王韞秀的父親就是大唐名將王忠嗣。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河東節度使王忠嗣之女王韞秀後來成為元載的妻子。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王韞秀的父親是手握重兵的朝廷重臣。

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也是一代名將,出身太子右衛率,也就是正四品上的太子右衛率府長官,職責是掌管東宮兵、仗儀衛之政令,換句話說,王海賓曾經是唐玄宗李隆基為太子時候的心腹武將,而在開元二年(714)吐蕃犯邊的時候,王海賓在薛仁貴長子薛訥的麾下擔任先鋒,因為寡不敵眾而陣亡,被唐玄宗追贈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此時的王忠嗣還叫王訓,只有9歲,唐玄宗將其改名為王忠嗣,也就是忠臣後代的意思——玄宗稱其為霍去病的遺孤,並將其撫養在宮中,事實上就成了皇帝的養子。

王忠嗣長大之後,曾經領軍與奚、契丹、吐蕃等作戰,屢立戰功,本人也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個節度使,比後來身兼三個節度使的安祿山更加牛掰,史稱王忠嗣佩戴四個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都歸其掌握,自唐朝建國以來,還未曾有過這種事(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

當時的權相李林甫(《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林九郎的歷史原型)既妒忌王忠嗣,也想要藉機對付太子李亨,便尋機對付王忠嗣。

李林甫指使濟陽別駕魏林誣告王忠嗣,魏林說王忠嗣擔任河東節度使時,自己正是朔州刺史,王忠嗣曾經說:

早年我與太子李亨一起被養育在宮中,我願意尊奉太子(早與忠王同養宮中,我欲尊奉太子)。

本來就忌憚太子李亨的唐玄宗看到掌握軍權的王忠嗣謀立太子,不由得大怒,便將王忠嗣招入朝中,命令三法司詳細審訊追究,王忠嗣幾乎被處以極刑。幸虧繼任王忠嗣擔任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此時正蒙玄宗恩寵,上奏說王忠嗣是冤枉的,辭語非常懇切,請求用自己的官職來替王忠嗣贖罪。唐玄宗怒氣才稍稍消解,不過仍將王忠嗣貶為漢陽太守,天寶七載(748),又調任漢東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暴卒,終年45歲。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天寶十節度使分佈地圖,王忠嗣曾經兼任其中的四個節度使。

王忠嗣的被冤枉與不明不白的死去,不但是其本人的悲劇,對於大唐王朝來說也是一個悲劇,如果王忠嗣不死並掌握著軍權,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就會又一個強有力的對手製約他們,甚至於安祿山都未必敢悍然起兵,這且不談。

等到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在靈武稱帝之後,王忠嗣的身份自然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他的冤死與李林甫陷害太子有關,王忠嗣這個所謂太子派系的要角此時無形中已經洗白;另一方面,王忠嗣曾經擔任過朔方節度使,而朔方軍是此時唐肅宗稱帝與平叛所依仗的最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王忠嗣作為這支武裝力量的老長官,其在朔方軍中的威望與人脈是至關重要的——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李光弼就是王忠嗣的舊部,而郭子儀也是他的後任之一。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王忠嗣被追贈兵部尚書、太子太師,這是蓋棺定論,也是對玄宗朝對王忠嗣不當處置的撥亂反正。

前文我們提到,王韞秀是王忠嗣之女,她和元載成親之後,家境貧寒又官卑職小的元載不得不寄居岳家,飽受王韞秀家族的歧視嘲笑。後來,不堪忍受的元載賦詩《別妻王韞秀》打算入長安,詩云:『年來誰不厭龍鍾,雖在侯門似不容。看取海山寒翠樹,苦遭霜霰到秦封。』王韞秀寧願和元載同行一起受窮,寫下了《同夫遊秦》明志:『路掃飢寒跡,天哀志氣人。休零離別淚,攜手入西秦。』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元載與王韞秀曾經非常恩愛。

元載與王韞秀的詩句志向遠大,也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卻很有骨氣的意味,但是與很多人想當然的不同,此時的元載並不是進京趕考求取功名,而是再入京都謀官位升遷,事實上,元載與王韞秀兩人也並不是打算真的白手起家——王忠嗣的女兒與女婿這一身份是他們最大的本錢之一。

元載回朝是在上元二年(761),此時他的官職是戶部侍郎、度支使、諸道轉運使;而到了寶應元年(762),元載便有兼任京兆尹的任命,而元載因為想當宰相而不肯擔任京兆尹,於是通過拜訪李輔國使其瞭解自己的想法與心意,次日便被拜為同中書平章事,兼判度支、鹽鐵轉運使。

元載的火箭式提拔,當然與李輔國的鼎力相助有關,但是當時走李輔國門路的大臣不在少數,元載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說到底還是與他王忠嗣女婿的身份有關,元載拜相封爵都是在寶應元年(762),而這一年我們前文提到,正是王忠嗣被追贈兵部尚書、太子太師的這一年。

大唐官方對作為歷史人物的王忠嗣的重新肯定與對現實政治人物的元載的擢升在時間上是同步的,這間接說明了,作為唐肅宗的兒子兼政治遺產的繼承人唐代宗,試圖通過重用王忠嗣的女婿兼政治遺產的繼承人元載,維護朝堂政局以及朔方軍等武裝力量的穩定。

"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只是從八品的小官大理寺評事的元載,野心勃勃、善於鑽營,他收買右相府邸的丫鬟窺探當朝權相的動靜舉動,撩撥千金小姐王韞秀想要通過與其結婚攀附朝廷重臣,總之,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劇中角色元載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宰相元載。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劇中的元載精於算計、見風使舵,將精緻利己發揮到了極致。

元載的姓氏元很容易被認為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在孝文帝改革之後改成的漢姓,若如此,這在唐代自然也是貴族世家,但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並未將元載列入元氏宰相之列,這是因為元載本不姓元,按照《舊唐書》記載,元載生父不詳,母親改嫁了繼父元景昇,所以拖油瓶的他也就改姓元氏;而《新唐書》記載,元載的父親元昇原本姓景,是替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妃元氏收取田租的僕人,改隨主人元妃的姓氏為元——無論哪種情況,元載都是冒姓,他本人無疑出身寒微。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元載並沒有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入元氏宰相之列。

元載嗜好讀書,努力上進,在天寶元年(742)考中進士,也當上了官,但是很長時間都官卑職小,因此也被妻子王韞秀的家族輕視,後來直到唐代宗繼位以後,他才藉著與有擁立之功、被尊為“尚父”、權傾朝野的李輔國妻子(李輔國雖然是宦官,但是與高力士等一樣也娶了妻子)同宗為橋樑搭上李輔國的關係。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李輔國擁戴太子李豫順利即位, 此後更加跋扈囂張,擅權作福。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後來的唐代宗李豫在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

史家通常認為,一方面李輔國不斷為依附自己的元載在皇帝面前說好話,另一方面他本人重金收買唐代宗身邊的內侍,不斷打探消息,才做到善於揣摩唐代宗的心思,所以才被拜為同中書平章事,兼判度支、鹽鐵轉運使,最終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封爵許昌縣子,也就是終於拜相封爵。

元載能夠當上宰相,靠的是依附權宦嗎,也靠的是揣摩上意,這些說法都沒有錯,但是當時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不乏其人,唯獨元載能夠扶搖直上並長期在位,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與其婚姻有關。

前面提到,元載的妻子是王韞秀,王韞秀的父親就是大唐名將王忠嗣。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河東節度使王忠嗣之女王韞秀後來成為元載的妻子。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王韞秀的父親是手握重兵的朝廷重臣。

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也是一代名將,出身太子右衛率,也就是正四品上的太子右衛率府長官,職責是掌管東宮兵、仗儀衛之政令,換句話說,王海賓曾經是唐玄宗李隆基為太子時候的心腹武將,而在開元二年(714)吐蕃犯邊的時候,王海賓在薛仁貴長子薛訥的麾下擔任先鋒,因為寡不敵眾而陣亡,被唐玄宗追贈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此時的王忠嗣還叫王訓,只有9歲,唐玄宗將其改名為王忠嗣,也就是忠臣後代的意思——玄宗稱其為霍去病的遺孤,並將其撫養在宮中,事實上就成了皇帝的養子。

王忠嗣長大之後,曾經領軍與奚、契丹、吐蕃等作戰,屢立戰功,本人也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個節度使,比後來身兼三個節度使的安祿山更加牛掰,史稱王忠嗣佩戴四個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都歸其掌握,自唐朝建國以來,還未曾有過這種事(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

當時的權相李林甫(《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林九郎的歷史原型)既妒忌王忠嗣,也想要藉機對付太子李亨,便尋機對付王忠嗣。

李林甫指使濟陽別駕魏林誣告王忠嗣,魏林說王忠嗣擔任河東節度使時,自己正是朔州刺史,王忠嗣曾經說:

早年我與太子李亨一起被養育在宮中,我願意尊奉太子(早與忠王同養宮中,我欲尊奉太子)。

本來就忌憚太子李亨的唐玄宗看到掌握軍權的王忠嗣謀立太子,不由得大怒,便將王忠嗣招入朝中,命令三法司詳細審訊追究,王忠嗣幾乎被處以極刑。幸虧繼任王忠嗣擔任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此時正蒙玄宗恩寵,上奏說王忠嗣是冤枉的,辭語非常懇切,請求用自己的官職來替王忠嗣贖罪。唐玄宗怒氣才稍稍消解,不過仍將王忠嗣貶為漢陽太守,天寶七載(748),又調任漢東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暴卒,終年45歲。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天寶十節度使分佈地圖,王忠嗣曾經兼任其中的四個節度使。

王忠嗣的被冤枉與不明不白的死去,不但是其本人的悲劇,對於大唐王朝來說也是一個悲劇,如果王忠嗣不死並掌握著軍權,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就會又一個強有力的對手製約他們,甚至於安祿山都未必敢悍然起兵,這且不談。

等到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在靈武稱帝之後,王忠嗣的身份自然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他的冤死與李林甫陷害太子有關,王忠嗣這個所謂太子派系的要角此時無形中已經洗白;另一方面,王忠嗣曾經擔任過朔方節度使,而朔方軍是此時唐肅宗稱帝與平叛所依仗的最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王忠嗣作為這支武裝力量的老長官,其在朔方軍中的威望與人脈是至關重要的——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李光弼就是王忠嗣的舊部,而郭子儀也是他的後任之一。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王忠嗣被追贈兵部尚書、太子太師,這是蓋棺定論,也是對玄宗朝對王忠嗣不當處置的撥亂反正。

前文我們提到,王韞秀是王忠嗣之女,她和元載成親之後,家境貧寒又官卑職小的元載不得不寄居岳家,飽受王韞秀家族的歧視嘲笑。後來,不堪忍受的元載賦詩《別妻王韞秀》打算入長安,詩云:『年來誰不厭龍鍾,雖在侯門似不容。看取海山寒翠樹,苦遭霜霰到秦封。』王韞秀寧願和元載同行一起受窮,寫下了《同夫遊秦》明志:『路掃飢寒跡,天哀志氣人。休零離別淚,攜手入西秦。』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元載與王韞秀曾經非常恩愛。

元載與王韞秀的詩句志向遠大,也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卻很有骨氣的意味,但是與很多人想當然的不同,此時的元載並不是進京趕考求取功名,而是再入京都謀官位升遷,事實上,元載與王韞秀兩人也並不是打算真的白手起家——王忠嗣的女兒與女婿這一身份是他們最大的本錢之一。

元載回朝是在上元二年(761),此時他的官職是戶部侍郎、度支使、諸道轉運使;而到了寶應元年(762),元載便有兼任京兆尹的任命,而元載因為想當宰相而不肯擔任京兆尹,於是通過拜訪李輔國使其瞭解自己的想法與心意,次日便被拜為同中書平章事,兼判度支、鹽鐵轉運使。

元載的火箭式提拔,當然與李輔國的鼎力相助有關,但是當時走李輔國門路的大臣不在少數,元載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說到底還是與他王忠嗣女婿的身份有關,元載拜相封爵都是在寶應元年(762),而這一年我們前文提到,正是王忠嗣被追贈兵部尚書、太子太師的這一年。

大唐官方對作為歷史人物的王忠嗣的重新肯定與對現實政治人物的元載的擢升在時間上是同步的,這間接說明了,作為唐肅宗的兒子兼政治遺產的繼承人唐代宗,試圖通過重用王忠嗣的女婿兼政治遺產的繼承人元載,維護朝堂政局以及朔方軍等武裝力量的穩定。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朔方節度使是天寶十節度使之一,是擁立唐肅宗和平定安史之亂的重要力量。

在李輔國罷相之後,他兼任的天下兵馬元帥行軍司馬之職也由元載擔任,這個職務更加說明問題。當時所謂的天下元帥由唐代宗長子李適也就是後來的唐德宗擔任,代宗親政以後發佈的第一道詔書就是委任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名義上的總統帥,而元載擔任天下兵馬元帥行軍司馬,與其憑藉王忠嗣女婿身份擁有的號召力與象徵意義也密不可分。

也正因為元載有這一重身份,因此唐代宗想要刺殺李輔國的時候,並沒有因為元載與李輔國走得很近而猜疑元載,反而能夠與其共同密謀,如果不是因為元載是自己父親(肅宗)親信舊交的至親,當不至於如此作為。

後來元載獲罪被賜自盡,唐代宗對其妻子王韞秀最初的處置辦法也是所謂的『令入宮備彤筆箴規之任』,就是讓她在宮中擔任手持彤筆(彤管,赤色筆管的筆)記事規誨的女史,這與通常的將犯罪大臣的妻女沒入掖庭為做粗活的奴婢,其實還是不一樣的,這一點也反映出作為王忠嗣的後人,王韞秀還是有著被皇上下旨區別對待的特殊待遇——至於脾氣很硬的王韞秀寧死也不答應,則是另一個話題。

"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只是從八品的小官大理寺評事的元載,野心勃勃、善於鑽營,他收買右相府邸的丫鬟窺探當朝權相的動靜舉動,撩撥千金小姐王韞秀想要通過與其結婚攀附朝廷重臣,總之,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劇中角色元載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宰相元載。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劇中的元載精於算計、見風使舵,將精緻利己發揮到了極致。

元載的姓氏元很容易被認為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在孝文帝改革之後改成的漢姓,若如此,這在唐代自然也是貴族世家,但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並未將元載列入元氏宰相之列,這是因為元載本不姓元,按照《舊唐書》記載,元載生父不詳,母親改嫁了繼父元景昇,所以拖油瓶的他也就改姓元氏;而《新唐書》記載,元載的父親元昇原本姓景,是替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妃元氏收取田租的僕人,改隨主人元妃的姓氏為元——無論哪種情況,元載都是冒姓,他本人無疑出身寒微。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元載並沒有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入元氏宰相之列。

元載嗜好讀書,努力上進,在天寶元年(742)考中進士,也當上了官,但是很長時間都官卑職小,因此也被妻子王韞秀的家族輕視,後來直到唐代宗繼位以後,他才藉著與有擁立之功、被尊為“尚父”、權傾朝野的李輔國妻子(李輔國雖然是宦官,但是與高力士等一樣也娶了妻子)同宗為橋樑搭上李輔國的關係。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李輔國擁戴太子李豫順利即位, 此後更加跋扈囂張,擅權作福。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後來的唐代宗李豫在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

史家通常認為,一方面李輔國不斷為依附自己的元載在皇帝面前說好話,另一方面他本人重金收買唐代宗身邊的內侍,不斷打探消息,才做到善於揣摩唐代宗的心思,所以才被拜為同中書平章事,兼判度支、鹽鐵轉運使,最終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封爵許昌縣子,也就是終於拜相封爵。

元載能夠當上宰相,靠的是依附權宦嗎,也靠的是揣摩上意,這些說法都沒有錯,但是當時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不乏其人,唯獨元載能夠扶搖直上並長期在位,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與其婚姻有關。

前面提到,元載的妻子是王韞秀,王韞秀的父親就是大唐名將王忠嗣。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河東節度使王忠嗣之女王韞秀後來成為元載的妻子。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王韞秀的父親是手握重兵的朝廷重臣。

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也是一代名將,出身太子右衛率,也就是正四品上的太子右衛率府長官,職責是掌管東宮兵、仗儀衛之政令,換句話說,王海賓曾經是唐玄宗李隆基為太子時候的心腹武將,而在開元二年(714)吐蕃犯邊的時候,王海賓在薛仁貴長子薛訥的麾下擔任先鋒,因為寡不敵眾而陣亡,被唐玄宗追贈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此時的王忠嗣還叫王訓,只有9歲,唐玄宗將其改名為王忠嗣,也就是忠臣後代的意思——玄宗稱其為霍去病的遺孤,並將其撫養在宮中,事實上就成了皇帝的養子。

王忠嗣長大之後,曾經領軍與奚、契丹、吐蕃等作戰,屢立戰功,本人也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個節度使,比後來身兼三個節度使的安祿山更加牛掰,史稱王忠嗣佩戴四個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都歸其掌握,自唐朝建國以來,還未曾有過這種事(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

當時的權相李林甫(《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林九郎的歷史原型)既妒忌王忠嗣,也想要藉機對付太子李亨,便尋機對付王忠嗣。

李林甫指使濟陽別駕魏林誣告王忠嗣,魏林說王忠嗣擔任河東節度使時,自己正是朔州刺史,王忠嗣曾經說:

早年我與太子李亨一起被養育在宮中,我願意尊奉太子(早與忠王同養宮中,我欲尊奉太子)。

本來就忌憚太子李亨的唐玄宗看到掌握軍權的王忠嗣謀立太子,不由得大怒,便將王忠嗣招入朝中,命令三法司詳細審訊追究,王忠嗣幾乎被處以極刑。幸虧繼任王忠嗣擔任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此時正蒙玄宗恩寵,上奏說王忠嗣是冤枉的,辭語非常懇切,請求用自己的官職來替王忠嗣贖罪。唐玄宗怒氣才稍稍消解,不過仍將王忠嗣貶為漢陽太守,天寶七載(748),又調任漢東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暴卒,終年45歲。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天寶十節度使分佈地圖,王忠嗣曾經兼任其中的四個節度使。

王忠嗣的被冤枉與不明不白的死去,不但是其本人的悲劇,對於大唐王朝來說也是一個悲劇,如果王忠嗣不死並掌握著軍權,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就會又一個強有力的對手製約他們,甚至於安祿山都未必敢悍然起兵,這且不談。

等到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在靈武稱帝之後,王忠嗣的身份自然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他的冤死與李林甫陷害太子有關,王忠嗣這個所謂太子派系的要角此時無形中已經洗白;另一方面,王忠嗣曾經擔任過朔方節度使,而朔方軍是此時唐肅宗稱帝與平叛所依仗的最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王忠嗣作為這支武裝力量的老長官,其在朔方軍中的威望與人脈是至關重要的——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李光弼就是王忠嗣的舊部,而郭子儀也是他的後任之一。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王忠嗣被追贈兵部尚書、太子太師,這是蓋棺定論,也是對玄宗朝對王忠嗣不當處置的撥亂反正。

前文我們提到,王韞秀是王忠嗣之女,她和元載成親之後,家境貧寒又官卑職小的元載不得不寄居岳家,飽受王韞秀家族的歧視嘲笑。後來,不堪忍受的元載賦詩《別妻王韞秀》打算入長安,詩云:『年來誰不厭龍鍾,雖在侯門似不容。看取海山寒翠樹,苦遭霜霰到秦封。』王韞秀寧願和元載同行一起受窮,寫下了《同夫遊秦》明志:『路掃飢寒跡,天哀志氣人。休零離別淚,攜手入西秦。』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元載與王韞秀曾經非常恩愛。

元載與王韞秀的詩句志向遠大,也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卻很有骨氣的意味,但是與很多人想當然的不同,此時的元載並不是進京趕考求取功名,而是再入京都謀官位升遷,事實上,元載與王韞秀兩人也並不是打算真的白手起家——王忠嗣的女兒與女婿這一身份是他們最大的本錢之一。

元載回朝是在上元二年(761),此時他的官職是戶部侍郎、度支使、諸道轉運使;而到了寶應元年(762),元載便有兼任京兆尹的任命,而元載因為想當宰相而不肯擔任京兆尹,於是通過拜訪李輔國使其瞭解自己的想法與心意,次日便被拜為同中書平章事,兼判度支、鹽鐵轉運使。

元載的火箭式提拔,當然與李輔國的鼎力相助有關,但是當時走李輔國門路的大臣不在少數,元載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說到底還是與他王忠嗣女婿的身份有關,元載拜相封爵都是在寶應元年(762),而這一年我們前文提到,正是王忠嗣被追贈兵部尚書、太子太師的這一年。

大唐官方對作為歷史人物的王忠嗣的重新肯定與對現實政治人物的元載的擢升在時間上是同步的,這間接說明了,作為唐肅宗的兒子兼政治遺產的繼承人唐代宗,試圖通過重用王忠嗣的女婿兼政治遺產的繼承人元載,維護朝堂政局以及朔方軍等武裝力量的穩定。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朔方節度使是天寶十節度使之一,是擁立唐肅宗和平定安史之亂的重要力量。

在李輔國罷相之後,他兼任的天下兵馬元帥行軍司馬之職也由元載擔任,這個職務更加說明問題。當時所謂的天下元帥由唐代宗長子李適也就是後來的唐德宗擔任,代宗親政以後發佈的第一道詔書就是委任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名義上的總統帥,而元載擔任天下兵馬元帥行軍司馬,與其憑藉王忠嗣女婿身份擁有的號召力與象徵意義也密不可分。

也正因為元載有這一重身份,因此唐代宗想要刺殺李輔國的時候,並沒有因為元載與李輔國走得很近而猜疑元載,反而能夠與其共同密謀,如果不是因為元載是自己父親(肅宗)親信舊交的至親,當不至於如此作為。

後來元載獲罪被賜自盡,唐代宗對其妻子王韞秀最初的處置辦法也是所謂的『令入宮備彤筆箴規之任』,就是讓她在宮中擔任手持彤筆(彤管,赤色筆管的筆)記事規誨的女史,這與通常的將犯罪大臣的妻女沒入掖庭為做粗活的奴婢,其實還是不一樣的,這一點也反映出作為王忠嗣的後人,王韞秀還是有著被皇上下旨區別對待的特殊待遇——至於脾氣很硬的王韞秀寧死也不答應,則是另一個話題。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新唐書》:元載、楊炎各以才資奮,適主暗庸,故致位輔相。

總之,元載既有因為本人獨攬朝政、排斥異己、貪財納賄被鎖定是一代奸臣的一面,也有參與平定叛亂、協助誅殺權宦、提拔理財名臣的一代能臣的一面,而後者則再很大程度上與他身為王忠嗣的女婿,以宰相與天下兵馬元帥行軍司馬的職守,起到協助大唐皇室與各路平叛武裝力量之間的潤滑劑作用有關。

"

《長安十二時辰》中那位只是從八品的小官大理寺評事的元載,野心勃勃、善於鑽營,他收買右相府邸的丫鬟窺探當朝權相的動靜舉動,撩撥千金小姐王韞秀想要通過與其結婚攀附朝廷重臣,總之,不是一個省油的燈。劇中角色元載的歷史原型就是唐朝宰相元載。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劇中的元載精於算計、見風使舵,將精緻利己發揮到了極致。

元載的姓氏元很容易被認為是北魏皇族拓跋氏在孝文帝改革之後改成的漢姓,若如此,這在唐代自然也是貴族世家,但是《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並未將元載列入元氏宰相之列,這是因為元載本不姓元,按照《舊唐書》記載,元載生父不詳,母親改嫁了繼父元景昇,所以拖油瓶的他也就改姓元氏;而《新唐書》記載,元載的父親元昇原本姓景,是替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妃元氏收取田租的僕人,改隨主人元妃的姓氏為元——無論哪種情況,元載都是冒姓,他本人無疑出身寒微。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元載並沒有被《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入元氏宰相之列。

元載嗜好讀書,努力上進,在天寶元年(742)考中進士,也當上了官,但是很長時間都官卑職小,因此也被妻子王韞秀的家族輕視,後來直到唐代宗繼位以後,他才藉著與有擁立之功、被尊為“尚父”、權傾朝野的李輔國妻子(李輔國雖然是宦官,但是與高力士等一樣也娶了妻子)同宗為橋樑搭上李輔國的關係。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李輔國擁戴太子李豫順利即位, 此後更加跋扈囂張,擅權作福。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後來的唐代宗李豫在安史之亂中以天下兵馬元帥名義先後收復長安、洛陽。

史家通常認為,一方面李輔國不斷為依附自己的元載在皇帝面前說好話,另一方面他本人重金收買唐代宗身邊的內侍,不斷打探消息,才做到善於揣摩唐代宗的心思,所以才被拜為同中書平章事,兼判度支、鹽鐵轉運使,最終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封爵許昌縣子,也就是終於拜相封爵。

元載能夠當上宰相,靠的是依附權宦嗎,也靠的是揣摩上意,這些說法都沒有錯,但是當時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不乏其人,唯獨元載能夠扶搖直上並長期在位,其實還有其他的原因。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與其婚姻有關。

前面提到,元載的妻子是王韞秀,王韞秀的父親就是大唐名將王忠嗣。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河東節度使王忠嗣之女王韞秀後來成為元載的妻子。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王韞秀的父親是手握重兵的朝廷重臣。

王忠嗣的父親王海賓也是一代名將,出身太子右衛率,也就是正四品上的太子右衛率府長官,職責是掌管東宮兵、仗儀衛之政令,換句話說,王海賓曾經是唐玄宗李隆基為太子時候的心腹武將,而在開元二年(714)吐蕃犯邊的時候,王海賓在薛仁貴長子薛訥的麾下擔任先鋒,因為寡不敵眾而陣亡,被唐玄宗追贈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此時的王忠嗣還叫王訓,只有9歲,唐玄宗將其改名為王忠嗣,也就是忠臣後代的意思——玄宗稱其為霍去病的遺孤,並將其撫養在宮中,事實上就成了皇帝的養子。

王忠嗣長大之後,曾經領軍與奚、契丹、吐蕃等作戰,屢立戰功,本人也兼任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個節度使,比後來身兼三個節度使的安祿山更加牛掰,史稱王忠嗣佩戴四個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都歸其掌握,自唐朝建國以來,還未曾有過這種事(忠嗣佩四將印,控制萬里,勁兵重鎮,皆歸掌握,自國初已來,未之有也)。

當時的權相李林甫(《長安十二時辰》中右相林九郎的歷史原型)既妒忌王忠嗣,也想要藉機對付太子李亨,便尋機對付王忠嗣。

李林甫指使濟陽別駕魏林誣告王忠嗣,魏林說王忠嗣擔任河東節度使時,自己正是朔州刺史,王忠嗣曾經說:

早年我與太子李亨一起被養育在宮中,我願意尊奉太子(早與忠王同養宮中,我欲尊奉太子)。

本來就忌憚太子李亨的唐玄宗看到掌握軍權的王忠嗣謀立太子,不由得大怒,便將王忠嗣招入朝中,命令三法司詳細審訊追究,王忠嗣幾乎被處以極刑。幸虧繼任王忠嗣擔任隴右節度使的哥舒翰此時正蒙玄宗恩寵,上奏說王忠嗣是冤枉的,辭語非常懇切,請求用自己的官職來替王忠嗣贖罪。唐玄宗怒氣才稍稍消解,不過仍將王忠嗣貶為漢陽太守,天寶七載(748),又調任漢東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暴卒,終年45歲。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天寶十節度使分佈地圖,王忠嗣曾經兼任其中的四個節度使。

王忠嗣的被冤枉與不明不白的死去,不但是其本人的悲劇,對於大唐王朝來說也是一個悲劇,如果王忠嗣不死並掌握著軍權,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叛亂,就會又一個強有力的對手製約他們,甚至於安祿山都未必敢悍然起兵,這且不談。

等到太子李亨也就是唐肅宗在靈武稱帝之後,王忠嗣的身份自然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他的冤死與李林甫陷害太子有關,王忠嗣這個所謂太子派系的要角此時無形中已經洗白;另一方面,王忠嗣曾經擔任過朔方節度使,而朔方軍是此時唐肅宗稱帝與平叛所依仗的最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王忠嗣作為這支武裝力量的老長官,其在朔方軍中的威望與人脈是至關重要的——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李光弼就是王忠嗣的舊部,而郭子儀也是他的後任之一。

唐代宗寶應元年(762),王忠嗣被追贈兵部尚書、太子太師,這是蓋棺定論,也是對玄宗朝對王忠嗣不當處置的撥亂反正。

前文我們提到,王韞秀是王忠嗣之女,她和元載成親之後,家境貧寒又官卑職小的元載不得不寄居岳家,飽受王韞秀家族的歧視嘲笑。後來,不堪忍受的元載賦詩《別妻王韞秀》打算入長安,詩云:『年來誰不厭龍鍾,雖在侯門似不容。看取海山寒翠樹,苦遭霜霰到秦封。』王韞秀寧願和元載同行一起受窮,寫下了《同夫遊秦》明志:『路掃飢寒跡,天哀志氣人。休零離別淚,攜手入西秦。』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元載與王韞秀曾經非常恩愛。

元載與王韞秀的詩句志向遠大,也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卻很有骨氣的意味,但是與很多人想當然的不同,此時的元載並不是進京趕考求取功名,而是再入京都謀官位升遷,事實上,元載與王韞秀兩人也並不是打算真的白手起家——王忠嗣的女兒與女婿這一身份是他們最大的本錢之一。

元載回朝是在上元二年(761),此時他的官職是戶部侍郎、度支使、諸道轉運使;而到了寶應元年(762),元載便有兼任京兆尹的任命,而元載因為想當宰相而不肯擔任京兆尹,於是通過拜訪李輔國使其瞭解自己的想法與心意,次日便被拜為同中書平章事,兼判度支、鹽鐵轉運使。

元載的火箭式提拔,當然與李輔國的鼎力相助有關,但是當時走李輔國門路的大臣不在少數,元載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說到底還是與他王忠嗣女婿的身份有關,元載拜相封爵都是在寶應元年(762),而這一年我們前文提到,正是王忠嗣被追贈兵部尚書、太子太師的這一年。

大唐官方對作為歷史人物的王忠嗣的重新肯定與對現實政治人物的元載的擢升在時間上是同步的,這間接說明了,作為唐肅宗的兒子兼政治遺產的繼承人唐代宗,試圖通過重用王忠嗣的女婿兼政治遺產的繼承人元載,維護朝堂政局以及朔方軍等武裝力量的穩定。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朔方節度使是天寶十節度使之一,是擁立唐肅宗和平定安史之亂的重要力量。

在李輔國罷相之後,他兼任的天下兵馬元帥行軍司馬之職也由元載擔任,這個職務更加說明問題。當時所謂的天下元帥由唐代宗長子李適也就是後來的唐德宗擔任,代宗親政以後發佈的第一道詔書就是委任李適為天下兵馬元帥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名義上的總統帥,而元載擔任天下兵馬元帥行軍司馬,與其憑藉王忠嗣女婿身份擁有的號召力與象徵意義也密不可分。

也正因為元載有這一重身份,因此唐代宗想要刺殺李輔國的時候,並沒有因為元載與李輔國走得很近而猜疑元載,反而能夠與其共同密謀,如果不是因為元載是自己父親(肅宗)親信舊交的至親,當不至於如此作為。

後來元載獲罪被賜自盡,唐代宗對其妻子王韞秀最初的處置辦法也是所謂的『令入宮備彤筆箴規之任』,就是讓她在宮中擔任手持彤筆(彤管,赤色筆管的筆)記事規誨的女史,這與通常的將犯罪大臣的妻女沒入掖庭為做粗活的奴婢,其實還是不一樣的,這一點也反映出作為王忠嗣的後人,王韞秀還是有著被皇上下旨區別對待的特殊待遇——至於脾氣很硬的王韞秀寧死也不答應,則是另一個話題。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新唐書》:元載、楊炎各以才資奮,適主暗庸,故致位輔相。

總之,元載既有因為本人獨攬朝政、排斥異己、貪財納賄被鎖定是一代奸臣的一面,也有參與平定叛亂、協助誅殺權宦、提拔理財名臣的一代能臣的一面,而後者則再很大程度上與他身為王忠嗣的女婿,以宰相與天下兵馬元帥行軍司馬的職守,起到協助大唐皇室與各路平叛武裝力量之間的潤滑劑作用有關。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元載後來位極人臣,還真是靠他撩上了王韞秀

在與元載的政治鬥爭中,出局的總是李泌。

人們很難理解元載與『權逾宰相』的帝師級別的李泌之間如果發生矛盾,皇帝總是以保全李泌的名義將與自己關係親密的李泌外放,往往解釋為皇帝為元載的奸邪所惑,而如果明白了元載在當時朝堂中地位的重要性,則這個問題或許也就好理解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