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儘管對李白生於四川還是生於西域有一些爭議,但李白的家鄉是四川江油,他少年時期成長於四川巴蜀大地,這些的確是事實。李白的縱橫家豪俠意氣,較少儒家思想,信奉神仙修道,都有濃厚的巴蜀文化薰陶和影響,李白的形象與傳統中原文人不大一樣,過去不少人揣測是因為李白生於西域,其實即便如此,李白也很小就回到家鄉,生平也再沒有出塞的經歷,很難認為他身上的氣質是受到塞外文化影響所形成。

那麼,為什麼祖籍本屬於西北,甚至可能和李唐宗室沾親帶故的李白家族,從西域逃回中原時要遷居到四川江油呢?

李白家族遷居四川江油的隱祕內情

一、李白家族的身份背景

李白的家族出身和生平經歷其實有很大關係,可要弄清原委卻很不容易。如果李白自己的話可信,這麼講似乎滑稽,但在唐朝,尤其文人的作品裡,充滿很多浮誇和虛飾的內容,所謂文學誇張手法非常明顯,而李白,眾所周知他是一個喜歡使用極度誇張修辭手法的詩人。

李白宣稱他們一家祖上來自隴西成紀,是漢代名將李廣的同鄉,今天屬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李白在名作《贈張相鎬二首》其二中介紹自己家世:“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苦戰竟不侯,當年頗惆悵。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如果李白的話屬實,歷史上的隴西李氏長期是名門望族,包括唐高祖李淵也號稱來自這裡,可見新舊《唐書》開篇的高祖本紀,所以追溯淵源的話,李白一家和李唐宗室要算出於一門。

可事實上李淵的祖父李虎是在代北武川鎮出生,也就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北魏末年著名的六鎮邊民大起義其中之一。李虎一家好幾代都是武川鎮的草莽武人,和隴西成紀從來沒什麼關係,甚至根據六鎮邊民安置情況,他還有可能原本就出自鮮卑族,至少李家因為婚姻關係帶有混合血統是鐵定的事實。假如李白這一家當真屬名門之後,或者是李唐宗室後裔的話,為什麼會來到西南蜀中綿州這樣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定居,多少就很讓人好奇和疑惑了。

宋代歐陽修、宋祁(需要注意:宋祁為今天大肆炒作李白的湖北安陸人,《新唐書》大部分內容正是他主撰,由於文筆出眾,善於篡改史料文字,在歷代史學界口碑很糟)、範鎮等人所編《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這麼一大段的“家譜”就很值得懷疑了。更加蹊蹺的是,天寶元年,唐玄宗下詔讓李暠後裔中的絳郡、姑蔵、敦煌、武陽四支編入宗正寺,算是認可他們為李唐皇室的金枝玉葉,偏偏李白一家沒有通過審核,被排除在外。尤其令人費解的是,這時候的李白因為名聲遠揚正被皇帝欣賞,恰恰在長安京師,為什麼這麼重要的歷史性時刻反而會將他們一家例外?李白這一家真的是李唐同宗麼?

以李白的生平經歷來說,看得出他十分關切李唐王朝命運,他的內心不是不想做官,眾所周知,李白曾經急切的想要接近同樣好道的唐玄宗李隆基。在長安待了兩三年,也在翰林院供奉待詔,成為皇帝身邊的文學侍從。

李白家族遷居四川江油的隱祕內情

很可惜,李白的個性和急躁心理,玄宗李隆基並沒有提拔和啟用李白,一個虛名的翰林院供奉,沒有任何俸祿來源,也沒有任何實際職務。李白對此很失望,最後又離開長安。在唐朝,通過翰林院成為翰林學士接近皇帝,快速升遷掌握實權以至於成為宰相,的確是一條“終南捷徑”。越到後期越明顯,大部分宰相都是翰林學士出身,著名的順宗永貞革新,王叔文、王伾二人就是皇帝的翰林學士試圖掌握財政、兵權,但一來並沒有拜相,二來因為順宗患病,居住後宮和外朝官員失去密切聯繫,最終變革失敗。以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翰林學士研究系列文章分析得非常到位。

李白雖然在京師皇帝身邊遭到一次挫折,但他滿腔的豪俠義氣,對唐朝命運依然十分在意,在安史之亂中,他又興奮地參與永王李璘的勤王行動。

李璘為唐玄宗的第十六子,自小隨著兄長李亨長大,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按說兄弟之間感情很好。但不能忽視的是,安史之亂中的唐肅宗是擅自登位,唐玄宗相當於和當年高祖李淵一樣被逼遜位,父子關係已經被嚴重破壞,最後唐玄宗淒涼的死去也幾乎是一個謎團,疑點很多。而李璘先前是跟著唐玄宗逃亡蜀中,在路上正式接受唐玄宗任命為山南節度使,前往荊州江陵招兵買馬勤王護駕,他可以統山南東路及嶺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節度使。不久,玄宗又再次下詔,任命李璘為江淮兵馬都督、揚州節度大使。

顯然,逃到四川的玄宗對身處江南的永王李璘寄予相當厚望,希望他能扼守江淮,出兵北上,剿滅叛軍。此時唐肅宗在北方靈武登位,仰仗郭子儀和李光弼等“朔方軍”在中原抗擊安史大軍,他自己是孤家寡人,一切成敗都還未定。而李璘身處江淮,行動十分迅速,很快就擁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形成一股勢力。李白前往李璘的陣營,就是希望跟著李璘建功立業,捍衛李唐王朝,至於將來誰應該做皇帝,或許並沒考慮太多,但當時他對永王是十分期望的,這一點毫無疑問。李璘選擇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作為據點,這就是李白著名的《永王東巡歌》的“永王東巡”事件。這一行動被官方定性為“割據自立”,又和當年徐敬業、駱賓王等人聯繫到了一起,引來官軍的圍剿。然而,李璘當真有割據作亂的意圖嗎?

據說李璘相貌醜陋,身體似乎有些缺陷,小時候頗受歧視,不過這些在他金枝玉葉的身份之下都不算什麼“缺點”,最不幸的缺點是頭腦也很簡單。《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等記載幾乎一樣,都稱李璘有“窺江左之心”,也就是說想佔據江南一帶,成地方割據勢力。這無疑是剛剛坐上龍椅的肅宗所不能容忍的。李璘大軍進發江南原本是來自玄宗的授意,或許玄宗依賴李璘招募兵馬,南下江淮原本就有要對付肅宗這個兒子的可能性。總之,頭腦簡單的李璘遵照玄宗的旨意前往揚州,吳郡(今蘇州)太守兼江南東路採訪使李希言即致信李璘,責問他為何擅自發兵東下。李璘行至當塗,見李希言在信中對自己直呼其名,甚為惱怒,隨即兵分兩路,前去攻打吳郡和廣陵。李希言從吳郡趕至潤州,聞訊後隨即派遣大將元景曜和丹徒太守閻敬之前去抵禦,爆發一場戰鬥,官軍大敗。這一衝突更加坐實李璘有擁兵作亂的嫌疑,後來招來更多大軍圍剿。最後李璘被殺,李白遭到流放夜郎的結局。

就是因為肅宗的皇位是趁安史之亂逼玄宗遜位而來,並非名正言順,而率師北上平定安史之亂的李璘是玄宗親自任命的,東往揚州然後北上出兵也是玄宗授意安排的,當時李璘招兵買馬一呼百應,出兵行動也很迅速,假如讓他北上成功,這天下還能再留給肅宗嗎,顯然令孤家寡人的肅宗很是擔心。而肅宗出於保全皇位、戒備玄宗的陰暗心理,很自然會誣陷李璘大軍為叛逆,進行剿滅。如果李璘果系叛亂,滿腔熱忱的李白怎會追隨在他左右?《永王東巡歌》中的“永王正月東出師,天子遙分龍虎旗”“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等語,顯然是堂堂正正,意氣風發,慷慨激昂的“正能量”啊!

李白性格和杜甫很不一樣,他在詩文中更多時候都流露曠達、超然的精神,但其實是典型的“精神分裂”。李白在詩文裡經常提到自己為“布衣”,又與身為豪放不羈的“謫仙人”氣質完全相矛盾,這種文學語言大多真真假假。

因此,當初陪伴唐玄宗的時候,李白相對謹慎收斂,不敢輕易表露自己的真實家世,在唐玄宗這樣的聖明君主前論資排輩(據野史說排下來李白輩分似乎比玄宗高)。就好像編草鞋出身的劉備在漢獻帝跟前認皇叔是屬於小說情節,再說李白也不是劉備,而唐玄宗更不是那個可憐的漢獻帝。所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說法完全是一種偽裝,李白並沒忘卻自己的身份,他和杜甫一樣關心朝廷和天下蒼生,只不過“角度”可能不同。

李白家族遷居四川江油的隱祕內情

李白很多詩文都是獻給“權貴”的,巴結的人實在不算少。李白將自己裝扮成世外高人的模樣,看起來和朝廷沒有多少關聯,這一點和孟浩然似乎是一樣的,還是想以“終南捷徑”獲得朝廷器重。這在唐朝也是一種風氣,還成為一種“求官”方式,如李白是通過賀知章這樣的前輩帶入京城士大夫圈子,以及受寵的道士吳筠的推薦來到天子身邊。

二、李白家族為什麼會遷居在四川江油?

今天基本公認,李白的家鄉是在唐代綿州的昌隆,當時為劍南道,就是今天四川省江油市。至於今天他的家鄉青蓮鎮,唐代時候根本沒有這個鄉鎮,這個地方是因為李白被稱為青蓮居士,為了紀念李白定的名字。同樣讓人費解的是,很多人都知道,李白一家在唐朝曾經流亡西域最遙遠的碎葉鎮(今天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好不容易環境寬鬆後,他們一家為什麼不從西域回到更接近祖籍的西北地區,要去往西南的巴蜀,而且還是那麼偏僻的昌隆?例如當時綿陽境內的梓州,今天的三臺就比昌隆有名多了,好歹是一個州治。

過去有一說法,李白祖輩可能是李建成或李元吉後裔,因為“玄武門之變”被滅族而逃亡西域。這種說法過於獵奇,很不可信。事實表明,李世民屠殺李建成和李元吉兩兄弟滿門心狠手辣,僅有三五歲的小孩子都斬草除根,李白一家不可能是他們的後代。如果牽扯到隋唐易代的時候,隋朝末年曾大量流傳“李氏當為天子”的謠言,隋煬帝嫉恨姓李的,導致許多姓李的逃亡,隱姓埋名,這一解釋或許都要比因李建成、李元吉的緣故流亡西域要合理,但這也僅僅是推測而已。

嚴格來說,比李白更加神祕的是他的父親。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此外再無任何信息。“隱姓埋名”,這個李客做得很是徹底。

一千多年來,很多學者都根據和李白有關係的親友描述來猜測李白和父輩的經歷。例如他的族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介紹李白的身世:“李白,字太白,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硅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彖支,易姓與名。然自窮蟬至舜五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於蜀。”

還有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說:“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牒。公之孫女搜於箱筐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以來,漏於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為名。高臥雲林,不求祿仕。”

李白家族遷居四川江油的隱祕內情

這個範傳正也與李白的關係非比尋常。他的父親是李白生前的好友範倫。範傳正字西老,其父曾任戶部員外郎。他是進士出身,“又以博學宏辭及書判皆登甲科,授集賢殿校書郎、渭南尉,拜監察,殿中侍御史。”範傳正曾為李白遷墳,所以撰寫新墓碑,在他任歙州刺史時。最重要的是,他在褐衣時曾遊歷西邊,是親自考察過西域的旅行家,並著有《西陲要略》三卷,後來失傳。

正是根據這些親友所記錄,今天可以基本相信李白一家放逐西域是事實。範傳正揭示就因為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家族流離失所到了西域碎葉,然後隱姓埋名。而李陽冰說的更加隱晦,“中葉非罪,謫居彖支,易姓與名。”他們都提到兩個重要細節:“隱姓埋名”和“神龍”年間返回西蜀。但這一李家後人為什麼要前往蜀中居住?

蜀中綿州昌隆和李家很可能有非同尋常的關係,這裡的確是唐朝李氏真正的家鄉,而且還是李唐王朝的祖陵所在。該地在唐朝名為昌隆,已經表明非同一般,這個李唐祖陵正是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安葬在此,唐朝建立的武德元年(618)被追認為太祖。

李虎為西魏重臣,號稱八柱國之一。據《唐會要》所載,他的陵墓為永康陵,應該位於今天陝西省三原縣,今天這裡還有這麼一陵墓。不過,李虎下葬並沒有確鑿證據,三原縣永康陵應該是唐朝建立以後才有的一個紀念性質的衣冠冢,因為李虎死的時候連隋朝都還沒有建立,甚至關於南北朝的重要史書如《魏書》、《周書》、《北史》等均未為李虎立傳,其生平事蹟也有不少疑點,他的主要事蹟其實僅散見於新舊《唐書·高祖本紀》、《新唐書》卷七十的《宗室世系表》及《冊府元龜》卷一《帝王部·帝系門》等書,其中以《冊府元龜》所載最詳細,可偏偏沒有涉及李虎葬在哪裡。後來如甘肅清水也傳出有李虎陵墓,甘肅隴南成縣也有所謂安葬李虎的太祖山。因為李家提到祖上都說來自隴西,但實際上如清水下葬的和李唐先祖的李虎並非同一個人。

從安葬習俗來說,漢末到唐初幾百年習慣封土,並不依山起陵,所以從曹操到隋煬帝,長久以來都很難找到真正的墓葬,李虎的陵墓很可能也有這種情況,而且唐人並不習慣遷葬,所以永康陵是屬於紀念性質,李虎應該沒有安葬在那裡。

恰恰蜀中綿州在一些史料中提到,應該才是李虎真正的安葬地,據《資治通鑑》之《唐紀》中胡三省注表明,李虎死後葬於龍州江油縣西一里的牛心山;同時指出李虎又名李龍遷。胡三省雖然僅僅為通鑑作註釋,但堪為一代史學大家,其一大貢獻就在補充遺漏,而且他擅長地理註釋,他的求真求實的學術品格,歷來評價都相當高,所以,他對李虎下葬地的揭示是非常值得重視。另外,據《元和郡縣圖志》與《讀史方輿紀要》載,李虎與李弼等八人“佐周伐魏”之後即入蜀佔據龍州,並“臣樑”於僭主蕭紀。李虎身為西魏太尉,位高權重,其“佐周伐魏”包括臣服樑王蕭紀均屬叛逆行為,他後來改名李龍遷的原因多半為此。而舉一郡地盤以臣僭主蕭紀,當然更不光彩,所以唐朝的史書統統沒有他入蜀以後的事。

李虎真正的安葬地就是蜀中綿州,作為西魏一代重臣,自然子孫眾多。因此,李白祖上就有生活在江油的,所以,後來李客才會在神龍年間返回蜀中,重新認歸李氏宗族。

而且,這並非單獨的孤證。唐末五代在蜀中多年的杜光庭編撰的《道教靈異記》載:“樑武陵王紀理益州,使李龍遷築城於牛心山。龍遷既沒,即葬於山側,鄉里為立祠。武德中,改為觀。武氏革命,鑿斷山脈。明皇幸蜀,有老人蘇坦奏曰:牛心山國之祖墓,今日蒙塵之禍,乃則天掘鑿所致。明皇即命修填如舊。明年,誅祿山,復宮闕。”杜光庭本就是一個著名的道士,在青城山修道多年,同時也是一個才華橫溢的名士,所寫的傳奇小說《虯髯客傳》流傳千古,深受後人喜愛。杜光庭雖然有為道教抬高地位的嫌疑,但畢竟也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蒐羅典故傳聞還是有一定的依據。他提到江油城最早就是李虎所修築,死後也就下葬於此,當地是李氏家族近祖的祖籍所在,名為昌隆顯然寓意唐朝的根基興旺正是在此。

從另外角度來說,為何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李隆基要逃奔蜀中?不光因為四川地勢險要,還因為這裡是李唐王朝極其重要的祖陵所在,當地李氏後裔比較眾多,後來唐朝更將成都升級為南京,與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北京太原並列,顯然蜀中與李唐皇室有這樣一段極為隱祕的關聯。李白一家要返回蜀中綿州認祖歸宗,定居在此,自然就在情理之中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