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週刊(ID:new-weekly)

作者:DR

"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週刊(ID:new-weekly)

作者:DR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盛唐氣象從歌舞中可見一斑。 / 《長安十二時辰》

在詩歌《憶李白》中,余光中曾經如此形容詩仙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於是,上半年最後一部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聰明地將李白的幾首作品譜上旋律,包攬了幾乎所有的音樂原聲。每一集,片尾那一曲《清平樂》唱起,半個盛唐便隱隱似要昨日重現。

事實上,唐朝設有教坊管理音樂、舞蹈的訓練與演出,以詩入樂是很平常的事。可惜的是,因為曲譜的失存以及缺乏完整的記譜方法,我們已經很難憑空想象,長安城內的文人騷客,到底曾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吟唱著他們自己寫下的大唐盛世。

好在,自18世紀60年代發生科技革命以來,人類的世界已經與1300年前的大唐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單憑人力無法還原的歷史,實際上已經可以被更強大的邏輯推演重構。

近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趙維平等研究人員便聯合華為Mate20 Pro的研發團隊,提供古譜數據,通過智能處理成功以AI“重構”出完整的《春江花月夜》曲調。

人類無法完成的事,似乎又讓人工智能搶先了一步。

01

1300年前的唐曲,到底怎麼唱

我們都曾接受過朗讀並背誦全文的洗禮,大多都能從平仄、格律和押韻中,輕易地感知到一首詩的音律美。

眾所周知,中國的詩本就起源於民歌,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收錄了百餘篇來自各地不同題材的民歌,以及部分貴族用於祭祀時配上樂曲和舞蹈演奏的詩歌。

漢樂府詩和《詩經》一樣,同樣可以合歌而唱。漢武帝時,朝廷設立樂府,專事整理各地歌謠和制定樂譜。我們熟知的《木蘭辭》和《孔雀東南飛》,實際上就是歌詞。

可以說,從《詩經》到漢樂府,從唐詩到宋詞元曲,詩歌從音樂脫胎而來,縱可獨立成篇,卻從未擺脫作為“歌詞”與生俱來的特點。

因此,寄情於詩的古人們,有什麼理由不譜上旋律,引吭高歌呢?

我們大概能想象得到,李白曾就著琴,舞著劍,唱著詩的盛景,但卻很難真正尋回1300年前的聲音,聆聽大唐盛景。

"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週刊(ID:new-weekly)

作者:DR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盛唐氣象從歌舞中可見一斑。 / 《長安十二時辰》

在詩歌《憶李白》中,余光中曾經如此形容詩仙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於是,上半年最後一部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聰明地將李白的幾首作品譜上旋律,包攬了幾乎所有的音樂原聲。每一集,片尾那一曲《清平樂》唱起,半個盛唐便隱隱似要昨日重現。

事實上,唐朝設有教坊管理音樂、舞蹈的訓練與演出,以詩入樂是很平常的事。可惜的是,因為曲譜的失存以及缺乏完整的記譜方法,我們已經很難憑空想象,長安城內的文人騷客,到底曾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吟唱著他們自己寫下的大唐盛世。

好在,自18世紀60年代發生科技革命以來,人類的世界已經與1300年前的大唐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單憑人力無法還原的歷史,實際上已經可以被更強大的邏輯推演重構。

近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趙維平等研究人員便聯合華為Mate20 Pro的研發團隊,提供古譜數據,通過智能處理成功以AI“重構”出完整的《春江花月夜》曲調。

人類無法完成的事,似乎又讓人工智能搶先了一步。

01

1300年前的唐曲,到底怎麼唱

我們都曾接受過朗讀並背誦全文的洗禮,大多都能從平仄、格律和押韻中,輕易地感知到一首詩的音律美。

眾所周知,中國的詩本就起源於民歌,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收錄了百餘篇來自各地不同題材的民歌,以及部分貴族用於祭祀時配上樂曲和舞蹈演奏的詩歌。

漢樂府詩和《詩經》一樣,同樣可以合歌而唱。漢武帝時,朝廷設立樂府,專事整理各地歌謠和制定樂譜。我們熟知的《木蘭辭》和《孔雀東南飛》,實際上就是歌詞。

可以說,從《詩經》到漢樂府,從唐詩到宋詞元曲,詩歌從音樂脫胎而來,縱可獨立成篇,卻從未擺脫作為“歌詞”與生俱來的特點。

因此,寄情於詩的古人們,有什麼理由不譜上旋律,引吭高歌呢?

我們大概能想象得到,李白曾就著琴,舞著劍,唱著詩的盛景,但卻很難真正尋回1300年前的聲音,聆聽大唐盛景。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當然了,李白也有可能是這樣的。——《妖貓傳》

趙教授認為,詩歌本來就是作為吟唱的一種藝術體裁,到了唐朝,無疑仍然是可以作為曲調吟唱的。然而,古代中國並沒有像西方五線譜似的記譜法,能將歌詞與曲調完整地記錄和傳承下來,曲調的失傳成了不可避免的尷尬。

當然,為了留住曲調,古人也並非沒有做樂譜的方法。譬如,唐末琴家曹柔所創作的減字譜,記載著古琴的彈奏指法、弦序和音位。

可惜的是,一方面,大部分樂譜都因歷史的變遷而失存;另一方面,減字譜並沒有記錄節奏和節拍,演奏者需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去領悟。

所以,彈古琴就像讀《哈姆萊特》,“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可否認,這是古琴的魅力所在,但也是減字譜的尷尬所在。

推演不出來,那就只能找“人”來學了。

"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週刊(ID:new-weekly)

作者:DR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盛唐氣象從歌舞中可見一斑。 / 《長安十二時辰》

在詩歌《憶李白》中,余光中曾經如此形容詩仙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於是,上半年最後一部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聰明地將李白的幾首作品譜上旋律,包攬了幾乎所有的音樂原聲。每一集,片尾那一曲《清平樂》唱起,半個盛唐便隱隱似要昨日重現。

事實上,唐朝設有教坊管理音樂、舞蹈的訓練與演出,以詩入樂是很平常的事。可惜的是,因為曲譜的失存以及缺乏完整的記譜方法,我們已經很難憑空想象,長安城內的文人騷客,到底曾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吟唱著他們自己寫下的大唐盛世。

好在,自18世紀60年代發生科技革命以來,人類的世界已經與1300年前的大唐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單憑人力無法還原的歷史,實際上已經可以被更強大的邏輯推演重構。

近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趙維平等研究人員便聯合華為Mate20 Pro的研發團隊,提供古譜數據,通過智能處理成功以AI“重構”出完整的《春江花月夜》曲調。

人類無法完成的事,似乎又讓人工智能搶先了一步。

01

1300年前的唐曲,到底怎麼唱

我們都曾接受過朗讀並背誦全文的洗禮,大多都能從平仄、格律和押韻中,輕易地感知到一首詩的音律美。

眾所周知,中國的詩本就起源於民歌,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收錄了百餘篇來自各地不同題材的民歌,以及部分貴族用於祭祀時配上樂曲和舞蹈演奏的詩歌。

漢樂府詩和《詩經》一樣,同樣可以合歌而唱。漢武帝時,朝廷設立樂府,專事整理各地歌謠和制定樂譜。我們熟知的《木蘭辭》和《孔雀東南飛》,實際上就是歌詞。

可以說,從《詩經》到漢樂府,從唐詩到宋詞元曲,詩歌從音樂脫胎而來,縱可獨立成篇,卻從未擺脫作為“歌詞”與生俱來的特點。

因此,寄情於詩的古人們,有什麼理由不譜上旋律,引吭高歌呢?

我們大概能想象得到,李白曾就著琴,舞著劍,唱著詩的盛景,但卻很難真正尋回1300年前的聲音,聆聽大唐盛景。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當然了,李白也有可能是這樣的。——《妖貓傳》

趙教授認為,詩歌本來就是作為吟唱的一種藝術體裁,到了唐朝,無疑仍然是可以作為曲調吟唱的。然而,古代中國並沒有像西方五線譜似的記譜法,能將歌詞與曲調完整地記錄和傳承下來,曲調的失傳成了不可避免的尷尬。

當然,為了留住曲調,古人也並非沒有做樂譜的方法。譬如,唐末琴家曹柔所創作的減字譜,記載著古琴的彈奏指法、弦序和音位。

可惜的是,一方面,大部分樂譜都因歷史的變遷而失存;另一方面,減字譜並沒有記錄節奏和節拍,演奏者需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去領悟。

所以,彈古琴就像讀《哈姆萊特》,“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可否認,這是古琴的魅力所在,但也是減字譜的尷尬所在。

推演不出來,那就只能找“人”來學了。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古琴輕輕彈撥,寂靜被悄然擊破 / 《倩女幽魂》

02

破譯天書,尋找大唐的BGM

很多人都聽過那首經典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以為這首初唐名作曾經有幸完整地留下了自己的曲譜,然後被演繹成一首經典的琵琶曲。

雖然,作為一首民樂,它總比《經典詠流傳》裡面鳳凰傳奇演唱的《將進酒》靠譜太多。但事實上,這首琵琶曲的原名叫《夕陽簫鼓》,作者是足足比張若虛晚出生了1100年的清朝人鞠士林。

與鞠氏對前人的致敬不同,通過AI“重構”的《春江花月夜》,似乎“回到”了更加符合邏輯的曲調上。

趙教授等古譜研究人員選擇了和華為Mate20 Pro的研發團隊合作,依託華為HiAI開放能力平臺,利用AI的學習能力“破譯”天書,掌握古樂的編曲規律。

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團隊的首次牽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探索。

"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週刊(ID:new-weekly)

作者:DR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盛唐氣象從歌舞中可見一斑。 / 《長安十二時辰》

在詩歌《憶李白》中,余光中曾經如此形容詩仙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於是,上半年最後一部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聰明地將李白的幾首作品譜上旋律,包攬了幾乎所有的音樂原聲。每一集,片尾那一曲《清平樂》唱起,半個盛唐便隱隱似要昨日重現。

事實上,唐朝設有教坊管理音樂、舞蹈的訓練與演出,以詩入樂是很平常的事。可惜的是,因為曲譜的失存以及缺乏完整的記譜方法,我們已經很難憑空想象,長安城內的文人騷客,到底曾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吟唱著他們自己寫下的大唐盛世。

好在,自18世紀60年代發生科技革命以來,人類的世界已經與1300年前的大唐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單憑人力無法還原的歷史,實際上已經可以被更強大的邏輯推演重構。

近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趙維平等研究人員便聯合華為Mate20 Pro的研發團隊,提供古譜數據,通過智能處理成功以AI“重構”出完整的《春江花月夜》曲調。

人類無法完成的事,似乎又讓人工智能搶先了一步。

01

1300年前的唐曲,到底怎麼唱

我們都曾接受過朗讀並背誦全文的洗禮,大多都能從平仄、格律和押韻中,輕易地感知到一首詩的音律美。

眾所周知,中國的詩本就起源於民歌,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收錄了百餘篇來自各地不同題材的民歌,以及部分貴族用於祭祀時配上樂曲和舞蹈演奏的詩歌。

漢樂府詩和《詩經》一樣,同樣可以合歌而唱。漢武帝時,朝廷設立樂府,專事整理各地歌謠和制定樂譜。我們熟知的《木蘭辭》和《孔雀東南飛》,實際上就是歌詞。

可以說,從《詩經》到漢樂府,從唐詩到宋詞元曲,詩歌從音樂脫胎而來,縱可獨立成篇,卻從未擺脫作為“歌詞”與生俱來的特點。

因此,寄情於詩的古人們,有什麼理由不譜上旋律,引吭高歌呢?

我們大概能想象得到,李白曾就著琴,舞著劍,唱著詩的盛景,但卻很難真正尋回1300年前的聲音,聆聽大唐盛景。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當然了,李白也有可能是這樣的。——《妖貓傳》

趙教授認為,詩歌本來就是作為吟唱的一種藝術體裁,到了唐朝,無疑仍然是可以作為曲調吟唱的。然而,古代中國並沒有像西方五線譜似的記譜法,能將歌詞與曲調完整地記錄和傳承下來,曲調的失傳成了不可避免的尷尬。

當然,為了留住曲調,古人也並非沒有做樂譜的方法。譬如,唐末琴家曹柔所創作的減字譜,記載著古琴的彈奏指法、弦序和音位。

可惜的是,一方面,大部分樂譜都因歷史的變遷而失存;另一方面,減字譜並沒有記錄節奏和節拍,演奏者需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去領悟。

所以,彈古琴就像讀《哈姆萊特》,“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可否認,這是古琴的魅力所在,但也是減字譜的尷尬所在。

推演不出來,那就只能找“人”來學了。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古琴輕輕彈撥,寂靜被悄然擊破 / 《倩女幽魂》

02

破譯天書,尋找大唐的BGM

很多人都聽過那首經典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以為這首初唐名作曾經有幸完整地留下了自己的曲譜,然後被演繹成一首經典的琵琶曲。

雖然,作為一首民樂,它總比《經典詠流傳》裡面鳳凰傳奇演唱的《將進酒》靠譜太多。但事實上,這首琵琶曲的原名叫《夕陽簫鼓》,作者是足足比張若虛晚出生了1100年的清朝人鞠士林。

與鞠氏對前人的致敬不同,通過AI“重構”的《春江花月夜》,似乎“回到”了更加符合邏輯的曲調上。

趙教授等古譜研究人員選擇了和華為Mate20 Pro的研發團隊合作,依託華為HiAI開放能力平臺,利用AI的學習能力“破譯”天書,掌握古樂的編曲規律。

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團隊的首次牽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探索。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圖片來源:歐洲希望之聲

這樣的合作可以優勢互補,也需要慢慢磨合。譬如,研發團隊的主要任務,需要將古譜的規律編寫成程序,再將館藏古譜翻譯成現代簡譜收錄進數據庫中,以供AI模型訓練使用。

這個複雜的過程,趙教授不但要提供古譜的數據樣本,還要深入淺出地讓研發人員理解古譜的規律,才能搭建出一個符合預期的神經網絡模型。

完成這個步驟之後,研發團隊便可以在服務器上訓練神經網絡模型,進行古譜的深度學習。

理想的情況下,只要具備足夠強大的神經網絡模型,經過大量訓練的AI模型就會逐漸掌握古樂編曲的規律,將詩歌中每個字句的場景和數據庫中的古樂音符進行匹配,從而一鍵生成完整的唐詩曲調。

沒有玄乎的穿越時空,不會讀取古人的腦電波,更無法窺探已經消散的歷史……這一次,科技用純粹的理性和邏輯,展現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奇妙能力。

03

科技的理性,

連接文明的昨天與明天

事實上,人類對AI的想象,始終是帶有一重恐慌的。《黑客帝國》所描繪的那個被人工智能奴役的世界,從來都比瑪雅寓言要更加靠近預期的未來。

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級專家,曾參與製造戰勝國際象棋冠軍的“深藍”的戴維·拉維曾經預言:“在2050年,人們可能不僅和機器人有身體關係,而是真的會愛上它們。”

事實上,這個所謂預言在今天已經實現了,拉維還是小看了人類科技的進步速度。

所以,在前幾天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公司創始人兼CEO李彥宏說出來最重要的一句話是:“AI會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

"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週刊(ID:new-weekly)

作者:DR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盛唐氣象從歌舞中可見一斑。 / 《長安十二時辰》

在詩歌《憶李白》中,余光中曾經如此形容詩仙李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於是,上半年最後一部大熱劇《長安十二時辰》,聰明地將李白的幾首作品譜上旋律,包攬了幾乎所有的音樂原聲。每一集,片尾那一曲《清平樂》唱起,半個盛唐便隱隱似要昨日重現。

事實上,唐朝設有教坊管理音樂、舞蹈的訓練與演出,以詩入樂是很平常的事。可惜的是,因為曲譜的失存以及缺乏完整的記譜方法,我們已經很難憑空想象,長安城內的文人騷客,到底曾以一種怎樣的姿態,吟唱著他們自己寫下的大唐盛世。

好在,自18世紀60年代發生科技革命以來,人類的世界已經與1300年前的大唐有了根本性的不同,單憑人力無法還原的歷史,實際上已經可以被更強大的邏輯推演重構。

近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趙維平等研究人員便聯合華為Mate20 Pro的研發團隊,提供古譜數據,通過智能處理成功以AI“重構”出完整的《春江花月夜》曲調。

人類無法完成的事,似乎又讓人工智能搶先了一步。

01

1300年前的唐曲,到底怎麼唱

我們都曾接受過朗讀並背誦全文的洗禮,大多都能從平仄、格律和押韻中,輕易地感知到一首詩的音律美。

眾所周知,中國的詩本就起源於民歌,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收錄了百餘篇來自各地不同題材的民歌,以及部分貴族用於祭祀時配上樂曲和舞蹈演奏的詩歌。

漢樂府詩和《詩經》一樣,同樣可以合歌而唱。漢武帝時,朝廷設立樂府,專事整理各地歌謠和制定樂譜。我們熟知的《木蘭辭》和《孔雀東南飛》,實際上就是歌詞。

可以說,從《詩經》到漢樂府,從唐詩到宋詞元曲,詩歌從音樂脫胎而來,縱可獨立成篇,卻從未擺脫作為“歌詞”與生俱來的特點。

因此,寄情於詩的古人們,有什麼理由不譜上旋律,引吭高歌呢?

我們大概能想象得到,李白曾就著琴,舞著劍,唱著詩的盛景,但卻很難真正尋回1300年前的聲音,聆聽大唐盛景。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當然了,李白也有可能是這樣的。——《妖貓傳》

趙教授認為,詩歌本來就是作為吟唱的一種藝術體裁,到了唐朝,無疑仍然是可以作為曲調吟唱的。然而,古代中國並沒有像西方五線譜似的記譜法,能將歌詞與曲調完整地記錄和傳承下來,曲調的失傳成了不可避免的尷尬。

當然,為了留住曲調,古人也並非沒有做樂譜的方法。譬如,唐末琴家曹柔所創作的減字譜,記載著古琴的彈奏指法、弦序和音位。

可惜的是,一方面,大部分樂譜都因歷史的變遷而失存;另一方面,減字譜並沒有記錄節奏和節拍,演奏者需要根據自己的經驗去領悟。

所以,彈古琴就像讀《哈姆萊特》,“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不可否認,這是古琴的魅力所在,但也是減字譜的尷尬所在。

推演不出來,那就只能找“人”來學了。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古琴輕輕彈撥,寂靜被悄然擊破 / 《倩女幽魂》

02

破譯天書,尋找大唐的BGM

很多人都聽過那首經典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以為這首初唐名作曾經有幸完整地留下了自己的曲譜,然後被演繹成一首經典的琵琶曲。

雖然,作為一首民樂,它總比《經典詠流傳》裡面鳳凰傳奇演唱的《將進酒》靠譜太多。但事實上,這首琵琶曲的原名叫《夕陽簫鼓》,作者是足足比張若虛晚出生了1100年的清朝人鞠士林。

與鞠氏對前人的致敬不同,通過AI“重構”的《春江花月夜》,似乎“回到”了更加符合邏輯的曲調上。

趙教授等古譜研究人員選擇了和華為Mate20 Pro的研發團隊合作,依託華為HiAI開放能力平臺,利用AI的學習能力“破譯”天書,掌握古樂的編曲規律。

有意思的是,這兩個團隊的首次牽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探索。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圖片來源:歐洲希望之聲

這樣的合作可以優勢互補,也需要慢慢磨合。譬如,研發團隊的主要任務,需要將古譜的規律編寫成程序,再將館藏古譜翻譯成現代簡譜收錄進數據庫中,以供AI模型訓練使用。

這個複雜的過程,趙教授不但要提供古譜的數據樣本,還要深入淺出地讓研發人員理解古譜的規律,才能搭建出一個符合預期的神經網絡模型。

完成這個步驟之後,研發團隊便可以在服務器上訓練神經網絡模型,進行古譜的深度學習。

理想的情況下,只要具備足夠強大的神經網絡模型,經過大量訓練的AI模型就會逐漸掌握古樂編曲的規律,將詩歌中每個字句的場景和數據庫中的古樂音符進行匹配,從而一鍵生成完整的唐詩曲調。

沒有玄乎的穿越時空,不會讀取古人的腦電波,更無法窺探已經消散的歷史……這一次,科技用純粹的理性和邏輯,展現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的奇妙能力。

03

科技的理性,

連接文明的昨天與明天

事實上,人類對AI的想象,始終是帶有一重恐慌的。《黑客帝國》所描繪的那個被人工智能奴役的世界,從來都比瑪雅寓言要更加靠近預期的未來。

人工智能領域的世界級專家,曾參與製造戰勝國際象棋冠軍的“深藍”的戴維·拉維曾經預言:“在2050年,人們可能不僅和機器人有身體關係,而是真的會愛上它們。”

事實上,這個所謂預言在今天已經實現了,拉維還是小看了人類科技的進步速度。

所以,在前幾天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百度公司創始人兼CEO李彥宏說出來最重要的一句話是:“AI會改變每一個人的生活。”

李白,你們以前就是這麼唱歌的嗎?

你會愛上我嗎? / 《機械姬》

從什麼開始?可能還未輪到生存,可能是婚姻消亡,可能是失業下崗,可能是人類永生。

也可能是沒那麼妖魔化的一切,譬如更美好的藝術,或者更璀璨的文明。

人類的幸運在於還未形成70億統一的意志。這個未來的走向,將取決於理性是否跑得贏瘋狂。

本次“重唱唐曲”為AI準備的數據樣本都來自唐詩。未來如果在樣本中加入足夠豐富的宋詞和元曲,或是年代更加遙遠的《詩經》和樂府詩,可能“再現”整個中國音樂史的燦爛也並非天方夜譚。

再大膽一點的話,被毀掉的圓明園、被帶走的敦煌壁畫、以及全中國那些未來得及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又可能在未來以某種方式重見天日?

逝去的文化只是歷史,唯有流傳的歷史才是文化。科技可以讓藝術變得更好,也可以連接起文明的昨天與明天。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重唱唐曲”所生成的音樂,其實並非雲端AI獨自完成的結果,雲端模型訓練只是第一步。在訓練完成後,研發團隊藉助華為HiAI開放能力平臺將神經網絡模型遷移到了華為Mate20 Pro手機上,通過端側AI推理能力完成了最終的譜曲。

華為Mate 20 Pro用AI的力量“重構唐樂”

明面上,這是因為華為Mate20 Pro內置的麒麟980芯片,讓手機也能有足夠的算力支撐AI運算。

但事實上,生成《春江花月夜》的方式並不只是文字,還包括了朗讀的方式。研發團隊對著手機朗讀,AI就可藉助手機內置的語音智能識別功能,判斷詩詞的語境和情緒,從而生成相應的曲調。

至於AI“唱”出來的曲子是否符合預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朗讀者自身對詩歌的理解。而這到底是對歷史的“還原”還是對文化的“再創造”,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

就像《三體》中的經典論斷一樣:“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歸根到底,大唐已經逝去,我們所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當下的文明。

·END·

本期編輯:李淼淼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新週刊》微信公眾號(ID:new-weekly)。《新週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週刊”為定位,20多年來用新銳態度測量時代體溫。從雜誌到新媒體,《新週刊》繼續尋找你我共同的痛點、淚點與笑點。關注新週刊微信公眾號,與你一起有態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週刊。

更多精彩,請關注我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