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張怡文,漣源人,現居邵東。

上次我們為尋找兩江總督陶澍為藍溪橋題寫的碑記時,在藍溪橋上見一位八十多歲老人在流連,就上去詢問。老人說他不是藍田出生的,是橋頭河七星街人,當年在省立十五中畢業後,在漣源糧食倉庫工作。一問才知道,原來省立十五中就是現在的漣源一中。包括二中、三中、四中都有一段曲折的歷史。


"
作者: 張怡文,漣源人,現居邵東。

上次我們為尋找兩江總督陶澍為藍溪橋題寫的碑記時,在藍溪橋上見一位八十多歲老人在流連,就上去詢問。老人說他不是藍田出生的,是橋頭河七星街人,當年在省立十五中畢業後,在漣源糧食倉庫工作。一問才知道,原來省立十五中就是現在的漣源一中。包括二中、三中、四中都有一段曲折的歷史。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本文大量文字及圖片資料來自政協漣源市委員會編撰的《烽火圍城》一書,致謝。

漣源一中

國立師範學校創辦於1938年,系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戰時各級教育方案》精神,為振興當時衰落的高等師範教育、培養急需的中等教育師資、收容各地流亡的教授而開辦,是我國第一所獨立辦學的師範學院。

第一任院長為廖世承,租借安化藍田李園(現屬漣源)辦學,在他的精心籌劃下,學校從籌辦到正式開學僅用了四個月零幾天。學校創辦之初設國文、英語、教育、史地、數學、理化及公民訓育7系,後又建立了若干專修科和訓練班。


"
作者: 張怡文,漣源人,現居邵東。

上次我們為尋找兩江總督陶澍為藍溪橋題寫的碑記時,在藍溪橋上見一位八十多歲老人在流連,就上去詢問。老人說他不是藍田出生的,是橋頭河七星街人,當年在省立十五中畢業後,在漣源糧食倉庫工作。一問才知道,原來省立十五中就是現在的漣源一中。包括二中、三中、四中都有一段曲折的歷史。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本文大量文字及圖片資料來自政協漣源市委員會編撰的《烽火圍城》一書,致謝。

漣源一中

國立師範學校創辦於1938年,系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戰時各級教育方案》精神,為振興當時衰落的高等師範教育、培養急需的中等教育師資、收容各地流亡的教授而開辦,是我國第一所獨立辦學的師範學院。

第一任院長為廖世承,租借安化藍田李園(現屬漣源)辦學,在他的精心籌劃下,學校從籌辦到正式開學僅用了四個月零幾天。學校創辦之初設國文、英語、教育、史地、數學、理化及公民訓育7系,後又建立了若干專修科和訓練班。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當時學校彙集了眾多知名學者,如錢基博、錢鍾書、儲安平、皮名舉、孟憲承、馬宗霍、李劍農、周邦式等,許多都有留學經歷。因日寇逼近,1944年夏遷至懷化漵浦,1946年再遷往南嶽,1949年11月併入湖南大學,1953年從湖大劃出成立湖南師範學院,後升格為湖南師範大學至今。


"
作者: 張怡文,漣源人,現居邵東。

上次我們為尋找兩江總督陶澍為藍溪橋題寫的碑記時,在藍溪橋上見一位八十多歲老人在流連,就上去詢問。老人說他不是藍田出生的,是橋頭河七星街人,當年在省立十五中畢業後,在漣源糧食倉庫工作。一問才知道,原來省立十五中就是現在的漣源一中。包括二中、三中、四中都有一段曲折的歷史。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本文大量文字及圖片資料來自政協漣源市委員會編撰的《烽火圍城》一書,致謝。

漣源一中

國立師範學校創辦於1938年,系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戰時各級教育方案》精神,為振興當時衰落的高等師範教育、培養急需的中等教育師資、收容各地流亡的教授而開辦,是我國第一所獨立辦學的師範學院。

第一任院長為廖世承,租借安化藍田李園(現屬漣源)辦學,在他的精心籌劃下,學校從籌辦到正式開學僅用了四個月零幾天。學校創辦之初設國文、英語、教育、史地、數學、理化及公民訓育7系,後又建立了若干專修科和訓練班。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當時學校彙集了眾多知名學者,如錢基博、錢鍾書、儲安平、皮名舉、孟憲承、馬宗霍、李劍農、周邦式等,許多都有留學經歷。因日寇逼近,1944年夏遷至懷化漵浦,1946年再遷往南嶽,1949年11月併入湖南大學,1953年從湖大劃出成立湖南師範學院,後升格為湖南師範大學至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1946年於國師舊址上,創建省立十五中,1952年更名為漣源一中。1978年,湖南師院漣源分院借用漣源一中教室成立。2012年漣一中被確定為湖南師範大學附屬藍田中學。

漣源二中

長沙著名教育家朱劍凡先生認為“女子沉淪黑暗,非教育無以拔高明,要自立於社會,有學識技能,才能拔於黑暗”,遂立志創辦女學,以解放婦女,啟迪民智。1905年6月,朱劍凡以長沙泰安裡自傢俬宅花園房厔為校舍,開辦女子學堂,命名為“周氏家塾”。後取《詩經.國風》“周禮盡在,南化流行”之義,呈請清政府批准更名為周南女學堂。


"
作者: 張怡文,漣源人,現居邵東。

上次我們為尋找兩江總督陶澍為藍溪橋題寫的碑記時,在藍溪橋上見一位八十多歲老人在流連,就上去詢問。老人說他不是藍田出生的,是橋頭河七星街人,當年在省立十五中畢業後,在漣源糧食倉庫工作。一問才知道,原來省立十五中就是現在的漣源一中。包括二中、三中、四中都有一段曲折的歷史。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本文大量文字及圖片資料來自政協漣源市委員會編撰的《烽火圍城》一書,致謝。

漣源一中

國立師範學校創辦於1938年,系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戰時各級教育方案》精神,為振興當時衰落的高等師範教育、培養急需的中等教育師資、收容各地流亡的教授而開辦,是我國第一所獨立辦學的師範學院。

第一任院長為廖世承,租借安化藍田李園(現屬漣源)辦學,在他的精心籌劃下,學校從籌辦到正式開學僅用了四個月零幾天。學校創辦之初設國文、英語、教育、史地、數學、理化及公民訓育7系,後又建立了若干專修科和訓練班。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當時學校彙集了眾多知名學者,如錢基博、錢鍾書、儲安平、皮名舉、孟憲承、馬宗霍、李劍農、周邦式等,許多都有留學經歷。因日寇逼近,1944年夏遷至懷化漵浦,1946年再遷往南嶽,1949年11月併入湖南大學,1953年從湖大劃出成立湖南師範學院,後升格為湖南師範大學至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1946年於國師舊址上,創建省立十五中,1952年更名為漣源一中。1978年,湖南師院漣源分院借用漣源一中教室成立。2012年漣一中被確定為湖南師範大學附屬藍田中學。

漣源二中

長沙著名教育家朱劍凡先生認為“女子沉淪黑暗,非教育無以拔高明,要自立於社會,有學識技能,才能拔於黑暗”,遂立志創辦女學,以解放婦女,啟迪民智。1905年6月,朱劍凡以長沙泰安裡自傢俬宅花園房厔為校舍,開辦女子學堂,命名為“周氏家塾”。後取《詩經.國風》“周禮盡在,南化流行”之義,呈請清政府批准更名為周南女學堂。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周南女中學生在河中游泳

1912年,改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師範學校。1916年,定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為長沙百年名校。蔡暢、楊開慧、向警予、丁玲等為其傑出校友。1938年8月為避日寇遷到湘潭淦田,10月再遷到藍田。起初寄居在長郡中學(現中山後街人民銀行,當時的湘鄉會館),後來覓定六畝塘篤慶堂作校舍,原址就是現在的漣源市第二中學。

周南女子中學在藍田辦學八年,還辦了附小。1946年遷回長沙。1951年改名為湖南省立周南女子中學,1952年更名為湖南省長沙市第一女子中學,1984年3月,定名為長沙市周南中學至今。


"
作者: 張怡文,漣源人,現居邵東。

上次我們為尋找兩江總督陶澍為藍溪橋題寫的碑記時,在藍溪橋上見一位八十多歲老人在流連,就上去詢問。老人說他不是藍田出生的,是橋頭河七星街人,當年在省立十五中畢業後,在漣源糧食倉庫工作。一問才知道,原來省立十五中就是現在的漣源一中。包括二中、三中、四中都有一段曲折的歷史。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本文大量文字及圖片資料來自政協漣源市委員會編撰的《烽火圍城》一書,致謝。

漣源一中

國立師範學校創辦於1938年,系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戰時各級教育方案》精神,為振興當時衰落的高等師範教育、培養急需的中等教育師資、收容各地流亡的教授而開辦,是我國第一所獨立辦學的師範學院。

第一任院長為廖世承,租借安化藍田李園(現屬漣源)辦學,在他的精心籌劃下,學校從籌辦到正式開學僅用了四個月零幾天。學校創辦之初設國文、英語、教育、史地、數學、理化及公民訓育7系,後又建立了若干專修科和訓練班。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當時學校彙集了眾多知名學者,如錢基博、錢鍾書、儲安平、皮名舉、孟憲承、馬宗霍、李劍農、周邦式等,許多都有留學經歷。因日寇逼近,1944年夏遷至懷化漵浦,1946年再遷往南嶽,1949年11月併入湖南大學,1953年從湖大劃出成立湖南師範學院,後升格為湖南師範大學至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1946年於國師舊址上,創建省立十五中,1952年更名為漣源一中。1978年,湖南師院漣源分院借用漣源一中教室成立。2012年漣一中被確定為湖南師範大學附屬藍田中學。

漣源二中

長沙著名教育家朱劍凡先生認為“女子沉淪黑暗,非教育無以拔高明,要自立於社會,有學識技能,才能拔於黑暗”,遂立志創辦女學,以解放婦女,啟迪民智。1905年6月,朱劍凡以長沙泰安裡自傢俬宅花園房厔為校舍,開辦女子學堂,命名為“周氏家塾”。後取《詩經.國風》“周禮盡在,南化流行”之義,呈請清政府批准更名為周南女學堂。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周南女中學生在河中游泳

1912年,改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師範學校。1916年,定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為長沙百年名校。蔡暢、楊開慧、向警予、丁玲等為其傑出校友。1938年8月為避日寇遷到湘潭淦田,10月再遷到藍田。起初寄居在長郡中學(現中山後街人民銀行,當時的湘鄉會館),後來覓定六畝塘篤慶堂作校舍,原址就是現在的漣源市第二中學。

周南女子中學在藍田辦學八年,還辦了附小。1946年遷回長沙。1951年改名為湖南省立周南女子中學,1952年更名為湖南省長沙市第一女子中學,1984年3月,定名為長沙市周南中學至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周南女子中學高20班畢業合影

周南女子中學在藍田的老校址其後歷經漣源師範、毛坪中學、荷葉區辦高中、漣源九中,1997年與漣源十中合併更名為漣源二中。幾十年來,學校曾數易其名,但其發展不停,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近年來,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目前,學校應屆部有36個班,學生2800餘人;補習部有7個班,學生700餘人;全校在職在崗教師140餘人。

漣源三中

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前身是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建立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為我國第一所鐵路學堂。光緒三十一年由山海關遷至唐山,改名為唐山鐵路學堂,後經多次易名,改名為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詹天佑、茅以升為其著名校友。

因按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模式辦學,使用該校原版教材進行入學考試,唐山工學院學生成績過硬,被稱為“東方康奈爾”,此後該校學生去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無需入學考試。


"
作者: 張怡文,漣源人,現居邵東。

上次我們為尋找兩江總督陶澍為藍溪橋題寫的碑記時,在藍溪橋上見一位八十多歲老人在流連,就上去詢問。老人說他不是藍田出生的,是橋頭河七星街人,當年在省立十五中畢業後,在漣源糧食倉庫工作。一問才知道,原來省立十五中就是現在的漣源一中。包括二中、三中、四中都有一段曲折的歷史。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本文大量文字及圖片資料來自政協漣源市委員會編撰的《烽火圍城》一書,致謝。

漣源一中

國立師範學校創辦於1938年,系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戰時各級教育方案》精神,為振興當時衰落的高等師範教育、培養急需的中等教育師資、收容各地流亡的教授而開辦,是我國第一所獨立辦學的師範學院。

第一任院長為廖世承,租借安化藍田李園(現屬漣源)辦學,在他的精心籌劃下,學校從籌辦到正式開學僅用了四個月零幾天。學校創辦之初設國文、英語、教育、史地、數學、理化及公民訓育7系,後又建立了若干專修科和訓練班。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當時學校彙集了眾多知名學者,如錢基博、錢鍾書、儲安平、皮名舉、孟憲承、馬宗霍、李劍農、周邦式等,許多都有留學經歷。因日寇逼近,1944年夏遷至懷化漵浦,1946年再遷往南嶽,1949年11月併入湖南大學,1953年從湖大劃出成立湖南師範學院,後升格為湖南師範大學至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1946年於國師舊址上,創建省立十五中,1952年更名為漣源一中。1978年,湖南師院漣源分院借用漣源一中教室成立。2012年漣一中被確定為湖南師範大學附屬藍田中學。

漣源二中

長沙著名教育家朱劍凡先生認為“女子沉淪黑暗,非教育無以拔高明,要自立於社會,有學識技能,才能拔於黑暗”,遂立志創辦女學,以解放婦女,啟迪民智。1905年6月,朱劍凡以長沙泰安裡自傢俬宅花園房厔為校舍,開辦女子學堂,命名為“周氏家塾”。後取《詩經.國風》“周禮盡在,南化流行”之義,呈請清政府批准更名為周南女學堂。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周南女中學生在河中游泳

1912年,改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師範學校。1916年,定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為長沙百年名校。蔡暢、楊開慧、向警予、丁玲等為其傑出校友。1938年8月為避日寇遷到湘潭淦田,10月再遷到藍田。起初寄居在長郡中學(現中山後街人民銀行,當時的湘鄉會館),後來覓定六畝塘篤慶堂作校舍,原址就是現在的漣源市第二中學。

周南女子中學在藍田辦學八年,還辦了附小。1946年遷回長沙。1951年改名為湖南省立周南女子中學,1952年更名為湖南省長沙市第一女子中學,1984年3月,定名為長沙市周南中學至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周南女子中學高20班畢業合影

周南女子中學在藍田的老校址其後歷經漣源師範、毛坪中學、荷葉區辦高中、漣源九中,1997年與漣源十中合併更名為漣源二中。幾十年來,學校曾數易其名,但其發展不停,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近年來,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目前,學校應屆部有36個班,學生2800餘人;補習部有7個班,學生700餘人;全校在職在崗教師140餘人。

漣源三中

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前身是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建立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為我國第一所鐵路學堂。光緒三十一年由山海關遷至唐山,改名為唐山鐵路學堂,後經多次易名,改名為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詹天佑、茅以升為其著名校友。

因按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模式辦學,使用該校原版教材進行入學考試,唐山工學院學生成績過硬,被稱為“東方康奈爾”,此後該校學生去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無需入學考試。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唐山工學院遷楊家灘時期學生在打籃球

“七七事變”後,校園被佔且遭嚴重破壞,在學校處於無校長(原院長病逝)、無經費(鐵道部與教育部都不管)、無復學校址(難找到適宜的復學校址),瀕臨絕境的時刻,被迫南遷湘潭錢家巷。

1938年1月,教育部指令國立交通大學北平鐵道學院併入唐山工學院,任茅以升為院長。因校舍不敷,5月遷湘鄉楊家灘(現漣源楊市),租用湘軍名將劉氏4幢大院佩蘭堂、師善堂、存養堂、存厚堂作為校舍。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學校再次西遷貴州平越。


"
作者: 張怡文,漣源人,現居邵東。

上次我們為尋找兩江總督陶澍為藍溪橋題寫的碑記時,在藍溪橋上見一位八十多歲老人在流連,就上去詢問。老人說他不是藍田出生的,是橋頭河七星街人,當年在省立十五中畢業後,在漣源糧食倉庫工作。一問才知道,原來省立十五中就是現在的漣源一中。包括二中、三中、四中都有一段曲折的歷史。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本文大量文字及圖片資料來自政協漣源市委員會編撰的《烽火圍城》一書,致謝。

漣源一中

國立師範學校創辦於1938年,系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戰時各級教育方案》精神,為振興當時衰落的高等師範教育、培養急需的中等教育師資、收容各地流亡的教授而開辦,是我國第一所獨立辦學的師範學院。

第一任院長為廖世承,租借安化藍田李園(現屬漣源)辦學,在他的精心籌劃下,學校從籌辦到正式開學僅用了四個月零幾天。學校創辦之初設國文、英語、教育、史地、數學、理化及公民訓育7系,後又建立了若干專修科和訓練班。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當時學校彙集了眾多知名學者,如錢基博、錢鍾書、儲安平、皮名舉、孟憲承、馬宗霍、李劍農、周邦式等,許多都有留學經歷。因日寇逼近,1944年夏遷至懷化漵浦,1946年再遷往南嶽,1949年11月併入湖南大學,1953年從湖大劃出成立湖南師範學院,後升格為湖南師範大學至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1946年於國師舊址上,創建省立十五中,1952年更名為漣源一中。1978年,湖南師院漣源分院借用漣源一中教室成立。2012年漣一中被確定為湖南師範大學附屬藍田中學。

漣源二中

長沙著名教育家朱劍凡先生認為“女子沉淪黑暗,非教育無以拔高明,要自立於社會,有學識技能,才能拔於黑暗”,遂立志創辦女學,以解放婦女,啟迪民智。1905年6月,朱劍凡以長沙泰安裡自傢俬宅花園房厔為校舍,開辦女子學堂,命名為“周氏家塾”。後取《詩經.國風》“周禮盡在,南化流行”之義,呈請清政府批准更名為周南女學堂。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周南女中學生在河中游泳

1912年,改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師範學校。1916年,定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為長沙百年名校。蔡暢、楊開慧、向警予、丁玲等為其傑出校友。1938年8月為避日寇遷到湘潭淦田,10月再遷到藍田。起初寄居在長郡中學(現中山後街人民銀行,當時的湘鄉會館),後來覓定六畝塘篤慶堂作校舍,原址就是現在的漣源市第二中學。

周南女子中學在藍田辦學八年,還辦了附小。1946年遷回長沙。1951年改名為湖南省立周南女子中學,1952年更名為湖南省長沙市第一女子中學,1984年3月,定名為長沙市周南中學至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周南女子中學高20班畢業合影

周南女子中學在藍田的老校址其後歷經漣源師範、毛坪中學、荷葉區辦高中、漣源九中,1997年與漣源十中合併更名為漣源二中。幾十年來,學校曾數易其名,但其發展不停,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近年來,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目前,學校應屆部有36個班,學生2800餘人;補習部有7個班,學生700餘人;全校在職在崗教師140餘人。

漣源三中

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前身是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建立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為我國第一所鐵路學堂。光緒三十一年由山海關遷至唐山,改名為唐山鐵路學堂,後經多次易名,改名為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詹天佑、茅以升為其著名校友。

因按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模式辦學,使用該校原版教材進行入學考試,唐山工學院學生成績過硬,被稱為“東方康奈爾”,此後該校學生去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無需入學考試。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唐山工學院遷楊家灘時期學生在打籃球

“七七事變”後,校園被佔且遭嚴重破壞,在學校處於無校長(原院長病逝)、無經費(鐵道部與教育部都不管)、無復學校址(難找到適宜的復學校址),瀕臨絕境的時刻,被迫南遷湘潭錢家巷。

1938年1月,教育部指令國立交通大學北平鐵道學院併入唐山工學院,任茅以升為院長。因校舍不敷,5月遷湘鄉楊家灘(現漣源楊市),租用湘軍名將劉氏4幢大院佩蘭堂、師善堂、存養堂、存厚堂作為校舍。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學校再次西遷貴州平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部分學生在楊家灘校舍前留影

楊家灘純化中小1953年遷至現址佩蘭堂(“佩蘭堂”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是解放前漣源最大的地主莊園之一。其主劉鴻年是清末名將曾國藩的部將,後官至江西道臺),先改名為純化完小,後改名為楊家灘完小。1956年帶辦初中,1958年秋改名為“漣源縣第五初級中學”,1969年春,縣屬中學下放公社,改名為“楊家灘公社中學”,1970年,不再設置初中,開始招收高中班,12月,學校易名為漣源縣第三中學。

漣源四中

湖南私立建國中學前身為始建於1905年的湖南法政專門學校,系譚延闓等為謀求革命力量創辦,先後後改名為會同法政、達才法政,後因故停辦。時安化人(現屬漣源)黃楚藩先生在湖南大學畢業後心系教育,邀同學李汛和建國法政專門學校骨幹邱鵬年、何元文、邱繼震等組織董事會,改建國法政專門學校為湖南私立建國中學。1931年春,在法政專門學校舊址(長沙福星街)招生。


"
作者: 張怡文,漣源人,現居邵東。

上次我們為尋找兩江總督陶澍為藍溪橋題寫的碑記時,在藍溪橋上見一位八十多歲老人在流連,就上去詢問。老人說他不是藍田出生的,是橋頭河七星街人,當年在省立十五中畢業後,在漣源糧食倉庫工作。一問才知道,原來省立十五中就是現在的漣源一中。包括二中、三中、四中都有一段曲折的歷史。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本文大量文字及圖片資料來自政協漣源市委員會編撰的《烽火圍城》一書,致謝。

漣源一中

國立師範學校創辦於1938年,系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戰時各級教育方案》精神,為振興當時衰落的高等師範教育、培養急需的中等教育師資、收容各地流亡的教授而開辦,是我國第一所獨立辦學的師範學院。

第一任院長為廖世承,租借安化藍田李園(現屬漣源)辦學,在他的精心籌劃下,學校從籌辦到正式開學僅用了四個月零幾天。學校創辦之初設國文、英語、教育、史地、數學、理化及公民訓育7系,後又建立了若干專修科和訓練班。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當時學校彙集了眾多知名學者,如錢基博、錢鍾書、儲安平、皮名舉、孟憲承、馬宗霍、李劍農、周邦式等,許多都有留學經歷。因日寇逼近,1944年夏遷至懷化漵浦,1946年再遷往南嶽,1949年11月併入湖南大學,1953年從湖大劃出成立湖南師範學院,後升格為湖南師範大學至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1946年於國師舊址上,創建省立十五中,1952年更名為漣源一中。1978年,湖南師院漣源分院借用漣源一中教室成立。2012年漣一中被確定為湖南師範大學附屬藍田中學。

漣源二中

長沙著名教育家朱劍凡先生認為“女子沉淪黑暗,非教育無以拔高明,要自立於社會,有學識技能,才能拔於黑暗”,遂立志創辦女學,以解放婦女,啟迪民智。1905年6月,朱劍凡以長沙泰安裡自傢俬宅花園房厔為校舍,開辦女子學堂,命名為“周氏家塾”。後取《詩經.國風》“周禮盡在,南化流行”之義,呈請清政府批准更名為周南女學堂。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周南女中學生在河中游泳

1912年,改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師範學校。1916年,定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為長沙百年名校。蔡暢、楊開慧、向警予、丁玲等為其傑出校友。1938年8月為避日寇遷到湘潭淦田,10月再遷到藍田。起初寄居在長郡中學(現中山後街人民銀行,當時的湘鄉會館),後來覓定六畝塘篤慶堂作校舍,原址就是現在的漣源市第二中學。

周南女子中學在藍田辦學八年,還辦了附小。1946年遷回長沙。1951年改名為湖南省立周南女子中學,1952年更名為湖南省長沙市第一女子中學,1984年3月,定名為長沙市周南中學至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周南女子中學高20班畢業合影

周南女子中學在藍田的老校址其後歷經漣源師範、毛坪中學、荷葉區辦高中、漣源九中,1997年與漣源十中合併更名為漣源二中。幾十年來,學校曾數易其名,但其發展不停,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近年來,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目前,學校應屆部有36個班,學生2800餘人;補習部有7個班,學生700餘人;全校在職在崗教師140餘人。

漣源三中

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前身是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建立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為我國第一所鐵路學堂。光緒三十一年由山海關遷至唐山,改名為唐山鐵路學堂,後經多次易名,改名為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詹天佑、茅以升為其著名校友。

因按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模式辦學,使用該校原版教材進行入學考試,唐山工學院學生成績過硬,被稱為“東方康奈爾”,此後該校學生去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無需入學考試。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唐山工學院遷楊家灘時期學生在打籃球

“七七事變”後,校園被佔且遭嚴重破壞,在學校處於無校長(原院長病逝)、無經費(鐵道部與教育部都不管)、無復學校址(難找到適宜的復學校址),瀕臨絕境的時刻,被迫南遷湘潭錢家巷。

1938年1月,教育部指令國立交通大學北平鐵道學院併入唐山工學院,任茅以升為院長。因校舍不敷,5月遷湘鄉楊家灘(現漣源楊市),租用湘軍名將劉氏4幢大院佩蘭堂、師善堂、存養堂、存厚堂作為校舍。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學校再次西遷貴州平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部分學生在楊家灘校舍前留影

楊家灘純化中小1953年遷至現址佩蘭堂(“佩蘭堂”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是解放前漣源最大的地主莊園之一。其主劉鴻年是清末名將曾國藩的部將,後官至江西道臺),先改名為純化完小,後改名為楊家灘完小。1956年帶辦初中,1958年秋改名為“漣源縣第五初級中學”,1969年春,縣屬中學下放公社,改名為“楊家灘公社中學”,1970年,不再設置初中,開始招收高中班,12月,學校易名為漣源縣第三中學。

漣源四中

湖南私立建國中學前身為始建於1905年的湖南法政專門學校,系譚延闓等為謀求革命力量創辦,先後後改名為會同法政、達才法政,後因故停辦。時安化人(現屬漣源)黃楚藩先生在湖南大學畢業後心系教育,邀同學李汛和建國法政專門學校骨幹邱鵬年、何元文、邱繼震等組織董事會,改建國法政專門學校為湖南私立建國中學。1931年春,在法政專門學校舊址(長沙福星街)招生。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湖南私立建國中學印章

1938年春,因日寇南犯,學校遷入湘鄉楊家灘(今漣源楊市),1941年2月遷至安化橋頭河石坪村(今漣源橋頭河)。該校是最早遷入漣源境內的學校,也是遷漣學校中唯一留在漣源辦學的學校。


"
作者: 張怡文,漣源人,現居邵東。

上次我們為尋找兩江總督陶澍為藍溪橋題寫的碑記時,在藍溪橋上見一位八十多歲老人在流連,就上去詢問。老人說他不是藍田出生的,是橋頭河七星街人,當年在省立十五中畢業後,在漣源糧食倉庫工作。一問才知道,原來省立十五中就是現在的漣源一中。包括二中、三中、四中都有一段曲折的歷史。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本文大量文字及圖片資料來自政協漣源市委員會編撰的《烽火圍城》一書,致謝。

漣源一中

國立師範學校創辦於1938年,系國民政府教育部根據《戰時各級教育方案》精神,為振興當時衰落的高等師範教育、培養急需的中等教育師資、收容各地流亡的教授而開辦,是我國第一所獨立辦學的師範學院。

第一任院長為廖世承,租借安化藍田李園(現屬漣源)辦學,在他的精心籌劃下,學校從籌辦到正式開學僅用了四個月零幾天。學校創辦之初設國文、英語、教育、史地、數學、理化及公民訓育7系,後又建立了若干專修科和訓練班。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當時學校彙集了眾多知名學者,如錢基博、錢鍾書、儲安平、皮名舉、孟憲承、馬宗霍、李劍農、周邦式等,許多都有留學經歷。因日寇逼近,1944年夏遷至懷化漵浦,1946年再遷往南嶽,1949年11月併入湖南大學,1953年從湖大劃出成立湖南師範學院,後升格為湖南師範大學至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1946年於國師舊址上,創建省立十五中,1952年更名為漣源一中。1978年,湖南師院漣源分院借用漣源一中教室成立。2012年漣一中被確定為湖南師範大學附屬藍田中學。

漣源二中

長沙著名教育家朱劍凡先生認為“女子沉淪黑暗,非教育無以拔高明,要自立於社會,有學識技能,才能拔於黑暗”,遂立志創辦女學,以解放婦女,啟迪民智。1905年6月,朱劍凡以長沙泰安裡自傢俬宅花園房厔為校舍,開辦女子學堂,命名為“周氏家塾”。後取《詩經.國風》“周禮盡在,南化流行”之義,呈請清政府批准更名為周南女學堂。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周南女中學生在河中游泳

1912年,改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師範學校。1916年,定名為湖南私立周南女子中學,為長沙百年名校。蔡暢、楊開慧、向警予、丁玲等為其傑出校友。1938年8月為避日寇遷到湘潭淦田,10月再遷到藍田。起初寄居在長郡中學(現中山後街人民銀行,當時的湘鄉會館),後來覓定六畝塘篤慶堂作校舍,原址就是現在的漣源市第二中學。

周南女子中學在藍田辦學八年,還辦了附小。1946年遷回長沙。1951年改名為湖南省立周南女子中學,1952年更名為湖南省長沙市第一女子中學,1984年3月,定名為長沙市周南中學至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周南女子中學高20班畢業合影

周南女子中學在藍田的老校址其後歷經漣源師範、毛坪中學、荷葉區辦高中、漣源九中,1997年與漣源十中合併更名為漣源二中。幾十年來,學校曾數易其名,但其發展不停,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近年來,學校的建設和發展步入了快車道,目前,學校應屆部有36個班,學生2800餘人;補習部有7個班,學生700餘人;全校在職在崗教師140餘人。

漣源三中

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前身是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建立的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為我國第一所鐵路學堂。光緒三十一年由山海關遷至唐山,改名為唐山鐵路學堂,後經多次易名,改名為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詹天佑、茅以升為其著名校友。

因按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模式辦學,使用該校原版教材進行入學考試,唐山工學院學生成績過硬,被稱為“東方康奈爾”,此後該校學生去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無需入學考試。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唐山工學院遷楊家灘時期學生在打籃球

“七七事變”後,校園被佔且遭嚴重破壞,在學校處於無校長(原院長病逝)、無經費(鐵道部與教育部都不管)、無復學校址(難找到適宜的復學校址),瀕臨絕境的時刻,被迫南遷湘潭錢家巷。

1938年1月,教育部指令國立交通大學北平鐵道學院併入唐山工學院,任茅以升為院長。因校舍不敷,5月遷湘鄉楊家灘(現漣源楊市),租用湘軍名將劉氏4幢大院佩蘭堂、師善堂、存養堂、存厚堂作為校舍。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學校再次西遷貴州平越。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國立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部分學生在楊家灘校舍前留影

楊家灘純化中小1953年遷至現址佩蘭堂(“佩蘭堂”始建於清朝同治年間,是解放前漣源最大的地主莊園之一。其主劉鴻年是清末名將曾國藩的部將,後官至江西道臺),先改名為純化完小,後改名為楊家灘完小。1956年帶辦初中,1958年秋改名為“漣源縣第五初級中學”,1969年春,縣屬中學下放公社,改名為“楊家灘公社中學”,1970年,不再設置初中,開始招收高中班,12月,學校易名為漣源縣第三中學。

漣源四中

湖南私立建國中學前身為始建於1905年的湖南法政專門學校,系譚延闓等為謀求革命力量創辦,先後後改名為會同法政、達才法政,後因故停辦。時安化人(現屬漣源)黃楚藩先生在湖南大學畢業後心系教育,邀同學李汛和建國法政專門學校骨幹邱鵬年、何元文、邱繼震等組織董事會,改建國法政專門學校為湖南私立建國中學。1931年春,在法政專門學校舊址(長沙福星街)招生。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湖南私立建國中學印章

1938年春,因日寇南犯,學校遷入湘鄉楊家灘(今漣源楊市),1941年2月遷至安化橋頭河石坪村(今漣源橋頭河)。該校是最早遷入漣源境內的學校,也是遷漣學校中唯一留在漣源辦學的學校。


漣源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的前世今生

當年楊家灘孫水河邊

1953年9月由漣源縣政府接辦,更名為湖南省漣源縣第四初級中學,1958年,晉升為完全中學,改名為湖南省漣源縣第四中學,1973年成為全日制高級中學。漣源建市時,改名為漣源市第四中學至今。

歷史留給了漣源人這筆珍貴的文化遺產,並得到了傳承和發揚,值得我們永遠珍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