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饒,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是一個依山臨水而居的山水城市。居北,是懷玉山支脈靈山,巍峨的山體成為這個城市堅實的依託;面南;則是玉山水和豐溪河匯成那滔滔不絕的信江。懷玉山的另一支脈從浙江至玉山經秦峰、朝陽延綿數百里給上饒城東留下了一道低矮的朱雀山樑。水南街,就此橫街枕山,面懷信江之水,水南街之名由此而來。

水南街不算寬闊,不算熱鬧,徜徉街邊,還可以發現不少老建築,這是一條有故事的老街,保留了很多上饒的記憶。在上饒的其他地方,絕少有像水南街一樣,在上饒歷史的記憶中,或是在上饒人的生活記憶裡,總有那麼一點兩點抹不去的留存。

"

上饒,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是一個依山臨水而居的山水城市。居北,是懷玉山支脈靈山,巍峨的山體成為這個城市堅實的依託;面南;則是玉山水和豐溪河匯成那滔滔不絕的信江。懷玉山的另一支脈從浙江至玉山經秦峰、朝陽延綿數百里給上饒城東留下了一道低矮的朱雀山樑。水南街,就此橫街枕山,面懷信江之水,水南街之名由此而來。

水南街不算寬闊,不算熱鬧,徜徉街邊,還可以發現不少老建築,這是一條有故事的老街,保留了很多上饒的記憶。在上饒的其他地方,絕少有像水南街一樣,在上饒歷史的記憶中,或是在上饒人的生活記憶裡,總有那麼一點兩點抹不去的留存。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

上饒,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是一個依山臨水而居的山水城市。居北,是懷玉山支脈靈山,巍峨的山體成為這個城市堅實的依託;面南;則是玉山水和豐溪河匯成那滔滔不絕的信江。懷玉山的另一支脈從浙江至玉山經秦峰、朝陽延綿數百里給上饒城東留下了一道低矮的朱雀山樑。水南街,就此橫街枕山,面懷信江之水,水南街之名由此而來。

水南街不算寬闊,不算熱鬧,徜徉街邊,還可以發現不少老建築,這是一條有故事的老街,保留了很多上饒的記憶。在上饒的其他地方,絕少有像水南街一樣,在上饒歷史的記憶中,或是在上饒人的生活記憶裡,總有那麼一點兩點抹不去的留存。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信江書院

上饒城區信江南岸的一脈青山,蔚然而深秀,稱為南屏山。這脈南屏青山,東起東瓦窯村松樹山、阿里山,沿玉山水連綿逶迤至豐溪河畔。佇立在信江南岸南屏山北麓的信江書院,是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舊稱曲江書院,康熙五十一年擴建後易名鍾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更名紫陽書院,乾隆四十六年始稱信江書院。

到了清朝末年,彼時國家民族處於風雨飄搖中,書院改制也勢在必行,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信江書院改設廣信中學堂(今上饒市第一中學、上饒縣中學前身)。民國初,稱信江中學。後來,先後改為江西省立第十中學、第六中學。建國初,稱省立上饒中學校。後又嬗遞上饒中學分部、上饒初級中學、上饒縣中學、上饒師範學校校址。

因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都源於1902年在信江書院舊址上所辦的廣信中學堂,1955兩校才分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因此這兩所中學都被稱為百年老校,上饒縣中學更是1983年才從信江書院舊址隨著上饒縣城而遷走,所以這裡曾留下了很多上饒老人的青春記憶。除了這些中學的校友,20世紀80年代的師範生更是把信江書院變成了一個熱鬧的讀書地,當年蜿蜒的山上小路,亭閣中,操場上,到處都是刻苦攻讀的師範生。信江書院裡的書聲、書香是很多60後和70後一生不能忘卻的回憶。

"

上饒,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是一個依山臨水而居的山水城市。居北,是懷玉山支脈靈山,巍峨的山體成為這個城市堅實的依託;面南;則是玉山水和豐溪河匯成那滔滔不絕的信江。懷玉山的另一支脈從浙江至玉山經秦峰、朝陽延綿數百里給上饒城東留下了一道低矮的朱雀山樑。水南街,就此橫街枕山,面懷信江之水,水南街之名由此而來。

水南街不算寬闊,不算熱鬧,徜徉街邊,還可以發現不少老建築,這是一條有故事的老街,保留了很多上饒的記憶。在上饒的其他地方,絕少有像水南街一樣,在上饒歷史的記憶中,或是在上饒人的生活記憶裡,總有那麼一點兩點抹不去的留存。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信江書院

上饒城區信江南岸的一脈青山,蔚然而深秀,稱為南屏山。這脈南屏青山,東起東瓦窯村松樹山、阿里山,沿玉山水連綿逶迤至豐溪河畔。佇立在信江南岸南屏山北麓的信江書院,是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舊稱曲江書院,康熙五十一年擴建後易名鍾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更名紫陽書院,乾隆四十六年始稱信江書院。

到了清朝末年,彼時國家民族處於風雨飄搖中,書院改制也勢在必行,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信江書院改設廣信中學堂(今上饒市第一中學、上饒縣中學前身)。民國初,稱信江中學。後來,先後改為江西省立第十中學、第六中學。建國初,稱省立上饒中學校。後又嬗遞上饒中學分部、上饒初級中學、上饒縣中學、上饒師範學校校址。

因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都源於1902年在信江書院舊址上所辦的廣信中學堂,1955兩校才分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因此這兩所中學都被稱為百年老校,上饒縣中學更是1983年才從信江書院舊址隨著上饒縣城而遷走,所以這裡曾留下了很多上饒老人的青春記憶。除了這些中學的校友,20世紀80年代的師範生更是把信江書院變成了一個熱鬧的讀書地,當年蜿蜒的山上小路,亭閣中,操場上,到處都是刻苦攻讀的師範生。信江書院裡的書聲、書香是很多60後和70後一生不能忘卻的回憶。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

上饒,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是一個依山臨水而居的山水城市。居北,是懷玉山支脈靈山,巍峨的山體成為這個城市堅實的依託;面南;則是玉山水和豐溪河匯成那滔滔不絕的信江。懷玉山的另一支脈從浙江至玉山經秦峰、朝陽延綿數百里給上饒城東留下了一道低矮的朱雀山樑。水南街,就此橫街枕山,面懷信江之水,水南街之名由此而來。

水南街不算寬闊,不算熱鬧,徜徉街邊,還可以發現不少老建築,這是一條有故事的老街,保留了很多上饒的記憶。在上饒的其他地方,絕少有像水南街一樣,在上饒歷史的記憶中,或是在上饒人的生活記憶裡,總有那麼一點兩點抹不去的留存。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信江書院

上饒城區信江南岸的一脈青山,蔚然而深秀,稱為南屏山。這脈南屏青山,東起東瓦窯村松樹山、阿里山,沿玉山水連綿逶迤至豐溪河畔。佇立在信江南岸南屏山北麓的信江書院,是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舊稱曲江書院,康熙五十一年擴建後易名鍾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更名紫陽書院,乾隆四十六年始稱信江書院。

到了清朝末年,彼時國家民族處於風雨飄搖中,書院改制也勢在必行,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信江書院改設廣信中學堂(今上饒市第一中學、上饒縣中學前身)。民國初,稱信江中學。後來,先後改為江西省立第十中學、第六中學。建國初,稱省立上饒中學校。後又嬗遞上饒中學分部、上饒初級中學、上饒縣中學、上饒師範學校校址。

因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都源於1902年在信江書院舊址上所辦的廣信中學堂,1955兩校才分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因此這兩所中學都被稱為百年老校,上饒縣中學更是1983年才從信江書院舊址隨著上饒縣城而遷走,所以這裡曾留下了很多上饒老人的青春記憶。除了這些中學的校友,20世紀80年代的師範生更是把信江書院變成了一個熱鬧的讀書地,當年蜿蜒的山上小路,亭閣中,操場上,到處都是刻苦攻讀的師範生。信江書院裡的書聲、書香是很多60後和70後一生不能忘卻的回憶。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理學舊第

走進勞動路一條陳舊、安寧的小巷,一幢老宅展示在眼前,這是婁家巷30號。青灰色的牆上有四個大字——“理學舊第”。這是明代著名理學家婁諒的故居。1422年,理學家、教育家婁諒就出生於此。

唐初,婁諒的先祖婁曜任上饒尉,婁曜子婁璜,擇址於州東40裡之坎石(沙溪毛昏村)置田築室。婁璜生子二,婁師德和婁師道。婁師德累官至御史臺中丞,為唐高宗、武則天的重臣。兩宋,婁氏出過7位進士。到了明代至婁諒,成為儒學大家。

少年婁諒閱群書,四處求師。回到上饒後,攜弟婁謙在“理學舊第”後山建“芸閣”,以讀書、講學為事,常有遠道而來的拜訪者,請教各種問題,至於終日不忍離去。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婁諒68歲,王陽明18歲。這年的冬天,王陽明因送新婚的夫人諸氏從南昌歸浙江餘姚,舟至廣信,拜謁婁諒,並從之問學。婁諒授之以宋儒格物之學,謂“聖人必可學而至”,王陽明深契之,因此始慕聖學。黃宗羲《明儒學案》說“姚江之學,先生(婁諒)為發端也”。所謂“姚江之學”,即王陽明爾後所發展出的心學。

"

上饒,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是一個依山臨水而居的山水城市。居北,是懷玉山支脈靈山,巍峨的山體成為這個城市堅實的依託;面南;則是玉山水和豐溪河匯成那滔滔不絕的信江。懷玉山的另一支脈從浙江至玉山經秦峰、朝陽延綿數百里給上饒城東留下了一道低矮的朱雀山樑。水南街,就此橫街枕山,面懷信江之水,水南街之名由此而來。

水南街不算寬闊,不算熱鬧,徜徉街邊,還可以發現不少老建築,這是一條有故事的老街,保留了很多上饒的記憶。在上饒的其他地方,絕少有像水南街一樣,在上饒歷史的記憶中,或是在上饒人的生活記憶裡,總有那麼一點兩點抹不去的留存。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信江書院

上饒城區信江南岸的一脈青山,蔚然而深秀,稱為南屏山。這脈南屏青山,東起東瓦窯村松樹山、阿里山,沿玉山水連綿逶迤至豐溪河畔。佇立在信江南岸南屏山北麓的信江書院,是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舊稱曲江書院,康熙五十一年擴建後易名鍾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更名紫陽書院,乾隆四十六年始稱信江書院。

到了清朝末年,彼時國家民族處於風雨飄搖中,書院改制也勢在必行,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信江書院改設廣信中學堂(今上饒市第一中學、上饒縣中學前身)。民國初,稱信江中學。後來,先後改為江西省立第十中學、第六中學。建國初,稱省立上饒中學校。後又嬗遞上饒中學分部、上饒初級中學、上饒縣中學、上饒師範學校校址。

因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都源於1902年在信江書院舊址上所辦的廣信中學堂,1955兩校才分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因此這兩所中學都被稱為百年老校,上饒縣中學更是1983年才從信江書院舊址隨著上饒縣城而遷走,所以這裡曾留下了很多上饒老人的青春記憶。除了這些中學的校友,20世紀80年代的師範生更是把信江書院變成了一個熱鬧的讀書地,當年蜿蜒的山上小路,亭閣中,操場上,到處都是刻苦攻讀的師範生。信江書院裡的書聲、書香是很多60後和70後一生不能忘卻的回憶。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理學舊第

走進勞動路一條陳舊、安寧的小巷,一幢老宅展示在眼前,這是婁家巷30號。青灰色的牆上有四個大字——“理學舊第”。這是明代著名理學家婁諒的故居。1422年,理學家、教育家婁諒就出生於此。

唐初,婁諒的先祖婁曜任上饒尉,婁曜子婁璜,擇址於州東40裡之坎石(沙溪毛昏村)置田築室。婁璜生子二,婁師德和婁師道。婁師德累官至御史臺中丞,為唐高宗、武則天的重臣。兩宋,婁氏出過7位進士。到了明代至婁諒,成為儒學大家。

少年婁諒閱群書,四處求師。回到上饒後,攜弟婁謙在“理學舊第”後山建“芸閣”,以讀書、講學為事,常有遠道而來的拜訪者,請教各種問題,至於終日不忍離去。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婁諒68歲,王陽明18歲。這年的冬天,王陽明因送新婚的夫人諸氏從南昌歸浙江餘姚,舟至廣信,拜謁婁諒,並從之問學。婁諒授之以宋儒格物之學,謂“聖人必可學而至”,王陽明深契之,因此始慕聖學。黃宗羲《明儒學案》說“姚江之學,先生(婁諒)為發端也”。所謂“姚江之學”,即王陽明爾後所發展出的心學。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婁諒的兒子婁性、婁忱都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婁諒長子婁性,明成化年間中進士,曾任兵部郎中等職,後辭官到白鹿洞等書院主教。他們死後,婁家宅院被當時的皇帝御賜匾額“理學舊第”。

這裡不能不提到婁妃。婁妃是婁諒的長孫女,嫁給寧王朱宸濠為妻,是明代才女、詩人和書畫家。她少女時就以博學多才、善詩文、工書畫、通棋琴而聲名遠揚。婚後,因朱宸濠十分欽佩婁妃的天資和才識,在南昌百花洲為她建了杏花樓,供婁妃棋琴詩畫歌賦。在蘇州的唐伯虎主動向寧王請纓願做婁妃的老師。在唐伯虎的指導下,婁妃的詩書畫藝術達到了很高的造詣。一時間,南昌百花洲畔,文才薈萃,撫琴作畫,對弈吟詩,文風興盛。

但這些詩書風流都終結於朱宸濠的謀反。巧合的是,平定朱宸濠謀反的正是曾和婁諒思想深契的王陽明。婁妃在苦勸寧王無果之後,面對王陽明呼嘯而至的大軍,赴水而死,一代才女香消玉殞。

"

上饒,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是一個依山臨水而居的山水城市。居北,是懷玉山支脈靈山,巍峨的山體成為這個城市堅實的依託;面南;則是玉山水和豐溪河匯成那滔滔不絕的信江。懷玉山的另一支脈從浙江至玉山經秦峰、朝陽延綿數百里給上饒城東留下了一道低矮的朱雀山樑。水南街,就此橫街枕山,面懷信江之水,水南街之名由此而來。

水南街不算寬闊,不算熱鬧,徜徉街邊,還可以發現不少老建築,這是一條有故事的老街,保留了很多上饒的記憶。在上饒的其他地方,絕少有像水南街一樣,在上饒歷史的記憶中,或是在上饒人的生活記憶裡,總有那麼一點兩點抹不去的留存。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信江書院

上饒城區信江南岸的一脈青山,蔚然而深秀,稱為南屏山。這脈南屏青山,東起東瓦窯村松樹山、阿里山,沿玉山水連綿逶迤至豐溪河畔。佇立在信江南岸南屏山北麓的信江書院,是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舊稱曲江書院,康熙五十一年擴建後易名鍾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更名紫陽書院,乾隆四十六年始稱信江書院。

到了清朝末年,彼時國家民族處於風雨飄搖中,書院改制也勢在必行,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信江書院改設廣信中學堂(今上饒市第一中學、上饒縣中學前身)。民國初,稱信江中學。後來,先後改為江西省立第十中學、第六中學。建國初,稱省立上饒中學校。後又嬗遞上饒中學分部、上饒初級中學、上饒縣中學、上饒師範學校校址。

因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都源於1902年在信江書院舊址上所辦的廣信中學堂,1955兩校才分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因此這兩所中學都被稱為百年老校,上饒縣中學更是1983年才從信江書院舊址隨著上饒縣城而遷走,所以這裡曾留下了很多上饒老人的青春記憶。除了這些中學的校友,20世紀80年代的師範生更是把信江書院變成了一個熱鬧的讀書地,當年蜿蜒的山上小路,亭閣中,操場上,到處都是刻苦攻讀的師範生。信江書院裡的書聲、書香是很多60後和70後一生不能忘卻的回憶。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理學舊第

走進勞動路一條陳舊、安寧的小巷,一幢老宅展示在眼前,這是婁家巷30號。青灰色的牆上有四個大字——“理學舊第”。這是明代著名理學家婁諒的故居。1422年,理學家、教育家婁諒就出生於此。

唐初,婁諒的先祖婁曜任上饒尉,婁曜子婁璜,擇址於州東40裡之坎石(沙溪毛昏村)置田築室。婁璜生子二,婁師德和婁師道。婁師德累官至御史臺中丞,為唐高宗、武則天的重臣。兩宋,婁氏出過7位進士。到了明代至婁諒,成為儒學大家。

少年婁諒閱群書,四處求師。回到上饒後,攜弟婁謙在“理學舊第”後山建“芸閣”,以讀書、講學為事,常有遠道而來的拜訪者,請教各種問題,至於終日不忍離去。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婁諒68歲,王陽明18歲。這年的冬天,王陽明因送新婚的夫人諸氏從南昌歸浙江餘姚,舟至廣信,拜謁婁諒,並從之問學。婁諒授之以宋儒格物之學,謂“聖人必可學而至”,王陽明深契之,因此始慕聖學。黃宗羲《明儒學案》說“姚江之學,先生(婁諒)為發端也”。所謂“姚江之學”,即王陽明爾後所發展出的心學。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婁諒的兒子婁性、婁忱都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婁諒長子婁性,明成化年間中進士,曾任兵部郎中等職,後辭官到白鹿洞等書院主教。他們死後,婁家宅院被當時的皇帝御賜匾額“理學舊第”。

這裡不能不提到婁妃。婁妃是婁諒的長孫女,嫁給寧王朱宸濠為妻,是明代才女、詩人和書畫家。她少女時就以博學多才、善詩文、工書畫、通棋琴而聲名遠揚。婚後,因朱宸濠十分欽佩婁妃的天資和才識,在南昌百花洲為她建了杏花樓,供婁妃棋琴詩畫歌賦。在蘇州的唐伯虎主動向寧王請纓願做婁妃的老師。在唐伯虎的指導下,婁妃的詩書畫藝術達到了很高的造詣。一時間,南昌百花洲畔,文才薈萃,撫琴作畫,對弈吟詩,文風興盛。

但這些詩書風流都終結於朱宸濠的謀反。巧合的是,平定朱宸濠謀反的正是曾和婁諒思想深契的王陽明。婁妃在苦勸寧王無果之後,面對王陽明呼嘯而至的大軍,赴水而死,一代才女香消玉殞。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

上饒,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是一個依山臨水而居的山水城市。居北,是懷玉山支脈靈山,巍峨的山體成為這個城市堅實的依託;面南;則是玉山水和豐溪河匯成那滔滔不絕的信江。懷玉山的另一支脈從浙江至玉山經秦峰、朝陽延綿數百里給上饒城東留下了一道低矮的朱雀山樑。水南街,就此橫街枕山,面懷信江之水,水南街之名由此而來。

水南街不算寬闊,不算熱鬧,徜徉街邊,還可以發現不少老建築,這是一條有故事的老街,保留了很多上饒的記憶。在上饒的其他地方,絕少有像水南街一樣,在上饒歷史的記憶中,或是在上饒人的生活記憶裡,總有那麼一點兩點抹不去的留存。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信江書院

上饒城區信江南岸的一脈青山,蔚然而深秀,稱為南屏山。這脈南屏青山,東起東瓦窯村松樹山、阿里山,沿玉山水連綿逶迤至豐溪河畔。佇立在信江南岸南屏山北麓的信江書院,是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舊稱曲江書院,康熙五十一年擴建後易名鍾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更名紫陽書院,乾隆四十六年始稱信江書院。

到了清朝末年,彼時國家民族處於風雨飄搖中,書院改制也勢在必行,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信江書院改設廣信中學堂(今上饒市第一中學、上饒縣中學前身)。民國初,稱信江中學。後來,先後改為江西省立第十中學、第六中學。建國初,稱省立上饒中學校。後又嬗遞上饒中學分部、上饒初級中學、上饒縣中學、上饒師範學校校址。

因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都源於1902年在信江書院舊址上所辦的廣信中學堂,1955兩校才分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因此這兩所中學都被稱為百年老校,上饒縣中學更是1983年才從信江書院舊址隨著上饒縣城而遷走,所以這裡曾留下了很多上饒老人的青春記憶。除了這些中學的校友,20世紀80年代的師範生更是把信江書院變成了一個熱鬧的讀書地,當年蜿蜒的山上小路,亭閣中,操場上,到處都是刻苦攻讀的師範生。信江書院裡的書聲、書香是很多60後和70後一生不能忘卻的回憶。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理學舊第

走進勞動路一條陳舊、安寧的小巷,一幢老宅展示在眼前,這是婁家巷30號。青灰色的牆上有四個大字——“理學舊第”。這是明代著名理學家婁諒的故居。1422年,理學家、教育家婁諒就出生於此。

唐初,婁諒的先祖婁曜任上饒尉,婁曜子婁璜,擇址於州東40裡之坎石(沙溪毛昏村)置田築室。婁璜生子二,婁師德和婁師道。婁師德累官至御史臺中丞,為唐高宗、武則天的重臣。兩宋,婁氏出過7位進士。到了明代至婁諒,成為儒學大家。

少年婁諒閱群書,四處求師。回到上饒後,攜弟婁謙在“理學舊第”後山建“芸閣”,以讀書、講學為事,常有遠道而來的拜訪者,請教各種問題,至於終日不忍離去。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婁諒68歲,王陽明18歲。這年的冬天,王陽明因送新婚的夫人諸氏從南昌歸浙江餘姚,舟至廣信,拜謁婁諒,並從之問學。婁諒授之以宋儒格物之學,謂“聖人必可學而至”,王陽明深契之,因此始慕聖學。黃宗羲《明儒學案》說“姚江之學,先生(婁諒)為發端也”。所謂“姚江之學”,即王陽明爾後所發展出的心學。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婁諒的兒子婁性、婁忱都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婁諒長子婁性,明成化年間中進士,曾任兵部郎中等職,後辭官到白鹿洞等書院主教。他們死後,婁家宅院被當時的皇帝御賜匾額“理學舊第”。

這裡不能不提到婁妃。婁妃是婁諒的長孫女,嫁給寧王朱宸濠為妻,是明代才女、詩人和書畫家。她少女時就以博學多才、善詩文、工書畫、通棋琴而聲名遠揚。婚後,因朱宸濠十分欽佩婁妃的天資和才識,在南昌百花洲為她建了杏花樓,供婁妃棋琴詩畫歌賦。在蘇州的唐伯虎主動向寧王請纓願做婁妃的老師。在唐伯虎的指導下,婁妃的詩書畫藝術達到了很高的造詣。一時間,南昌百花洲畔,文才薈萃,撫琴作畫,對弈吟詩,文風興盛。

但這些詩書風流都終結於朱宸濠的謀反。巧合的是,平定朱宸濠謀反的正是曾和婁諒思想深契的王陽明。婁妃在苦勸寧王無果之後,面對王陽明呼嘯而至的大軍,赴水而死,一代才女香消玉殞。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天官府

距“理學舊第”不遠,還有一處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明代老宅——位於水南街天官巷的“天官府”,這是明萬曆年間吏部尚書楊時喬的府邸。“天官”是對吏部尚書楊時喬的尊稱。

楊時喬,字宜遷,出生於信州區水南街灘頭村,兩歲喪父,四歲亡母,由祖父撫養長大,嘉靖四十四年(1565)考中進士。他是個有名的清官,為官“清正廉明,苞苴不入門”。

隆慶元年(1567)冬,楊時喬上奏摺陳述處理政務的關鍵,奏摺送上去,皇帝褒揚他並採納了他的建議,朝廷內外紛紛傳誦。萬曆三十一年(1603)冬,被召見擔任吏部左侍郎。楊時喬一上任就主管吏部事務。“時喬至即署部事。絕請謁,謝交遊,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門。”杜絕請託拜謁,謝絕交遊。住宿在辦公的地方,行賄者到不了他的門庭。在任期間,因吏部沒有尚書,又不設置右侍郎,皇帝授予楊時喬選拔、任用、考核官吏的權力,楊時喬一人獨自掌管吏部事務,選拔、考核很公平。直至楊時喬去世時(1609),箱中只有一件破舊的皮衣,同僚送給錢財來收殮他。他生前雖然行使的是吏部尚書的職權,但實際上一直只是一個吏部左侍郎,直至去世才“詔贈吏部尚書,諡端潔。”

楊時喬提倡的格物致知是要做實事,辦實務,而王陽明的心學,提倡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所以,楊時喬不喜王陽明、羅汝芳(江西人,王陽明的學生,是當時卓有聲名的大儒)的思想。據《明史》記載:“時喬受業永豐呂懷,最不喜王守仁之學,闢之甚力,尤惡羅汝芳。”

"

上饒,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是一個依山臨水而居的山水城市。居北,是懷玉山支脈靈山,巍峨的山體成為這個城市堅實的依託;面南;則是玉山水和豐溪河匯成那滔滔不絕的信江。懷玉山的另一支脈從浙江至玉山經秦峰、朝陽延綿數百里給上饒城東留下了一道低矮的朱雀山樑。水南街,就此橫街枕山,面懷信江之水,水南街之名由此而來。

水南街不算寬闊,不算熱鬧,徜徉街邊,還可以發現不少老建築,這是一條有故事的老街,保留了很多上饒的記憶。在上饒的其他地方,絕少有像水南街一樣,在上饒歷史的記憶中,或是在上饒人的生活記憶裡,總有那麼一點兩點抹不去的留存。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信江書院

上饒城區信江南岸的一脈青山,蔚然而深秀,稱為南屏山。這脈南屏青山,東起東瓦窯村松樹山、阿里山,沿玉山水連綿逶迤至豐溪河畔。佇立在信江南岸南屏山北麓的信江書院,是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舊稱曲江書院,康熙五十一年擴建後易名鍾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更名紫陽書院,乾隆四十六年始稱信江書院。

到了清朝末年,彼時國家民族處於風雨飄搖中,書院改制也勢在必行,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信江書院改設廣信中學堂(今上饒市第一中學、上饒縣中學前身)。民國初,稱信江中學。後來,先後改為江西省立第十中學、第六中學。建國初,稱省立上饒中學校。後又嬗遞上饒中學分部、上饒初級中學、上饒縣中學、上饒師範學校校址。

因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都源於1902年在信江書院舊址上所辦的廣信中學堂,1955兩校才分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因此這兩所中學都被稱為百年老校,上饒縣中學更是1983年才從信江書院舊址隨著上饒縣城而遷走,所以這裡曾留下了很多上饒老人的青春記憶。除了這些中學的校友,20世紀80年代的師範生更是把信江書院變成了一個熱鬧的讀書地,當年蜿蜒的山上小路,亭閣中,操場上,到處都是刻苦攻讀的師範生。信江書院裡的書聲、書香是很多60後和70後一生不能忘卻的回憶。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理學舊第

走進勞動路一條陳舊、安寧的小巷,一幢老宅展示在眼前,這是婁家巷30號。青灰色的牆上有四個大字——“理學舊第”。這是明代著名理學家婁諒的故居。1422年,理學家、教育家婁諒就出生於此。

唐初,婁諒的先祖婁曜任上饒尉,婁曜子婁璜,擇址於州東40裡之坎石(沙溪毛昏村)置田築室。婁璜生子二,婁師德和婁師道。婁師德累官至御史臺中丞,為唐高宗、武則天的重臣。兩宋,婁氏出過7位進士。到了明代至婁諒,成為儒學大家。

少年婁諒閱群書,四處求師。回到上饒後,攜弟婁謙在“理學舊第”後山建“芸閣”,以讀書、講學為事,常有遠道而來的拜訪者,請教各種問題,至於終日不忍離去。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婁諒68歲,王陽明18歲。這年的冬天,王陽明因送新婚的夫人諸氏從南昌歸浙江餘姚,舟至廣信,拜謁婁諒,並從之問學。婁諒授之以宋儒格物之學,謂“聖人必可學而至”,王陽明深契之,因此始慕聖學。黃宗羲《明儒學案》說“姚江之學,先生(婁諒)為發端也”。所謂“姚江之學”,即王陽明爾後所發展出的心學。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婁諒的兒子婁性、婁忱都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婁諒長子婁性,明成化年間中進士,曾任兵部郎中等職,後辭官到白鹿洞等書院主教。他們死後,婁家宅院被當時的皇帝御賜匾額“理學舊第”。

這裡不能不提到婁妃。婁妃是婁諒的長孫女,嫁給寧王朱宸濠為妻,是明代才女、詩人和書畫家。她少女時就以博學多才、善詩文、工書畫、通棋琴而聲名遠揚。婚後,因朱宸濠十分欽佩婁妃的天資和才識,在南昌百花洲為她建了杏花樓,供婁妃棋琴詩畫歌賦。在蘇州的唐伯虎主動向寧王請纓願做婁妃的老師。在唐伯虎的指導下,婁妃的詩書畫藝術達到了很高的造詣。一時間,南昌百花洲畔,文才薈萃,撫琴作畫,對弈吟詩,文風興盛。

但這些詩書風流都終結於朱宸濠的謀反。巧合的是,平定朱宸濠謀反的正是曾和婁諒思想深契的王陽明。婁妃在苦勸寧王無果之後,面對王陽明呼嘯而至的大軍,赴水而死,一代才女香消玉殞。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天官府

距“理學舊第”不遠,還有一處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明代老宅——位於水南街天官巷的“天官府”,這是明萬曆年間吏部尚書楊時喬的府邸。“天官”是對吏部尚書楊時喬的尊稱。

楊時喬,字宜遷,出生於信州區水南街灘頭村,兩歲喪父,四歲亡母,由祖父撫養長大,嘉靖四十四年(1565)考中進士。他是個有名的清官,為官“清正廉明,苞苴不入門”。

隆慶元年(1567)冬,楊時喬上奏摺陳述處理政務的關鍵,奏摺送上去,皇帝褒揚他並採納了他的建議,朝廷內外紛紛傳誦。萬曆三十一年(1603)冬,被召見擔任吏部左侍郎。楊時喬一上任就主管吏部事務。“時喬至即署部事。絕請謁,謝交遊,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門。”杜絕請託拜謁,謝絕交遊。住宿在辦公的地方,行賄者到不了他的門庭。在任期間,因吏部沒有尚書,又不設置右侍郎,皇帝授予楊時喬選拔、任用、考核官吏的權力,楊時喬一人獨自掌管吏部事務,選拔、考核很公平。直至楊時喬去世時(1609),箱中只有一件破舊的皮衣,同僚送給錢財來收殮他。他生前雖然行使的是吏部尚書的職權,但實際上一直只是一個吏部左侍郎,直至去世才“詔贈吏部尚書,諡端潔。”

楊時喬提倡的格物致知是要做實事,辦實務,而王陽明的心學,提倡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所以,楊時喬不喜王陽明、羅汝芳(江西人,王陽明的學生,是當時卓有聲名的大儒)的思想。據《明史》記載:“時喬受業永豐呂懷,最不喜王守仁之學,闢之甚力,尤惡羅汝芳。”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

上饒,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是一個依山臨水而居的山水城市。居北,是懷玉山支脈靈山,巍峨的山體成為這個城市堅實的依託;面南;則是玉山水和豐溪河匯成那滔滔不絕的信江。懷玉山的另一支脈從浙江至玉山經秦峰、朝陽延綿數百里給上饒城東留下了一道低矮的朱雀山樑。水南街,就此橫街枕山,面懷信江之水,水南街之名由此而來。

水南街不算寬闊,不算熱鬧,徜徉街邊,還可以發現不少老建築,這是一條有故事的老街,保留了很多上饒的記憶。在上饒的其他地方,絕少有像水南街一樣,在上饒歷史的記憶中,或是在上饒人的生活記憶裡,總有那麼一點兩點抹不去的留存。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信江書院

上饒城區信江南岸的一脈青山,蔚然而深秀,稱為南屏山。這脈南屏青山,東起東瓦窯村松樹山、阿里山,沿玉山水連綿逶迤至豐溪河畔。佇立在信江南岸南屏山北麓的信江書院,是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舊稱曲江書院,康熙五十一年擴建後易名鍾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更名紫陽書院,乾隆四十六年始稱信江書院。

到了清朝末年,彼時國家民族處於風雨飄搖中,書院改制也勢在必行,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信江書院改設廣信中學堂(今上饒市第一中學、上饒縣中學前身)。民國初,稱信江中學。後來,先後改為江西省立第十中學、第六中學。建國初,稱省立上饒中學校。後又嬗遞上饒中學分部、上饒初級中學、上饒縣中學、上饒師範學校校址。

因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都源於1902年在信江書院舊址上所辦的廣信中學堂,1955兩校才分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因此這兩所中學都被稱為百年老校,上饒縣中學更是1983年才從信江書院舊址隨著上饒縣城而遷走,所以這裡曾留下了很多上饒老人的青春記憶。除了這些中學的校友,20世紀80年代的師範生更是把信江書院變成了一個熱鬧的讀書地,當年蜿蜒的山上小路,亭閣中,操場上,到處都是刻苦攻讀的師範生。信江書院裡的書聲、書香是很多60後和70後一生不能忘卻的回憶。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理學舊第

走進勞動路一條陳舊、安寧的小巷,一幢老宅展示在眼前,這是婁家巷30號。青灰色的牆上有四個大字——“理學舊第”。這是明代著名理學家婁諒的故居。1422年,理學家、教育家婁諒就出生於此。

唐初,婁諒的先祖婁曜任上饒尉,婁曜子婁璜,擇址於州東40裡之坎石(沙溪毛昏村)置田築室。婁璜生子二,婁師德和婁師道。婁師德累官至御史臺中丞,為唐高宗、武則天的重臣。兩宋,婁氏出過7位進士。到了明代至婁諒,成為儒學大家。

少年婁諒閱群書,四處求師。回到上饒後,攜弟婁謙在“理學舊第”後山建“芸閣”,以讀書、講學為事,常有遠道而來的拜訪者,請教各種問題,至於終日不忍離去。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婁諒68歲,王陽明18歲。這年的冬天,王陽明因送新婚的夫人諸氏從南昌歸浙江餘姚,舟至廣信,拜謁婁諒,並從之問學。婁諒授之以宋儒格物之學,謂“聖人必可學而至”,王陽明深契之,因此始慕聖學。黃宗羲《明儒學案》說“姚江之學,先生(婁諒)為發端也”。所謂“姚江之學”,即王陽明爾後所發展出的心學。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婁諒的兒子婁性、婁忱都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婁諒長子婁性,明成化年間中進士,曾任兵部郎中等職,後辭官到白鹿洞等書院主教。他們死後,婁家宅院被當時的皇帝御賜匾額“理學舊第”。

這裡不能不提到婁妃。婁妃是婁諒的長孫女,嫁給寧王朱宸濠為妻,是明代才女、詩人和書畫家。她少女時就以博學多才、善詩文、工書畫、通棋琴而聲名遠揚。婚後,因朱宸濠十分欽佩婁妃的天資和才識,在南昌百花洲為她建了杏花樓,供婁妃棋琴詩畫歌賦。在蘇州的唐伯虎主動向寧王請纓願做婁妃的老師。在唐伯虎的指導下,婁妃的詩書畫藝術達到了很高的造詣。一時間,南昌百花洲畔,文才薈萃,撫琴作畫,對弈吟詩,文風興盛。

但這些詩書風流都終結於朱宸濠的謀反。巧合的是,平定朱宸濠謀反的正是曾和婁諒思想深契的王陽明。婁妃在苦勸寧王無果之後,面對王陽明呼嘯而至的大軍,赴水而死,一代才女香消玉殞。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天官府

距“理學舊第”不遠,還有一處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明代老宅——位於水南街天官巷的“天官府”,這是明萬曆年間吏部尚書楊時喬的府邸。“天官”是對吏部尚書楊時喬的尊稱。

楊時喬,字宜遷,出生於信州區水南街灘頭村,兩歲喪父,四歲亡母,由祖父撫養長大,嘉靖四十四年(1565)考中進士。他是個有名的清官,為官“清正廉明,苞苴不入門”。

隆慶元年(1567)冬,楊時喬上奏摺陳述處理政務的關鍵,奏摺送上去,皇帝褒揚他並採納了他的建議,朝廷內外紛紛傳誦。萬曆三十一年(1603)冬,被召見擔任吏部左侍郎。楊時喬一上任就主管吏部事務。“時喬至即署部事。絕請謁,謝交遊,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門。”杜絕請託拜謁,謝絕交遊。住宿在辦公的地方,行賄者到不了他的門庭。在任期間,因吏部沒有尚書,又不設置右侍郎,皇帝授予楊時喬選拔、任用、考核官吏的權力,楊時喬一人獨自掌管吏部事務,選拔、考核很公平。直至楊時喬去世時(1609),箱中只有一件破舊的皮衣,同僚送給錢財來收殮他。他生前雖然行使的是吏部尚書的職權,但實際上一直只是一個吏部左侍郎,直至去世才“詔贈吏部尚書,諡端潔。”

楊時喬提倡的格物致知是要做實事,辦實務,而王陽明的心學,提倡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所以,楊時喬不喜王陽明、羅汝芳(江西人,王陽明的學生,是當時卓有聲名的大儒)的思想。據《明史》記載:“時喬受業永豐呂懷,最不喜王守仁之學,闢之甚力,尤惡羅汝芳。”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

上饒,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是一個依山臨水而居的山水城市。居北,是懷玉山支脈靈山,巍峨的山體成為這個城市堅實的依託;面南;則是玉山水和豐溪河匯成那滔滔不絕的信江。懷玉山的另一支脈從浙江至玉山經秦峰、朝陽延綿數百里給上饒城東留下了一道低矮的朱雀山樑。水南街,就此橫街枕山,面懷信江之水,水南街之名由此而來。

水南街不算寬闊,不算熱鬧,徜徉街邊,還可以發現不少老建築,這是一條有故事的老街,保留了很多上饒的記憶。在上饒的其他地方,絕少有像水南街一樣,在上饒歷史的記憶中,或是在上饒人的生活記憶裡,總有那麼一點兩點抹不去的留存。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信江書院

上饒城區信江南岸的一脈青山,蔚然而深秀,稱為南屏山。這脈南屏青山,東起東瓦窯村松樹山、阿里山,沿玉山水連綿逶迤至豐溪河畔。佇立在信江南岸南屏山北麓的信江書院,是江西四大古書院之一,創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舊稱曲江書院,康熙五十一年擴建後易名鍾靈講院,乾隆八年(1743)更名紫陽書院,乾隆四十六年始稱信江書院。

到了清朝末年,彼時國家民族處於風雨飄搖中,書院改制也勢在必行,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信江書院改設廣信中學堂(今上饒市第一中學、上饒縣中學前身)。民國初,稱信江中學。後來,先後改為江西省立第十中學、第六中學。建國初,稱省立上饒中學校。後又嬗遞上饒中學分部、上饒初級中學、上饒縣中學、上饒師範學校校址。

因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都源於1902年在信江書院舊址上所辦的廣信中學堂,1955兩校才分為上饒一中和上饒縣中學,因此這兩所中學都被稱為百年老校,上饒縣中學更是1983年才從信江書院舊址隨著上饒縣城而遷走,所以這裡曾留下了很多上饒老人的青春記憶。除了這些中學的校友,20世紀80年代的師範生更是把信江書院變成了一個熱鬧的讀書地,當年蜿蜒的山上小路,亭閣中,操場上,到處都是刻苦攻讀的師範生。信江書院裡的書聲、書香是很多60後和70後一生不能忘卻的回憶。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理學舊第

走進勞動路一條陳舊、安寧的小巷,一幢老宅展示在眼前,這是婁家巷30號。青灰色的牆上有四個大字——“理學舊第”。這是明代著名理學家婁諒的故居。1422年,理學家、教育家婁諒就出生於此。

唐初,婁諒的先祖婁曜任上饒尉,婁曜子婁璜,擇址於州東40裡之坎石(沙溪毛昏村)置田築室。婁璜生子二,婁師德和婁師道。婁師德累官至御史臺中丞,為唐高宗、武則天的重臣。兩宋,婁氏出過7位進士。到了明代至婁諒,成為儒學大家。

少年婁諒閱群書,四處求師。回到上饒後,攜弟婁謙在“理學舊第”後山建“芸閣”,以讀書、講學為事,常有遠道而來的拜訪者,請教各種問題,至於終日不忍離去。

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婁諒68歲,王陽明18歲。這年的冬天,王陽明因送新婚的夫人諸氏從南昌歸浙江餘姚,舟至廣信,拜謁婁諒,並從之問學。婁諒授之以宋儒格物之學,謂“聖人必可學而至”,王陽明深契之,因此始慕聖學。黃宗羲《明儒學案》說“姚江之學,先生(婁諒)為發端也”。所謂“姚江之學”,即王陽明爾後所發展出的心學。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婁諒的兒子婁性、婁忱都是明代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婁諒長子婁性,明成化年間中進士,曾任兵部郎中等職,後辭官到白鹿洞等書院主教。他們死後,婁家宅院被當時的皇帝御賜匾額“理學舊第”。

這裡不能不提到婁妃。婁妃是婁諒的長孫女,嫁給寧王朱宸濠為妻,是明代才女、詩人和書畫家。她少女時就以博學多才、善詩文、工書畫、通棋琴而聲名遠揚。婚後,因朱宸濠十分欽佩婁妃的天資和才識,在南昌百花洲為她建了杏花樓,供婁妃棋琴詩畫歌賦。在蘇州的唐伯虎主動向寧王請纓願做婁妃的老師。在唐伯虎的指導下,婁妃的詩書畫藝術達到了很高的造詣。一時間,南昌百花洲畔,文才薈萃,撫琴作畫,對弈吟詩,文風興盛。

但這些詩書風流都終結於朱宸濠的謀反。巧合的是,平定朱宸濠謀反的正是曾和婁諒思想深契的王陽明。婁妃在苦勸寧王無果之後,面對王陽明呼嘯而至的大軍,赴水而死,一代才女香消玉殞。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天官府

距“理學舊第”不遠,還有一處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明代老宅——位於水南街天官巷的“天官府”,這是明萬曆年間吏部尚書楊時喬的府邸。“天官”是對吏部尚書楊時喬的尊稱。

楊時喬,字宜遷,出生於信州區水南街灘頭村,兩歲喪父,四歲亡母,由祖父撫養長大,嘉靖四十四年(1565)考中進士。他是個有名的清官,為官“清正廉明,苞苴不入門”。

隆慶元年(1567)冬,楊時喬上奏摺陳述處理政務的關鍵,奏摺送上去,皇帝褒揚他並採納了他的建議,朝廷內外紛紛傳誦。萬曆三十一年(1603)冬,被召見擔任吏部左侍郎。楊時喬一上任就主管吏部事務。“時喬至即署部事。絕請謁,謝交遊,止宿公署,苞苴不及門。”杜絕請託拜謁,謝絕交遊。住宿在辦公的地方,行賄者到不了他的門庭。在任期間,因吏部沒有尚書,又不設置右侍郎,皇帝授予楊時喬選拔、任用、考核官吏的權力,楊時喬一人獨自掌管吏部事務,選拔、考核很公平。直至楊時喬去世時(1609),箱中只有一件破舊的皮衣,同僚送給錢財來收殮他。他生前雖然行使的是吏部尚書的職權,但實際上一直只是一個吏部左侍郎,直至去世才“詔贈吏部尚書,諡端潔。”

楊時喬提倡的格物致知是要做實事,辦實務,而王陽明的心學,提倡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所以,楊時喬不喜王陽明、羅汝芳(江西人,王陽明的學生,是當時卓有聲名的大儒)的思想。據《明史》記載:“時喬受業永豐呂懷,最不喜王守仁之學,闢之甚力,尤惡羅汝芳。”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上饒由你品」看水南街的前世今生

厚重古老的上饒水南街,在日月輪迴中昇華變遷。眾多的學校、新建的文化街、讀書吧彰顯了老街的文氣,延續了老街的文脈。


作者簡介:蔡呈貴,《信州年鑑》編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