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沒有立時滅亡?有二人退白起敗秦軍'

"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舉國一心,唯務耕戰,實力一步步增長,逐漸取得了收河西,佔巴蜀,拔宜陽,置三川,得黔中,佔漢中,下鄢郢等等一系列了不得的成就。到戰國中後期,隨著魏國、楚國、齊國等老牌強國的衰弱,秦國已經漸漸形成了一家獨大,威壓六國的態勢。秦國之所以沒有能夠一鼓東出,攻滅六國統一天下,主要是因為有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異軍突起,迅速崛起的趙國橫亙在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上。

"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舉國一心,唯務耕戰,實力一步步增長,逐漸取得了收河西,佔巴蜀,拔宜陽,置三川,得黔中,佔漢中,下鄢郢等等一系列了不得的成就。到戰國中後期,隨著魏國、楚國、齊國等老牌強國的衰弱,秦國已經漸漸形成了一家獨大,威壓六國的態勢。秦國之所以沒有能夠一鼓東出,攻滅六國統一天下,主要是因為有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異軍突起,迅速崛起的趙國橫亙在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上。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沒有立時滅亡?有二人退白起敗秦軍

秦國想要東出必要攻伐趙國,趙國想要自保必要抵抗秦國,兩國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齟齬許久之後,終於在公元前262年,因為趙國接受韓國飛地上黨郡而爆發了。被竊取勝利果實的秦國,盛怒之下大舉攻趙,趙將廉頗率趙軍抵抗,雙方展開對峙,曠日持久的長平鏖兵拉開大幕。公元前260年,國力漸漸不支的趙國,不得不改變戰略,以趙括代替廉頗,放棄對峙,主動出擊。時年七月,趙括率援軍抵達長平,立即展開與秦軍的決戰,結果被秦將白起切斷歸路,隨後大軍合圍。趙軍被困斷糧46日,在多次突圍無果,主將趙括戰死的情況下,無奈投降,後除少數孩童外皆被坑殺。

長平之戰,趙國數代累積的軍資糧草,戰馬軍械,以及最為精銳的“胡刀騎士”損失殆盡,十六歲以上的青壯也大都亡於長平,舉國空虛,臣民憂懼,上下惶恐不安,“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若秦軍再犯,趙國必有存亡之危。更為可怕的是,秦國戰神武安君白起,已然發現了這個轉瞬即逝的戰機,派王齕率軍攻佔趙國皮牢(地名),司馬梗率軍奪取太原,而自己親率主力直下邯鄲,打算一舉滅趙。在趙國最為危險的時候,出現了兩個人,一個策士,一位公子,成功挽救了趙國。

"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舉國一心,唯務耕戰,實力一步步增長,逐漸取得了收河西,佔巴蜀,拔宜陽,置三川,得黔中,佔漢中,下鄢郢等等一系列了不得的成就。到戰國中後期,隨著魏國、楚國、齊國等老牌強國的衰弱,秦國已經漸漸形成了一家獨大,威壓六國的態勢。秦國之所以沒有能夠一鼓東出,攻滅六國統一天下,主要是因為有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異軍突起,迅速崛起的趙國橫亙在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上。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沒有立時滅亡?有二人退白起敗秦軍

秦國想要東出必要攻伐趙國,趙國想要自保必要抵抗秦國,兩國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齟齬許久之後,終於在公元前262年,因為趙國接受韓國飛地上黨郡而爆發了。被竊取勝利果實的秦國,盛怒之下大舉攻趙,趙將廉頗率趙軍抵抗,雙方展開對峙,曠日持久的長平鏖兵拉開大幕。公元前260年,國力漸漸不支的趙國,不得不改變戰略,以趙括代替廉頗,放棄對峙,主動出擊。時年七月,趙括率援軍抵達長平,立即展開與秦軍的決戰,結果被秦將白起切斷歸路,隨後大軍合圍。趙軍被困斷糧46日,在多次突圍無果,主將趙括戰死的情況下,無奈投降,後除少數孩童外皆被坑殺。

長平之戰,趙國數代累積的軍資糧草,戰馬軍械,以及最為精銳的“胡刀騎士”損失殆盡,十六歲以上的青壯也大都亡於長平,舉國空虛,臣民憂懼,上下惶恐不安,“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若秦軍再犯,趙國必有存亡之危。更為可怕的是,秦國戰神武安君白起,已然發現了這個轉瞬即逝的戰機,派王齕率軍攻佔趙國皮牢(地名),司馬梗率軍奪取太原,而自己親率主力直下邯鄲,打算一舉滅趙。在趙國最為危險的時候,出現了兩個人,一個策士,一位公子,成功挽救了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沒有立時滅亡?有二人退白起敗秦軍

第一位是解趙國燃眉之急的蘇代,他在長平之戰後,以趙國使臣的身份入秦遊說,力求秦國退兵存趙。蘇代入秦以後,沒有去找秦王,卻去了秦國丞相應侯范雎的家中,蠱惑范雎。他告訴范雎,若白起再次攻趙,趙國必定難逃滅亡的命運,屆時再也沒有其他諸侯是秦國的對手,秦國必然由此成就帝業,到時候穰侯魏冉舉薦的白起,必定功高無兩,地位必定在范雎之上。就是這樣簡單直接的離間之言,卻剛好擊中范雎的軟肋,字字誅心,成功說服了范雎,讓其勸秦王放棄滅趙的戰機,接受韓、趙割地議和的請求,主動撤兵,使趙國暫時得以保全,取得至關重要的喘息之機。

第二位就是就是在邯鄲之戰中打敗秦軍,聯合三國之兵,殺傷秦軍三十萬,收復失地三郡數十城的平原君趙勝了。在秦昭襄王發現趙國並非真心議和,也並無割城以求和的誠意,不顧武安君白起勸阻,執意再次發兵滅趙,這就是著名的邯鄲之戰。公元前259年,秦將王陵率秦軍二十萬攻趙邯鄲,趙將廉頗奉命抵抗,平原君趙勝散家財於士卒,編妻妾入行伍,鼓勵軍民共赴國難,成功抵抗秦軍,殺傷秦軍五校(每"校"8000-10000人)。見秦軍仍無退兵之意,平原君開始聯絡諸侯合縱抗秦,說服魏國信陵君擊殺大將晉鄙,率十萬魏軍來源,又同門客毛遂一到,說服楚國發兵十萬援趙,終於在邯鄲城下大敗秦軍,打贏了邯鄲保衛戰。

"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舉國一心,唯務耕戰,實力一步步增長,逐漸取得了收河西,佔巴蜀,拔宜陽,置三川,得黔中,佔漢中,下鄢郢等等一系列了不得的成就。到戰國中後期,隨著魏國、楚國、齊國等老牌強國的衰弱,秦國已經漸漸形成了一家獨大,威壓六國的態勢。秦國之所以沒有能夠一鼓東出,攻滅六國統一天下,主要是因為有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異軍突起,迅速崛起的趙國橫亙在秦國東出的必經之路上。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沒有立時滅亡?有二人退白起敗秦軍

秦國想要東出必要攻伐趙國,趙國想要自保必要抵抗秦國,兩國之間無法調和的矛盾,齟齬許久之後,終於在公元前262年,因為趙國接受韓國飛地上黨郡而爆發了。被竊取勝利果實的秦國,盛怒之下大舉攻趙,趙將廉頗率趙軍抵抗,雙方展開對峙,曠日持久的長平鏖兵拉開大幕。公元前260年,國力漸漸不支的趙國,不得不改變戰略,以趙括代替廉頗,放棄對峙,主動出擊。時年七月,趙括率援軍抵達長平,立即展開與秦軍的決戰,結果被秦將白起切斷歸路,隨後大軍合圍。趙軍被困斷糧46日,在多次突圍無果,主將趙括戰死的情況下,無奈投降,後除少數孩童外皆被坑殺。

長平之戰,趙國數代累積的軍資糧草,戰馬軍械,以及最為精銳的“胡刀騎士”損失殆盡,十六歲以上的青壯也大都亡於長平,舉國空虛,臣民憂懼,上下惶恐不安,“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若秦軍再犯,趙國必有存亡之危。更為可怕的是,秦國戰神武安君白起,已然發現了這個轉瞬即逝的戰機,派王齕率軍攻佔趙國皮牢(地名),司馬梗率軍奪取太原,而自己親率主力直下邯鄲,打算一舉滅趙。在趙國最為危險的時候,出現了兩個人,一個策士,一位公子,成功挽救了趙國。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沒有立時滅亡?有二人退白起敗秦軍

第一位是解趙國燃眉之急的蘇代,他在長平之戰後,以趙國使臣的身份入秦遊說,力求秦國退兵存趙。蘇代入秦以後,沒有去找秦王,卻去了秦國丞相應侯范雎的家中,蠱惑范雎。他告訴范雎,若白起再次攻趙,趙國必定難逃滅亡的命運,屆時再也沒有其他諸侯是秦國的對手,秦國必然由此成就帝業,到時候穰侯魏冉舉薦的白起,必定功高無兩,地位必定在范雎之上。就是這樣簡單直接的離間之言,卻剛好擊中范雎的軟肋,字字誅心,成功說服了范雎,讓其勸秦王放棄滅趙的戰機,接受韓、趙割地議和的請求,主動撤兵,使趙國暫時得以保全,取得至關重要的喘息之機。

第二位就是就是在邯鄲之戰中打敗秦軍,聯合三國之兵,殺傷秦軍三十萬,收復失地三郡數十城的平原君趙勝了。在秦昭襄王發現趙國並非真心議和,也並無割城以求和的誠意,不顧武安君白起勸阻,執意再次發兵滅趙,這就是著名的邯鄲之戰。公元前259年,秦將王陵率秦軍二十萬攻趙邯鄲,趙將廉頗奉命抵抗,平原君趙勝散家財於士卒,編妻妾入行伍,鼓勵軍民共赴國難,成功抵抗秦軍,殺傷秦軍五校(每"校"8000-10000人)。見秦軍仍無退兵之意,平原君開始聯絡諸侯合縱抗秦,說服魏國信陵君擊殺大將晉鄙,率十萬魏軍來源,又同門客毛遂一到,說服楚國發兵十萬援趙,終於在邯鄲城下大敗秦軍,打贏了邯鄲保衛戰。

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沒有立時滅亡?有二人退白起敗秦軍

在趙國最為危險的時候,蘇代以寥寥數語即勸退數十萬虎狼秦軍,保住了風雨飄搖的趙國社稷。在趙國面臨真正的考驗的時候,平原君趙勝一改長平之戰前“利令智昏”的形象,以近乎無私的奉獻精神,近乎決絕的抵抗決心和近乎完美的邦交策略,使趙國在正面擊敗了秦軍,為趙國延命數十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