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

文|飛魚說史

戰國時期,華夏大地上的迷霧總是會讓人看不清楚時局。

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也時而結好,時而破裂,如果非要用一句話形容,那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就是對此最完美的詮釋。

諸侯國之間時而合縱,時而連橫,也就是眼前的利益發生了變化,但不可置否的是,連橫也好,合縱也罷,主導諸侯關係的是秦國的對外政策。

秦國對山東六國虎視眈眈的時候,它們會暫時抱團,以抗強秦,但如果秦國對周邊鄰國放了友好相處的煙霧彈時,這些諸侯又會爭先恐後的結好秦國,范雎的遠交近攻就是最好的證明。

"

文|飛魚說史

戰國時期,華夏大地上的迷霧總是會讓人看不清楚時局。

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也時而結好,時而破裂,如果非要用一句話形容,那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就是對此最完美的詮釋。

諸侯國之間時而合縱,時而連橫,也就是眼前的利益發生了變化,但不可置否的是,連橫也好,合縱也罷,主導諸侯關係的是秦國的對外政策。

秦國對山東六國虎視眈眈的時候,它們會暫時抱團,以抗強秦,但如果秦國對周邊鄰國放了友好相處的煙霧彈時,這些諸侯又會爭先恐後的結好秦國,范雎的遠交近攻就是最好的證明。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統一華夏的慾望已經張貼在了臉上,唯一還能阻擋秦國腳步的是趙國,為了實現秦國幾代君主的夙願,秦趙之間爆發了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決戰,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來說,不只是一次機會,還是一場危局,可以說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聯合起來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長平之戰不僅僅只是秦趙之間的一場戰爭,它還決定了戰國時局,趙國勝則六國存,秦國勝則六國滅,既然關乎六國存亡,那麼當趙軍被圍時,其餘諸侯為何無人來救?

引發秦趙決戰的韓國嗑起了瓜子。

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是韓國的上黨郡,本來這塊地已經成為了秦國嘴邊的肥肉,但是韓國郡守馮亭卻把這塊地送給了趙國,秦國辛辛苦苦又是佔領太行山的孔道,又是攻打韓國野王,勞民傷財不說,卻讓趙國撿了一個便宜。

秦國能不生氣嘛,這就好比自己種了一個大西瓜,等到成熟的時候,卻被別人摘去吃了,擱誰誰都不爽,既然不爽那就要教訓趙國,秦趙之間長平之戰就這樣爆發了。

"

文|飛魚說史

戰國時期,華夏大地上的迷霧總是會讓人看不清楚時局。

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也時而結好,時而破裂,如果非要用一句話形容,那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就是對此最完美的詮釋。

諸侯國之間時而合縱,時而連橫,也就是眼前的利益發生了變化,但不可置否的是,連橫也好,合縱也罷,主導諸侯關係的是秦國的對外政策。

秦國對山東六國虎視眈眈的時候,它們會暫時抱團,以抗強秦,但如果秦國對周邊鄰國放了友好相處的煙霧彈時,這些諸侯又會爭先恐後的結好秦國,范雎的遠交近攻就是最好的證明。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統一華夏的慾望已經張貼在了臉上,唯一還能阻擋秦國腳步的是趙國,為了實現秦國幾代君主的夙願,秦趙之間爆發了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決戰,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來說,不只是一次機會,還是一場危局,可以說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聯合起來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長平之戰不僅僅只是秦趙之間的一場戰爭,它還決定了戰國時局,趙國勝則六國存,秦國勝則六國滅,既然關乎六國存亡,那麼當趙軍被圍時,其餘諸侯為何無人來救?

引發秦趙決戰的韓國嗑起了瓜子。

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是韓國的上黨郡,本來這塊地已經成為了秦國嘴邊的肥肉,但是韓國郡守馮亭卻把這塊地送給了趙國,秦國辛辛苦苦又是佔領太行山的孔道,又是攻打韓國野王,勞民傷財不說,卻讓趙國撿了一個便宜。

秦國能不生氣嘛,這就好比自己種了一個大西瓜,等到成熟的時候,卻被別人摘去吃了,擱誰誰都不爽,既然不爽那就要教訓趙國,秦趙之間長平之戰就這樣爆發了。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按理來說,韓國這時候應該出兵幫助趙國一把,畢竟三晉同源,畢竟是因為自己家的土地打起來的,最起碼要有個態度啊,但是韓國卻一點要救援趙國的意思都沒有。

看著秦趙之間的決戰,韓國就好似看電影一般,嗑著瓜子,不聞不問,偶爾蹦出一句,你們該打打,我就看看不說話,韓國不出兵援趙可能僅僅是因為被秦國打怕了,覺得事不關己自當高高掛起。

楚國被秦國一句話嚇跑了。

聽聞趙軍40餘萬被困長平的時候,楚國有那麼一陣衝動,要去支援趙國,以雪被秦國打壓欺凌的恥辱,但這也只是一陣衝動,因為這短暫的衝動,隨即就被秦國的一句話澆滅了。

這句話說的是,你來救趙國那我就退兵打你,你要是不救,那我繼續打趙國(《戰國策》: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

"

文|飛魚說史

戰國時期,華夏大地上的迷霧總是會讓人看不清楚時局。

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也時而結好,時而破裂,如果非要用一句話形容,那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就是對此最完美的詮釋。

諸侯國之間時而合縱,時而連橫,也就是眼前的利益發生了變化,但不可置否的是,連橫也好,合縱也罷,主導諸侯關係的是秦國的對外政策。

秦國對山東六國虎視眈眈的時候,它們會暫時抱團,以抗強秦,但如果秦國對周邊鄰國放了友好相處的煙霧彈時,這些諸侯又會爭先恐後的結好秦國,范雎的遠交近攻就是最好的證明。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統一華夏的慾望已經張貼在了臉上,唯一還能阻擋秦國腳步的是趙國,為了實現秦國幾代君主的夙願,秦趙之間爆發了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決戰,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來說,不只是一次機會,還是一場危局,可以說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聯合起來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長平之戰不僅僅只是秦趙之間的一場戰爭,它還決定了戰國時局,趙國勝則六國存,秦國勝則六國滅,既然關乎六國存亡,那麼當趙軍被圍時,其餘諸侯為何無人來救?

引發秦趙決戰的韓國嗑起了瓜子。

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是韓國的上黨郡,本來這塊地已經成為了秦國嘴邊的肥肉,但是韓國郡守馮亭卻把這塊地送給了趙國,秦國辛辛苦苦又是佔領太行山的孔道,又是攻打韓國野王,勞民傷財不說,卻讓趙國撿了一個便宜。

秦國能不生氣嘛,這就好比自己種了一個大西瓜,等到成熟的時候,卻被別人摘去吃了,擱誰誰都不爽,既然不爽那就要教訓趙國,秦趙之間長平之戰就這樣爆發了。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按理來說,韓國這時候應該出兵幫助趙國一把,畢竟三晉同源,畢竟是因為自己家的土地打起來的,最起碼要有個態度啊,但是韓國卻一點要救援趙國的意思都沒有。

看著秦趙之間的決戰,韓國就好似看電影一般,嗑著瓜子,不聞不問,偶爾蹦出一句,你們該打打,我就看看不說話,韓國不出兵援趙可能僅僅是因為被秦國打怕了,覺得事不關己自當高高掛起。

楚國被秦國一句話嚇跑了。

聽聞趙軍40餘萬被困長平的時候,楚國有那麼一陣衝動,要去支援趙國,以雪被秦國打壓欺凌的恥辱,但這也只是一陣衝動,因為這短暫的衝動,隨即就被秦國的一句話澆滅了。

這句話說的是,你來救趙國那我就退兵打你,你要是不救,那我繼續打趙國(《戰國策》: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其實楚國不救趙國還有另外一層原因,那就是楚國現在的政府是親秦派,公元前264年,楚頃襄王死,其子楚考烈王繼位,春申君黃歇為令尹,這兩人早些年都在秦國當人質,並且春申君極其擅長禍水東引,現在秦國不攻打楚國了,這是這兩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楚考烈王為了表示和秦國友好關係,剛繼位就割讓了一塊地送給秦國,好不容易用土地換來的和平,楚國當然也不會救趙國。

齊國堅持和平獨處政策50餘年。

我們接著把目光轉移到當時富裕的齊國身上,趙國最希望就是得到齊國的支撐,《戰國策·齊策》中記載:趙無以食,請粟於齊,齊國借給趙國了嗎,當然沒有,史料記載:齊不聽。

趙國的四十餘萬大軍被困長平,邯鄲送往長平的糧食也都被秦軍搶了去,這些人臨死的時候,都想吃一頓飽飯,但是隻是幻想,趙國沒有支援撕不開秦國的包圍,齊國又不借糧食,這些人的命早已被安排好了,包括趙括在內,都只有死。

"

文|飛魚說史

戰國時期,華夏大地上的迷霧總是會讓人看不清楚時局。

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也時而結好,時而破裂,如果非要用一句話形容,那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就是對此最完美的詮釋。

諸侯國之間時而合縱,時而連橫,也就是眼前的利益發生了變化,但不可置否的是,連橫也好,合縱也罷,主導諸侯關係的是秦國的對外政策。

秦國對山東六國虎視眈眈的時候,它們會暫時抱團,以抗強秦,但如果秦國對周邊鄰國放了友好相處的煙霧彈時,這些諸侯又會爭先恐後的結好秦國,范雎的遠交近攻就是最好的證明。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統一華夏的慾望已經張貼在了臉上,唯一還能阻擋秦國腳步的是趙國,為了實現秦國幾代君主的夙願,秦趙之間爆發了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決戰,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來說,不只是一次機會,還是一場危局,可以說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聯合起來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長平之戰不僅僅只是秦趙之間的一場戰爭,它還決定了戰國時局,趙國勝則六國存,秦國勝則六國滅,既然關乎六國存亡,那麼當趙軍被圍時,其餘諸侯為何無人來救?

引發秦趙決戰的韓國嗑起了瓜子。

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是韓國的上黨郡,本來這塊地已經成為了秦國嘴邊的肥肉,但是韓國郡守馮亭卻把這塊地送給了趙國,秦國辛辛苦苦又是佔領太行山的孔道,又是攻打韓國野王,勞民傷財不說,卻讓趙國撿了一個便宜。

秦國能不生氣嘛,這就好比自己種了一個大西瓜,等到成熟的時候,卻被別人摘去吃了,擱誰誰都不爽,既然不爽那就要教訓趙國,秦趙之間長平之戰就這樣爆發了。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按理來說,韓國這時候應該出兵幫助趙國一把,畢竟三晉同源,畢竟是因為自己家的土地打起來的,最起碼要有個態度啊,但是韓國卻一點要救援趙國的意思都沒有。

看著秦趙之間的決戰,韓國就好似看電影一般,嗑著瓜子,不聞不問,偶爾蹦出一句,你們該打打,我就看看不說話,韓國不出兵援趙可能僅僅是因為被秦國打怕了,覺得事不關己自當高高掛起。

楚國被秦國一句話嚇跑了。

聽聞趙軍40餘萬被困長平的時候,楚國有那麼一陣衝動,要去支援趙國,以雪被秦國打壓欺凌的恥辱,但這也只是一陣衝動,因為這短暫的衝動,隨即就被秦國的一句話澆滅了。

這句話說的是,你來救趙國那我就退兵打你,你要是不救,那我繼續打趙國(《戰國策》: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其實楚國不救趙國還有另外一層原因,那就是楚國現在的政府是親秦派,公元前264年,楚頃襄王死,其子楚考烈王繼位,春申君黃歇為令尹,這兩人早些年都在秦國當人質,並且春申君極其擅長禍水東引,現在秦國不攻打楚國了,這是這兩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楚考烈王為了表示和秦國友好關係,剛繼位就割讓了一塊地送給秦國,好不容易用土地換來的和平,楚國當然也不會救趙國。

齊國堅持和平獨處政策50餘年。

我們接著把目光轉移到當時富裕的齊國身上,趙國最希望就是得到齊國的支撐,《戰國策·齊策》中記載:趙無以食,請粟於齊,齊國借給趙國了嗎,當然沒有,史料記載:齊不聽。

趙國的四十餘萬大軍被困長平,邯鄲送往長平的糧食也都被秦軍搶了去,這些人臨死的時候,都想吃一頓飽飯,但是隻是幻想,趙國沒有支援撕不開秦國的包圍,齊國又不借糧食,這些人的命早已被安排好了,包括趙括在內,都只有死。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那麼齊國為什麼不肯幫助趙國呢,這是因為范雎遠交進攻的威力,齊國長期被秦國的糖衣炮彈洗禮著,在被秦始皇滅國之前的近半個世紀從來沒和秦國打過仗,也拒絕參加各類合縱抗秦的活動,齊國的最後一任齊王還和嬴政結拜成為了兄弟,但結果卻被嬴政趕出了齊都,當然這是後話了。

這時候的齊國沒有明白人嗎,當然不是,有個謀士就給齊王講了脣亡齒寒的故事,但是齊王只是搖著頭說了兩個字”不借“,自此齊國也不會救援趙國了。

魏國想做實際上並不會存在的漁翁。

我們接著說三晉同源的魏國,看著周圍人都不救,按理來說魏國不能袖手旁觀了吧,趁著這機會怎麼著也該從秦國那裡撈點便宜才行啊,但令人失望了。

因為魏國群臣商議的結果是:秦伐趙,與魏便,這句話啥意思呢,就是秦國攻打趙國,可是對魏國有好處的,還是等到戰爭的結果出來再說比較好,假如秦國打贏了,我們就繼續叫秦國大哥,假如趙國嬴了,我們就給秦國一腳(原文記載為:秦國不勝趙則乘勝而擊之,勝趙則服焉)。

"

文|飛魚說史

戰國時期,華夏大地上的迷霧總是會讓人看不清楚時局。

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也時而結好,時而破裂,如果非要用一句話形容,那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就是對此最完美的詮釋。

諸侯國之間時而合縱,時而連橫,也就是眼前的利益發生了變化,但不可置否的是,連橫也好,合縱也罷,主導諸侯關係的是秦國的對外政策。

秦國對山東六國虎視眈眈的時候,它們會暫時抱團,以抗強秦,但如果秦國對周邊鄰國放了友好相處的煙霧彈時,這些諸侯又會爭先恐後的結好秦國,范雎的遠交近攻就是最好的證明。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統一華夏的慾望已經張貼在了臉上,唯一還能阻擋秦國腳步的是趙國,為了實現秦國幾代君主的夙願,秦趙之間爆發了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決戰,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來說,不只是一次機會,還是一場危局,可以說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聯合起來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長平之戰不僅僅只是秦趙之間的一場戰爭,它還決定了戰國時局,趙國勝則六國存,秦國勝則六國滅,既然關乎六國存亡,那麼當趙軍被圍時,其餘諸侯為何無人來救?

引發秦趙決戰的韓國嗑起了瓜子。

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是韓國的上黨郡,本來這塊地已經成為了秦國嘴邊的肥肉,但是韓國郡守馮亭卻把這塊地送給了趙國,秦國辛辛苦苦又是佔領太行山的孔道,又是攻打韓國野王,勞民傷財不說,卻讓趙國撿了一個便宜。

秦國能不生氣嘛,這就好比自己種了一個大西瓜,等到成熟的時候,卻被別人摘去吃了,擱誰誰都不爽,既然不爽那就要教訓趙國,秦趙之間長平之戰就這樣爆發了。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按理來說,韓國這時候應該出兵幫助趙國一把,畢竟三晉同源,畢竟是因為自己家的土地打起來的,最起碼要有個態度啊,但是韓國卻一點要救援趙國的意思都沒有。

看著秦趙之間的決戰,韓國就好似看電影一般,嗑著瓜子,不聞不問,偶爾蹦出一句,你們該打打,我就看看不說話,韓國不出兵援趙可能僅僅是因為被秦國打怕了,覺得事不關己自當高高掛起。

楚國被秦國一句話嚇跑了。

聽聞趙軍40餘萬被困長平的時候,楚國有那麼一陣衝動,要去支援趙國,以雪被秦國打壓欺凌的恥辱,但這也只是一陣衝動,因為這短暫的衝動,隨即就被秦國的一句話澆滅了。

這句話說的是,你來救趙國那我就退兵打你,你要是不救,那我繼續打趙國(《戰國策》: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其實楚國不救趙國還有另外一層原因,那就是楚國現在的政府是親秦派,公元前264年,楚頃襄王死,其子楚考烈王繼位,春申君黃歇為令尹,這兩人早些年都在秦國當人質,並且春申君極其擅長禍水東引,現在秦國不攻打楚國了,這是這兩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楚考烈王為了表示和秦國友好關係,剛繼位就割讓了一塊地送給秦國,好不容易用土地換來的和平,楚國當然也不會救趙國。

齊國堅持和平獨處政策50餘年。

我們接著把目光轉移到當時富裕的齊國身上,趙國最希望就是得到齊國的支撐,《戰國策·齊策》中記載:趙無以食,請粟於齊,齊國借給趙國了嗎,當然沒有,史料記載:齊不聽。

趙國的四十餘萬大軍被困長平,邯鄲送往長平的糧食也都被秦軍搶了去,這些人臨死的時候,都想吃一頓飽飯,但是隻是幻想,趙國沒有支援撕不開秦國的包圍,齊國又不借糧食,這些人的命早已被安排好了,包括趙括在內,都只有死。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那麼齊國為什麼不肯幫助趙國呢,這是因為范雎遠交進攻的威力,齊國長期被秦國的糖衣炮彈洗禮著,在被秦始皇滅國之前的近半個世紀從來沒和秦國打過仗,也拒絕參加各類合縱抗秦的活動,齊國的最後一任齊王還和嬴政結拜成為了兄弟,但結果卻被嬴政趕出了齊都,當然這是後話了。

這時候的齊國沒有明白人嗎,當然不是,有個謀士就給齊王講了脣亡齒寒的故事,但是齊王只是搖著頭說了兩個字”不借“,自此齊國也不會救援趙國了。

魏國想做實際上並不會存在的漁翁。

我們接著說三晉同源的魏國,看著周圍人都不救,按理來說魏國不能袖手旁觀了吧,趁著這機會怎麼著也該從秦國那裡撈點便宜才行啊,但令人失望了。

因為魏國群臣商議的結果是:秦伐趙,與魏便,這句話啥意思呢,就是秦國攻打趙國,可是對魏國有好處的,還是等到戰爭的結果出來再說比較好,假如秦國打贏了,我們就繼續叫秦國大哥,假如趙國嬴了,我們就給秦國一腳(原文記載為:秦國不勝趙則乘勝而擊之,勝趙則服焉)。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這就是分明就是想當漁翁嗎,但是秦國真的會讓這個漁翁存在嗎,當然不會,能在秦國面前當漁翁的諸侯國,在戰國幾乎沒有,有了這個結果,魏國抱著漁翁得利的心態,自然不會去救趙國。

此時魏國的丞相是孔斌,他是孔子的六世孫,看著這群魏國貴族商議出來的結果,當真無奈,隨即發出了”可以人而同於燕雀乎“的嘆息,沒多久孔斌也就從魏國辭職不幹了。

燕趙矛盾重重剛打完仗是不會施以援手的。

這時候戰國七雄中似乎只有一個燕國沒說了,燕國本身實力就不強,又經過和齊國長年戰爭,國力更是衰弱,想要救援也沒能力,另外前段時間燕國和趙國也打了仗,面對趙國被打,燕國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指望它去救趙國也沒可能了。

韓、魏、楚、齊、燕都對秦趙這場大決戰採取了冷眼旁觀的態度,無論他們出於什麼心態不救援趙國,都不重要了,因為此後的嬴政會讓他們品嚐這種滋味。

飛魚說:

​長平之戰決定了戰國時局,當趙軍被圍時,其餘諸侯為何無人來救?他們中雖然都清楚脣亡齒寒的道理,但還是怕會惹惱秦國,招來禍患,畢竟如果可以選擇滅亡的時間,這些諸侯國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遲些滅亡,而不會想著該怎麼強盛起來。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這次戰爭秦趙兩國幾乎都是傾全國之兵,這時候如果魏國、楚國、亦或者韓國能看透時局,隨意進攻秦國任何一個重鎮,都會輕鬆拿下並且能解了趙國之危。

"

文|飛魚說史

戰國時期,華夏大地上的迷霧總是會讓人看不清楚時局。

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也時而結好,時而破裂,如果非要用一句話形容,那沒有永遠的盟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就是對此最完美的詮釋。

諸侯國之間時而合縱,時而連橫,也就是眼前的利益發生了變化,但不可置否的是,連橫也好,合縱也罷,主導諸侯關係的是秦國的對外政策。

秦國對山東六國虎視眈眈的時候,它們會暫時抱團,以抗強秦,但如果秦國對周邊鄰國放了友好相處的煙霧彈時,這些諸侯又會爭先恐後的結好秦國,范雎的遠交近攻就是最好的證明。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統一華夏的慾望已經張貼在了臉上,唯一還能阻擋秦國腳步的是趙國,為了實現秦國幾代君主的夙願,秦趙之間爆發了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決戰,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對於秦國來說,不只是一次機會,還是一場危局,可以說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聯合起來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長平之戰不僅僅只是秦趙之間的一場戰爭,它還決定了戰國時局,趙國勝則六國存,秦國勝則六國滅,既然關乎六國存亡,那麼當趙軍被圍時,其餘諸侯為何無人來救?

引發秦趙決戰的韓國嗑起了瓜子。

長平之戰爆發的原因是韓國的上黨郡,本來這塊地已經成為了秦國嘴邊的肥肉,但是韓國郡守馮亭卻把這塊地送給了趙國,秦國辛辛苦苦又是佔領太行山的孔道,又是攻打韓國野王,勞民傷財不說,卻讓趙國撿了一個便宜。

秦國能不生氣嘛,這就好比自己種了一個大西瓜,等到成熟的時候,卻被別人摘去吃了,擱誰誰都不爽,既然不爽那就要教訓趙國,秦趙之間長平之戰就這樣爆發了。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按理來說,韓國這時候應該出兵幫助趙國一把,畢竟三晉同源,畢竟是因為自己家的土地打起來的,最起碼要有個態度啊,但是韓國卻一點要救援趙國的意思都沒有。

看著秦趙之間的決戰,韓國就好似看電影一般,嗑著瓜子,不聞不問,偶爾蹦出一句,你們該打打,我就看看不說話,韓國不出兵援趙可能僅僅是因為被秦國打怕了,覺得事不關己自當高高掛起。

楚國被秦國一句話嚇跑了。

聽聞趙軍40餘萬被困長平的時候,楚國有那麼一陣衝動,要去支援趙國,以雪被秦國打壓欺凌的恥辱,但這也只是一陣衝動,因為這短暫的衝動,隨即就被秦國的一句話澆滅了。

這句話說的是,你來救趙國那我就退兵打你,你要是不救,那我繼續打趙國(《戰國策》:親,則將退兵,不親,則且遂攻之)。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其實楚國不救趙國還有另外一層原因,那就是楚國現在的政府是親秦派,公元前264年,楚頃襄王死,其子楚考烈王繼位,春申君黃歇為令尹,這兩人早些年都在秦國當人質,並且春申君極其擅長禍水東引,現在秦國不攻打楚國了,這是這兩人夢寐以求的事情。

楚考烈王為了表示和秦國友好關係,剛繼位就割讓了一塊地送給秦國,好不容易用土地換來的和平,楚國當然也不會救趙國。

齊國堅持和平獨處政策50餘年。

我們接著把目光轉移到當時富裕的齊國身上,趙國最希望就是得到齊國的支撐,《戰國策·齊策》中記載:趙無以食,請粟於齊,齊國借給趙國了嗎,當然沒有,史料記載:齊不聽。

趙國的四十餘萬大軍被困長平,邯鄲送往長平的糧食也都被秦軍搶了去,這些人臨死的時候,都想吃一頓飽飯,但是隻是幻想,趙國沒有支援撕不開秦國的包圍,齊國又不借糧食,這些人的命早已被安排好了,包括趙括在內,都只有死。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那麼齊國為什麼不肯幫助趙國呢,這是因為范雎遠交進攻的威力,齊國長期被秦國的糖衣炮彈洗禮著,在被秦始皇滅國之前的近半個世紀從來沒和秦國打過仗,也拒絕參加各類合縱抗秦的活動,齊國的最後一任齊王還和嬴政結拜成為了兄弟,但結果卻被嬴政趕出了齊都,當然這是後話了。

這時候的齊國沒有明白人嗎,當然不是,有個謀士就給齊王講了脣亡齒寒的故事,但是齊王只是搖著頭說了兩個字”不借“,自此齊國也不會救援趙國了。

魏國想做實際上並不會存在的漁翁。

我們接著說三晉同源的魏國,看著周圍人都不救,按理來說魏國不能袖手旁觀了吧,趁著這機會怎麼著也該從秦國那裡撈點便宜才行啊,但令人失望了。

因為魏國群臣商議的結果是:秦伐趙,與魏便,這句話啥意思呢,就是秦國攻打趙國,可是對魏國有好處的,還是等到戰爭的結果出來再說比較好,假如秦國打贏了,我們就繼續叫秦國大哥,假如趙國嬴了,我們就給秦國一腳(原文記載為:秦國不勝趙則乘勝而擊之,勝趙則服焉)。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這就是分明就是想當漁翁嗎,但是秦國真的會讓這個漁翁存在嗎,當然不會,能在秦國面前當漁翁的諸侯國,在戰國幾乎沒有,有了這個結果,魏國抱著漁翁得利的心態,自然不會去救趙國。

此時魏國的丞相是孔斌,他是孔子的六世孫,看著這群魏國貴族商議出來的結果,當真無奈,隨即發出了”可以人而同於燕雀乎“的嘆息,沒多久孔斌也就從魏國辭職不幹了。

燕趙矛盾重重剛打完仗是不會施以援手的。

這時候戰國七雄中似乎只有一個燕國沒說了,燕國本身實力就不強,又經過和齊國長年戰爭,國力更是衰弱,想要救援也沒能力,另外前段時間燕國和趙國也打了仗,面對趙國被打,燕國不落井下石就不錯了,指望它去救趙國也沒可能了。

韓、魏、楚、齊、燕都對秦趙這場大決戰採取了冷眼旁觀的態度,無論他們出於什麼心態不救援趙國,都不重要了,因為此後的嬴政會讓他們品嚐這種滋味。

飛魚說:

​長平之戰決定了戰國時局,當趙軍被圍時,其餘諸侯為何無人來救?他們中雖然都清楚脣亡齒寒的道理,但還是怕會惹惱秦國,招來禍患,畢竟如果可以選擇滅亡的時間,這些諸侯國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遲些滅亡,而不會想著該怎麼強盛起來。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這次戰爭秦趙兩國幾乎都是傾全國之兵,這時候如果魏國、楚國、亦或者韓國能看透時局,隨意進攻秦國任何一個重鎮,都會輕鬆拿下並且能解了趙國之危。

長平之戰是山東六國扳倒強秦的最後一次機會,但這些諸侯沒把握住

只是這些諸侯國都對這次機遇視而不見,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失幾十萬青壯年士兵,此後,再無能力阻擋秦國東出的鐵蹄,你可能會說,趙國此後還會有一個李牧,但即將傾倒的大廈,已經不是一個名將能支撐的了。

長平之戰中秦國的勝利也僅僅堪稱慘勝,這是一場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戰爭,如果其餘諸侯國能看清時局,參與到這場戰爭中來,說不準秦國又要被打回函谷關以西了,這次機會喪失之後,六國再也沒有任何機會能打敗強秦了,只是歷史不能假設。

對此,您怎麼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