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人類學下的“中華文明”分支良渚文化和百越族群

良渚文化遺址申遺成功,讓“良渚文化”相關的信息,在這兩日成為爆點。其論述也各有偏重。筆者將從分子人類學角度,談一談良渚文化和百越族群的歷史,以及其在中華文明中的屬性。

良渚文化相關的主要信息,已經十分清晰,在此不再贅述。本文要闡明的是,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由百越族群先民創造,該族群的後代現在依然集中的分佈在江浙滬地區。

良渚文化和百越族群

在考古發掘中,上海的馬橋遺址和浙江的新地裡遺址,都屬於良渚文化。這兩個遺址都發掘到了一定的古人骸骨,經基因測序表明,這兩個遺址的在父系單倍群上全部屬於O1a-M119。

分子人類學下的“中華文明”分支良渚文化和百越族群

新地裡遺址基因測序數據

單倍群O1a-M119,因其現代主要分佈區域和古代遺址發現的古人DNA類型,被籠統的歸納為百越族群。

百越族群指古代分佈於東南沿海、嶺南一帶的眾多部落方國,並非單一族群。歷史上的句吳、越國政權和百越族群密切相關。

根據歷史記載,吳國為越國所滅。越國疆域最大化時,北抵山東,涵蓋了浙江、江西、江蘇、上海、安徽、山東一帶。勾踐也持此成為了春秋時代的最後一個霸主(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

分子人類學下的“中華文明”分支良渚文化和百越族群

馬橋遺址古人基因測序數據

越國後被楚國滅亡,但其王族後代,並未被徹底消滅,先後在浙江、福建等地建立了閩越和東甌等政權。其後期政權所在地,和01a-M119部分支系的分佈和遷徙情況是相吻合的。

良渚文化和水稻種植

在良渚文化相關的古代遺址中,均發現了硅化水稻。例如河姆渡文化、安吉古城遺址、上山遺址等。但浙江地區的古遺址先民們,種植水稻的時間最早距今10000-8000年前。

目前最早的硅化水稻發現於12000年前,位於江西萬年縣的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參考M119在中國支系的最早分化時間8800年前,和野生水稻採集和馴化種植時間12000-10000年前。

以及單倍群O1b-PK4的分佈以及其誕生時間12000多年前來看,水稻應是由單倍群PK4馴化種植,而單倍群M119從PK4那裡學習到了水稻種植技術(10000萬多年前,各單倍群族群人口規模並不大,O1支系下的M307—和PK4應該是比鄰而棲,導致水稻在兩個族群之間的迅速傳播)。

分子人類學下的“中華文明”分支良渚文化和百越族群

稻田

根據水稻在接下來的擴散區域和時間,PK4後的後代把水稻傳播到了南方內陸和嶺南地區,M119的後代則把水稻傳播到了東南沿海和北方地區。

由此可見,對水稻種植技術在沿海和北方地區的傳播,是M119支系對華夏族群的重要貢獻之一。

良渚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

很多人因為良渚文化位於南方,從而否認其和中華文明的關聯性。這是極其狹義和錯誤的思維觀念。

其實早在數千年年前,南北文化就已經進行了大量的交融和聯繫。文明屬性起源於北方的上海松江區廣富林文化,就是最好的佐證,其分佈區域和良渚文化相重疊,但出土的文物卻大相徑庭。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文明性質。

今人往往會以地理上的距離等各種因素,懷疑遠古人類的遷徙距離,

分子人類學下的“中華文明”分支良渚文化和百越族群

吳越疆域圖

但從4萬年前的田園洞人和比利時遠古人類的基因關係,和石峁文化發掘的揚子鱷骸骨,都可以證明,古人在遷徙和各項交流程度上的距離,絕對不是今人能夠揣測到的。

任何國族都不是由單一族群和文化形成的,在所有國族形成的早期都會經歷不同文化族群的交匯融合。進而形成統一的認同。

起源於南方的良渚文化,其繼承者吳越族群,早在春秋時期就和北方文化開始了融合交匯,吳越兩國積極獲取華夏諸國的認同,和其稱霸行為都是這方面的表現。

同樣位於南方的吳城文化,則更是在商代就開始了,和北方中央政權的交流融合。

就如同大量北方歷史族群在不同歷史時期南下,南方族群也同樣在不同歷史時期北上。單看和吳越政權密切相關的單倍群F492(M119的下游支系)在當代中國的分佈,就足以證明。

分子人類學下的“中華文明”分支良渚文化和百越族群

單倍群F492全國頻率圖

單倍群F492,最近共祖生活在大約3000年前,佔據了當代中國男性的5%,其後代廣泛分佈於全國。在江浙滬地區尤為集中。

至於有一些自媒體作者,把良渚文化和傳說中的虞舜、大禹進行對接,卻是無稽之談了。且不論遠古帝王的其他情形,單是他們的真實與否都值得商榷。

綜合文化族群起源,分佈區域,良渚文化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文化、城邑建設的發達、製作玉器的精良,傳播水稻種植的功績,則為良渚文化的歷史定位添上了濃重的色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