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
"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最近,良渚申遺成功的消息在國內著實火了一把,關於良渚文化的報道不斷見諸於各大媒體。筆者雖然沒有蹭熱點的打算,但既然是在談華夏文明的史前成長曆程,就必須對良渚進行著重介紹。

良渚文化活躍於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主要分佈地區集中在長江下游錢塘江流域和太湖周邊。該文化以其最初的發現地浙江餘杭良渚鎮命名,該遺址發現於上世紀30年代,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

"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最近,良渚申遺成功的消息在國內著實火了一把,關於良渚文化的報道不斷見諸於各大媒體。筆者雖然沒有蹭熱點的打算,但既然是在談華夏文明的史前成長曆程,就必須對良渚進行著重介紹。

良渚文化活躍於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主要分佈地區集中在長江下游錢塘江流域和太湖周邊。該文化以其最初的發現地浙江餘杭良渚鎮命名,該遺址發現於上世紀30年代,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遺址分佈

作為太湖地區文化的直接繼承者,良渚先民以稻作為農業基礎,玉作、製陶、木作、絲麻紡織等手工業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良渚是中國絲織業的重要發源地,良渚陶器的器型紋飾對之後的青銅器影響頗深,而良渚玉器更是其文化的象徵。

"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最近,良渚申遺成功的消息在國內著實火了一把,關於良渚文化的報道不斷見諸於各大媒體。筆者雖然沒有蹭熱點的打算,但既然是在談華夏文明的史前成長曆程,就必須對良渚進行著重介紹。

良渚文化活躍於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主要分佈地區集中在長江下游錢塘江流域和太湖周邊。該文化以其最初的發現地浙江餘杭良渚鎮命名,該遺址發現於上世紀30年代,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遺址分佈

作為太湖地區文化的直接繼承者,良渚先民以稻作為農業基礎,玉作、製陶、木作、絲麻紡織等手工業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良渚是中國絲織業的重要發源地,良渚陶器的器型紋飾對之後的青銅器影響頗深,而良渚玉器更是其文化的象徵。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薛家崗玉琮

長江流域的制玉業興起於安徽薛家崗文化,著名的良渚玉琮造型就是源自薛家崗文化,而良渚則將南方玉作水準推上了一個階段性巔峰。良渚類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眾多,品種豐富,雕刻精美。這些玉器上普遍刻有獸面神人主題紋飾,明顯是良渚先民信仰的象徵,符合一神崇拜的特徵。如果能證明獸面神人圖案是由良渚部族某位重要先祖的形象演變而成,那更將是研究華夏民族祖先崇拜傳統淵源最完美的實物資料。

而中國的玉文化史則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東北地區,是南方磨製石器技術隨氣候轉暖向北方細石文化區擴散的結果。當地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遺址,就出土了許多做工精緻的玉器。

"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最近,良渚申遺成功的消息在國內著實火了一把,關於良渚文化的報道不斷見諸於各大媒體。筆者雖然沒有蹭熱點的打算,但既然是在談華夏文明的史前成長曆程,就必須對良渚進行著重介紹。

良渚文化活躍於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主要分佈地區集中在長江下游錢塘江流域和太湖周邊。該文化以其最初的發現地浙江餘杭良渚鎮命名,該遺址發現於上世紀30年代,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遺址分佈

作為太湖地區文化的直接繼承者,良渚先民以稻作為農業基礎,玉作、製陶、木作、絲麻紡織等手工業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良渚是中國絲織業的重要發源地,良渚陶器的器型紋飾對之後的青銅器影響頗深,而良渚玉器更是其文化的象徵。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薛家崗玉琮

長江流域的制玉業興起於安徽薛家崗文化,著名的良渚玉琮造型就是源自薛家崗文化,而良渚則將南方玉作水準推上了一個階段性巔峰。良渚類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眾多,品種豐富,雕刻精美。這些玉器上普遍刻有獸面神人主題紋飾,明顯是良渚先民信仰的象徵,符合一神崇拜的特徵。如果能證明獸面神人圖案是由良渚部族某位重要先祖的形象演變而成,那更將是研究華夏民族祖先崇拜傳統淵源最完美的實物資料。

而中國的玉文化史則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東北地區,是南方磨製石器技術隨氣候轉暖向北方細石文化區擴散的結果。當地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遺址,就出土了許多做工精緻的玉器。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興隆窪玉玦

最早的玉器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玉玦,屬於耳環類飾物;另一類則是兵器類的玉斧、玉錛,說明玉是在實用石器的製作過程中被發現的。

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東北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石家河文化等,都流行大量製作使用玉器。此時的玉器種類已極大豐富,除了璧、玦、環等圓形器和斧、錛、鉞、戚等斧形器外,琮、璜等器也已出現,同時還有很多象形的人像類和動物類器物。中國用玉的第一個高峰時期來臨,玉文化初步形成。

這一時期,玉器的主要用途發生了轉變,人們普遍認為玉器具有溝通天地神明的神奇功用,所以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玉器的神器期。既然玉器被人們當做通神的神器來使用,製作起來當然會更加的不惜工本,精雕細琢,其造型、紋飾也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象徵寓意和精神內涵,那些史前高古玉器因而具有了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最近,良渚申遺成功的消息在國內著實火了一把,關於良渚文化的報道不斷見諸於各大媒體。筆者雖然沒有蹭熱點的打算,但既然是在談華夏文明的史前成長曆程,就必須對良渚進行著重介紹。

良渚文化活躍於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主要分佈地區集中在長江下游錢塘江流域和太湖周邊。該文化以其最初的發現地浙江餘杭良渚鎮命名,該遺址發現於上世紀30年代,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遺址分佈

作為太湖地區文化的直接繼承者,良渚先民以稻作為農業基礎,玉作、製陶、木作、絲麻紡織等手工業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良渚是中國絲織業的重要發源地,良渚陶器的器型紋飾對之後的青銅器影響頗深,而良渚玉器更是其文化的象徵。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薛家崗玉琮

長江流域的制玉業興起於安徽薛家崗文化,著名的良渚玉琮造型就是源自薛家崗文化,而良渚則將南方玉作水準推上了一個階段性巔峰。良渚類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眾多,品種豐富,雕刻精美。這些玉器上普遍刻有獸面神人主題紋飾,明顯是良渚先民信仰的象徵,符合一神崇拜的特徵。如果能證明獸面神人圖案是由良渚部族某位重要先祖的形象演變而成,那更將是研究華夏民族祖先崇拜傳統淵源最完美的實物資料。

而中國的玉文化史則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東北地區,是南方磨製石器技術隨氣候轉暖向北方細石文化區擴散的結果。當地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遺址,就出土了許多做工精緻的玉器。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興隆窪玉玦

最早的玉器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玉玦,屬於耳環類飾物;另一類則是兵器類的玉斧、玉錛,說明玉是在實用石器的製作過程中被發現的。

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東北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石家河文化等,都流行大量製作使用玉器。此時的玉器種類已極大豐富,除了璧、玦、環等圓形器和斧、錛、鉞、戚等斧形器外,琮、璜等器也已出現,同時還有很多象形的人像類和動物類器物。中國用玉的第一個高峰時期來臨,玉文化初步形成。

這一時期,玉器的主要用途發生了轉變,人們普遍認為玉器具有溝通天地神明的神奇功用,所以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玉器的神器期。既然玉器被人們當做通神的神器來使用,製作起來當然會更加的不惜工本,精雕細琢,其造型、紋飾也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象徵寓意和精神內涵,那些史前高古玉器因而具有了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玉琮,象徵神權

玉器在良渚先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樣也是相當的高。一些良渚文化類的墓葬不僅堆築有大型墓臺,寬大的墓穴裡還放置了大量隨葬品,其中就有很多精美的玉器,甚至包括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王權的玉鉞。至於普通民眾的墓室,則看不到玉製的隨葬品。這種用玉製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已經有了上下、尊卑的等級觀念,這是禮制文明的具體體現,說明良渚先民已脫離了純樸矇昧的原始社會階段,邁入了更高的發展層次。這同時也意味著那些大權在握的部族領袖,不僅依託手中的權力聚斂了大量的財富,還能支使大批勞力為其個人服務。

這種用玉製度還印證了華夏文明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史書上所說的高陽氏絕天地通。所謂“絕天地通”,意思是禁止普通民眾自行與神明溝通,統治者將這一行為轉變為其個人的特權,等於把自身放在了神明代言人的位置,是王權神化的前奏。

"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最近,良渚申遺成功的消息在國內著實火了一把,關於良渚文化的報道不斷見諸於各大媒體。筆者雖然沒有蹭熱點的打算,但既然是在談華夏文明的史前成長曆程,就必須對良渚進行著重介紹。

良渚文化活躍於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主要分佈地區集中在長江下游錢塘江流域和太湖周邊。該文化以其最初的發現地浙江餘杭良渚鎮命名,該遺址發現於上世紀30年代,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遺址分佈

作為太湖地區文化的直接繼承者,良渚先民以稻作為農業基礎,玉作、製陶、木作、絲麻紡織等手工業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良渚是中國絲織業的重要發源地,良渚陶器的器型紋飾對之後的青銅器影響頗深,而良渚玉器更是其文化的象徵。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薛家崗玉琮

長江流域的制玉業興起於安徽薛家崗文化,著名的良渚玉琮造型就是源自薛家崗文化,而良渚則將南方玉作水準推上了一個階段性巔峰。良渚類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眾多,品種豐富,雕刻精美。這些玉器上普遍刻有獸面神人主題紋飾,明顯是良渚先民信仰的象徵,符合一神崇拜的特徵。如果能證明獸面神人圖案是由良渚部族某位重要先祖的形象演變而成,那更將是研究華夏民族祖先崇拜傳統淵源最完美的實物資料。

而中國的玉文化史則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東北地區,是南方磨製石器技術隨氣候轉暖向北方細石文化區擴散的結果。當地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遺址,就出土了許多做工精緻的玉器。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興隆窪玉玦

最早的玉器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玉玦,屬於耳環類飾物;另一類則是兵器類的玉斧、玉錛,說明玉是在實用石器的製作過程中被發現的。

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東北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石家河文化等,都流行大量製作使用玉器。此時的玉器種類已極大豐富,除了璧、玦、環等圓形器和斧、錛、鉞、戚等斧形器外,琮、璜等器也已出現,同時還有很多象形的人像類和動物類器物。中國用玉的第一個高峰時期來臨,玉文化初步形成。

這一時期,玉器的主要用途發生了轉變,人們普遍認為玉器具有溝通天地神明的神奇功用,所以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玉器的神器期。既然玉器被人們當做通神的神器來使用,製作起來當然會更加的不惜工本,精雕細琢,其造型、紋飾也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象徵寓意和精神內涵,那些史前高古玉器因而具有了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玉琮,象徵神權

玉器在良渚先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樣也是相當的高。一些良渚文化類的墓葬不僅堆築有大型墓臺,寬大的墓穴裡還放置了大量隨葬品,其中就有很多精美的玉器,甚至包括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王權的玉鉞。至於普通民眾的墓室,則看不到玉製的隨葬品。這種用玉製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已經有了上下、尊卑的等級觀念,這是禮制文明的具體體現,說明良渚先民已脫離了純樸矇昧的原始社會階段,邁入了更高的發展層次。這同時也意味著那些大權在握的部族領袖,不僅依託手中的權力聚斂了大量的財富,還能支使大批勞力為其個人服務。

這種用玉製度還印證了華夏文明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史書上所說的高陽氏絕天地通。所謂“絕天地通”,意思是禁止普通民眾自行與神明溝通,統治者將這一行為轉變為其個人的特權,等於把自身放在了神明代言人的位置,是王權神化的前奏。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玉鉞組合,象徵王權

而玉器作為能溝通神明的神器,自然也從此與普通民眾無緣,只能為統治階級所獨享,成為其權勢與財富的象徵。

再往後,宗教行為逐漸制度化,儀式化,禮制越來越深地滲透到其中,玉器慢慢由神器轉變成禮器。而禮教也接替宗教,成為上位者維持其統治地位的首選。

構建禮制、把持宗教都是用來鞏固統治者地位,加強其權威的具體手段。在我們現代人眼中,這可能全是些封建糟粕,而在當時卻有著很強的進步意義。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良渚文化圈內部形成了穩定而高效的組織管理架構,這已是政權化的初始階段,解決了社會生產在出現多重產業分工後闔須協調統籌措施的現實需求。

可見統治階級的形成,既是發展導致的結果,也是發展自身的需要。

"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最近,良渚申遺成功的消息在國內著實火了一把,關於良渚文化的報道不斷見諸於各大媒體。筆者雖然沒有蹭熱點的打算,但既然是在談華夏文明的史前成長曆程,就必須對良渚進行著重介紹。

良渚文化活躍於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主要分佈地區集中在長江下游錢塘江流域和太湖周邊。該文化以其最初的發現地浙江餘杭良渚鎮命名,該遺址發現於上世紀30年代,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遺址分佈

作為太湖地區文化的直接繼承者,良渚先民以稻作為農業基礎,玉作、製陶、木作、絲麻紡織等手工業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良渚是中國絲織業的重要發源地,良渚陶器的器型紋飾對之後的青銅器影響頗深,而良渚玉器更是其文化的象徵。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薛家崗玉琮

長江流域的制玉業興起於安徽薛家崗文化,著名的良渚玉琮造型就是源自薛家崗文化,而良渚則將南方玉作水準推上了一個階段性巔峰。良渚類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眾多,品種豐富,雕刻精美。這些玉器上普遍刻有獸面神人主題紋飾,明顯是良渚先民信仰的象徵,符合一神崇拜的特徵。如果能證明獸面神人圖案是由良渚部族某位重要先祖的形象演變而成,那更將是研究華夏民族祖先崇拜傳統淵源最完美的實物資料。

而中國的玉文化史則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東北地區,是南方磨製石器技術隨氣候轉暖向北方細石文化區擴散的結果。當地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遺址,就出土了許多做工精緻的玉器。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興隆窪玉玦

最早的玉器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玉玦,屬於耳環類飾物;另一類則是兵器類的玉斧、玉錛,說明玉是在實用石器的製作過程中被發現的。

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東北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石家河文化等,都流行大量製作使用玉器。此時的玉器種類已極大豐富,除了璧、玦、環等圓形器和斧、錛、鉞、戚等斧形器外,琮、璜等器也已出現,同時還有很多象形的人像類和動物類器物。中國用玉的第一個高峰時期來臨,玉文化初步形成。

這一時期,玉器的主要用途發生了轉變,人們普遍認為玉器具有溝通天地神明的神奇功用,所以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玉器的神器期。既然玉器被人們當做通神的神器來使用,製作起來當然會更加的不惜工本,精雕細琢,其造型、紋飾也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象徵寓意和精神內涵,那些史前高古玉器因而具有了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玉琮,象徵神權

玉器在良渚先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樣也是相當的高。一些良渚文化類的墓葬不僅堆築有大型墓臺,寬大的墓穴裡還放置了大量隨葬品,其中就有很多精美的玉器,甚至包括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王權的玉鉞。至於普通民眾的墓室,則看不到玉製的隨葬品。這種用玉製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已經有了上下、尊卑的等級觀念,這是禮制文明的具體體現,說明良渚先民已脫離了純樸矇昧的原始社會階段,邁入了更高的發展層次。這同時也意味著那些大權在握的部族領袖,不僅依託手中的權力聚斂了大量的財富,還能支使大批勞力為其個人服務。

這種用玉製度還印證了華夏文明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史書上所說的高陽氏絕天地通。所謂“絕天地通”,意思是禁止普通民眾自行與神明溝通,統治者將這一行為轉變為其個人的特權,等於把自身放在了神明代言人的位置,是王權神化的前奏。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玉鉞組合,象徵王權

而玉器作為能溝通神明的神器,自然也從此與普通民眾無緣,只能為統治階級所獨享,成為其權勢與財富的象徵。

再往後,宗教行為逐漸制度化,儀式化,禮制越來越深地滲透到其中,玉器慢慢由神器轉變成禮器。而禮教也接替宗教,成為上位者維持其統治地位的首選。

構建禮制、把持宗教都是用來鞏固統治者地位,加強其權威的具體手段。在我們現代人眼中,這可能全是些封建糟粕,而在當時卻有著很強的進步意義。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良渚文化圈內部形成了穩定而高效的組織管理架構,這已是政權化的初始階段,解決了社會生產在出現多重產業分工後闔須協調統籌措施的現實需求。

可見統治階級的形成,既是發展導致的結果,也是發展自身的需要。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象徵統一權威的獸面神人紋飾

長三角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但卻極易遭受洪澇的侵害,良渚之前的河姆渡文化,便是覆滅於滔天洪水。而良渚的首領卻已擁有了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能有效地發動民眾修建起極其巨大的水利工程。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遺址外圍的北面和西面,發現了由10條堤壩以及長約5km的長堤共同構成的水利系統。據測算,該水利系統土方量達數百萬方,控制範圍達100多平方公里,兼具防洪、防潮、航運、灌溉和灘塗圍墾等多項功能。這是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利系統,也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

這些堤壩將良渚先民聚居的核心區域緊密地保護了起來,從而形成一座事實意義上的城市——良渚古城。良渚古城是中國地區最早出現的一批城市之一,距今近5000年,佔地面積近300萬平米,說明當時華夏地區的人口基數已經相當龐大。

"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最近,良渚申遺成功的消息在國內著實火了一把,關於良渚文化的報道不斷見諸於各大媒體。筆者雖然沒有蹭熱點的打算,但既然是在談華夏文明的史前成長曆程,就必須對良渚進行著重介紹。

良渚文化活躍於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主要分佈地區集中在長江下游錢塘江流域和太湖周邊。該文化以其最初的發現地浙江餘杭良渚鎮命名,該遺址發現於上世紀30年代,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遺址分佈

作為太湖地區文化的直接繼承者,良渚先民以稻作為農業基礎,玉作、製陶、木作、絲麻紡織等手工業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良渚是中國絲織業的重要發源地,良渚陶器的器型紋飾對之後的青銅器影響頗深,而良渚玉器更是其文化的象徵。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薛家崗玉琮

長江流域的制玉業興起於安徽薛家崗文化,著名的良渚玉琮造型就是源自薛家崗文化,而良渚則將南方玉作水準推上了一個階段性巔峰。良渚類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眾多,品種豐富,雕刻精美。這些玉器上普遍刻有獸面神人主題紋飾,明顯是良渚先民信仰的象徵,符合一神崇拜的特徵。如果能證明獸面神人圖案是由良渚部族某位重要先祖的形象演變而成,那更將是研究華夏民族祖先崇拜傳統淵源最完美的實物資料。

而中國的玉文化史則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東北地區,是南方磨製石器技術隨氣候轉暖向北方細石文化區擴散的結果。當地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遺址,就出土了許多做工精緻的玉器。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興隆窪玉玦

最早的玉器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玉玦,屬於耳環類飾物;另一類則是兵器類的玉斧、玉錛,說明玉是在實用石器的製作過程中被發現的。

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東北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石家河文化等,都流行大量製作使用玉器。此時的玉器種類已極大豐富,除了璧、玦、環等圓形器和斧、錛、鉞、戚等斧形器外,琮、璜等器也已出現,同時還有很多象形的人像類和動物類器物。中國用玉的第一個高峰時期來臨,玉文化初步形成。

這一時期,玉器的主要用途發生了轉變,人們普遍認為玉器具有溝通天地神明的神奇功用,所以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玉器的神器期。既然玉器被人們當做通神的神器來使用,製作起來當然會更加的不惜工本,精雕細琢,其造型、紋飾也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象徵寓意和精神內涵,那些史前高古玉器因而具有了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玉琮,象徵神權

玉器在良渚先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樣也是相當的高。一些良渚文化類的墓葬不僅堆築有大型墓臺,寬大的墓穴裡還放置了大量隨葬品,其中就有很多精美的玉器,甚至包括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王權的玉鉞。至於普通民眾的墓室,則看不到玉製的隨葬品。這種用玉製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已經有了上下、尊卑的等級觀念,這是禮制文明的具體體現,說明良渚先民已脫離了純樸矇昧的原始社會階段,邁入了更高的發展層次。這同時也意味著那些大權在握的部族領袖,不僅依託手中的權力聚斂了大量的財富,還能支使大批勞力為其個人服務。

這種用玉製度還印證了華夏文明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史書上所說的高陽氏絕天地通。所謂“絕天地通”,意思是禁止普通民眾自行與神明溝通,統治者將這一行為轉變為其個人的特權,等於把自身放在了神明代言人的位置,是王權神化的前奏。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玉鉞組合,象徵王權

而玉器作為能溝通神明的神器,自然也從此與普通民眾無緣,只能為統治階級所獨享,成為其權勢與財富的象徵。

再往後,宗教行為逐漸制度化,儀式化,禮制越來越深地滲透到其中,玉器慢慢由神器轉變成禮器。而禮教也接替宗教,成為上位者維持其統治地位的首選。

構建禮制、把持宗教都是用來鞏固統治者地位,加強其權威的具體手段。在我們現代人眼中,這可能全是些封建糟粕,而在當時卻有著很強的進步意義。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良渚文化圈內部形成了穩定而高效的組織管理架構,這已是政權化的初始階段,解決了社會生產在出現多重產業分工後闔須協調統籌措施的現實需求。

可見統治階級的形成,既是發展導致的結果,也是發展自身的需要。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象徵統一權威的獸面神人紋飾

長三角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但卻極易遭受洪澇的侵害,良渚之前的河姆渡文化,便是覆滅於滔天洪水。而良渚的首領卻已擁有了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能有效地發動民眾修建起極其巨大的水利工程。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遺址外圍的北面和西面,發現了由10條堤壩以及長約5km的長堤共同構成的水利系統。據測算,該水利系統土方量達數百萬方,控制範圍達100多平方公里,兼具防洪、防潮、航運、灌溉和灘塗圍墾等多項功能。這是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利系統,也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

這些堤壩將良渚先民聚居的核心區域緊密地保護了起來,從而形成一座事實意義上的城市——良渚古城。良渚古城是中國地區最早出現的一批城市之一,距今近5000年,佔地面積近300萬平米,說明當時華夏地區的人口基數已經相當龐大。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古城假想圖

發達的生產力、巨大的城池、有效的動員機制、成熟的宗教禮儀,都表明良渚文化已步入了國家階段。出土的一些屬於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上都刻有帶文字屬性的符號,雖然這些符號較之文字還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反映出良渚文化正在向文明階段積極靠攏。

良渚文化群落主要分佈在太湖周邊及錢塘江流域,而貿易的往來和族群的擴張使得其文化影響範圍西達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蘇北,接近山東。這就讓良渚文化與同時期的另一強大文化體——龍山文化間產生了衝突。良渚惜敗於江北,未能定鼎中原。

"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最近,良渚申遺成功的消息在國內著實火了一把,關於良渚文化的報道不斷見諸於各大媒體。筆者雖然沒有蹭熱點的打算,但既然是在談華夏文明的史前成長曆程,就必須對良渚進行著重介紹。

良渚文化活躍於距今5300-4500年左右,主要分佈地區集中在長江下游錢塘江流域和太湖周邊。該文化以其最初的發現地浙江餘杭良渚鎮命名,該遺址發現於上世紀30年代,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遺址分佈

作為太湖地區文化的直接繼承者,良渚先民以稻作為農業基礎,玉作、製陶、木作、絲麻紡織等手工業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良渚是中國絲織業的重要發源地,良渚陶器的器型紋飾對之後的青銅器影響頗深,而良渚玉器更是其文化的象徵。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薛家崗玉琮

長江流域的制玉業興起於安徽薛家崗文化,著名的良渚玉琮造型就是源自薛家崗文化,而良渚則將南方玉作水準推上了一個階段性巔峰。良渚類遺址出土的玉器數量眾多,品種豐富,雕刻精美。這些玉器上普遍刻有獸面神人主題紋飾,明顯是良渚先民信仰的象徵,符合一神崇拜的特徵。如果能證明獸面神人圖案是由良渚部族某位重要先祖的形象演變而成,那更將是研究華夏民族祖先崇拜傳統淵源最完美的實物資料。

而中國的玉文化史則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東北地區,是南方磨製石器技術隨氣候轉暖向北方細石文化區擴散的結果。當地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遺址,就出土了許多做工精緻的玉器。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興隆窪玉玦

最早的玉器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玉玦,屬於耳環類飾物;另一類則是兵器類的玉斧、玉錛,說明玉是在實用石器的製作過程中被發現的。

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東北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包括:紅山文化、龍山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石家河文化等,都流行大量製作使用玉器。此時的玉器種類已極大豐富,除了璧、玦、環等圓形器和斧、錛、鉞、戚等斧形器外,琮、璜等器也已出現,同時還有很多象形的人像類和動物類器物。中國用玉的第一個高峰時期來臨,玉文化初步形成。

這一時期,玉器的主要用途發生了轉變,人們普遍認為玉器具有溝通天地神明的神奇功用,所以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玉器的神器期。既然玉器被人們當做通神的神器來使用,製作起來當然會更加的不惜工本,精雕細琢,其造型、紋飾也被賦予了更為深刻的象徵寓意和精神內涵,那些史前高古玉器因而具有了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玉琮,象徵神權

玉器在良渚先民心目中的地位同樣也是相當的高。一些良渚文化類的墓葬不僅堆築有大型墓臺,寬大的墓穴裡還放置了大量隨葬品,其中就有很多精美的玉器,甚至包括象徵神權的玉琮和象徵王權的玉鉞。至於普通民眾的墓室,則看不到玉製的隨葬品。這種用玉製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已經有了上下、尊卑的等級觀念,這是禮制文明的具體體現,說明良渚先民已脫離了純樸矇昧的原始社會階段,邁入了更高的發展層次。這同時也意味著那些大權在握的部族領袖,不僅依託手中的權力聚斂了大量的財富,還能支使大批勞力為其個人服務。

這種用玉製度還印證了華夏文明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那就是史書上所說的高陽氏絕天地通。所謂“絕天地通”,意思是禁止普通民眾自行與神明溝通,統治者將這一行為轉變為其個人的特權,等於把自身放在了神明代言人的位置,是王權神化的前奏。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玉鉞組合,象徵王權

而玉器作為能溝通神明的神器,自然也從此與普通民眾無緣,只能為統治階級所獨享,成為其權勢與財富的象徵。

再往後,宗教行為逐漸制度化,儀式化,禮制越來越深地滲透到其中,玉器慢慢由神器轉變成禮器。而禮教也接替宗教,成為上位者維持其統治地位的首選。

構建禮制、把持宗教都是用來鞏固統治者地位,加強其權威的具體手段。在我們現代人眼中,這可能全是些封建糟粕,而在當時卻有著很強的進步意義。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良渚文化圈內部形成了穩定而高效的組織管理架構,這已是政權化的初始階段,解決了社會生產在出現多重產業分工後闔須協調統籌措施的現實需求。

可見統治階級的形成,既是發展導致的結果,也是發展自身的需要。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象徵統一權威的獸面神人紋飾

長三角地區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但卻極易遭受洪澇的侵害,良渚之前的河姆渡文化,便是覆滅於滔天洪水。而良渚的首領卻已擁有了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能有效地發動民眾修建起極其巨大的水利工程。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遺址外圍的北面和西面,發現了由10條堤壩以及長約5km的長堤共同構成的水利系統。據測算,該水利系統土方量達數百萬方,控制範圍達100多平方公里,兼具防洪、防潮、航運、灌溉和灘塗圍墾等多項功能。這是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利系統,也是迄今為止被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

這些堤壩將良渚先民聚居的核心區域緊密地保護了起來,從而形成一座事實意義上的城市——良渚古城。良渚古城是中國地區最早出現的一批城市之一,距今近5000年,佔地面積近300萬平米,說明當時華夏地區的人口基數已經相當龐大。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古城假想圖

發達的生產力、巨大的城池、有效的動員機制、成熟的宗教禮儀,都表明良渚文化已步入了國家階段。出土的一些屬於良渚文化的陶器、玉器上都刻有帶文字屬性的符號,雖然這些符號較之文字還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反映出良渚文化正在向文明階段積極靠攏。

良渚文化群落主要分佈在太湖周邊及錢塘江流域,而貿易的往來和族群的擴張使得其文化影響範圍西達安徽、江西,往北一直到蘇北,接近山東。這就讓良渚文化與同時期的另一強大文化體——龍山文化間產生了衝突。良渚惜敗於江北,未能定鼎中原。

從興隆窪玉玦到良渚玉琮,看玉文化的早期演變歷程

良渚玉鳥,可以看出南方制玉工藝受到紅山文化的影響

距今5000年前後,華夏地區的氣溫開始出現下降,從溫溼向乾涼轉變,逐步形成現代北旱南澇的氣候格局,使得各地的農業生產都遭受到沉重打擊。

首先發生衰亡的就是地處東北的紅山文化圈,隨後黃河流域的各大族群間的衝突也陡然加劇起來,而生活在更南方的良渚先民同樣無法倖免。

良渚地處長三角地區,生活在這裡的先民所需面對的最大威脅就是水患。雖然良渚先民已經掌握了一系列對抗洪水的手段,但人力有時而窮,在氣候環境持續惡化的情況下,良渚先民既要不斷與天災作鬥爭,還要抵禦來自中原各族的襲擾,強盛了數百年的古國開始走向衰敗。到公元前1500年前後,濤濤洪水終於將一切吞噬。

失去家園的良渚先民散落四方,也將良渚的文化帶到了華夏各地。而長三角周邊地區之後興起的馬橋文化、好川文化等聚落,同樣繼承了大量良渚文化元素,但那曾經無處不在的獸面神人像卻已不見了蹤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