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文化 | 涼州賢孝《白鸚鴿盜桃》與涼州寶卷《鸚鴿寶卷》

編者按:在涼州寶卷中,有一部作品《鸚鴿寶卷》,而在涼州賢孝中也有一部作品《白鸚鴿盜桃》,二者情節基本相同,但又各具特色。

學者錢秀琴曾撰文《同源異流下的河西寶卷與涼州賢孝》,她認為河西寶卷和涼州賢孝是“同源異流”,筆者也深以為然。

河西寶卷是流傳於河西走廊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和嘉峪關市等地區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2006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家頒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分別稱作“河西寶卷•武威”,“河西寶卷•張掖”,“河西寶卷•酒泉”等,因為武威古亦稱涼州,所以“河西寶卷•武威”也可以稱作“涼州寶卷”。

涼州賢孝是流傳於武威及周邊地區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通常由盲藝人用三絃或者二胡伴奏來演唱,用講述古今故事的形式勸導人們“為賢行孝”,當地人稱作“瞎弦”或者“瞎賢”。2006年,涼州賢孝亦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涼州賢孝與涼州寶卷有諸多相同之處,亦有許多差異。


涼州文化 | 涼州賢孝《白鸚鴿盜桃》與涼州寶卷《鸚鴿寶卷》

涼州賢孝省級傳承人王月

一、歷史淵源與演唱形式

諸多學者認為,涼州賢孝和涼州寶卷均起源於敦煌變文。敦煌變文,是唐代敦煌文書中說唱文學的總稱,是脫胎於宗教宣傳的俗講活動世俗化而形成的曲藝形式。從形式上來說,敦煌變文散韻相間,說唱結合,從內容上來說,敦煌變文與宗教有著密切的關係,是對佛經的通俗化演講。

涼州寶卷大多都有底本記載,念卷人是“照本宣科”,不需要記憶。寶卷底本既有古老的木刻本,手抄本,也有現代的油印本,打印本。由於有底本存在,寶卷在演化的過程中,與變文之間的承繼關係表現更為明顯。寶卷的宗教性、儀式感更為強烈。念卷人念卷要進行神聖的儀式:淨手——漱口——焚香——念卷。念卷的人通常為當地文化水平高、德高望重的人,念卷時坐於上首,正襟危坐,表情嚴肅。念卷人唱韻詞的時候,旁邊的人要接佛聲,也叫和佛聲,還叫接下音子,和佛聲的詞一般為“阿彌陀佛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

涼州賢孝的表演則更為隨意,娛樂性更強。涼州賢孝本來是盲藝人討飯時依賴的一門技藝,其傳承主要是靠盲藝人的口傳心授,一般沒有文字性的底本。盲藝人在演唱過程中,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就要增強故事的趣味性、生動性和戲劇性,他們往往會在原有基本情節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故事情節、利用宗教因果報應的思想、注入地方民俗風情、聯繫現實、增強細節描摹等手段進行大膽的創造。

二、結構特點與語言特色

涼州寶卷在開講之前,要用“定場詩”來引起聽眾注意,提示聽眾認真聆聽寶卷,這與敦煌變文的“押座文”、佛教寶卷的開經偈功能和形式都很相似。“定場詩”也叫作“開場詞”或者“勸世歌”,大多數都套用七字句的固定格式,常見語句為:“XX 寶卷才展開,諸神菩薩降臨來。心存諸佛聽寶卷,保佑眾生永無災。”

寶卷正式演唱的時候,也是散韻結合,說唱相間,說一段,唱一段。寶卷說白的部分主要是敘述故事的基本情節,唱的部分主要以七字句或十字句格律,以吟唱的形式重複前段散說的故事內容。

寶卷在講唱完畢時,往往用一首“勸善詩”來結尾。“勸善詩”一般是四句或者三句七言詩,主要是總括全篇主題,強調聽寶卷勸人為善的功能。這與變文中的迴向發願又一致。由涼州寶卷的省級傳承人趙旭峰整理的《鸚鴿寶卷》,其結尾的勸善詩為:西方路上一隻鵝,口銜靈芝念彌陀。扁毛也有行孝意,人不修行奈若何。

涼州賢孝的演唱結構一般也分為開頭、正文、結尾三個部分。在演唱前,都有一個開場白,也就是賢孝藝人所稱的“詩條對句”、其主要作用是用於起興,點出故事的主旨。

開場之後就是賢孝的正文部分,正文部分是賢孝故事的本文,開場白和正文之間一般有固定的語句結構來銜接,如“四句閒言了結後,提起正傳表古人”或“把這些閒言碎語丟在後,提起正傳來表古人”等承上啟下。接下來就使用大量程式化套路化的語句來講述故事。涼州賢孝可以一人演唱,也可以多人演唱。演唱過程中,一人或多人在必要時幫腔演唱某一曲牌的特定重複句,或者是最末一句,這稱之為“接後音”。這種接後音的演唱形式類似變文、寶卷的“接佛聲”。

結束語是涼州賢孝的結尾,一般告訴聽眾一個賢孝曲目唱完了,揭示“賢孝”的主旨,以古比今,教化人心,宣揚忠孝仁愛、懲惡揚善的思想,這種結尾方式不論是唱詞結構還是教化內容,都與變文和寶卷之間有著很大的相似度。

三、《鸚鴿寶卷》與《白鸚鴿盜桃》

在涼州寶卷中,有一部作品《鸚鴿寶卷》,而在涼州賢孝中也有一部作品《白鸚鴿盜桃》,二者情節基本相同,但又各具特色。兩者均為寓言類的作品,講述的是“鳥”的故事,反映的還是社會生活,旨在勸導人們:扁毛(畜生)也有孝娘心,不孝父母枉為人。

涼州賢孝《白鸚鴿盜桃》講述的故事大體如下:

在仙果山的一棵大沙柳樹上,一對鸚鴿生下了三個兒子。雄鸚離家不歸,母鸚只能含辛茹苦照顧三個孩子。老大和老二長大後竟然也離家不歸,老大到了潼關城,老二到了雁門關,只留下小鸚鴿孝敬母鸚。母鸚日夜思念丈夫和兩個兒子,病情一天天加重,想吃貴州張家園子裡的鮮桃。

小鸚哥為救母親歷經千辛萬苦飛到張家園,找到了桃子,無奈又困又乏,就在樹上打盹休息。張家的姑娘張玉梅發現了小鸚鴿,就叫來張家三兄弟抓住鳥並且裝到了柳條籠子裡拿回家給母親玩賞取樂。小鸚鴿求張三奶奶放它回去孝敬母親,結果張三奶奶不講情義,小鸚鴿就破口大罵。張三奶奶惱怒之下,就讓讓張三到東京汴梁城賣了小鸚鴿。而在此時,母鸚飢餓難耐,思念孩子,最後摔死在石崖中。

包公在汴梁城中巡視,恰好遇到了張三,就買了小鸚鴿給夫人消愁解悶。小鸚鴿能唱會道,說動包太太放它回家照顧母親。不料包公回家後,堅持要把小鸚鴿進貢給宋仁宗皇帝。小鸚鴿又是一番大罵,但沒能讓包公改變主意。

小鸚鴿被包公進獻給了皇帝,籠子掛在金殿上。小鸚鴿焦急萬分,恰好達摩祖師被玉皇大帝降罪經過此地,小鸚鴿就央求達摩救命。達摩給小鸚鴿出了個計策,裝死來躲過災禍。

小鸚鴿依計而行,第二天清早就在籠子裡裝死。黃門官添食喂水時發現小鸚鴿死了,就打開籠子把小鸚鴿倒了出來。小鸚鴿抓住機會就飛到了高空,身上的綠毛也神奇地變成了白毛。小鸚鴿在空中對著仁宗皇帝大喊“謝主龍恩”,皇帝抬頭不禁慨嘆“真是神鳥”,於是白鸚鴿就被皇帝封為“神鳥”。

小鸚鴿飛到包公的南衙府,還不忘嘲弄包公一番。小鸚鴿飛到貴州張家園,又把張家兄妹四人痛罵詛咒一番,張家三兄弟又要抓鳥,小鸚鴿抓起石頭砸死了張三,讓他得了報應。小鸚鴿臨走時還不忘在張家果園帶了桃子李子給母親吃,並且詛咒張家果園三年無收成。

小鸚鴿飛回到仙果山,發現母鸚鴿已經死去多日,不由得失聲痛哭。小鸚鴿給母親大辦喪事,發帖子邀請遠在潼關城的老大,遠在雁門關的老二,以及鳳凰山的鳥王鳳凰。鸚哥的孝心感動了鳥王鳳凰,鳳凰就打發百鳥為母鸚送葬。小鸚鴿把趕來奔喪的大鸚鴿和二鸚鴿痛罵一番。喪事辦理完,小鸚鴿就來到南海的普陀山唸經修行。

作者簡介:趙大泰,武威人,陝西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學碩士,摯愛涼州文化,致力於涼州賢孝的蒐集整理和研究。

文章轉載自“涼州文化研究”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