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說到“涼州李姓”,自然“西夏李姓”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二者之間無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且不難斷定:迄今“涼州李姓”中仍不乏“西夏李姓”之後裔.....

西夏(1038—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朝代。其統治地區“東臨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北抵大漠”。西夏立國190年,傳10代帝王,先後與宋、遼、金鼎足而立。公元1227年,西夏國被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所滅。

涼州是西夏王朝在西部的統治中心,有“陪都”之稱。《西夏書事》稱“得涼州後,靈州之根固,況其府庫積聚,足一給軍需,調民食,其天府之國也。”《天佑民安碑》中也說:“大夏開國,奄有西土,涼為輔郡,亦已百載。”稱涼州為護國之輔郡。李元昊在建國當年,曾“祀神西涼府”,舉行登基典禮,祭拜天地之神,即充分說明涼州在西夏王朝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地位。

說到“涼州李姓”,自然“西夏李姓”是繞不開的一個話題。二者之間無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且不難斷定:迄今“涼州李姓”中仍不乏“西夏李姓”之後裔.....

唐代貞觀初年,李繼遷的祖先拓跋赤辭歸唐,被唐太宗賜姓為李氏。《宋史》記載,李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說:“臣的先祖本是帝胄之後,在東晉衰亡之時,創立北魏基業。”《遼史》:“西夏,本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後裔。”《金史》:“西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住鬆州因以舊姓為拓跋氏。”這些都說明李繼遷是鮮卑族拓跋氏的後裔。

鑑於“西夏李姓”具有特殊的時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當然還包括文化瑰寶“西夏文”)。難怪清儒張澍將《西夏姓氏錄》列入“姓氏五書”之一,可見“西夏姓氏”在眾多姓氏中被賦予極高地位。故餘亦仿先師之法,對“西夏李姓”另紙附後,權且作為《涼州李姓述略》之姊妹篇。

涼州文化 | 涼州(西夏)李姓述略(一)

西夏疆域圖

一、西夏王朝興衰史與李姓起源

據張澍《西夏姓氏録》雲:西夏之先拓拔氏,名思恭。唐僖宗時,為夏綏銀宥節度使,與李克用等破黃巢復京師,賜姓李氏。唐末,天下大亂,藩鎮連兵,惟夏州未嘗為唐患。歷五代至宋,李繼遷坿宋封為王,賜姓趙。以遼聖宗統和四年叛宋坿遼,復姓李。至元昊始稱帝時,坿遼坿宋,亦坿金。其時,臣下姓氏亦有與中國同者,其異者皆蕃語,不得其受氏之原也。今撮録之,坿於遼金元之後,以備考覽。

於彌氏:《元史》西夏國主李恆,其先姓於彌氏,唐末賜姓李。

李氏:《金史交聘表》天輔六年,六月夏,遣李良輔率兵三萬救遼,斡魯婁室敗之於野谷。

大定六年戊申,夏御史中丞李克勤、翰林學士焦景顏奏乞免索正隆末年所虜人口。

大定十五年正月,夏武功大夫李嗣卿、宣德郎白慶嗣賀正旦。

明昌二年三月丁已,夏左金吾衛正將軍李元膺、御史中丞高俊英為陳慰使。

明昌四年九月,人孝薨,子純佑立。十一月壬申,御史大夫李元吉、翰林學士李國安來訃告。三月丙申,御史大夫李彥崇、知中興府事郝庭俊謝賜生日。

承安二年十二月丁酉,夏殿前太尉李嗣卿、知中興府事高德崇謝復搉場。

泰和二年八月,殿前太尉李建德、知中興府事楊紹直謝橫賜。

泰和六年乙丑,夏李安全廢其主純佑自立,令純佑母羅氏為表奏求冊封。六月,詔問羅氏所廢立之故。安全復以羅氏表來。

泰和八年三月甲申,夏樞密使李元吉,觀文殿學士羅世昌奏告。

涼州文化 | 涼州(西夏)李姓述略(一)

論起西夏王朝之興衰史,也可以說是西夏李姓家族的興衰史。

據史料記載: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趙光義削藩鎮的兵權,把李氏親族一鍋端到京城,準備根除西北這一大盤踞勢力。李繼捧的族弟名叫李繼遷,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無異於蛟龍失水,再無翻盤可能。因此藉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宋朝此時認為逃跑的小股匪幫沒什麼能耐,折騰不起來,但李繼遷卻很有政治頭腦,連娶數位當地豪強的女兒作為妻妾,一下子與地方首領成了親戚,勢力漸盛。

雍熙二年(985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衝誘殺宋將曹光實,並佔據銀州,攻破會州(今甘肅靖遠),與宋鬧翻;又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至道二年(996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靈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軍擊夏,皆北。宋太宗崩後,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陝西靖邊)、靜(陝西米脂)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宋真宗鹹平五年(1002年),李繼遷率諸部落攻陷宋朝重鎮靈州,改名西平府,後又攻取西北重鎮涼州,截斷宋朝與西域的商道,截斷西域向宋朝的入貢,同時禁止西域諸部向宋朝賣馬,嚴重影響了宋朝的國防軍力建設。與吐蕃會盟時,李繼遷遭吐蕃人暗算,被勁弩射傷,後傷重而死,時年42歲。

李德明即位後,傾力向河西走廊發展,南擊吐蕃,西攻回鶻,大大拓展党項羌族的生存空間,1019年,李德明選定懷遠鎮(今寧夏銀川)為都城,改名興州。他對外仍向宋、遼稱臣,對內則完全是帝王氣派。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繼夏國公位,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第二年以避父諱為名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開始了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頒佈禿髮令。並派大軍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今甘肅敦煌)、肅州(今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這樣,元昊已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今張掖)、涼(今武威)、瓜、沙、肅數州之地,即今日的寧夏全部,甘肅大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公元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宋廷上下極為憤怒,雙方關係正式破裂。此後數年,元昊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1044年,在河曲之戰中擊敗攜10萬精銳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完全奠定了宋、遼、夏三分天下的格局。此時,西夏總兵力約50萬人。

大敗宋遼之後,元昊不可一世,日益暴橫淫縱,甚至將兒子寧令哥的妻子納為妃子,1048年元宵節,因奪妻之恨,元昊之子寧令哥揮刀,將其父元昊的鼻頭全部削掉,元昊痛極血盡而死,時年46歲。元昊子諒祚繼承大位,其死後又由子秉常即位,此時西夏政局內部動盪,宋神宗以為有機可趁,派兵五路攻夏,準備收復靈武。但敗多勝少,特別是靈州、永樂城兩戰,損失士兵民夫達60餘萬人,耗費軍費無計。西夏方面國力也大虧。後女真崛起,西夏攻佔宋朝定邊軍(今陝西吳起),並向金國稱臣。金朝皇帝在高興之餘把此前佔領的西夏故地樂州(青海樂都)、積石州(今青海貴德)等河外諸州都賞賜給了西夏王乾順,西夏領土達到鼎峰。蒙古崛起後,一直視西夏為眼中釘(一來西夏佔據了北方蠻族入侵中原的通道——黑水城;二來西夏控制著河套與河西走廊地區的財富),將其作為練兵場,不斷派兵襲擾突擊,演練部隊。1227年西夏終於全部淪陷,蒙古兵還在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盡皆破壞,以至於從明朝開始歷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獲得過多少有價值的物品。1227年李睍投降蒙古。成吉思汗去世後,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併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西夏滅亡。

如果說李唐盛世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中最為輝煌的篇章,政治開明,思想解放,人才濟濟,疆域遼闊,國防鞏固,民族和睦,在當時世界上是無比繁榮昌盛的形象;那麼,西夏李姓在與宋夏戰爭和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並且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及科教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天盛年間(1149—1169年)亦曾出現過20年短暫的盛世,尤其發明創制了屬於自己獨特的西夏文字(按:世界各國的研究者公認,作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乃至人類歷史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西夏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傳承價值。),在中華民族歷史上亦留下了輝煌的一頁!《金史》稱西夏“立國二百餘年,抗衡遼、金、宋三國,偭鄉無常,視三國之勢強弱以為異同焉。”

(按):據《宋史•卷四百八十五•列傳第二百四十四•夏國傳上》記載:李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說:“臣的先祖本是帝胄之後,在東晉衰亡之時,創立北魏基業。”《遼史•卷一百十五•二國外紀第四十五》:“西夏,本是北魏皇族拓跋氏的後裔。”《金史•卷一百三十四•列傳第七十二》:“西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住鬆州因以舊姓為拓跋氏。”

涼州文化 | 涼州(西夏)李姓述略(一)

夏太祖李繼遷(963-1004)

二、西夏李姓世系錄

——以西夏王朝開國皇帝李元昊家族為例

祖父:李繼遷,夏太祖。

(按):李繼遷(963—1004年),銀州(今陝西榆林米脂縣)人,党項族平夏部人,銀州防禦使李光儼之子,李繼捧族弟,出生地被稱為李繼遷寨。史書載其幼年時即以勇敢果斷,以“擅騎射,饒智數”而聞名鄉里。975年,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繼遷族叔)愛其才,授年僅十二歲的繼遷為管內都知蕃落使。982年,得知族兄李繼捧迫於族內壓力入朝,並交出夏、綏、銀、宥、靜五州地後,與弟李繼衝、親信張浦等人組織党項各部叛宋。後來繼遷派張浦帶著重幣到遼,向遼聖宗表示願意歸附,取得遼的支持。河西素來為北宋重地,遼聖宗為了削弱北宋在河西的控制力,授繼遷為定難軍節度使、夏銀綏宥靜五州觀察使、特進檢校太師,都督夏州諸軍事。依遼的支持,繼遷實力日強,不僅收復了故地,還奪取了西北重鎮靈州。1004年時中吐蕃潘羅支之計,傷重而死,年僅42歲。葬於裕陵(今寧夏賀蘭山平羌堡西北5裡處)。其孫李元昊稱帝后,被追尊為太祖。

父親: 李德明:即夏太宗,母罔氏。

李德昭:一說他就是李德明,“昭”字是“明”字的誤抄;一說他是李德明的弟弟,後來被宋朝封為西平王。

一世:李元昊,李德明長子。西夏王朝開國皇帝。

李成遇,李德明次子。

李成嵬,李德明三子

(按):西夏景宗李元昊(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党項族,曾改姓嵬名,又名曩霄,字嵬理,生於靈州 (今寧夏銀川市靈武市),祖籍銀州米脂寨(今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 西夏王朝開國皇帝。自稱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後。遠祖拓跋思恭,幫助唐僖宗平定黃巢起義,賜為李姓,封西平王。李元昊繼西平王之位後,放棄李姓,自稱嵬名曩霄。 天授禮法延祚元年(1038年),正式稱帝,建立西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市),追封祖宗,修建宮殿,設立文武兩班官員,創造西夏文字,頒佈禿髮令,派兵攻取瓜州、沙州(甘肅敦煌)、肅州(今甘肅酒泉、嘉峪關一帶)三個戰略要地。建國稱帝后,西夏與宋朝的外交關係正式破裂,經過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西夏殲滅宋軍西北數萬精銳。 河曲之戰中,擊敗御駕親征的遼興宗,奠定了宋、遼、西夏三分天下的格局。天授禮法延祚十年(1047年),恢復李姓。十一年(1048年),為次子寧令哥所弒,諡號武烈皇帝,廟號景宗, 由幼子李諒祚即位。

二世:李諒祚,李元昊幼子。

(按):夏毅宗李諒祚(1047—1067年), 又名拓跋諒祚、嵬名諒祚,党項族。夏景宗李元昊之子,生母宣穆惠文皇后沒藏氏。西夏第二位皇帝, 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至拱化五年(1067年)在位。李諒祚即位時才一歲,由其母沒藏氏掌握朝政。毅宗在大將漫咩等的支持下誅殺舅父沒藏訛龐及其家族,結束了沒藏氏專權的局面。引用漢族士人景詢等任職。他廢行蕃禮,改從漢儀。他調整監軍司,加強軍備,並控制軍權,使文武互相制約。又增設漢、蕃官職,充實行政機構。不斷髮兵侵擾宋邊。拱化五年(1067年),誘殺保安軍(今陝西志丹)宋將。又企圖征服河湟吐蕃,乘唃廝羅與遼朝失和,率兵直攻青唐城(今青海西寧)。先後收降了吐蕃首領禹臧花麻及木徵等,鞏固了西夏的南疆。他親附遼朝,向遼進貢回鶻僧、金佛和《梵覺經》。拱化五年(1067年)李諒祚駕崩,時年21歲。 廟號毅宗,諡號昭英皇帝,葬於安陵。 由其子李秉常繼位。

三世:李秉常,李諒祚子。

(按):李秉常(1061—1086年),即西夏惠宗,西夏第三位皇帝。西夏毅宗李諒祚之子,母親大梁太后為漢族。拱化五年(1067年),毅宗突然病死,李秉常繼位,年7歲,由其母樑太后執政,樑乙埋為國相。大安二年(1076年),李秉常16歲,開始親政。大安六年(1080年),樑太后和樑乙埋又將李秉常囚禁於離故宮五里左右的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的木寨裡。大安九年(1083年)閏六月,由於將領的反對,樑太后又不得不讓李秉常復位。但梁氏勢力很大,不能輕易翦滅,因此他仍然不能親政。後來因長期不能親政,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七月,李秉常憂憤而死,時年26歲。 廟號惠宗,諡號康靖皇帝,葬獻陵(賀蘭山西北)。

四世:李乾順(崇宗),李秉常長子。

李察哥(晉王),李秉常次子。

(按):李乾順(1083—1139年),即西夏崇宗,西夏第四位皇帝(1086—1139年在位),夏惠宗李秉常長子,母親昭簡文穆皇后梁氏和祖母毅宗皇后梁氏都為漢族。 西夏傑出的君主、政治家。天安禮定元年(1086年)李秉常去世後李乾順即位,年僅三歲,母黨專政。梁氏統治期間,西夏政治腐敗,軍隊衰弱,北宋趁機來攻,夏軍屢戰屢敗,自幼雄才大略的李乾順看到了這一點,於永安二年(1099年)16歲時滅梁氏而親政。他親政後整頓吏治,確定君主集權的體制,結束了累朝出現的外戚貴族專政的局面。頒佈等級制的官階封號,除皇帝及帝位繼承人外,分為七品,西夏政治制度日臻完備。並且減少賦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在李乾順的勵精圖治下,西夏國勢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他愛好漢族文化,在國內傳授漢學,培養官員。制定按照資格任官的法令,對文學優長者特加獎擢。撰《靈芝歌》,歌詞刻石置於學校。另外,李乾順的外交政策也非常巧妙。當時,遼、宋都日益衰落,李乾順先聯遼侵宋,奪大片土地;又在遼天祚帝向西夏求救時斷然拒絕,聯合金朝滅遼、宋,趁機取河西千餘里之地。大德五年農曆六月四日(1139年7月1日)去世,在位54年,享年五十六歲。廟號崇宗,諡號聖文皇帝,葬於顯陵, 由其子李仁孝即位。

五世:李仁孝,李乾順次子。

李仁愛(1108—1125年),太子,生母耶律南仙,因遼國滅亡憂憤而卒。

李仁友(?—1190年),越王,西夏襄宗李安全生父,生母不詳。

李仁忠,濮王。

李仁禮,舒王。

(按):李仁孝(1124—1193年),即西夏仁宗,西夏第五位皇帝。夏崇宗之子。母曹賢妃。大德五年(1139年)夏崇宗李乾順去世,李仁孝即位,時年十六歲。仁宗繼位之後,尊其母曹氏為"國母",並指定罔氏為皇后。在位期間結好金國,以穩定外部環境;重用文化程度較高的党項和漢族大臣主持國政;設立各級學校,以推廣教育;實行科舉,以選拔人才;尊崇儒學,大修孔廟及尊奉孔子為文宣帝;建立翰林學士院,編纂歷朝實錄;重視禮樂,修樂書《新律》;天盛年間,頒行法典《天盛年改新定律令》;尊尚佛教,供奉藏傳佛教僧人為國師,並刻印佛經多種。乾佑元年(1170年),得金之助,處死權相任得敬,粉碎其分國陰謀。可能因為任得敬的專權跋扈,令仁孝對武官不太信任,政策多數重文輕武,導致軍備開始廢弛,戰鬥力減弱,晚夏戰爭屢戰屢敗,國家於仁宗末年開始走下坡。但總的來說,他統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也是金國、南宋的盛世,三國之間戰爭甚少,因此仁孝能專心料理國家內政。各汗國羨慕西夏之強盛,紛紛朝貢。文化臻於鼎盛,為党項文化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乾佑二十四年(1193年),李仁孝駕崩,享年七十歲,諡號聖德皇帝,廟號仁宗,葬於壽陵。

附:補充說明

《宋史 列傳第二百四十五》記載:“仁孝,崇宗長子也。”其實李仁孝絕對不是崇宗的長子。李仁孝生於元德六年(1124年),而早在17年以前,崇宗的第一任皇后(遼國的成安公主)耶律南仙就已經於1108年生下兒子李仁愛,立為世子(就是皇太子,因當時西夏對遼稱臣,所以西夏皇帝的繼承人在遼國看來,只能稱世子)。《遼史卷一百十五 二國外紀第四十五》對此有非常明確的記載“大安八年,乾順以成安公主生子,遣使來告。”元德七年(1125年)九月,李仁愛因為遼國滅亡而憂憤早逝,年17歲。皇后耶律南仙也在當月絕食而死。《西夏書事》卷33記載:“宣和元年、夏元德元年(此處傳抄有誤,應為元德七年)......九月,世子仁愛卒......遼成安公主傷遼亡,又痛世子,不食卒。”可見李仁孝絕對不是長子。《宋史》之所以記載他是長子有以下兩個可能:1.《宋史》本來的記載無誤,只是在此後的1000多年間出現了傳抄的錯誤;2.西夏在被元朝滅亡後,史籍散失,有些甚至流落民間。李仁孝恰好出生於李仁愛死去的前一年,在哥哥死後,年僅1歲的他被立為太子。而李仁孝是西夏在位最長和壽命最長的皇帝,執政54年,活了70歲,他早逝的太子哥哥李仁愛遂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不被人所注意了。

六世:李純祐,李仁孝子。

(按):李純佑(1177—1206年),西夏第六代皇帝。仁宗長子。母親羅皇后為漢人。1193—1206年在位。年號天慶。純佑即位後,竭力奉行仁宗時期政治方針和外交政策,對內安國養民,對外和金附宋。此時蒙古已突起於漠北,嚴重威脅西夏國的安全。但由於西夏內部貴族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不斷,加速了西夏由盛轉衰的過程。純佑的叔父越王仁友去世,其子安全上表請襲爵位,純佑不允,降封安全為郡王。安全憤恨,遂萌篡奪帝位之心。天慶十三年(1206年)正月,安全在羅太后支持下,反動政變,廢掉了純佑的帝位,自立為帝。 純佑被幽禁起來,三個月後暴死,年三十歲。諡號昭簡皇帝,廟號桓宗。陵號莊陵。

七世:李安全,崇宗李乾順之孫,西夏仁宗李仁孝之侄,越王李仁友之子。

(按):李安全(1170年—1211年9月13日),西夏第七位皇帝,西夏崇宗李乾順之孫,西夏仁宗李仁孝之侄,越王李仁友之子,1196年,仁友逝,安全上書要求襲越王爵位,桓宗不許,安全被降封為鎮夷郡王,他極為不滿,於是萌生了篡奪皇位之心。1206年3月1日與桓宗母羅氏合謀,廢桓宗自立,改元應天。在位時昏庸無能,破壞金國與西夏長期的友好關係,發兵侵金,為後來一場場令夏金耗盡精兵的戰役掀起序幕,改附不斷強大起來的蒙古,但這一切都沒有為西夏帶來利益和跟蒙古之友好,蒙古也以西夏作為侵略目標,西夏不斷衰弱。1211年8月12日,宗室齊王李遵頊發動政變,被廢,並於一個月後不明不白地死去,去世於1211年9月13日,終年四十二。諡敬慕皇帝,廟號襄宗。

(注):據《宋史•卷四百八十六•列傳第二百四十五•外國二•夏國下》載:嘉定四年八月五日,安全殂,年四十二。在位六年,改元應天四年,皇建二年。諡曰敬穆皇帝,廟號襄宗,陵號康陵。有子曰承禎。齊國忠武王彥宗之子大都督府主遵頊立。

八世:李遵頊,忠武王李彥宗之子。

(按):李遵頊(1163—1226年),西夏神宗,西夏第八位皇帝,西夏宗室齊國忠武王李彥宗之子。史書記載:“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1203年,廷試進士第一名。1211年8月12日廢襄宗自立,改元光定,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一位狀元皇帝。任內全盤承襲襄宗自取滅亡的政策,依附蒙古帝國,繼續破壞金國與西夏關係,發兵侵金;金宣宗也不遑多讓,決定痛擊西夏。更不幸的是,夏軍軍力早已廢弛,因此不斷戰敗,反而沒有令遵頊知難而退,更激起他的野心和戰欲,繼續發動戰爭,令人民家破人亡,民怨四起,經濟嚴重破壞,國力直線下降。在位期間根本沒有想過與金國議和,雖不斷有忠良之士直言進諫,但一一被他痛罵,包括其子李德任。李德任以放棄太子位、出家為僧為籌碼,進行力諫,卻被神宗囚禁在幽州。1223年,傳位於子李德旺,為西夏僅有的一位太上皇。1226年病卒,年64,諡英文皇帝,廟號神宗。

九世:李德旺,夏神宗李遵頊之次子。

(按):西夏獻宗李德旺(1181—1226年),夏神宗之次子。力挽面臨滅亡的西夏,但西夏經過襄宗、神宗兩朝的亡國政策,人民早已生活於水深火熱之困境中,經濟疲弊,他根本沒有回天之力。他一改前朝政策,決心與金國修好,於1225年正式和好;然而金都也被蒙古包圍,金國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又改國策附蒙為抗蒙,但西夏精兵早於夏金戰役中消耗殆盡,無力抵抗蒙古軍,而且經襄神兩宗的統治下國力病入膏肓走進窮途末路了。終於1226年驚憂而死,年46歲,廟號獻宗,諡號孝哀皇帝。

十世:李睍,神宗李遵頊之孫,西夏獻宗李德旺之侄,清平郡王之子,西夏最後一位皇帝。

(按):夏末帝李睍(?—1227年),西夏神宗李遵頊之孫,西夏獻宗李德旺之侄,清平郡王之子,西夏最後一位皇帝。公元1227年春,蒙古軍進圍都城中興府,李睍堅守半年後,因城中糧食用盡,軍民大批得病,又遭強烈地震,城中宮室都被震塌,只得於農歷六月向成吉思汗奉上祖傳金佛和金銀財寶請降,要求寬限1個月再獻城。李睍向蒙古請降後不久,農曆七月,成吉思汗去世,密不發喪,以免西夏反悔。李睍投降後按照成吉思汗遺囑被殺,蒙古軍將領察罕努力使銀川避免了屠城的命運,併入城安撫城內軍民,城內的軍民得以保全, 西夏滅亡。

涼州文化 | 涼州(西夏)李姓述略(一)

作者簡介:陳有順,字仲達,武威市涼州區發改局退休幹部,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研究員, 隴右姓氏文化與譜牒研究學者。先後在《甘肅日報》《甘肅文史》《民主協商報》《甘肅經濟日報》《甘肅工人報》《武威日報》《尋根》《譜牒學論叢》《回族詩刊》及《搜狐網》《今日頭條》等省內外報刊雜誌發表散文、詩歌、雜文、報告文學及文史作品等300 餘篇。著有《隴右陳氏文史考》、《甘肅武威•陳氏族譜》等。

文章轉載自“涼州文化研究”微信公眾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