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永登苦水“十寶”

拉條子 丹霞山 玫瑰 烙餅 中國甘肅網 2017-05-17

原標題:苦水“十寶”

蘭州永登苦水“十寶”

苦水是中國大地上的一個小鎮,位於甘肅蘭州永登。人口僅有3萬稍多,面積不過450平方公里,實在說不上有什麼奇特之處。但借用中國古語的一種表達,可以說“鎮不在大、有寶則靈”。那麼,至少有“十寶”,讓苦水形神兼備、富有靈氣,成為令人心馳神往的一方福地。

蘭州永登苦水“十寶”

玫瑰

玫瑰是苦水的第一寶,也是小鎮的靈魂。

苦水玫瑰是世界上稀有的高原富硒玫瑰品種,據說產量佔到全國的一半以上,因此苦水被稱為“中國玫瑰之鄉”。與中國二字聯繫起來的一鄉一鎮,在全國恐怕也不是很多的,而苦水就佔據了一席。這是多麼天斧神工的一種恩賜啊!每到初夏五月,遍野的玫瑰把苦水裝扮成紅色的花海,就是享譽蘭州十大美景之一的“花海玫香”了。

玫瑰之美,使苦水成為綻放於中國大地上的一朵奇葩,美豔至極,芳香四溢。玫瑰之美,也成為人們嚮往蘭州的一個理由,在這裡探尋美的真諦與浪漫的氣質。因此,玫瑰也被尊之為蘭州的市花,代表著這座高原之城的形象和魅力。

蘭州永登苦水“十寶”

高高蹺

如果說玫瑰是苦水所擁有的“國字號”自然招牌,那麼高高蹺就是苦水的“國字號”文化招牌。苦水高高蹺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準確的文字記錄它由何而始、因何而來,據老人們說大概明朝年間就有了,已經流傳了300多年的歷史。

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表演藝術。它由人和木製道具兩部分組成。木製道具一般是拳頭般粗的木棍,最高的有3.5米,達到一層樓房的高度。人是經過專門訓練的,將腿和腳綁著固定在木製道具頂部的腳蹬上,身穿傳統的戲服,畫成秦腔劇中人物的形象,手握兵器、馬鞭等物件,凌空踱著碎步威武而驚險地進行表演。這時候人的高度超過了5米,需要觀眾仰視而欣賞。

每年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是苦水傳統社火表演的時間,高高蹺是其中最經典的節目,在太平鼓、舞龍、耍獅、秧歌的相伴下,形成一種熱鬧非凡的文化景觀,吸引著四鄰八鄉的群眾爭相觀看、連連稱奇。用蘭州話來說,那真是“絕了”!

蘭州永登苦水“十寶”

太平鼓

蘭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之稱,也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苦水太平鼓則是其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這種鼓的鼓身為木質,大紅顏色,繪有龍獅;鼓面為牛皮,繪有太極圖案;鼓體較重,十數斤不等。

表演時,幾十人乃至上百人列出大型的陣勢,鼓手們斜揹著太平鼓,持鞭擊鼓打面,陣容雄渾龐大,節奏起落有序,身法剛健多變,聲響震耳欲聾,方圓十數裡外都能聽到隆隆的鼓聲。

太平鼓,鼓太平。苦水太平鼓表演的文化內涵,意在祈求天下太平、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這一表演的時間,現在也一般是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與高高蹺相映成趣、美美與共,展示出純樸的鄉間民俗和無限的文化情懷。

蘭州永登苦水“十寶”

社火

苦水社火是絲綢之路沿線最壯觀的民俗活動之一,於每年的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當日表演,集中了高高蹺、太平鼓等經典節目。表演之時,演出人員就有幾千人,觀眾就更多了,簇擁在鄉村的道路上,場面宏大,人山人海,蔚為壯觀。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先生創作的巨幅水墨長卷《苦水社火》,長達31米,是他在絲路沿線採風時為苦水社火的盛況所吸引,用一年半的時間創作而成。這幅畫在全國巡展,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今年四月在蘭州展出,更是“驚豔金城”。欣賞這幅畫的時候,我第一時間聯想到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感到二者有著非常相似的藝術魅力和表現價值,堪稱畫中之寶。

苦水和苦水人民應該感謝楊曉陽先生,他的慧眼所識、藝術體驗和神來之筆,展現了苦水社火的生動場景和磅礴大氣,把一個充滿人文之氣的苦水帶到了全國各地。

蘭州永登苦水“十寶”

丹霞地貌

苦水有三片紅,第一是玫瑰,第二是社火,第三就是丹霞地貌。這三片紅交相融合,映出一個如詩如畫的苦水。小時候不懂得丹霞是什麼,只知道大人們叫“紅板渣山”,有些紅得濃,有些紅得淡,有些層層疊疊,色彩斑駁。現在想來,那又是天賜苦水的無價之寶了。

苦水丹霞有其獨特的個性和價值:首先是它的全域性,幾乎鎮域的每一寸土地,都屬於丹霞;其次是它的代表性,苦水丹霞身在海拔1700多米的高處,是高原丹霞的典型代表;第三是它的多樣性,有人說我國丹霞地貌的諸種形態盡在其中。有這三點,就足以顯示它的神奇所在和動人之處了。

蘭州永登苦水“十寶”

豬馱山大佛

孩提時代,聽奶奶講苦水豬馱山的故事,說清朝初年有一位類似濟公式的人物叫李福,是苦水本地土生土長的僧人,“以濟孤恤貧救災難為事”,後來得道成了高僧,人稱“李佛”。李佛修行時為修葺萱帽山上的寺廟,自己每天趕一頭豬搬運磚瓦,自己身背六塊,豬馱四塊。這種大義感人至深,大家紛紛投工捐資,把山上的寺廟修葺一新。李佛後來遊歷天下,人稱“風顛和尚”,最後圓寂於西安,傳說被康熙皇帝敕封為“滲金佛祖”。

於是,這座萱帽山就改名為豬馱山,也叫李佛山或四月八山,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廟會。豬馱山雖然山高坡陡,路很不好走,但當年80歲高齡的奶奶還憑著一雙小腳上過山、拜過佛,回到家就給我們講聽到和看到的許多事,奶奶說李佛是一個“善僧”,我們為人要做善良的人。如今,奶奶已經故去多年了,而她講的故事猶在耳邊。

前些年,豬馱山上塑起了一尊高22米的鎏金銅佛,也是絲綢古道上最大的鎏金銅佛。大佛立於山頂,融於天際,在數公里外都能依然可見。現在,苦水鎮的旅遊業蒸蒸日上,豬馱山是最核心的景點。登上山頂,可以覽盡丹霞地貌,賞遍“花海玫香”,靜思人文苦水,感懷歷史變遷。

蘭州永登苦水“十寶”

軟兒梨

苦水依山傍水,也是一個水果之鄉,各色水果品種繁多,尤以軟兒梨最為獨特,也是蘭州作為瓜果城的代表。

軟兒梨之所以為人稱道,在於它與其他水果相比具有一個特異之處,秋收之時摘下的果子,是綠黃色的,吃起來比較脆硬,而且甜中有點酸澀。但神奇的是,隨著冬天凍藏的時間變化,軟兒梨能夠發生一種截然的變化,質地由脆硬而變軟,色澤由綠黃而變黑,味道由酸澀而變甜。就這樣,到冬天變成了一個黑黑的“冰疙瘩”,吃的時候經涼水一解凍,那入口即化的滋味真是絕美的享受。

所以,軟兒梨也叫“凍梨”,可以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下保存較長時間,甚至在冰箱裡能夠凍上一年,做到“冬藏夏吃”。這種滋味只有在自己吃的過程中才能感受了。

蘭州永登苦水“十寶”

拉條子

苦水人好客,給親朋好友做一頓拉條子,是傳統意義上最高禮節的待客之道了,這是充滿鄉愁的“苦水印象”之一。

做好拉條子有三個講究:一是要和麵,把適量的面加合適的水,再把揉麵的功夫做足,捂嚴蓋實,讓面“醒”好,精道好拉;二是湯要調好,切出勻稱的洋芋丁丁,用臊子炒出來,加水,調料,熬熟;三是面要拉好,不僅要切到位,還要拉到位,不粗不細,恰到好處。煮麵,撈麵,加湯,一碗端到客人面前的拉條子,面藏在湯裡,湯融在面中,色、香、味俱全,就等你享用了。

拉條子是苦水手工面的一種,還有手擀的“長面”,只是和麵、制面的方法不同,做湯是一樣的,與拉條子並稱為“姊妹面”,也是以前待客時或過節時才有的特殊吃法。

蘭州永登苦水“十寶”

燙麵餅子

所謂燙麵,是與發麵相比而言的,發麵要經過發酵的過程,燙麵是隨時和麵隨時用。用發麵做餅子,基本上是今天和麵,第二天烙餅子;用燙麵做餅子則來得快,用開水和麵馬上就可以烙餅子了。發麵餅一般是家裡人自己吃,一次烙得較多些;燙麵餅大多是招待客人,一般是趁熱一次性就吃完了。

過去,家裡來了客人,沒什麼現成吃的,趕緊燙點面,在鍋里加上油,把麵餅放進去,翻來翻去,最後烙出來時,一塊圓形的餅子變得形狀不太規則,顏色看起來焦黃焦黃的。這種餅也稱“破布衫”,是對出鍋後餅的形狀的形象描述。儘管餅的形狀不成樣子,但因為這樣烙出的餅滲油充分,入味比較深,如果再加上苦豆子或玫瑰醬,那更是美上加美、香上加香了。到苦水旅遊,這種餅幾乎是所有農家樂主打的招牌主食,受到許多人的青睞。

韌勁

苦水處於“兩山夾一河”的小盆地之中,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半畝。而這,也塑造了苦水的人文之寶——韌勁。

在農村,要靠半畝地過日子,那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而又必須去面對。這就需要一絲不苟、精耕細作,在有限的土地上創造最大的產出。所以,在苦水夏收之後,秋茬非常重要,幾乎沒有閒置的,而且操作得更為精細,以求產出的最大化。這種一絲不苟、精耕細作的韌勁,也浸染於苦水人的精神血脈之中,成為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傳承和基因。目前,雖然做好農業的傳統尚在,但更多的人走出家鄉、走南闖北,用那種一絲不苟、精耕細作的韌勁,把創業的步伐邁到了全國各地,也展示著苦水的形象和魅力。

(楊映琳 作者單位為蘭州市人民政府)

相關推薦

推薦中...